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论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初中阶段,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很大,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有助于加强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与塑造。目前初中生人格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站在历史教学的角度对初中人格教育进行反思,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的对策。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

摘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余年了,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而中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心理转型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就历史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为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历史学科,有的教师公然宣称:历史,不就念念书本,背背时间吗,只要认识字,谁都教得了。我县有名非历史专业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历史成绩名列第一,当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他的回答竟是让学生反复背课本。如此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思维方式千篇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动手能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更加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长此以往,我国的教育几乎无前途出路可言。那么,如何才能将历史课上“活”上好呢?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激发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彻底转变以前的观念,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历史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据整个45分钟,而应把充分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些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历史知识不是靠表面就可以参透其中道理的。所谓学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知今,只有真正学好了历史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学习历史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奏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多提新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二、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凡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龙成才。正是这种迫切的愿望和过分的关心,无形中却在学生们心底压上了一块巨石,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发生了偏移,好像学习完全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前途未来都是以后的事,更不要提什么报效祖国。这种压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上不胜负荷,疲于奔命,逐渐形成了厌学心理。这种担心也导致了老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管学生对知识是否已真正掌握,而只是一味的独占整个课堂时间,用“填鸭式”教学法将学生牢牢束缚。学生知识被迫性的被动来接受教师送到嘴边的“美食”,完全没有积极和主动性可言。事实证明,只有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将历史知识变成一股股细流融入心田。而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视纪律,散漫无序,更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袖手旁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应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引导性的目的出发,指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型期,与父辈们极少沟通,对空洞的说教又感到厌倦,因其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欠缺,任其发展必将走上弯路。所以,再让叶叶扁舟自由漂泊的同时,还必须有教师作为领航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从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目的。

三、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对提高学生素质也有良好的作用。

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没有社会的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更新,CAI出现及运用带来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作为“第四媒体”而存在的计算机网络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布鲁姆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唤起学生认识、情感、兴趣的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途径,扩大教学规模,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为他们以后接触和掌握现代化科技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加倍努力,同时也是教育界广大同仁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这和过程中,只有摒弃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突出学生素质教育为主,才能使未来的中国以尖端科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东孟固学校)

作者:周其亮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摘 要】初中阶段,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很大,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有助于加强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与塑造。目前初中生人格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站在历史教学的角度对初中人格教育进行反思,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人格教育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优势

(一)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现代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以学习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更加注重的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优良人格为中心。初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也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历史教育本应是具有人性以及生活气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资料、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历史现象,让他们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问题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正确的人格理念。

(二)初中生自身特殊性。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处于情感丰富的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乐于接受和了解新事物,随着初中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多,独立性也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地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同时,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自觉性更高,他们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而历史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通过历史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来影响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历史的人格教育功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处于哪种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教育价值,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内容丰富生动,容易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初中生学习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让他们透过历史对现实进行思考与感悟,总结过去的经验,吸收借鉴前人的智慧,激励自己克服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优势,能够非常有效地发挥出其人格教育功能。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

(一)创新教学方法。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名教师、一支笔、一本书讲到底,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升学而学习,学生的创造性与好奇心一点点地被扼杀。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必须要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目前良好的教学条件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如果林则徐没有禁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西安事变”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历史剧进行表演;以“如何帮助罗斯福让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为题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利用这些办法来让教材中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动”起来。经过笔者实践说明,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展开历史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在独立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真切地感受人格体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健全优良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二)重构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目前很多中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生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指标,学生分数高就代表教师教得好、学生学习能力强,这样的标准恰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必须要进行重新定位,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优良人格,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一味地注重考试分数,失去了历史的育人功能。

重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下面几个问题: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应该是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必须要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情感以及人格等。我们可以采取行为观察、情景测试、成长记录或者辩论、表演、答辩等方式来灵活进行,力求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

(三)挖掘教材资源。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丰富素材,领悟历史教材中的精神实质,并对学生展开全面深刻的人格教育。

首先,要教会学生志存高远,积极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让学生对人生价值有追求,对国家、民族能担负责任。例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等,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优良人格的珍贵素材。其次,要教会学生勇敢追求真理,乐于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周恩来与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探求真理,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良方,并为此奋斗终生,最终成为一代伟人。通过这些人物对真理勇于追求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热爱真理、乐于探索的情感。最后,要教会学生坚强不屈、努力拼搏。人生中挑战无处不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例如司马迁身受腐刑,面对流言,却依旧一心抱着“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信念,最终完成了《史记》。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后,依旧没有放弃,最终研制出钨丝灯泡。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讲解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努力拼搏、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资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组织进行人格教育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影响,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代碧.初中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J].读与写,2012(03):20.

[2]邓连华.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才智,2013(08):36.

作者:黄思惠

第三篇:浅析当前初中历史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狭隘的历史专业教育,而应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育;初中

翻开人类的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是出现最早的学科之一。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言,这门学科将伴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历史学科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人类了解过去,看清现在,预知将来。基于这样的学科功能,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就不应只局限于狭隘的历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

一、对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定位

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它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创新性教育怎样体现呢?“创新性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性,是指相对于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自我潜在能力的创新性,如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他们在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学习历史、认知历史现象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历史史料、历史现象中发现有别于他人的见解、观点。历史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素材。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从人类祖先筚路蓝缕的开辟到现代科学的巨大成就,从金字塔、万里长城的雄浑到穿越苍穹的火箭、宇宙飞船,从古拙质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精美的雕塑、绘画、诗歌、音乐……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通过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先人们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进步,从石器时代逐步进入到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人类也正是因为自身的创造活动而不断地提升着生命的价值。通过对人类创造史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创新或缺少创新活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将衰落直至消亡;我们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可能激发出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此,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初就一针见血地批评说:“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说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他和学分离了。”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创造教学”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实际上,这种倾向渐有加强的趋势,应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三、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 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创新精神,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式,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想,有这几点值得注意:

(1) 角度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教师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不一样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农民战争问题。因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爆发过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教师可着重分析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时候,就让学生参考秦末农民起义,分析其作用。当讲完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尽管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但是撇开具体原因,怎么总结出共同的原因呢?有的学生回答是“统治阶级的暴政”,也有的回答是“遇到自然灾害,统治者照样催租交税,农民无法照旧生存下去”。学生回答的众多内容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谈,不能全面概括。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共同原因,一学生回答“天灾人祸”。纵观历次农民起义,其爆发原因尽管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因素,这一学生仅用四个字就将复杂的原因展示出来,回答得很到位。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3)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创新型人才,通常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要做到全面落实中学历史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期盼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袆.关于研究型课程开发的构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2]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5).

[3]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

史教学参考,2000(2).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作者:沈苏苏

上一篇:建筑装饰施工论文下一篇:金融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