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周年工作征文

2022-11-22

第一篇:改革开放周年工作征文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2篇)

(篇一)

改革开放带来农村生活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如芝麻开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前沿,回头看那奋斗历程,不禁感慨万千。**年前,人们所行走的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好一点的能铺上石子砂石就很不错了,记得小时候,家住**农村,那是一片山区,人们出行是很不方便的,出门办事或到镇上赶集,都要翻越一座座大山。而所谓的路,也就是那一条条羊肠小道。路蜿蜒曲折,盘旋而上,有的地方就靠近岩石边上,不小心就可能滑落,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为了及时办好事就必须得赶时间,人们很早就得起床,趁得月色匆匆而行,再匆忙而回,一般来回都要花费一天时间。如果是买卖东西,还必须得肩挑背扛才行。因为不方便和不能远行,记得年幼时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和父亲去集市上热闹一回,大多时候只能呆在家里想着外面的天空。

到我上小学和中学时,已是改革开放初期了。那时对于路,已经有了变化,人们也有了一些认识,知道要发展经济必须先修好路,路通才能发展,路好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不是农忙的时节,村里会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进行修路,将一些小路拓宽,将弯路拉直,有条件地铺上石子砂石等,这样在雨天出行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的,出行就方便多了。而直接的变化就是我们小孩子可以随时和家人去赶集,到集市上看看逛逛,不用掐指盼日到年关。

再后来,有些路慢慢铺上了沥青、三合土等,路也平整了不少。

现如今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路有了更大的变化。随着国家农村路路通工程,道路到处都硬化了,出门就更方便了,家里的经济作物、特色水果等都可及时快捷送到远方。而那一条条国道、省道将各个城镇相互联系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二)车的更替

在以前,人们出门办事主要是靠徒步,跋山涉水,顶风烈日,辛苦可想而知。记得开放最初几年,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那时,看到别人买回一辆自行车,都要好奇地看个够,摸个透,真是羡煞不已。而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农村家庭大多有摩托车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了,有的还买了农用车跑起了运输,用机械做农活等。相信再过时日,家家户户包括农村有轿车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毕竟时代不同,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成果会进一步得以体现。

(三)房的变换

记忆中的老屋,古朴而纯真。那一排排青土垒成的墙面,麦秸铺成的屋脊,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儿时对生活的憧憬。父辈的那代人,劳作了一日,回到了冬暖夏凉的土屋,抽一袋旱烟,洒去了一天的疲乏。在那个淳朴的年代,在他们的灵魂里,对土地的依恋宛如婴儿对母亲一般的难舍难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大集体的日子里,生活仅仅是解决了温饱而已,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那个简朴的土屋迎接着我们的出生。现在这所有的一切便成了永恒的思念。

改革开发的一声春雷,惊醒了中国沉睡的土地。我们接过曾经是儿时当玩具的那把锄头,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火热的耕劳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建房是农民的首选。于是,一排排青砖红瓦的房屋取代了昔日的土墙,抹上了水泥地,让潮湿的泥土换作干燥舒适的新空气。

随着抗震安居工程的开展,现在农村有些农户盖起了二层小楼或下了两层地基的房,住的宽敞明亮,真正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味道。

**年,弹指一挥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感受了太多的惊喜,我们生活由贫穷变富裕,由单纯追求温饱到安逸享受生活,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取得的进步成果。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呀,正因为有了人们的不断奋斗和摸索,前进的道路才变得通畅,因为有了人们的相互协作,才有了今天的可喜变化,因为聚合,所以成功。但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深入,我们的生活更得以锦上添花!

(篇二)

改革开放**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列强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苏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年,风雨兼程;

**年,阔步前行;

**年,见证辉煌。

**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年的沧桑巨变,**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1978~**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中国的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改革开放的**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年。自粉碎“四人帮”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97年香港回归;

99年澳门回归;

1999年面对南方的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

20**年面对令人闻风丧担的非典疫情;

**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又一个磨难阻击在脚下。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得以体现与凝结、升华。

改革开放的**年,是教育科技事业稳定发展的**年,自邓小平爷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我国的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实行,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成功到20**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再到**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机的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搜索中让中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到**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腾飞,没有科技的迅速发展,没有国家的强盛,就不会实现高新技术集成的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更不会有中国人的飞天圆梦。

改革开放的**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年,19**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国奥运健儿奋勇争先。2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

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

而08年奥运在中国举行,同样战绩辉煌。

在改革开放**周年之际举办北京奥运会,让人惊叹历史如此巧合又意味深长。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厚的物质基础,让我们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也正是由于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使我们在首次申奥失利之时,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最终取得奥运会的举办权。可以说,奥运的申办、筹办、举办,见证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历程,记录了一个古老的民族融入浩荡世界潮流的坚实足迹。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将走过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而自豪。

(篇三)

我家的变化

我家位于**老城西**多里。上世纪70年代,我们是一个7口之家,奶奶**多岁,妈妈长年身体不好,我们弟兄3个年龄很小,全家人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当时农村都靠挣工分吃饭,由于我们家劳动力少,每到年终决算时,总是扣除夏秋分的口粮外,还欠生产队里款。就算是这样,一年下来还要差两三个月的口粮。为弥补全家的口粮缺口,妈妈每次回姥姥家总要带一些地瓜干回来,有时也带几个馒头回家,在每天靠吃粗粮为主的我们眼里,能吃上一顿馒头就好像过年一样。由于那时候粗粮多,过年的时候我们真不知该怎么做着吃,母亲就弄点榆皮面,把它同高粱面掺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做红面条吃了,或者和一小块白面,一大块高粱面,先把白面擀开,再把高粱面团包在擀开的白面中,吃包皮面,这样,就觉得很好吃了。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我们家分到了6亩责任田。身体逐步好转的妈妈便把主要精力投向了责任田。我们放学后放下书包也主动帮妈妈下地干活。这样一年下来,不仅口粮问题解决了,还有了存粮。上世纪**年代初期,我们这里都种棉花,一车一车的棉花,换回大把大把钞票,那时最大面额的钱是***元的,所以,几千块钱就很显眼。

1982年,我们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于是妈妈拿出多年的积蓄买了第一台家用电器——14寸的黑白电视机,也是全村第一台,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来我家一起看。当时的电视节目虽然不多,但已经感觉到幸福的滋味了。到了上个世纪**年代,电话、电冰箱、空调,都逐步用上了。数一数我家与电有关的东西,足足有20样之多。

19**年,爸爸托熟人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代步,自行车推回家的那天,我和哥哥们都乐疯了,抢着爬上车后座,让爸爸在门前的小路上骑上一大圈。这辆自行车,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在看看家里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1982年前,我们全家一直居住在3间半土墙瓦顶的平房里。1982年哥哥结婚,我家盖起了5间砖瓦房。一个大院,很是宽敞。19**年二哥结婚时又盖了一个大院,近年来,左邻右舍有的盖起了楼房,我们家也重新进行了翻盖。我还在县城买上了3室2厅的楼房,进行了装修,条件是越来越好了

(篇四)

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我出生在内蒙古**,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使我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家乡的变化发展同时也牵动着我的心。**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公里;

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年前党的十一届*中全会——那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会议,拉开了草原改革开放的大幕。

**改革开放**年来,全盟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的**.*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22倍;

工业增加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47.3倍;

固定资产投资由6***万元增加到**.*亿元,增长509倍;

财政总收入由1***万元增加到**.*亿元,增长35.6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1***元,增长36.8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增长27.3倍。这五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名列自治区前列。

然而,在世纪之交因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而导致的草原生态危机集中爆发。草原退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牧草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屏障功能削弱,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急剧扩展,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5万平方公里几乎寸草不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农业、畜牧业受到了灾难性损失,全盟贫困人口由原来的**%猛增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始料未及的雪灾更是让千里草原雪上加霜。

记得我第一次经历沙尘暴时还是在初中二年级,下午在班里上课,突然刮起了大风,漫天黄沙骤然使天空变得成了黄颜色,教室里不得不开灯上课。接下来的几年沙尘暴频频光顾草原,尤其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草原上还没来得及长出新草来,风沙就非常肆虐,每当到春天我就会默默祈祷今年的沙尘暴能减少一些。但是,仅仅祈祷是没有用的!面对草原生态严峻的形式,草原上的人们开始觉悟起来,并开始了拯救草原,保护家园的行动。

首先,针对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压力,盟里有关机关毅然决定实行减少牲畜数量的决定。要知道到19**年全盟大小畜首次突破1***万头只,而到了1999年牲畜头数已经超过1**0万头只。记得我小时候草原上有五六千只羊的大户人家还是很多的。实行限制牲畜数量之后现在草原上的每户最多会有一千左右,初步解决了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破坏。

其次,面对那些已经破坏相当严重,已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盟委、行署经研究决定人和畜都从该草场退出来,将原来的草场保护起来,不受外界的破坏。草场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办法,可是那些退出来的牧民的生活该怎么办?一直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们该怎么养活自己呢?经过反复研究,政府决定在城市周围建奶牛村,政府出钱盖房子,并补助牧民买奶牛,并与一些公司合作使这些牧民的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三,实行退耕还草。自从改革开放实行草场承包制以后草原上有了很多外来人开垦土地,种田。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农耕是草原有着致命的危害,必然破坏原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自从实行退耕还草政策之后全盟动员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由盟领导、党员带头发起了一场植树造林热。

经过近八年的努力,草原生态危机基本得到缓解,整个草原再一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孔。

对于草原的未来,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草原生态的保护,避免这一次的生态危机再次降临草原。**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风能也很丰富,要想发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不可回避的,而怎样开发、怎样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去开发是摆在全盟、乃至全国面前的问题。作为草原上走出来的孩子我希望家乡能永远美丽富饶,草原上的人民能安居乐业。

祝草原平安,和谐!

(篇五)

改革开放**年征文

早上6点多,我添上水,插上电饭锅,不到10分钟,炝过锅的香喷喷的面条就熟了,我上学也不至于来不及吃饭了,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家里烧火的灶头的变迁。

泥墩灶

听奶奶说,以前烧饭时用的是泥墩灶。用水和土,加上麦秸和成泥累成。天长日久,它浑身一身黑,特别古怪。那时还没有风箱,奶奶坐近灶膛,鼓起腮帮,呼呼地吹风,火筒就发出低沉的呻吟。如果倒烟,会呛得你直流眼泪。早晨用它来烧火,更是慢腾腾的,结果是,我等不及,就连饭也不吃,就上学了。

瓷砖灶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用砖累灶,用瓷砖铺面,烧火也用上了风箱。随着呱嗒呱嗒的风箱声,烧火的速度有了提高,可要吃上饭,少说也得半个小时左右。如果赶上个下雨阴天,存不下干柴火,那就只好啃硬干粮了。

电饭锅

这几年,瓷砖灶成了摆设,电饭锅成了我家的常客,成了烧饭的主角。早上不用再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了,也不用担心雨天抱不下柴火了。更为方便的是,许多像母亲养的家庭主妇,也从灶台下解放出来,出去打零工,回来电壶烧水,电热锅烧饭,不用那么累了。

泥墩灶——瓷砖灶——电饭锅,这就是我家灶头的三部曲,它方便了我家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家的烧火方式又有新的变化,那时人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我期盼着。

(篇六)

记忆深处的路

我是一个从小就爱做梦的人。1978年恰逢我豆蔻之年,梦便做得更多了。而自始至终氤氲心间的是大学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那个闭塞的小村庄。为了这个梦,我少小离家求学。

学校里,老师经常敦敦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而那时真真切切让我吃尽苦头的却是从家乡到学校的那条曲曲拐拐坑坑洼洼疙疙瘩瘩的路。这样的路再配上“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一路走下来,骨头要散架,五脏六腑要出鞘。如果刚吃完饭就上路,饭会顺原路溜出来。如果赶上下雨天,人扛车子是常有的事儿,当然能扛着车子走路的是男生或假小子女生,像我这样的纤弱女生只有哭鼻子抹眼着泪的份儿。

1982年我参加了高考,而且分数上了线。那时候,分数上线后再填报志愿。母亲说,让城里当局长的舅舅参谋着报吧,他见多识广。

去城里填报志愿的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雨。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带我上路了。我们一人推一辆自行车,母亲说,上了公路就能骑车了。

出了家门,我们就一脚踏进稀泥巴里。平时轻快如滑轮的两个车轱辘这时就像不上套的犟牲口,你拚命推它,它却死命打嘟噜。母亲说,淤泥糊住了车轮子,所以转不动了。母亲一边说一边找来一小片瓦喳往下刮车轱辘上的湿泥巴。别说,这个办法还真灵,泥巴被刮下来后,自行车推起来轻快多了。可是走不了几步,就又推不动了。母亲就又找了根小树枝一块一块往下刮。可是车轱辘上的淤泥就像冬天和小朋友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刮的间隔时间越短。原来十步一刮,慢慢得,八步一刮,五步一刮,甚至一步一刮。路上没有那么多现成的瓦喳或树枝,母亲干脆用手一块一块往下抠。路走了不到一半,我“哇”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回头去拾被淤泥粘掉的鞋。母亲看了我一会儿说,要不你先在这儿等着,我把这辆车子推上公路后再来接你。

母亲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她的那辆自行车弄上公路,又一步一步返回来,再一步一步把我的自行车推出泥淖的,我记不清了。事实上,当时我光顾气恼和委屈了,压根儿没想到母亲。但是,我和母亲走到公路上时的情景却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深处了。

刚走上公路,母亲一下子瘫坐在路边上,一边大口喘气一边伸手抠我那辆自行车车轱辘上的稀泥巴。这时,我看见母亲的头发一缕一缕粘在头皮上,脸上衣服上的泥水汗水像要把她淹没了似的。而让我张大嘴巴的是,母亲竟然光着脚,左脚大拇指上的湿泥巴红艳艳的。母亲的脚被扎破了。可是母亲竟然没感觉到痛,至少她看上去是这样,只顾一块一块往下抠泥巴。自行车终于转动自如了,母亲朝我摆摆手,示意我先走。这时我才知道,母亲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可是,当时少不更事的我硬要和母亲一起走。母亲两手撑地好像很吃力地站起来,走到旁边那个土房前,拿过后车座上夹着的鞋,穿上,抠下几块堵在车轱辘上的泥巴,我们便一起上路了。

走在公路上,我有想飞的冲动,自行车的车轱辘又变成了滑轮跑得飞快。可是,母亲看上去举步维艰,每蹬一下脚蹑子,都要使出全身力气似的。有时我想,如果是现在,我们可以搭车去城里,母亲就不用受那份罪了,可那时,只有在城里的车站才能坐上汽车。我有时又想,即便那时有汽车,母亲也一定舍不得花钱省力气。

志愿填完后没几天,我就接到了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如愿以偿实现了儿时的大学梦。从此,便很少走家乡的淤泥路了。可是那条承载了我的泪水和母亲的血水的稀泥巴路常常出现在我的恶梦里。

上个世纪**年代,我恶梦中的那条稀泥巴路终于成为历史,成为永久的回忆。

母亲说,现在走在街上,感觉好像走在城里,到处是公路。

从我居住的小城回老家有n条路,不管走哪条,坐上车,几个钟头后下车,走三五步水泥路,再上几级水泥台阶,便能看到乡下老屋里的母亲了。母亲要是想女儿了,打开屋门

我是一个从小就爱做梦的人。1978年恰逢我豆蔻之年,梦便做得更多了。而自始至终氤氲心间的是大学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那个闭塞的小村庄。为了这个梦,我少小离家求学。

学校里,老师经常敦敦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那时真真切切?我吃尽苦头的却是从家乡到学校的那条曲曲拐拐坑坑洼洼疙疙瘩瘩的路。这样的路再配上“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一路走下来,骨头要散架,五脏六腑要出鞘。如果刚吃完饭就上路,饭会顺原路溜出来。如果赶上下雨天,人扛车子是常有的事儿,当然能扛着车子走路的是男生或假小子女生,像我这样的纤弱女生只有哭鼻子抹眼着泪的份儿。

1982年我参加了高考,而且分数上了线。那时候,分数上线后再填报志愿。母亲说,让城里当局长的舅舅参谋着报吧,他见多识广。

去城里填报志愿的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雨。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带我上路了。我们一人推一辆自行车,母亲说,上了公路就能骑车了。

出了家门,我们就一脚踏进稀泥巴里。平时轻快如滑轮的两个车轱辘这时就像不上套的犟牲口,你拚命推它,它却死命打嘟噜。母亲说,淤泥糊住了车轮子,所以转不动了。母亲一边说一边找来一小片瓦喳往下刮车轱辘上的湿泥巴。别说,这个办法还真灵,泥巴被刮下来后,自行车推起来轻快多了。可是走不了几步,就又推不动了。母亲就又找了根小树枝一块一块往下刮。可是车轱辘上的淤泥就像冬天和小朋友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刮的间隔时间越短。原来十步一刮,慢慢得,八步一刮,五步一刮,甚至一步一刮。路上没有那么多现成的瓦喳或树枝,母亲干脆用手一块一块往下抠。路走了不到一半,我“哇”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回头去拾被淤泥粘掉的鞋。母亲看了我一会儿说,要不你先在这儿等着,我把这辆车子推上公路后再来接你。

母亲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她的那辆自行车弄上公路,又一步一步返回来,再一步一步把我的自行车推出泥淖的,我记不清了。事实上,当时我光顾气恼和委屈了,压根儿没想到母亲。但是,我和母亲走到公路上时的情景却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深处了。

刚走上公路,母亲一下子瘫坐在路边上,一边大口喘气一边伸手抠我那辆自行车车轱辘上的稀泥巴。这时,我看见母亲的头发一缕一缕粘在头皮上,脸上衣服上的泥水汗水像要把她淹没了似的。而让我张大嘴巴的是,母亲竟然光着脚,左脚大拇指上的湿泥巴红艳艳的。母亲的脚被扎破了。可是母亲竟然没感觉到痛,至少她看上去是这样,只顾一块一块往下抠泥巴。自行车终于转动自如了,母亲朝我摆摆手,示意我先走。这时我才知道,母亲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可是,当时少不更事的我硬要和母亲一起走。母亲两手撑地好像很吃力地站起来,走到旁边那个土房前,拿过后车座上夹着的鞋,穿上,抠下几块堵在车轱辘上的泥巴,我们便一起上路了。

走在公路上,我有想飞的冲动,自行车的车轱辘又变成了滑轮跑得飞快。可是,母亲看上去举步维艰,每蹬一下脚蹑子,都要使出全身力气似的。有时我想,如果是现在,我们可以搭车去城里,母亲就不用受那份罪了,可那时,只有在城里的车站才能坐上汽车。我有时又想,即便那时有汽车,母亲也一定舍不得花钱省力气。

志愿填完后没几天,我就接到了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如愿以偿实现了儿时的大学梦。从此,便很少走家乡的淤泥路了。可是那条承载了我的泪水和母亲的血水的稀泥巴路常常出现在我的恶梦里。

上个世纪**年代,我恶梦中的那条稀泥巴路终于成为历史,成为永久的回忆。

母亲说,现在走在街上,感觉好像走在城里,到处是公路。

从我居住的小城回老家有n条路,不管走哪条,坐上车,几个钟头后下车,走三五步水泥路,再上几级水泥台阶,便能看到乡下老屋里的母亲了。母亲要是想女儿了,打开屋门

12下一页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人们的日子依然还是十分清贫,我家也不例外。像当时绝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我基本上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能有新衣服穿,然而记得那时我却极讨厌穿新衣服。

小时候我的新衣服总是很肥大:上衣下摆垂到了膝盖,袖子包了手,裤脚在地上拖着可做扫把,穿在身上绊手绊脚的。每次穿新衣服时,我噘了嘴表示不满,母亲就安

慰我:你正在长个呢,到明年就合适了。我就信以为真,只盼自己快点长个,然而个子却总不见长。往往是磕磕绊绊过了几年,新衣服变成了旧衣服,才算合了体。我于是讨厌新衣服而喜欢旧衣服了。年幼的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亲总爱把我的衣服做得那么肥大呢?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那肥大的新衣服穿在身上不仅仅只是不舒服了,而且还感到了别扭,我时不时会想到我的模样一定会是很滑稽可笑。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对新衣服就产生了一种抗拒心理。为此,我和父亲还曾发生了一次冲突。那是一年春节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件袄子,兴冲冲地拿回家让我穿上。那袄子里面铺着一层淡黄的绒毛,看起来很不错,对那时的农家来说,算得上是难得的奢侈了,但照例还是很肥大。我就坚持着不穿,父亲大为恼火,狠狠地把我训斥了一顿,说我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我当时感到极端的委屈,为父亲的毫无道理。而今天回过头来想一想,我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清贫的日子慢慢地捱着,变化说发生就发生了。不过就那么几年的光景,人们的生活变了样。我们家承包了村里的10多亩地,一年还清了超支,第二年买了一辆自行车,过了几年村子里通了电,我们家和很多人家又买了电视机,再后来有人买了摩托车,有人建起了小洋楼。乡亲们的生活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随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穿新衣服的机会渐渐地多了,而父母给我或做或买的新衣服也合体了。因年龄的增长我也懂事了许多,幼时关于新衣服的疑惑自然消散了。

现在,我已做了父亲了,儿子有着一衣橱衣服供他挑选着穿,他不再有我曾经有过的烦恼,他烦恼的是我们买给他的衣服式样不够新潮与现代。看着儿子如今的幸福生活,有时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关于幼时新衣服的记忆,心中还会有一丝涩涩的感觉。可喜的是,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我衷心地祝愿我的乡亲和普天下的人们: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

第三篇: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

改革开放40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母亲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人人都能感受到祖国腾飞的脚步。

我的姥姥出生在1957年,经历过祖国物资最匮乏的60年代。姥姥小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饿肚子。家里的土豆坏了都不舍得扔掉,姥姥的妈妈会把坏了的土豆切成片,晒干磨成面,做成皮儿,包了苦菜当午饭,可早上晚上就只能喝糊糊了,有的人家甚至连糊糊都喝不上。

穿的就更别提了。常常是大人穿破的衣服补一补,改小了给家里的老大穿,老大穿小了再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穿?所以一件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简直就是和尚的百衲衣。

冬天来了,人们会把棉花装进夏天的单衣里。天气暖和了,就又把棉花掏出来。一年四季只有一件衣服。

我的妈妈出生在1982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温作文饱已基本不愁,但物质还是很短缺。

妈妈长在一个小山村,人们一日三餐都以莜面为主,大米和白面非常稀有,要是谁家有点大米和白面,也都是留给孩子吃,大人是万万舍不得的。

妈妈小时候穿的衣服没一件是买来的,都是姥姥在商店扯了布,回家亲自缝制的。

我出生在2009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了!我的衣服都是从商店里买来的名牌,只要稍一过时,就立刻把扔掉,换身新衣。每一顿饭不但能吃得饱饱的,还能吃得好好的,我想吃什么,妈妈就会给我做什么,从没听说过缺什么材料。我们还经常会在超市里买一大堆零食。

玩的就更多了,妈妈经常会给我买许多新奇好玩的玩具,如四驱车,跳跃战士,旋转陀螺,真是玩儿都玩儿不完,开心极了。

祖国在腾飞,所有的家庭都和我们家一样,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昂首阔步飞奔在幸福的大道上。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2)

今年是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翻开韩城厚重的奋斗史,回望1978年到20xx年,四十年之久,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悄然在蜕变,正散发出熠熠生辉的无限魅力。

韩城是陕西省的一个工业重镇,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美好传说发端于此,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地方,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创新的未来。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座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的小县城,只是在秦腔剧《三滴血》中出现的一个地域符号,更或者被人提及史圣司马迁时,就会想到这座县城。

那时,韩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在古城,整个城区仅仅只有一条大街,四条小街和一个商业广场,全县人口也仅仅只有三十多万。在和全国整体县城发展相比,当年的韩城县同样一穷二白,拿得出手的仅仅只有文化。

其实,韩城不仅历史悠久,文物 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值得肯定的是,韩城远在宋时,已有专门的采煤业,并用媒冶铁,因为地处渭北“黑腰带”的东北部,所以韩城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早在七十年代,韩城的煤矿更是一张王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县域经济的跨越式促长,1979年韩城先后建成投产的有象山、马沟渠、上峪口、下峪口矿井、桑树坪平峒、斜井,使国家统配煤矿的设计能力达到462万吨。同时,还建成各煤矿的专用线和下峪口洗煤厂,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达63280万元。在改革开放中,韩城煤炭生产总值和经济收入跨入了新局面。

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韩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韩城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直到1986年,韩城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为了解决好韩城古城名城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当年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在古城外另建一座新城。

那一年,韩城县改市后规划设计了新城格局,围绕新格局重点中心区的建设,韩城开通南北两条大街,东西5条道路,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市委、市政府大楼及状元路、人民路等均已建成,一座新兴城市的雄姿已经悄然呈现在人们面前,自此,韩城拉开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大跨越步伐。

20xx年5月,韩城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地级市,韩城这个地处陕西东大门的城市再一次活跃起来,这是韩城继1983年撤县设市后,迎来的又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机遇。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潮起韩原大地。在发展的步伐中,韩城工业特色已经开始明显,能源工业发展迅猛,循环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煤炭、焦化、钢铁、大唐韩城第二发电厂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陕西韩城煤业公司、总装机240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以及黄河矿业公司、海燕焦化、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韩城在“西部百强”的排名上升前三十名。

随着韩城工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个以能源为依托的传统工业城市,韩城在很长时期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一直被外界所诟病,韩城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

从20xx年开始,韩城为了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积极探索渭北工业城市环境治理方式,大力实施“绿”变韩城工程,用“大绿、大水、大美”治环境、改形象,韩城政府发声:宁要清新的空气,不要污染的GDP 。近几年,韩城市启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为主的“五城联创”计划,又同步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上,韩城一直在做出努力。

20xx年,韩城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市。这是韩城又一个划时代的历程,从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到如今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韩城实现了真正的鲤鱼跳龙门。

20xx年,韩城着重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共完成旅游投资150亿元,实施重大旅游项目143个,这标志着韩城已经开始步入了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20xx年,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成立,联盟总部和秘书处设在韩城。与此同时,陕西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发展基金设立,该基金为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发展、全域旅游时代黄河流域产品开发以及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速黄河旅游向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20xx年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奋力‘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韩城市委书记李智远在会上介绍了韩城发展情况。他提到,近年来韩城以“三年千亿产业振兴计划”谋求裂变,在创新中培植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韩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航空母舰”。围绕突破工业,加快建设 “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十大百亿企业集团”,核心技术全国领先的水素水、远大PC、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电池等54个项目推进顺利,全市93家规上企业全部摆脱了生存危机,踏上了重生之路,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速高达30%。围绕振兴旅游,积极引进乌镇、港中旅、华谊兄弟、东方园林等知名企业,投资100亿元建成了国家文史公园、古城文化街区、梁带村博物馆等精品旅游项目23个,盛大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旅游业呈现加速转身的良好势头。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韩城市委xx届三次全会上,韩城市委书记李智远提出韩城未来发展的概念,尽快实现与韩城周边6县(市)的协同发展,与黄河金三角4市12县的协同发展,与沿黄9省27市144县的协同发展,把韩城建设引领黄河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先行市和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

20xx中国韩城“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将于2月举行,这又是韩城的一次划时代的启程。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韩城,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路走来,书写出太多太多的发展历程,是创新和实干创造了韩城奇迹,是五十万韩城人民凝心聚力实干出的奇迹。

是啊,韩城,还是那一座城,还是那一片热土,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裂变,一切都令人惊叹,现如今,这座屹立在黄河西岸的明珠城市,已经开始散发出了那熠熠生辉的光芒。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3)

在观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电视直播之后,我的内心非常激动。特别是在听到习总书记的讲话、看到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习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青年人要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创造,勇于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人民路线,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自我革新,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我们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

第四篇:社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红花五月回忆三十年

今年2008年,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伟大号召已经整30周年。

30年前,那时应记得在广东深圳这个无名小渔村,发展建设到如今,已变成一座现代化工业、商业、旅游、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大都市。当时,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过

程中,在南方沿海的海滩上——一个小渔村地区“画了一个圈”,还记得“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这句动人的歌词吗?这充分证明我党领导人,认清当时世界的有利形势,抓牢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在与香港对岸的有利地区,作出了这一英明的决断。

从此,深圳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变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和排头兵。其发展速度可称为腾飞。其腾飞之快,曾被美国舆论称之为“一夜崛起一座城”。以深圳为榜样,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如珠海、厦门、汕头,同时作为经济特区,几乎同时开发,但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市发展最快!从此,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说到苏州地区,本人生活在苏州,家乡的变化当然身临其境。大家知道,苏州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一直处在省内南京、无锡、徐州等城市之后。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的各位领导就紧跟三中全会这股东风,相当有见识地借鉴友好邻邦——新加坡共和国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羡慕得到新加坡各界的全力支持。市委决定,先开辟苏州古城以东的大片地区为“工业开发区”,大胆引进外资,并制定了引进外交的新政策,又大量引进国内外各路建设人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的开发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苏州古城以东的一座现代化子城——“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纪元。至今,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旅游、教育、文化、卫生等)一跃成为全国地级市之首。我们生活、工作在苏州。不管是老苏州人,新苏州人都深受欢欣鼓舞,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共同为苏州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着。

再说卫生战线上的医务单位。市一院是在原来的教会医院——博习医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又是苏州医院附属医院的双重身份。原来的市二院、市三院变成市立医院北区,市四院变成市立医院东区,其病床数在三十年前,市二院当时只有设220张左右。三家医院总的病床只有600—700张左右的床位。而现在仅市立医院东部就增加到860张左右的床位。三家医院的总病床数已增加到近2000张左右。原来缺失的市传染医院、市精神病院也在这个时期先后成立,也已成为市级医院。近几年卫生战线上的发展,也同工业建设一样,引进外资成立了好几家颇具规模的私立医院。如:九龙医院、圣爱医院、同济医院等,共同为工业园区、城西开发区的人民群众服务。各区还有各区的医院,各社区也成立了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形成了一个全市的卫生医疗网。还有原来的“市卫生防疫站”,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市疾病防控中心”,本人前两年前去参观过,其建筑规模之大,从硬件到软件,都无法与三十年前同日而语,都达到当代及较前时期内对疾病防治和控制的较高要求。

全市的卫生医务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再加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对各医院的病床数不断增加,现代化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务人员的医技不断提高,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再看看,全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先后得到改善,市政府化了很大精力,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古城区背街小巷、民居大院都进行较为彻底维修和改造,再加上绿化、美化环境,居民大院内的大小空地都绿化成一个个小花园,小巷两边都种植了各种花花草草,再摆放各种形状的假山石和石条凳。马路两边的空地也做上了各色各样的园林小品,大家感到好象住在花园之中一样,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再说到提倡和谐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上上下下各方面,都要提倡和谐的气氛,整个社会要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家庭同样要和谐。笔者自认为我的家庭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细胞。我妻子就是我打着灯笼才找到的,我下肢残疾,她却从来没有看不起我,还在生活中处处照顾我,这就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同时也是她精神高尚之处。如今我们夫妻共同走过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双方互谅互让,从来不吵架,即使对家庭中的困难有了不如意的地方也共同克服。我们的女儿因患有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瘫很严重。从小放在单位托儿所,现在女儿一天到晚坐在小车里,等大家下班后一起照顾服侍她,贤惠的妻子就做“思想工作”开导我,我们对社会上的困难人群也要伸出援助之手,家庭开支方面只要够用就可以了。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从艰苦困难中一天一天过来的。我们的一生虽然有曲折,但在

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感到蛮幸福,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感觉生活越来越好、关怀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和谐。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电视情节

本文作者:夏永旭 好范文原创投稿

电视情节

文/夏永旭

有了电之后,家庭里就逐渐开始使用家用电器。在赵本山大叔的小品里,手电是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之说成为了一时的笑谈,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在我开始懂事的那个时候,我的家里就只有手电筒。使用电筒,是因为人民可以把电能储存在电池里,到

夜晚的时候可以开着电筒,宛然白昼一样办白天没有办完事情。那时候,乱使用电筒瞎照是要挨打挨骂的。但我依然固执地把电筒开着。把灯光向天上乱射,和城市里的霓虹灯一样。

在我记事的时候,县城就开始用电照明,是镇上一个叫富庆的电厂里发的水电。在县城里,主要就是这里的电供应着。但是,城里的人家每家每户都准备有蜡烛。因为水总是供不上,冲不动发电机,电也是时有时停,像是得了尿急的病人。停电的时候就用蜡烛替代照明。我的老家,还在照煤油灯。在油灯的灯光下,我开始了启蒙。城里的人说,用蜡烛照亮比煤油灯好,尤其是鼻子里没有黑黑的鼻子屎。我们当然也奢望能享受城里人的待遇,但那是不现实的,需要钱。对我们来说,能够每天晚上有油灯照就不错的了,不敢抱些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

据我的父亲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永善就开始有电视了,绝无仅有的一两台,是来测试信号用的。那时候,很多的人围着14英吋的黑白电视机,就像看外星来的稀奇怪物一样。一群人紧紧地围着电视机,拉起的圈子连风都吹不进去。

几十上百人围着一个只有14英吋的电视机,很多人是不可能看见电视的。也只是凑热闹,听一下声音而已,这也总让人非常的高兴。当然,在县城的电普及了之后,黑白电视也逐渐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进城里去,可以看电灯,看电视。我们都喜欢去。在赶集的时候,当天去城里是要返回的。也只有从家里去城里到从城里返家的这段歇脚的时间,才有机会在姑妈家的沙发上规规矩矩的坐着看电视。电视上的每一个细节,回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

后来我在进城的时候,看见了很多的彩色的画面,和忠诚的眼睛在现实里看见的一样。在黑白电视的年代,看见的事物总要让我们去甄别和对比。有些时候,怎么也想不清楚。即使是黑白的电视机,也在荧光屏上贴有一层薄膜,这让本来就黑白的画面变成了假彩色。

我们在更大一点的时候,表哥喜欢把我们带到电影院里去。让我感受到了音质和超大画面的享受。在那里,声音是多么的宏量,宏量得几乎震耳欲聋,但人民都忍受着,还说是享受。在宽大的幕布上,一个毛孔在屏幕上放大得让人恐惧,还以为是一个活火山口。

再后来,单调的电视节目再也不能满足于人们好奇的心理,被人们抛在了一边。很多的人时髦地走进了录象厅。在录象厅里,可以寻求看武侠片,枪战片,爱情片的刺激,这些都是我们非常愿意的,只要五角或一块钱,就可以在场子里看上半天,这可是打发时间的好去处。去县城的时候,表哥经常带我们去。等清场出来的时候,感觉到冷飕飕的,总觉得四面八方的枪口都对准我们,狙击手正匍匐着,随时枪声都可能打破宁静的夜晚。我们就是影片里的主人翁。街道上冷冷清清的,轻咳一声嗽,也能让清冷的街道上变得非常的响。过街的老鼠突然窜了出来,把我们吓的惊魂落魄,魂不附体。这才让我想起,所有的人都睡了,是因为我们看录象看得得意忘形,连具体的时间都忘记了。

退伍的老表,在过春节的时候来我家玩,还把电视和录象机搬到了我家来。那时候虽然不通电,但我家有柴油机,父亲就准备用柴油机旋转的飞轮做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来卖给附近的人家。正在洽谈中。于是,老表就在村委会的楼上放录象。村委会离我家至少有一里的路程,我们就用电线把电从我家这里输送出去。这也为了让村民都相信,柴油机发的电完全满足于照明的。柴油机是单缸的,发出的电也就会和柴油机的频率一样,当活塞在汽缸里把喷油嘴里吐成雾状的柴油挤压燃烧的瞬间,电就要更亮些。在我进城市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种踩着鼓点的方式就是城市里的人跳迪斯科的节奏。城市里这些游乐的东西都是从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衍变而来的。

这算是过一个不一般的春节。以前的春节,大家都汇集到村委会,男人们打牌抽烟,女人们做针线活聊家常。只有我们这些知东不知西的孩子,不是人来疯一样从屋里跑进跑出,就是把压岁钱拿去买鞭炮放。在大人面前,总是佯装着自己的压岁钱是买东西吃了的。而今年,我的任务就是为老表卖票。录象票做得非常的简单,在切成带状的油皮纸上用印泥盖一个章。具体的场次,也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在我卖票的时候,居然有人来诈票。他偏偏就是说给了我的钱,而我却偏偏就说没有给。僵持之下,也就当他买了票一样进去了。这让我很不服气。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我们之间的理请包青天来也判不清,也就只有吃哑巴亏。

没有卖票居然还有理,我的大人们,却还在不停的道歉,就好象真的是我错了一样。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电视机。那时候,还没有电,但用蓄电瓶。每天,都把电瓶背到有电的坝区去充好,下午的时候再背回来。我最记得,那时候的晚间的黄金时间放《雪山飞弧》,很多的人都跑上几里路去看。主人家的屋子里挤得水泄不通。我真不知道那里来的那么好的精神

,居然愿意跑那么远去看每晚两集连播的电视连续剧,这让我现在一直都不理解。

在这个时候,很多的人家都想买电视机,也就是想用蓄电瓶来放。当把电视机搬来之后,才知道,原来不管怎么调整天线,都只能收到雪花和刺耳的流水声。当把室外的天线撑起来,还是不行,五米不行撑十米,不行还在往更高处加绑杆子。其实,只是想把杆子升高后,可以让天线看见县城里的发射塔。但都无济于事。

我们村子,是在录象带都几乎停止使用的时候才通电的。乡村的人民,实在是看不惯别人都照着电,用着电器,看着电视,就我们村子一到夜晚就瞎灯熄火的。在村里的组织下,按户按人出钱,终于把电接通了。有很多的人家,都有信号,但雪花都多。有时候看得好好的,电视上的影子就莫名其妙的扭,像跳秧歌似的扭了起来,而且还越来越意犹未尽似的跳得没完没了。

村子里终于安起了接收机。但只能看一个台。转发电视人的喜欢看什么,所有的人都得和他的兴趣爱好一样必须喜欢,因为你别无选择。最可怕的是天天接连看的连续剧他忘记了转,这让人可以很好地体会心急如焚这个词语的真切感受。

在看电视的时候,我最记得奶奶,她耳朵不好,是听不见里面说什么的,再加上她听不来普通话,她只知道里面的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很热闹。奶奶聚精会神地看着,当里面的画面切换了的时候,奶奶问我们,刚才看见的人去躲在那里去了,怎么半天都不出来?弄得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现在,奶奶还是没有搞清楚,那么大的盒子居然可以装那么多的人。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奶奶也总是陪我们看,但她打瞌睡的时候居多。

我的村子里挨家挨户都安起了“锅盖”,就是我们说的接收机。是用铝皮做的,按照一定的角度直接接收天上的卫星信号,这迈开了大山的阻挡。这让村里的人们,和城市的人民同步看上了电视。在村里,还可以接受到很多的周边国家的电视节目,虽然看不懂,但总是对他们的肤色和着装非常的感兴趣。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外。在我的老家,看见老外的机会相当的少,也只有在电视里,才提前的过了看老外的瘾。很多的老人都说,谁也没有想过还能在电视里看见老外,这让他们这一生感到非常的满足。

家里的电视看上一个小时就罢工了,这让习惯了白天忙得不可开交晚上看电视的父母想方设法就想换一个新的。其实,原来的电视修一下还勉强可以用的,但父亲极力的主张买一个更大清晰度更高功能更全的。少吃少穿都可以,不能没有电视。少了我们陪在父母的身边,也只有找一个不长脚的不会远走高飞的忠实的电视来陪着他们。父母需要的我们都给不了,也只有在看电视的时间中打发掉那些无聊的时光。我得感谢电视,是它陪伴着孝顺着我的父母。

更多文章,请看_夏永旭:在故乡与故乡之间 http://blog.sina.com.cn/xiayongxu28

上一篇:感观世界在线观看影片下一篇:广告公司寒假实践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