摄影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2023-03-04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摄影记者个人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摄影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报社摄影记者工作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XXXX》报社摄影记者的职责与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及对编辑记者的检查与考核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摄影记者。

2引用标准

QB/LM·Z03.02—06 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

3职责与权限

3.1职责

3.1.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编委会指令、决定,保证不出政治性、技术性差错。

3.1.2根据企业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和编委会布置,确定每个时期报道重点,并按各部门要求,组织、指导新闻摄影报道和报纸版面的美术装饰等项工作。

3.2权限

3.2.1有权处理摄影来稿。

3.2.2有权提议新闻图片的发表问题。

3.2.3有权参加编审会等涉及编辑工作的会议。

3.2.4有资格在集团公司各单位进行采访。

4工作内容与要求

4.1通用部分

执行QB/LM·Z03.02标准

4.2专用部分

4.2.1正确鉴别新闻照片质量和价值。

4.2.2撰写一定水平的摄影方面的文章,力争多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图片。

4.2.3发现、采摄一定倾向性和指导性图片。

4.2.4办好摄影通讯员学习班,每月至少3次。

4.2.5为改进报道工作,积极向编委会提出建设性意见。

4.2.6外来摄影稿件要认真审查,每处理30份以上。

4.2.7对新闻图片出现的问题负责,并尽力妥处理。

5检查与考核

5.1摄影记者的工作由编辑部主任负责检查。

5.2与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与奖惩。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XXXXXXX》报社负责起草。

第二篇: 记者团摄影部新学年工作计划

 宗旨与目的

进一步加强校报宣传报道的广度、深度,使校报更加贴进校园生活和学生实际,起到引领学生思想,和校园思想交流与进步的平台。

丰富校园第二课堂,给予拥有特长的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推崇健康向上、有新青年人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同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增强亲和力,融入学生的生活。

 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 除了进行常规性的校园事物报道以外,拓宽报道面,做到与时代同步,深入大学生思想潮流的同时起到有效良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措施:

1、为了充分发挥每位编务部成员的特长,将正刊和副刊的团队再细分为不同的板块:正刊的校务版(院级新闻可以直接联系各院团宣直接获得新闻资料)团队、时事版等和副刊的体育版团队、娱乐版团队、生活版团队、思想杂烩版团队、知识交流版团队等。

(1)编务部记者团及编辑部成员根据招新简历和第一次编务大会的决议(根据个人意愿以及上级的鉴定评判)划分各自的基本团队,有能力的也可一人参加其它版的团队。每组分派两个负责人以方便工作组织(负责人必须满足观点独立、思想和表现活跃、工作积极认真几个基本条件)。

(2)在例行的报刊策划会上分团队商讨新刊的策划。每组负责人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总并与正副刊主编和记者团一二部部长定下报刊的初步内容,定下内容后由编务及记者团团长开始对一层一层向下进行工作的分配和部署。

2、加大对校园广大同学的宣传,出台一定鼓励和吸引政策,让有识有才有思想的人士积极投稿,在加大报纸的影响力和内容广度的同时能让川大人更深入同学。初期可以开展投稿评选活动以提到宣传目的。

二、报社各部门间应加强交流,以让报社各方面工作通畅进行,同时也能将有利于加强报社凝聚力,弘扬川大人报社的文化。

措施:

1、编辑部和记者团相同版块的成员应有工作上密切交流沟通。

2、定期举行编务部集体活动。不强制必须参加,但向成员阐明活动目的及有益性。

3、不同部门开会或活动会在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它部门成员参与以加深了解。

三、 摄影记者组方面工作改进。加强与文字记者的配合。开辟图片报道、图片叙事专栏,增强报纸的生动性、丰富性。 措施:

1、将记者团划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影记者兼文字记者(以图片为主)分组

2、文字记者专门负责文字方面工作;摄影记者专门负责图片方面的工作,并且负责专门性的图片工作,主要负责新闻中的文字配图,这部分人需要比较强的图片处理能力。摄影文字记者主要负责图片新闻部分,每期出一个图片文字专栏;同时在有素材的条件下推出图片故事连载。

3、开辟漫画专栏,漫画叙事,反映校园近期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的事件。

第三篇:浅析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素养

摘要:新闻图片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但为了推动新闻摄影走向更好的发展层面,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摄影记者应具备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能力、发现能力、独立行动能力、创造能力、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摄影记者、职业素养、主体意识、创新能力、人文关怀精神

正文: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新闻摄影由此走向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有句流行语叫做“无图无真相”。图片的大量运用、内容的不断丰富,提高了图片的总量和版面地位。新闻图片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新闻摄影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新闻摄影记者就显得很重要。但为了推动新闻摄影走向更好的发展层面,新闻摄影

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我通过学习郭老师的《新闻摄影》课程和查阅相关资料,针对于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几点我的看法。

一:新闻摄影记者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当今摄影记者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如今评价一位摄影记者,已经越来越强调拍摄者头脑中思想意识水平的高低,强调摄影记者要有很好的主体意识,透过照片要能看到拍摄者的独立思考,照片的内容要具有厚重的社会感和历史感,更追求通过拍摄者思想情感在照片中的表现来打动读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通常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位在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赛中获奖的中国人是杨绍明,他在十年文革**的大环境下,始终坚持着这个理念,拍摄出了大量的记录真实的文革的优秀的照片,是我国摄影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优秀摄影记者之所以能拍出有力量的照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性、使命感、能动性、坚韧的毅力和自省的态度。

那么,该如何培养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呢?第一要做到扬长避短。第二要抛弃对编辑部的依赖性,要主动出击,主动深入生活中去。第三要避免主观主义倾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新闻摄影记者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摄影记者要把自己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当前,就是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的一员,把自己放到生活大潮中去。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

的新闻。俗话说的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要不顾一切地赶到新闻现场,不怕危险去采访拍摄,才能拍到优秀的新闻照片。例如:第一位战地记者罗杰·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不顾战火的残酷,深入到前线中去,才拍出了那么多精彩生动的优秀新闻照片,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新闻摄影记者要强硬的竞争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新闻摄影记者需要竞争行业有很多。比如说电视、网络、文字记者等等。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做到几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自我和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的特点,做到因势利导。

2、要善于挖掘新角度、新线索,要有抓独家新闻的意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熟悉同行的特点,拍出个性,扩大视野。

4、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 四:新闻摄影记者要有独到的发现能力

新闻摄影记者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深入生活去体验观察,从生活 中选择新闻。不仅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要善于发现新角度,更要善于从 平凡中发现新意。例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系列,他深入走访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当中,拍摄出了让人心动的大眼睛苏明娟《我要读书》。让外界不了解这些贫困儿童的人们懂得了她们对读书的渴望,推动了我国希望工程的组织建设。

首先,发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的眼睛,来自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大脑。其次,广泛的观察,才能多有发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摄影记者唯一正确的采访道路。再次,摄影记

者不可猎奇,不可以偏概全,不能塑造典型,只能在实际生活中选取能代表社会生活的主流新闻。要开动脑筋,客服片面性、狭隘性、肤浅性,才能发现深刻的新闻主题。

五:新闻摄影记者要有优秀的独立行动能力

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摄影记者,既要有熟练的摄影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要能单枪匹马独立完成新闻报道工作。

这就对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说要充分发挥图片所长,拍出能够妙笔生花,把文字说明写的准确、精当而又生动感人。还要能够把握各种题材的新闻写作技能,要图片、文字都能拿得起。当然,我们在倡导独立行动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配合,要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六:新闻摄影记者要有创造能力

在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活动中,新闻摄影记者也要有强烈的勇于创新的拍摄意识。而不是墨守成规,一直沿袭前者的选择,前人留下的成型经验去琢磨取景、用光、角度、构图、造型、曝光等因素。如果在新的条件下依旧是机械地墨守陈规,那就有可能使自己的新闻摄影创作越拍越窄,缺少变化,更谈不上超越前人,其结果必然是落后和停滞。而成功的新闻摄影记者往往都是在认真总结前者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和创新。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摄影的过程中。对新闻摄影的新经验积极加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才有利于我们多出新闻摄影精品。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主题角度创新。新闻摄影采访要善于捕捉关键

的报道素材,特别是要抓住带有普遍意义、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这样拍摄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对广大读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对那些需要用新闻摄影报道的事件,一定要选择新的角度,贴近生活和被摄对象,抓住新特点进行角度新颖的报道。

七:新闻摄影记者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摄影记者就是一个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那些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的,这也给新闻摄影作品注入了生命力。有句话说的好: “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并且于此同时还要有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关心和爱护之心。不能让借机出名的机会左右自己的思想,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和良知。

新闻摄影记者在重大灾难中的报道,在如何确保读者的知情权下,又不过度渲染残酷的灾难场面而对当事人和公众造成伤害。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但这也是体现新闻摄影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内心良知。例如:在地震发生时,摄影记者作为深入灾难发生地的人员,肯定会遇到许多废墟以及受伤的群众甚至于在灾难中去世的人们。这些画面都是强烈的冲击着人们视线的。在给其它社会大众呈现这种场面时,不能一味的去拍摄这些残酷的伤残场面的,而是应该给予这里的人民和其它社会大众足够的尊重。带着一颗悲悯之心,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之心去拍摄。在重大灾难的拍摄现场要一定谨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课堂上郭老师讲过一个英国《卫报》的例子,有着190年历史

的英国《卫报》在四川汶川地震时采用的是间接的报道,而在2010年海地地震时采用的是直接报道的形式。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的最初,使用的照片大多是遇难者被营救的场面。尤其表现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采用的新闻照片大多是被营救着的局部画面,遇难者也是只拍摄他们的遗体。这样就避免了地震灾难之后触目惊心的现场带给受灾群众以及其他社会大众的过于强烈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对于遇难者也给与了一定的尊重。而在2010年在报道海地地震时,该报采用了大量的遇难者遗体的照片。这样就给社会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素养的一些小小见解。基本上是课堂上郭老师为大家讲解知识举例之后,我所汲取的知识。课堂上老师讲了许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郭老师对人文主义关怀的反复强调。一名出色的摄影记者,就要以人为本。在这里借用台湾大学生进入新闻殿堂的宣誓词来结束这篇文章:吾将坚守岗位,发挥新闻职业道德良知,客观报道,善尽媒体监督职责。 参考文献:郭建良《怎样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

吴健《论新闻摄影的教育改革》

第四篇:论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

一、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作品由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闻内容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新闻摄影之所以区别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就在于它要用无声、静态的新闻照片“说话”。新闻照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具有形象性。而新闻照片的形象性就是新闻摄影这种新闻体裁的个性所在。

本文所指的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是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理解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须把握三个要点:

1、新闻摄影的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都能够传递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信息的能力。考核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大小,只考核新闻照片传递的信息量,而不把文字说明传递的信息量考虑在内。

2、新闻照片不仅能够传递新闻信息,也能传递其他非新闻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新闻摄影带给读者三类信息。首先传递给读者的是特定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类信息所起的作用是消除读者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求知困惑。其次传递给读者的是一般的事实信息,包括环境、气候、设施等,揭示客观事物的真相,这类信息所起的作用是帮助读者温习、验证已有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三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形象信息,摄影记者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将特定的瞬间形象凝固在照片上,那些点、线、色块、明暗对比等,作为新闻信息和一般事实信息的外在形式,满足了读者“观看”的需求。考核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只考核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而不把其他信息量考虑在内。例如在报刊上登载的大量美女帅男照片,如果它们没有新闻信息量,不管它们在美化版面、吸引注意力、满足读者赏美需求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本文认为这类照片不具有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3、考核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应从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传递的质量两个方面着手。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决定了读者从中能够得到多少新闻信息,如果数量为零,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了;传递的质量决定了所传递新闻信息的真实与否、易读与否、准确与否等,离开传递的质量,也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传递的质量是互相影响的。传递的质量越高,读者越容易接受新闻摄影传播者要传递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新闻信息量,提高传递的质量才有意义。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之中。

二、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评价标准

为了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归纳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评价标准。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交叉. 因此评价标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

1、作品传播了什么样的新闻,即新闻价值的大小;

2、作品是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即摄影水平的高低。另外,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堆砌拼揍。评价的第三条标准应是:

3、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与新闻摄影图文两部分传递的全部新闻信息量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摄影手段在传递新闻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由于人们的新闻观和摄影欣赏口味随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变化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因此上述三条标准必然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新闻观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明显与我国“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别。面对这种差别, 我们不能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因为在文化上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用多样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我们才能既坦然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又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中有利于我们的成份。

三、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新闻摄影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决定这种愿望能否实现的一个因素就是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提高形象表现力,才能使新闻摄影传播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新闻摄影记者借助新闻摄影的拍摄和编辑技巧将一定量的新闻信息传递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得到凝聚和释放。如果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当作一个变量,那么可以发现这个变量受到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编辑技巧以及读者的影响。用公式表示:

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f(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技巧*读者) 下文将依次探讨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编辑技巧和读者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

四、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所谓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这里指摄影记者价值观念、诚实程度、个体声誉等主观个性因素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 首先,摄影记者价值观念能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由镜头框定并固化的客观物象,也立即起到判定观看者的态度、立场等主体意识的作用。”②而新闻摄影作品中透露出的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对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起着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情感是主体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的喜怒哀乐。一个摄影记者的个人情感,必须与新闻事件的本质统一起来,与新闻事件内在的历史趋势统一起来。只有达到了这种与新闻事实本质真实的统一,主体情感才有助于新闻事件的再现。”③中国抗日战争中,王小亭拍摄了《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直到今天仍然能对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张照片中充满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谴责和对祖国深重灾难的悲愤。世界新闻摄影史上,这种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还有罗伯特.卡帕的《共和国战士之死》、尤金.史密斯的《水俣》、迈克.威尔斯的《乌干达旱灾的恶果》等等。

有些急功近利的摄影记者模仿这些摄影大师,也热衷于拍摄悲剧题材,但他们没有借鉴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大师们的人道情怀,拍出的照片充满了恐怖气氛,虽然强烈地刺激着人类视觉,但并没有多少思想内涵。他们的作品同那些充满人道情怀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摄影记者是否诚实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纪实”,具有逼真写实性,因而读者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抱有较高的心理期待,一旦读者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弄虚作假的,他们的失望和反感也相当强烈。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除了包含一般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即事件真实、本质真实、整体真实)外,还具有独特的要求,即要求被摄者的神情举止忠实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被摄者意识的这种支配地位不被摄影记者的意愿所篡夺。简言之,新闻摄影的被摄者不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

然而,这种“木偶剧照”在当前的中国新闻摄影界却大量存在。例如来自部队的新闻摄影作品常常采用这样的模式:某某会议过后,一群官兵围成半月型,位于前排中间的干部手持一份刊登有此次会议通稿的党报,大家全部把目光投向报纸,摄影记者就以这份报纸为前景、以这群官兵为主体拍一张照片。在文字说明中类似这样写道:“某某会议过后,某某部队官兵群情激昂。图为官兵们正在边看报道,边热烈讨论。”有读报经验的读者都知道,读报不像看电视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画面上的情况,后排士兵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清前面的报纸。这种不合常理的场面怎能让读者相信新闻照片中被摄者的神情是忠实于被摄者的主观意识的呢?读者对新闻照片的质疑会降低新闻摄影作品的可信性。

新闻摄影的被摄者不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并不表示被摄者绝对不受摄影记者的影响。事实上,一旦被摄者发现摄影记者在拍摄自己,肯定会有所反应,要么有意抵制镜头的影响尽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为,要么有意在镜头前扮演自己希望被拍摄的样子,要么在镜头前感到羞涩甚至乱了方寸,更有甚者干脆抵制摄影记者的拍摄。上述被摄者的种种反应表明,除非在完全的“偷拍”状态下,摄影记者都会对被摄者的行为施加影响。

摄影记者有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会有意对被摄者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声东击西式的,例如有的摄影记者在众人聚集的采访现场,为了使被摄者面向自己的镜头,常常大喊一声他的名字,被摄者寻声望来,摄影记者就适时拍摄。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摄影记者和被摄者就如何拍摄进行直接的交流,例如在欧美摄影记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is posing for the cameraman...”(...摆出姿势,让记者拍摄...)的文字说明,这表明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和被摄者之间存在直接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同于上文提到的“木偶剧照”,因为在“木偶剧照”中,被摄者已经丧失了神情举止的自由,而在这种场合,被摄者虽受到摄影记者的影响,却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行动的。摄影记者有意对被摄者施加影响,可以使新闻照片更生动优美,但这样做要在不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下,即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的,并且被摄者没有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

另外,摄影记者的声誉能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于信源的可靠性效果的研究,这项研究显示: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不一样。④相应地,对于那些出自知名摄影记者之手的作品,即使水平一般,人们也爱屋及乌地倾向于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总之,摄影记者的价值观念、诚实程度以及个体声誉在摄影采访中会产生一定的附加信息,附着在新闻摄影要传递的新闻信息上到达读者,引起读者心理好恶,从而对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产生积极的加强或消极的削弱作用。

五、新闻信息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一)、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

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离开了新闻信息也就不存在新闻摄影,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所谓新闻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⑤可见,新闻信息本质上是社会信息,凡是具有重大显著性、真实性、接近性(包括时间接近、空间接近、心理接近等)、相关性(包括利益相关、兴趣相关等)的社会信息即新闻信息。 对新闻信息可做如下分类:

(二)、选择适合新闻摄影的报道题材

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新闻摄影报道。不能否认新闻摄影具有视觉直观、现场可证、瞬间永久三大优势,但也当看到它的劣势。新闻摄影依赖于视觉,难以报道超视觉的信息,例如很难再现新任国家主席演讲时的语音语调;新闻摄影依赖于形象,难以传递抽象意义,例如无法用照片精确表现“物质”的哲学含义;新闻摄影依赖于瞬间,难以再现被摄对象的连续动作,它只能依靠记录关键的瞬间形象,然后让读者依据这些瞬间形象,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再现动作全貌。

因此,要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就应在题材选择上“扬长避短”,尽量选择适宜于照片表现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题材。

“适宜于照片表现”被有些新闻工作者概括为“具有镜头感”。所谓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具有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表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待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⑥ 新闻价值是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判断,这种判断受判断者的新闻价值观、知识修养、实践经验、个人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什么是“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南方日报》总编辑杨兴锋在《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文中,谈到新闻摄影报道应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首先,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子题。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其次,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的、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比如98抗洪报道,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最后,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引起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导火线。

(三)、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切入角度

选定了新闻摄影的报道题材,还须确定较好的切入角度。良好的切入角度,便于读者接收信息,也便于报道题材释放更大的能量。

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应当以“对人的关照”作为切入新闻的角度,具体来讲,就是在新闻摄影中着重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人对新闻事件的反应、以及在这些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的内在情感、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

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摄影的切入角度有以下依据:第一,判断新闻价值重要的一条就是判断事件是否与人类社会或与特定的人群有关,与人无关的事件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这就决定了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具有现实可能性。第二,新闻报道要把握接近性原则。读者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比时间接近、空间接近、兴趣接近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第三,新闻摄影具有关照人表现人的独特优势。新闻摄影能够精确记录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神情举止和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通过这种记录,可以在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

总之,对于新闻摄影报道的选材,既要做到尊重摄影规律、适合运用照片表现,又要注重题材蕴含的新闻价值,还要确定适当的切入角度。

六、拍摄技巧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有经验的摄影记者和初学者在同样的新闻现场采访,初学者拍出的作品往往比不上有经验的摄影记者,这证明新闻摄影存在技巧。尤其是在当前电视繁荣、影像信息丰富甚至泛滥的传播环境下,读者已经对重复的、没有新意的新闻照片不屑一顾。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应该首先扪心自问:“以前有人这样拍吗?如果有,我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重复?”⑦ 为了使新闻摄影照片与众不同,有些摄影记者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窍门,如:

1,改变视点 平常的角度都是从视平线的角度拍摄,那么就试一试站在高角度或者蹲下来,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2,尝试用不同的镜头 广角我们已经用得太多了,不必多说,某些情况下,后退一下用中长焦,可能会获得干净、层次分明的画面。也可以尝试特写镜头。

3,创造空间感 许多画面都是两维平面的效果,比如,一个牌子前紧贴着几个人等等,都是

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画面,这样的图片当然呆板。所以尝试让自己的照片分出层次来,在前景或者背景中加入信息量,会好很多。

4,创造动感 使用慢门、闪光灯慢门、移动相机、追随,都能产生动感。

5,利用影子,人物的投影,物体的投影会创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仔细观察现场,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影子。

6,利用玻璃、镜子、水面等反射物 这也是增加空间感的方法,镜子中的投影可以使画面有三维立体的效果。

7,抓住人物情感的高潮 人物的表情实际是一幅照片最出彩的地方,如果人物情绪饱满,将给这张照片增色不少。

8,制造剪影效果 在背景很亮,且信息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背景曝光,使前景变成剪影效果,画面随即会有趣许多 。

9,拍摄连续照片 把一连串的动作记录下来,比如人物表情手势的变化,用几张照片体现动作的发展 ⑧

这样做的结果,促使摄影记者从原有的拍摄“框框”中解放出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大家涌入一种新的模式,其结果可能是新的“千篇一律”。例如,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所有摄影师都在为照片的动感和空间感发狂。”⑨

本文认为必须尊重每一次摄影采访的独特性,具体拍摄条件具体对待,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新闻照片。

一张新闻照片的形成,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但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下文将对上表中所列影响因素逐个加以论述。

(一)、光线

摄影在本质上是对光线的记录,无光线不摄影。

概括地讲,光线在新闻摄影中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提供照明。新闻摄影对光线的依赖是天然的,正如广播对声音的依赖。任何新闻摄影作品都建立在对光线的正确评价并确定适当的曝光组合的基础之上。

2、信息载体。光线运用同线条运用、色块运用等一样是造型的重要内容,光线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视觉符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光线传递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信息,例如灯火通明代表了夜晚,明日高悬代表了晴朗的天气;另一类则是摄影师的观点、态度、情感等主观信息,例如强烈的明暗对比常常表达摄影师的批判性态度。

那么,光线是什么?对于光线的本质,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光学认为光线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就摄影,或者就新闻摄影来讲,光线是摄影记者表达信息的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有三种特性:亮度、色彩、饱和度。当这三特性或称三维度确定时,就可唯一地确定一粒光线。事实上,摄影记者采用不同感光度的感光材料、选用不同的曝光组合,使用闪光灯等手段都是在控制光线亮度;摄影记者巧妙运用色温、选取自然光线奇特的色彩效果等手段是在控制光线色彩;至于饱和度,目前新闻摄影注重的还较少,随着报刊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摄影设备品质的改进、读者赏图品味的提升,摄影记者对照片色彩饱和度的追求也将受到重视。

新闻照片不是一束光线或无数束相同光线的记录,而是无数束富于变化的光线的记录。为了防止这些光束杂乱无章,需要对这些光线有一个整体效果的设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光线结成一个画面,有秩序地表达信息。人们常常说的画面“视觉中心点”效应就是这个道理。突出重点光束或突出被摄体的方法有对比突出、布局突出、会聚线条突出、选择焦点突出、重复突出、运用动感突出、框定突出等。⑩ 运用光线的实质就是通过控制亮度、色彩和饱和度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来达到传递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作用。简言之,即“三种控制、两种作用、一个主体”。

(二)、被摄体与环境

新闻摄影区别于一般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新闻性,而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新闻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必须借助视觉符号来表现新闻信息。新闻摄影的视觉符号不外乎能够表明新闻信息的被摄体和该被摄体所处的环境。

1、被摄体的选择

上文阐述光线运用时曾提到 “一个主体”,在视觉符号选择上,这个光线主体对应的就是被摄主体。因为被摄体统率整个画面、承担读者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同时是新闻信息的集中体现,因此被摄体的选择意义重大。 选择被摄体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才能使选择的被摄体经得起推敲。最常见的被摄体就是新闻事件的主角或当事人,在当事人不止一位的情况下,应当从中选出典型性人物来充当被摄者。

2、环境的选择

被摄体前后左右都可以作为环境进入画面,但由于摄影只能记录某个瞬间的特定空间的一个侧面,注定摄影记者要对被摄体的环境进行取舍,选取应当进入画面的环境进入画面。 哪些是应当进入画面的环境?有信息量的。

比如图片编辑要你去给《京华时报》的主编拍张照片,假设条件允许,你可以在他家里拍,可在他办公室里拍,可以在《京华时报》发稿中心拍,还可在《京华时报》的logo前面拍。由于环境不同(象征符不同),读者的第一反应也会不同。在家里拍的,读者可能问“这人谁?干什么的?”;在办公室里拍的,读者可能会想“这人谁?看样子是个坐办公室的”;在发稿中心拍的,读者可能会推测“这人可能是哪家报社的头头儿”;如果在《京华时报》logo前面拍,读者可能就很大胆地推测“这人莫非是《京华时报》的头头儿?”不同的环境信息,使照片表达意义也不尽相同。

环境的选择涉及到现场气氛的表达。“新闻摄影的现场气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现场,二是指气氛。新闻摄影的现场指的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与新闻人物有直接关联的环境。气氛指的是透过这特定的环境所表现的情调与气息。”11两者的结合,对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现场可证性优势,提高形象表现力有较大意义。

3、被摄体与环境的视觉组合

新闻照片中,被摄体处于一定的环境内,被摄体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确定的透视关系。恰当处理这种视觉组合关系,可以便新闻照片更直观生动。

摄体与环境的透视关系,由视点和拍摄时所选用的镜头焦距决定。因此,进行被摄体与环境的视觉组合实际上是选择视点和确定要使用的镜头的焦距。 成功地选择视点,必须考虑到两点:一是该视点能够将被摄体和应当进入画面的环境纳入到取景范围内;二是视点的选择应有创造性,与众不同。选择视点的一贯作法往往是摄影记者的拍摄风格的重要内容,许多摄影记者习惯于高角度俯拍,也有许多摄影记者倾向于低角度仰拍。视点的高低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武断地认为一种角度优于其他角度是不科学的。 成功地运用不同镜头的透视关系,需要了解不同焦距镜头的透视效果,然后根据预期的被摄体与环境的透视效果,来选择合适的镜头。根据不同焦距,镜头大致可分为广角、标准和长焦三种类型。广角镜头景深大、视角宽,具有夸大近大远小的透视对比关系的特性;标准镜头视角与人的目光相近,所拍摄的影像比例协调,给人以正常平稳的视觉感受;长焦镜头景深小、视角窄,压缩近大远小的透视对比,可以使局部形象放大突出。

选择视点、选择不同焦距的镜头并非仅仅靠直觉,是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确定的。一种帮助寻找最佳视点、确定最佳焦距的工具就是图层理论。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中,画面像沉积岩一样被分解成若干图层,各个图层经过不同的叠加遮掩组合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效果。在处理被摄体与环境的组合关系时,可以借用这种方法,将被摄体和环境分别视为独立的图层,然后根据所要达到的图层间叠加摭掩效果来确定视点,选择不同焦距的镜头。

第五篇:庆祝记者节暨征文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方案

庆祝记者节暨征文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方案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良好校园精神风貌,推进校园媒体及学生宣传队伍建设,提升学生记者的专业素质,为进一步做好全院宣传报道工作打下基础,经研究,决定举行庆祝记者节暨征文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与记者同呼吸 和新闻零距离

二、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xx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党务工作部

承办单位:xx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三、活动对象:全体在校生

四、活动项目

1、摄影大赛(时间:2015年11月2日-11月15日)

2、主题征文比赛(时间:2015年11月2日-11月15日)

3、校园媒体记者座谈会(时间:2015年11月6日)

4、校园记者节颁奖典礼(时间:2015年11月16日)

5、记者节展览(第一阶段,宣传展:2015年11月8日-11月11日;第二阶段优秀获奖文章、摄影作品展:2015年11月16日-11月20日)

详见各活动方案(见附件)。

五、活动要求

1、各学科部要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将记者节活动信息传达至各年级、班级,并指派学科部新闻中心编辑部一名指导老师和一名学生担任联络人,让广大在校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参加摄影比赛以及征文比赛的同学要于11月15日17:00前,将纸质作品统一由学科部指导老师交至党务工作部515室;电子版作品统一发至党务工作部邮箱:xx,邮件标题须注明学科部、专业、姓名及联系方式。

3、未尽事宜,请联系党务工作部。

老师联系人: 学生联系人:

xx大学科技学院党务工作部

1.摄影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5年11月2日-11月15日

二、参赛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校园人、物、事的动感、魅力、变化,以细腻的镜头刻画主题记录我们的青春校园生活,充分展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传播校园情,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四、大赛规则:

(1)参赛作品须为参赛者本人拍摄的摄影作品,版权归大赛主办方及摄影者本人所有。合成及拼接照片,以及其它增加或删减影像内容等影响作品真实性的照片不予参选。

(2)要求每名参赛选手上交1组作品,每组作品至少3张,内容要求真实,必须积极向上,彩色黑白均可,并用一两句话简述作品的创意或故事,作品题材不限。

(3)参赛作品一式两份,一份是电子档;一份是冲洗好的7寸照片,作品背面填写作者真实姓名、所在系部专业班级、社团组织及联系电话。

五、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以上获奖均颁发荣誉证书及小礼品。

2.主题征文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5年11月2日-11月15日

二、参赛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三、征文主题:以“我是校园记者 我身边的校园记者 人人都是宣传员”为主题

四、征文主要内容:可以谈自身记者工作经历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谈对新闻的认识看法;可以谈你喜欢的记者,叙说他们的故事,弘扬新闻宣传工作者精神;以新闻记者的视角,记录校园生活的身边的事;可以谈记者的职业道德等等。

五、作品要求:

(1)文章内容积极健康,体裁不限(小说、戏剧除外),题目自拟,文笔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2)字数要求800字以上。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来稿不退,请自行保存底稿。

六、投稿方式:

(1)请用电子邮件投稿,邮件主题栏注明“记者节征文字样”,文尾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学院网站新闻中心、院报、青锋以及各学生会宣传部、秋水文学社等学生还需注明供稿单位)。

(2)投稿电子邮箱:xx

七、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最具思想奖、最佳文笔奖、最佳创新奖各1名;以上获奖均颁发荣誉证书和小礼品。

3.校园媒体记者座谈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11月6日(具体时间待定)

二、活动地点:模拟法庭(待定)

三、参加对象:学院全体学生记者

四、活动内容:邀请校外媒体专业记者、科院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媒体工作)开展以“如何当好一名记者”、“自身记者经历的现身说法”等为主题的讲座,并进行现场学生记者提问、交流等互动环节的座谈会。

4.记者节展览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第一阶段2015年11月8日-11月11日;

第二阶段2015年11月16日-11月20日

二、活动地点:xx大学科技学院南区林荫道

三、活动内容:

(1)通过展板展示记者节活动中优秀获奖文章、优秀获奖摄影作品;通过展板展示新闻中心几年来内部活动照片、国内外优秀新闻工作者照片及 事迹,诠释记者风采。

(2)向路人发放印有新闻中心logo的书签

(3)向路人发放传单,介绍记者节由来以及学院媒体定位

(4)签名征集活动,制做一面写有“新闻随处可见,记者就在身边——热烈庆祝xx大学科技学院首届校园记者节活动”的横幅,邀请参与活动师生签名留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上一篇:三亚婚纱照哪家拍的好下一篇:实验小学科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