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融信托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班级是学习的基本单元,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主任的管理职责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可以说班主任负有双重任务。而学科与班级管理并非相互排斥,应当相辅相成。

第一篇:中融信托论文范文

幼儿园领域活动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的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结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音乐领域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活动,将音乐和英语融为一体,使幼儿乐于学习,易于接受。本文作者从音乐领域活动中英语教学活动题材的整合与选择、策略的运用及契机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 幼儿园 音乐 英语

当今,世界已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只掌握一门语言,即自己的母语,已远远不够,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许多家长都希望从小抓起,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能接触到英语,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幼儿园的英语教育活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玩,要让他们在幼儿园里学习英语、学好英语、喜欢学英语,着实要费一翻心思。本文将就如何在幼儿园的领域活动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使幼儿在音乐领域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音乐领域活动中英语教育活动题材的整合与选择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类型包括歌唱活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打击乐、音乐欣赏、歌表演等。虽然类型丰富,但是任何一个音乐活动都离不开音乐题材,题材是一个音乐活动的灵魂。同时,并不是每个幼儿园音乐活动都可以渗透英语教学内容的,特别是由于中英文的语系不同,在句式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我们在题材的选择上需同时考虑到语言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整合。首先,应当注意第二语言活动内容和母语活动内容间的衔接。这有助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来加强对第二语言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内容趣味性高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在英语音乐领域活动中,就表现为英语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以下就英语和音乐教学活动题材的选择与整合进行详述。

1.歌唱活动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为幼儿选择的歌曲,其歌词的内容与文字要有趣并易于幼儿记忆和理解,要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还要适于用动作表现。为幼儿选择的歌曲,其曲调一般应具有的特点是:音域较狭窄,节奏较简单,旋律较平稳,且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结构较短小工整,词曲关系较简单。为幼儿选择的歌曲,总体上应该具有纯真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幼儿的英语歌曲的选择应考虑到歌词、曲调及教育性。例如:歌曲“Four Little Baby Ducks”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其歌词的句式结构简单,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词都是little ducks,幼儿容易理解记忆。鸭子活泼可爱,幼儿深感兴趣,歌曲旋律动听、节奏简单明快。整个活动的组织从感知、复习单词—感知歌曲—学习歌曲—表演歌曲中层层递进,幼儿在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的旋律和气氛中学习英语。又如:歌曲“Hair,Shoulders,Knees and Toes”,首先可利用歌曲旋律作为律动入场,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节奏,然后通过游戏复习已学的单词hair,shoulders,knees,toes,在幼儿游戏多遍后,老师按顺序、有节奏地敲击图片,进行单词操练,从而为接下来的歌词学习做好铺垫,接着,让幼儿随音乐边唱边拍出身体的各部位,幼儿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可以很快把英语单词的学习融入歌曲中,能边唱边做出动作。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的载体,使得幼儿在唱唱、念念、动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

2.音乐游戏。

幼儿园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等自由愉快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英语,一方面能满足幼儿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所学的英语歌曲,从而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英语音乐的乐趣,让幼儿喜欢学、愿意学,从而真正地学到知识。例如,英语音乐游戏“Traffic Lights”是个不错的题材,老师可让幼儿在理解Green light和Red light后开始玩小司机的游戏,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初步熟悉音乐、理解游戏规则,最后再随着音乐边唱歌曲边游戏,这样,幼儿的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收到的教学效果好。

3.韵律活动。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包括律动与舞蹈,是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动作,表现音乐内容。韵律活动可以调节幼儿的情绪,发展动作协调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韵律活动中通过有节奏的动作来理解、表现音乐内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习得英语。如英语韵律活动“If You Are Happy”,此活动将“If You Are Happy”伴奏作为背景音乐,歌词由老师创编——Head,head,head,shake the head;Head,head,head,shake the head;Head,head,head,shake the head;head,head,head,shake the head。活动中,将身体动作“摇头、拍手、跺脚”融入音乐中进行体验,复习巩固shake the head,clap the hands,stomp the feet,活动中设置了语言游戏、层层递进,再慢慢地加入音乐“If You Are Happy”进行律动。让幼儿在律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英语短句shake the head,clap the hands,stomp the feet。

二、音乐领域活动中英语教学活动策略的运用

1.热身运动,调动课堂气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个活动的开始就能使幼儿兴致勃勃,激发其求知欲,整个活动就能在幼儿的积极参与中进行。热身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唱一支英文歌、说一首儿歌或者做一个小游戏,都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的前十分钟带领幼儿唱一支歌或者是一首儿歌,歌曲内容曲调欢快、有动感,歌词说起来有韵律,既锻炼了孩子的口语,又提高了孩子的听力,同时还在唱歌或者说儿歌的时候再配合一些肢体动作,让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英文,这样的热身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精心设计情景表演,创造幼儿表演、交流的机会。

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今天,我们提倡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情景,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对幼儿而言,没有什么比在他人面前获得肯定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树立自信了。在情景学习中让幼儿表演,能大大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更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歌曲“Wash Wash Wash My Face”的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边唱边做洗脸的动作,再请部分幼儿上台表演,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表演的欲望,又增加了其自豪感,使得幼儿的情绪高涨,激发了更多的幼儿投入到活动中。

3.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英语,寓教于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幼儿获得的感性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这就把抽象的英语内容具体化,使幼儿便于准确而牢固地领会学习内容,既减轻了学习难度,又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中,老师常常通过各种游戏帮助幼儿很好地实现在“玩中学”。例如:歌曲“Round and Round the Garden”,曲子轻松活泼、节奏鲜明,歌词内容有趣,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逛花园”游戏,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边唱边逛花园,在唱最后一句时同伴之间互相挠痒痒戏嬉。幼儿在倾听的基础上和通过玩游戏反复感受乐曲旋律,在游戏中学唱歌曲,体验游戏的快乐,幼儿在一片欢笑声中很快就学会了歌曲。这样的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能够把歌曲变成有意义的刺激,使游戏与歌曲联系起来,使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三、音乐领域活动中英语教学活动契机的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个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不仅是选择的题材——英语歌曲可以学习到英语,而且整个活动过程都隐含着学习英语的契机。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渗透英语教学的时机,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

1.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南师大许卓娅教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强调“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音乐活动目标的完成、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及老师的教育观念的体现。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挖掘音乐活动有效的师幼互动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价值。老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营造宽松愉快的互动氛围;要富有感染力,调动幼儿产生积极的回应,要关注幼儿,对幼儿发出的互动信号给予及时的回馈。如此,幼儿便能更好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英语知识。

2.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入量,让幼儿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感受语言,启发思维,并进行积极的语言输出活动。

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够进行较好的语言输出。英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等几方面,其中听、读属于语言输入,说、写则属于语言输出,只有大量的听读才能较好地进行说写。因此,在幼儿园音乐领域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幼儿的语言学习特点,重视语言信息的输入量。这里的语言信息输入量包含老师的课堂用语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两方面。老师的课堂语言应尽量使用英语,如“Let’s sing the song together.”、“Let’s act the song.”、“Are you ready?”等,使幼儿感受到浓厚的英语氛围,置身于说英语的环境中,大大促进幼儿说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如:学习歌曲“Round and Round the Garden”时,老师可以问幼儿:“What’s in the garden?”虽然此活动的内容重点不在于“garden”,但是通过引导幼儿看看、想想,启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并进行积极的语言输出活动,然后,老师再运用英语对幼儿进行较完整具体的介绍,增加语言的输入量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输入量,拓展幼儿的思维,达到渗透英语教育的活动目标。

在幼儿园的领域活动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通过唱唱、念念、动动等形式,能够把幼儿从呆板、紧张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倾听音乐、享受音乐的同时,自然沉浸于英语环境中,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在促进幼儿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同时,发挥英语交际功能。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音乐活动中,幼儿感受英语、乐说英语,使得音乐能力与英语能力达到了双向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洪珊瑚

第二篇:于教学中融管理,在管理中渗文化

摘 要:班级是学习的基本单元,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主任的管理职责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可以说班主任负有双重任务。而学科与班级管理并非相互排斥,应当相辅相成。尤其是语文学科,极具班级管理的辅助价值,因此,教师应当将语文学科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发掘语文学科的关键元素,推动班级管理的有效落实,让学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熏陶,实现品质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管理;教学策略

Integrate management into teaching and infiltrate culture into management

——On the strategy of combining Chinese teaching with head teacher management in primary school

MAFushan (Gaoji Primary School, Kangle County, Gansu Province, China)

班級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而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引导者,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责任。班主任管理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其中既包括学生的学业,也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角度去开展管理的。而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其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文化角度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资源,将其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中渗透优秀的文化,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和综合品质。

1.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语言涵义,这是其他元素所不具备的,只有语文学科才能借助语言表达出多彩且丰富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是最具温度和色彩的学科。同时,语文学科也是富含情感和思想的,优美的语言中不仅包含多样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蕴藏着优秀的民族思想,是带领学生探索语言的同时领略优秀文化的途径。语文学科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形式都是古人情感的寄托品,而人是富有情感的,只有饱含温暖情感的文化才能激发出人内心深处的意识,才能唤醒人的优秀品质。

2.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意义

基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可以预见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和人格品质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这个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丰富的语文知识能增强班级管理的趣味性。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是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的,而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对学生言行的限制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成长的特性和需求,使得班级氛围沉闷和严肃,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生活。而融入语文教学,班主任可以借助丰富的语文知识开展趣味的班级活动,使得班级管理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也能在趣味之中收获知识,增进能力。

其次,多彩的语文知识能协助学生情感的塑造。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以塑造学生品行为核心的,而良好品行的建立要以轻松、和谐且充满共情力的环境为基础,但是传统干瘪的管理过程让学生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无处培养多元的情感能力。而语文知识丰富且充满韵味,有很多丰富的情感元素,学生可以在其中品味和收获不同的情感,将语文教学融入班级管理,学生也就能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体会到情感元素,进而帮助他们塑造出丰满的情感能力。

再次,优秀的语言文化能激发学生的优秀情怀。语文是蕴藏优秀文化的最充实的载体,每一篇、每一句甚至每个字中都流露出古人惊天动地的爱国情怀、家乡情怀、人文情怀。这就使得语文知识更加立体和饱满,将语文知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在探索优秀语言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接触众多优秀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使他们受到熏陶,激发优秀的情怀,为品德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充实的文化体验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优秀的文化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根基,借助文化的熏陶,学生能建立起良好的德行思想,也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德育行为,而语文教学会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优良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也能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与班级管理中学生综合品质的培养是不谋而合的,将两者相互融合,就能从形式和思想上共同推动学生的品质构建,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全的心理素质。

3.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力,易受外界事物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时较为困难,需要注重多方引导和实时关注。而语文学科对班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有效因素,将其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相融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管理,在日常管理中悄然地渗透优秀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成长和培養在一个综合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环境中开展,帮助他们有效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

(1)注重语言情感交流,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

语文是语言文学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理念、原理等理论性的知识,更多的是蕴含情感和思想的文字,也就是说,语文是探索语言这种文化载体的学科,而文化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密切相关,因此,语文是培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走出家庭,步入文化的学习,虽然接触过较多的日常用语,但对语言这种文化形式并不十分了解,很多文化涵义都无法深刻领会,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对文字的认识度有限,同时也是因为缺乏多样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继而也就使得他们较难领悟一些语言的表达。而语言不仅承载着文化,同时也承载着情感元素,通过情感的渗透,学生就能理解语言文化中的观念,领略其中的价值因素,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注重与学生的语言情感的交流沟通,通过多样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并利用语文元素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让班级管理更加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为例,“不懂就问”的精神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往往在会现实教学和管理中,学生会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主动地去咨询或者提问,这种情形对班级有效管理非常不利,很难实现班级问题的处理和学生思想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教学,用多种交流方式与学生展开沟通,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进行学习困惑的交流,在课堂用趣味性的方式和语言引导学生交流心中的想法,在课后作业辅导时也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教师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主体,教师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会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去合理地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将良好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渗透他们“不懂就问”的精神思想,让学生真正地敢于去交流,这样才能使学习过程更加顺遂,班级管理也更加有意见和思想的支撑。

(2)借助优秀诗词思想,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

语文是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文学,不仅有优美的诗词歌赋,还有生动的小说戏曲,多元的文化形式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卓越的思想和优秀人文品德的体现。集中了从古至今优秀的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中以古诗词最为影响深远。古诗词是古代人文志士表达思想情怀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朗朗上口的、富有韵律的词句,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美和精炼。因此,诗词就是文化传承的渠道,世世代代优秀的人文思想都是通过传颂诗词逐渐传承下来的。借助优秀的诗词思想,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古人的志向,明晰他们的情怀,在激励与熏陶中向优秀的思想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因此,借助语文诗词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潜在得积极影响,通过真实可见的人文思想,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

以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为例,该首诗是具有思乡情怀的非常典型的作品,其中的“独”“异”“倍”等字眼表达出了强烈的孤独之感和浓浓的思念之情,全诗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却诠释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体现了他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怀。类似这样的诗篇数不胜数,都体现了古人高尚的品德和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优秀诗词,渗透良好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在诗词的探索和体会中获得熏陶,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正是班级管理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比如在每个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对应节日的古诗词,并带领他们一同鉴赏诗词中的思想元素,如春节来临时的《元日》、清明时节的《清明》等,让学生通过朗诵领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通过探索文化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情感之美,通过分析遣词用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继而从中吸纳蕴藏的优秀思想,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

(3)发挥文体阅读价值,规范学生的行事作风

语文学科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广阔的阅读体系。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使人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广阔的阅读海洋中遨游,学生不仅能受到书中文化的熏陶,更能接收到优质的语言和情感,渗透良好的品行和思想,这是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必不可少的途径。在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良好的言行,而在实际管理中,学生的言行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管束,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他们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这就给班级管理带来了空白点,教师也无法实现学生成长的全程跟踪和指导。但是,优质的阅读可以填补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并在内化优秀的思想和行为的前提下实行自我教育,让学生通过书籍去塑造自己的内心,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是具有班级管理价值的,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多样的阅读,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思考,并由此引申到自己的行为上来,帮助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以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小古文,精悍短小的篇幅却讲述了非常重要的道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透过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而不应盲从或武断行事。这也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不能轻信,也不能轻行。对学生而言,这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它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事态度,也指导他们严谨自己的行为。因此,这样类似的语文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班级管理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不同文体的阅读价值,通过诸如《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等故事,将正确的行为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在阅读时能够收获思想价值,填补他们行为的空白点,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如何去应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不是只管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只管思想,而是需要从思想到行为综合地进行管理。借助语文阅读,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也就能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元素,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

(4)利用语言表达载体,寄托学生的心理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索未知、发掘疑惑。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多困惑,如果无法得到解答或者引导,将会使他们变得迷茫,继而影响心理能力,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制约性。而语文学科是注重语言表达的,既鼓励学生的口头表达,也注重书面表达,本身就是期望通过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使得思想和情感有所寄托,让真情得以流露,让困惑得以示人,这样才能给予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契机,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是有效开展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而语文学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达载体,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帮助他们疏通心中的困惑,这样也就能够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载体,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途径,将自己的情感、困惑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以此了解学生,解除困惑,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心理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为例,钱塘江大潮是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它的壮观程度体现了自然的神奇,而在学生的生活中,可能看到过其他壮观的景色,也可能见过一些平凡的景物,但这些都是自然的馈赠。学生从小就在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而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见到一些与之背离的行为,会让他们产生困惑而无处排解,教师就可以借助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以及写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心中的景物、环境和行为。学生借助这些语言表达载体,不仅融入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思考过程,同时也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情感予以寄托,这样的方式给了学生抒发情感的渠道,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排解心中的疑惑,而教师结合学生的疑惑给予解答,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和科学根据,这样也就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产生良好的热爱环境的情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久而久之,正向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

(5)融入传统文化实践,夯实学生的综合品质

文化来源于生活,优秀的人格品质也是在生活中锻造出来的。而语文学科是注重文化培养的学科,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实践的开展,这就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文化思想中的行為如何落实,优秀道德品质如何体现。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语文学科的文化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展优秀的行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文化的产生和传承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优秀的行为和结果,这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实现统一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以四年级下册《慈母情深》教学为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母亲的感恩是作为人才必备的素质。在传统文化中,有无数歌颂母亲无私奉献的著作,也有很多感恩母亲的动人故事,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可以将这些文化思想结合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提升。比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由学生编写歌颂母亲的诗篇,或者讲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故事等,同时还可以由学生一起讨论,将对亲情的感恩编写入班级公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主思考感恩亲情,还能让他们时刻鞭策自己实施感恩行动,继而夯实综合品质。

4.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最核心的引导者,而通过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学生培养的过程不仅吸纳了语文学科知识的优势,同时也让班级管理融入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和学习之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正向影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虽然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中可能还是更多地以学生的成绩为首,并未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渗透,教师终会厘清管理思路,从学生的日常入手,将语文这门文化学科充分地利用,发挥它的情感和文化优势,让学生在沟通、欣赏、阅读、表达、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祖国文化的认知,逐步实现对文化精髓的理解,从而逐步构建起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心理能力,实现身心全面而综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

[2]周平.试论小学班主任在语文教学时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8(06).

[3]野守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班主任管理教育[J].科教导刊,2019(25).

[4]郭红宇.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文学教育,2020(02).

作者:马福珊

第三篇:公共信托原则与信托关系辨

摘要:公共信托原则作为环境法上一项古老原则,虽借用了信托关系的框架,但与信托法律关系并无关联。三种基本信托关系与公共信托原则的对比在具体制度的层面上表明二者存在质的差别。而且由于理念与价值观上的区别,公共信托原则与信托关系分属于不同的法域,因而只有正确区分公共信托原则与信托关系,才能准确界定这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性质。

关键词:公共信托原则;信托关系;法域;私法;社会法

一、引言

公共信托原则源于罗马法,形成于英美法的判例之中。公共信托原则指政府对具有公共性质的环境资源应接受社会公众的委托,承担起受托人的义务,依环境资源本身的性质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众能对这些资源实现其应当享有的权益。政府对信托财产的义务不以国家对信托财产享有所有权为前提,即使信托财产为私人所有或占有,政府对该信托财产的信托义务仍不得免除。

信托一词就其原意,与对其他人的信任有关。而在法律特别是信托法中,“信托”特指一种法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财产的法定所有权与衡平法所有权由不同主体持有。

公共信托原则中“信托”一词的使用更多地是从这一词的原意出发,虽借用了信托关系的框架,但与“信托”这种特定的法律关系无太大关联。然而,仅仅由于二者名称的误导,许多人用信托法来解释和分析公共信托原则。如Cinque Bambini Partnership v.Mississippi案中,法院认为,“在州出现时,美国创设(created)了两个信托而使各州持有其土地以用于公众目的”。公共信托原则应是直接源于法律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而绝大多数信托关系则是必须通过当事人创设而产生的。该判词用“创设”一词无疑将公共信托原则误解为信托关系。

二、从三种基本信托类型出发的甄别

既然信托法上的信托强调不同主体分别享有信托财产的法定所有权与衡平法所有权,则那些把信托法仅仅局限于法定所有权与衡平法所有权分离的法官们似乎很容易把公共信托划归于信托法:法定所有权被认为由国家享有,而衡平法所有权由公众享有。由此,国家作为受托人有义务为了公众的利益管理财产。

实际上,信托法远非如此简单。由于各国信托法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且实务操作上允许灵活变通,因而信托类别纷繁复杂。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信托的创设方式将信托分为三大类:明示信托、隐含信托和法定信托。

(一)明示信托

明示信托是最为典型的一种信托类型,是由三方主体构成的一种法律关系,即其是“存在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之间的一种关于财产的委托转移、管理以及受益所形成的财产信赖关系”。创设信托而将财产转移给他人的人为委托人,基于信托而持有财产并负有管理处分义务的人为受托人,享受财产利益的人是受益人。明确明示信托的创设和运行具备三方主体性这一特征,对理解信托这一法律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托目的作为信托构造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明示信托中是由委托人在设立信托时本着意思自治原则明确表达出来的。

把公共信托原则置于信托法的框架中,像上文所述那样,把公众作为受益人,把国家作为受托人,那么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确认委托人。英美法的发展历史中,这一问题曾被争议不休。

美国最高法院在公共信托鼻祖性案例——伊利诺斯中央铁路公司诉伊利诺斯州案中明确:伊利诺斯州依法持有密歇根湖的航行水域“是为了该州人民而以信托的方式所持的所有权,以使该州人民能够在其上航行、从事商业活动以及自由捕鱼而不受私人主体阻碍或干涉”。但是在整篇判词中都未解释该信托的创设者即委托人是谁。

有人会把伊利诺斯案中的委托人理解为联邦政府,认为是联邦政府将土地移转给伊州。这一观点对那些联邦宪法通过后加入联邦的各州似乎有一定说服力,因为可以认为联邦宪法隐含着创设这个信托的意图。但它无法解释的是,那些先于联邦政府成立的各州在联邦宪法通过之前是否受到公共信托原则的制约?如果是,委托人是谁?如果不,这些州是否可以任意处分其财产而无需考虑公众的利益?

在Phillips Petroleum Co.v.Mississippi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则认为最早的那些州的信托的创设者是各州自身,其后加入联邦的各州,信托的创设者是联邦政府。

联邦政府是否能在后加入的各州创设信托是值得怀疑的。尽管伊利诺斯州是一个后加入联邦的州,但在伊利诺斯中央铁路公司诉伊利诺斯案中,最高法院却全然未从这一思路考虑。原因在于各州对财产的法定权利直接来源于王权,而非联邦政府。而信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在创设信托之前必须首先是财产的权利人,否则他无权向受托人移转财产。当然,也有人认为联邦政府至少应是权利从国王到各州过渡中间的一个链条,也就是曾为财产短暂的权利人。但这里又面临一个难题,即联邦政府从国王手中获得的财产本身已隶属于公共信托,因为早在美国独立之前,在英国作为国王和国会之间斗争的结果,公共信托原则的思想已经体现在成文法和判例中,并限制了国王曾经拥有的对土地无限的处分权以及对海岸等公共资源的独断性的权利,旨在保障公众对这些资源的权益。联邦政府获得土地所有权再将土地赋予各州时,是否能够延续或者废止前述公共信托而创设新的公共信托,并无充分的依据得以论证。

最初加入联邦的各州内的公共信托由其自己创设的说法与我们刚才论述的联邦政府作为信托的委托人的观点面临同样的问题,即这些财产为国王所有时已隶属于公共信托,“作为国王对那些水体和土地权利的继受者,各州继承了国王的义务”。

这样,公共信托的委托人的问题似乎只有追溯到英国国王了,而这显然是荒谬的。尽管至少从《大宪章》开始,英国法已确认了公众在潮水水体之上航行和捕鱼的权利,但这一权利的实现既需要依靠国王得以实现,同时也违背国王的意愿。实际上,公共信托原则的产生是国王屈服于国会和民众压力的结果,其初始目的就是防止国王倚仗其所有权而排除社会公众的权益以及授予其宠臣以特权。因此国王没有创设公共信托的意愿和理由。

在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的18、19世纪,人们开始在人民主权理论中去寻找公共信托的委托人。继受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John Mar-shall直言:“政府直接源于民众;代表民众而就任与设立……民众有完全的自由接受或拒绝它;而且他们的行为是最终的。”如果民众是根本的主权所在,则不难理解有人把民众作为公共信托的委托人,把国家作为受托人,民众自己是受益人。确立这一命题之前必须先明确的一点是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在一个民主社会,国家是民众的代言人,听从民众并为其服务,民众是国家政权的根本所在。依据信托法,个人或团体不

得同时为同一信托的受托人和受益人,而且“一个人不得成为自己的受托人,这样的信托毫无意义”。国家与民众的根本一致的利益关系决定了民众作为委托人有悖于信托法基本精神。

在英美法关于公共信托原则的几百年历史中,人们也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来回答谁是公共信托的委托人问题。实际上这种寻找本身也徒劳无益,因为无论是国王、各州、联邦政府或民众,都不可能明确表达出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明示信托的信托目的条款,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信托原则的目的、内容、范围随着公众的价值观和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公共信托原则……不应被认为是固定和静止的,而应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和其为之服务的公众的需求而被塑造和扩展。”然而这却是与信托法相违背的,因为委托人在创设信托后不得改变其信托条款。“委托人决定委托条款的意思表示是指其创设信托时的意思表示而不是他其后的意思表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无从找到委托人或者不存在明确而不变的信托目的,因此公共信托原则不可能属于明示信托这一最为典型的信托类型。

(二)隐含信托

隐含信托分为归复信托和推定信托。“归复信托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一个人处分或促使处分了一项财产的情形使人相信他并不期望取得或持有财产的人从财产中获益……”此时由法院判定信托利益归复财产出让人。公共信托原则是否适合这一定义取决于隶属于公共信托的财产的归属。一种常见的情形是私人从国家手中获得财产(如土地等),可以认定国家并非期望通过财产移转使私人获得排他性的所有权,财产需要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公众利益为目的得到管理。公共信托原则亦不乏此类判例,如People v.California Fish Company案中法院指出:“这些(可航行水体下的)土地受让人获得的并非是绝对所有权,而只是取得了服从于公众航行权的权利。”从该角度理解,归复信托与公共信托似有相符之处。但对于一直为国家所有的土地则无法适用归复信托理论,因为此时必须把国家作为受让人而找到财产的出让人,且财产的利益应为该出让人享有。对于民众来讲,君主或国王显然不是财产出让人。如果认为民众为出让人的话,就又遇到前述明示信托中的国家与民众的关系认定问题。因此很难说公共信托是一种归复信托。

推定信托也是由法院强制设定的信托。无论是谁,只要实际上为受益人持有财产,比如受托人将财产出让给第三人,而第三人又无法证明他是有价值的合法财产的诚实买主而没有注意到受益人的利益,即可推定为受托人。推定信托是衡平法出于正义和良心、防止不公平的发生而由法院强制判决设立的信托。推定信托发生于财产持有者无获得财产权利的法定依据,需防止受益人利益受损的情形。无论是国家对其财产的所有权还是私人合法受让财产都与此无关。因此公共信托显然不是推定信托。

(三)法定信托

法定信托是指依照制定法的明文规定而设立的信托。由于美国很多州在其宪法或制定法中明确体现了公共信托原则,因而有人将公共信托归于法定信托,这一观点亦值得商榷。仔细审查法定信托的诸种情形就会发现,法定信托都符合作为设立信托的核心的三个确定性要求,即设立信托的意图的确定性、信托标的物的确定性以及信托受益人的确定性。而公共信托原则与后两项确定性要求尤其格格不入。

信托标的物的确定性包含信托财产的确定性与受益人受益范围的确定性两个方面。公共信托财产的范围从未通过任何方式固定下来且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历史上英国由于航行水域极为缺乏,海洋、河流和湖泊最早被确定为公共信托财产。有时信托范围的确定取决于“可航行”的司法界定,但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它可能宽泛得以至于包含所有适合于公众娱乐的水体。而且后来公共信托财产远远超出传统的水域范围而延伸至土地、森林、野生动物、古生物化石、电磁波等。公共信托原则受益人受益范围同样没有也不可能得以确定。由于公共信托是为了保障公众对公共资源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姑且把公众作为受益人。然而公众对这些资源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呢?最早英国将公共信托的用途局限于航行。1810年宾夕法尼亚法院首次把公共信托原则延伸至航行用途以外的捕鱼。19世纪末美国最高法院则确认了公众基于公共信托原则在水体之上航行、进行商业活动和自由捕鱼的权利。20世纪公共信托原则已扩展到在国家航行水域上洗浴、游泳、划船和进行通常意义的娱乐的权利。并且此时人们认为不断变化的公共需要应该被纳入公共信托用途之中。

信托要求受益人是确定的或者是可以确定的。受益人不能确定,信托就是无效的。在公共信托中,被作为受益人的公众由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价值观的无数个体构成。正如Mcphail v.Doulton(1971)案中Lord Wilberforce指出的,像“为大伦敦地区所有居民的利益”设立的信托,由于受益人的定义显得太广泛而不能形成任何一个类型的信托。因为此时信托法上的受托人无法实施信托。比如一方面有关部门倾听的是要求尽快而节俭地完成修路任务的呼声,另一方面又有人强调保留公园、湿地和空地(因为修路势必占用这些资源)。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则应把哪一方作为受益人而保障其利益呢?再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州City of Mad-ison v.Tolzmann案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州范围内的公众与市范围内的公众对特定资源的需求有所不同时,哪一方的利益更应得到关注呢?

以信托设立的三个确定性要求衡量,公共信托无疑难以称为法定信托。而且这一标准也足以把公共信托从其他各类信托中排除出去。

三、以法的理念与价值观法为参照

从信托关系与公共信托原则的制度层面对二者进行区别并非本文的根本目的,深入到二者的法理念与价值观,对其进行法域定位才能真正将二者辨明。

信托法作为民商法的一部分,属于私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托关系的商业性色彩日渐浓厚,越来越成为平等主体交易的一种方式。“向来的信托制度已从中世纪无偿的传统性信托,转变成有偿的现代性信托。”受托人忠实地执行信托条款为受益人利益管理财产,其终极目的无非是获取市场利润。信托法更多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等价有偿等民商法理念。而国家依据公共信托原则为公众的利益管理公共财产显然不是以获取市场利润、以自利为终极目的。国家与社会公众之间亦不能以平等市场主体的关系来界定。准确地说,公共信托原则属社会法范畴。信托与公共信托是有着不同价值取向、适应于不同社会领域的两种法律关系。因此公共信托原则与信托关系分别处于不同的法域。

探讨该问题不能不从近代民法的发展与变迁说起。18、19世纪西方国家在自由民主、天赋人权的学说推动下,个人权利的保护成为民法的最高使命,个人权利成为民法的核心观念。这种观念在近代民法中集中体现为三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和过

失责任原则。此阶段民法为权利本位,更确切地说是个人权利本位的民法。它冲破了此前人们在封建制度下因身份关系而遭受的权利行使的羁绊与阻碍。然而个人权利的绝对性和无限制性在有些情况下会导致和加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进而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民法转向重视公共利益而限制个人自由。法国学者狄骥更是进一步从根本否认民法上的权利,声言:“人在社会并无自由,为尽一己之职责,只有依社会利益而行动的义务。”由此民法的三大原则得到了修正,形成了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主要表现为:“契约自由的限制、所有权绝对原则之限制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之采用。”但是民法社会本位的观念与制度如果片面强调民法权利的社会性,把私权利空间排挤殆尽,无疑会抹杀个人的财产权利、损害个人自由。

从对个人自由的极端尊重到关注社会利益这一历程并未也不应改变民法的私法性质。“实则20世纪以来所谓社会化之法制,在于矫正19世纪立法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利益之偏颇,其基本出发点,仍未能脱离个人及权利观念。”在一片喧嚣的“公法”替代“私法”的浪潮中,哈耶克冷静地指出:尽管在一个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中,公法有必要组织一种能够使作为其基础的自生自发秩序发挥更大作用所必需的架构,但是公法却绝不能因此渗透和替代私法。显而易见,这里所隐含的乃是哈耶克批判现代“社会秩序规则一元观”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他整体建构其法律理论之重心的“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的逻辑展开。梁慧星先生在论证中国民法本位问题时也提出了如下中肯的建议:“我国制定民法典应突出权利本位,强调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兼顾对社会公益和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因此尽管经历了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变迁,民法仍然是典型的私法。

作为私法的组成部分,信托法调整的是私人主体的平等关系。而公共信托原则发生于国家、公众和私人之间,远远超出了私法领域,属社会法范畴。某些法律规范的适用以及各个不同的法院部门之间的不同分工,都是以精确的法域界定为基础的。只有明确公共信托原则与信托关系的不同法域地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界定这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性质,才能正确地在实践中适用法律。

参考文献

[1]Cinque Bambini Partnership v.Mississippi 491 so.2d 508,511(Miss.1986)

[2]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4]Illinois Central Railroad Company v,Illinois,146 u.S.452(1892)

[5]Pollardg Lessee v.Hagan,3 How.44 u.s.229(1845)[6]Attorney General v,Burridge,147 Eng,Rep,335(Ex.D1822)

[7]McCulloeh v.State of Maryland,17 u.s.601(1819)

[8]Restatement(second) of Trust§115(5)(1959)

[9]P.Haskell,Preface to Wills,Trusts and Administration 84(1987)

[10]Marks v.Whitney,6 Cal.3d 251,491 P.2d 374,98 Cal Rptr,790(1971),

[11]Neptune City v.Avon-by-the-Sea,294 A.2d 47,54(N.J.1972)

[12]Restatement(second)0fTrust§4(1959)comment a

[13]Restatement(second)of Trust§404(1959)

[14]People v.California Fish Company,166 Cal.588,138(1913)

[15]Hillebrand v,knapp,65 s.D.414,274 N.w.821(1937)

[16]Patrick s,Ryan,Appllication 0f The Public Trust Doctrine and Principles 0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0 Electro- magnetic Spectrum,http://www.mttlr.org/vohen-two/Ry- an.pdf(2004).

[17]Carson v.Glazer,2 Binn.475(1810)

[18]Richard J.Whalen,The American碰曲way:Do We Know Where Were Going?Saturday Evening Post,(December

14,1968)

[19]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0]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1]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2]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3][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作者:吴真

上一篇:美术课堂论文范文下一篇:虚拟货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