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

2022-09-19

第一篇: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申请表

一、 学校概况

信丰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60年,是江西省重点中学,现有学生3600余人,教职工307人。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郁。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首批“江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十一五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江西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赣州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先进单位”等数十项殊荣。

二、 试点选题和目标

1、 选题: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

自2008年以来,作为“江西省新课程样本校”, 学校现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选修课管理体系。我校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目前已开发校本课程24种,每周开设4节选修课,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2009年以来,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已建成覆盖全校园的无线网络,各办公室、教室全部接通有线网络信息接点,全部教室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积极依托信丰二中网站,整合网络应用,现拥有信丰二中智能办公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学生评价系统等,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为进一步在课改选修课领域取得更好成效,我们拟将教育信息化与选修课选课、开设、评估相结合,实施选修课信息化建设。

2、 目标

学校争取5年内建成以“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为核心,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体系。

三、 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内容

1、 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管理制度

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我校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2、 开发我校选修课管理系统

主要包括教务管理系统模块、学生选课管理模块、学生学分管理模块、学生评课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

3、 学校精品课程开发系统

通过开选修课软件系统,提供选修课程模板,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率,使课程更加规范,易于管理。

4、 精品课程展示系统

开发精品课程展示系统,通过网络与大家分享课程成果。

四、 预期效果

我校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建设以后,教师将真正感受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教师在系统内发布课程公告,学生将进行网上选课、网上评教。

五、 保障措施

1、 基础保障:我校是江西省新课程改革样本校,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很多较好的作法得到媒体上报道。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在设备、软件建设、应用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

2、 经费保障:学校行政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次试点工作,特设立项目专项经费来保障项目的实施。

3、 组织保障:成立了以谢方明校长为组长的项目小组

组长:谢方明

成员:刘家香、陈连明、汤世德、黄为清、各教研组长

六、 进度安排

1、2012-2-1至2012-2-29:项目申报

2、2012-3-1至2012-5-30:管理制度制订,讨论

3、2012-6-1至2012-8-30:资料收集、设备采购

4、2012-9-1至2014-7-30:系统开发

5、2013-9-1至2015-7-30:系统开发与试用

6、2015-9-1至2016-7-30:系统全面推广

7、2016-9-1至2017-7-30:成果共享

第二篇: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

江苏省教育厅

‚十一五‛以来,江苏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2011—2015年)》精神,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教育信息化‚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指导方针,我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技能精英,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作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2001年起,江苏开始积极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到2005年,省财政与地方、学校配套投入资金总计近1亿元,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全省所有中、高等职业学校都配臵了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开通校园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目前,我省正在推进‚教育卡‛工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终身学习的钥匙,实现江苏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2年,初步建成省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基本完成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及运行环境建设,形成以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地级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各学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教信息化网络。

2.加快职业教育‚三网合一‛建设。为实现职业教育信息的数据共享与资源互通,今年我省正式启动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资源网、科研网‚三网合一‛工作。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目前正式运行的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科研网,以及正在开发的资源网统筹为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归口管理,实现‚一站式‛的职教信息访问模式。新版‚江苏职教网‛分为五大版块:信息发布平台、资源服务平台、管理平台、教科研平台、重点工程专项活动平台。其中,‚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发布江苏职业教育的主要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即教学资源库平台,从多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共建共享;‚管理平台‛即‚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教科研平台‛即全省开展职业教育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平台。

3.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为配合教育部‚金教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2010年5月,江苏正式启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按照‚分期开发,边建边用‛的原则,目前已完成二期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我省职业学校学生、教师、专业、设备、资助等基础信息数据的网上在线查询和在线评审功能。2011年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评审实行网上初审。2012年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评审也实行网上在线评审。我们还自主开发省级层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建立项目质量监测机制,用信息化来提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今后,全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项目评审,将全部实行网上评审。职业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了‚公开、公正、公平‛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二、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1.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研究开发了《楼宇智能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等10个技能大赛项目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提高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10个技能大赛项目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列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推荐目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部分职业院校搭建校企共享信息化平台,企业的施工现场、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视频直通教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网络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2.推进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一是示范学校层面共建共享。在我省114所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58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间,协作开发精品课程。我省还以职业教育 ‚三网合一‛为契机,正启动以新版‚江苏职教网‛网站为核心、覆盖全省各职业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国家和省级示范职业学校作为首批学校率先启动。二是通过职教集团共建共享。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领域,依托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行业协会建设起19个省级专业职教集团,联结起500家职业院校、1000多家行业企业,形成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共建共享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三是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校共建共享。我省在省域范围内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23个贴近我省实际的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开展以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改革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系列数字资源产品。

3.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库。自今年起,我们正式启动江苏职教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分为精品资源和汇聚资源。精品资源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分类,其中专业课按教育部2010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分18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的20个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分工负责对应学科或专业大类的资源开发、引进、升级、审核和管理工作。汇聚资源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江苏有4所高职院校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全国高职专业资源库建设,占全国的1/4。

三、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

1.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都将职业教育师资的信息化培训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年均信息化师资、网络管理人员专项培训200人次以上。在全省校长培训、专业负责人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中,将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培训作为主要模块之一。目前,95%以上职业学校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近5年来,全省每年都举办优秀课件竞赛,参与企业实用软件或教学模拟软件开发的各专业教师每年达数百人次。2011年起在全省职业学校组织开展省级研究课、示范课评比活动,全省已有近千名教师参与省级‚两课‛评比活动,共评出197个示范课和561个研究课,并在全省示范推广。

2.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我省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放在与技能大赛同等重要的位臵抓实抓好。2010年起,我省每年定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级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做到了全覆盖。全省形成了‚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省教育厅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高职院校教师优秀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学生多媒体设计竞赛,竞赛成果全省开放共享。

3.建立数字资源‚统建共享‛机制。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下设 13个‚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 和8个‚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2012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还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凤凰职业教育图书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江苏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备忘录》,省政府曹卫星副省长、省政府分管教育、文化的两位秘书长出席了签署仪式。目前,这个项目已投入近1亿元,已组织开发13个专业大类10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统建共享机制。

今后,我省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做到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早日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辽宁省教育厅

2006年以来,辽宁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回顾建设经历,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府主导,抓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广泛性、专业性与共享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统筹规划。2011年省教育厅制定了《辽宁省职业教育建设五年规划(2012—2017年)》。将中、高等职业教育统盘考虑,根据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改造和社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的实际,进一步规划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及项目,对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布局。

二是集中投入。对具有引领性、共享性的高水平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全省之力重点投入。2007年以来,仅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省财政及各地配套的专项经费就达2.5亿元左右。

三是顶层设计。对所有省统一规划的项目都要求高端设计、新技术制作。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为省内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打造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 1.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信息化环境建设

以省内国家示范校为依托,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步实现了高职院校宽带接入不低于1000兆、具有特色的校本资源不低于1T、校园网利用率不低于80%,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教学、实训环境实现信息化100%;中等职业学校宽带接入不低于200兆、具有特色的校本资源不低于0.5T、校园网利用率不低于70%,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教学、实训环境实现信息化90%以上。

2.启动了辽宁省职业教育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 今年,我们建成并启用了‚辽宁省职业教育效率平台‛实现与国家教育政务管理平台有机对接、数据共享,与院校信息数据互联、同步更新等功能;同时对我省职业教育各类专项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实时管理‛、‚互动管理‛、‚纠错管理‛、‚跟踪管理‛等科学管理模式。

3.实施信息化应用多终端建设

2011年省教育厅,遴选中高职各10所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示范学校。初步实现了学生三终端、教师四终端的试点建设目标。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校内共场合触摸电脑登陆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数字资源从教室、电脑机房走向校园,走向广大学生身边。

三、资源优先,全面拉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1.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共享性资源 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由8所高职院校和15所中职院校牵头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现已在30余个主体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通过整合、新建的资源总量超过1000T,可以覆盖全省85%以上职业院校和85%以上职业院校在校生,形成对信息环境、服务平台建设依据27条,为实现‚三通二平台‛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2.通过推广应用,全面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通过数字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各个职业院校尽快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以满足应用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各院校在使用中尝到甜头后,又激发了他们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2010年和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上,辽宁代表队两次夺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名。

四、探索理论,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007年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全国第一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2010年我们将信息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经验体会和初步的理论探索结集,编写出版发行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鲁昕副部长为该书编写了序言。前不久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民营TI企业出资,并牵头注册成立了‚辽宁省柏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汇集辽宁省多年从事或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的专业带头人,专门研究探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和项目研发。目前,在‚职业技能获得理论‛、‚数字资源形态理论‛、‚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理论‛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五、抓好队伍,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1.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

以省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IT企业知名信息化专家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团队,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项目确立、建设指导、项目检查验收、建设标准制定、项目理论研究等项工作。目前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库拥有专家近百名。

2.建立信息化建设骨干师资队伍

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了以专业为单位,以牵头院校为核心,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进行研发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实现了以研代培、以建代训的目的,教师通过参加项目建设,锻炼成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自2006年以来,我们已在30几个专业领域培养了数千名,能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中进行教学设计、稿本脚本编写和独立研制一般教学软件能力的骨干专业教师队伍。

3.建立信息化建设企业支撑队伍

一是对需要引进的行业企业实施成果共享,免费向这些企业提供研制成果,建立互惠机制;二是设立IT企业准入门槛,准许入门IT企业参加各种专业会议、进入专家团队、优先竞标项目建设。几年来,有500多家企业、超过300名IT企业精英全身心投入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辽宁省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支撑队伍。

六、几点体会与启示

第一、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因教育内容不同,导致教育方法、手段、模式的不同,因此,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独立思考、个性规划。

第二、信息化建设的经常性、更新性、普及性,决定了政府以政策支持为主、资金投入为辅,走社会化建设的思路。 第

三、是资源建设先行,还是资源、基础环境建设并行,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科学规划,谨防建设盲目性。

第四、采用边建设边应用、边应用边总结、边总结边提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同志们: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将利用此次会议机会,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继续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 与管理的信息化革命

湖南省教育厅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带动,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以个人学习空间建设为核心抓手,带动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深刻变革,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以“三通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

我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基本实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三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为打破‚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我们坚持以转变方式为引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思路,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引导职业院校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同时,积极探索大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应用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模式。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我们确立了空间建设先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开始突破,然后向欠发达地区推进的建设思路。首先在长、株、潭地区学校取得进展,逐步覆盖到全省各个地区。截止今年10月,全省职业院校通过向企业支付租赁费的方式,已建设机构平台190个,师生个人空间50余万个。此外,我们非常注重应用带动,要求教育行政人员利用空间管理学校,一线教师利用空间组织教学,广大学生利用空间自主学习。并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利用空间改善管理、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学校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和经验传授。

我省这种‚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企业是建设主体,学校是应用主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格局,极大地节省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经测算,学校的资金投入仅为传统建设模式的十分之一,较好地实现了温总理提出的‚方便用、用得起‛的要求。

二、以‚空间教学‛为着力点,努力打造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转变,我们按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的思路,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新模式。

一是初步形成了数字资源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通过个人空间已发布教学视频78万个,发表文章1269万篇,视频浏览数973万次,文章点击率1.9亿次。

二是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职业院校教师利用空间完成作业批改、学习指导、问题解答和教学资源整合,学生利用空间进行课前预习、与教师和同学互动、提交作业等,真正形成了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广大教师利用个人空间,积极探索表格教学、ISAS教学、PBL(问题导入)教学、预约式教学,以及分组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场教学等方法,师生间、学生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互动交流,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局限,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是推动了教学手段改革。一方面,利用空间引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PGP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开展电子双板教学试点,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开始‚电子双板‛教学试点。另一方面,广大职业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努力探索3G实景教学课堂,实现了企业现场教员与课堂师生的互动,克服了‚课堂上讲技能,黑板上开机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四是推动了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利用空间教学,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对教学双方进行评价,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跟踪指导,实现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案例、产品放在空间里,初步建立了适合职业教育特点、以学生作品为核心的评价方法。

三、以管理手段改革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职业教育管理新机制

一是从2010年开始,全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主要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评估专家通过学校干部、教师个人空间了解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改革。

二是在职业教育省级重点项目评审中,要求每一个重点项目建设一个专门空间,项目申报、评审、建设过程和结果公布均在空间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公开透明和评审结果客观公正,推动了教育项目评审机制改革。

三是利用学习空间开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管理。一方面,培训学员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及时在空间呈现,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对学员的培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另一方面,要求每个培训基地建立专门空间,省级培训机构对基地培训、管理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指导,推动了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改革。

四是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抽查专门空间,将抽查标准、题库以及抽查的组织工作通过空间公布,并在现场抽查中随机抽取学校部分学习空间,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推动了职业院校质量监管机制改革。

五是各学校充分发挥个人空间参与面广、透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以个人空间为窗口进行党务、校务公开和重大事项公示、公告,实现了管理决策层与师生在校务管理上的互动,促进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过程的透明化。

四、以“三个课堂”建设为突破点,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新举措

我们十分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学校不均衡的问题。

一是实施‚武陵山片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计划。针对国务院确定的武陵山片区湖南省37个县(市)区农村中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缓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升级要求的实际,一方面,集聚全省职业院校的教学名师,建设同步课堂,以网络直播方式,将他们的课堂教学实况‚专递‛至武陵山片区农村中职学校,使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均能享受到全省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结合县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它们‚量身定做‛一批集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以及试题库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专递课程资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两个专业的专递课程资源。计划到2015年,我省建设的职业教育专递课程资源覆盖武陵山片区农村中职学校70%的专业。

二是实施‚名师课堂‛建设计划。基于个人学习空间,遴选部分优质课程资源公开出版。以此为基础,建设名师库和名师课程资源库。目前,我们已利用‚职教新干线‛建立了‚名师课程墙‛,集中收录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名师的课程计划与安排、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资源,供广大职业院校学生跨校选课,真正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三是实施‚网络课堂‛建设计划。根据湘南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对应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开发一部分网络培训包,供湘南地区职业院校师生学习、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快速提升湘南地区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均衡。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观念难以转变,往往重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和资源开发共享;二是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相对较好,中职特别是广大农村中职学校依然比较薄弱;三是不少单位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强,防范措施相对薄弱。下一步,我们将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为指导,根据《‚十二五‛期间湖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围绕建设‚数字湖南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培训队伍,增加投入,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实现湖南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

信息化水平

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斌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越发广泛。不知不觉间,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保障措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确定了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题为‚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讲话,更是吹响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号角。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一个组成部分和建设主体之一,职业院校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此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愿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以资源建设为重点,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 学校根据国家和天津市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以资源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为关键,以安全体系与专业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资源平台为展示窗口,在行业指导下,与医院企业合作,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全方位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发展规划确定了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中的应用、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等五项主要任务;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工程、教育管理信息体系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工程、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工程、资源利用平台建设工程等六项重点工程;教育科研网入网项目、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校园移动无线漫游与覆盖项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专业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卫生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服务特色资源建设项目、信息标准集制作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校院教学管理直通应用系统建设项目、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项目、专业队伍技术提升项目、全员信息素质培训项目、资源利用总平台搭建项目、资源利用子平台搭建项目等十五个子项目,因此学校内部也简称该规划为《5.6.15信息规划》。

二、以四个“突出”为特色,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对此,我们强调了四个‚突出‛。

1.突出教育资源体系的系统性。 学校制定了‚双三驾马车‛的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框架,确定了由药物制剂技术、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三个专业分别引领药学相关专业群、医护相关专业群、医疗技术相关专业群加强资源建设的思路,和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医学图书、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专业资源为支撑,卫生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服务特色资源为拓展的三类资源建设内容。

2.突出资源建设过程的开放性。

融入信息化技术、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反映真实工作场景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更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中,学校的专业老师与医院专家共同收集和制作资源;请行业专家监控资源质量;与平台开发人员反复完善需求、调试修改直至交付使用,保证了资源内容和技术保障的水平和质量。

3.突出与职业岗位环境的一致性。

医学教育的校院合作悠久历史,属天然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许多‚珍、私、危‛的死角——因独生子女的‚珍贵‛,学生不能进新生儿病房;因要尊重病人的‚隐私‛,学生不能现场观看妇产科手术;因辐射‚危害‛,学生不能在‚出线‛的影像设备上真实演练等等。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校专业老师勇于实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难点。

药学专业自主研发的‚3D仿真医院药学工作系统‛,真实再现了医院门诊药房、中心药房、配液中心、药库等四个医院药学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物品设备、通过点击仿真人学习每个岗位的相关文件和操作流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会同临床、设备公司共同研制的《医学影像模拟DR训练系统》,采用全模拟形式,为X线影像技术及诊断教学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在模拟DR机上完成真实X线机上的所有操作,且避免了接触X射线管等辐射的危险。

4.突出教学资源使用的共享性。

通过共享,扩大教学资源服务范围是我们资源建设的原则。国家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向全国342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14万余名在校生开放,并与医药行业17万执业药师、200余万制剂生产在岗人员共享。学校卫生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特色资源中的居民健康保健咨询台,包含母儿保健、心理咨询,老年养生、中医坐诊,美容授方、营养固本,合理用药、体检答问,科学护齿、康复健身等栏目,将利用学校所有专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防、治、保、康、美全方位服务。

三、以“最具推荐价值资源库”为代表,我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1.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

‚双三驾马车‛龙头专业之首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坚持‚知识点课程‛、‚资源内容‘三全’覆盖‛、‚软件设计‘三维’、‘四化’‛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理念,使得该资源库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五周年成果展示会上荣获‚最具推荐价值的资源库奖‛。

护理专业在牵头完成《成人护理》《母婴护理》《护理用药》等课程的国家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后,又将首届高职护理技能大赛的操作标准、考核标准、视频资料等制作为资源包,为兄弟学校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支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与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天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及多家医院的影像医师与技师合作,完成了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5门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市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和护理专业还分别建设了古医籍特色数据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数据库、护理专业特色数据库。目前,学校共建成8个资源库,包含数字资源总量逾20万条。

2.校院企多方合作的资源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校、院间的距离,数字资源建设提升了医院的软实力,唤起了医院(企业)参与教学的兴趣。一些合作医院开始主动牵头实训子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校院合作建资源、校院企合作建平台的良好局面。

3.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体现和增强。 我校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既考虑到学生、教师的需求,也兼顾了社会学习者与社区居民的需要。如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资源库的药物使用说明、在线用药咨询,护理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家庭常见病护理等都是针对普通居民需求设计的服务内容。

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了服务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资源建设创建了模拟病房、模拟药房、模拟放射科、模拟病人等仿真的职业环境和岗位工作流程,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学习、实训,提高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对接。通过与行业、医院共建资源,将临床一线的治疗项目、操作流程转换为课程教学项目和考核标准,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高度一致;同时,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教学标准又成为了行业的培训标准,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校面向行业及社会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资源建设形成了大批优质培训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护理技能大赛、完成了天津市卫生行业10余个专业的技能大比武任务、举办了五个专业国家级骨干师资培训,并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按摩师、育婴师等培训1万余人次,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信息化建设中的体会 回顾我校在示范高职建设的带动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体会有:

1.帅要站在顶上。

信息化建设是不同于学校传统‚业务‛的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决策层应站在顶部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蹈各系统独立建设,孤岛成群互不相容之覆辙。

2.钱要用在刃上。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薄弱的原因之一是缺钱和缺少用钱的理念。信息化建设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用着疼,疼也得用,这是一场革命。

3.洞要补在底上。

职业院校的网络设施就如一张满是漏洞的网。在资金紧张的现实面前,首先进行的只能是补网底:更新终端机、升级服务器、拓展带宽、改造中心机房。在改善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再考虑上系统、搭平台。我们的办法是‚分门别类储资源即时展示,独立平台成总库永久共享‛。

4.将要布在点上。

职业教育信息化薄弱的原因之二是缺人。职业院校特别是医学职业院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们除了进行常规的大范围信息化知识普及、小范围的技术提高,还特别重视人员的合理布局。学校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中心机房调整、维护、监控全校网络运行;各职能部门设有兼职网络维护员,负责监控本区域内网络运行情况,协助信息中心技术人员排除小故障,起上传下达、及时沟通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是做了一点点尝试,还有许多地方要向兄弟院校学习。让我们互相切磋、携手共创高职信息化建设的美好明天。谢谢大家!

第三篇:关于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摘 要: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中职教育信息化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培养出一批新型的信息化中职人才,该文就当前阶段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35-02

信息技术是依托网络和计算机而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其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并已参与到中职学校的重要工作当中。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种规划和意见来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要将信息化教学方式普及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当中,并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手段加以应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职业化人才。

1 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新型信息化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学生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学习和应用实践;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化技术资源拓宽视野,共享最新、最全面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地更新自身教学视角和观点,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全面精辟的学习内容。

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之手,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2 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完善,二者结合所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2.1 思想认识不足

现阶段,我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从大方面来看,国内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意识仍旧十分薄弱,不少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就业上。尤其是中职学校,其信息化教育的思想认识更是与社会科技信息发展脚步不相适应,不少学校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深刻,让其在短时间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显然并不现实。并且,如何规划和实践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到底能为学校和师生带来哪些改变,这些都是摆在中职教育信息化道路上的问题。

2.2 资金投入不够

中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综合人才,承担着国家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更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化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但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各级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放在学生的基础设施和课本学习之中,即便有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这些设备也相对陈旧。而有些学校为节省开支,也尽量减少信息化操作课程,仅提供电脑机房进行授课,更有甚者,将实践课改为理论课,照本宣科,教学活动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几乎没有,大大降低了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化适应能力。

2.3 信息建设滞后

信息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网站建设和机房建设上,而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几乎没有进行。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不少中职学校网络课堂、学科课件、电子图书、视频资料以及信息化仿真实训系统等资源非常稀少,加之更新较慢,常常出现新教刊旧知识、教学模式陈旧的尴尬局面,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没付诸实践就已然被淘汰。除了知识更新太慢的问题之外,教材的结构问题也日趋显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练习这两方面的比重不合理,从而达不到中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

2.4 教学能力不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理论化和课本化教条式学习方式,而是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但是我国传统的书本理论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关键因素。不少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淡漠,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敏感度不强,无法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只能采用最为传统的教授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严重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 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针对现阶段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完善。

3.1 统一规划,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一是统一规划,齐抓共管。学校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长远发展的建设规划,并落实专门机构负责;二是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所有场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的模拟仿真实训场所和校园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三是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授课相结合,定期组织师生接受最新信息技术的专项培训,使师生都能够重视中职教育信息化。只有校领导重视信息化,才能使教师们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和科研,让学生积极获取信息化知识和能力,因此,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是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3.2 工匠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职学校教职员工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更新教学理念上。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中职学校人才上的成果并不理想,中职学校教职员工们应当在平时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他们在课堂上除不断地创新深度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化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自身信息化能力,并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些,才是我国现代化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回归,才是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核心落脚点。 3.3 分层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缺乏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的教师,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教师;二是按照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教师外派学习,或将其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化能力同步纳入到年度考评、资格认证和职务评审等方面;三是充分重视该校的信息化管理培训,甚至可定期外派专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主管人员接受最新信息化培训,以大力抓好校园信息化建设,从而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地发展的需求。

3.4 深度融合,创新多元化培养模式

学校要全方位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一是师生教学活动尽量做到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并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集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功能数据库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通过上述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3.5 精品课程,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

中职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寻找和开发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有用资源加以整合和分类,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优质资源库,再通过信息化、科技化的校园网络和信息中心来加以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还要立足于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引进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升级网络课程,汇集各项学科素材库和网络优质名师课程,定期更新资源共享课以及微课堂等形式不断地优化信息化资源。

3.6 重点采集,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还要不断地完善软件研发和更新,要在重点采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信息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为学校实习、就业、资助工作等提供良好信息数据支持平台。

3.7 大胆创新,建设智慧校园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还应该面向广大师生创新开展平安校园、节能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等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建成面向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管理的各类应用系统,达到各应用系统的服务融合,真正实现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

4 结语

中职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全面信息化,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始终跟随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才能促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

(一)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网络建设。搭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建成千兆主干、百兆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高性能校园网;中职校的互联网带宽基本达到50-100兆;通过光纤等各种通信链路构建上海中职城域网,实现校际之间的网络互通,为信息化各类应用提供保障。

(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至2013年,本市中职校按不低于每5个学生一台、每个教师一台的标准配备计算机;建成至少1间50座的电子阅览室;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最低满足20%在校学生同时使用。至2015年,完成中职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信息化教学、移动办公等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服务。鼓励和支持中职校使用信息化手段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交流。

(三)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建成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2013年前,本市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率先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至2015年,所有中职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逐步形成本市中职校一卡通管理网络。

(四)创建智慧教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多维教学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若干个具有智能环境控制、电子课程教学、移动学习、网络教研、智能教学录播、远程协作共享等功能的智慧教室。

(五)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依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开发多媒体实训资源,运用网上虚拟实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高实验实训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发挥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参与方式灵活的优势,扩大参训人员的覆盖面,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六)打造国内领先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各项子系统。充分发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的作用,开展学籍、师资、专业、实训和装备等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及应用。

(七)建立上海职业教育资源中心。搭建公共学习平台,完善和提升现有网络课程平台,扩展应用范围,丰富课程内容。建立新型网络学习模式,形成以网络学习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架构。推动中职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鼓励中职校开发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数字化文库、音视(频)库、课件库、优秀实训案例、改革创新课等教学资源,为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提供网上学习、移动学习和在线辅导等方面的优质学习资源。

(八)完善职业教育门户网站。将“上海职教在线”建设成为集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发布、互动交流、校企合作、政务办公、在线学习等平台为一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品牌网站。搭建上海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加快教育行政部门、中职校主管部门及各中职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提高上海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优化中职校门户网站,推进中职校教务教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中职校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九)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能力的培训,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化信息化教学,加大信息化设备开放,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化学习运用兴趣小组,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

第五篇: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参与学院管理系统的建设,到2013年实地参观多个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几年来在中关村参观了多个企业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发现中小企业在借助3G互联的力量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新业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3年参观中国联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系统除发挥在线办公与信息共享的作用外,还为投资管理与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而与之对比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本应走在技术前沿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担当其应有的责任,却还在办公自动化的时代里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总结了如下五点主要内容:

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更应发挥它先进性的一面。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随之的应用更是能被快速推广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借助移动智能手机快速分享新技术和新内容,而教师队伍中还在使用着旧式功能机(非智能机);移动办公已被企业大规模应用,而高校教师查看个人工资还要去财务领工资条;在校园中更是难于出现新的创新技术,这些问题的出现,集中在不对称的信息分享模式上,同时也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现状。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和年青教师越来越喜欢使用新媒体分享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院校领导并没有足够认识,采购一些电子教学设备,建一个校园网就认为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平台。

 缺乏对高校信息建设的有效规划和管理

在参观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后发现,在各个信息平台建设上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各院校各建各的模块或平台,没有从整体上统一规范标准,这为以后的各个平台数据连通和接口兼容留下隐患;造成目前分散建设严重,未来整体融合困难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这一战略一方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出要求,而实际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协调。因为信息化需要在整合资源释放人力方面提出有效的执行方式,同时也需要规范流程和管理标准,所以要去整合资源就需要去从整体上协调和利用资源,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更需要有实际数据支撑。建立和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这是需要执行部门从宏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高度和长远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执行效果的推动力度。

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实现高校信息化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开放化的信息平台会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同时也会带来各高校间的办学利益冲突;第二,信息化会打破各高校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如何整体协调和调动人力和硬件资源需要统一管理;第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实现办公自动化那样采购几台电脑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能建立庞大的系统信息平台,不但需要政策的支

持,同时也需要有长期资金的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配套政策和协作机制也是造成目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在整个建立过程中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员工的有效的工作认可和奖励也不足,没形成一个良性的鼓励机制,影响着人才的增长量和平台建设的长期建设。

 缺乏专业的建设方案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购成熟的软件产品;另一种是将任务下发给计算机院系,作为课题实现;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采购的软件产品技术实现较好,但需求与工作吻合度差,而相比之下自身院系开发实现的软件产品更适合本院实际工作,但产品设计与质量没有保障,所以造成建设利用率低,这种状况在高校中普通存在。

 缺乏高质量的团队

高校教师培训长期以来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计划,在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年青教师教学水平上有很大的成绩,但相比基础学科教育不同,一些高新技术学科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很高,需要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而在实际中教师是按传统的职称体系进行工资调整,多年未变,未适合现在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没有好的薪资体系就易将优秀的年青教师推到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高校在高新技术上缺少专利和创新技术,而企业一直在这些方面走在高校前,本应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真正发挥他的作用。

现在已是一个新技术能被快速应用的时代,大数据和云存储在各行各业已被广泛应用,而在高校这些技术了解和掌握的人非常的少。这时就应去反思一下教师培训体系,这些知识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体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