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师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级会计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会计专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备受高等学校青睐,成为中外联合办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热门课程,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授课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篇:中级会计师论文范文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分析与展望

【摘 要】 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职称考试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广大考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除了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精神之外,对往年命题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预测当年命题走势和考点分布,采用系统有效的复习方法,避免陷入误区,这些因素对考试成功同等重要。

【关键词】 命题规律; 复习方法; 新内容解析

一、中级会计实务命题特点及规律分析

中级职称考试属于国家级正规考试,尽管其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国家级考试,其命题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悉心剖析试题特点,总结命题规律,不仅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命题走势和考点分布,更能有助于化解试题难度,进而助推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一般以滚动式的三年为一个周期,笔者将近三年各章分值进行了统计,见表1。

通过对各年命题走势认真分析,可发现很多特点和规律:

(一)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

所谓“轮回性”,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比如,固定资产一章,2012年出题2分,2013年出题8分,2014年出题7分,按此规律,2015年本章再出现高分值可能性就不大了。相反,第十一章负债及借款费用,2012年分值9分,2013年分值2分,2014年分值4分,按此规律,本章2015年分值一定会提高。另外,本章2015年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的大量新内容,“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后文还要提到)。新内容得以贯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作为考试内容。有关其他章节的特点在表1中作了标示,考生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对其他各章进行分析总结。

(二)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

不论内容如何变化,那些传统重点章节始终都是考试的重点。比如长期投资、所得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等章节就是如此。近几年综合题、计算题均在上述章节中出现。另外,还有一个特点,财务报告一章,偶数年必出综合题,如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都在本章出综合题。复习考试,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试题覆盖面广

中级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指定的教材由原来的20章扩充到22章,除个别年份的个别章节没有分值分布外,其他各章均有命题。这也就提醒大家:忽略哪一章都是不行的,有时1分、2分就决定成败,复习一定要全面。

(四)综合性强,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

一是近些年客观题中的单项选择题,需要通过计算才能确定答案的比例一直很高,有的年份达到(11/15)73%。另外,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出现:如果单选题需要计算的比例下降,则后面计算题或综合题的难度一定会增加(2013年为8/15,而综合题难度明显加大)。二是多项选择题也突出综合性,如2013年多选题“当期损益”一题,涉及很多章节的内容。三是综合性、复杂性呈常态趋势,也是考试向难度迈进的标志。计算题原来一般只是局限在某一章范围内考核,而现在往往要涉及多章内容同时应用,综合题的综合性就更不必多说了。综合题是最能考核考生水平的试题,当然,也是难度最大、最容易丢分的试题。所以,考生不能孤立地学习每一章,而是要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方法推介

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前辅导经验,把考生复习方法概括出一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前笔者在《会计之友》上也曾提到该方法,在此,再次推介给广大考生,供参考。

“一个中心”就是牢牢地以教材为中心,千万不能抛开教材,企图走捷径而扑在各种复习资料上的复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教材是根本,教材是考试大纲和全部考试内容的具体体现。

中级职称考试和注会考试不同:注会考试要提升难度,因此,其命题是以教材知识为基点,充分扩展出去,所以,注会考试只停留在“吃透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而中级职称考试的难度要比注会考试低得多,其命题思路和基调也与注会考试不同,从考试试题看,尤其是客观题,考核的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甚至好多都是教材的原话。另外,考生在研读教材时,还要注意本年教材与上年教材的变化之处,这是考生必须高度注意的,因为,调整变化之内容必定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每年的新教材往往都在考试前几个月才下发,考生一定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把教材的基本原理扎扎实实地搞清楚,一步一个脚印,也只有把教材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搞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很多考生,由于考期临近,往往把新教材草草地学一遍就搁置一旁,而将大量时间用在了习题集上。我们不是反对做题,尤其会计考试不做题是不行的,但是,不把教材研读熟练,盲目做题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习题只是个案,它得不出“共性的结论”。况且,有些习题集档次极低,把往年的习题翻版印刷,根本不注意考试大纲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更有些习题,错误、漏洞百出,对考生产生严重误导。

“两个基本点”是指具体学习方式及方法。基本点之一是指要全面复习,强调“面”;基本点之二是指要抓住重点,强调“点”。只有“点”、“面”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要全面复习。新教材下发后,一定要逐章逐节仔细研读教材,特别是新增加的以及变化的内容,更要高度关注,这都是命题的重点。从职称考试命题来看,考点越来越分散,覆盖面很广。客观题部分,只有全面、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从容作答。

其次要突出重点。职称考试全面复习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此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对重点问题能否准确把握,是考试能否通过的关键。

重点怎么把握?一是按照历年命题规律和走势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出本年的命题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财政部会计司2014年新发布及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如应付职工薪酬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等,是2015年考试的重中之重,提醒考生要高度重视。三是教材中调整、变化部分也是重点。调整变化部分,是知识更新和改进的体现,肯定也是要求考生重点掌握的部分。

如果说“全面复习”是应对客观题的有效手段,那么,“突出重点”则是应对主观题的最佳方法。实践证明,不分主次、水平推进的复习方法,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2015年考试辅导教材主要变化

2015年中级会计实务辅导教材在5月初就已经上市了,通览教材内容,和2014年教材相比较,其变化情况归纳如下:

(一)新教材总体变化

通过与上年教材比较,2015年教材内容变化振幅大,波及面广。主要体现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发布,导致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发生增加和修订。每当企业会计准则有大动作,必然带来考试内容的震荡,如1998年、2001年、2006年及2015年,情况都是如此。

(二)新教材具体变化

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应用指南,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

第十一章负债及借款费用,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应用指南,对应付职工薪酬部分重新编写。

第二十章财务报告,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应用指南以及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其应用指南,本章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

另外,原来散落在各章的有关资本公积的内容,符合新准则要求的,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剥离出来,并入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核算。

总之,2015年教材变化很大,对考生来说,增加了陌生感和复习难度。要想考试过关,不能回避,必须正确面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加准确、高效地掌握新内容,笔者对2015年教材新增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四、2015年教材新增内容解析

2015年教材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大板块,择其要点予以阐述。

(一)长期股权投资

1.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

CAS 2(2014)明确规范权益性投资,即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且按22号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实务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

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进一步缩小,并与风险特征相匹配。CAS2(2014)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方的经营风险;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出于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不同的投资,应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机制,因而也应当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

2.长期股权投资具体变化内容

(1)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取消了原准则中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确定投资收益、超过上述数额的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收回的规定。

(2)新准则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如何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净资产变动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在此着重提出了“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对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投资企业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并计入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

(3)新准则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在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为投资收益。此项变化原准则是没有规范过的。

(4)新准则明确规定,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全部或部分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处理,对于未划分为持有待售资产的剩余权益性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已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不再符合持有待售资产分类条件的,应当从被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之日起采用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也就是说,不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要适用追溯调整法还原回去。

3.新准则对各项投资类别相互转化的核算规定

为了更方便地表述此项变化,笔者用代号分别代表各项目投资。

①代表控制;②代表共同控制;③代表重大影响;④代表前三项以外的其他股权投资(主要是化为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

(1)④→②③(追加投资,升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视同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自取得之日起即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④→①(追加投资,升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按照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损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

(3)②③→①(追加投资,升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企业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4)②③→④(处置投资,降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导致丧失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企业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5)①→②③(处置投资,降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导致丧失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追溯调整。

(6)①→④(处置投资,降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导致丧失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也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在丧失控制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应付职工薪酬

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早在2006年出台的38项具体准则中,其最核心的准则居然是职工薪酬准则。

随着新情况不断出现,该准则很多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第一,关于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不规范,导致会计实务中离职后福利的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与社会保障体系、职工薪酬制度不匹配。第二,现行职工薪酬准则对有些具体会计事项缺乏规定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长期辞退计划导致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估计和折现等问题。第三,现行职工薪酬准则线条太粗,过于笼统,对有些具体事项比如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没有给出系统的解释。

1.职工薪酬准则框架的主要变化

(1)职工薪酬包含内容重新分类

原准则将职工薪酬分为8项,尽管在当时来看这些分类项目已经比较全面了,但随着情况不断变化,原来的分类无论是项目内涵还是类别归属都显背时。新准则对原来的分类进行重新整合,对原来的构成要素大幅扩容,充实了很多新的内容,并将职工薪酬体系重新分为4类。

新会计准则职工薪酬的4类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涵盖了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外的各类职工薪酬。这种分类内涵更加明确,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2)增加多个新的概念

为了准确表述和界定职工薪酬体系,新准则在职工薪酬框架下,增加多个新的概念,如短期薪酬、带薪缺勤、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设定受益计划、其他长期福利、利润分享计划等。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新概念,对掌握和应用新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3)正式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相关内容

在现行准则中,职工薪酬只规范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和企业年金,没有提出离职后福利的概念,也没有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相关规范。

新准则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适用的会计政策、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披露要求等内容。本项内容是职工薪酬体系核算的难点。

(4)对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进一步补充和规范

现行准则中提出了关于辞退福利的定义及其会计处理规定,但相对简单。例如,实务中企业向职工提供长期辞退福利的现象比较普遍,现行准则规定了长期辞退福利的折现率如何确定,但对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尚未规范。

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同时,在报告期末十二个月内不需要支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职工内退等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南。

(5)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起到兜底分类的作用

现行准则中没有提及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新准则为了避免有遗漏,提出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概念,包括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所有职工薪酬。

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主要考虑实务中,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种类繁多,准则无法完全列举。在列举常见的三类职工薪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有助于囊括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以完整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

2.具体修订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下面对其4项内容分别简要阐述。

(1)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的内容将原8分类下“五险”中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及“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剔除,补充增加了带薪缺勤和利润分享计划等内容。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实际发生的短期薪酬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在实际发生时根据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职工福利费为非货币性福利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三险、两费、一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规定的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计算确定相应的职工薪酬金额,并确认相应负债,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带薪缺勤分为累积带薪缺勤和非累积带薪缺勤。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而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计量。企业应当在职工实际发生缺勤的会计期间确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

(2)离职后福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靠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需要。我国目前养老金制度采取多支柱的保险模式,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现行准则在养老金核算方面存在种种弊端。

为了进一步缓解上述矛盾,新准则增加了离职后福利相关内容,这也是本项准则变化最突出且难度最大之处,尤其是设定受益计划。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

离职后福利计划,是指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按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设定受益计划是指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分期支付一定金额的养老金,只要职工退休时企业有能力履行支付义务,企业是否按时提取养老金以及提取多少都由企业自行决定。设定受益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退休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由此倒算出企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

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很繁琐,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设定受益计划里,企业需要通过精算假设来计量每期的应计年金负债和年金费用;二是设定受益计划经常会产生精算损益;三是在设定受益计划中,需要选择折现率对应计年金负债进行折现。

(3)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企业应当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预期在其确认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完全支付的,应当适用短期薪酬的相关规定;辞退福利预期在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不能完全支付的,应当适用本准则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有关规定。

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在下列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

(4)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另外,从应付职工薪酬构成内容来看,它已经不完全是流动负债,有时已经符合长期负债的特征了,如其他长期福利。教材第二节标题为长期负债,而应付职工薪酬也包含长期负债成分。由于是新内容,教材出现认知上的差错也属正常,但考生需要有该项内容的储备。

(三)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一章,主要由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构成。

1.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主要变化

(1)新准则增加了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标准

新准则规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

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核算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如果持续经营遇到阻碍甚至有可能清算或停止营业的,则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表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旧准则仅仅指出“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报表。新准则对持续经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表述,有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新准则增加了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新准则参考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当前国际上对“重要性”概念的最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重要性”的定义和判断。

新准则指出,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下,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同时又强调指出,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予以判断,且对各项目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在性质上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或所属报表单列项目金额的比重。

新准则的表述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操作性。不过,无论是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还是重要性标准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极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要求更高了。

(3)新准则增加了对综合收益的规范

新准则在利润表单独列示的信息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分别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和“综合收益总额”两项。

新准则规范了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除与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的交易之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了科学分类,指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两类列报:一类是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一类是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本项变化主要体现在利润表当中,具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在搞清概念内涵的情况下才能悟出其中的玄机。

其他综合收益,准则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某收益目前不能进损益,只能进所有者权益,比如计入资本公积,而以后也不会进损益;一类是:某收益目前不能进损益,只能进所有者权益,比如计入资本公积,而以后满足规定的条件时,可以进损益。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先要计入资本公积,以后处置时,可以转入损益。

2.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主要变化

(1)对“控制”定义重新修订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利,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利影响其回报金额。

在控制定义中,体现两项基本要素,一是可变回报,二是通过权利影响可变回报。可变回报是全新的概念。

在判断权利性质时,引入实质性权利和保护性权利的概念。实质性权利是指持有人在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时有实际执行权利。保护性权利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仅为了保护持有人利益的权利(不拥有对投资方的权利)。

(2)引入对投资性主体的编制豁免规定

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则不应当编制合并报表。

(3)新增特殊交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

此项内容完全是新增加的内容,难度很大。有关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内容解析,参见《会计之友》2015年第12期(123—126页),笔者已经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列举的新增内容,应该是2015年考试的重中之重。作为考生,要用心揣摩和科学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的视野。付出必有回报,用心就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李维清

第二篇:中级会计学中外教学比较研究

【摘 要】 在中外合作办学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会计专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备受高等学校青睐,成为中外联合办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热门课程,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授课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选取会计学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为研究对象,从教材框架、授课内容、课后练习等方面,对中外中级会计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增强高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素材。

【关键词】 中外; 中级会计学; 教材框架; 授课内容; 课后练习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日益趋同不仅便利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势的日益高涨,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技术性强、就业率高的优势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睐,各类国外会计资格认证与外国会计专业学位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之中。此时,作为会计专业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笔者以自身中级会计学双语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中外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级会计学概述

在专业高等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一般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初级会计学(亦称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亦称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亦称高级财务会计)。因此,在各国的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中,三者同属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范围。但是,将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体系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阐述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初级会计学主要阐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原理,属于入门课程;中级会计学着重阐述企业一般会计事项,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流动及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损益、所有者权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高级会计学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将三者合理划分、分别阐述,在会计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级会计学因其内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中级会计学作为学习会计的重要课程,既是在初级会计学基础上的知识拓展,也是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会计精髓的思想升华,更是通往掌握与钻研高级会计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国学者在该课程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材与专著。就其实质,均为在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各国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不同,对于拥有相似内容的同一门课程,从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到课后练习均有着较大差异。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比较

(一)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综观中外中级会计学的诸多教材,不难发现,在会计准则架构与内容日益趋同的今天,各国中级会计学的教材框架亦显现出一定共性,即总体布局均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导向的基础性阐释与说明,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而“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按照会计报表的排列顺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会计业务与账户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统驭全局与实际操作、总体纲领与行动指南的互动关系。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差异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就中级会计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也体现出了教材框架与教学顺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讲授顺序上,而从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级会计学教学目的的不同。

国外中级会计学教材中大多将财务报表介绍放在各具体项目讲述之前,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础上,立即引入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此种做法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从最直观的会计工作成果——财务报表入手,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体系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种篇章结构安排也会导致一些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报表项目时学习财务报表,其重点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领会各报表项目的含义与作用,而难以掌握整个报表体系的内部勾稽关系。同时,国外教材的初级会计学专业水平偏浅,专业知识量严重偏少,致使学生看到复杂的报表项目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反观国内,我国的中级会计学教材大多将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放在所有报表项目讲授完成之后,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所有专业名词与会计处理方法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财务报表内涵,达到深化学生对整个财务会计体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讲述各报表项目前未对其进行报表全局的介绍,导致学生学习各项目时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项目的全局观、系统观。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授中级会计学时,无论是国外体系还是中国教材,都应结合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后对财务报表体系及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进行较为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既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大体框架以及今后学习的步骤及其内部逻辑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与困难。待到完成全部报表项目讲授之后,再进行报表的全面与深入讲解,前后呼应,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中外中级会计学授课内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级会计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文风格

总体而言,国外教材的写作风格呈现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每章均以一则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始,该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或疑问解析将贯穿于整章的学习,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知识的吸引力与连贯性,使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原则和技术。而我国教材的撰写多以精炼的语言、专业的词汇见长,由于考虑到相关法律责任问题,正文中难以见到真实案例,多以虚拟数据与例题作为演示范例。如此一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生硬与枯燥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教材的生动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作用。

(二)授课重点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中级会计学的授课重点普遍呈现出“重财务理念,轻会计处理”的趋势。国外教材中对于账务处理的篇幅较少,且大多均为简单会计分录,其侧重于对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反复论证,通过对简单案例的反复练习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而国内教材中账务处理的比重很大,且多为复合会计分录,关注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书本较厚,但其中复杂计算案例不多;国内教材的书本较薄,但篇幅较长的例题占据较大篇幅;国外教材的理论渲染成分较重,其中容纳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而国内教材中实际操作程序较多,基本上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展开论述与演示。上述差异不仅导致授课内容的不同,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常常感到理论阐述过于繁琐、有失重点,举例演算非常简单、但难以深化;而在学习国内教材时,学生则明显感到理论思路明确,但例题的复杂程度让其望而生畏。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教学,既要注重理论阐述,也不能过于繁琐;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仅拘泥于“工具论”,而应适当放宽视野,升华到“管理艺术”的层面,对理念加以引导与灌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中级会计学课后练习对比

对于课后练习而言,我国的教材建设确实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教材的课后练习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且层次性、实用性均较强,从理论问答、实例演算到报表分析、案例讨论,均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材十分注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习题中常出现世界知名企业的会计报表与信息,让学生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分组讨论与公开陈述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可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与本国授课内容,安排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与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在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可适当引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教学任务前提下,简要地介绍财务报表的格式、内部关联、下一阶段讲授内容与报表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具体报表项目之前建立财务报表的整体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方面,可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2] 唐纳德·E·基索,等.中级会计学(第12版)[M].饶菁,崔学刚改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3] 斯派斯兰德,等.中级会计学(第三版)[M].杜兴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4] 王兰.中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

作者:黄洁莉 夏 喆

第三篇: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2014年财政部对新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并于2014年7月1日实施,新会计准则实施及修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从新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修订主要特征出发,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影响,提出了新会计准则修订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修订 中级财务会计 案例教学 情景植入

一、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作为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承接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中间课程,是影响学生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关键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统领和衔接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最重视的学科。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2014年年初,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四项具体准则,新增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三项会计准则,一项准则解释。会计准则此次变化,“公允价值准则”成为最大亮点。

会计准则的颁布和修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必然会带来影响,如何能够让学生对新会计准则修订和颁布的新知识更准确把握和理解,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新会计准则修订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主要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颁布与修订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本文称“新会计准则”),自 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此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继1992年实施“两则”“两制”,《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1年实施《企业会计制度》以来的重大改革。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到会计计量中,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金融资产计量与确认、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对资产减值进行了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当资产处置后可将减值准备结转,避免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和任意调节。

2014年1月—7月,财政部对新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增补,相继修订了职工薪酬等五项具体准则,颁布三项具体准则和一项准则解释。此次修订,主要变化体现为表(1)。

(二)新会计准则修订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产生了较大影响,会计要素核算更加规范、具体。颁布的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内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账务处理均会产生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本身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其中涉及财务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如何让学生更清晰、透彻地理解其本质和计量过程,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职工薪酬准则都是《中级财务会计》作为资产和负债要素重点讲授的内容,教师需要及时掌握最新准则变动情况,将准则变化最新的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中,及时传授给学生,势必增加备课的工作量。

新会计准则修订的财务报表列报和合并财务报表属于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是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涉及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简单介绍会计准则修订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高级财务会计奠定基础。

此次新会计准则修订,财政部还颁布了关于合营安排和其他主体的权益披露,属于高级财务会计部分内容,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授课情况,自主学习。

三、新会计准则修订后课程教学中难点探究

(一)备课工作量大,新知识无法及时更新

我国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以来,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产生较大影响。基本准则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及“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等方面统领会计核算最基本知识,具体准则中详细阐述了“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生物资产”“资产减值”和“石油天然气”等特定资产要素的核算,分别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股利支付”等具体会计业务核算进行说明,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针对以上要素和账务处理讲授的详细和难易程度没有作出明确界定,金融资产中涉及“衍生金融工具”“非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等内容,需要教师掌握很多金融专业知识,无疑增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备课的工作量。2014年年初,新颁布一项准则解释,三项具体准则,修订四项具体准则,在很大幅度上完善了之前的新会计准则,但由于实施时间为2014年7月1日,修订中很多新会计知识不能够及时补充到现有《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教学内容存在时滞现象。

(二)知识点繁杂,课程讲授学时不足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最大特点是知识点繁多,国内高校编写的《中级财务会计》基本是按照工业企业六大会计要素阐述经济业务的具体核算,虽然整体思路比较清晰,核算环节完整,但每章节涉及的专业知识繁多,新会计准则对具体业务的核算规定细致繁琐。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衔接初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课时量较前两者相比不会有过多安排。国内高校一般教学周在16~18周左右,没有4~6学时浮动,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教师讲授清楚,并且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消化理解,这存在一定难度。

(三)课堂理论内容较多,缺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此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并未按规范教学流动开展,学生不能够真正了解并掌握工业企业实际各个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导致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多,讲授课时原本紧张,教师往往能够把专业知识按照规定的课程安排讲授清楚,学生掌握准确是容易完成的任务。实践操作再增加到授课学时中,不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而且会压缩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从而使原有讲授学时更加紧张。

(四)辅助教材选择单一,教学方式需要完善

国内中级财务会计课程选用教材是以专业性强的财经类院校出版的教材为主,部分教材配有习题与案例指导以及PPT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有:配套习题答案不规范,部分答案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规范作答;PPT制作内容简略,与教材内容基本相似,缺乏生动具体的解释说明,不能够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实际问题。

教师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程量安排紧张等原因,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的方式不能够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一般以课堂提问、期中测试、课后作业等方式督促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不重视实践操作环节。长此以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很难进一步提升。

(五)考核方式陈旧,不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很多高校期末考试往往采用闭卷考试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结合起来,根据三七或者四六比例权重综合计算学生最终课程成绩。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可以采用考核学生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期中测试、课堂笔记等方式进行。此种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待课程的认真程度,但存在一定弊端,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的方式,教师很难客观准确对每个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偏差;期末试卷作为最终考核方式, 不能够全面说明学生对本科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考核方式应当进一步完善。

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鼓励教师参与新会计准则修订后培训学习

高等院校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师,应当时刻关注新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将最新、实用的会计专业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者学院管理机构,应当重视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提供会计专业教师参与新会计准则修订后的专业知识进修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将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会计专业教师还应当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修订动态,对我国现行新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新会计准则具体规范的优缺点,可以考虑围绕新会计准则修订与实施作为研究方向,进行相关课题申报,为完善我国新会计准则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量,补充实践教学内容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较多,重难点不容易把握,高校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时,应当考虑适当增加课程的教学课时量,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分成两个学期讲授,便于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中级财务会计相关案例,学生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熟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将会计模拟实验引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每学期的后几周集中开展实务操作。学生通过参与会计实务操作,体验企业实际进行账务处理的具体环节,有助于学生充分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务处理的技能。

(三)根据新会计准则修订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编写教材

高等院校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教授的学生特点,结合最新会计准则修订内容,可以考虑成立中级财务会计教材编写小组,专门针对本校教学编写一套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教材编写多参考国内各高校编写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相结合,融入最新的会计准则修订内容,既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新会计准则修订的内容,也有利于本校学生学习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髓。同时,配合教材建立习题库和案例资料库,充分利用网络建立专门的学习网站,在本校内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

尽量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文献研讨等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将每章节主要重点和难点归纳成图表,最终形成章节相关联的逻辑分析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考虑将相互关联的经济业务,用T型账户方式表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经济业务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加深会计核算重要性的理解。此外,可以将有密切关联的章节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讲授,便于学生理解不同会计主体的账务处理。如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核算、债权人与债务人在进行债务重组时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对股利分派的核算等。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寻找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将繁杂琐碎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单元。教师授课时,应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除了课堂出勤、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和课堂笔记等方式外,可以借鉴不同专业考核方式,将对实务工作调查问卷采集、不同章节定期进行单元测验以及实务操作论文撰写等方式结合,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可以避免期末“突击”学习,减轻学生期末复习压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新会计准则修订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对平时课后作业尽量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题目,如金融资产分类的具体实例等,学生结合课题讲授,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后,开展课堂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量化平时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试卷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方式,开卷部分考察学生对新会计准则修订背景、原因、实施情况以及理论基础等知识点,闭卷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具体会计核算,两者相互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高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传授给学生系统、全面、准确的会计专业知识,有助于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专业问题。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同时与国内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实习参观,使学生切身体会真正的会计核算流程。增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更是影响国家的发展之源,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工作应当注重从以上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实用的教学方式,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来自德州学院会计专业的实践[J].商业会计,2013(5):111—112.

[2] 薛洪岩.《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81-183.

[3] 熊永忠.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选择探讨[J].重庆科学学院学报,2014(3):159-164.

[4] 杨久利.支架式教学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报,2011(8):174-176.

[5] 李雨晴.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影响[J].财经界,2013(10 ):202.

[6] 齐灶娥,傅金平.“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307-308.

[7] 张巍,姚晖.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47-249.

[8] 肖翔,王佳,杨程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1):59-64.

[9] 李芬.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9):76-79.

[10] 叶桂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沙盘模式教学情景设计与实践[J].商业会计,2009(10 ):53-54.

[11] 刘国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125-127.

[12] 祝华凤,许艳芳.浅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J].涂州学院学报.2013(6):119-120.

[13] 陈少勇.《中级财务会计》的五位一体教学方法[J].中国集团经济,2010(11):173.

[14] 张巍,姚晖.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新会计.2012(8) :70-72.

[15] 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7).

作者:时军

上一篇: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