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2022-07-10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现状调查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被人们关注的农村也在不知不觉间由建国初期的落后发展到如今的繁荣。能达到质的跨越,不仅归功于农村人的勤劳诚恳,也要感谢政府对农村的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更要感谢党的方针和领导,才能使祖国的农村散发出蓬勃的新生命!在祖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为了解新农村、新面貌,我借暑假之际,在自己的家乡双塔镇做了一次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在数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各项新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同时也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农村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做出充分的调查,现对在调查中发现最突出的几个问题加以总结、讨论。

一.农村医疗调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大部分人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费用可以承受得起 ○

3大部分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还有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

4大部分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例子,○只有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除了走访村民我还向村委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询了本镇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

从06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10%的优惠。

虽然农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呼声很高,但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调查中发现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列举出来进行讨论:

1.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在集资上易出现资金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实在,才加入农村医疗保险,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生病就吃亏了。

2.政府宣传不够深入,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

3.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有的卫生所能马上报销,而有的地方就不能立刻报销。

4.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并且费用高,服务水平差。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农民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很好的的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提高赔付的上线标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因贫不能治的问题。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的领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

4.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

二.关于环境调查

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污染也日益严重。通过调查本村的几个垃圾堆放点,发现农村的垃圾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日常生活垃圾和食品垃圾,如各种食品包装袋、方便袋、废旧电池等。二,废弃生活用品,如残破布衣、玻璃等。另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农业垃圾,如剩菜残叶、农田地头药瓶等等。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不再如以前一样节俭,甚至有些奢侈浪费了。有关农业垃圾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大部分随便扔在一边。

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垃圾仍旧随意存放、随意处理。对于花生、土豆等农作物有一部分用地膜种植,而这些地膜,农民又遗留在地里,几十年都难以降解,会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一些地方虽然有回收站,但价格太低,一斤才几分钱,村民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些地膜,因此都在地中采取焚烧处理。可见我们村民的垃圾处理意识和环保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

由于条件各方面限制村里根本没有垃圾箱治理的垃圾回收容器,仅在镇上有几个垃圾回收站和垃圾箱。而村里.屯里根本没有类似的设施或是机构,更没有人专门打扫垃圾。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去处理,有各种污染。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大部分是村民采取自己处理方式,而大部分则被焚烧,产生了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因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和有些措施的不恰当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原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一些村民能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但是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无法合理处理垃圾,其实很多村民认识到乱倒垃圾的危害,但是村里既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设置垃圾池,垃圾无法集中堆放,只好随意乱倒。而且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不能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况且清运成本高,村里又拿不出钱来处理,村民只好把垃圾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某些地方垃圾遍地、无人处理,村民自觉性不强,随意焚烧,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有的人对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这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渗透到地下水中,甚至会流入村民的饮用水中,会危害到村民的健康。

以下是本人对改善垃圾处理具体措施的建议: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

其次,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是他们真正意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各种垃圾的各种方法。 再次,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垃圾与城市垃圾在种类上有所不同,那就是易于腐化分解的较多。因此要鼓励农民多建沼气池,将易腐化分解的垃圾投入沼气池。

三,经济情况调查

由于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关系,石材资源很丰富,而且石材在近年来供不

应求,价格较高,因而人们加大了对石材的开采和加工。这就形成了本镇特殊的经济产链,即石材的开采、加工、销售、运输的一条龙产业。使这里靠山的人们迅速发家致富。然而随着石材的不断外卖,原本完整的山却日益变秃,环境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而政府一时也找不到可以代替石材加工的产业,这里的人们仍然以农业为主,种植庄稼,气候好时,可以多打庄稼,而气候不好时,只能看着粮食减产了。家中年轻的男丁有点技术的选择到工厂中打工,没有技术的都到工地打工,以补充家用。经济收入十分不稳定。因此,农民十分迫切的希望能学到一门技术,不再成为被人瞧不起的农民工。建议政府多开展一些技能培训的培训班,以改变农民缺少技术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成报告。总而言之,农村的各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需要全体农民提高自身认识、修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落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第二篇: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由丑儿62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农村现状调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作者:懒猫

前言: 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一直是这几年中央和政府极力倡导的事情,但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真实现状,实在不容乐观。而农村 农业 农民作为我们整体国家和民族的基石,如 果还是没有一个清晰长长远的战略部署,一旦现状长久不能改观,势必动摇我们整个国家 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本文所转载的文章,需要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认真的思考下了。 玉树的地震,又一次将全国人民的视线集中到了农村。虽然玉树是一个县级单位,但是 除了有几个鲜明的广场之外,同样的也是一个大农村。看到了玉树,同时想到了广大的农 村。 那么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电视剧里乡村爱情里的那种风光旖旎吗?还是十里洋 场早就遗忘的边缘山区,拟或是世外桃源一般的青山绿水?如果都不是,那么真实的农村 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角落,虽然知道他的存在,但总在生活之外。最近 对农村问题做了一下调查,发现在经济大潮下农村也在改变,但是农村变得已经陌生了。 首先 农村的五大现状 农村,作为中国近三十年一个社会的缩影,形成了当前独具特色的农村现状,归结起来 大致存在五大现状,也可以说是五大问题。 第一个 农村正在老去。由于新生儿童的减少,加上 80 后,90 后对外界世界的认知,导致了 30

岁以后的人,基本上,都不在土里刨食了。剩下的大部分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在劳作。 年轻人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者倒腾买卖。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农忙收获的时候,还可以看 到一些年轻的身影,但是已经寥寥无几了。 农村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间,集体作为整个农村生活的全部,一直都在追求机械化。而 且随着机械化的提高,也确实将一部分的劳动力富余出来,从而向制造业进军。但是随着 近三十年的改变,新的状况是,农村已经变成老人的坟墓。 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这次是彻底的倒掉了。 第二个 土地减少,70%家无存粮。由于务农人员的老年化,加上过渡的开发,使得土地大量的减 少。同样的作为人的口粮田,也在逐渐的减少。虽然最近中央也鼓励农民生产粮食,但是 各种负担使得付出和回报大幅的脱节。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家庭,大致有 70%的家庭,家无存粮。一旦爆发大旱 或者大涝,或者各样天灾减产或者绝收,都将造成极其打的问题。 而且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子,那就是中国粮食的安全,却遭受到了西方 一些操纵。一旦在大灾之年,西方对中国粮食进行操控,从而就能在中国制造大的混乱。 进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和走向。 第三个 重大疾病困扰农村。这已经不是个案了,而是一种常态化的东西了。不管是由于水污染, 还是粮食污染,近年来,农村罹患重大疾病的人是越来越多。其中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已 经逐渐的向年轻化发展。走到任何一个村庄,都会看到一些一些踮着脚尖的人在艰难的行 走;只要一问,肯定会听到很多的英年早逝的家庭的顶梁柱。这些已经非常的严重了。 但是由于医疗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农民的治病问题。而且对疾病的来源更是没有人研究

和防止,从而导致了农村一些听天由命的事情发生。 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第四个 子女教育负担太重。此前,一条英国的消息显示,在英国的一些好大学学校里,只有 5% 的穷人的子女在上学。 那么中国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不过从农村现状看, 确实一些家庭, 在高中或者初中阶段就让孩子放弃了学业。能够上到大学的似乎又回到了 81 年的水平。 整体的原因是,即便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有工作;有了工作也不应能买得起房子,买得起 房子,也不一定可以供下来。还给家里整了一屁股债,倒不如早早的走入社会,多赚一些 钱,讨老婆生孩子。 曾经一个事情,让人唏嘘。一个父亲为了自己女儿可以走进大学的校门,就将自己完全 的交给了一个带毒作业的工厂,工厂提前垫付了上学的钱,这个人,也没黑美白的干活, 最后在女儿毕业两三年后,还是因病死亡,剩下的没有还清的钱,工厂也没有再要。 这一切

的起源,都是教育的负担过重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了,大学里恐怕再 难以看见农村贫困孩子的身影。 第五个 农村成为社会的死角。在农村乡镇企业上班的人,没有四险一金,更没有劳动保护,有 的只是超时加班,动辄被辞退的状况。同时一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闲散人员,没事可 做,就危害社会,吸毒打架,敲竹杠,路霸,村霸等,都有抬头。 从这一点上看,农村显然没有城市来的光鲜和有尊严。 其次 农民还是不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十年前,主席是非常的看重农民的,一直以来将农民当做国家的一个主要的政治力量 来对待。但是随着精英教育和专家治国,农民成了一切问题的之外的边缘问题。在一些人 的眼里,农民,只要给口吃的,就满足的人。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没有什么学历层次,甚 至没有一身干净的衣服。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人的工作,没有高低贵*之分,有的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当 年周总理晨曦中与清洁工握手的温暖场景,一直感动着。我干的工作再累,再苦,也是受 到社会认可的,也是受到领袖们承认的! 现在再看看城市里的清洁工,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半百老人,工资更是抵得可怜。这些 现象是农民的问题呢?还是社会的问题? 作为任何一个合格的社会学家,如果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好,恐怕是不会让人信服的。 曾经的中坚力量,现在被边缘化,没有人解释,更没有人关心,到底谁是对的,到底谁是 主体。 最后 农村的路在何方 有人认为将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唯一方式。可是,作为一个以农业立国的中国, 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一旦将农村城镇化,虽然可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总值,但是现实 是,中国的基础就动摇了。13 亿人口,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干什么去?难道只能是给 西方打工?只能给资本家们打工, 靠着出卖自己的血汗和劳动力来支撑别人的柔软的席梦 思吗? 中国在农村问题上,在农民问题上,始终没有一个战略构想,甚至连想一想都没有。农 村的路到底在何方?这八亿人口,还要继续游离在国家各个制度之外吗? 总之,农村问题是中国目前的几大问题之一,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还是。解决不好 农村问题,就难以抵抗社会的大风险。现在的地球是多灾多难的时候,一旦中国被西方或

者几个利益集团操控下,断粮,断水,断能源,那么中国是否能挺的过去? 而且将整个农村置于制度之外, 是不是对几亿生灵的漠视, 还是好大喜功的选择性遗忘? 如果连最普通的民众都丧失了信心,那么靠着几个专家和精英把持的东西,还能支撑多 久? 所以,请那些走马观花的大员们停下脚步,看一看黎民苍生,以天下为己任,做出些真 正服务于人民的事情。劳民伤财,粉饰太平,最后只能自取其辱!

第三篇:农村房屋现状调查

农村房屋现状及改善建议

学 院:土木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土木0907 小组成员:潘业龙 侯贺营

农村房屋现状及改善建议

1、团队组成

潘业龙 侯贺营

2、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农民居住质量。结合农村调查,介绍农村住宅现状和建设情况,分析了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几点建议。

3、中国农村住宅现状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买房子置地是一生奋斗的一大目标,这种观念在现在的农民中仍是根深蒂固的,许多农户集大半生之积蓄盖起一座新房,且这种传统世代相传,几乎每一代都要再建新房或推倒旧房重新翻盖。尤其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日益富裕,农民新建住宅的热潮逐年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相当庞大的农村住宅建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富裕,传统的生存型住宅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与城市住宅和居住环境相比,农村民居和环境没有得到实质的改观, 仍然比较落后,传统村镇体系和传统民居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现代生活。为此,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农民掀起了这样一股建房热潮。然而,就目前农村住宅建设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3.1、现在的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土地浪费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住宅多以一户一栋的形式为主,大部分基本没有规划,由户主自选宅基地,经村级基层部门审批,户主与农村工匠自行设计与施工来完成。经调查统计,农村房屋的设计者大部分是泥瓦匠,少数是自己设计的,只有极少数是专业人员设计的。然而大多数的泥瓦匠都没有专业知识,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给大家设计房子,有时候在建房的过程中浪费很多材料,又有时候不能达到安全系数,这样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对人们的调查情况可以知道,对房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情况只有少数人对其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半数人只了解一点点,其余的就根本不知道了,根据以上数据和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可以知道农村农民的居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提高。

而随着农村人口的急剧增长,民宅不断增加,大小不一,层数不同,建筑布局杂乱无章,给排水及道路交通不畅,许多新建住宅均是绕村周修建,侵占良田、土地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的农村居民认为很有必要在农村建设篮球场、健身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但现实与需求之间却存在很大的缺口:农村多数人对文化设施、公共设施、供电通讯设施、给排水系统及消防设施的布置,土地的合理利用均缺乏明确的认识。

3.2、农村房屋缺乏设计,千篇一律,建设质量不高,民宅功能不完善。

房屋的布局合理与否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房屋建设往往没有经过设计。虽然有一些村镇住宅设计图集可供参考、套用,但数量不多,适用性不强,且一般只有建筑设计,没有结构、水、暖、电配套设计。甚至有些农户套用和摹仿公共建筑模式,脱离自身的实际需求。农村房屋的布局都是根据以往的模式做的,并不是针对每户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农民各户建造的房子模式比较单一,没有独特性,更没有根据各农户自家人口等的实际因素因地制宜地建造,建造成的房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或不能够满足居住需求,这样就使得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房子布局不够满意,只有极少数的人对自己的房子还算满意。

农村房屋的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民建造房子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材料价格又较高,因此农民建造房子使用材料较差或一般,考虑的因素较少,建造的房子质量不好,甚至仅能满足住房需求却达不到质量要求。在建筑房屋的时候,材料的配比不是很科学,据统计在房屋的施工人员有大部分是当地的泥瓦匠,只有少数是专业的施工队伍。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地居民,农村房屋在防潮方面缺乏相应的举措,所引发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飞虫、蛇等常有出入居室等情况。 农村住宅建设极少经过正规设计,建房施工基本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多是简单模仿,自筹自建。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极不合理,人畜混居、生产生活不分、内外不分、动静不分、干湿不分、设施不全、设备简陋。厨房卫生间功能不齐全,室内污染物严重超标,难以满足新农村农民的正常居住需求。

4、改善农村住宅现状建议 4.1、发挥政府在住宅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住宅建设中, 应很好地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尤其在农村经济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在新农村民居建设初期,政府要做好前期规划、土地控制、设计、动员、引导示范、服务监督等工作。

4.2、保障农民在民居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新民居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想把新民居建设工作做好,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在民居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新民居建设中,对自己的家乡真正了解的就是本地村民,通过他们的参与,将生活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吸收到设计和建设中来,给村庄的建设带来新的文化与活力。居民不仅要关注自身住房的建设,还有责任改进当地的人居环境, 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与财力,更应该解放思想,理解、宽容的接受改变。同时,村民参与还是一个受教育过程,可从设计者身上学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3、深入研究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这也是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新农村的住宅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新住宅的购买能力和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因此,农村住宅与设计师通常设计的住宅有很大区别,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农村住宅的设计,在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建设适应新时期农民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适应和可持续性的居住方式。并赋予其一定的时代生活特色以期引导和灵活适应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村民建房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环保上来,充分发挥建筑对农村生产发展、生活方式转变、文明乡风形成、村容村貌整治的巨大推动作用。

5、创新点

通过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等方式对部分地方农村进行调查,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农村的房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6、缺陷不足

调查范围有限不能概括所有农村房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知识学习的限制,提出的建议可能不具有科学性。

第四篇:农村小学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调查问题应该说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许多来自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等都曾就此做过不少文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它又是一个新话题,因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及地方关于教育的决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农村教育随之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并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谨以我镇小学教育为例,作简要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建湖县西北部,与阜宁县毗邻,面积50.78平方千米,辖12个村(居),人口29820人,为盐城市最薄弱乡镇之一。全镇现有中心小学1所,定点村小2所。

1、办学条件

多年来,由于受到全镇经济薄弱、交通闭塞、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

(1)校舍。中心小学现有校舍2184平米,其中教学楼1020平米,为b级用房,其余平房校舍均为c级用房。目前现有校舍中,教室、办公室及生活用房严重不足,各功能室配套用房无一间达标。两所村小校舍总面积为1590平米,除增寿小学630平米简易教学楼为b级用房外,其余平房校舍均为c级用房.。经有关部门建筑安全性及抗震鉴定,全镇小学所有校舍均在“建议拆除”之列。

宝塔镇小学校舍基本情况统计表学校简易教学楼平房校舍面积(平米)建筑时间安全级别面积(平米)建筑时间安全级别宝塔小学10201997b116480年代c增寿小学6301992b19490年代c朦胧小学077680年代c注:校舍安全及抗震鉴定建议均为:建议拆除。

(2)办学设施。办公设施:办公桌椅基本达到教职工每人一套,但绝大部分为80年代所添置,陈旧、破损严重;目前因办公用房紧张,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室里办公。电教设施:全校现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4套,电视机、dvd等配套教学设施5套;电脑95台,45台为今年新配“龙芯”电脑机房,另50台方正电脑已届淘汰年限,大都不可使用;村小为中心校淘汰电脑,各15台,均已报废;教师用机目前才配至部门、科室,无教师办公用机。录音机、语音教学系统:无语音室及可用录音机。图书资料:中心校生均6册,村小生均20册。

宝塔镇小学办学条件统计表学校办公设施电教设施办公桌椅教师用机学生电脑(台)多媒体(台)电视、dvd宝塔小学36套(90年以后3套)部门科室有95(其中45台已届淘汰年限)45增寿小学13套(无90年后新置)无15(已报废)01朦胧小学13套(无90年后新置)无15(已报废)01电教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生均)语音室可用录音机可用投影仪册数无无无仅省“四配套”b类器材6无无无仅省“四配套”c类器材20无无无仅省“四配套”c类器材20(3)公用经费。就目前公用经费的安排而言,我省在全国的排名约12位,小学生均370元,与江苏教育发展状况很不一致。同时农村小学由于生数相对较少,享受到的公用经费总额少,往往难以满足学校功用经费使用需求。

宝塔镇小学公用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表学校公用经费总额(元)公用经费支出需求(元)生数标准总额代扣网络费征订电教等水电费电话费等维修费差旅费办公费宝塔小学560370元/人207201180050003000025000XX030000增寿小学65370元/人24050XX5000300030005000朦胧小学73370元/人27010XX5000300030005000学校公用经费支出需求(元)环卫费培训费征订报刊等参加县级比赛等特色发展费用招待费临工工资宝塔小学3500XX0XX050005000600003000增寿小学500XX4000100030003000朦胧小学500XX4000100030003000

2、学生状况

我镇原上报人口数29820人,剔除虚报和已外流人员,目前全镇小学施教区总人口约24000人,其中小学适龄儿童为1148人,在本镇就读671人,在县城、周边乡镇以及随父母、亲属外出读书567人。目前,全镇小学在校生698人,生源严重不足。

3、师资队伍

全镇小学现有在编教职工83人,借出1人,派出学习交流2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线11人,年老体弱休养未上班6人,在教育办、成人校工作5人。全镇小学实有一线工作人员58人。在58名学校一线工作人员中,全工、全合工7人,因接班顶替、民师转正等因素进入教师队伍15人,由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36人,其中中师起点30人,无一名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一线人数全工、全合工接班、民师转正等师范类分配中师起点音乐等专职5871536300

二、农村小学办学的优势与劣势

(一)农村小学的办学优势

相对于驻城及县直学校来说,一般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办学优势可言。如果勉强说来,大概有两点:

1、班额少。中心校各班级生数一般都在40人左右,村小各年级一般都在20人以下,有的班级甚至不足10人;而驻城及县直学校班额一般在60以上。应该说,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为老师尽可能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提供了可能。

2、教学质量的压力小。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作为家长的共同心理,但总体来说,驻城及县直学校的家长这种愿望和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不少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等均相对较好,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期望值较高。此外,一部分农村家庭,跳出“农门”心切,往往从幼儿园开始便在城里租房或买房供孩子读书。因此,农村学校在落实“减负”要求和贯彻“五严”规定方面面临的困难要比驻城及县直学校小得多。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劣势

相对于驻城及县直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简陋。一是教学及配套用房不足,且安全性及抗震要求不达标。二是教学及设备条件相对较为简陋,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三是学校公用经费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发展经费使用需求。

2、教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是教师人岗对应极不协调。一方面按师生比来说,在编教师总数明显超标;另一方面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人员相对紧缺、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又较为突出。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师队伍中,专业知识不强、业务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业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不安心从教,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等情况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3、学校的品牌效应及综合影响力较小。农村学校难以像县城学校那样对学生及家长有吸引力。在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存在择校的心理和愿望还是较为普遍的,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进城读书的类型,一旦条件成熟,仍要想方设法进城里学校读书。

4、缺乏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社区及地方政府支持和重视教育的力度不够,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学校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时常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究其成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随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施行以来,对促进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县级财政供给与全县教育发展的投入需求间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按照省政府计划安排,应化解的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债务我县尚未完全拨付到位;县直较大规模的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债务等待政府偿还,同时,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急需政府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尽管全县上下都在大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局、县政府均已无力兼顾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

此外,随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镇级政府都迫不及待地甩开了教育这一包袱,不再承担自身在教育发展上应肩负的责任,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加举步惟艰。

2、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当前,我县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生数多少为标准拨付的,即按每生每年370元的标准向学校下达公用经费总额,而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并不完全与生数成正比,就好比一个“三口之家”与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开支一样,并不是“三口之家”只用“五口之家”的五分之三就够了。在这种经费管理模式下,对生数相对较少的农村学校而言,则必定在维修费、办公费、教师培训费、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支出上大打折扣,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制约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目前学校经费支出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大宗物品由政府采购的模式,对于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审核支付手续烦、规矩多,集中采购耗时长、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经费使用的效益。比如,不少乡镇校在规定的报帐日报帐,往往一天时间无法完成,结果还要住到旅店等第二天再去继续排队。再如,我镇在4月份就上报计划,打算购买一台草坪机,但至9月低尚未落实到位,结果在8月底校园环境整理中,仅清除草坪杂草就花去3000元左右。

3、在农村未能真正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施行后,学校与社区、村(居)以及镇级政府的联系没有原来那样密切,镇级政府的教育责任相对减少,社区及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重视显得相对不够。二是学校工作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受到学生家长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支持和理解教育的程度远不及城里家长。做同样一件工作,比如学生报刊杂志的征订、家校通平台的建设等,城里家长十分热心;而在农村,尽管这些做法对学生及家长来说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无几。再如,学校在学生到校时间管理、学生路队管理、家长接送学生管理等制度的实施方面,不少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予理解和配合,不服从学校管理,我行我素,动辄因某一小事不如意,漫骂甚至扬言殴打老师。

4、在教师的使用与管理上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教师流动不合理。历年来教师“农进城”选调对象均为农村优秀教师,优秀师范类新生分配基本是驻城及县直学校优先,优秀教师外流,又得不到新教师补充,使得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我镇小学一线教学人员中,由师范院校毕业参加工作的仅36人,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不足45人。全镇小学无一名科学带头人或教学能手,无一名音乐、美术、科学专职教师。二是农村教师结构老化。我镇小学在编教师83人,其中年龄在55周岁以上达20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线或年老体弱生病休养的达17人,坚守教学一线的人员仅58人。三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①不少教师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甚至有的同志在某一学校一干就是10年、20年以上,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②对于一些中老年教师而言,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加之思想封闭保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欠缺,尽管课堂教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旧“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置身于镇校范围内,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几乎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在专业成长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领。③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因素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当前,尽管已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但上上下下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怕引发矛盾和问题,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无法拉开较大的差距。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者有之;摆老资格,以功臣自居,未到退休年龄不肯上班者有之;无病呻吟,小病大养,不安心工作者有之。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四、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均衡教育的呼声逾加强烈,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在学校硬件条件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正是农村家庭择校县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在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公平与均衡理应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1、加快实施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按照原则上每镇举办一所小学的布局要求,对现有学校校舍情况作调研分析,立足学校实际,按照教学及配套用房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要求,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使农村学校在校舍条件上既满足需求,又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

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办学设备条件达标工程。由于受到经费使用的限制,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自行添置设备、设施相对较少,“等、靠、要”倾向较为明显。目前,各校教学器材等主要是省“四配套”添置的,与教育现代化要求仍有教大距离。要组织对全县各学校办学设施设备条件的普查,立足县域实际,制订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标准,督导和帮助学校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3、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财政部门要深入学校作好调研分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公用经费,要保证学校经费总额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

(二)进一步调优资源配置,努力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农村学校发展步伐,是实现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紧迫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加紧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和办学设备条件达标工程外,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洗牌”,使得各学校在教育思想理念、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条件等诸多方面逐步趋于均衡,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1、逐步建立起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目前,县城学校是全县优质师资最密集区,县城学校在师资配备上高出农村学校一个较大的层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校际间又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为促进师资合理流动,宜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全县教师统一调配制度。由教育局相关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统筹安排教师。二是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六年。三是选派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在县城学校选派一定量的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做到县城学校教师原则上有不少于三年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2、建立起县城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根据县城学校规模及办学实力等因素,确定其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数量,各援助学校要在办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对受援学校产生实在的影响,要在人员及设备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促进农村学校的加快发展。

3、组建县域教育联合体。以县内知名校、龙头校引领,组建多个教育联合体,实行人才、资源共享与互动,组织开展帮扶与促进活动,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质量、师资配备、办学设备条件等方面高位均衡,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与繁荣。

(三)进一步改革教育人事制度,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突出表现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和影响。但多年以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波澜不惊,教师岗位“铁饭碗”的倾向表现得依然较为明显,特别在农村学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较为严重。

1、切实开展动真碰硬的师德教育活动。毋庸讳言,目前来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提法,我们作为教师本身已觉得不再是那么底气十足,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诸多行为的存在使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形象大打折扣。迫切需要展开一场至上而下的“整风运动”,通过展开深入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排查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上的存在问题及差距,并制订出台具体而明确的制度与规范,对新发生的违规行为作何处罚,进一步规范与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

2、有效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制订与出台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由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按需设岗的要求,对各学校核编定岗,由学校组织实施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全员聘任制改革,使能够胜任教学一线工作并享有较高的群众信任度的教师优先聘任到教学一线工作,享有高于教辅、后勤等岗位的待遇和报酬。促使不能胜任一线工作、不安心从教、以功臣自居不肯上班、小病大养不愿上班等各种类型的人员转岗或待岗。在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过程中,可允许农村学校依据工作实际需要,招聘一定比例的拥有教师资格的社会从业人员,方可保证农村学校全员聘任制改革不会因教学岗位人员不足而流于形式。

3、全面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当前,教育行业中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但在目前的农村小学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所理解的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少学校依然是“打和牌”,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经济杠杆未能在调节与规范教师工作行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一是要保证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的民主性、真实性,二是要合理拉开工资差距,真正做到依据德、能、勤、绩等综合因素考核发放。做到有为才有位、绩酬挂钩、优绩优酬。从而形成勤于学习、乐于钻研、敬业爱生、廉洁从教的良好风尚。

第五篇: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2011年1月辞去工作,安心在家中住了前后半年,没心没肺,诗书作伴,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倒也自有一番别样滋味。一不经意我已经离开乡村的这个圈子整整十三年了。单调的生活周而复始,不留心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的。当这个没有变化积累了十三年之后,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在城市化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对照着十几年前用审视的目光再一次认识家乡的同时,内心非常地震惊,或许只有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才能真正的形容这些年的变法吧。这里我想分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说得不对希望多多指正,说得对鼓励一下,谢绝对号入座,谢绝跨省。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以及结构模式

1、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无需否认,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了。伴随着的是幸福感的增加。随着城市的飞速扩张和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飞速提高从十年前的日薪20元增加到120元。子女孝敬父母几千块,加粮食,林木,养猪以及补贴等等综合起来户均收入应不下于20000元。应付开支下来略有结余。别的不说,单从表象,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楼房,到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了。

2、国家政策:圈外人也许不相信,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的不是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农民工工资的增加,而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上缴和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的噩梦不再,打下的粮食三分之一以上要送交国库的日子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是户均每年大约还有500至600的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

3、青年人经济话语权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的区别却不是劳动力的强弱,也不是祖辈的积蓄,而是以年轻人收入的多寡来定英雄,子女出得不强的日子就略显紧吧,子女强,孝顺的一年拿回来一两万则可以以红红火火。一般家中大的经济决策都会参考子女的意见,甚至由子女做主。很明显年轻人对经济话语权在农村的要远远高于城市的年轻人。这一点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教育的投资。

4、随着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条件的大幅改善建筑行业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除少部分外出打工外,由于城市开发需要、房地产的大规模发展以及自建房屋的大幅度增加造成工价的飞速上涨,基本半年就是一个台阶,甚至因为政府土地政策的收缩,城郊抢建成风,造成了农民工工资的畸形上涨。一个晚上加班费一千块的神话屡屡上演。目前算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吧。收入总是伴随着风险的,房地产的开发不知不觉间和农村的经济收入如此的密不可分了,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或许哪一天会变成一个定时的炸弹。

5、种田耕地和养殖业退居次要地位:悄然间很多地方的水稻种植从双季转化为一季,农民变懒了吗?如果有更多的选项有谁又愿意把自己紧紧束缚在土地得上面呢,十几年前的最懒得人才种的中稻已经大规模普及了,单产提高了,总产减少了,土地得到了休息,农民也有更多时间打工,或者休闲。养殖业尤其是猪肉受市场波动影响特别大,受过一两次刺激之后成规模的养殖业大幅度减少,加上民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养殖业和种田一道退居次要的位置。

6、林业成为又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主要有绿化树种樟树、桂花树;建材杉树、竹子以及纸材松树。作为退耕还林的注解,许多的自留旱地在退耕还林的浪潮中悄然换成了林木,什么口号都是假的,经济账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亩旱地林子十年的收入不下于一万五千元,主要投入是开始三年,待到成规模后,采取轮伐和间伐相结合的方式让回报具有了可持续性。相比最好的水稻田的收入也不遑多让,缺点是前期周期长了点,但是有人尝到甜头之后,自然而然的就种树成风了。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要用什么方式?投入多少?一夜之间似乎都会了。

7、房地产热在农村的兴起:城市房价的上涨,土地拆迁的补助两方面的刺激,农村的房地产热悄然兴起。一家有两三栋楼房的人家开始出现了,有捞拆迁款的,有避免货币贬值的,有投机将来农村的限制建房政策的,有仅仅表示产权的所有的。

8、拆迁补偿:拆迁补偿对于农民来说算得上是一夜暴富了,一般建房成本每平方1000不多,补偿起码2000多,这一点利润就是100%,如果是专门应对的抢建成本估计也就400-500,所以在农村你可以听到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与此同时传统戏剧也渐渐消亡,渐渐的传统戏剧的市场只是办丧事的同时会请来热闹一下,货车一开来,拆下一面的挡板就是现存的戏台。吹吹打打,哼哼唱唱一番,车门一关,钱一收就走,最多不超过一天。虽然生存下来了,曾经的社会娱乐的主流却尴尬里和丧葬文化为伍。曾经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自由恋爱的交流形式,曾经差不多是老百姓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不见了,中央十一套的戏剧一天唱到晚,少有人换到那个频道。

2、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

3、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

4、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

5、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

6、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

7、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8、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

9、网吧与手机上网: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与此同时网络在中年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谜,哪怕拿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也不会去乱点一下。在这方面,哪怕是一家人,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阻隔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是两个完全世界。正如天天看着新闻联播的父亲和翻墙的我。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与此同时传统戏剧也渐渐消亡,渐渐的传统戏剧的市场只是办丧事的同时会请来热闹一下,货车一开来,拆下一面的挡板就是现存的戏台。吹吹打打,哼哼唱唱一番,车门一关,钱一收就走,最多不超过一天。虽然生存下来了,曾经的社会娱乐的主流却尴尬里和丧葬文化为伍。曾经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自由恋爱的交流形式,曾经差不多是老百姓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不见了,中央十一套的戏剧一天唱到晚,少有人换到那个频道。

2、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

3、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

4、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

5、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

6、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

7、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调查报告《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8、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

9、网络时代对农村生活的影响: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与此同时网络在中年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谜,哪怕拿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也不会去乱点一下。在这方面,哪怕是一家人,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阻隔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是两个完全世界。正如天天看着新闻联播的父亲和翻墙的我。

三、农村的常住人口结构1.老龄化,空心化: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提高很快,悄然之间似乎65以下的都不怎么算老人了,与十几年前相比提高了十几岁,加上青壮大规模外出打工或者在城市落户。常住人口以中老年和小孩为主,所住的生产队不算很小,两百来人吧,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一百来人的庞大队伍,真正在家种田的年轻人我竟然找不出几个来。往日的喧嚣不见了,安静,祥和中透着一股浓浓的暮气。2.户籍制度有新的特点:第一是双户籍较普遍存在,由于农村人口某些福利,以及土地利益,许多在城市有户口的人悄然间办起了又一个户口,至于具体途径应该是管理户籍的派出所吧。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二是过世死亡的人口,户籍依然存在,这个应该算是土地固定期限承包的一个副产品吧。第三是嫁女户籍依然存在,因为实际的利益还不是很明显,我们村案例不多,第四是超生子女不上户口的不见了;综上:农村的户籍人口从以前小于实际人口转变为大于实际人口。3.计划生育观念:十几年前还要死要活的计划生育,官民相对立的顽症竟然不治而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筑,悄悄的经济原因已经替代传宗接代成为了人民生儿育女的第一考量了,生活改善了,一个小孩和多个小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太过明显。回家一段日子却发现往日很少的小孩子渐渐多起来,作为80后一代的小孩子大多还小,虽然每人只有一个,加起来的数目却不算少,算是一个小小的婴儿潮吧。这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后回光返照么?4.传宗接代:虽然经济原因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考量,虽然现在的观念是不是那么的强烈,作为这个影响中国农村人口的第一注解,我很有必要详细的说一下.。我们单单从人口学角度,从重男轻女,从字里行间得来的往往是咬牙切齿的痛恨。或许作为一个农民的话你就不会这么想。一个农民如果没有一个儿子在目前来说依然可以算是切肤之痛。我想具体举三个例子:其一,我外公有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都出嫁十几年了。第四个姨招的是上门夫婿,为生活计搬迁到了城郊的一个村子,留下外公外婆独自过日子。开始几年还好,前几年外公病重,所在的生产队就开始有预谋的掠夺田产以及山等等。首先是不通知开会,再是以年老的名义拿掉没法耕种的田地,再次是明目张胆的侵占。一来二去外公家竟只剩一所老旧的房屋了更有传言说死后齐屋檐以外都要收为公有。外公去年过世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这个他奋斗了几十年的地方死前要受人欺负,死后就要一无所有了。其二,离我家不远有个人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出国当翻译,一年收入有二十万左右的样子。二女儿在省城。三女儿在市里做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的。因为修高速路经过所住房子以及一大片土地,补偿也有100万左右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连神仙也羡慕吧。事实上他正愁得很,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在外面远远的把自己嫁掉了,三女儿又太能干附近根本找不到一个相配男孩。如果还是外嫁,离不开乡土的老实巴交的自己老来有谁可以依靠呢。其三,我一个亲戚在桂林开工厂,算不上大福大贵,但是吃穿不愁的,只生了一个女儿,去年出嫁了。种田的弟弟生了两个儿子。哥哥最近在家里盖了两栋楼房,第一栋是以老母亲的名义帮弟弟盖的,第二栋是和弟弟合伙搞抢建盖的,哥哥出钱弟弟出力(征收有钱拿不征收老来可以养老)。结果都要征收了,弟弟放出的话是一分钱都没有哥哥的份,理由是:哥哥要了没有用,要给外人。同村的人和亲戚之间似乎都觉得理所应当。一个个精明强干的哥哥的话事权竟然比不上一个只会和泥土打交道的弟弟,情何以堪。传宗接待的故事上演的几千年,或许还将继续上演下去,或许只因为我们是一个总是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的民族。老毛爱好者么?

四、新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1、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去城里有两条路线,如果是下午四点左右坐车出门走南线的话会非常拥挤,因为要经过镇里,很多十多里外的小孩都在镇里上学。此时正是放学高峰期。如果走北线的话情况相反下午四点几乎没有人,但是四点回来走北线的话则陷入小学生们的漩涡。这是很多在邻近镇上上学的小孩子们放学回家了。对于幼儿,人们也有办法,想出面包车司机兼职的校车接送这个招数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呢,这就造成了教育进一步向城镇集中的趋势。

2、农村教育的空心化:走访了一些学校,因为生源不足以及教学资源的整顿,其中的很多已经人去楼空了,便利的去更远的城镇上学,不便利的也要跑好远的路才到最近的中心小学读书。人声鼎沸变成了稀稀落落的小孩三两个。农村教师待遇提高的同时,建个希望小学就跟玩儿似的的同时,农村学校的黄金时代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3、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化:现在只要稍微有点钱的就会送孩子读书,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很少可以见到辍学的孩子,记得我们读书那会初一是三个班两百人的样子读到初三就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了,读到高中更是只有区区三四十人,现在呢基本上都是高中吧。高考的扩招加上生源的减少,只要不是太差基本上可以进一个三流的大学大专。十年前的考个大学举村同贺,转眼间成了家常便饭。

4、交通安全隐患安全隐患:看到那些拥挤的校车,颠簸的山路,那些兼职的校车也许终将有人来管吧,但愿不是出了几次事故之后。

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道路建设短短十来年产生了由村级沙路到村级水泥路的飞越,由村级水泥路到生产队级水泥路的飞越两个阶段。具体过程:由上级政府主持的村级公路的建设,由官员对自己家乡专项拨款的生产队公路建设,由生产队集资和申请上面拨款相结合的公路建设。2.水利建设:水利建设总的来说退化严重,义务劳动这个名词消失以后,乡政府、村委不再组织农民的义务劳动,整个从大集体时代延续下来的水利工程也慢慢退化消失。农民用水也从引水转变为用水泵抽水。这二十年来水库大堤几乎没有修过。很多引水渠几近荒废,说真的还是吃的毛泽东时代的老本(这是我认可毛的地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解决水问题的办法是抽水架电。第一受干旱年成的影响小,第二相比私人去做水渠的养护暂时节约了成本。短期来看是不错,长远来看确是看天吃饭。有水的时候蓄不住,流走了,持续干旱没有水的时候上哪里去抽?解决用水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水利建设。目前政府还根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迟早会重视的吧,遭几次灾害,受几次罪之后。其实现在修水利用机械加钢筋混凝土的话成本低了好多,容易了好多,也结实了好多。水利事业方兴未艾。3.生活用水、用电:生活用水从挑水转变为自来水。用挖机挖一口井的成本是一千块左右,这样的钱谁出不起啊,公共井也不见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井。至于洗浴用水也大部分转变为热水器和太阳能。电费要比十年前便宜,记得从前电费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九十年代一度电是一块八,差不多是一天工资的十分之一。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个煤油灯什么的。现在农电整改情况除个别地区以外基本整改完毕(我们家是个别之一)。停电现象已经很少出现,煤油灯则基本消失不见了。

六、农村的土地制度

1、退耕还林:走在乡间如果你十年前来过,你可以很明显看出生态改善了,山地基本还林之后该绿的地方基本绿了,不该绿的地方也基本绿了(很多路因为少有人走也长满了草和灌木)。同时我也看到农民因为不种山地了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从土地得桎梏中解脱出来,山间的小路在荒废。野兽不断回来了。但是又不能单单以一个利字说得清,没有山地种植的农民似乎一夜之间变懒了有点无所适从,就这一点来说我到底是该高兴还是担忧呢?真是一个有点纠结的问题。退耕还林的补助款依然还有虽然不多区区几十块,但是是信用社直接发的没有人上下其手,这个我可以作证。

2、半永久承包:半永久是一个利民的仁政,但是同时又是农村土地政策混乱的真正根源,具体会在建设用地表述。十几年后当这一个半永久承包期过去之后会留下什么遗产呢?还会不会剩下一半的耕地?

3、建设用地:盖房子侵占农田的事情随处可见,不下于40%吧,理由有六,第一,农田的地基成本低至可以忽略。,一亩农田一年的收益预期不到500,在有的人眼中甚至100都不到。相比之下一亩的开山的成本一般5000元至10000元左右前提还是抛弃传统人工改用挖掘机。第

二、道路成本。农田可以选择的范围广,路边的居多。路钱基本上可以省了。而山地要算打路钱,路占用的额外土地钱应该不下于又一个5000到10000元。第三,由于树木的十年期的利益相当的高,种树积极性大大提高。山地,山的价值上升了。第四,农民不会看长远,子孙那时候的事情不能预料,可以看见的眼前的是没有后生种田。十年百年以后的事情说不准,至少目前是最划算的。第五是部门监管不到位。我所在的乡村农田办理建房证基本上没有受过阻。于是我可以看到农田一步步被蚕食。第六,当前的土地政策很模糊至于将来怎么变大家都看不到,农民起了圈占土地得心思,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盖房子换上建房证或者房产证。第七,征地政策,政府的文件一堆一堆,当然不是我这种小人物可以去参考的,偶尔下发一个通知,具体政策参考某某文件,至于某某文件是什么内容没有几个人知道。集体用地让位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哪怕是耕地,这方面政府是一如既往的强势。政策的模糊进一步造成农民的跟风抢建,希望借东风一夜暴富。

4、土地的私下买卖:当下的土地私下买卖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买卖其实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为什么又这么多人参与其中而又乐此不疲呢?第一是有官方背景内幕消息的人囤地压征收的宝,第二是农民只人眼前的利益对以后的纠纷,对真正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第三是当前的土地政策混乱,对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变的审批不明确,让人可以轻而易主地变更成建筑用地从而提供价值。

七、拆迁问题

1、抢建成风谁之过?谁之过呢?当你看到别人可以盖房子挣得百万家财的时候,你会怎么去想,还会淡然吗?当你看到干部在后面撑腰,占有股份,拆迁队员拆隔壁的同时在自己地里抢建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当你看到别人在拆你家的房子的同时却对咫尺之遥的有背景的正在抢建的房子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心情?是诅咒社会不公平,还是社会的黑暗。这个时候,这一个个宁静的小村庄开始适用的丛林原则。那看不见的手中牵着一层层的黑暗。

2、暴力拆迁以及补偿标准为什么总成疑问?建了房子,下一步当然就是开拆了。不许怎么办,政策压,打手上,挖机挖。补偿标准是什么?公告上说参考几号几号文件,但是几号文件在哪里?谁都没有看到过,也不知道该到哪里看。钱是业主出,却是由地方政府支配,你三我七还是你七我三,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开始的时候地方政府说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慢慢听说某某地方死了人,有了影响之后。语气似乎又不那么强硬了,每一个农村都在上演博弈。什么是集体所有?物权法,土地法又有哪些规定?拆迁的补偿标准文件在哪里?这些模糊的地方太多,政策的模糊中腐败空间很大。

3、一夜暴富后的心态失衡。100万对于农民是什么概念?或许和一个亿没有区别吧,一夜暴富后的农民的典型性行为可以归为嫖赌二字。于是一夜之间离婚的离婚,讨小老婆的讨小老婆。相濡以沫的小夫小妻一夜之间道德沦陷了。这是富了的,没有富的呢?心理失衡当然免不了,妒忌,失落甚至是仇恨不一而足。先富带动后富只是一个笑话。

八、农村的政治环境简单介绍

1、国家大事:农民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新闻联播,报纸相比十年前没有任何变化,不要说农村了,我所在的地级市都只找到了三个报摊,火车站一个,步行街一个,汽车站一个。网络虽然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但是一则主要是用来上QQ看小说和打游戏,二则在农村的常住的主流人口还很少接触到网络。

2、村一级政府的主要工作:村委工作十几年前主要是计划生育,组织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上缴的征收,以及民事纠纷调解,十年后转变为,民事纠纷的调解,退耕还林的维持,农副业的协助配合工作,以及涉及土地征收,拆迁等利益的再分配。

3、入党问题:因为村一级政府的职能渐渐向服务型方面转变,党员的政治作用渐渐从积极带头作用转变为荣誉象征作用以及村委选举,党员的利益则有有政治方面的优越感,有年终土特产福利,有村委组织的观光旅游;成分主要来源为教师,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交游广阔者(类似古代的游侠),军人,大学生。

4、选举问题:无利不起早,随着村委的待遇提高和利益分配方面的职能增加。进入村委的竞争渐渐激烈,联络以及收票等等情况渐渐白热化,部分,尤其是涉及到富裕的村委,则出现挨家挨户拜票收票的现象,有腐败的同时你会发现村民觉得手中选票的分量重了,有利于提高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在五万的村支书,百万的村长之类的流言中也唯有这点聊以给人遐想和安慰了。

5、村民的监督权:村政府财务公开至少在我在家的日子一次也没有见到,或许就算公开了也没有几个老百姓去看吧。倒是见到了几次不符合规定的旅游用款,那用公费旅游的车后面我想是群众嫉妒的目光。

6、义务劳动和兵役:义务劳动不知不觉间就扔进了历史的尘埃里了,水利荒驰背后也有生产队长们的失落,兵役并不如某部门宣传的那样有难度,而是想当有当不上的大有人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除了读书之外的又一出路。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写过类似的文章,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写得更详细。在家居的寂寞岁月里,唯有写下这点点滴滴作为这江南乡村的时代变迁的注脚了。(其实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是不愿意找麻烦就不发布了。)

上一篇:奶茶店开店流程图下一篇:南昌工程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