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课文划分层次

2022-09-13

第一篇:怎么给课文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方法

浅谈文章层次的划分

在浩繁的语文知识中,划分文章层次既是一个基础的语文知识点,也是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关键,能够准确的划分文章层次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更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年,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时,毫无头绪,错的不必说了,即使有划分正确的,也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划分文章层次是有方法的,这方法便是找出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有了依据,就能顺利的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依据一:内容

在熟读课文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划分文章的层次。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作者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作者一家所作的贡献。根据此点便可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而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又分别描写了白鹅的外形显著特征、鹅的叫声、鹅的步态及鹅的吃相,因此,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经过此番梳理,文章的内容便一目了然。

依据二:时间

有的文章,叙述了很多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是很多,这样的文章,划分层次较为简单。而有的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事件,这样的文章在划分层次是,可将时间分为三个时段,即事件发生之前、事件发生的过程与事件发生之后,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其中心事件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情景,在这之前还有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之后还有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文章便可依此分为三个部分。

依据三:表达方式

作者在写作时,表达方式的运用并非是单一的,往往会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且表达方式的运用也有着明显的界限。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前三段作者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4——15段以叙事为主,叙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最后一段再次抒情议论,与前三段呼应。根据表达方式的变换,文章便可分为三个部分。

依据四:地点

文章所叙之事较多,且随着事件的展开,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在不断变换。把握住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就把握住文章的层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述了鲁提辖扶危济困、惩除奸顽的故事。文章依次叙述了鲁提辖倾听金家父女控诉“镇关西”,保护金家父女脱离虎口,三拳打死镇关西及亡命出逃,事件发生的地点分别是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前及南门,这样文章就可分为四个部分。

依据五:结构

这一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更多使用于议论文中,而在议论文的结构中,最常见的便是总分总结构。在陈群的《理想的阶梯》一文中,作者在前3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为总。4——7段分别论证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分论点,是为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又是为总,这样就形成了总分总的结构。

其实,划分文章的依据还不仅于此,上述几点只是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也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后,还可衍生出更多的划分依据。

在划分文章层次时,同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可能结果相同,如郑振铎的《海燕》,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依据,划分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有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可能结果便不尽相同。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表达方式为依据划分就可分为三个部分,若是依据内容划分,则远不止此数。当面临这种情况时,还应遵循繁简得当的原则。分得太细与分得太简单都未必是好。同时还应考虑到文章的情况与学生的实际。

当学生能准确的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时,不仅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更提高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

记叙文: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 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 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 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专项练习】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1.B由物即理,由理即己,层进关系! 2.B先叙述历来把读书等同于文化的观念,用123阐明。再用4说明正确的读书观念。以56指出读书误区,并指出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层进关系。

第三篇:记叙文阅读: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如《藤野先生》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如《最后一课》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如《皇帝的新装》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如《背影》、《紫藤萝瀑布》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结构:

(一) 记叙文常见的几种结构类型:

1、并列式:不同的空间、角度、内容,各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2、连贯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各层之间互相连贯。

3、总分式:(1)总——分——总。 (2)总——分 (3)分——总龄,加之

1、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2、总分式:(1)总——分——总。 (2)总——分 (3)分——总龄,加

是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人的种种游戏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笑呀,闹啊四合院的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的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呢,多好玩呀?”我想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夹在一本薄薄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呀?”“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我和世香惊呆了。

电动狗也许不让今天的孩子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我童年的那个时代,表姑的许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

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吵吵闹闹了。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了。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我们还守侯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我们把那些皱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把他们洗干净,使他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终于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待她笑得不笑了,才擦着笑出的泪花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园子里闹,不得清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人是我的表姑啊。

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常说的累,原来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吧。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打扮”过的那一千张糖纸扔向天空,任他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不可以欺骗,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问题:

18.请围绕“糖纸”这一线索。补充完整相关情节。(6分) (1)表姑让我们攒糖纸→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抛洒糖纸发泄悲愤

19.请从①②③的段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和世香天真活泼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的“我”为什么“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请简要回答。(4分)

21.下面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6分) (1)点评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 (2)点评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阅读题《让铺》答题

从大连返回大庆时,总算买到上铺硬卧票,心里暗自庆幸的同时,也担心着儿子睡上铺的“危险”。看着邻号的两个铺,中铺住着母女两个,下铺位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曾经期待着换铺的“希望”,瞬间在心底破灭了。 临近睡觉时,懂事的儿子多次攀爬到上铺适应着环境,看得出来,他还是有些胆怯。我和爱人便想尽办法鼓励他,其实心里也明白,谁愿意把下铺换给你?再说,怎么好意思向别人开口呢?就在车厢熄灯的前几分钟,中铺的那女儿明白自己要同妈妈睡在狭窄的中铺,说什么也不干,并哭闹着要住老爷爷的下铺。已经躺了下来的老爷爷,明白了小女孩哭闹的原因,便坐了起来,阻止着妈妈对小女孩的呵斥,忙着收拾铺位上的东西,并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宝宝,睡爷爷的铺,爷爷的铺凉快还方便。”小女孩的妈妈看着老爷爷真要让铺给她们,说什么也不干,又制止不了女儿的哭闹,急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倔强的老爷爷,不容小女孩的妈妈阻拦,便从梯子向上爬。看着老爷爷吃力的样子,我便扶着老爷爷,并对他说:“别这样,要是把你摔着可麻烦了,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小女孩仍旧哭闹不止,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位中年军人,把老爷爷接到了他的下铺。半夜我醒来时,看到那位军人在过道的凳子上坐着。那位军人看到醒来的我,便示意我下来,帮助他攀爬到那张中铺。就在我感到奇怪的时候,手触摸到了他冰冷的腿,原来他那双腿是假肢。看着他微笑表示对我谢意的眼神,我的热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

2.请你梳理出本的主要情节.

3.文章为什么从“我”期待换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文章中那些细节描写真切、感人?请你写出来并进行欣赏. 5.文末写“我的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请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来表现“我”当时的激动心情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备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⑩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3分)

3.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手 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

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

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呢——‘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2.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2分)

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4.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

注:每节课内容需满足课堂2H使用。

第四篇:3月15日写作顺序——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

了解写作顺序——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

阅读方法:

1 按事情的发展来划分;

2 按时间的推移来划分;

3 按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划分;

4 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来划分。

怎样划分段落

段落,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适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

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

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五、怎样划分段落

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

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

2、部分归并法。步骤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

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

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

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六、怎样归纳段意

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

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例文一:

早上奶奶在洗衣服时,我看到盆里有自己的脏手帕,我想起老师说过自己的事情要自己

做,于是,我决定自己洗手帕。按照奶奶的指导,我先在盆里放好水,把手帕放进去搓几下。拧干后,我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肥皂,用肥皂把手帕均匀地涂一遍,然后用力搓,直到搓出白色的泡沫为止。我的小手帕终于重新变洁净了,我看着干干净净的手帕,心里美滋滋的。

题型一:

1、用“‖”为段落划分层次。

②根据分层写出层意。

例文二:

我们家的奏鸣曲

每天,我们家的紧张生活都是一首奏鸣曲。

清晨,7点整,第一乐章开始。爸爸妈妈做好早餐,妹妹和我赶快聚在桌前吃早饭,吃完

后就匆匆向各自的学校奔去。

中午是个小过门,妈妈赶快回家做“快餐”,饭后,爸爸妈妈会聊聊天,兴致来时常忘记

时间,见到一点半了就“哎呀”一声各自散去。

下午放学,第二个乐章响起。我和妹妹认真做作业,爸爸妈妈准备丰盛的晚餐,读书声、

锅碗瓢盆声此起彼伏,妈妈称这是“大合唱”。

晚饭后,进入第三个乐章。我和妹妹看书,写日记,爸爸妈妈在灯下认真地检查着我们

的作业,有问题就会及时和我们讨论,辅导我和妹妹。

题型二:

①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②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例文三:

初春景色

街上的行人都脱去了厚厚的冬装,房顶上的一簇簇枯草间伸展着绿色。街心花园里有一股泥土的清香,草地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桃花的花蕾也开始向这个大千世界张望。解冻的

河流也变得宽阔起来,不时有燕子剪刀似的身姿从河面上掠过。

题目:

①请根据文意划分层次。

②这段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例文四:

老师不在,原本安安静静的自习课闹翻了天。有的拿出平时随身携带的五子棋,两个一

伙,三个一群地下了起来;那些漫画迷们也不失时机地掏出漫画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有的早已翻开了歌本,忘情地哼了起来。突然,班主任来了,教室里顿时就鸦雀无声了。班主任严厉地教训了我们,我们都感到很惭愧。

题目:

①请根据文意划分层次。

②这段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牛刀小试:

(一)一 次 “考 试”

晚上,我们全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华,我考你几个问题,

回答得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迅速,你能行吗?”“行!”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能不行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把头一昂,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铁重!”

“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大笑起来。显然,这道题答错了。这时,爸爸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迟疑了片刻,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别人的问话。”

爸爸又考了:“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

立方米”几个字,连忙回答:“一样重!”“哈哈……”大家又笑起来了。我抓抓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这回是铁重。”

接着,各个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

琢磨了一会儿说:“棉花体积大!” “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认真思考;即使是很容易,也应

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我使劲地点点头,记住了爸爸的话。

请思考: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错误()缓慢()百思不解()经验()

2、请用“‖”为段落划分层次。根据下面列出的层意给段落划分正确的层次(6分)。

起因:

经过:

结果:

3、短文是按()顺序来描写“考试”的。(2分)

A 事情发展的顺序B 空间顺序C 时间顺序D 逻辑顺序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可爱的小鸡

①我家养了几只小鸡,我很喜欢它们。

②小鸡的身子是圆形的,身上的毛是黄色的,像一个个黄色的绒球。它们的耳朵很

小,藏在眼睛后面的毛中间,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以为它们没耳朵呢!它们都有一张尖

尖的嘴,用来啄食物。

③这些小鸡可有趣啦!有一次我和小鸡在草地上玩,忽然,一只小鸡发现了一条又

肥又嫩的虫子,它飞快地跑过去咬住小虫的一头;另一只小鸡发现了,跑过去咬住小虫

的另一头。它们你争我抢,毫不相让,只听“啪”的一声,小虫断了,两只小鸡呢?都

摔了个大跟头。我看着它们那调皮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哈地笑起来,笑得肚子都疼了。

④有一次,一只小鸡的脚被大公鸡啄了一口,鲜红的血滴在地上,小鸡唧唧地叫着,好像在说:“哎呦!哎呦!好疼啊!”我看了心里难受极了。妈妈给小鸡的脚涂了些红花

油。我多么想让小鸡的脚快些好啊!第二天放学回到家里妈妈告诉我小鸡的脚好

多了我跑到厨房一看小鸡果然好多了我心里无比高兴心想以后我要

好好保护这些小鸡

1、短文共有了,先写,再

写,然后写,最后写。

2、给第③自然段分层,用“/”标出。各层之间的关系是。

3、把第④自然段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4、仿照第②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描写一种玩具外形特点的片段。

(3)草莓

我爱草莓,因为它的形状、颜色、滋味都十分惹人喜爱。

春夏之交,正是草莓上市的时候。只要站在一个草莓摊旁,便会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

清香,使人垂涎三尺。

那些草莓长着一簇小叶子,好像鸡心上戴着一顶绿冠。草莓遍身长满了一粒粒像芝麻

一样的绿籽,绿籽上还有一根又小又细的黑刺,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草莓放进嘴后,绿籽从舌尖上滑过,给人以细腻的感受。

熟透的草莓呈深红色,好像一颗深红油亮的玛瑙。轻轻咬开草莓,看见那红色的果肉

露出来,一丝一丝的。草莓渗出浅红的汁水,黏在舌头上,味道好极了。

熟透的草莓入口即化,甜滋滋,酸溜溜。草莓上的“芝麻”(绿籽)嚼起来又香又脆。

如果把用糖腌制好的草莓放在冰箱里,吃前加些奶油,再略微冰冻,就可制成“奶油草莓”,吃时更是回味无穷!

草莓真可谓是“果中佳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垂涎三尺:青睐:

(2)用“”划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把比作。

▲(3)短文是按的结构方式写的,可分段,用“//”标出。

(4)写一段话,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介绍一种你爱吃的水果。

第五篇:给文章划分段落的探讨

给文章分段,划分层次,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近,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给文章分段存在着格式化、单一化的现象。无论生么样的文章,都是按先分段后讲读的顺序进行。不管课文是长是短,是难是易,也不管学生会不会分,分对分不对,均是千篇一律,固定不变,好像不给文章分段就无法进行教学似的,把分段当成了讲读课文的敲门砖。

鉴于这种情况,我反复琢磨,能否打破这种一成不变的格式,使分段教学灵活多样,见效快,收效大呢?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试验和探索:有的文章结构简单,浅显易懂,就干脆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分段,写出段意;有的课文结构比较复杂,内容难懂,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作分段提示。如果多数学生能够分对,那就行了;如果分不对,甚至不知道怎么分,这时,教师不可急于把正确的意见说出来,而是引导学生先按自然段去讲读,理清文章的脉络,课文读懂了,分段也就容易了。有的课文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边讲读边分段。这就是:有的课文可先分段后讲读,有的课文可先讲读后分段,有的课文可边讲读边分段。

分段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像这样,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分段方法,灵活处理,既给文章分了段,又培养了阅读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吗?何必追求那个固定不变的格式呢? 当然,给课文分段,除了打破这一固定的格式外,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分段方法,比如,有的课文可按形式分,有的课文可按内容分。

一般说,段分好了,段意就随之解决了。但也有的文章易分段而不易总结段意。像这种文章,可先通览全文,归纳出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去总结出各段段意,也就比较顺手了。

总之,给文章分段,要活,不要死;要多样化,不要单一化;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

(1981年写于彭徐店学校的第一篇论文)

上一篇:赞美母亲的名言名句下一篇:怎么写军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