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毕业论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阐明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提出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需要学校、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和作用。

第一篇:航空服务毕业论文

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當前,农村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这个情况下,需要更多的人才扎根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所以,高校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农科大学生毕业之后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这篇文章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让农科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举措。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中提出,未来几年,我国的农科技术人才会持续增加,能过为农村服务的人数也会有所增长。但是,根据2014年的调查发现,实际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农科毕业生数量非常少。当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当前高校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农科大学生为基层服务,为农村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1 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職业价值观

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在自己的本质岗位上获得一份基本的收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但是生存指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周边环境,周围的交通、文化等,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经济利益,同时也会考虑自身的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很好地实现。因此,农科毕业生就职的时候,必须会考虑相应的经济利益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就是经济利益以及工作的城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农科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就导致农村在吸纳人才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1.2 就业政策

(1)农村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比较笼统,没有细致划分,有的岗位根本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农村的普通青年就可以胜任,这就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价值不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

(2)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颁布了相应的政策,让大学毕业生服务于基层,但是这些大学生一般只会在基层待2年到三年,一旦合同期满,这些大学生就会选择继续深造,离开农村,最后留在农村的人才少之又少。

(3)国家出台的关于农村的相关政策不健全,很多用人单位的保障制度不到位,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工人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出现严重反差。很多地区的养老制度、医保制度都尚未健全,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热情。

1.3 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不充分

在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发展我国的农业,把我国的一些重要的设施建设投放到农村地区,大力建设新农村,逐渐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优化农村的生活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摆在很多大学生面前的现象是,农村发展速度缓慢,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想要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这些大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他们并没有看到农村发展的内在潜能。

2 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2.1 以自我成长价值和岗位成才同步实现为目标,激励大学生“下得去”。

目前,虽然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都关注自己的薪酬待遇以及自己工作的环境,但是,他们的信念和理想以及对于祖国崇高的爱依然占据着他们心灵深处最重要的位置。所以,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时候,应该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立足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视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实现自我,为祖国的农村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大学生在基层体会到自身的存在感,真正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2 以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认清楚”。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明确的目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村。高校可以举办一些报告会,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乡村支教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的精神风貌,让大学生了解农村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只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村的变化,才能够真正打动大学生,为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2.3 以创新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立脚点,提升学生服务农村的能力,使大学生“干得好”。

要想在农村有自己的一番作为,那么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农业院校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发展好专项专业的同时,还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近几年以来,很多农村增加了许多科目,形成了多种科目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辟了道路。

2.4 以满足毕业生合理、必要的物质需求为保障,吸引大学生“留得住”。

如果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那么基层要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薪酬,不仅要保证这些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还要给予这些大学生公平的职称评定,在生活方面要给予适当的补助等;除此之外,要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支持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把大学生真正留在基层,促进基层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服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高校应该鼓励、支持大学生扎根基层,保障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宏丽,齐文,李敏,刘兰英,王芳.正确引导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措施探讨——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2).

[2]蔡正云.农科类大学生“招生难 就业好”现状及前景分析[J]。民营科技,2014(12).

[3]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03).

[4]张玲,吴风亮.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现状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2).

作者简介

张子谦(1981-),男,河北省新河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农业大学经济师,现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作者:张子谦 冯晨静 王文显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阐明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提出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需要学校、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和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王世伟(1966-),男,河南偃师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陕西西安7100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GH0903106,课题主持人:王世伟)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

提倡大学生创业是就业方式的重大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而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是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就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个服务体系以创业大学生为中心和对象而形成,旨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开始于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晚,配套措施落后,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还相对薄弱,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还不完备,社会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严重不足,各服务主体之间缺乏很好地衔接、配合。因此,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商机无限,但对于刚刚迈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年轻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大学生在创业的起始阶段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半途而废,由此严重地挫伤了其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创业产生了畏惧心理。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还比较低,成功率更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薄弱;创业资金不足以及心态问题等。加之,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针对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整、协调有序的社会创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根本转变,扩大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等有着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的创业教育。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大多还是管理型、封闭型的模式,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因而导致大多数毕业生不会创业、也不敢创业,大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的人数并不多。创业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让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政策。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要立足市场、以实践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校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可以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即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创业企业,请创业者作报告演讲,举办学生创业创意竞赛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应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如校园内布置创业立志成才的名言警句,张贴创业者成就的画报和风采照片,创办介绍创业者成功历程的校报专栏等,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

3.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设立创业项目,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行业背景和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创业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美国知名大学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医院、健康保健机构、民间团体等都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4.学校要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学校应及时收集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出台的系列配套政策,通过互联网等快捷载体告知学生,并根据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和落实学校层面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联系,应积极开发校外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智力支持,以充分发挥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二)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

1.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创业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创业成功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引导人们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倡导创业精神,特别是要形成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同时,政府要规范市场游戏规则,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据了解,创办一个小公司,根据经营的内容不同,可涉及城管、工商、质检、卫生防疫、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的行政收费,有近十项之多,此外还有各种预料不到的行政罚款,种种费用对刚刚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经济负担。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出现不规范情况在所难免,行政执法部门对第一次违规的,可及时进行纠正,在可罚可不罚的情况下,最好提出告诫不处以罚款。如西安市出台了对大学生创业将落实“首违免罚”政策,即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首次出现的情节轻微、没有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后果的一般性违法行为,只给予警示告诫,帮助大学生创业者纠正,不给予行政处罚。此外,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服务,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要简化手续,放宽市场准入。政府部门还应加快速度构建创业服务平台,增加对创业企业的政府服务型组织,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力支持,给创业者提供更多宽松的政策环境。

2.实施优惠的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目前,国家和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如在行政收费方面,免收大学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各项费用,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减半收取企业开业注册登记费。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给予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贷款、创业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优惠政策设置的门槛较高、受学籍和地域限制等问题,使受惠覆盖面小。加之有些优惠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不少学生在创业中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为此,政府应降低政策门槛,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此外劳动保障部门及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部门也要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帮助创业者用好、用足现有政策,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3.建立专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初期往往会面临创业场所难找,创业经验不足的难题。为此,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各类企业、社团组织和自然人出资建立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办小企业提供固定场所。小企业创业基地要着力从完善配套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和提供服务设施入手,切实为创业者和各类小企业入驻创业提供优质、便利的各种服务。政府可对经过认定的创业示范基地,视培育小企业数量及成功率情况给予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地方政府应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专项资金,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具有一定就业容量的创业示范街(园),为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提供场所。

4.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基金。大学生创业初期面临的难题之一是资金不足,从而制约限制了不少学生的创业。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创业基金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如重庆市已设立1亿元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陕西省政府先期投入5000万元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由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管理,以委托贷款的方式,经指定的商业银行向自主创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放贷。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战略投资者、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为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

目前,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大,这主要与大学生创业企业大都不够成熟、成功率低、金融机构普遍担心资金安全有关。为此,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方式,开辟更多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的渠道,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服务,探索适合个人创业、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小企业经营特点的新型融资业务和服务方式。譬如,可以考虑按照大学生创办企业所处的阶段和状况,提供不同数额的贷款支持;在贷款担保方式上,对处于创业初期,资金需求量小、贷款期限短的企业,可采取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企业法人代表连带责任担保等方式;在贷款审核方面,可实行相关部门联合审核,以缩短贷款周期。金融机构通过灵活多样、细致周到的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扶持其发展壮大。

(四)企业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承担的相应责任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培训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可以按照市场运行模式,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进行筛选,对有创意、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可以用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入股投资、技术指导、项目运作等进行扶持,实现双赢。

此外,应充分发挥孵化器公司的作用,为大学生创立的企业进行扶持。孵化器公司主要职能是: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如西安创新航天有限公司是航天孵化器公司2007年引进的一家科创型企业,面临着研发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难题,既不了解政府扶持资源,也不熟悉社会合作机构,这种情况让企业一直徘徊在小作坊、低层次的层面上。该公司进驻了航天基地园区后,创业服务中心项目工作组委派专人积极与航天基地管委会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为企业推荐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促进创新航天公司的各项业务得以顺利开展。每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航天孵化器公司都利用搭建起的资源平台及时地服务于企业,顺利地解决各项外围难题,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搞好研发和经营工作。如今,西安创新航天有限公司顺利地完成了航天孵化器公司的各项综合考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向了市场。

(五)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服务职能

不少大学生想创业,但又常常为项目选择、风险评估、资金筹集等问题所困,这就需要社会中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中介机构发挥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把热心创业服务、熟悉创业政策、有创业经验的优秀企业家、行业或管理咨询专家,以及财税、法律等专业服务人员组织起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咨询、指导以及策划,包括政策法律咨询、项目评估与选择、风险评估、开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中介机构通过建立创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行业、项目、市场和科技等信息服务,并免费为创业者开展网上招聘、产品推荐、项目招商、电子商务等服务,以及提供财税、法律、外贸等代理服务。通过多渠道征集、开发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档案库”,及时为创业者提供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指导和帮助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这些中介机构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设立,允许收取少量的服务费,但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对其费用开支可以给予财政补贴。

(六)社会团体、协会应发挥纽带作用

社会团体、协会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是把创业青年与有创业成功经验的先行者们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招募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成功创业经验,愿意为大学生创办企业进行辅导的企业家作为志愿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创业指导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这些企业家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产品的支持合作,帮助其度过初创期。如陕西省还成立了创业专家辅导团,由七十余名自于企业、高校、风险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等组成,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从技术到经验的咨询和帮助。创业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创业专家辅导团的导师们也会采取接力方式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不同主体应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相互之间应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使大学生在创业之前,能够较系统地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和实训,创业初期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企业等的支持,创业过程中又能得到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指导和扶持。这样,大学生在整个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能够使其树立起信心,战胜种种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卫斌.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3]西安市政府.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工作的通知(市政办发[2010]235号)[Z].2010-12-14.

作者:王世伟

第三篇:构建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摘要:本文从构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这一体系,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后,毕业生人数在历经“突飞猛进”后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始终保持较严峻的态势。构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建功立业,成为调和毕业生供需矛盾,优化合理流向,提高人才配置效益,促进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的重要手段。

1 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据教育部统计,毕业生中“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者始终占较大的比例,而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却人才匮乏、“求贤若渴”。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每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少于毕业生总数的10%。此外,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无疑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战略的重要要素,引导大学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建设事业中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实践。

1.2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有60万建制村,4万乡(镇),8万城市社区和街道,基层范围广。此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基层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基层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巨大容量,这也成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的良好途径。

1.3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缓解乃至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多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地点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广大基层地区却仍是人才流向的“冰点”。从人才的流动性来看,虽然已经逐渐的有所改观,但是流动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

1.4 引导毕业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

毕业生的成长与成才,从个体而言关乎一生,从国家角度而言,关乎国家政策的落实和目标实现,毕业生的成长和适应新时期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必然能相得益彰。到基层就业创业正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召唤,毕业生在基层环境中能够脱颖而出。

2 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基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相对偏低

基层的交通、文体、教育等服务行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基层的物质生活条件距离悬殊。在精神方面,基层单位领导及其他同志在与大学毕业生的合作过程中还不太了解大学生的特点,不太理解大学生下基层的心态和愿望,不尊重知识甚至排斥大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2.2 社会、家庭及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观念相对陈旧

社会、家庭及毕业生本人普遍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有面子”的工作,若是又回到基层工作,社会上就会对其“冷眼相看”,毕业生及其家长在面子上就难以接受。

2.3 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基层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极度不均衡,许多一线城市和一线行业中享受的福利与待遇在基层难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还亟待完善。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尚未真正地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

2.4 基层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直接交流不充分

广大基层单位人才奇缺,但是大多数单位都抱有“等”“靠”“要”的思想,虽然现在的互联网畅通了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但是基层单位“主动出击”的相对还是较少。

2.5 基层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对后来者产生的影响

部分基層就业的毕业生缺乏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决心和毅力;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目的只是想成为基层政府干部;部分毕业生即使到基层就业也千方百计地从基层辗转至大城市就业。这些前赴者的情绪和实际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了后来者赴基层就业的信心。

2.6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基层需要存在偏差

高校普遍缺乏人才供求的准确市场分析研判,在学科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对农村等基层缺乏针对性,毕业生与基层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能力培养不足。部分毕业生觉得自己的专业去基层“无用武之地”,而基层单位又觉得毕业生知识面不广,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基层所需。

3 构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基层就业意识教育

3.1.1 基层认识教育 从再认识基层着手,重新理清基层的真正内涵,认识到基层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的优势,认识到从基层做起的重要性,认识基层的广阔就业创业时代大舞台,明确基层就业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新的择业和就业观念。

3.1.2 基层成才教育 让毕业生认识到基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成才提供的广阔舞台,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立足基层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去基层工作大有作为,更有利于毕业生成才。

3.2 营造两重基层就业环境

3.2.1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央、教育部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志愿服务西部等多项基层就业项目。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出台和实施都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高校更是要以此为契机,以“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锻炼成才,建功立业”为主题,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2 舆论环境 宣传近年来基层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基层火热的创业激情;宣传老一辈和新一代中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广大学生中营造出浓厚的基层就业舆论环境。要建立教育部门、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送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信息。

3.3 畅通三条基层就业道路

3.3.1 引导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 学校要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精心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扩大项目规模,让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毕业生受益。

3.3.2 引导基层单位来校择才 高校邀请中小城市人事主管部门,中小微企业等基层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招聘活动,让学生面对面地与他们沟通,达到了用人单位宣传自己,毕业生全面了解单位的发展前景的作用,坚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决心。

3.3.3 引导毕业生基层创业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扶贫开发、技术推广、电子商务等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3.4 完善四项基层就业措施

3.4.1 构建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针对基层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在教学阶段渗透基层就业的意识教育。面向基层加速教育结构的调整步伐,重点加强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要不断适应基层新形式发展需要,开设新的学科专业,以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

3.4.2 培养学生基层就业核心竞争力 组织大学生到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和生产一线实习实践。以社会科技服务队、毕业生使用情况调查和其他专题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走进基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举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等,把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基层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基层、服务基层的热情。

3.4.3 完善和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首先,各地和高校要落实国家政策“红利”,确保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如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政策,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定向考录(招聘)、基层职称评审、工资高定、社保补贴等保障政策。其次,成立基層就业奖励基金,对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奖励。将表彰活动列入毕业典礼重要议程,颁发奖状和奖金,鞭策和鼓励基层就业毕业生。此外,高校还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到基层就业的贫困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权益担保中心,以保护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益。

3.4.4 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连续服务 第一,要及时收集和发布基层用人单位、中小微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和基层单位积极与各级牵线搭桥。第二,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服务项目,帮助毕业生解决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更多扶持政策。第三,为基层就业毕业生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主动邀请户口、档案托管单位到学校现场办理托管和报到手续,解除下基层就业毕业生户口、档案关系的顾虑。第四,做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跟踪调查,坚持主动联系、定期走访,听取基层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来自一线的反映,以基层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调整等方面的改革,使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使毕业生素质结构符合基层市场的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更加适销对路,真正做到毕业生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胡泊.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研究对象[D].安徽大学,2014.

[2] 柴剑.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机制探索[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3]马建荣.新形势下宁夏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04):33.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201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25_295688.html.

作者简介:唐勇,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艺术,大学生创业。

作者:唐勇

上一篇:本科毕业会计论文下一篇:小学教育经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