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2022-09-01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信息化建设报告

xxx有限公司 信息化建设报告

2017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的发展,为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服务。现就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一)建设OA信息化办公系统

为了响应集团公司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号召和公司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公司办公室开始着手梳理、制作主要工作流程。已于2017年9月完成OA信息化办公系统从公司机关到项目部主要框架基本建设,共录入126人,成功创建电子流程29个。目前机关人员基本掌握OA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使用,主要用上级文件的收发。

(二)金石项目管理平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对项目的高效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公司自主采购金石项目管理平台,以企业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为核心,全面核算成本。软件对工程的预算管理、计划进度、合同管理(购销、承包及分包)、材料管理、劳务管理、租赁管理、材料供应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目前公司所属阳蟒路基项目部、长临路面项目部、五台机场线

二、三标项目部、108线

二、四标项目部在工程管理、材料管理、分包管理全面使用,实现从项目基点-项目管理-公司管理的审批流程和制度,高效稳定的为公司管理所属项目发挥重要作用。

(三)新中大财务管理平台的建设

1. 在集团的要求下,我公司使用新中大URP软件i6系统对所有隶属集团的项目进行录账,报表工作,目前运行稳定,做到按时、按要求、按标准进行实施操作。

2. 公司内部使用的新中大简约型ERP软件银色快车SE,是在新中大财务管理软件简约型ERP软件SE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个升级替代产品。目前公司机关及所属项目的所有报表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账套管理、账务处理系统都全面投入使用。

二、本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OA办公平台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普及。

2. 职工信息化理论及操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培训。

3. 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管理重视和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 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知识还不够全面,对出现的问题处理有待提高。

三、对下一步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 由于基层单位专业局限,请集团在“互联网+”应用上加强培训、帮助和指导;

2. 建议集团公司组织信息类技术人员培训,以增强信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业务能力。

3. 建议提高和加大使用OA信息化办公系统办公的要求和力度,信息化制度建设带动信息化工作落实。

4. 建议开发与子分公司微信公众号的对接工作,对于OA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使用有较大促进作用(目前我公司人员对于公司微信公众号的认知度比较高,如果OA办公系统能与公司微信公众号打通对接,有利的OA办公系统的工作推进)。

四、2018年信息化建设规划:

1.目前OA信息化办公系统主要用于机关办公文件的收发。2018年信息化工作,一是争取不局限于只是对于上级及外部文件的收发,要将文件的内部流转以及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流转工作落实开展;二是争取不局限于只是机关内部的流程流转,也将OA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工作延伸到项目部及项目各部室。

2.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公司OA信息化办公系统培训工作处于停滞状态,2018年的信息化工作,一是要以“定人、定期、定量”为原则,制定培训计划;二是要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争取做到培训“有记录、有内容”;三是要对培训成果进行检验,争取做到培训成果“有反馈、有效果”。 3.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公司人员对于OA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认识及技能,不局限于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与个人的益处,进一步提高、改变公司人员的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观念,使OA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与传统工作方式有效结合进行软性对接,为OA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铺平道路。

第二篇:校园信息化建设报告

为了加快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有效整合学校多方面力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及组织协调,深入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申请整合我校网络资源,建立合理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1.

2. 学生认为我校网站内容单一,信息量太少,不利于我校的宣传。 教师认为我校网络资源匮乏,相比其他高校电子书、论文、期刊等资源我校为零,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需要网络的联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计划利用寒假时间积极探索我校信息化建设。

其一:开辟自己的网络空间,其中包含,电子图书馆、档案馆、学报、财务综合查询系统、教务查询系统、站内资源下载。满足学生电子刊物的阅读、课件的下载、个人选课信息等的查询。

其二:积极与教育网联系,申请加入中国教育网,尽快利用万方、维普、同方等数字资源,引入大量论文,让我校教师在教科研发挥各自特长,将网络成为教师进修学习的平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老师与学生的迫切需求,以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我们急需采购教学管理系统软件、配备我们自己的网络服务器。

备注:

1.中易银泰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2.“高校协同工作管理平台”,陕西梦龙科技有限公司。

调查中发现 (北京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校使用良好,建议使用。

3.“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杭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

20xx年,xx镇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信息产业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全面贯彻“信息畅通、务求实效、服务群众、提高效能”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全镇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工作,不断从强化领导、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展示镇域新形象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快全镇网络化进程,推行电子政务,使我镇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强化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加有利于提高日常办公效率,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有效服务,有利于畅通信息渠道。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x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xx,党委委员、宣传科长xx副组长,党政办、信息中心、信息科、宣传科、组织科、调研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年初,又从镇机关选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业务能力强的2名同志充实调整到镇信息中心,专职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全面做好镇信息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管理

今年以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了镇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等制度。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xx镇机关行政工作中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知情权,促进依法行政,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的相关规定,我镇完善了《xx镇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xx镇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多项制度和一系列的工作处理文书,从根本上保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畅通性和及时性。分管领导定期召集相关部门,了解网站运行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落实信息化工作运行长效管理机制。20xx年,更新了xx镇政府网、xx市党政办公网、综合资料库、中国xx网、电子政务平台、xx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枣庄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等网站的信息1000余篇,其中头条采用130多篇。特别是在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北辛东路升级改造、民生工程、朝阳社区一期回迁等重大事件中,做到相关内容及时、准确更新,及时反映我镇基本动态,使上级领导和公众时刻掌握我镇大事要事。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网络配置

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各项资金投入足额到位,建设运行情况良好。由市信息化产业局提供网站后台的技术支持,并有专业技术人员对机关内部电脑进行全面维护,定期检查服务,确保网站运行正常,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不断加强网络硬件建设,更新设备优化网络布线。今年累计投入20万元新购置计算机20台、摄像机1台、数码照像机3台及其它设备,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在全镇推行了软件正版化工作,实行了统一购置正版软件,对上网机器全部更新安装。

四、完善政府网站,展示良好形象

我镇把建好镇政府网站对于宣传xx、促进招商引资、整合有效资源、服务企业以及拉近与企业和群众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对需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了整理归类,编制了总共七大类的目录。及时发布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并将其正确归类;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完成情况,能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让相关单位能及时了解中心的工作完成情况;同时在发布政府信息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严格的审批,所有公开信息必须经过领导审核同意才能公布,有效杜绝了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明确专人负责,做到实时在线,不断更新,确保及时接收到市级文件和会议通知,并切实加强登陆用户名和密码的保密管理工作。

五、审查上网信息,防止意外泄密

镇信息中心作为网上发布信息责任部门,指派专人作为管理员对网络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同时负责把我镇有关政务信息上传到网站上。平时注重加强对于管理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教育。在上传信息过程中,坚持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审批,确保无涉密信息发布。

第四篇:聊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

为客观地了解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有效总结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找出带有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提供发展新思路,故开展此次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为聊城市,故以下仅为聊城市情况。经过对山东风祥集团、祥光铜厂、山东齐鲁电缆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我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中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不少弊端。这次调查就是适应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充分体现了普及性、实用性、公益性的特点。虽然调查时间短,但内容充实,问卷适用、质量高、内容丰富,获得了大量信息化知识,增强了信息化意识,对于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质的提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发展情况

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规模继续扩大,综合通信能力增强。截至目前,全市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29100公里,网络覆盖了全市所有城乡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缆。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总用户78万;移动电话总用户318万,城乡有线电视用户46万户,入户率45%;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47.5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34万户;全市卫星地球站、微波站、广播电视台、短波和超短波电台、蜂窝基站、无线接入基站等近4500个。

②、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共投资约22997万元(其中,国家下拨资金538万元,省下拨资金1128万元,市财政直接投资6123万元,部门自筹及其他资金15208万元),重点建设了“金盾”、“金土”、“金税”、“金智”、“金审”、“金财”等13个行业的“金字”工程,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系统、“中国聊城”政府门户网站、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等电子政务工程,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全市,承载十多项业务应用,年节约资金500多万元;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建成三年共增收1.5亿元;政府门户网站“喉舌”、“窗口”、“桥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连续四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政府网站”。全市电子政务已从普及应用进入了资源整合、业务协同阶段。

③、工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投资增幅明显,信息技术已渗透应用于企业的研发、管理、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可持续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规模上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91%,同比增长97.6%。企业中大学生及科技人员人数分别占到企业总人数的8.32%和

10.91%,同比增长46.4%和191.3%,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普及率56.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现代信息手段在重点企业中不断普及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信息化样板企业,为各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发挥引领作用。全市规模上企业56.2%实现了联网管理,65.6%建有企业网站,企业网上采购与企业网上销售占总销售量的比重分别为7.52%和3.35%。部分企业正在实现由企业信息化的分散管理向集中改造阶段转变。

④、农业、服务业信息化成效明显。完成了“村村通宽带”和“光缆进村工程”建设,建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信通服务信息平台;引导通信运营商服务三农初现成效,农村互联网用户保持130%的增长速度,“3G农信通”等服务普遍展开,推动了全市农业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进程;信息化下乡活动全面开展,有效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普及应用程度。服务业信息化后发优势凸显,初步实现全市铁路、公路、仓储、邮政物流等交通信息资源和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酒店管理等行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深入。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市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 ①、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比较普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且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信息资源的实际开发和综合利用明显滞后,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同时,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

②、全社会信息化推进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存在条强块弱的矛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大。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但带动效用未凸显,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较缓慢,普遍存在信息化意识薄弱、投资少或不合理、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等问题。城乡信息化意识和应用差距较大,政府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力度有待加强。

③、信息产业集聚度偏低,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信息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电子信息制造业缺少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链和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软件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渗透作用尚不够大。

④、信息化政策及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相关的标准体系,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政策环境还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不高,重要数据安全备份未得到重视,应急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安全法规落实和标准规范建设有待完善。

(三)实习体验与心得

信息化正在引发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大把“信息化”列为“五化”特征之一,明确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大力推进。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竞争格局新变化,国家在扩大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方面都有明确政策出台,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给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给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一是由工业阶段向信息化阶段的迈进,新型产业结构的构建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也要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整合和系统协同工作力度。二是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桥头堡”区位优势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市依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国内大型的、功能齐全的交通物流业基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三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型强市名城建设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推动我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形成新型化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新格局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积极应对,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争取先机,赢得主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提案改进与建议

①推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整合,提升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②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③加强数字农业建设,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④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服务信息化水平

⑤着力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深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形成社会安定、全民受益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⑥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⑦着重抓好以下二十项重点工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等工程。

做好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是实施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落实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财政增收、扩大就业的主力军。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削弱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不仅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日,我县组织人员深入县农业、电信、移动通讯、广播电视部门等,对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发现,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启步,初步建立了覆盖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农户的信息网络,搭建了多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但是全县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散小弱,信息进村入户难,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整个工作正处于由“破”而“立”阶段,需要在下一步发展中加以完善和提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接通到所有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据调查,2007年末,全县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3.8%;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35.2%;移动电话入户率达到65.63%;互联网通村、入户率分别达到42.7%、2.3%;150余个村安装了移动通讯信息接收机,30余个村(不含正在建设的70个)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转站点建设。

二是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建立了公众信息门户网站——潼南县政府公众网,县广播电视台建立了新闻方面的门户网站——潼南之窗,县农业、水利、畜牧、气象等农业部门建立了潼南农业信息网、潼南县水利网、潼南畜牧信息网、潼南七彩山鸡网、重庆市兴农网潼南分中心(气象)等独立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局还开通了本县的“农技110”——44905110,并在6个村设置了“农业科技书屋”,县商贸流通等涉农部门建立了独立重庆潼南新农村商网,县电信、移动、联通公司上靠重庆市政府农业信息网络——“巴渝新农网”开通了“农网广播”和“重庆新农村信息田园”(重庆电信)、“农信通”(重庆移动)、“农业新时空”(重庆联通)等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县广播电视台开通了中央电视台

1、7两套节目无线电视节目信号传输并通过有线电视不定期的自办栏目、发送滚动信息字幕,县新闻中心建立了潼南报网络版和纸质版两个平台。这些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使信息传送方式多样化,农民既可通过电脑、手机终端上网、还可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终端获取短信、语音信息。

三是农村信息的内容日臻完善。目前,各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既有政务信息,又有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既能接收外部信息,也可以向外发布属地化信息,实现内外信息的双向互通。县畜牧部门在今年5月还启用了动物免疫可追溯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畜牧生产的对接。

四是信息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的扩展。目前,直接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组织已由过去单一的农业部门扩展到了农业部门以外的涉农部门和其它部门,主要包括:农业局、水务局、畜牧局、气象局、商贸委、广播电视台、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初步建立了农业与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之间以及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组织之间的协作协调机制。在这些部门之间,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及广播电视台等电信营运商既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等平台,又直接参与农村信息服务。比如,县电信局通过语音电话、信息

化乡镇建设(首批乡镇4个),移动公司通过“三网惠三农”(通讯网、营销网、信息网惠农业、农村、农民),联通公司通过整合中国联通覆盖广大农村的移动网络、数据网络、互联网等资源,并在22个乡镇(街道)建立信息站和部分村建立信息点,采集属地化信息,上传“巴渝新农网”,再以手机上网、手机短信、人工语音呼叫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村信息来源和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立足于业务工作范畴,利用各电信营运商家提供的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等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县商贸委、合作经济联社、气象局等涉农部门还分别与电信营运商合作,以乡镇经发办、综合服务社为依托,建立乡镇、村农村信息站(点),搜集整理、分析发布本县属地化农业技术、农情咨讯、天气预报、灾情预警等信息。

五是信息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县水务局、商贸委、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对农村信息采集下达任务,推行了目标考核。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商贸委等对采集的属地信息实行属地责任管理,由乡镇信息站负责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各农村信息服务实施单位内部均明确了人员,定岗定责,负责对本部门建立的网站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

二、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的主要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我县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通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以潼南县新农村商网为例,到今年9月底,网站运行仅1个多月,各信息点共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2000余条,上网发布信息280余条,获取网络信息并在线下联系供求业务13单;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流通经纪人林进辉,今年通过参加新农村商网的对接,与成都一企业达成合作,新增冬瓜、地瓜销量各5000余吨,新增销售额200余万元,使其年产近万吨的各类无公害蔬菜有了重庆市外的销路。

二是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及涉农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比如县畜牧局将动物免疫可追溯信息系统直接应用于畜牧生产,使信息技术对接农业生产,实现了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县气象部门通过移动信使(MAS系统)和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发布气象信息,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的时效性。

三是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各种信息系统,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对信息需求。比如县电信、移动通讯等部门在乡镇和部分村信息站点安装的电脑、信息接收

(发送)机等,农民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及时交流和传达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需求、农业安全隐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各种信息,使农村社情民意、农民述求得以充分表达。

四是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融入的了全球化、社会化的生活环境,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据调查,不少农民通过信息的传播,对“市场引导生产、市场引导流通”等一些现代农业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三、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县是一个浅丘偏远的农业县,受区位、教育等多方面影响,虽然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资源分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民信息素质不高,各镇乡(街道)发展不平衡等。具体表现在: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信息进村入户难。近年来,虽然农村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地区、中心城区(市县)相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广播电视和固定电话虽然实现了通村、通社,但通自然村落和入户率不高;移动通讯实现了农村全覆盖,但农村手机用户面较低,并且多数用户没有订制手机短信、语音服务和手机上网;互联网基本上到乡镇后就断头。电视不互动,手机不普及,互联网络不到户,村社或农村居民点信息栏没有建起来,报刊杂志多数只送达农村基层干部。因此,农民接收信息的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目前,农村大多数信息仍是通过相对普及的电话、电视和农民之间的传书带信、逢场赶集、邻里传播实现。

二是信息资源散小弱,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全县信息资源明显存在着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等问题。政府和电信运营商都在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沟通协作,造成了重复建设和信息资源散小弱。据调查,全县服务“三农”的平台很多,单就网站而言,直接面向农村的就有:潼南县政府公众网、潼南之窗、潼南农业信息网、潼南县水利网、潼南畜牧信息网、潼南七彩山鸡网、重庆市兴农网潼南分中心(气象)、重庆潼南新农村商网等,此外还有上挂重庆市政府农业信息网络、既面向我县也面向全国的“巴渝新农网”,县委组织部建立的既面向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也面向农村社会的潼南党建网,一些县级部门和乡镇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都是各自为政,做了不同程度的农村信息服务,但是都没有能力把各自的网站作强作大。

三是缺乏统一管理,部门协作差。目前,我县在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利用方面,工作方法和推进措施明显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比如,县里没有信息平台监管机构,没有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长效运行机制,对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单位组织缺少统一管理,造成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协作,信息资源不能高度共享。特别是个别部门网站为了一己得益,人为设置障碍,部分内容只有注册用户才能浏览;有的信息服务部门(比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县商贸委等)虽然将农业信息站点延伸到乡镇乃至部分村级,但因缺乏信息建设的长效机制,仅以国家项目资金作支撑,没有目标责任约束,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应有作用,一旦出现国家项目资金断链,服务效能将大打折扣。又比如,信息化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

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特别是个别信息站点利用信息监管不到位,发布虚假信息,造成信息可信度不高,造成不少用户对网络信息的不信任。

四是属地化信息少,互动性不高。目前,我县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十余家,但是上网的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简单堆积多,精心加工少;交叉重复多,富有特色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向乡镇、村社延伸的基层信息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信息站(点)不多,缺乏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缺少信息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发布属地化信息,农民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是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对信息的理解、运用。调查反映,不少农民即使手把手的教会计算机使用,一旦业务人员离开马上就又不能运用。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化程度落后,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据调查,“农网广播”和“重庆新农村信息田园”、“农信通”、“农业新时空”是目前农村信息服务比较有效的平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可以接收信息、点播信息,还可以通过乡镇、村社信息服务站点发布本地信息,双向互动,但目前全县农村用户分别都不足500户。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减缓了信息入户的步伐。比如,农民一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买不了一台电脑,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购置设备上网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使用固话、手机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