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2022-07-20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农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质苎麻和养殖业等几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长11.6%。可以说**农业经济与10年

前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农业在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缩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对金融危机,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变困难为机遇。在此,我们对**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和摸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全面统计,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75.3万吨,比上年增加4.2万吨,增长5.9%;油菜籽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13290吨,比上年增加2274吨,增长20.7%;茶叶产量4350吨,比上年增加68吨,增长1.6%;柑桔产量98500吨,比上年增加8217吨,增长9.1%。牲猪出栏115.79万头,比上年增加1.2万头,增长1.0%;水产品产量4.3万吨,比去年增加0.02吨,增长0.5%。

(二)特色农业发展呈区域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林牧渔各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特色水果、优质苎麻、畜禽养殖、大叶茶四大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盘塘、马鬃岭、漆河、黄甲铺的优质柑桔、黄甲铺、理公港、太平桥的优质苎麻,枫树、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养殖、太平铺、茶庵铺的大叶茶,牛车河、瓦尔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达到一定的规模。**县已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

(三)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2008年,**县有古洞春、腾琼2家企业的4个名牌产品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个数分别达13个和18个;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总个数达9个;义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获第十届省农博会金奖;“康多利”茶油和菜油,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称号。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呈现出规模化迅速扩张趋势。2008年,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湘鲁万福、三尖农牧两家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全市唯一的县级参观点。全县共有杰新纺织、明月油脂、四喜养殖、跃宇竹业、金果果蔬等8家规模出口企业,出口基地12万亩,年出口创汇2723万元,比上年增长9%。主要出口品种有棉布、桔片罐头、竹地板等,远销美国、欧盟、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引资新建了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腾琼野茶神粉厂,项目投产后,茶农从茶叶中获得的收入将由以前的每亩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进了**市文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国家油茶产业开发政策,发展壮大**县油茶产业。

(五)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使全县农民专业组织总数达104个,合作社成员达3.1万人,带动农户15.6万户,户平年纯收入4.5万元。三江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市及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被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交流参观点,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合作组织示范单位之一,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六)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2008年共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等农业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16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30%,有效地扩大了资金投入,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资源制约。**农业资源是有限的。**县农用耕地128.1万亩,82.23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47.95万,人平耕地1.56亩,开发潜力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形势比较严峻。在农业资源紧缺的同时,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

(二)市场制约。多年来政府培育的优质水稻、优秀水果、优质茶叶、优质油菜、优质苎麻、名优生猪等特色

产业,随着全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纷纷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三)科技制约。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人员很难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动为农服务。尽管农业部门

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生产技术服务等,但辐射带动和应用推广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四)素质制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2008年底,全县47.95万农村劳动力中约22.9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到

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致使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数比例在逐步增大,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五)投入制约。由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回落,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减少。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入低者缺钱投入,收入高者不愿投入,而把有限的资金转移到城镇购房或伴君(子女)读书等方面。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塘、堰、库、堤等维修受阻。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农业。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双季稻复种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力争更多投入,多争单产、多争总产。

(二)抓住市场前景,壮大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市场对接工作,按照“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壮大蛋鸡养殖、生猪养殖、纺织、糖业、果业、竹业、油脂、茶叶、苎麻、富硒柑桔、鲁胡子辣椒、现代烟草、康多利茶油菜油、猪鬃加工等特色产业,并充分利用冬闲田,扶持发展油菜种植等冬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古洞春、滕琼茶叶有限公司,发挥特色,合理扩建销售点,将太平铺、茶庵铺两地建成全省茶叶重点乡镇;大力扶持发展湘鲁万福有限公司,扩大品牌效应,构建产、销一体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依托本地优势,创精品牌农业。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绿色生态、革命老区等特色优势,创古洞春大叶茶、腾琼野茶王、金信竹业、跃宇竹业、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鲁胡子辣椒、**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将优质稻、富硒柑桔等农产品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五)健全协会组织,提升合作农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六)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开发、桃花源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

一、

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桃花源旅游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茶庵铺镇松阳坪可利用茶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先决条件,借助“**野茶王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东风,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创“茶叶生态园、观光休闲园”的观光农业。

(七)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农业。加大对《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种子、农药、肥料和农业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执法,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树立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体系,形成市场农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做文章,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农民中介流通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完善市场机制。着眼于消费需求,城乡两个市场互动,通过在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流通链条。

(九)加强农民培训,创高科技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应把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任务来抓。一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要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目前,**县计划并正在培训1800名耕整机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二篇: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08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2008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08年全市

第三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强县”的工作目标,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的思路,大力实施三园同创工程,强势推进园区“10个项目投产、10个项目开工、10个项目签约”的“三个十”工程建设,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生态淮猪、果蔬、蛋禽、优质稻米、食用菌和木材加工的“5+1”特色基地,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持续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上半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万亩,总面积达*万亩,其中设施农业*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万亩,总面积达*万亩,生猪出栏量达*万头,家禽出栏量达*万羽,奶牛存栏量*头。全县*万亩水稻已实施机插秧面积*万亩,机插率*,比上一年提高*,被省认定为“水稻栽插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个,其中,市级以上*个,省级*个。去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一流、全国有名”的建设目标,精心规划了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总投资达*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启动建设了以食用菌、蔬菜为特色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花卉苗木、休闲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市级现代农 - 1 -

业产业园和以合作示范为特点的**农业合作创业园,并大力实施“三园同创”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合作创业园已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通过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精心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根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按照“省市级园区共建、基础和招商同抓”的要求,聘请***建筑园林设计院为我县精心编制了***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东至**,南临**,西接**,北至***木业园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总投资**亿元。园区以农业大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推广研发新技术、新品种,重点建设食用菌、设施蔬菜、农副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产业,是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园、高效农业的特色园、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园、循环农业的试验园、高科技农业的推广园和现代农民的创业园。

二是强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我们围绕园区特色产业,以园区招商为抓手,不断强化农业招商,加大帮办力度,截止目前,园区已引进***、***、***、***等*家企业和***等*家合作社入园建设,从事工厂化食用菌、设施果蔬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在省级园区内强势推进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加工区建设,采用无土有机的自动化栽培,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木屑及农副产品作为栽培原料,食用菌下脚料再作为有机肥的原料从而实

现食用菌生产的有机循环。目前,省级园区拥有**等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家,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日产量100吨的***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市级园区拥有**等观光农业项目**个。

三是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园区聘请***林科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共同组建了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其中,博士2人,中高级以上职称7人,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聘请省内外知名的20名农业专家挂钩指导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业科技高地。今年已成功推广东方百合催花、鲜切花保鲜等新技术4项,粉冠军火鹤、中华红叶杨等新品种20余个,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目前,省级园区年可生产食用菌5000吨,各种蔬菜瓜果6万吨,年实现产值3.6亿元,亩均利润可达8800元以上。核心区可辐射带动面积2.5万亩,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创业机会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8000万元以上。市级园区每年可实现产值近3亿元,亩均利润9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3600多户农户从事相关产业生产,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引导园区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点投入、定向服务、订单生产的方式,加强龙头与基地的对接,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市场与基地对接,大力开展优质农产品进连锁超市、进大型市场、进大专院校、进大型企业、进加盟店的“五进工程”,与大润发、苏果、荣善

等大型超市和加盟连锁店采取建专卖区、直营柜台等多种形式,推销***名特优农副产品;鼓励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大户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优质农副产品直销店,加强市民与基地的对接,今年我县将在上海、**等地建立名特优农副产品直销店24家以上,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此项工作已列入全县2011年百项重点工程,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定期组织督查并通报。

五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紧紧围绕园区配套建设申报各类涉农项目,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开发、农村水利等项目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同时,专门出台了《2011年扶持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意见》等文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和园区项目奖补力度,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力,确保把园区建设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装备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截止目前目前园区总投入达5.85亿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果显著,已建成生产道路24公里,防渗渠19公里,“同杆四回”的电力主线已实现园区的全覆盖,园区网站已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将于今年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可以为园区农产品检测、农民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优质平台。

第四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未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与担忧,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期我们对黑龙江、河北、安徽、湖南、山东及广西等地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专业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一、各经营主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正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但仍将长期存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导致我国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逐渐衰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生产功能衰退。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6亿人,相当于全国农村平均每户家庭就有1位青壮年离农务工,许多家庭因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已从商品生产者蜕变为生计型小农。二是绝对量减少。随着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土地流转出来,使得这一经营主体数量逐渐减少。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家庭承包经营户中有约4000多万户流转出承包地,流转耕地占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 左右,最近5年每年以2. 1 个百分点的增幅加速流转。从未来

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众多,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非农就业达到90%,仍将有4 亿多人居住在农村、1.5亿左右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因此传统家庭承包经营主体还将长期存在,伴随着他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收入偏低等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2. 专业种养大户——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兼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优势,未来可能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由于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速度加快,并逐渐向家庭专业生产大户集中。截至2012 年6 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约2. 6 亿亩,其中约68%流向大户。这些专业大户一般家里有青壮年劳动力,素质较高,既有家庭经营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大、周期长、过程难监管等问题,也具备规模经营的优势,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都较明显。根据世界现代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可以判断,这些以家庭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主的专业生产大户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扶持政策瞄准的重点。要保证农户专心种粮,就必须使农户种粮年收入不低于其机会成本。目前农民种粮最大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的外出务工收入,因此能够使种粮专业户的年收入与其家庭全部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时的耕地经营规模是比较适度的经营规模。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 元,按规模经营每亩粮食生产纯收益500 元计算( 不考虑农户自身劳动成本) ,要保证种粮大户家庭收入与城镇居民基本一致,北方适度规模≈3. 1 ( 户均人口) × 19109 ( 年人均收入) /500( 亩纯收益) = 120 亩,南方适度规模≈3. 1 ×19109 /500 /2( 每年两季) = 60 亩。

3. 专业合作社——正在快速兴起,未来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但目前还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欠规范等问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全国快速兴起,并已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截至2012 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8. 9 万余家,比2011 年增长约35%,实有入社农户达到5300 多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大多数合作社是能人带动型,以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主,其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占52. 2%,以生产服务为主的占26. 9%,提供购买、运销、加工、仓储和其他服务的分别占3. 5%、3. 3%、2. 2%、0. 8% 和10. 9%。但总体看,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仍偏小、竞争力偏弱; 很多合作社没有建立起农业生产效果与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或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些合作社还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经营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等问题。

4. 农业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农业的社会投资主体,但存在与农民“抢地、争利”以及“非农化”、“非粮化”倾向。近年来全国农业产业化企业快速发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近12 万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0 多万个,带动农户1 亿多户,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较强,已成为社会投资现代农业的主体,总体上对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企业存在大规模长期租赁农民土地、土地租金不高、雇佣不了多少农民等问题。同时,有些企业还将转租来的土地用于发展旅游、建设别墅或发展园艺等,存在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据统计,截至2012 年6 月底家庭承包耕地流向企业的有2300 多万亩,其中绝大部分没有用于种粮食,长期来看这种发展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从发展趋势看,家庭专业生产大户( 家庭农场、家庭养殖场) 将是我国未来商品粮和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专业合作社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企业将主要在农业产前投入品、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规模化养殖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发挥主体作用,并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竞争力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资源相对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以及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而规模化和专业化需要一系列土地、金融、保险制度以及公共政策的支撑,但目前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是土地稳定流转难。新型经营主体由于要扩大规模并进行相应的投入,都希望土地流转能够规范、稳定和集中连片。而只要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就业缓冲功能未被制度化的社会安全网替代,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只能为土地流转和集中创造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很多种粮大户反映,一些农民宁愿让地荒了,也不愿流转给经营大户,造成“有田的不想种,想种的没田”现象。据统计,截至2012 年6 月底全国家庭经营承包地流转占总承包面积20%,远低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比例。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

二是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针对新型主体的专项扶持政策不多。如种粮补贴是按原有的计税承包面积发放,农民形象地说“不管目前是种树的、养鱼的还是打工的,都可以享受到种粮补贴,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一些粮食经营大户一方面拿不到补贴,另一方面还要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很多种粮大户反映,他们租种土地需要付出成本,但却拿不到种粮直补。

三 是融资贷款难。新型经营主体由于经营规模扩大,对资金的需求远远大于传统经营户,但涉农贷款“卡脖子”、经营大户融资难的问题日显突出。截至2012 年12 月,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2. 99 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2. 73 万亿元,仅占4. 3%。许多新型经营主体只能单打独斗,从金融部门得到的支持有限,远不能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四是农业保险难。新型经营主体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相较于多种经营来说分散风险的能力更弱,更需要农业保险,但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保险、巨灾保险和再保险等远远满足不了新型主体发展的需要。

五是公共服务不足。目前新型主体农业服务需求有三个重要转变: 一是个性化,二是全程化,三是综合性。新型经营主体根据自己业务发展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而且其需求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扩展,对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和试用、市场信息、地理标识、质量检测、产品营销服务等综合性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原有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是针对传统家庭经营户提供生产技术服务,还是靠“大喇叭灌输、大呼隆培训、大挂图宣传”,很难满足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服务。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新型经营主体由于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平整土地、挖掘水渠、兴修机耕道、较大的晒场等。但通过对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的调查发现,由于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有些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普遍投入不足,一位种粮大户介绍说“推土机一响,就是200 块1小时,一家一户哪搞得起? 再说地又不是我家的,谁舍得花这笔钱?”

七是生产辅助设施不足。调研中,许多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反映,由于申请不到建设用地,新购买的农机具只能露天堆放,储藏粮食的仓库和储备农业生产资料的库房紧缺; 由于收割的稻谷大幅度增加,需集中晾晒,缺少烘干机、缺少晒场成为他们的一块心病。

三、有关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要解决好未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政策、体制和机制,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一是建立有利于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稳妥推进在城镇有稳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和公共服务制度,替代农村耕地的社会保障和就业缓冲功能。在充分确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 牧) 场;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行租金动态调整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办法。

二是建立健全针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体系,逐步调整以家庭承包经营户为主要支持对象的政策设计。对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主要是增加收入补贴,但不宜再增加生产性支持; 对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增加生产性支持,但不宜再直接进行收入补贴; 对农业企业,鼓励和引导其从事农业产前投入品、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农村“四荒”开发利用; 限制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种农户的土地。

三是加强保险和金融制度创新。将专业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粮食生产、大宗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机具等纳入保险范围,适当提高保额标准和保费补贴比例。扶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支持经营主体以相关农产品或资产为抵押或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允许具备条件的村委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四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互助型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重点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利用、税收减免、绿色通道、农业用电、工商登记、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五是吸引青年流向农村、留在农业。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做法,实施青年农民创业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制定鼓励大学生到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农村公共服务机构任职的政策,在公务员录用、研究生招考、干部任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任职大学生培养力度。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免费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人才、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力度。

六是合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抓紧制定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指南,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从事农业产前投入品、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农村“四荒”开发利用; 限制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种农户的土地。

第五篇:王宏厅长调研报告: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

编者按: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省农业厅王宏厅长围绕农业发展主线,从现代农业的视角,组织开展了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专题调研,形成了《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孙清云副书记、祝列克副省长对此调研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批示。遵照县委领导指示,现将王宏同志的调研报告予以刊发,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并结合工作抓好贯彻落实。 赵乐际书记批示 请清云、列克同志调研。王宏同志的这个调研报告很好。提出的五条对策和意见应该予以重视,着力推进。 赵正永省长批示 请列克同志阅。此调研报告很好,具有前瞻性,可印发各厅局领导参阅。请王宏同志

- 1

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对常态数字的直观透视和纵横对比,综合反映出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折射出面临问题,还蕴含着潜在危机。

(一)劳动力结构扭曲加剧 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表现为老年多青壮少、妇女多男性少、低素质者多高素质者少的“三多三少”,加剧了农村后续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从表象上看是人力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流动的趋利性,实质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农收入低,根源在于现代农业不强、主导产业不大。 一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1.64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8%,相当于1/3存量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且年际间以

五、六百万的数量增长,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波澜壮阔的“民工潮”,全国每天都以消失20个行政村的速度使农村逐步萎缩。调查村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67.1%,较同期全国占比低1.4个百分点,较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下降了5.9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达到42.3%,五年间增长17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高1.8个百分点;就农户个体看,平均每个家庭有劳动力2.45人,户均外出务工劳动力1.2个,城乡经济“剪刀差”正演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 二是年青劳动力成为务工主流且多数不愿回到农村。农村青年一茬茬长大、一茬茬离开农村,导致农村缺乏生机和活力。80后90后劳动力外出务工高达71.6%,五年间净增20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高1.2个百分点,留守农村务农的仅占14.9%。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占到农民工群体的61%,与父辈农民工可农可工、

- 3

化,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从业选择、收入预期、利益诉求、心理期盼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破解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快速下降。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陕西城镇化水平发展到47.3%,五年间增长了8.2个百分点。在城乡一体化牵动下,农民进城落户步伐明显加快,调查村18.6%的农民已在城镇买房、租房或举家外迁。农村居住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调查村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43.9%,五年间减少了3.6个百分点,但占比尚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二是健全农村社保成为农民首要期盼。农村合疗、养老等社保体系逐步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赢得了67.4%的农民拥护。但目前仅仅实现低水平的“全覆盖”,无法满足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意愿。农民“小病不医、带病生存、有钱不敢花”的普遍心态,根源在于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对未来缺乏预期。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考验,农村养老在精神慰藉、延年益寿、临终关怀三个层次上的需求,使得70%的农民希望国家扩大社保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强烈期盼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特别是当前55岁左右的中年人更显得迫不急待。 三是农民从业选择具有年龄倾向。农村劳动力因年龄阶段不同,在从业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90后年青人以脱离农村为荣,尚处于向往城市、陶醉于城市生活状态,普遍有在城市创业、积累财富的愿望;80后70后已在城市闯荡多年,在国家农业扶

- 5

12%以上,且呈动态增长趋势。留守老人在农村独立生活,不仅缺乏照顾、而且内心寂寞孤独。留守妇女坚守在农村,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作,夫妻间聚少离多,精神上情感空虚,容易激化家庭矛盾。留守儿童在祖辈身边长大,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安全监护,容易形成性格缺陷与人格障碍,不利于健康成长。 二是老年问题成为农村主要社会问题。老龄社会是世界性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在农村尤为突出。世界发达国家历经半个世纪进入老龄社会,而我国老龄社会在改革开放30年内迅速到来,加之农村老龄化与城市老龄化呈现7:3的倒臵现象,使得农村加速进入老年社会,老龄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上。调查村60岁以上老人206人,占总人口的14%,5年间增长了3.2个百分点,已超出联合国标准4个百分点。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农村社保在制度设计、机构设臵、设施配套等方面尚不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险补助标准低,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仅够老人买些医治头疼脑热的普通药品,农村出现“老龄贫困极端化”现象,农村老人迫切需要一个“幸福晚年”。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国家惠农补贴效应几乎被高位运行的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所抵减,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决定了依靠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几乎是不现实的。据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调查,70%农民认为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65%认为“农民因资金短缺而投入不足”,52%认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难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不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就难以激发农民务农动力,不破解农民贷款难题就难以催生规模经营大户,这也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依靠自主

- 7

的速度递增,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4万家,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比重从五年前的不足0.5%提高到11.9%,但仍较全国低4.5个百分点;调查村拥有合作社1.2个,农户参社率12.5%。但深层次地看,农村有组织领导能力、懂科技会经营的中坚人才缺失,导致合作社发育缓慢,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服务单

一、与农民联结分散、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综上分析,农村各种要素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转变,推动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短期内难以逆转并将进入加速度变革期,对“三农”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对农业发展带来直接冲击。在推进“三化同步”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承接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利好趋势,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迫切需要探求发展路径、寻求破题良策。

二、建设现代农业是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现实路径 农村社会结构变革是历史必然,建设现代农业是现实要求。通过对省级农业园区涉及村、纯农业村、二三产业发达村三个层面的调研表明,发展现代农业顺应了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实现了兼容互补。

(一)农业园区彰显着农业发展形态 农业园区成为要素高度集聚、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有机融合的“高地”,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生活力。 一是农业要素优化配臵。园区拉动社会资本大量投入,企业牵头型占到62%。投资占64.5%,核心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1.42万元,资本替代劳动的步伐加快,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核心区亩均产值4.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3万元,产投比达到

- 9

份额达到76.2%,纯农户占到70%以上,外出务工劳动力降到31.8%,特别是80后90后外出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户县同兴村、洛川县腊元村、高陵县何村等一批主导产业强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普遍不足5%。土地流转率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户均经营30亩以上农户达到6.1%、较普遍调查村翻了一番。合作社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农民参社率达到31.2%。 二是实现收入倍增目标。以“种养结合”为基本路径的村域经济发展提速,带动农民收入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调查村农民收入依靠村域经济带动的占到3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了种植业或养殖业“单条腿走路”格局,45%的村实现种养业同步发展,即使这些村仅仅迈上“种养结合”的发展路径、尚未达到“种养平衡”的理想状态,农民人均收入也较依靠单一产业高出50%多。年出栏6万头生猪的石泉县明星村、出栏1万头的榆阳区麻生圐圙村,坚持发展种养结合并实现种养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充分诠释了推进“种养平衡”能够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 三是催生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形态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务农收入不亚于进城务工收入,吸引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调研显示,外出务工劳动力受城市生活挤压、同工不同酬、归属感缺乏等因素影响,怀着对农业和家乡的深厚感情,已有16.7%的返乡创业,另有32.7%的具有返乡务农或创业的意愿,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人力,还积累了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为种养专业户、合作社发起人、农业企业家、农村致富能人等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后继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主导产业的牵动下正在出现转机。

- 11

(四)调研形成的基本判断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面临着农村社会转型,普遍经历着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应对策略、发展路径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借鉴。以我国台湾为例,台湾坚持“如何使产业经营规模由小变大,如何使兼业小农户转为专业大农民,如何使专业大农民转为中产阶级”的发展策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留住农村人;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城市人;做好精致农业,培养年轻人”的举措加以推进,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路子走对了也就是瞬息之间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业的重构”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人的回归”即高素质农民大量返乡创业、“场的再造”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能够成为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方法。 展望未来,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70%以上,全国仍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1.5亿左右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村庄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形态也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解决这一常态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顺应他们追求现代文明美好生活的愿望,依靠城镇化、工业化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现实的路径是: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从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于农业从业主体的职业化,着力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产业化,着力于农民生活状态的城镇化,着力于农村社会形态的社区化,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平衡机制。由此判断,唯有做强现代农业、做大主导产业,才能富裕农民、才能留住农民、

- 13

是生产型,主要从事家庭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第一产业的专业生产主体;其二是创业型,主要领办和创办新型市场主体,是农业二三产业的从业主体;其三是服务型,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化专业服务,是农业专业生产的具体操作主体。

(二)关于引导资本介入农业的问题 城乡工农互动增强,农村要素集中外流,农业内生动力不足,现代农业资本富集特性,决定了单靠农村很难聚集资源要素,单靠农业很难实现良性发展,单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也很难做到更高层面的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实现升级换代,迫切需要依托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破冰。诚如农民一句很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今后搞农业的都是有钱人,农民既投资不起、也干不好现代农业。 调研表明,工商资本的快速介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了农业造血功能,催生了新型职业农民,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放大了要素叠加效应,成为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破解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实践证明,农业不仅是一个朝阳产业,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更是一个布满商机的产业。各地按照行政推动、招商引资并举的路子,依靠行政推动构造产业体系,依靠招商项目支撑产业发展,工厂化现代农业的趋势加速推进,资本介入农业的时代加速到来。 在农村社会全面转型的特定阶段,工商资本鉴于对未来中国农业后发优势和前景预期,鉴于当前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市场商机,鉴于国家支农惠农补贴和涉农企业减免政策引导,鉴于培育潜在利润增长点以实现资本良性扩张,鉴于寻求中长线投资以开辟代际传递新兴产业,鉴于深怀农村情结以回馈家乡带动发展的社会责任,鉴于向往田园都市生活和追求生态安全农产品

- 15

明显改善,现金流成为收入主要来源,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与城镇基本接近,直接融入城乡统筹层面。这部分以城乡结合部或拥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区域为主,是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具体形态,是城镇化发展的腹地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 不足1/10的自然消亡村庄。城市扩张吞并城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空壳村”自然消亡;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移民搬迁后发展成生态涵养功能区和保护区。这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四、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对策和意见 我国城乡工农关系加速调整组合,城镇化新农村、职业化新农民、产业化现代农业格局初具雏形。做好“三农”工作要承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农村社会结构变革趋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创新工作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大力发展以农业园区为引领的现代农业 农业园区代表着先进的产业形态,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推进局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法。要按照省委省政府“321”工程建设目标,站在全国的视角、县域经济的实际,既注重宏观上规模上的冲击,又强化微观上机制上的探索,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县区全覆盖,在扩张数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建设水平,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在推动园区升级的同时推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倡企业化经营模式,避免园区“泛行政化”,注重提升农民参与度,使农民共享园区发展成果。要依托休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把休闲农业的松弛与城市生活的紧张相融合,推动农村人养老与城市人养生相结合,率先在园区推广多种休闲农业模式,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

- 17

模式,科学设臵培训内容,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注重借助资本催生职业农民的途径,施设信贷、税收、土地优惠政策,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创办农业企业、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兴办现代农业园区,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借鉴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的法律约束,保障职业农民土地要素聚集,扩大农民自主经营规模,培育发展经营大户。营造尊重农民舆论氛围,提高农民社会地位,试行农民职业准入制度,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造就一大批职业化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在破解“谁来务农”难题的同时,解决“把农务好”的问题。

(四)创新完善以增强活力为根本的体制机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功能逐渐衰退,土地分户经营边际效应逐渐弱化,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农村体制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外连市场、内接农户的优势,引导资本介入农业、引领产业、带动农民,把握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平衡点,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更加注重对农民的精神慰藉,保障好农民基本权益,实现农民拥护企业发展、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增强合作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完善承租、代管、代耕服务模式,引导支持各类服务组织从单个环节服务向综合性全程服务发展,推进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把农业的发展出路转向依靠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来,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探索土地由资源转为商品、

- 1920 -

上一篇:现代学徒制发言稿下一篇:现代汉语课程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