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历史第二单元

2022-10-07

第一篇:部编八上历史第二单元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归纳,初二新生开学必备! 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原因:

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不利局面,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泛滥的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3.道光帝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4.虎门销烟: 1839.6. 林则徐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6-1842.8 中国PK英国

1.重大事件: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虎门——关天培殉国;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吴淞——陈化成殉国。 2.失败原因:统治者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陈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8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

总:《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①五口通商:广州、福州、上海、宁波、厦门(广福上宁厦)——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便于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割地: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③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

④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2.《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4.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 5.结果:

(1)《天津条约》

概况: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 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3)《北京条约》

概况: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 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其中《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60多万平方千米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 原因: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前期准备: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受基督教影响),和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二、进程(1851-1864)

1、金田起义——开始

1851.1.11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发展 【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口诀“东西南北翼,杨萧冯韦石,虽然都是王,皆受东王制”。

3、定都天京——壮大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概况:1853.3攻占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两无”)。 结果:没有实行。

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4、北伐、西征——高潮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转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6年

6、重整国政——防御

(1)提拔洪仁玕总理朝政。《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提拔军事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7、天京陷落——失败 1864年

三、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失误

3.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华尔——洋枪队等】

四、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五、启示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六、其他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不能实现?

积极性: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2、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洋务派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时间:19世纪60—90S年代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求富”——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兴办教育:①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4.创办新式海陆军:

陆军——组件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三、结果

1.失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四、评价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进步性: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注: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

五、启示

不改变封建制度,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成功的。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4年——1895年 3.战役: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

黄海大战——邓世昌(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 随后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

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苏杭杀虫”);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求)。

4.影响: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开端:沙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门户开放”:

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背景

《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8.6.11——9.21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六、历史意义

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

七、启示

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山东、直隶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由“剿灭”变为“招抚”,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斗争方式——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扶清灭洋”:“扶清”——前期有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发展壮大,但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4.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

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路线:廊坊→→大沽→→天津→→北京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1)廊坊大捷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4.八国联军的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略者的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杀、劫掠,充分暴露侵中国的野心。

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3.内容:

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1.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

2.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史称——“虎门销烟”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商品,掠夺生产资料。 4.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5.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7.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条约)—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8.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9获得临时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条约—《虎门条约》 1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1.火烧圆明园的元凶——英法联军

12. 火烧圆明园是在那次侵华战争中—第二次鸦片站争 1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是——《北京条约》

1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是——俄国 15.创立“拜上帝会”的是—洪秀全

16.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事件——永安封王 17.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 18. 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天京陷落 19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20.洋务运动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21.洋务运动以“自强”创办的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2.洋务运动以“求富”创办的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

24.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海军将领是——邓世昌 25.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马关条约》 26.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代表是——李鸿章

27.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马关条约》 28.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条约——《马关条约》 29.瓜分中国狂潮的导火索是——《马关条约》 30.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美国 31.拉开变法维新序幕的事件——公车上书

33.戊戌变法时期影响力最大报刊——《时务报》和《国闻报》 34.戊戌变法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35.为变法维新流血牺牲的——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 36.提出“扶清灭洋”的运动是——义和团运动 37.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扩大侵略权益 38. 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39.赔款4.5亿两白银的条约——《辛丑条约》

40.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约——《辛丑条约》 41.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条约——《辛丑条约》

4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事件——《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3.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辛丑条约》 44.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46.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地点——檀香山 47.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48. 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 49.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50.“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51.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起义——萍浏醴起义

53.广州起义失败后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葬于黄花岗,这次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54.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55.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政制度的终结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56.开创了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事件——辛亥革命 57.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是——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58.中华民国元年是——1912年

59.标志清王朝统治结束的事件——宣统帝下召退位 60.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袁世凯

61.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的标志是——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6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3.“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宋教仁遇刺身亡 64.发动“二次革命”的是——孙中山、黄兴 65.在“护国战争”中首先宣告独立的省是——云南省

66.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事件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6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68.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9.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民主”和“科学” 70.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7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7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3.中国四次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75.中国近代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76. 四次近代化探索的口号/目的/思想——“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顺序不能串,按77题的顺序)

77. 四次近代化探索的领导人:奕䜣、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78.洋务运动的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9.戊戌变法的性质——一次失败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80.辛亥革命的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1.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起来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8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83.五四运动的前后期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84.五四运动的前后期主力——前期先锋:学生,后期主力:工人 85.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86.五四运动的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7.五四运动中要求严惩的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88.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89.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 9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地点是——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 9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92.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总书记——陈独秀

9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4.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5.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96.镇压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是北洋军阀——吴佩孚 9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9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黄埔军校 99.黄埔军校的校长和政治部主任——蒋介石和周恩来 100.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01.北伐战争的初期战场——湖南湖北

102.北伐战争中著名的战役是——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103.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标志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04.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失败的标志是——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05.蒋介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06.蒋介石成立的国民政府的地点——南京

107.南京政府统一全国的标志——张学良“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108.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的事件——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09.提出“证券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的会议——“八七会议” 110.提出“证券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的是——毛泽东 111.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是——秋收起义 11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3.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是——毛泽东 114.井冈山会师的主要人物——毛泽东和朱德 115.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116.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117.确立“思想建军、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古田会议 118.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 11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 120.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 12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2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左”的错误 123.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毛泽东

124.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125.长征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四渡赤水 126.长征中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渡过金沙江 127.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地点——1935年,吴起镇

128.宣告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 129.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甘肃会宁

130.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 13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柳条湖事件 13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

133.中国共产党派谁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杨靖宇 134.1935年,华北危机引发了的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 135.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的——张学良、杨虎城 136.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的事件——西安事变 137.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38.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39.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40.保卫北平是壮烈殉国的将领——赵登禹、佟麟阁

141.根据国共合作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41.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4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143.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会战——淞沪会战 144.坚守四库银行的——谢晋元

145.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姚子清营 146.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国民党的陪都——重庆 147.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

148.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士兵——南京大屠杀 149.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台儿庄战役 150.1838年发生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李宗仁 151.中国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武汉会战

153.武汉会战中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重要的战役——万家岭大捷

154.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败退,东方战场唯一的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 155.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豫湘桂战役

156.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第一个胜利/指挥者/军队——平型关大捷,林彪,八路军115师 157.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平型关大捷 158. 抗战时期共产党的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延安

159.中国敌后战场大规模主动出击的战役、指挥者——1940年百团大战、彭德怀 160.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61.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壮烈殉国——张自忠 162.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血洒疆场——左权 163.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的会议——中共七大 164.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的会议——中共七大 165.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会议——中共七大 166.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七届一中全会

167.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68.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

169.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的目的——为内战争取时间;为政治上获取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170. 毛泽东到重庆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171.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标志是——1946年,撕毁“双十协定”,全力进攻中原解放区 172.提“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泽东 173.打退对山东解放区进攻的战役——孟良崮战役

174.孟良崮战役中华东解放区歼灭的是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175.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是——华东解放区

176.青化砭、沙家店战役粉碎对了对哪个解放区的进攻、指挥者——陕北解放区、彭德怀 17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78.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相关法律是——耕者有其田、《中国土地法大纲》 179.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80.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辽沈战役

181.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的战役——淮海战役 182.解放华北全境的战役——平津战役

183.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1949年南京解放

18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85.状元实业家是谁、他走的道路、创办的工厂——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南通大生纱厂

18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187.在解放战争中,通过和平方式揭发的城市——北平

188.在解放战争中,接受和平改编的北平国民党总司令——傅作义 189.状元实业家创办的工厂——南通大生纱厂

190.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 191.体现自由平等的新时尚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192.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的新时尚有——剪变、易服、劝禁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鞠躬、握手礼;称呼取消“老爷”“大人”代之以“先生”;

193.20世纪初——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20世纪中期——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 194.洋务运动时期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195.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大学堂

196.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1905年 200.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201.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上海的——商务印书局 20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新华书店 202.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鲁迅的《狂人日记》 203.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204.1931年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曲作者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

第二篇: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三单元测试

一、基础知识

1、读音打假,请用你的火眼金睛挑出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

) A.水皆缥碧(piǎo)

天山共色(sè)横柯上蔽 (kē)

鸢飞戾天(lì) B.泠泠作响(líng)

急湍甚箭(shèn)

夹岸高山(jiā)窥谷忘反(kuī) C.急湍甚箭(tuān)

一百许里(xǔ) 猛浪若奔(bèn) 泉水激石 (jī) D.互相轩邈(miǎo)任意东西(rèn)鸢飞戾天(yuān)好鸟相鸣(xiāng)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锐不可挡

针砭时弊

晶莹剔透

出类拔萃 B.顶力相助

带罪立功

以逸代劳

变本加利 C.一枕黄梁

鞠躬尽瘁

别出心裁

挺而走险

D.立竿见影

名声鹊起

销声匿迹

通宵达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疏条交映

B.望峰息心

C.任意东西

D.乘奔御风

5、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B.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犹如“金牌”照亮了中国三农巨变之路。

C.河的对岸

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苍苍茫茫的远山。

D.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

1 B.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C.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互相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二、阅读理解

(一)对比阅读以下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9、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4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0、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分)

11、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二)对比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2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15、[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与朱元思书》和《与施从事书》,完成16——20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

3 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

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注释】

①汉:银河。②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 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

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信足,的确,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

16、解释加点字。4分

①猛浪若奔

②互相轩邈 ③横柯上蔽

④千翼竞来

17、翻译句子。4分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8、《与朱元思书》写作者坐船游览富春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似没有固定的方向,实际上作者的游览是有固定方向的,证据是“

”(1分)

19、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异水”的? (2分)

20、从感官系统看,上面两文都从

角度写景,从写作目的看,两文都抒发了

之情,《与施从事书》中能证明这一点的句子是

。(4分)

(四)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下列题目:

2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4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22、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 A.泉水激石„„成韵 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 D.夹岸„„寒树

2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2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

D.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

(五)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列题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5、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7、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28、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4分)

三、综合运用

29、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4 写“山”的:

写“水”的:

30、明代才子徐文长外出访友,在友人家居留多日,毫无辞归之意。友人在客厅写了个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明知是逐客令,但徐文长却把纸条高声念了一遍,友人听后哭笑不得,只好又留他多住几日。请用恰当的标点符号把徐文长的意思表现出来。4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31、《与朱元思书》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

6 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两句描写秋天的话。4

四、课外阅读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①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②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③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④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⑤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⑥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⑦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结满冰凌,夏天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⑧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⑨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

7 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⑩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⑾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⑿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⒀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⒁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选自 2007年第 1期《读者》,作者朱成玉。有删节。)

32、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4分)

33、请你写出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请你从文中选取一个富有修辞特色的语句进行赏析。(不少于 60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⑨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8

参考答案:

1——7

CDBADCB

7、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8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共2分。

9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0.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11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

12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1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14[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1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16①奔,奔马。 ②轩,向高处伸展。③柯,树枝。 ④竞,争。 17略 18.自富阳至桐庐

19 先用写江水的静态,突出其清澈的特点(1分);再写江水的动态,突出其湍急奔腾的气势(1分)。

20视觉(1分)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2分)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1分) 《与施从事书》翻译

在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

9 浓密,山路崎岖。鸟儿竞相飞来,千翼相连;口渴了来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磨肩擦踵,百臂相接。秋天清晨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成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前程艰难,也不更改自己的气节。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的确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21——27

DDAAABC 28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9示例: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0.示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2、作者借落叶像“疲倦了的蝴蝶”来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文章试图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33、母亲的辛勤劳动使家里越来越殷实(富有),但岁月(年纪)和劳累却压弯了母亲的背,使母亲变得“越来越矮”。(意近即可。)

34、示例:“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句子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落叶,以“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疲倦”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在外漂泊的疲惫,与文章开头形成对比和呼应,深化了文章主题。(摘抄出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得 1分,能写出表达效果得 3分。)

35、示例:无论我们在外面闯荡世界成功与否,心里都要永远装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为的是“大家”的利益而舍家忘身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仅仅是为“衣锦还乡”而“不破楼兰终不回”则不宜大加赞扬。

第三篇: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重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列强及时间

主谋:英国、法国; 帮凶:俄国、美国。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大赔款额。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四篇: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 掌握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2.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诸侯纷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东周时期。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材料一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材料二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材料三 铁犁牛耕,这是指耕种的方式,而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中大多数的形式,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春秋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重大变革。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铁制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产生了什么作用? 铁制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作用: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推动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成为春秋大变革的经济基础。

2.请同学们概括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周天子日子却并不好过,这是为什么呢? 二.王室衰微

1.阅读课本P28,归纳概括东周王室衰微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管辖的土地面积大为缩小;

(2)直接管辖的军事力量日益缩小,逐步丧失兵权;

(3)周王室财政拮据,财力、物力、人口减少,不得不仰赖诸侯国的资助。 2.材料研读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 王曾派人向鲁国“求傅”(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

材料三 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思考:(1)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势力大减,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自为政。诸侯国不再定期纳贡,天子反而在政治、经济上需要依赖强大的诸侯。王室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衰微。

(2)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那么国家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必然导致诸侯间的争霸战争,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此社会进入了动荡时期。春秋时期140多个诸侯国中比较强大的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争夺霸主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诸侯争霸局面?

王室衰微;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为什么春秋时期各霸主在开展争霸活动中,一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 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3.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桓公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能首先成就霸业?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于是齐桓公便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5.《孟子•尽心下》云:“春秋无义战”,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道义的战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约有170多个诸侯国,而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第二幅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国图,大约只有三十个诸侯国了。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一方面确是无义战,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活跃,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同时春秋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引起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然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 【板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及其作用 2.农业、手工业及商品交换的发展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的瓦解 2.周王室衰微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背景 2.春秋霸主:

3.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第五篇:八上第二单元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学案

一、复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前延伸 梳理知识

三、课内探究

形成认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佑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请回答:(1)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思想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了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2)图

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这两个事件与图

一、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3)请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四、 课后提升

感悟历史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

)

A.分洋商之利

B.练兵以制器为先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

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

2.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分组学习活动中,小杨同学收集的材料有:①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②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③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机器,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④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少年赴美学习科技、工程等学科。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

A.清朝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商人、资本家兴办企业获得政府的投资

D.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 3.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么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其中的“我”是(

)

A B C D 5.2010年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丰功伟绩有(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右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以下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

A.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歌颂十月革命

C.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 7.请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材料三:《青年杂志》封面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革命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

(4)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

上一篇:部编七年级语文知识点下一篇:部编历史七上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