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转移法判定朱墨交叉时序的研究

2022-09-10

印章印文是文件真实、有效的重要凭证,正因如此,利用印章印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屡见不鲜,其中一种主要方式就是利用偷盖或预留空白印文的空白纸页,然后在其上随意书写或打印、复印文字内容,制成行文程序不正常的假文件。由于伪造或变造此类文件隐蔽性强、随意性大,所以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往往给国家、集体或个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对此类文件的检验方法之一,就是判明印文与墨迹形成的先后次序,即朱墨时序的判定。由于国内对印章的使用比较普遍,涉及此类案件很多,所以对该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但据报道,都是一些零散而不系统或简单直观而难度较小的个案,且对朱墨时序的判定多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

通常情况下盖印印文与墨迹相交叉,两者并非只是在立体层面的相互简单覆盖叠加,而是形成交叉后盖印印文和各种墨迹色料会发生氧化、分解、挥发等现象,进而发生相互溶解、渗透、混溶,使之难以定量分析和直观判断其形成时序。鉴于当前的现状,本课题旨在对各种书写、打印、复印色料与印泥、印油印文形成的朱墨时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溶解转移后的结果,可直观地判定朱墨时序关系,其成果也是对文件检验技术的补充和发展。

1 实验原理

溶解转移法判定朱墨时序就是在溶剂、压力的作用下,将朱墨交叉点处的两种色料或同时转印或只使一种转印到新载体上,通过转印色料的多寡、两种色料的覆盖情况和印章印文、写印字迹笔画的连断等现象,确定印章印文与写印字迹形成的先后次序。

由于不同盖印色料和书写色料的极性不同、溶解能力不同,特别是两种色料形成的时间先后不同、层次关系不同,则对某种溶剂的溶解转印情况产生差异。

2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2.1 实验材料

2.1.1 样本

红印泥和印油印文分别与蓝黑、纯蓝墨水、签字笔墨水、圆珠笔、复写纸油墨、各种打印、复印色料字迹形成的先朱后墨和先墨后朱材料若干。

2.1.2 器材

小型压力机、表面皿、镊子、滤纸、普通复印纸、显微镜等。

2.1.3 溶剂

5%草酸、5%乙醇、25%乙醇、50%乙醇、75%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5%草酸:无水乙醇(1∶3)、水、氯仿、乙醚、四氢呋喃、50%乙酸、二甲基甲酰胺等。

2.2 实验步骤

(1)转印溶剂移入干净的表面皿中,移入量不超过表面皿容积的2/3。

(2)镊子夹取一小块承印纸浸入表面皿中的溶剂里使之吸附饱和。

(3)纸张被溶剂吸附饱和后,用镊子取出,放在上下两张滤纸中间,使承印纸张中的多余溶剂被吸附掉,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潮湿状态,并使承印纸张中所含的溶剂均匀分布。

(4)湿状态的承印纸张覆盖在已准备好的样本上,并上下衬垫滤纸,一起放入小型压力机的金属垫片中,施加一定的压力并保压一段时间后,卸压取出。

(5)目测或借助显微镜观察转印到承印纸张上的朱墨交叉部位的表观特征。

3 实验结果

本课题对各种书写、打印、复印、印泥、印油等朱墨色料、两种时序关系、溶剂种类、操作条件等多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验,总的趋势是先朱后墨时,印文色料和墨迹转印到承印纸张载体上后,一般出现交叉点处墨迹色料转印量较大、字迹完整、盖印印文色料出现零转印或转印量很小,墨粉色料覆盖盖印印文等表观特征;对于先墨后朱的情况,一般出现与先朱后墨相反的表观特征。

3.1 印泥印文与油溶性色料(圆珠笔、复写纸)形成的交叉时序

在保证只有印文色料转移,而没有字迹色料转印,从而观察印文是否完整的条件下,分别考查了溶剂、压取压力、压取时间、书写和盖印色料浓淡、承印物及其浸湿程度等对区分先朱后墨和先墨后朱效果的影响。

3.1.1 溶剂的影响

采用5%草酸、50%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水、氯仿作为溶剂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草酸溶液转印效果较好。

3.1.2 压取压力的影响

固定压取时间1分钟,改变不同压力:3MPa、4MPa、5MPa、6MPa、10MPa、15MPa、20MPa,试验发现,采用5MPa的压力效果较好,超过5MPa后各种压力没有大的差别,但大于15MPa隐约可见圆珠笔色料的“影象”。

3.1.3 压取时间的影响

固定5MPa,压取时间分别为:5s、10s、15s、30s、60s,结果表明,压取时间对转印结果影响较小。

3.1.4 书写和盖印色料浓淡的影响

固定压力5MPa,压取时间60s,试验表明,书写和盖印留下的色料越浓重、清晰,实验结果越明显。

3.1.5 承印物及其浸湿程度的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选用滤纸和复印纸作为承印物,转印效果不同。由于滤纸疏松、粗糙,转印下来的色料分辨率较低;而复印纸致密、光泽度高,转印下来的色料分辨率较高,故复印纸效果好。在承印物过干和过湿(所含试剂量很少和很多)的情况下,效果均不好。表现为承印物过干时转印下来的印文色料少,过湿时书写字迹也被转印下来,对观察特征有干扰。最好是半干状态(手触有湿润感)。

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5%草酸,压取压力为5MPa,压取时间为1分钟,承印物为复印纸,浸湿程度为半干状态。

3.2 印泥印文与水溶性色料(纯蓝、蓝黑、签字笔墨水)形成的交叉时序

由于印泥是油溶性色料,在与水溶性色料交叉时出现油水相拒现象,当先朱后墨时书写色料笔画会中断或变细。如果只转印印文色料而不转印字迹色料,则无论先朱后墨还是先墨后朱,印文往往都是完整的而无法判断,故要求选择适当的试剂把字迹色料转印下来(印文色料也同时被转印下来),通过观察印文与字迹笔画交叉部位的覆盖现象来判断朱墨时序。

3.2.1 溶剂的选择

分别用蒸馏水、5%草酸、50%乙醇、5%草酸:无水乙醇(1∶3)作为溶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草酸:无水乙醇(1∶3)效果较好。

3.2.2 操作条件同“(3.1)”

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5%草酸无水乙醇(1∶3),其他条件同“3.1”。

3.3 印泥印文与打印、复印文字形成的交叉时序

3.3.1 印泥印文与针式打印文字

溶剂的影响:分别用氯仿、水、乙醚、四氢呋喃、25%乙醇、50%乙醇、75%乙醇、无水乙醇进行试验,得出最佳溶剂为:25%乙醇。

压取时间的影响:1~2分钟无明显差别。

转印压力的影响:时间固定2分钟,以滤纸为承印物,变换不同压力比较效果,得出效果较好的压力为20MPa~25MPa。

承印纸张的影响:分别采用滤纸和复印纸试验发现,复印纸效果较好。

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25%乙醇,压力为20MPa~25MPa,压取时间为1~2分钟,承印物为复印纸。

3.3.2 印泥印文与喷墨打印文字

操作过程同上,得出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5%乙醇溶液,压力为20MPa,压取时间为1~2分钟,承印物为复印纸。

3.3.3 印泥印文与激光打印文字

操作过程同上,得出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25%乙醇,转印压力为5MPa,压取时间为1-2分钟,承印物为复印纸。

3.3.4 印泥印文与复印文字

操作过程同上,得出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无水乙醇,压力为20MPa,压取时间为1~2分钟,承印物为复印纸。

3.4 印油与水溶性色料形成的交叉时序

3.4.1 溶剂的影响

试验了5%草酸、50%乙醇、50%乙酸和二甲基甲酰胺试剂,试验表明,5%草酸和50%乙酸对印油印文与水溶性色料(蓝黑墨水、碳素墨水、签字笔墨水)字迹形成的朱墨时序检验效果最佳;但由于乙酸有较大的刺激性气味,故最好选用5%草酸溶液。

3.4.2 压力的影响

只改变压力而其他条件保持一致,分别考查了5MPa、10MPa、15MPa、20MPa压力下的转印效果。原则上压力越大,色料的转印量越大,表观特征越明显。由于蓝黑墨水、碳素墨水和签字笔墨水较印油的被溶解能力低,只有在较大的压力下才能使之转印,而对于先朱后墨的情况更应如此。但如果压力过大,将会使转印色料产生洇散现象,破坏了转印的表观特征,使检验变得困难。所以压力最好保持在10MPa~15MPa。

3.4.3 墨迹形成时间的影响

无论是先朱后墨还是先墨后朱,朱墨形成的间隔时间越长,且整体形成后距检验时间越近,表观特征越明显,检验效果越好。如果整体形成后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则朱墨相互渗透趋势增大,另外被溶解转印能力之差趋于缩小,检验效果变差。

最佳操作条件:溶剂为5%草酸,压力为10MPa~15MPa,压取时间为1~2分钟。

4 结语

4.1 印泥印文与油溶性书写色料(圆珠笔、复写纸)形成的交叉时序

先朱后墨:承印物上字迹与印文交叉处印文有中断现象。

先墨后朱:承印物上字迹与印文交叉处印文印文完整。

4.2 印泥印文与水溶性色料(纯蓝、蓝黑、签字笔墨水)形成的交叉时序

先朱后墨:印文与书写色料同时被转印,交叉处书写色料覆盖印文色料。

先墨后朱:印文与书写色料同时被转印,交叉处印文色料覆盖书写色料。

4.3 印泥印文与打印、复印文字形成的交叉时序

先墨后朱:转印后印文交叉部位清晰完整,无缺损。

先朱后墨:转印后印文与文字交叉部位印文缺损。

4.4 印油(普通印油、原子印油)与水溶性色料形成的交叉时序

先朱后墨:转印到承印纸张的交叉部位,书写色料转印量较大,书写笔画颜色浓重,而印文色料转印量较小,印文颜色浅淡,书写色料覆盖印文色料。

先墨后朱:一般无此现象或出现与先朱后墨相反的表观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从该两种色料所形成交叉点的转印结果判断时序关系,无论是先朱后墨还是先墨后朱,其明显程度都不如印泥与各种墨迹交叉的试样,换言之,判断难度明显增加。

摘要:朱墨交叉时序历来是文件鉴定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往多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本文采用溶解转移法,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对各种书写、打印、复印、印泥、印油等朱墨色料、两种时序关系、溶剂种类、操作条件等多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验,总结出两者形成时序的特征,分析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最终得出试验结论。

关键词:朱墨交叉时序,溶解转移法,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