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税收风险提示

2022-08-07

第一篇:大企业税收风险提示

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浅析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由于现今企业的交易行为和模式越来越细化,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越来越复杂,税务机关征管越来越严格,使得税收风险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重视税务管理,控制和防范税务风险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事项和税务机关的重要关注点。大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购销量大、管理规范,经济地位重要,税源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大力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意识,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鼓励纳税人自觉纳税,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已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税收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率

税收管理中存在着由于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致使税款流失的风险。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确认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并采取措施处理风险所致的后果。税收风险管理对当前风险的确认,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公平性,提高工作效率;对潜在风险的确认,可以建立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同时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也有警戒提示作用,促进企业遵守税法。

(二)可以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对税务机关来说,希望税收收入安全、稳定增长,并要求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收入。而税收风险管理能够事先预测并控制由于纳税人不依法纳税而导致的不稳定、不安全,保证税收收入的安全、稳定增长。由于有的放矢、分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税收征收成本。

二、税收风险的成因

(一)现行税收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但按收入计划任务征税的税收管理体制却与此相矛盾。由于受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制约,我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的制定缺乏灵活性,可调整余地较小,不能随经济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大幅度调整,税收收入计划任务基本上是只能升不能降,而上级又往往把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考核下级政府和部门的政(业)绩、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定有严格的税务部门的税收任务,而且还要保证地方级税收收入任务。基层人员为了完成各种考核指标和数据而穷于应付,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有意和无意间由此导致的违背“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税收原则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会时有发生。由于税务机关调节税收的做法直接导致大企业不按经营实际纳税,这既动摇了税收的根基,又给税收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二)执法不规范及税收政策变化快

法律、法规、规章中赋予税务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人即使具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税务机关也可以利用“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加以否定,从而使纳税人的税务风险大大增加。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务法规变化过快,临时性规章较多,税收政策不够稳定,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如果企业不及时跟进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就会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我区原享受15%优惠税率的外资企业不按新法规定进行过渡期调整,继续使用原来的优惠税率则构成偷税,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

(三) 企业办税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低导致的风险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办税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对于税法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及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但在纳税行为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或者在表面上、局部上符合规定,而在实质上、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例如有的财务人员对别的企业开具给自己的发票不加辨别,收取假发票入账,即使业务真实仍需补缴税款,有的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防范税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鉴于大企业的重要经济和税收地位,对所管辖的大企业引入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按行业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将有利于税务机关充分认识税收风险所在,及时实施有效管理,避免税收流失。

(一)改革税收收入计划考核办法

要针对我国税制设计中的缺陷,积极研究解决办法,以堵塞漏洞,杜绝因税制设计缺陷而引起的税收流失。要加快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充实地方税税种,给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使地方政府能在法规范围内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从而减少越权干预税收的非理性行为。要改革税收收入计划考核办法,由高度的指令性计划考核改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由单纯的基数递增法向结合上年实绩、当年经济增长水平以及各种特殊因素等方面综合确定的方法转变,逐步与“税收负担率”相对接,以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

(二)积极引导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企业税务风险已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这就要求每个企业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必须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首先,企业自身应做到依法诚信纳税,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

映,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以纳税健康之身参与市场竞争。其次,在对外签订各种经济合同时,要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纳税主体资格、纳税资信情况,防止对方当事人转嫁税务风险。对合同条款要认真推敲,防止发生涉税歧义和误解,尽量分散税务风险,不要认为税务问题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关心重视税务风险问题。

企业不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预警系统,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税收筹划预警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一是信息收集功能。通过大量收集与纳税人相关税收政策变动情况、市场竞争情况、税务行政执法情况和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预警。二是风险控制功能。当税收筹划可能发生潜在风险时,该系统还应能及时寻找导致风险产生的根源,使筹划者或经营者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遏制风险的发生。

(三)努力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企业涉税人员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更新和掌握税务知识,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企业应该加强对税务筹划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又精通企业所在产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管理和控制风险的中坚力量。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要使企业税务人员享有与其职务特点相适应的待遇和权利。作为税务机关,我们不但应该指派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对大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而且应该进一步发展充实大企业服务直通车等有关项目的内容,提高其正确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税收问题先天具有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使得企业仅凭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应付,企业的税务人员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企业发生的所有业务涉及的税收政策,特别是企业在发生特种业务时,税收政策可能规定的不明确,企业又不愿意或不方便和税务机关沟通,所以,寻找一个专注于税收政策研究与咨询的中介组织就显得十分必要。中介组织还可以作为企业税收风险的外部监控人,代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部分职责,更好、更专业地监督、发现企业的税收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

(五)加强对企业的纳税辅导和评估

税务机关除全面、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有关涉税信息外,还应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警示和服务作用,使税务管理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使税企双方在纳税问题的发现和应对上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税收风险既有税务机关征管不到位的潜在风险,也有纳税人不遵从税法产生各种损失的潜在风险,切实加强税收风险分析和识别,将一般性税收违规行为与偷逃骗税行为相区分,对一般性违规风险通过税务约谈、风险点核实等纳税评估工作,帮助纳税人理解税收政策,引导纳税人如实进行纳税申报,化解了纳税人因政策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可能导致税务机关处罚等税收风险,这是避免企业出现税收风险和税务机关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篇:2010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汇报材料

2010年,如皋市国税局认真落实上级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积极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在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方面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汇缴审核为契机,突出事前风险提醒服务

我局2009汇缴301户,其中外资263户,内资38户,省市局共计28户中,所得税管户户。我们在抓好申报提醒的基础上,采取了案头审核和实地复核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关注大企业的汇缴质量,帮助大企业有效防范了税收风险。一是实行大企业汇缴集中审核管理。大企业申报前,由专人负责大企业汇缴资料的初审,结合中介机构鉴证报告,重点审核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等复杂事项的风险分析评估,建立风险评估台帐,记录疑点信息,进行归类排序。二是建立汇缴集体会审制度。分局对提交的大企业风险信息进行集体会审,结合征管信息,对照政策进行分类,包括正常类、预警类、问题类,对前两类由专人负责与企业进行约谈解决;对问题类进行等级排序,纳入实地复核对象。三是专业团队实施实地复核。根据风险等级高的问题类信息,开展实地复核,与企业共同查找风险点,剖析风险成因,及时调整申报。四是实施提醒服务。对筛选出的三类一般疑点信息,包括连续亏损、利润率偏低、贡献率较低等大企业,结合税收专项检查自查,寄送《企业所得税汇缴风险提醒书》,友情提醒企业在汇缴期内进行自查调整。分局累计调亏转盈71户,其中,调整大企业4户,调减亏损17776339.5元;调整补税入库4489087.28元。主要风险事项举例如下:

江苏紫薇亚麻有限公司:一是未使用机器设备计提折旧。该公司2009固定资产原值为72415950.32元,已计提设备折旧6510086.89,2008固定资产原值为72283950.32元,已计提设备折旧2543238.75元。该公司设备产能与其销售收入不匹配,说明设备利用率较低,存在部分设备闲置未用情况,按照所得税法规定,未使用的设备计提的折旧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6510086.89×50%=3255043.45元。二是关联交易进销倒挂。该公司2009年关联销售33735986.68元,占比79%,其中内资关联销售31583978.23元,占比73.26%。关联购进15156480.47元,占比73%。毛利率为—6.11%。该公司集团定价时未考虑期间费用,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特别纳税调整办法,应按照规定方法进行调整,调增2009利润总额。

对该公司2009关联销售资料进行了抽查,如果盈亏持平,则平均利润率为20.43%,应调增收入997794.65元。如果按照行业平均利润率2.07%计算,则应调增利润率121769.96元。合计利润率为22.50%,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884812.12*20.43%+4884812.12*(1+20.43%)*2.07%=4884812.12*22.92%=1119564.61元。(见附表)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我们将该公司列为重点调整审计对象,对该公司关联交易税收风险进行进一步审计评估,拟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初步测算,如果按照22.92%进行计算调整,则2009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1583978.23×22.92%=7239047.81元

同样,2008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4234781.81×22.92%=3262611.99元。

润宏房地产(如皋)有限公司:一是售后返租。“其他业务支出”列支售后返租的租金

支出3257624.41=商铺1618138.29+商务楼1639486.12。公司销售商业店铺2,608.56平方米,在与购房者签订售房合同的同时,与购房者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并承诺给予一定的租金回报。但是售后返租合同却是由物业与购房者签订的。二是关联交易调整。其他应收款:无偿借款给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间业务往来收取利息,应按同期同类银行利率调增2464686.27元(2007年1427046.28元+2008年1035091.35元+2009年2548.64元, 7.344%)

三是通过计税成本成本对象的筹划避税。该公司和事务所实际上是将大润发广场项目分成

一、二期进行开发,作为两个成本对象进行核算的。且在2008和2009均是将大润发广场(A区一期、B区)作为一个成本对象进行汇缴申报和备案的。根据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六条“成本对象是指为归集和分配开发产品开发、建造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而确定的费用承担项目。计税成本对象的确定原则应选择可否销售原则或分类归集原则”。同时,根据此条规定“成本对象由企业在开工之前合理确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成本对象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或相互混淆,如确需改变成本对象的,应征得主管税务机关同意。”

根据苏国税发〔2009〕79号第三条“关于成本对象的所得税管理:

(四)2008年完工的

开发产品不再进行备案,但计税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需按《通知》规定处理。2008年未完工开发产品应按照本规定提请备案。”

另外,根据国税发〔2006〕187号第一条:“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

因此,该公司已确定或选择的成本对象为大润发广场(A区一期、B区),经过税务机关审核,符合项目实际和文件精神,不能随意更改或相互混淆。

根据事务所报告和公司汇缴资料的案头审核和实地复核,在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情况下:2008年可售面积单位成本=48261615.38/14665.63=3290.80,根据企业和事务所2009项目结算向税务机关汇缴申报备案的单位成本为2865.05,2008多转成本14665.65×(3290.80—2865.05)=6243900.49元。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将结合稽查和管理信息,对照总局房地产文件精神,在督促该企业先自行进行项目结算的基础上,实地进行完工项目的清算,防止企业通过逃避项目结算来延迟纳税或逃避缴税。

江苏华灿电讯股份有限公司:一是广告费违规预提。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广告费每期按收入5%预提进费用,年末余额1600万元,应调增。二是研发费用违规加计扣除。违反政策规定,季度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行再加计扣除350万。调整后通知企业补充申报企业所得税3,407,414.56元,加收滞纳金194271.29元。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对该公司研发费用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跟踪管理,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南通瑞华置业有限公司:一是预收款确认收入31.1万。二是工程款未开票,以预提方式入账,应调增661.5万元。三市招待费、滞纳金调增4.2万元。

如皋市泓港冶金物资有限公司、如皋市泓业贸易有限公司:将关联企业的期货交易放在该公司进行,利用钢材期货交易形成的亏损(分别为1.5、1.6亿元)来达到退还季度预缴税款的目的。

下一步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两级公司的期货交易进行实地核查,核实其真实性和规范性,防范关联利润的转移避税,造成税收流失。

上海电气环保热电(南通)有限公司:将无形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售电、汽收入和成本费用长期放在无形资产的科目核算,收入直接冲减无形资产的贷方,成本费用计入借方,净所得冲减无形资产,未申报应纳税所得额。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深入企业实地核查,对该核算行为的涉税事项进行规范,同时,对垃圾占发电燃料的比重进一步实地调查,核实即征即退的条件是否符合文件规定,防范增值税退税风险。

二、严格证明开具风险审核,强化非居民税收源泉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政府招商引资力度日益加大,近年来,利润转投资现象已成为当前非居民税收不容忽视的重要风险事项。今年来,我们根据非居民税收的新特点、新形势,将利润分配和股权转让作为非居民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我们在4月接受熔盛重工有限公司2009预汇缴申请时,经过询问得知,该公司是要请税务部门在企业所得税汇缴申报表上或在企业拟好的纳税申报证明上盖章,目的是向外汇、外经贸、工商等部门申请办理利润转投资手续。经过对企业利润转投资资料的审核发现,该项业务主要是香港运宝集团有限公司将该公司2009年6月24日分配的利润转投资,涉及非居民税收,且数额达4800万美元,人民币328027200.00元,本期投入占注册资本的16.16%,企业未意识到利润转投资业务中已经涉及到预提所得税扣缴业务的发生,认为只要未发生向境外利润售付汇行为,就无需产生纳税义务。进一步了解得知,该公司2009年已经办理了一笔3000万美元的相同

业务,但至今仍未履行纳税业务。鉴于投资较大,涉税金额达1600万元,而且已经产生了滞纳金,延迟一天就得多付8万多元的滞纳金税收成本,涉税风险较大,我们及时向局领导汇报,由政府牵头多次与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和风险提醒,使企业意识到不及时完税,税收风险将更大,将给企业上市带来更大障碍。经过政府、税务和企业的反复沟通协调,在南通市局大国处的指导下,根据内地与香港税收协定第十条款,及时帮助企业办理了税收协定待遇享受的审批手续,累计减免税额16401360.00元,按5%计算的1670万元税款和270多万元滞纳金终于在5月底前征收入库,企业也按规定履行完毕法定扣缴义务,避免了更大的税收风险。为有效防范和化解此类共性风险,我们及时获取了全市外管等部门的利润转投资和售付汇信息,对有利润转投资等涉税业务的企业进行了集中约谈辅导,提醒和督促企业及时履行好扣缴义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上述非居民风险管理新特点,严格实行“先税后证”制度,必须凭完税、免税或不征税凭证,方可出具非居民税收证明。同时,加强与外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共享平台,互通信息,强化协同管理,明确要凭税务部门出具的规范证明才能办理后续相关手续,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纳税遵从度。

三、强化审核审批风险内控,防范出口退(免)税风险

大企业不但规模大,业务复杂,而且出口退免税风险也很大,尤其是实行“先退税后核销”的大企业,预免预退的风险更大。我们今年在受理审核熔盛重工出口退免税时,发现不少船舶在还未完工时,船舶的完工进度就已经超过100%,造成了事实上的预免低退税提前实现。经过风险分析,问题关键在目标成本的最初确定。目标成本偏低,将会造成提前预免抵退税;但目标成本偏高,也会造成完工进度偏低,延迟退免税。该公司于今年4月申请退免税预申报时,提出了调整2009目标成本申请,并要求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成本计算完工进度。我们经过认真审核,发现调整后的目标成本基本上都大于整前的目标成本,预免抵退税企业的出口退免税风险较大。累计有18船目标成本小于调整后的目标成本,20多条船。我们在加强退税审核时,始终坚持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成本作为计算完工进度的依据,待船核销时。坚持目标成本的一贯性,可以有效防范提前预免预退的税收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落实“先退税后核销”管理办法,加强对预免抵预退环节的税收风险防范,要求企业规范目标成本的制定和备案,税务机关要加强案头审核和实地调查管理。

第三篇:学习落实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

学习落实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 作者: 毕明波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09-12-02 点击数:246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一、顺应世界趋势,强化大企业税务服务长期以来,各国税务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履行税务机关的使命。创新技术手段、在管理模式上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着重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已成为世界税务工作发展的大趋势。

一、顺应世界趋势,强化大企业税务服务

长期以来,各国税务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履行税务机关的使命。创新技术手段、在管理模式上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着重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已成为世界税务工作发展的大趋势。在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兴起的同时,风险分析控制理论在税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为探索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下对大企业税务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该司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部门,是我国为顺应国际潮流,实施分类和风险导向的税收管理模式而成立的。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部门已设立大企业处(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处)作为具体执行机构。

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首批确定了占我国企业税收20%左右的45户企业集团为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占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所选企业一般规模和税收贡献较大,企业集团管理和决策相对集中,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行业代表性和企业类型代表性,同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跨省市、跨国经营。在保持原有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总局大企业司正在探索如何对大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与统筹管理,力争形成一个针对大企业层级服务与管理的统一窗口。大企业的税务申报、入库等事项仍然由原来的征管部门负责,但日常的税务检查、监控、风险评估,特别是税务审计则由大企业司(处)来完成。大企业司(处)同时还承担了企业应税诉求的处理,这相当于给大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与最高税务部门诉求的窗口。

把大企业的各类诉求集中在较高层级处理,既可及时解决税法透明度问题,又可保证各层级执行上的一致性,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便利。目前,税务总局正在探索建立大企业涉税诉求联席会议制度和跨层级工作协调组制度;大企业管理信息平台也在建设之中,目的是通过跨层级虚拟办公室实现扁平化管理,共享涉税信息,传递企业诉求,统一政策执行,部署工作任务。

大企业税务管理服务的新思路和方法主要有: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管理环节前移,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提高企业自我遵从度,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税务管理对象复杂、管理资源短缺的问题;针对企业各自面临的税务风险,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

和手段;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和重点业务流程中的制度性和决策性风险,有针对性地关注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等操作层面的风险。

二、企业为了发展,必须控制好税务风险

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法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当然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而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同样属于税务风险。

一般而言,大企业能够运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手段来从事管理,并且具备较为规范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办事程序,合规、遵从的主观意愿相对较强。但从现实情况看,虽然许多大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或风险管理制度,但都偏重财务报表目标,而不太重视涉税合规目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关注重点也是企业经营和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缺乏税务合规方面的内容。加之大企业的经营领域涉及多个行业,通常跨区域或跨国经营,税务处理复杂,所以其税务风险比其他中小型企业要高得多。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是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是更多地来源于相关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和观念不正确、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2008年,我国某上市公司在接受税务部门的例行检查时,被指上一的经营和纳税方面存在违规情况,税务部门随后对该公司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税务稽查。一段时间里,该公司遭到来自客户和众多股民的质疑,不仅公司的融资计划难以执行,公司的股价也接连下跌。近年来,国美、苏宁、创维、娃哈哈、中国平安等诸多国内知名公司都曾因税务风险防控不严而出现税收上的麻烦,企业经营和声誉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甩不掉的影子”、“定时炸弹”等比喻,表达了一些大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畏惧和无奈。集团企业如何加强税务管理、控制纳税风险,已成为摆在大企业财务总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学习参照指引,构建税务风险防火墙

为加强对大企业的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5月5日发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指引》参照美国《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澳新4360风险管理框架作了一些创新尝试。《指引》与即将公布的“大企业纳税遵从风险评估”以及在评估基础上的“大企业纳税检查”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指引》是一部全新的系统管理规范,其目的在于引导大企业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能有效运行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税务机关以参与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式提前介入企业纳税管理环节,实现了税务管理环节的前移,可以辅导企业提前防范税务风险,变发现型控制为预防型控制。《指引》强调税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素,弥补了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的不足,对企业建立一套顺应国际趋势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将

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指引》重点从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4个方面,规范大企业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帮助大企业防控税务风险。首先,组织结构复杂的大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评估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其次,企业应识别内部及外部风险因素,风险评估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第三,企业应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第四,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与管理

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大企业依情况不同,对照《指引》构建税务风险防火墙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如没有税务部门建制的企业,首先要建立税务内控组织构架;而税务团队独立性欠缺的企业,则要建立岗位和内控制度的合理制衡;内控体系比较健全的大型跨国公司则要不断更新控制点,加

大监督评估力度,同时提高执行效率。

四、贯彻落实指引,享受大企业税务服务

税务机关不强制大企业实施《指引》,对没有实施《指引》的企业也不实行惩罚。但大企业是否实施《指引》将会直接影响到税务机关对企业的风险评价及其下一步管理措施的确

定。大企业如果按照《指引》要求实施,说明企业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同时也必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税务机关可依此将企业评定为低风险纳税人并据此制定针对该企业的以服务为主的后续管理措施。如果不按《指引》要求实施或实施力度不够,而现有管理体系中又没有税务风险管理内容或内容不全面,则企业很可能被税务机关判定为高风险纳税人,从

而被施以税务检查为主的后续管理措施。

税务风险控制是具有普遍性的企业管理问题,对没被列入大企业范围、但有建立内部税务风险控制需要的其他大企业来说,《指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指引》的大企业肯定会有一定的付出,但从长远看,随着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将从根本上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因此,任何大企业遵循《指引》去建立、

优化自身税务内控体系,都是非常必要而且大有益处的。

那么大企业应当如何贯彻和落实《指引》呢?首先,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应全面考虑并将税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将税务战略的选择和税务计划的确定提高到战略高度;其次,在建立税务风险控制机制时,应与已有的包括财务风险控制在内的其他风险控制制度融合起来,使税务风险控制成为企业整体风险控制体系中的一部分;第三,应找出业务流程的控制点,针对税收影响突出、发生频率高的关键控制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第四,税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税务机关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尽快完成;第五,应定期开展内控效果的评估,确保内控制度不断优化;第六,税务机关对企业的遵从意愿和税务风险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也是一种服务,因为测评所揭示的问题可以提示企业作制度性调整与完善,从源头上控制涉税问题的产生并提升企

业的遵从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威海市委党校)

第四篇:第36期(青岛)引导大企业加强税收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简027]

山东地税情况

税收调研专刊(36)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2011年5月5日 -----------

按:全省地税系统各级税源管理部门成立以来,积极落实省局关于做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要求,以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纳税服务,强化风险防控,积极探索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现将青岛市地税局引导大企业加强税收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做法转发,供交流参考。

引导大企业加强税收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探索

省局税源管理处 青岛市地税局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已经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的前十名,落户青岛的大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超过270家,其中青岛本地大企业有9家入围中国企业500强。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青岛的趋势愈加明显。因此,做好大企业税 1

收服务与管理工作成为青岛市地税局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岛市地税局以税务风险管理基础较好的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青啤集团)为试点,采取在企业政策解读环节引入税务风险管理、在跨区域经营环节加强税源监控两方面措施,在引导大企业加强税收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通过审核税务手册帮助化解税收风险

按照省局提出的“合作遵从”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方向和征纳双方共同防范税收风险、降低征纳双方涉税资源投入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理念,青岛市局筛选了部分符合大企业特征的企业集团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青啤集团税务风险管理基础较好,该集团建立了集成制造、供销、财务及决策模块的ERP信息管理系统,专设了承担税务风险管理职责的税务管理部门,并制定了《青啤集团税务手册》(以下简称《税务手册》),形成了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所要求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雏形。结合青啤集团上述情况,市局以该集团税务管理部门为桥梁,以ERP系统为依托,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打开征纳双方共同防范税收风险的工作局面。

《税务手册》涉及流转税、所得税及财产税等9个主体税种,内容包括税收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原文引用、政策解读及实务操作两个部分。市局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该手册涉及税种税目的逐项审核,共补充修改40处。一是对原文引用部分进行修补,主要以总局税收法规库为依据,补充2010年以来新的税收政策25项,补充手册中遗漏的政策9项;二是对实务操作部分进行重点审核,查找因政策解读错误形成的潜在税收风险6项。市局对发现的税收风险点及时与企业沟通,研究风险点化解对策,向企业送达了自查建议书,青啤集团总部组织各成员企业按照规

范意见开展自查工作。对青啤集团《税务手册》的审核修改,确保了《税务手册》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既宣传了企业尚未掌握的新政策,又对企业政策理解错误或执行不到位的环节提出了规范意见,帮助企业化解了税收风险,受到企业欢迎。

二、加强跨区域经营税源监控

青啤集团以ERP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对母公司、分公司和所有控股子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质量管理、财务6大类业务流程施行统一管理。全国各地成员企业均作为终端,与总部共享同一个软件平台,使子公司所有运营程序完全处在总部的监管之下,实现各类信息迅捷、集中、实时处理。借助青啤集团ERP管理信息系统,市局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跨区域经营税源监控:

(一)摸清组织架构。以ERP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结合企业报送的《关联交易同期资料》,全面了解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包括股权结构、成员企业及享受优惠税率情况,为分析集团整体关联交易、实施跨区域税源监控奠定基础。

(二)收集涉税信息。通过管理员采集、企业报送、第三方信息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大企业信息,建立以集团为单位的个性化档案,为案头分析、监控大企业税收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控关联交易。通过分析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利润转移动机,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对原材料采购、产成品收购及共耗材料分摊的监控措施。一是监控原材料采购环节,对生产型子公司的大宗原材料采购,跟踪高价位原材料的流向,监控采购地和使用地是否一致;二是监控产成品收购环节,对营销系统向生产型子公司的收购价格实施重点监控,分析其是否通过调整收购价格转移利润;三是监控共耗材料分摊环节,根据各成员企业享受税收

优惠政策的不同情况,分析共耗材料分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利用材料分配进行利润转移。

(四)关注改变分支机构性质。根据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关注企业因改变分支机构性质造成的税收转移情况。

(五)跟踪资金运营。通过对企业资金的来源、用途、归还三个环节的跟踪,判断企业会计账面是否真实反映经营情况,是否存在隐瞒银行账户、虚假利润、帐外经营等问题。

(六)重要事项备案。通过实施备案制度,提前介入企业重大交易事项,进行事中监控,从而防止发生对股权转让两头在外等交易事项事后追缴税款的被动局面。

(七)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通过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参与了青啤集团在股权投资等方面的经营决策,为企业预先提供决策的税收后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继续引导青啤完善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一方面协助青啤集团开展税收风险日常管理工作,除协助继续维护税务手册外,进一步落实涉税诉求受理与答复、《税收遵从协议》签订与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协助青啤集团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督促集团各部门、各成员企业共同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二)推广应用试点经验。把青啤的管理做法推广应用到其他大企业,继续挖掘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进一步丰富完善,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

(三)深化订单式服务。继续完善订单式服务方式,对特定企业集团、特定行业的特定的需求,由税源管理部门牵头,整合

各业务部门的资源,一并妥善解决。

(四)密切区域间税收协作。一是划分各层级管理职责,整合资源形成征管合力,多层次、全方位监控大企业;二是推动区域税收协作,一方面要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要在市局层面组织对企业集团的监控分析和纳税评估;三是总结好经验做法,待成熟后建立制度和机制。

(五)搭建个性化管理平台。一是提高现有征管数据质量和应用手段,对已纳入大集中系统的涉税信息进行理顺,并增加大企业集团信息查询分析功能;二是广泛采集大企业涉税信息,采集渠道包括新闻媒体、相关职能部门等第三方信息;三是建立分户(集团)个性化档案,克服目前一户式档案仅限于独立法人,没有集团信息的缺陷。

本期报:省委政研室,省人大财经委、预算委,省政府研究室,

省政协经济委,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科研所,省局领导、总会计师、总经济师

发:局机关各单位,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编本期编辑:张 丹印25份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风险提示

1、企业所得税-经营业务收入

风险描述:收入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如:各种主营业务中以低于正常批发价的价格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的关联交易行为;将已实现的收入长期挂往来帐或干脆置于帐外而未确认收入;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未按税法规定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

重点核查: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的计税价格是否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其他业务中变卖、报废、处理固定资产、周转材料残值等(如:处置废旧包装箱收入)迟计或未计收入;以及是否存在分期和预收销售方式而不按规定确认收入等问题。

稽查方法:查看内部考核办法及相关考核数据,以及销售合同、销售凭据、银行对账单、现金日记账、仓库实物账等相关资料,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及往来科目进行比对分析和抽查,核查是否及时、足额确认应税收入。 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原材料、库存商品、银行存款、现金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二十三条;

2、企业所得税-其他收入

风险描述:未将企业取得的罚款、滞纳金、参加财产、运输保险取得的的无赔款优待、无法支付的长期应付款项、收回以前已核销的坏帐损失,固定资产盘盈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列入收入总额。

重点核查:核查是否存在上述情形而未记收入的情况。如:核查“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及企业辅助台帐,确认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核查“营业外收入”科目,结合质保金等长期未付的应付账款情况,确认企业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是否按税法规定确认当期收入。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营业外收入、坏账损失、资本公积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

3、企业所得税-租金收入

风险描述:企业提供无形资产、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包装物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及金额全额确认收入。如: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未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收入。 重点核查:结合各租赁合同、协议,“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看是否存在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未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收入。 检查科目:其他业务收入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一条

4、企业所得税-利息收入

风险描述:A、债权性投资取得利息收入,可能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各种形式收入,企业存在不记、少计收入或者未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实现的情况。B、未按税法规定准确划分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国债利息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重点核查:A、有无其他单位和个人欠款而形成的利息收入未及时计入收入总额,特别注意集团成员单位的借款和应收货款。B、“投资收益”科目,看是否存在国债转让收入混作国债利息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投资收益、银行存款、财务费用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

5、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收入

风险描述:A、对外投资,股息和红利挂往来账不计、少计收入。B、对会计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按税法规定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未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者只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而未进行相应调增。C、将应征企业所得税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如:取得不足12个月的股票现金红利和送股等分红收入),混作免征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少征企业所得税。

重点核查:A、是否存在对外投资情况,投资收益的股息和红利是否并入收入总额。B、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核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核实当年和往年对长期股权投资税会差异的纳税调整是否正确。C、核查应收股利、投资收益等科目,根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及备案的投资协议、分红证明等资料,核实“免征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否符合免征条件,不足12个月的股票分红(包括取得现金红利和送股)收入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应收股利、投资收益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

6、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收入

风险描述: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销售等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用途的,未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确认收入。 重点核查:相关合同及结算单,核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核实有无视同销售行为,确认是否有视同销售未申报收入等情况。

检查科目:库存商品、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7、企业所得税-非现金资产溢余

风险描述:企业的非现金资产溢余(如固定资产盘盈),未按税法规定确认收入,未按税法规定以同类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确认收入。

重点核查:盘盈的固定资产是否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如无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则是否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检查科目:固定资产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二条、第五十八条

8、企业所得税-限售股转让收入

风险描述: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未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重点核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或“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科目和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看其限售股股票转让所得是否确认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作为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检查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或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 检查科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

9、企业所得税-政策性搬迁

风险描述:未在搬迁完成进行搬迁清算,将搬迁所得计入当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未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而计入企业搬迁收入;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资产,未按税法规定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及折旧或摊销年限,而是将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重点核查:“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看是否存在搬迁处置未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的情况。

检查科目: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搬迁收入、营业外支出-搬迁支出、累计折旧、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1号)

10、企业所得税-境外投资收益

风险描述:居民企业设立在税率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未计入企业的当期收入。

重点核查:“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等科目;索取居民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的合同文件等书面文件,确认是否属于控制被投资企业,看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在股份、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构成实质控制等情况,被投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是否违反税收规定未计入企业的当期收入。

检查科目: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百一十八条

11、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风险描述:A、取得无专项用途的各种政府补贴、出口贴息、专项补贴、流转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返)、其他税款返还、行政罚款返还以及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应税收入做为不征税收入申报;非国家投资、贷款的财政性资金通过资本公积核算未作收入申报纳税或未按取得时间申报。B、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不征税收入(如技改专项补贴等)对应的支出,未进行纳税调整。C、符合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未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核查不征税收入相关文件等、确定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核查往来款项和“资本公积”、“营业外收入”、“递延收益”、“管理费用”等科目,了解政府补助款项取得时间、使用和结余情况。

重点核查:取得的补贴收入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以及对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用于支出形成的资产所计算的折旧、摊销数额和账务处理情况是否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检查科目: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其他应付款、管理费用、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

12、企业所得税-非货币性资产转让

风险描述: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是在改制和投资等业务过程中,转让特许经营权、专利权、专利技术、固定资产、有价证券、股权以及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所有权,未能正确计算应税收入。如:有偿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扣除其对应的成本后的股权转让所得列资本公积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未比照公允价值销售确认转让收入;中途收回投入的非货币性资产并转让所形成的收入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列资本公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

重点核查:“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库存商品”、“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科目,索取与转让相关的合同文件等书面文件,看其是否正确核算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及应税所得,特别注意非货币性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换等业务所涉及的资产转让是否按照公允价值销售来确认应纳税所得额。

检查科目:库存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资本公积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13、企业所得税-债务重组

风险描述:A、以非现金资产抵债的债务重组收入的金额较大的,未按税法规定分期确认收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发生的债务重组所得,占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才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的应纳税所得)。B、企业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收购方取得股权或资产的计税基础未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C、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未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D、企业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被收购方未按税法规定以公允价值确认股权、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重点核查:“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核查相关重组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核实企业的重组协议,注意是否有特殊性重组的备案批复,根据企业相关重组协议裁决等文书来确认重组收入,同时核查非现金资产抵债金额较大的项目是否分期确认收入。

检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14、企业所得税-以前损益调整

风险描述:以前损益调整事项,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以前损益调整结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前损益调整”科目,核实以前的损益事项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检查科目:以前损益调整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15、企业所得税-成本

风险描述:A、将无关费用、损失和不得税前列支的回扣等计入材料成本;B、高转材料成本(如:将超支差异全部转入生产成本而将节约差异全部留在账户内);C、材料定价不公允,通过材料采购环节向企业所属独立核算的“三产”企业转移利润;D、高转生产成本(如:提高生产领用计价,非生产领用材料计入生产成本,少算在产品成本等);E、未及时调整估价入库材料,重复入账、以估价入账代替正式入账;F、高耗能企业,能源价格及耗用量的波动与生产成本的变化脱离逻辑关系,可能存在虚列成本的风险。

重点核查:A、核查采购成本是否正确;B、比对同期正常耗用量等,审查是否有高转材料成本的情况;C、比对材料及其运输成本,核查有无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情况;D、核查领用材料的计价是否真实,有无提高生产领用计价或非生产领用材料计入生产成本的问题;E、有无不及时调整估价入库材料,核查有无重复入账或者以估价入账代替正式入账的情况;F、重点核查产成品账户贷方是否与生产成本-动力;制造费用-动力;管理费用-水电的借方发生额相联系。 检查科目: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成本等科目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16、企业所得税-与生产经营无关支出

风险描述:关联企业成本、投资者或职工生活方面的个人支出、离退休福利、对外担保费用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成本费用,以及各类代缴代付款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委托加工代垫运费等)在税前扣除,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通讯费、交通费、担保费、福利费”等相关成本费用账户,核实是否存在与生产经营无关并在税前列支的各项支出。

检查科目:生产成本等成本费用科目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第十条第

(八)项及其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

17、企业所得税-其他不得列支项目

风险描述:列支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不得扣除的七八类项目(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企业所得税税款、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赞助支出、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看已计入损益的八类项目是否进行纳税调整,重点核实各种准备金、赞助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检查科目: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3号)第四十三条

18、企业所得税-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风险描述: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未正确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在建工程等非销售领用产品所应负担的工程成本,挤入“主营业务成本”,而减少主营业务利润;大型设备边建设边生产,建设资金与经营资金的融资划分不清,造成应该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借款费用划分不准确;将购进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物资记入低值易耗品一次性在所得税前扣除;未按规定计算无形资产税前扣除,把取得的无形资产直接作为损益类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在成本、费用中列支;未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进行摊销等。

重点核查:“在建工程”等科目明细,看是否有应资本化的支出未计入相应科目;核查期间费用中是否有直接列支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19、企业所得税-各类预提、准备支出

风险描述:已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项目中支出,没有实际发生的各类预提准备性质支出(如:预提费用;资产减值准备金;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业务形成的预计负债),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是否有预提费用、提取准备金等,是否在申报时做纳税调整;特别注意如有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业务,核查“营业外支出”是否有预计负债发生。

检查科目: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预提费用、预计负债、资产减值损失、各类准备金科目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七条、第五十五条

20、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支出

风险描述: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支付对象、规定范围和确认原则,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A、工资支付名单人员包含: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无劳动人事关系或劳务派遣关系的其他人员。B、工资的方法未全部符合以下要求: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是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否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C、因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上确认了应付职工薪酬但在以后期间发放,而没有实际发放的(包括:已提未付上年工资,股权激励计划等待期费用,重组计划辞退福利等)。D、将应在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内容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列支(如:实行货币化改革,按标准发放的住房和交通补贴,会计上作为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但企业所得税应作为福利费,不作为工资薪金。企业存在未进行纳税调整的风险)。E、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总额是否超过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限额,超过部分是否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F、企业作为用工单位,已向派遣公司支付派遣费用,仍税前扣除被派遣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及以工资为基础计提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

重点核查:A、工资支付名单人员是否是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不应包含: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无劳动人事关系或劳务派遣关系的其他人员。B、企业是否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是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否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是否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是否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C、因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上确认了应付职工薪酬但在以后期间发放,而没有实际发放的(包括:已提未付上年工资,股权激励计划等待期费用,重组计划辞退福利等),是否调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D、有无将应在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内容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列支;核查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总额是否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子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是否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等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21、企业所得税-三项经费支出

风险描述: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支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支付对象、规定范围、确认原则和列支限额等,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没有《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或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列支工会经费;将职工福利、职工教育以及工会支出直接记入成本费用科目(例如将用于职工食堂等福利设施及相关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作纳税调整;已计提但未实际发生,或者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列支限额(为计税工资的14%、2%、2.5%)不作纳税调整;本年未达比例,将上年超限额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结转核算等 重点核查:核实三项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核查是否有违规混淆或超限额列支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职工福利费,是否单独设置账册,是否按照税法规定项目进行准确核算;特别注意已计提未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是否进行纳税调整。 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等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22、企业所得税-各类保险、公积金

风险描述:A、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税前扣除(如未获得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提取住房公积金比例超过12%),超出部分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B、为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部分未分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C、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未按税法规定不得扣除,未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结合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文件、各类保险合同,核实账面计提和发放情况,重点核查超范围、超限额列支以及已计提未上缴的各类保险金、公积金,未进行纳税调整的情况。

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

23、企业所得税-利息支出

风险描述:超限额列支利息,如:企业向职工个人或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税法规定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的部分,如果不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企业申报扣除未相应调增相关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企业贷款来源结构,看是否有职工个人借款,是否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及相关合同;核查企业关联借款合同,看是否有超过税法债资比例计算的利息,如果有超额部分,进一步看企业是否有相关举证资料证明符合交易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以及企业与关联方实际税负等。 检查科目:其他应付款、财务费用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

24、企业所得税-租赁费用

风险描述:租赁费用税前列支错误,如:未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或一次性列支房屋设备租赁费,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结合企业各类租赁合同,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结合在建工程、财务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管理费用-租金、制造费用-租金等科目,看是否正确归集租赁费用,是否应进行纳税调整:A、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B、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 检查科目:成本科目及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

25、企业所得税-业务招待费

风险描述: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未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正确归集(未归集计入差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其他费用的业务招待费),没有按照税前扣除标准(不超过发生额的60%且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五)进行申报,超过部分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成本科目中发生的业务招待性质费用,结合管理费用-其他、销售费用-其他等科目的明细科目,归集计算业务招待费实际发生额,看申报额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超限额列支。

检查科目:成本科目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

26、企业所得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风险描述:A、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即广告是通过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未进行纳税调整。B、未准确归集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计入其他费用科目或将非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误计入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科目,未相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C、当年发生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超过部分未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销售费用明细科目,看广告支出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核查企业广告宣传方式和支付方式有哪些,支付的费用通过哪些明细科目核算,是否正确归集;核查归集后的符合条件的广告和业务宣传费总额是否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申报扣除。 检查科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8号)第三条

27、企业所得税-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风险描述:A、将企业支付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直接冲减服务协议或合同金额或者计入回扣、业务提成、返利、进场费等其他费用科目,未能正确核算。B、超过税法规定比例(财产保险15%、人身保险10%、其他企业5%)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未按税法规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C、按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如:没有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中介服务企业或个人签订代办协议或合同而发生支出;现金支付给非个人;与取得收入无关),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销售费用”等科目,看是否正确核算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是否存在超过限额部分的或者其他不予税前列支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 检查科目: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第五条

28、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

风险描述:捐赠支出不是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或者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未做纳税调增(其他规定可全额扣除的除外)。

重点核查:核实捐赠支出,看是否符合规定,计算公益性捐赠扣除限额,看是否超额列支。 检查科目:管理费用-其他、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财税〔2008〕160号

29、企业所得税-财产损失税前列支

风险描述:在扣除程序、申报方式、确认时间、核算金额等方面不符合规定的财产损失进行税前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如:损失未经申报或申报方式错误(应以专项方式申报而作清单申报等);未在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未减除残值收入、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 重点核查:核实企业列支的各项损失是否真实,核算是否准确,重点核查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检查科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库存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30、企业所得税-关联交易支出

风险描述:A、关联企业间支付的管理费在税前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B、总分公司等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进行税前扣除,对应收入则挂在往来账上。C、母子公司等关联企业之间的燃料购销、股权转让、设备采购、借款协议、原料运输劳务等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A、重点审核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查看是否违规税前列支关联企业间支付的管理费、法人企业各营业机构间列支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B、重点审核关联交易往来账,看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之间的燃料购销、股权转让、设备采购、借款协议、原料运输劳务等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的情况。 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

31、企业所得税-企业重组

风险描述:企业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重组交易,且符合税法规定特殊性处理条件的,重组交易各方未对交易中非股权支付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重点核查:企业重组合同,看是否符合特殊性重组条件,对于交易中非股权支付额是否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检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32、企业所得税-折旧和摊销

风险描述:未按税法规定,自行扩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税价值(如超过12个月长期暂估入账);未按税法规定的范围和方法进行折旧和摊销(如扩大折旧摊销税前扣除范围,扣除未使用机器设备的折旧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折旧和摊销;扣除已超过5年或未经税务机关查实审批的应提未提折旧;扣除股份改造形成的资产评估增值所计提的折旧;扣除不符合规定的加速折旧和摊销;使用综合比率折旧摊销)等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核实资产计价,如:通过核对购货合同、发票、保险单、运单等文件,核查外购固定资产账面原值是否正确;核查折旧和摊销核算方法和计算金额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检查科目: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五十六条、五十七条、五十八条

33、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风险描述:A、资格审查方面:不按规定报送所得税优惠资料或不报批、备案;不符合优惠条件而享受优惠;优惠条件丧失或优惠期限到期是否及时恢复征税;对不符合优惠的已享受的减免退税款是否按规定处理和补缴。未按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法要求对税收优惠进行账务处理。B、确认计量方面:投资购置专用设备申请进行抵免的项目不符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规定;实际购置并投入使用的专用设备在五年内转让、出租,未补缴已抵免企业所得税税款;计入三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费用支出不符合规定(如:将“三新”的范围扩大;汇缴成员企业发生的研发费超过总公司预提分摊的指标;企业自行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资本化时点划分不合理,将外购机器设备和研发支出等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一次性列入加计扣除;安置残疾人员不符合规定或所支付的工资不实;上交总机构技术开发费并加计扣除等。

重点核查:A、核实主管税务部门的审批文件。根据报批、备案资料,看有无税务机关受理和批复等。是否存在优惠条件丧失或优惠期限到期不及时恢复征税;对不符合优惠的已享受的减免退税款不按规定处理和补缴情况。看是否按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法要求对税收优惠进行账务处理。B、结合相关目录、明细科目和归集表,核查各项目资产、费用等情况,看各类优惠项目核算是否准确。

检查科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管理费用、研发支出、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资本公积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章、《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0号)等

34、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

风险描述:A、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支付企业未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对利息所得规定的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B、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支付股息、红利、利息时,未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代扣代缴10%的企业所得税。

重点核查:A、“财务费用”科目及代扣代缴申报记录,看企业支付到境外的贷款担保费,是否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B、“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付股利”、“财务费用”科目及代扣代缴申报记录,看企业支付到境外的股息、红利、利息,是否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检查科目: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付股利、财务费用等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4号)第二条

35、企业所得税-扣除凭证

风险描述: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支出,应取得而未取得合法凭证或取得凭证存在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如过期发票、假发票、错误发票、内部收据在税前扣除。 重点核查:成本费用类科目,抽查相关凭证,核查凭证附件中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通过网络查询和电话查询等方式识别是否存在虚假发票。

检查科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核查生产成本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条例》;国税发〔2008〕4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行动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国税发〔2008〕8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第二条第

(三)项。

上一篇:大三班班级工作计划下一篇:读水浒传人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