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文学专业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本科文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存在目标与地位设置不明确、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过于传统等问题。

第一篇:本科文学专业论文

新升本科院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转型之探讨

摘要新升本科院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转型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为既要实现本科教学内容的教学,还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本科学习的需要;在课程内容上继续增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开设较多的选修课,并增设一定的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转向灵活的、多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转型 教学理念 课程设置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整体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办学较早、实力较强的本科院校通过合并、扩展,进一步完善学科设置,增强综合实力。同时,为了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全民化的目标,原来的专科学校则大部分升格为本科院校。至2005年底,在全国七百余所本科院校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198所,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本科教学经验不丰富,因此,在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管理观念、人事管理方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变革和转型。就“外国文学”这一课程而言,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同样面临着新的变革和转型。笔者认为,在新建本科院校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向符合国家建设目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本科院校的转型中,要实现中文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转型,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教学理念的转型

绝大部分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为师范性质的专科学校,其中文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专科层次的中学语文教师,师专阶段,外国文学教学的整个体系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升格以后,不但原来的专科学校转变为本科院校,同时专业设置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院校在师范性质的专业之外增设了新的专业。就中文系而言,除了原来的汉语言教育专业外,有的院校增设了秘书学专业、编辑出版专业、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等。在学院升格、专业调整的局面下,外国文学教学在指导思想上要进行及时调整。中文系不仅要培养本科层次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外国文学教学既要实现本科教学内容的教学,还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本科学习的需要。

外国文学教学为实现本科教学内容的教学,并能兼顾不同专业学生本科学习的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本科院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理念。上世纪末,中文专业“外国文学”课程进行了学科合并。1997年,国务院社科规划办公室将“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进行学科合并,合并为“文学”学科之下的新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原有学科只能以专业性质(专业方向)的形式存在。学科合并给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观念的革新。从“外国文学”到“世界文学”(当然包括中国文学)的转移体现了大学本科文学教学思想的转移,转移的中介是“比较的眼光”。学科合并后,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的外国文学教学,不但没有减弱地位,而且在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中文系学生务必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学,其目的在为我所用。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最大限度的实现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世界的眼光、比较的方法,才能实现本科院校具有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课程内容的转型

根据新升本科院校技术本科教育的定位,中文专业“外国文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要做好转型。按三年制师范专科的教学计划,外国文学一般在3年级开100课时左右,而且东方文学、比较文学为选修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因师资和时间原因不开设。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中国各类该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在课程转型、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比较重点大学、综合性院校新升本科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相对比较落后,主要体现为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层次较低。

毋庸置疑,我们不能用重点院校的办学标准要求新升本科院校,但考虑到这些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对象为普通本科、专科学生,担负着普通本科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责任,因此,这些新升本科院校的新升本科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转型之后,外国文学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现实需要,要继续增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开设较多的选修课,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并增设一定的实践课程。具体可做以下调整:

(1)欧美文学史。建议在大学2年级上期开始开设,108学时,课程性质为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按时代、分地域讲述自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思潮、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笔者认为,外国文学教学既要“后今”,也不能“薄古”;既要讲清源头,又要强调现代成就。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自古希腊至20世纪近3000年的西方文学史,以发展变化的运动史观突出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失为处理外国文学教学“今”与“古”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重点讲述西方文学的两个源头之一古希腊罗马文学,而将另一源头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贯穿在整个外国文学教学中,重点讲述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的四次高峰:古希腊罗马文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19世纪西方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这是一门基础课程,考虑到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外国文学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重新评估和认识西方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一转变。

(2)比较文学原理。建议在大学3年级上期开设,36学时,课程性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流派、基本方法。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设计一两个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亚非文学史。建议在大学2年级下学期开设,36学时,课程性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这部分课程要突出重点,如印度文学、日本文学等,并要在“文学史”的线索下突出近代以来的东方文学成就。

(4)外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建议在大学3年级下学期开设,36学时,课程性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是新升本科院校根据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开设,体现了新升本科院校技能本科教学的特色。该课程主要讲授两部分内容:一是通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课文,对这些篇目从教学方法论上进行研讨。二是探讨如何运用外国文学知识,在中学开辟第二课堂。这一课程以谈论、学生实践为主,辅以教师引导。

(5)外国文学与西方影视戏剧赏析。建议在大学2年级下学期开设,36学时,课程性质为影视戏剧文学专业选修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外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戏剧流派和戏剧作家,赏析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6)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建议在大学4年级上学期开设,36学时,课程性质为任选课。主要讲授20世纪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

除此以来,为丰富本科生知识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研究能力。根据师资知识结构,还可开设诸如福克纳研究、昆德拉研究、犹太文学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研究、20世纪西方女性小说研究等多种选修课程以及比较文学原著选读等双语课程。

3 教学方法的转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变,作为处在地区城市的地方性院校,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转型尤其成为当务之急,主要体现为从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三一教学模式”向灵活的、多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转变。

(1)综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主要指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直观明了,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外国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方院校本科生知识水平较低、接受能力不强,加上外国文学课程本身相对中国文学与学生存在一定隔阂,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有一定难度。教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所讲授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特点绘制、设计一些教学图表或相应的课件,还可以插入相应的影像资料,这样既条理清楚,又生动丰富,还节约课时,学生也容易理解。利用课余时间,还可以放映《荷马史诗》、《哈姆莱特》、《简爱》、《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改编的名片,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跨越研读原著“深”、“冷”、“隔”的障碍,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

采用立体的、直观的、现代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课程答疑系统,甚至通过教师信箱、QQ互动等现代化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

(2)变讲授为引导,将课堂转变成多功能舞台。现代科学技术将现代社会引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综合素质不是体现为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素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谚语。新升本科院校要做好传统专科层次技能教育与本科教学模式的合理嫁接,同时还要避免在嫁接、转型过程中出现学术本科教育标准攀比、职业教育课程学文化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同样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西方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以教师讲授;一般作家或有特色、好把握、已接受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可以组织学生充当教师讲授。学生不但要亲自搜集资料、阅读书籍,还要消化材料、认真思考、组织材料、通过识记讲授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能力、 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教学能力等多种技能得到提高。由于中国内地高校很少能进行小班教学,这种方式实施起来不太方便,如果让某一个人或一些人参与,就会忽略其他未参与的学生,不能起到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功效。根据笔者经验,可以根据教学班级组成情况,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片段,这样即可起到全民参与之功效。如“拜伦”这一节,笔者首先对其分为三部分:拜伦生平概况、拜伦创作概况、拜伦代表作《唐璜》赏析三部分,将所教班级120人按3个自然班约每班40人分成3组,每组选择一部分,由班长负责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述内容等分工,结果每一小组学生都能参与,讲述形式丰富多样,有的小组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了更细的分工,由多个学生分多个主题进行,有的小组还对自己的内容进行别出心裁的编排,将拜伦的生平编成话剧,由多个演员完成。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还发挥了积极性,锻炼了多种能力,也为日后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可谓一举多得。实践表明,这种授课方式将单调、呆板、枯燥的填鸭式的课堂变成了活泼生动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深受学生欢迎。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改编、演出外国文学中的戏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莫里哀的《伪君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新生本科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在新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下,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所营造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能够实现新升本科院校技能本科教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郭晓霞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存在目标与地位设置不明确、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过于传统等问题。明确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的目标,确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位置、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培养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学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

2018年《新闻传播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新闻传播学主要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在积极探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路的时候,如何做好学科基础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是依托在文学院或者是从文学院脱胎出来,它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世界、认识世界,形成对社会的洞察力,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力,是人文精神和审美修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当下文学教育与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确出现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新闻传播人才需要较强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表达功底是大家的共識,另一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加重了采、写、编、评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比重,文学教育课程和活动都受到了压缩。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职业的需求,但是缺乏长远发展的深厚内涵,相比较具有中文、法律、经济等专业基础的新闻从业人后力反而更足。

新闻传播专业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人文基因,它本身就归属于文学这一门类的二级学科,文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普利策曾经说过:“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具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人而言,进行任何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传播信息时,必须能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有明确的判断,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之于新闻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传媒行业的生力军,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刊、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中的各个岗位,除了采写编评等职业技能外,在人际交往、价值坚守、道德操守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很难想象,如果新闻从业者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去引导社会舆论,如何去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在文学课程中包含着古今中外作家的思想精华,里面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品味,是一场场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在融媒体时代,行业对新闻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其中宽口径,厚基础,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具备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在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会更好,特别是撰写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等方面的能力更强。新闻专业更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实际来说,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掌握众多的科学门类和知识显然不切实际,文学教育的开设恰恰可以弥补和排除这种不足。古今中文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学生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思辨能力,还可以汲取文学中的精神财富,为今后继续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文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新闻媒介如何变化,语言文字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载体,新闻专业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训练都是以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功底的,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就可以为学生文字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批判意识;剖析作品并写一些小论文或者对作品进行续写,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评论、语词运用和创新能力;开展文学朗诵辩论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文学教育开展的现状,本课题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对象展开调查,认真分析了该专业近5年的教学计划与文学课程大纲,对文学院中12位老师(其中8位担任新闻专业课教学,4位担任文学课教学)进行了访谈,并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送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98份,访谈了16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从调查结果中可发现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文学教育目标与地位设置不够明确

在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中,该专业主要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文学概论4门文学教育课程,主要放在专业限选模块课程中。在就文学课在新闻学专业的重要性的访谈中,4位教师认为文学教育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必须开设,而且应该适当增加课时。8位认为比较重要,作为基础性课程应该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应该结合专业做适当的调整。学生中有32.3%的学生认为文学教育对自己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55.6%认为重要,也有12.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大都认可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是很重视。但是与重视程度相悖的却是文学课慢慢的被边缘化,文学课程的学时一年年的在减少,甚至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课程也不再开设了,大型的教学改革活动也没有。更多的是增加了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新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和相关教学活动。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只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做了删减,并未形成与专业相对应的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特色课程。

在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中,一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达6小时以上,一年累积阅读过20本文学著作的学生仅有22.3%,能完整地看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原著的学生仅有13%,大部分都是只看过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当代文学热点现象关注度比较高。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很明确文学教育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具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传统

该专业文学教育课程都是汉语言文学老师担任,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相比发现大部分都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删减,教学内容上并未注重选择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内容或者篇目。老师们也表示教学方法上也大都是延续传统的文学史教师讲解和分析的方式,也会结合文学系的文学实践活动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活动,但是视角主要是以文学作品的评析为主,未能结合新闻学专业来进行选题,文学专业的老师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新闻学专业学习中应该选择的篇目和实践要求。

在对是否喜欢文学课的问题上,2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30.3%学生认为喜欢,30.5%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同学认为不喜欢。谈到不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内容和专业无关,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还有人认为课业压力很重,诗歌和小说只有在消遣的时候才会考虑。在提及参加文学相关讲座的频率,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一年最多只有一次,原因在于学校举办的场次比较少,开讲座的专家或者内容自己不感兴趣。

在考核方式上,大部分老师表示他们基本都是采取笔试考核的,考核题型以选择填空和作品分析为主,也会比较侧重审美和思维方式的考核,但是由于相关考核机制的限制,尤其是对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目标不够了解,一些与新闻学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新形式的考核内容开展较少。

为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更应凸显专业特色,适应当前媒介融合新形势,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树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地位

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服务的,新闻专业中的文学教育不能等同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它的重点不是做文学研究,也不单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也不是遣词造句的训练课,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感知力和道德修养,进而内化为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指导今后工作和人生的发展。它需要的是学生把文学审美放在中心位置,把阅读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选择新闻学专业相符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应抓住新闻和文学的切合点,选择与新闻学专业相联系的内容。一选择是那些思考性强的文学作品;二可以选择与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文化与文学的热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网络文学作品,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产业发展等;三可以选择文学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讲授的内容。如五四时期文学中报刊杂志的繁荣发展与文学创作;四是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常见的写作手法讲解,与通讯、深度报道中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规范讲解相结合;五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特殊的文化现象,例如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动漫画改编、作家明星化等,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专业学习。

(三)创新教学思维,改革实践模式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世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在评析作品时,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采用情境法、案例法、小组研究、合作学习、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課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拍摄微电影或者短视频,或者对小说戏剧等进行改编,或者采用情景剧表演形式等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展示。

另外, 可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用微博、QQ群、超星、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与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互动性沟通和交流,结合新闻专业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编印学生文集、撰写文学作品推文、开展影评活动等。也可以多聘请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作家或者学者到校给学生开设相应文学教育的讲座。

(四)改革文学教育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和强调创造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淡化以纸质考试作为导向的教学倾向。在新闻学专业,大部分文学课程都是作为专业限选课或者任选课,所以考核方式可以比较灵活,主要采取考查的形式,所以平时的文学常识考核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进行训练,期末考核更应重视审美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可以采用小组制作作家作品专题报刊或者拍摄作家作品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考核,将对文学作品的品鉴分析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

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应用型培养目标下的新闻人才而言,关乎他们能否以人文关怀之心,肩负起文化传播与社会使命,也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教师来说,要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让文学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除此之外,要结合时代需求,不能仅仅是依靠文学专业师资,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学专业文学教育专职教学队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承刚.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分析与对策[J].新闻界,2014(2).

[2]何李新.高校新闻专业建设中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东南传播,2012(2).

[3]付志峰.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究[J].北方文学,2012(3).

[4]刘桂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类人才文学素养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8(6)

[5]徐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J].东南传播,2014(5).

[6]李燕群.应用型地方高校文学课开放式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6(03).

作者:黄艳碧

第三篇: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摘要]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平台的搭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寫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節,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

[3]尹建学.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作者:王焕玲

上一篇:网络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美术教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