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学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一篇:金融学本科论文范文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适应这一要求,金融学本科教学应立足培养技能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能从事金融实际工作并且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应该不断完善本科教学实践,培养一批能适应行业企业业务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学;商业银行

一、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本是将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相结合,实现两者融会贯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了国内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形成。

在通过对近几年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中发现, 60%~70%的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 30%,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对新工作的适应周期仅在 1 年左右。由此可见,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可偏废。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向的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几大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的今天,金融产品也在不断的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与实践紧密联系。那么传统的单纯式的课堂理论讲授极易导致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通过增加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金融模拟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训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实践性教学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中的应用

(一)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课程理念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以面向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为依托,以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中心内容,从银行基层工作岗位的需求出发,以银行存款、结算、贷款、代理等各项临柜个人业务操作为主体,制订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业务操作流程展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完成具体的银行临柜业务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银行柜员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课程内容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本着银行一线业务岗位处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全部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8个教学模块: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基本规范、个人储蓄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外汇业务、代理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企业基本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括了模拟银行实际工作的实训流程,根据银行业务内容的细分,每一个教学模块又涵盖了若干个子学习活动,形式上相互平行、稳定,内容上层层递进、密切相关。在与金融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建设的思路和内容。将现实工作任务的背景资料来运用,将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引入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真正反映银行临柜业务岗位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需要。

(三) 以情景为导向,建设教学模式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每个教学活动的学习与实务操作都按以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以相关的银行业务制度法规为基准,按照业务操作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临柜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银行真实操作设备、仿真业务凭证、业务印章、业务操作程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以搭建仿真教学实训平台为基础,教学环境完全营造职业环境氛围,在与行业合作建成的能完全模拟银行真实环境并综合银行出纳、储蓄、会计、银行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各项业务的全真化校内实训室——金融模拟实验室,设置客户休息区、大堂经理区、现金业务高柜区、非现金业务低柜区、后台业务处理区等,配备服务器、小型机、电脑、票据打印机、捆钞机、磁码机、假币识别仪、银行业务软件、身份证鉴别仪、复点机等主要银行设备,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真实情景、真实业务流程下进行银行各项业务的实训操作。

三、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 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变化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企业行业的日益变革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对行业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岗位的需求转变,职业需求的变更这些信息应该是高校教学最先扑捉到的,也是最先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变化上的。《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授课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对各家金融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与业务培训,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业务岗位的各种发展变化,及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努力做到与行业岗位业务操作的零距离。

(二) 重视行业、企业的信息反馈

以校内实践教学为基础平台,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创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所在,但是与此同时,外部评价才是检验改革意义的标准。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反映在已就业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实际岗位操作的适应情况,对所学、所练的业务内容的具体检验。这些反馈信息来自企业,授课教师应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整合,并将其融入到今后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去,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度更加提高。

(三)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以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为教学内容,因此在课程评价的同时应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的评价。例如在评价过程中结合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实验实训等考核方式,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在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上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高职院校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金融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2]黄萍,陈金金. 浅谈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陈建新. “校店合一”办学模式下对银行业务课程改革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08).

[4]朱维巍,董瑞丽. 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5]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研究2009,(01).

[6]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作者:孙文博

第二篇: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養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6).

作者:刘艳梅

第三篇:金融学本科生实习模式探讨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高级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金融学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然后结合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探讨了一种新的实习模式。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供了桥梁,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目前,金融学本科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对金融学本科生的实习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一些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建议。

一、目前金融学本科生实习的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学本科生毕业实习的主要方式

据我们对全国近100所高校金融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管理的调查,金融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的主要方式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具体有以下4种作法:一是校内集中实习。即在校内实习基地,由实习教师指导,集中进行;二是校外集中实习。即各专业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带队,集中进行;三是顶岗实习。在实习条件较好、专业指导力量较强的实习单位,由其安排合适岗位,并委托其代为指导,学校只派教师巡回检查,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专业技术指导;四是自主实习。即根据专业性质特点制定毕业自主实习管理措施,允许学生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联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及政府部门等单位实习,以增强实习的针对性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

(二)现行金融学本科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不断增加对毕业实习经费的投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实习经费并没有保持与之对应的同步增长,使得学生毕业实习的条件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金融学这样的专业,一个城市能够提供实习的单位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规模庞大的实习生需要,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许多毕业生只有去路程比较遥远的郊区或相邻的城镇,依靠学校发放的实习经费,往返的车费都不够。

2.接收学生实习单位存在管理风险。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它面临的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每一个部门或员工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以及明确的经济责任他们不敢将正发生的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去做,学生们们只能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另一方面,每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的今天,许多接收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单位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泄漏,往往对接收学生实习的热情也不高,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不让其接触企业的专业核心部分,以致学生难以获得理想的实习效果。

3.实习内容未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的特殊性,毕业生能够亲自操作的业务并不多,更多的是承担一些协助性的工作,比如引导客户填写表格或单据。这些实习内容与平常所学知识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不能体现金融专业的特色,往往使实习生产生失望的情绪,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4.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35%,这也就意味着559万毕业生中还有360多万是处于无工作状态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毕业实习,把时间投入到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难的影响,当今学生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演变为多元化,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工作。既然不从事该项工作,就不必去耗费时间实习,这样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5.自主实习逐渐沦为“放羊式”实习。由于上述原因,许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都采取了自主实习的形式,加上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手段未跟上,学生往往利用自主实习的高自由性,从事找工作和打工等一些毕业实习无关的活动,造成分散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实习的目的难以达到。

二、金融学实习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我们在金融学专业实训实习中,摸索探讨了一种称为“模拟实习+单位见习”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主体,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先在校内实验室中进行全方位模拟实习,然后有组织地去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见习。

(一)全方位模拟实习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高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帮助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像理工科学生一样在实验室亲身体会专业业务流程,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为金融学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全方位模拟实习平台。金融实验室一般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

1.金融投资模拟系统。可以进行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是金融、投资、经济类等专业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系统。系统采用真实的证券、期货、外汇行情,完全按各个交易所的交易规则进行撮合交易,模拟真实的证券、期货、外汇交易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对证券、期货、外汇的模拟交易,培养市场意识和风险观念。

2.商业银行模拟系统。可以模拟实验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所有基本业务流程,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外汇业务等。系统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银行业务的背景、流程和操作规范。

3.保险业务模拟系统。可以提供保险实务演示区、风险管理和保险营销演示区、保险业务单据模拟操作流程区、模拟核保核赔操作区、模拟寿险体检及责任事故伤害病理分析操作区、模拟网络保险操作区、保险客户服务模拟区、保险财务与偿付能力管理区等功能区的模拟操作。

4.金融产品创新实验系统。可以提供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以及@RISK等模拟软件,满足学生做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金融产品等创新活动的需要。通过该系统,可以为学生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开发与设计奠定基础。

(二)有组织的单位见习阶段

通过校内的“模拟实习”阶段,学生不仅巩固了金融专业知识,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机对话”操作体验和印象。但是校内模拟实习与真正实践之间有差异,一方面模拟实习环境与实际单位不同,另一方面模拟实习中缺少活生生的客户。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单位见习,使其感受到真实金融工作岗位的氛围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程度,尤其要树立良好的金融服务意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财经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带队老师驻守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包括会计和信贷几部分,实效显著。如今,我们的实习组织方式要与时俱进,实习内容要灵活创新。在组织上,各学院负责人要勇敢地“走出去”,主动和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及实习基地;在实习内容上,考虑到金融学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必须通过模拟实习的学生表现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单位见习计划以突出重点;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向其介绍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使其兴趣爱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以后所从事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目前,校外单位见习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柜台实习。这种实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实习中,由银行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由于银行有规定:非工作人员不得操作,所以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临柜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指导客户填写相关业务的票据。它要求实习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较高的业务水平,能够处理好与不同类型客户之间的关系。

2.大堂实习。其实习内容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主动客观地向客户推介、营销实习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为其当好理财向导和参谋。其具体任务是告知客户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以及基本的收费标准。这要求实习生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能够明白各项业务的收费标准;对每一种理财产品从产品产生的金融学原理到盈利模式都能够进行相关阐述,回答客户所咨询的相关问题。

3.会计部门实习。金融学毕业的实习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一般都接受过会计方面的教育,也有一部分金融机构会把实习岗位定在会计部门,让其参与到财会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当中去,其主要工作是对相关会计报表和材料进行专业核对,发现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三、新模式实施的优点与要求

“模拟实习+单位见习”是一种兼具各种实习模式优点的实训实习模式,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实习质量。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停留在单位见习阶段,不能给实习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而新模式采用先校内模拟实习后校外单位见习的实习顺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仿真性极强的金融实验室,提前进行各种业务的实践操作,从而发现实际岗位实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请教指导老师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这样充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也为日后的单位见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能力方面的训练。

(2)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新实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实践,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安排合适的实验室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才能,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解决实习单位少的问题。由于校外实习时间的缩短,在相同的实习时间内,能够容纳的实习人数就会增加。以前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通过新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校外实习时间缩减到1个月左右,这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实习岗位,大大解决了实习单位少的问题。

(4)弥补实习经费不足。“模拟实习+单位见习”实习模式是一种两阶段的实习模式,其前一阶段主要是校内实习。由于校内的生活费用一般是比较低的,可以节省部分费用,弥补实习经费的不足。

“模拟实习+单位见习”实习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完全符合我国现行实践教学要求的实习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它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

(1)模拟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的配备要不断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模拟金融机构固然不是真正的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应样样俱全。模拟金融机构的建设要以当前最先进的金融机构体制为模式,配备最新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具有模拟各种金融业务的能力。模拟金融机构在硬件建设上也要尽量与现行金融机构发展保持一致,能够提供办理相关业务的设备与资料。

(2)学校必须与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组织和指导毕业生实习。学校要保持开放性的办学理念,筹建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制订可操作性的实习方案。金融机构的选择上要保证全与优的结合,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选择一定要覆盖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保证能给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另一方面,所选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代表所在领域的较高水平。这样的实习单位才能给学生带来金融业最新发展态势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 陈迪红.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与选择[C].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周再清.诺丁汉大学的本科教育,大学教育科学[J],2006年第6期

[3]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年第4期

[4] 吴文忠.构建信息化金融实验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21期

[5] 苗 绘,等.建立和完善金融院校模拟银行的设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6] 黄幼川.工利院校工程技能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第22期

[7] 晏爱敏,冯月辉.构建和完善金融学科全方位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年第1期

[8]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第22期

本文得到湖南大学教研课题《大工程背景下现代金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资助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周再清 钟 翼

上一篇: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怎样写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