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09-11

1 大学生创新素养概述

大学生创新素养是指大学生用创新的眼光, 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素质, 由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三方面有机组成, 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素养养成的前提,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养成的关键, 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素养养成的现实体现。

2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的调研

2017年3月—5月, 课题组以问卷星的形式, 对4所高校的大学生创新素养情况进行了调研, 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 教师参与答题856份, 涉及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环境现状、政策支持、课程改革、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学生参与答题1966份, 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创新素养的自我分析、校园环境、第二课程开展情况、激励政策等, 归纳总结出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创新意识不够强烈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 往往盲从依赖于教师和书本, 缺乏怀疑、批判和探索的精神, 在不利的环境中很容易灰心丧气、意志挫败, 甚至选择放弃目标。同时许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目标短浅, 只求顺利毕业即可, 缺少对专业钻研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 有学生出于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抱怀疑的态度, 从一开始就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没有任何创新的追求。

2.2 创新能力不够优秀

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当代大学生缺少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难以捕捉新事物和新问题, 遇到疑难问题时, 缺乏清楚的分辨、深入的剖析、综合的考虑, 难以开启新思路, 找到新方法, 缺少实践活动的磨炼, 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

2.3 创新知识不够完善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专业课学习, 课外实践比例较小, 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发散、创新和逻辑思维锻炼机会少, 同时学校缺少足够的创新知识、创新指导类通史课程, 缺少足够人文、美学和艺术等方面选修课程, 不能有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促进个性发展, 加上大学生课外阅读较少, 视野狭窄, 限制了创新思路的打开。

2.4 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缺少完善的政策支持, 教师普遍反映目前缺少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评优上有吸引力的创新激励政策, 学生反映缺少灵活的学分奖励、学分互认以及学籍管理政策, 师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2.5 创新环境不够浓郁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不够浓郁, 创新社团、兴趣小组建设不丰富、各种创新活动、科研竞赛开展不充分, 学生接收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 还有比较多的大学生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意愿, 缺少榜样引领和教师指导。校园文化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个性发展大有裨益。

3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构建思路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单位、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配合, 从多方面抓起, 全方位、深入地进行,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的培育策略和模式,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 注重实践体验, 注重培育激励、注重人才评价。

3.1 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树立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新观念

(1) 用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激发创新。学校要以生为本, 转变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姿态, 提高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认识, 制定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创新人才培育方案, 学练结合,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逐渐从满堂灌转变为主动掌握, 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新。学业成绩评比上, 在考量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 设置创新素养评价指标, 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教师是学校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根本, 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 对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学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 建设创新型师资和创新导师, 从而为创新素养培育夯实基础。

3.2 创新管理, 优化教学, 夯实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 也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基础。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在其引领下的课堂教学,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结构放在重要位置。

(1) 革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 突显创新工作理念。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 不仅引领着课堂教学, 也体现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 而课堂教学和各项管理又决定着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工作, 因此, 学校要不断革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 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研管理等工作, 要时刻渗透、体现、突出创新的工作理念,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2)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深化通识教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学校要尽可能普及创新指导类的课程, 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 多设置涵盖人文、艺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个性发展,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强化基础, 及时将社会新视角、新元素、新理念引入课堂, 拓宽大学生视野, 为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提供有利条件。

(3) 优化课堂教学, 体现创新价值。教学过程中, 采用启发、讨论、探究、案例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代替灌输式教学, 增加师生互动,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改变和打破学生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和习惯, 并且注重在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上, 应体现创新的价值, 适当增加大学生创新的权重, 考核方式提倡分阶段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 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和应用, 考试内容既要反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考察应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

3.3 推动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重视实干、实践是创新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 学校要注重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搭建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 多途径、多渠道并行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

(1) 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适当补充实践资源, 一方面保证学生全员、全过程地参加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争取最大限度地把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室等资源开放给实践创新项目的学生, 使其发挥更大的实践功能,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2) 整合校内场地资源, 搭建校内课外实践平台, 为学生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室、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园等, 从而提供充足的校内实践机会, 同时配备创新导师, 全程跟踪指导, 保证学生创新项目的良性运行。

(3) 深化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 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 搭建学生接触社会, 认知社会,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学校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同时配备基地指导教师, 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运行, 解决企业未解决的难题。

(4) 建立健全的科研创新平台,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立项研究感兴趣的课题, 积极孵化优秀创新项目, 提供一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推行优秀成果奖励制度, 同时定期组织创新活动经验交流、社会调研活动, 创新优秀成果推广等, 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和体验。

3.4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激励机制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 不仅包括对大学生自身的激励, 也包括对做出培育创新素养努力的人的鼓励。

(1) 制度政策支持。高校在创新素质培育过程中, 应有足够的政策支持, 提高师生参与度, 确保创新素养培育工作的连续性。比如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对教师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的评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取消不必要课程, 提供较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开展创新活, 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取得的成果, 可获奖励学分, 在各项评奖评优测评中进行加分, 对于特别优秀且成长性较好的创新项目, 学校可以适当灵活学籍管理, 以保障项目运行的可持续性。学校可根据学院、专业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激励措施。

(2) 利用第二课堂,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学校应让创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丰富的第二课堂建设, 为学生发散思维、开发创造力提供平台。如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网站、公众号等, 丰富畅通各类信息, 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创新活动信息;定期举行创新活动交流、开设涉及创新力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创新工作室, 设立大学生专项课题,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举办多种形式的科研竞赛, 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和不断创新。此外, 学校要容许学生失败, 宽容其失败。困难、探索、失败、尝试、挑战, 是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3) 榜样激励机制。在大学生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方面的工作上, 适当增加大学生创新的权重, 充分体现和融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设立专项大学生创新奖, 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推选优秀创新人才, 作为榜样人物进行激励, 并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3.5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机制

目前,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对大学生创新素养进行评价的机制, 从而不能准确评估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成效, 以及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过程无法进行有效反思, 因此, 学校需要建立评价机制, 科学设立各项评价指标和标准, 对大学生创新素养进行的综合评价, 从宏观、微观, 参与主客体以及培育效果等层面, 对培育情况进行反思, 从而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过程起到引导作用。

评价大学生创新素养主要从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学习能力指标包括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能力等。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综合知识水平、掌握新知识的速度等。创新思维能力指标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想象、批判思维等能力。创新技能指标包括创新活动参与情况、创新竞赛成果等。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情况进行多方调研, 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主要现状, 并从高校角度提出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思路, 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宋悦.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 杨羽, 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6.

[3] 王勇, 等.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机制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4] 宋超, 等.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 2014.

[5] 郑淑真.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