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律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法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校园欺凌是指一个或多个学生,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集中地、持续地蓄意伤害或欺压其他学生,造成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社会、家庭的缺位及自身的原因所造成,也是教育、立法、惩戒机制的缺失所导致。

第一篇:校园法律论文范文

浅析校园暴力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摘 要:校园暴力,又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生以群体或者个人为主体的强势一方单次或者多次通过各种欺凌手段对弱势方学生实施身体伤害、财产伤害、精神伤害等伤害的事件。本文通过对现如今来自各种媒体,发生在各国学生身上的校园暴力案件的讨论,探析如今频发的校园暴力案件现状、影响、成因以及对策,预防校园暴力,保护学生安全,进一步帮助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校园暴力;故意伤害;法制教育

一、校园暴力案件现状及其影响

在每个国家,每天都有许多“看得见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实际上,校园暴力不是近些年才产生的,其由来已久。现阶段媒体产业的发达导致校园暴力案件更容易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许多案件甚至只是因为施害者想要“炫耀”一番自己属于“社会人”而将欺凌视频发在自己的微信、QQ空间等地方而曝光的。校园暴力案件层出不穷,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疯转的永新初中女生打人事件[1],福建漳州北斗一中案[2],渭南女孩校园暴力案件……文学界、影视界也常常以此为主题,如东野圭吾的《放学后》,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等等。据显示,2015年,1000余件校园暴力案件在全国各地法院一审审理终结。自2015至2017年,88.74%也就是大部分校园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死亡情况: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伤;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轻伤;27.9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轻微伤。

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不言自明,有一些心理扭曲的施害人所用方法手段之残忍常人无法想象。2017年1月,釜山两名女生将受害人叫到一个胡同内,并利用厂房周边的铁质器材、椅子、玻璃瓶等对其进行狂殴,全程持续约1小时40分钟,致使受害人后脑部出血、口腔破裂、血流如注。网友看到受害者跪在地上,浑身是血的样子,纷纷谴责施害女生的残忍。但除了体上的可见伤害以外,校园暴力常常伴随着心理伤害,如2013年常熟某职业技术学校一名女生因为遭受了长期折磨而精神失常,2015年西安某校16岁少女在校园内遭8男2女扒衣猥亵后一直精神恍惚不敢出门。[3]

校园暴力案件易引发其他“复仇”相关性质的案件。前段时间温州一家长因为女儿被男同学疑似欺凌弄伤了眼睛而冲入学校将小男孩捅死在厕所,还有美国的校园斯帕克斯中学枪击案,究其原因也与欺凌事件有关,开枪射杀的时候,施害者边开枪边喊“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为什么你们要嘲笑我?”可见校园暴力问题引发的危害。

二、校园暴力案件成因

(一)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社会环境有明亮纯洁的一面,也有黑暗潮湿的一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学习能力强,但却不具备明辨是非与拒绝的能力,于是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频发的校园暴力案件与社会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菲利曾经说過:“他们走上暴力犯罪道路的原因,在于经受不住个人状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诱惑,学习和接受了社会上那些不良的行为模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学生就可以随意触摸这个社会。一些不良的因素,诸如暴力,恐怖,不良画刊、电影等等,无一不蚕食着他们的心灵,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成为日后可能实施校园暴力的动机。尤其是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暴力,学生会误以为暴力是一种豪爽,是一种江湖,是一种百战不殆的的冲突解决方式,从而实施进而发展为严重的校园暴力。

(二)来自于家庭的原因

首先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下,使得越来越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一代以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关爱之下,在密不透风的爱中成长。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有需求父母常常是尽全力满足。在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回应的环境下成长时,孩子的心灵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不知外面的世界和家庭的差距,到学校这样一个象牙塔“小型社会”中去,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以为所有人都理应满足自己的需求,认为自己就是所有人的首领,所有人都应当听命于他,当自己受到忽视或者嘲弄的时候,这个人就应当受到惩罚。当施害者欺凌弱小后,有的孩子因为不曾知道受害应当反击或者寻求老师、家长的保护而选择忍气吞声去巴结“高大”的施害者,以求自身不受到伤害,甚至成为施害者的帮凶去欺负其他弱小者。

(三)来自于学校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4]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但我相信在大多数学校,对于法制教育重视度还有待提升,在如今“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状况下,老师更擅长抓分数,而对于这些关于保护学生切身利益,密切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却没有放什么心思。导致学生在受到伤害时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保护自身的利益,甚至欺凌他人的施害者也不清楚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还有一个方面是关于学校对于欺凌事件发生之后的做法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校清楚这样的事情会让学校承担责任,并且欺凌事件传播在外对于学校的名声有负面影响,从而选择了“内部消化”这样的事件。但这样一来欺凌者意识到这样的行为被学校认为并非那么大的矛盾,被欺凌者发现校方并非靠得住,从而产生绝望的心理,反过来助长了欺凌者的气势,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起到保护伞作用。

三、校园暴力案件对策

(一)完善责任体系、惩戒方法

遇到校园暴力案件,许多学校、家长常常“踢皮球”,不承认自己的监管不力从而逃避责任。学校、老师为了逃避责任营造校园非常“安全”的假象往往推卸责任。据统计,仅2015年前半年,经媒体曝光而为公众关注的校园暴力案件就达到了40件左右,其中导致人员伤亡的比外例高达20%,而其中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不足三成,其余案件以民事赔偿、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置。而暴露出来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大量未曝光的案件都不了了之。[5]

老师、家长的为人处世方式等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是遇到事情,他们往只用暴力方法解决,那就是给学生的行为方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根据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证明了学校的管理是引发学生暴力行为的重要微观系统,不同的学校发生校园暴力的几率不同,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不良的学校教育氛围都直接与校园暴力相关。[6]首先,对于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有脱不了的千系,所以当对学生的管教有严重过错从而导致危害发生时,他们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还应当组织老师与家长学习相关法律,增强教师队伍与家庭的责任心,保障学生们的合法权益。再者,要严格依照《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大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严格依法守法。最后,还应当开展校园安全活动建立相应制度,并强化字校周边的治安管理,如进行24h不间断的治安保卫。对于有出格举动涉及违法犯罪的学生,学校要主动联合家长以及公安机关的力量,对涉事学生进行追究,对于情节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及时交于公安机关处理。

(二)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

在一个学生被欺凌后,他一般会向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父母寻求帮助,而不是立即去找警察。那是因为学生缺少自我保护法律意识,关于保护自己的相关法律知识不曾出现在课堂上或者家庭教育中,导致学生缺少相关意识。许多作为欺凌者的学生“不知法而犯法”,许多被欺凌者“不知从何种途径保护自己”。只有心中清楚欺凌会带来的法律后果他们才懂得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将现今许多学校采取的聘请法制校长,找法制老师的做法进行推广,让每个学生都能吸收相关法律知识,每个领导都知道当学生遭遇欺凌时该采取何种行动,受害者怎么使用法律自我保护,这对于广大学生的身心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总是存在一道跨度较大的横沟,双方都应当主动多與对方交流安全教育相关问题,从自身做起把握角色定位,增强保护意识,将责任落实到自身。从而促使孩子们从源头上建立更加健全的自我保护意识,达到“1+1大于2”的预期效果。

笔者认为学习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进行的,所以哪里都可以是学生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课堂。首先,校园的宣传栏里黑板报上、走廊墙上都可以以醒目的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宣传,比如说将举报电话悬挂起来,随时提请学生们注意。组织公安机关安排人员将案例带进课堂,教学生们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其次,笔者注意到在大学对每个学生都会进行一次心理测评,来观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所以笔者建议将其带入中小学。心理测评可以帮老师们筛查出重点帮扶对象,对其进行心理治疗,进行不盲目的校园暴力预防。

[ 参 考 文 献 ]

[1]王云帆.应对校园暴力,矫治比严惩更迫切[J].法律与生活,2015.14.

[2]胡洁人.青春的世界不该有暴力[J].检察风云,2015.13.

[3]严红英,陶志阳.中学校园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3.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5]陈小英.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大量个案被“内部消化处理”[N].法制日报,2015.7.

[6]汪敏.我国校园暴力研究述评——基于1990-2015年中国知网的统计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01):89-94.

作者:任婉晴 张耕铭

第二篇: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

摘 要:校园欺凌是指一个或多个学生,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集中地、持续地蓄意伤害或欺压其他学生,造成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社会、家庭的缺位及自身的原因所造成,也是教育、立法、惩戒机制的缺失所导致。因此,构建完备的校园欺凌防控体系、完善和发展专门教育制度、对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进行社区矫正、对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设置不良记录,应当成为校园欺凌防范与矫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校园欺凌;法律规制; 预防

一、校园欺凌的含义

校园欺凌,并非法律概念,《刑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中都没有相关行为的具体定义。在法律层面没有“校园欺凌”概念,更加没有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属于间接规制。

我国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出现了“要求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的定义。

从语义上,“校园欺凌”一般即指“校园暴力”,是指一个或多个学生,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集中地、持续地蓄意伤害或欺压其他学生,造成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痛苦的行为。但“校园欺凌”行为不能完全等同于法律上的“暴力行为”,因为大部分施暴者的年龄、体力、环境、行为很难达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中的暴力程度。就方式而言,校园欺凌除了直接对身体和随身物品施加伤害和损害,还有精神上的压迫,通过造谣中伤、排挤、无视等形式破坏同学间的关系和感情,以达到孤立和疏远的目的,对同学构成心理伤害,甚至影响其人格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原为校园欺凌的被害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在遭受侵害后,在复仇、效仿等心理的支配下以暴易暴,从而转化为新的加害人。

二、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

2016年4月至6月,教育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项目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校园欺凌的产生,绝非仅仅存在于个别学生中。我国不断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校园欺凌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越演越烈,呈低龄化、团伙化、利益驱动化的趋势,不得不引发社会深入思考。

1.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其背后不仅是教育、立法、惩戒机制的缺失,也存在社会、家庭的缺位及自身的原因。

(1)客观方面。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尤其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虚拟世界的诱惑是造成出现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之一。当前各类媒体中暴力文化盛行,到处充斥着枪杀、暴力等内容和场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学校教育的缺位,许多学校过分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三是父母疏于管理,一些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由于父母的放任造成孩子沾染了社会不良习气。

(2)主观方面。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青春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有偏激、任性、焦虑,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等特点。有些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出于发泄压力、模仿、炫耀、寻求团体归属感等,导致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虚荣心;部分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成长环境,自卑心强,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另外,某些青少年因为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也助长校园欺凌行为的滋生蔓延。

(3)法律方面。中国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新形势下对于保护校园学生的生命安全显得捉襟见肘。在特别法立法领域,《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都是解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侮辱行为,没有涉及到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行为。此外,我国现行法律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区别于成年人犯罪进行处理和对待,使其在犯罪后常受不到有效处罚,这也导致校园欺凌屡屡发生。

2.我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现状

(1)缺乏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我国法律对校园欺凌的关注较晚,特别是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法律没有明确界定,概念的缺失、认识的不足,常常导致学校和家长将校园欺凌简单归结为青少年间的打架斗殴事件。我国目前对校园欺凌事件尚无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校园暴力事件的行为人一般参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进行民事赔偿;涉嫌犯罪,则参照《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涉嫌违法,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2)从法律规制力度不够到加强规制力度。未成年人暴力已经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但往往又由于年龄小的原因,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大多只停留在口头批评道教育,并无其他有针对性、强制性的措施。司法实践中一般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往往由学校或派出所协调家长解决。即使对造成严重伤害的、甚至构成犯罪的施害者,出于各种考虑,也并不起诉到法院;即使一部分被起诉到法院的,也尽最大努力从轻处理,绝大部分被判处了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违法成本低廉,使得施暴的青少年有了“豁免权”和侥幸心理,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態。施暴者的违法行为得不到相应惩罚,导致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屡禁不止。

针对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出现,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提出治理要求。同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预防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部门通过预防、惩治,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2017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的通知》指出,应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因此,校园欺凌逐步进入规制轨道。

三、校园欺凌的防范与矫治

对待校园欺凌,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应当成为当今我们必须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1.构建完备的校园欺凌防控体系

校园欺凌是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只有构建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程序与法律救济制度,才能切实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1)制订反校园欺凌法。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反校园欺凌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明显过轻。理想的状态是借鉴国外有关反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尽快制订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司法等部门的职责;明确校园暴力行为的认定标准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指引;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根据具体情形采取开除学籍、拘留、罚款、刑罚等处罚方式,对校园暴力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2)建立校园欺凌防控专门机制和平台,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预防性教育。学校应制订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开启畅通的沟通渠道,给与学生更加理性的关怀,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定期排查潜在的校园暴力诱因,消除被欺凌者的心理恐惧。在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对施暴者及时制止、训诫,对受害者及时救助、辅导,杜绝可能会持续或反复发生的校园暴力。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3)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力度,強化法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多元化趋势,低龄未成年人恶性刑事案件不断增多,实施犯罪行为的后果严重而得不到应有的惩处,甚至,“未成年”成为肆意侵犯他人生命权而逃避法律追究的“护身符”。因此,立法中有必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未成年人的入罪条件,包括降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一定程度上展示《刑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对潜在的犯罪人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从而有效的减少犯罪。

(4)加大学校及监护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学校及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适当加重民事责任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切实履行教育和监护的义务。对学校而言,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规定免责的事由,让学校承担一定的责任,势必会督促学校重视学生安全问题,对减少校园欺凌有一定的作用。加重监护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一方面可以让被害人得到足够的民事赔偿,另一方面对监护人起到一定的警示惩戒作用。此外,如果未成年学生的欺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有关,甚至可以暂时变更父母的监护权,由国家行使监护权。

2.完善和发展专门教育制度

我国的校园欺凌案件年龄段一般在十六周岁以下,对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实施殴打、凌辱欺凌行为大部分难以追究刑事责任,甚至也不能进行治安拘留处罚,只能由教育部门内部处理。《刑法》上规定“罪行后果严重”者,政府可进行“收容教养”,但目前全国被收容教养在实践中用得很少。我国虽于1978年恢复了工读教育,200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又将传统的工读教育的提法改为专门教育。但是专门教育制度并未发展起来,导致学校在面对不良行为以及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时没有解决的方法。

改革现有的政府收容教养制度,为应对恶性校园欺凌案件提供一种有效的惩戒和教育方案。对有违法犯罪因年龄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尽快完善和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制度。如将接受工读学校的条件由自愿改为自愿入学与强制入学相结合。由司法机关根据父母或者学校的申请来决定是否送孩子进入具体哪类专门学校接受教育。加大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力度,进一步发挥工读学校作用。借助民间机构,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海珠区“青年地带”2012年启动了第一期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在校园里开展反校园欺凌的宣传,告诉孩子们自我保护的办法,以及鼓励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

3.对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进行社区矫正

遏制校园暴力现象,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实施的保安处分制度,如社区矫正制度。对于那些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未成年人,或者虽然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但行为恶劣的未成年人,设计非刑罚的教育性措施进行干预,在保安处分的框架下形成对于施暴行为的强制矫正。社区矫正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于不脱离社会,社区矫正结束之后可以顺利回归社会,这种保安处分性质的法律制度,可以给施暴的少年造成较大的威慑,同时让志愿者、义工等社会团体参与对施暴学生和缺乏家庭关爱学生的教育关怀当中,加大对青少年行为矫正的执行力度。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建立未成年人特殊教育体系,配置专门化和专业化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治机构与人员,制订专门的矫正方案,通过社区矫正制度一方面能使其悔过自新减少再犯的可能,另一方面也避免其进监狱感染恶习。

4.对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设置不良记录

校园欺凌事件高发段是中小学,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认知不成熟。有些未成年人知道法律做他们“强大的后盾”,更加肆无忌惮。因此,设置不良记录制度,在行政与社会管理制度的框架下对校园欺凌的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可以作为不良记录存入他们的个人档案。这种不良记录不是犯罪记录,但对于施暴者的未来同样构成了一种负面信息或人生污点,该手段可以给施暴造成一定的威慑和警示作用,进而倒逼施暴行为的收敛。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陶盈.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2]专家:没有司法机关配合 校园欺凌问题很难有效解决.中国青年网.

[3]马婧.为什么他们要欺负我?——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中国新闻周刊第715期.

[4]喻中.遏制校园暴力得赶紧出实招[D].环球时报,2016年6月8日.

作者:曾郁

第三篇:大学校园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研究

摘 要: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完备的高校应急事件处理法律规制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而如今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立法,缺乏具体性、统一性,学生缺乏相应的应急能力和法律意识并且各高校没有统一且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在应急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本文从立法、执法、归责、救济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关于高校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一些有关构建完备的高校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高校应急事件;法律规制;预防;处理

一、时代背景

随着大学的逐年扩招和大学校园社会化,高校人群剧增,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人为、自然等原因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大学校园里的应急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会对社会和高校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在国外较早的对高校应急事件进行了相应的法律规范,而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立法。并且大多数的应急事件都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扩散性,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应急处理机制,会造成严重地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怎么面对和处理应急事件,如何预防高校突发事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校园突发应急事件的概念、具体范围

(一)概念

大学校园突发应急事件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或危害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校园暴力和病毒感染等。正是由于大学校园的应急事件的逐年增多,才更需要一套完善合理的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而想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需要集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和救助、法律援助等于一体的应急处理机制。

(二)具体范围

(1)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

(2)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非法游行示威、聚众闹事、罢课、恐怖袭击、师生死亡和失踪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传染病毒、食物中毒等对高校师生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或者有对健康造成严重风险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突发意外事故事件:火灾、爆炸、楼屋倒塌、交通事故、拥挤踩踏等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对师生造成重大伤害的突发事件。

三、关于我国高校应急事件处理法律规制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专门的、具体的法律法规

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对于高校应急事件的立法上有一定的成绩。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完善。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的“应急处理法”,它不仅是国家处理紧急突发状态事务的基本法,而且也应当是全部国家应急事务的基本法。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更统一、更具体的法律法规。目前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进行事后救济、处理和处罚,而没有起到预防的作用,存在着内容不一致和一定的滞后性。并且高校中应急事件存在著多样性、扩散性和频发性,而目前的法律,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内容,每个地方都有不同,没有一个法定统一的标准,这样不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事件,太过于笼统,当发生应急事件时会造成不知道适用哪款相关法律的情况。

(二)“改观念,树意识”

随着法律的普及,很多落后的观念已经改变,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人的观念存在偏激、迷信的成分,所以高校应该针对这类人群制定一些更改其观念的措施,定期进行安全宣传。所谓“防患于未然”应该在日常中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应急事件其突发性,所以预防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应该提高全校师生的忧患意识,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观念。定期进行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并且应该增加其次数,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增强师生们的逃生能力。在应急演练及讲座上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如干部培训、寝室培训等小规模培训。并且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和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们的法律素质和能力。提高高校管理者们的法律责任意识,明确各单位的职责任务,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以师生安全为己任的敬业精神,要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并且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力度,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对学校内的建筑设施应定期且及时地进行检修,应该师生一起进行查寝,查课等排查工作。

(三)明确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的范围很狭窄,其他相关法律也没有对应急事件中的责任承担作出明确的规定,造成高校发生重大应急事件时,各管理人员逃避责任,钻法律空子,没有起到法律所期待的效果。党政机关、学校及各个学院也要成立相应的应急事件责任机制,责任下放至各方负责人。

综上所述,高校应急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应对法律机制,社会的稳定和学校的和谐就无法保证,校园的各项职能也不能正常的运行。所以写这篇论文也是针对这个热点问题,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设想。当然应急事件从客观角度来讲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做的也不是让应急事件不会发生,而是要从立法、执法、归责、救济等方面来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现状的高校应急事件处理法律机制,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构建稳定安全的校园,给中国未来的骄傲一个安定和谐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简敏.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构成培训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6,(4).

[2]徐宝林.浅析高等院校校园危机的预防[J].2006(1).

[3]段宏毅.预警系统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合理运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4]卢海清.大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援助的法律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汤竣博(1997~ ),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法学专业。

作者:汤竣博

上一篇:高级财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