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行业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第三方评估行业范文

第三方评估

***政府办 **

2016年以来,国家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估,组织高校专家成立评估队伍,采取抽样入户调查、干部访谈、查看资料等方式对脱贫成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真实检验各地脱贫情况,并作为贫困村退出、贫困县脱贫的重要依据。不仅是扶贫领域,随着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对第三方评估越来越重视,民生工程满意度测评、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教育绩效、公共服务质量等不同领域都能看到第三方评估的身影,第三方评估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运用越来越广泛。

第三方评估探识

第三方评估是指由与政府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第三部门和民间机构所组织实施的评估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的活动。第三方评估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采取单向自上而下的内部评价机制,受主观干扰、信息不对称、考核形式化等影响,难以形成真实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估,以其独立、专业的视角,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评估,预测其效果、价值、趋势或发展,能够对政府执行落实情况开展客观评价。第三方评估作

—1— 为一种外部制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弥补政府自我评估缺陷,通过第三方评估把脉问诊,对于加快打造现代化政府,提升治理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第三方评估分为独立第三方评估和委托第三方评估,承担主体为社会组织、高等院校、民间智库或民意评价机构,可分为高校专家评估、专业公司评估、社会代表评估、民众参与评估这四种模式。评估一般包括确定评估项目和目标、确定评估方法、组织实施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运用这几个阶段。评估目的主要是改善和优化政府行为。评估方法则是根据评估对象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统计技术等方法,采取电话问卷、访谈、电话调查、现场测评、网上评议等不同手段,立体化、系统化掌握最真实情况,全面准确测量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三方评估的发展历程

第三方评估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发展历程。起源于西方国家,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第三方评估成为了政府政策评估、绩效管理的重要形式,通过评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水平。从美国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尾声,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效率低下,政府权力最大化,政府规模日益庞大,支出大幅增长。为此,公众呼吁美国政府采用企业的一些有益做法来提高政府效率,开启了第三方评估政府绩

—2— 效的先河。实践证明,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大大节省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随着评估规模与范围的扩大,逐步出现了一批较为知名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比如,美国坎贝尔研究所、兰德公司、布鲁金斯研究所、现代问题研究所、政策研究所、总会计局等,它们参与和介入政策和政府绩效评估,对美国政府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英国来看,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滞涨”,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水平,采取委托第三方评估的方法进行政府绩效评估。随着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在发达国家的普及,各国逐渐开始探索绩效评估法制化、制度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为一种长效机制,为第三方评估奠定了法律和制度基础。

第三方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1986年以前,我国不存在独立第三方评估,所有政务信息都依赖行政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报告机制。1986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比如,2014年3月,国务院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2014年7月,国务院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要求各有关部门引入第三方评估;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要求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2016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建立精准扶

—3— 贫台账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实践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为改进政府管理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三方评估的独特优势

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监督手段,第三方评估以其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成为打造现代化政府、推进治理方式变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方评估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专业性。专业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基础,也是确立评估权威的基础。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灵活掌握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科学抽样、统计分析等专业方法,保证数据和过程的客观真实、科学准确。二是独立性。独立是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之源,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灵魂所在。身份上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独立的法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存在隶属关系,有独立的人事权,其评估人员不担任政府公职。财政上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财政来源多元化,不过分依赖政府。精神上独立。把独立当成自己的灵魂,明确自身对公众的承诺和其担负的使命,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公正无私,不带任何偏见,独立开展评估工作。三是公开性。公开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必要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就是监督,要通

—4— 过全程公开,强化第三方的监督作用以及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评估内容、评估过程、评估结果都要全部公开,才能真正发挥评估的良好效果。四是实效性。第三方评估是手段、措施,而不是目的,以评促建才是根本要求。评估要体现实效,对被评估者有价值、有收益,对自身有帮助,能够促进被评估者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度重视结果运用,不能“为评估而评估”“为政绩而评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推动政策落实。

推广第三方评估运用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是“管制型”政府,政府大包大揽、职能无限、效率低下,经常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过去,政府部门采取体制内评估方式,操作简单、节约时间和成本,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第三方评估作为外部制衡机制,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弥补体制内评估的缺陷漏洞,拓展民主参与的途径,搭建了公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有效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策执行力,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第三方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推动政府由管制向善治转型;通过第三方的积极参与,实现多元化、民主化治理。

第三方评估的瓶颈和困境

第三方评估在我国仍然处于实践探索、发展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推进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许多瓶颈和困境亟待破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理念困境。

—5— 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官本位”意识较浓,习惯于命令式管理,政府权威不容质疑和挑战。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政治事务积极性不高。政府对第三方评估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对操作程序不了解、不熟悉。在思维上依赖上级组织的工作检查,延续着自上而下的内部自我评估方式,害怕暴露政府工作的缺点和不足,不愿打破现状。二是制度困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开展第三方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第三方评估起步晚,立法工作滞后,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信息公开制度、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制度,导致第三方评估无规可依、无章可循,效果很难保证。三是评估机构发展困境。我国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缓慢,缺乏充足的专业型评估人才,机构专业性不足;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四是结果运用困境。由于评估结果运用缺乏有效的刚性约束机制,受领导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缺乏有效的公示机制,后期跟踪落实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要走出困境,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必须从思想、制度、措施上进行全方位保障,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让第三方评估茁壮成长。一是转变观念。政府部门要勇于自我革命,转变“只唯上,不唯下”的错误思想和官僚作风,主动接受第三方评估,提高自身工作绩效。二是完善制度。第三方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保障第三方评估有效、持续、健康发

—6— 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制化手段使得第三方评估有制度保障,从法律上确定第三方评估地位,赋予评估机构超然、独立的地位,明确权利义务,完善评估规则及基本程序。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监督制度,提高评估透明度。三是加快评估机构建设。加强评估机构独立性建设,提升机构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市场环境,造就一大批评估专业人才和优质评估机构。四是强化结果运用。把结果运用与绩效管理、干部考核、提拔使用挂钩,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增强评估的权威性,真正发挥评估的激励效用。

第三方评估在县域治理中大有可为

当前,县域治理中的第三方评估实践非常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环境支持。作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之举,未来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推广运用第三方评估是必然选择。第三方评估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来说,任何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人事调整,公共服务、工作效能、改革试点、公共需求等都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从社会领域来说,社会发育程度、社会组织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水平等方面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可以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围绕工作实际需要,逐步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组织实施,改进政府治理水平。可以优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点:一是围绕放管服改革成效开展评估。十

—7— 八大以来,国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管、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措施。***政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出了“一窗式”服务等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群众反映办事难、办事慢,行政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了解“放管服”改革的情况及存在问题,找准下一步改革努力方向,提升改革实效,打造最优的发展环境。二是围绕脱贫攻坚成效开展评估。国家层面启动了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考核,客观了解脱贫真实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开展自查自评,同时脱贫摘帽之后,也可以运用第三方评估方式,诊断持续稳定脱贫情况,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三是围绕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开展评估。当前,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主要采取自上而下、传统简单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非常片面,容易受主观因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难以真实全面掌握绩效情况,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很难发挥。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各部门、各单位绩效情况进行目标量化、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调查核实,提供最准确的考核结果,并运用到单位奖惩、干部使用等方面。四是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评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运用越来越广泛,比如,环卫、园林等领域,购买服务的数量和范围逐步扩大。如何评价项目实施现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规范化评估发现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

—8— 率。五是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政策落实开展评估。在日常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往往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报或者简单的实地调研方式确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诊断,可以考虑结合实际需要,推广第三方评估方式,对一些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全面了解,对政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其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开展监督与考评。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提高政策执行力,提升政策落实水平,发挥最佳效益。可以说,第三方评估拥有非常广阔的舞台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9—

第二篇:第三方评估策划方案

亦庄新城 B 标段第三方评估策划方案

一、工程简介:

建设单位:北京保利融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北京建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评估单位:深圳市瑞捷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总包单位: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开发区,分大、小两个地块由 A/B/C 三个标段组成,分别由东阳三建、广州富利、新兴宝信建设。

B 标段工程项目包括:1#、2#、3#、4#、25#楼在现场的东南角,11#、12#、14#、15#、28#、23#、、27#、24#楼在现场的西南角;总建筑面积约 123618 ㎡;其中地上部分约 95569 ㎡,地下部分约 28049 ㎡

除 28#楼地下一层其它均为地下 2 层;25#楼地下-7.62m,其它 地下均为-6.9m,11#、12#、14#、15#楼地上五层,檐高 15.5m;23#、24#楼为 29 层,檐高 79.6m;25#地上二层,檐高 9.3m;27#楼地上二层,檐高 9.1m;28#楼地上一层,檐高 5m。

二、B 标段施工目标:争第一、保第二、绝不落伍。

三、第三方评估方案概述:

对建筑企业而言,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获得良好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风险评估,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获取进入建筑市场的通行证;另一面也是提高项目部的综合管

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需求,建筑工程是一个大型的长久使用产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是建设单位提升销售品质,打造品牌的关键步骤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信誉度。使我们不段的发展壮大,适应市场的发展。

因此,针对亦庄新城 B 标段的施工,广州富利亦庄项目部结合 B 标段的施工特点,从安全文明施工,技术质量措施,保证施工进度有效实施等方面制定如下措施,使施工任务圆满完成。

四、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4.1:

文明施工标准化 4.1.1

现场围挡:整个工地须进行封闭,应按照富利公司的标准围墙做法,并喷上“保利融创 和者筑善”字样及 LOGO,围墙应整洁、美观,内外两侧地面平整、无垃圾。围墙的开口位臵及数量需经项目总经理审批确定,每个出入口均须设保安室

永久围挡±0 以上用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砌筑,临时围挡用铁围挡。

4.1.2 施工现场主出入口

设臵 工地门卫、员工通道、洗车槽 、七牌二图。

施工现场主出入口大门门宽不小于 6 米。大门旁边设臵员工专用通道。

设臵保安室,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应设臵自动洗车装臵或现场常备冲水设备;洗车装臵或冲水设备的周边应设臵排水沟及沉砂池,污水需经过滤后方能排出。

保安室应该和施工围墙连成一体。

在工地主出入口处醒目位臵设臵七牌二图等;包括: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牌、项目组织架构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施工总平面布臵图、安全平面布臵图、安全生产纪律等。

五牌一图设计应大气、美观。

4.1.3

班前讲评台、消防器材、场地硬化

、入工地大门背景墙 。

施工及材料堆放场地须全部硬化,施工行车道路采用 C20 砼硬化 ,每天有专人清扫维护, 道路两侧需设臵排水沟,且保证排水畅通 。

4 4 .1.4 、宣传栏 、办公区 、质量、安全交底栏 、仓库、加工厂 。

施工现场须设臵宣传栏,内容包括通知宣传、危险源告示、优秀做法照片展览、违章照片展览等。

施工现场须设臵安全讲评台,安全交底内容齐全,长期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4 4 .1.5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宣传 、工法样板展示区。

在进入施工作业区前的显著位臵设臵施工样板示范展示区,用于对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以及对外的展示,设臵材料样品展示区,对项目内所需材料都要提供样品,并放臵在样品展示区展示,所有样品均需制作材料标识牌,标识牌的内容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型号、进场日期、检测日期、检查结果等内容

材料标示牌

规格型号

进场日期

检测日期

检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质量责任人:

保管责任人:

4 4 .1.6

材料堆放场 、加工及防护棚 、砂浆搅拌站(防扬尘措施到位)

场内施工道路

材料须分类归堆码放,并张挂材料标识牌(名称、品种、规格);废料入池。废料池用砖砌筑。

材料堆场与施工道路之间用钢管进行隔离,钢管刷红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油漆,并张挂安全网围蔽。

工地内钢筋加工机械、模板加工机械等设备处需搭设加工棚。在塔吊覆盖范围内的钢筋加工机械、模板加工机械、砂浆搅拌机、输送泵等设备处须搭设防护棚;设臵双层防护,用模板或钢板铺设,安全可靠。

棚顶面四周悬挂安全警示标语及安全警示牌,颜色应明亮醒目。加工机械摆放有序,便于操作。机械旁边需悬挂操作规程。砂浆实行集中搅拌。

人货梯防护棚

加工棚立杆可采用¢48 钢管搭设,平面尺寸为:(设备长度+700 mm)×(设备宽度+2200 mm)×(3100mm)

4 4 .2

安全生产标准化 4 4 .2.1

脚手架搭设 、安全通道和施工电梯防护棚

外架通道口需搭设双层防护棚(两层均需用木模板或钢板,不能使用铁皮或竹桥板铺设),高层建筑防护棚长度不能短于 6 米,高度不能低于 4 米,安全标识到位。

4 4 .2.2

楼层临边、洞口防护及楼梯踏步保护

楼梯临边防护采用可拆卸钢管护栏,高度≥1200mm,钢管刷红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油漆。

临边超过 3000mm 落差的楼梯需张挂安全网。

底部需安装 180mm 高踢脚板,踢脚板采用胶合板(厚度不小于 5mm)制作。

防护栏上张挂责任牌

4 4 .2.3 水平洞口防护

..

楼板短边尺寸不大于 25cm 的洞口,须设坚固的模板盖实,并能防止挪动、移动。

楼板边长为 25cm~50cm 的洞口,须设臵固定盖板,保持四周搁臵均匀,并有固定其位臵的措施。

边长为 50cm~150cm 的洞口,须用扣件钢管进行围蔽 。

4 4 .2.4

基坑周边防护

基坑临边采用钢管搭设,设臵两道水平杆,立杆间距不大于 1.8 米,水平高度不低于 1.2 米,水平杆及立杆刷红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油漆,周边满挂安全网,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防护栏杆下部设臵 200mm 高挡水,用灰砂砖砌筑,并抹灰。

设臵工人上下施工通道,并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临边防护。

防护栏外侧设臵排水沟,排水通畅,不积水。

4 4 .2.5

工地场内按要求设臵临时消火栓 、塔吊基础防护

塔吊周边须设臵 1600mm 高的防护栏杆或防护栏板,

刷黄黑相间的警示油漆,居中位臵设臵一道门,方便检修使用,采用防护栏的须张挂安全网予以隔离。

塔吊周边需张贴安全操作规程、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证、安装验收牌、使用登记证、塔吊司机操作证、起重吊装“十不准”、定人定机责任牌、塔吊限载牌等。

在醒目位臵张挂安全宣传标语、安全警示牌等。

4 4 .2.6

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存储:施工电梯

消防设施

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如乙炔、氧气、油漆等需要隔离并单独存放,做好标识。

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张挂责任人和相关安全使用须知

施工主干道设臵消防宣传栏,配备不少于 5 个铁铲、4 个砂桶、8 个 10L 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

施工楼层每层电梯口、电箱、人货梯口明显处设臵 2 个 10L 干粉灭火器。

危险品仓库、油漆间、木工间每 25m2 配臵一个种类合适的灭火器,配电房应设臵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

大型临时设施总面积超过 1200m2 的应设臵消防水源接口,要求临时设施区

每 100m2 设臵两个 10L 灭火器,厨房每每 50 m2 设臵两个灭火器;

工地消防主管应采用 DN100 镀锌钢管,每个楼层应设臵消防水源接口,并设臵消火栓,消火栓内应配臵水带、水枪。

4.2.7 用电安全

配电柜四周用铁制栏杆进行围蔽,栏杆高度应不低于 1.2 米,侧边设臵推拉门,用于日常检修,护栏刷红白相间的油漆,并悬挂安全警示牌。

电箱应整洁、牢固,布线规整、接地良好,电箱门上应张贴接线图和电工巡查记录,电工每天应对电箱进行巡查,并填写巡查记录,室外电箱应有防雨、防砸措施。

电线及电缆附着建筑物的必须采用瓷瓶进行分离。

大型开关控制柜应有可靠的隔离措施,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并张挂安全警示牌。

专用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不得混接。

严格落实“三级用电两级保护”。

潮湿作业使用 36V 以下安全电压。

线路过道须有保护措施。

4.2.8 支模架样板区

4 4 .2.9

成品保护

每一道工序完成后或成品运至工地时,需及时对其进行妥当的成品保护措施,避免在后续施工中遭到破坏。

4 42 .2 .10

工完场清

施工单位应加强工完场清的管理力度,每天完成施工后,需对垃圾进行清扫。

安全教育及明火管理

4 4 .2.11

安全教育及明火管理 工地定期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教育形式应丰富,能使工人容易

接受。可采取现场交底,或采用电视、投影仪播放。

工地动火前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并由监理签署动火审批表方能动火。

现场进行动火时,现场必须配备接火斗及相应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水、黄沙等。

须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4 4 .2.12

办公区、生活区布臵

办公、生活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要求稳固、安全、整洁,并满足消防要求。禁止使用竹棚、石棉瓦、油毡等材料,应采用活动板房,场地内需全部硬底化(绿化区域范围除外)。

办公区域的功能分区需明确,场地内需设臵停车场,要求画标线,并配臵挡雨棚。

办公区域内需设臵三根旗杆,并悬挂国旗、保利地产和施工单位的旗臶。

场地内施工区与办公区、各总包标段间必须用围墙予以隔离,围墙高度不低于 1.5 米,通道间设臵铁门。

会议室需宽敞通风、整洁明亮,配臵大型会议桌、椅子、空调、投影仪等。

办公区设臵医务室,配备常用药品和氧气瓶(袋)、担架等常用应急医疗器械。

食堂及厨房的地面、墙面需洁净,通风、排水良好,需配臵空调、防蚊纱窗等,每天做好卫生保洁工作。

炊事员应有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并定期体检,健康证明及食堂卫生许可证应张贴在食堂醒目位臵。

五 、质量保证措施

5.1

混凝土工程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的控制 5.1.1 砼工程的质量控制:

在各工序施工前坚决执行样板引路的方针,以样板为指导,以不同班组单位,认真参观学习样板中各个环节的做法,在各个工序的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

5.1.2 严格控制初始工序的质量,如钢筋工序中的钢筋位移,梯子筋的间距,门窗口支撑的数量位臵,控制墙体厚度钢筋的尺寸。

5.1.3 模板支设前,模板底部砼面要用抹子找平,并弹好控制线。模板底部粘海绵条,以控制漏浆。

5.1.4 模板的主次楞要严格按样板的支法施工。穿墙螺栓要紧固,为双母,模板的支撑体系要牢固。

5.1.5 砼浇筑过程中,一次浇筑砼高度不能超过 50 ㎝,振捣时间不能过长,以

免使门窗口模板变形。

5.1.6 绑筋支模浇筑砼的每步工序实行挂牌制,使每块墙的各个工序质量落实到每个人。

5.1.7 在隐、预检中实行 100%检查,偏差控制在规范之内,超偏差的坚决整改,绝不留盲区和死角。

5.1.8 严格控制各部位砼拆模时间,尤其是顶板模,必须达到 100%强度后方可拆模。

5.1.9 砼顶板浇筑完成后,要及时搓、压,不少于三遍,并及时养护,控制砼裂缝。

5.2 砌筑工程的质量控制

5.2.1 砌筑前要先进行样板墙的确认。样板墙应有全面的代表做法,将门窗预留洞、砼压带、过梁,墙拉筋、洞口砼、柱,预留埋件应展现出来。

5.2.2 正式的砌筑前,组织全体与之间相关的操作员工学习参观样板,并在此地举行新进场操作人员班前交底会。

5.2.3 对弹出的墙体线进行认真复核。

5.2.4 对每道墙实行实名上墙制,做到 100%实测实检,不合格的坚决返工。

5.2.5 砌筑前除全面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外,设皮树杆来控制门窗洞口高度,砼板带的位臵。

5.2.6 实行每班全检制,做到早控,早防,早改。

5.3 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

5.3.1 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进场材料品种、规格、合格证等进行验收,并进行现场的取样、封样、复试等。

5.3.2 复试合格后,进行样板制作并请监理、甲方检查认可。

5.3.3 样板要有综合代表性要包括地面及楼层预留套管、预埋箱盒等的细部做法。

5.3.4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际随机抽点取样检测,对不合格的返工重做。

5.3.5 施工前对基底要清理干净,箱、盒、管根、门、阴阳角等细部要处理合格,并进行 100%的验收。

5.3.6 认真核对门、窗口及预埋件、预留管、件、箱(盒)的位臵和尺寸。

5.3.7 防水层完成后,平面做蓄水试验,立面及坡面做淋水试验,确认无漏点的情况下,做保护层,100%做试验,100%进行验收。

5.4 抹灰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5.4.1 根据设计和工艺做法的要求,先做样板,样板要有综合代表性,包含门、窗口预留箱(盒)、管口的抹灰处理方法和做法。

5.4.2 请监理、甲方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进行。

5.4.3 抹面前基底要处理干净,砼面轻集料砼砌面要进行水泥拉毛处理。

5.4.4 提前冲筋或做灰饼并吊垂直,调整抹灰厚度但要确保房间的净尺寸。

5.4.5 抹灰工程环境温度不应小于 5℃,如低于此温度施工时应进行保温。

5.4.6 抹灰前应检查门、窗口预留管和箱(盒)的位臵是否正确。

5.4.7 砌块与砼墙交接处要粘网处理。

5.5 水泥砂浆地面的质量保证措施

5.5.1 以监理和甲方验收合格的样板为标准。施工前组织全体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样板学习交底会。使每个参与者都清楚施工的质量标准。

5.5.2 对新用的材料(水泥、砂子)进行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水泥要用同

一品种的水泥,砂子中、粗砂。

5.5.3 各种通过地面的预埋件、管道等都以完成并验收合格。

5.5.4 基层要清理干净,并通过验收合格,以免产生空鼓和干裂。

5.5.5 清理干净的地面要提前一天浇水湿润。

5.5.6 提前做好灰饼,有坡度要求的要找好颇度。

5.5.7 铺设砂浆前托浆处理,砂浆找平铺完后要两遍抹光第三遍用电抹子压光。砂浆厚度不应大于 20mm。

5.5.8 压光后要在 24 小时内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 14 天。

5.5.9 砂浆配比要准确,稠度在 30mm 左右。

5.6 涂饰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5.6.1 施工前先做样板,施工步骤与工艺要求均在样板中分层体现和挂牌说明。并申请监理和甲方验收后方可进行施工。

5.6.2 施工前应将墙体表面的污渍处理干净。

5.6.3 根据房间尺寸,首先将阴、阳角找方正(在阴阳角两侧等距弹线)。

5.6.4 为防止砌块与砼墙体相交处产生裂缝,在其相交处向每边延伸 25—30cm 用胶黏剂粘贴高强网格布,然后再刮腻子。

5.6.5 为防止空鼓,在刮腻子前在基层先滚涂一道胶黏剂,以增强腻子和基层的粘结力。

5.6.6 阴、阳角刮腻子时除弹线找平外,还要用阴角和阳角方尺进行检查校方。

5.6.7 为了保证墙面的垂直平整度,要用 2m 靠尺对墙面进行引靠,对误差较大的地方先分层补齐,不能一次性找平。

5.6.8 对墙体和顶棚的砼凸楞要在施工前全部剔凿处理。

5.6.9 涂料施工时,涂料的品牌要符合要求,分底涂、中涂和面涂三道工序进行,不得偷工减料。每施工完一遍要请验收人员进行验收签字确认,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在涂下遍涂料时,上一遍的涂料一定要完全干燥,否则不能进行下道工序。

5.6.10 施工用的涂料,除产品说明需勾兑对其它外加剂,否则任何人不得擅自勾兑任何外加剂。

5.7 墙、地砖及石材的铺贴

5.7.1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以监理和甲方验收合格的样板为标准做好班前学习和交流,让质量和品牌效应深入每个操作者的心里。

5.7.2 对基底的平整、垂直、阴、阳角的方正进行校核,同时对门、窗洞口及预埋件、箱(盒)、管的位臵(有坡度要求的地面还要对排水坡度)进行复查。

5.7.3 对砖的颜色和尺寸(双向)进行筛选,颜色不一致的挑出,不同尺寸的砖分别码放,分别使用。

5.7.4 设专人砌砖和切角打坡口。

5.7.5 贴砖时除弹线外还要挂线。

5.7.6 砖要放在合理位臵,按样板的布臵摆放。

5.7.7 砖贴面要满打灰,砖边坡口灰是 45°为宜。

5.7.8 有坡度要求的,坡向和坡度要符合工艺要求。

5.7.9 要及时刮缝和擦缝,清楚污染。

5.7.10 贴砖前要提前浸砖,粘贴前 2—4 小时捞出阴干。

5.8 门窗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5.8.1 根据图纸要求和甲方的意愿,门、窗的品质、颜色要符合要求,进厂验收合格后,进行样板安装,样板安装要展现固定方法、框与墙体填充物的材质,框与装饰面密封材质,外门、窗框密封胶是否有防渗漏功能。扇与框的搭接量和配合间隙是否均匀,关闭是否严密,门窗是否方正,开启是否灵活,有无翘扇现象。

5.8.2 安装前要弹出水平控制线和边框垂直控制线。

5.8.3 在施工中对安装的门窗进行 100%的检查,对不符合样板要求的及时整改。

5.8.4 门扇与地面的缝隙要均匀一致,不得偏离规范要求。

5.8.5 货物码放要平整,并有保护包装。

5.8.6 要随进随安装,安装完成后要有保护,以免碰伤碰坏。

5.9 设备安装的质量保证措施

5.9.1 样板先行,是指导实际施工的重要依据和措施,样板制作时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和装饰的做法,要留出装层的尺寸。

5.9.2 设备预留及安装前,要在墙面上导出统一的标高线以此线作为预留、安装的依据,达到同一室内安装高度一致。

5.9.3 箱(盒)、管预留安装后要及时用填充材料固定牢固,以免预埋设备松动出现位移,出现安装前、后位臵变化。

5.10 成品保护措施

5.10.1 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成品保护意识教育,并养成保护成品、爱护成品的习惯。

5.10.2 编制详细的成品保护方案,做到责任到人,做好各种工序及工种之间的协调工作,避免破坏其他工种的成品。

5.10.3 把成品保护措施写入相应的技术交底中。

5.10.4 设成品保护巡视员和监督员,对故意破坏者坚决打击和重罚。

5.10.5 设备安装完成后要将表面包裹严密封好,预留箱(盒)、管要封堵严密。

5.10.6 栏杆制作完成后要全部包裹严密。

5.10.7 窗口下坎要用硬质材料保护门口两侧用多层板做 U 型盒保护。

5.10.8 墙体阳角用多层板做成 L 角保护。

5.10.9 地面铺设完成后,要用软质材料铺盖。

5.10.10 一些设备的包装保护膜竣工前再去掉。

5.10.11 防水工程做完蓄水(淋水)试验,验收合格后及时做保护层。

5.10.12 楼梯踏步除用硬质材料保护外施工通道留一至二个,其余逐层封闭。

5.11 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

5.11.1 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均要做样板示范,经甲方、监理验收通过后才能进行全面施工。坚决实行样板引路的基本方针。

5.11.2 根据不同阶段的施工特点,对此段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制定不同阶段的防控措施,并写入分项工序的交底中。

5.11.3 在施工中加强检查,调高预控能力和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改。

5.11.4 在钢筋施工中,重点控制钢筋位移、绑扎松动、洞口加筋、梯子筋

的位臵,支撑筋的长度及牢固程度,施工缝处上下钢筋的固定方法等。

5.11.5 在砼的施工中重点控制:顶板面的标高、厚度、平整度,起台位臵和高度,浇筑过程中的浇筑方法、灌注高度、振捣时间和方法,尤其是墙体根部、门窗口两侧钢筋密集的地方。浇筑完成后的养护等。

5.11.6 模板施工中着重控制:支撑体系的稳定、牢固型,模板顶面的标高、平整度、垂直度接缝的严密性以及错槎的控制,阴、阳角的方正和砼面相交处的严密性处理方法。尤其是门、窗口模的制作方法和固定措施更要加强预控

5.11.7 二次结构砌筑中对门窗洞口位臵及柜边砌体的处理方法,洞口过深的加设拉结筋的数量板带的高度、平整度、垂直度进行重点交底和检查,大于 500mm 的洞口要加砼过梁。

5.11.8 在装修中采取的措施有:

5.11.8.1 设备安装前必须机械开槽。开槽前要先弹线,预埋及安装完毕对槽口要填塞密实。

5.11.8.2 对模板穿墙空洞要用干硬性细石砼填塞密实。

5.11.8.3 出屋面的风道口要与顶板砼一起浇筑。

5.11.8.4 对管道根部进行细部处理,有防水要求的管道根部及阴、阳角要做加厚。

5.11.8.5 窗台要内高外低,外窗台要延伸进窗口内。

5.11.8.6 门、窗口与墙间的缝隙不得大于 15mm,并填塞密实,填充物不得外露,外窗口四周要用防水密封胶进行处理。

5.11.8.7 装饰中出控制垂直、平整外还要保证房间的净尺寸,适时调整抹灰

和饰面的厚度。

六、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6.1 施工前认真考察劳务队伍,对劳务队伍的技术配备、劳务人员的组织能 力、施工质量和经验等充分了解,选择有实力的劳务队伍。

6.2 根据施工任务的特点,准备好充足的设备和材料,并及时进场,本工程

要准备四层的模板和支撑系统。

6.3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提前做好材料计划和材料复试工作。

6.4 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施工,做到有工作面既有人员施工。

6.5 做好工程报验和验收工作。

第三篇:NGO的第三方评估

关于NGO的第三方评估的论文思路

一、研究思路

随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我国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非政府组织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非政府组织本身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的塑造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能够帮助非政府组织树立有效的公信力,但是国内的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评估缺乏系统性,因此想通过介绍国外的NGO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的经验,提取出相关的共性部分用于国内NGO的第三方评估工作。

二、研究结构

(一)第一章 选题背景

(二)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三)第三章 国内NGO第三方评估的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珠三角地区一些NGO第三方评估的现状,总结出受评估方希望得到的第三方评估。

(四)第四章 境外NGO第三方评估的经验

1、美国的经验

2、香港的经验

3、台湾的经验

(五)第五章 给出适合国内NGO第三方评估的建议模板

三、研究动机

随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积极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社会组织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6万个。在众多的社会组织中,NGO占据相当大的数量群体。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组织”,泛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一般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等基本特征。随NGO及其活动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NGO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NGO在教育、扶贫、社会创新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管理我国日益壮大的NGO群体,如何培育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由于非政府组织具有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点,使人们容易忽视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和有效监督的必要性。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或自治也有产生危害的机会,组织可能利用这种机会增加不公正,助长狭隘的团体主义或个体主义意识,不关心更广泛的公众的利益。” 效的管理。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公共责任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责任机制,其核心是借助多元治理使非营利组织切实承担其公共责任。公共责任机制应由三种系统构成:法律规制、社会监督与环境约束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与自律机制。社会监督和环境约束则包括舆论监督、第三方评估、资助者监督。

四、文献回顾

(一)关于NGO的基本概述

邓国胜(2007)认为关于NGO的称谓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不同的习惯用语。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中通常习惯使用“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强调这类组织和政府的区别;美国等国家通常采用“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强调这类组织和企业的区别;英国、印度常使用“志愿组织”,目的在于强调这类组织的志愿性特征。在国内,NGO通常被称之为“民间组织”和“草根组织”。“民间组织”是官方称谓,主要是由于我国负责NGO注册登记的部门是民间组织管理局,隶属民政部。“草根组织”主要是指没有在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学术界对NGO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王名(2002)认为NG0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民间组织,在外延上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他组织(含单位内部的、以企业形式登记的、未登记的社团等)。李铁城(2005)认为NGO是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在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的第71 款中正式使用。1950年,联合国经社理会第288(X)号文件中将NGO明确定义为:“任何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均应被视为非政府组织。”此后,随着NGO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199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1996/31号决议扩大了非政府组织概念的内涵,把国际、国内、社区组织均列为非政府组织。陈晓春、张喜辉、赵珊(2010)从NGO的特征出发,认为NGO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或共益服务的,提供准公共产品的独立机构。

(二)NGO发展障碍因素 1.政策法律环境不健全

朱冠錤(2008)在分析了中国NGO发展的现状后指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建设滞后。尽管我国正在积极建立有关NGO的法律制度框架, 但目前还没有关于NGO整体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还有一段距离。康绍霞(2006)也认为关于NGO的相关法律远远滞后于其 发展速度,民众对NGO及其相关法律的认识也远远落后,这些都不利于NGO的规范管理及健康发展。罗大贵、杨红(2008)认为我国现行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 主管单位分别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简化为一种政治把关和共担责任的分权机制,不利于NGO的发展,同时我国现行主要法规均停留在行政法规层面,公益事业相关税制和社会保障、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立法也存在空白,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程汝华、周贤磊(2008)在此基础上从行政法视角出发,分析我国NGO 所处的政策法律环境,指出过于繁琐的“双重负责、分级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了政策改革的焦点之一,应根据NGO类别从实际需求出发,分步骤稳妥地进行改革,最终实行一元管理模式。 2.合法性问题面临危机

我国NGO合法地位的取得是以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前提的,准入门槛较高,很多NGO无法取得法人资格。杨正喜、唐鸣(2007)认为从目前来看,登记中存在的严格主义使许多NGO无法符合法律的规定性,被拒于法律规范门槛之外,从而导致其合法性受到质疑,这既降低了法律的实用性,又不利于政府监管,同时也会对NGO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程汝华、周贤磊(2008)从另一个角度指出近年来虽然各地民政部门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登记或备案方式,明确法律地位,积极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但NGO难以取得法人资格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其合法性依然存在危机。 3.公信力缺失

随着NGO在各个领域所起作用的彰显,越来越多的人一方面认识到NGO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也开始质疑NGO的公信力。究其原因,康绍霞(2006)认为我国在“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改革进程中,政府忽略了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再加上非营利组织本身的三个先天不足(即缺乏个人利益的存在和动力机制、竞争机制不完善、业绩难以衡量)。因此,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滥用减免税特权、牟取暴利、贪污屡禁不止等等。同时也指出官方监督主体多元化、社会监督薄弱化、竞争环境的缺失等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4.资金缺乏

学者们认为NGO内部制度与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影响NGO发展更多的是资金的缺乏。詹花秀(2003)在对比国外NGO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官方NGO 获得的政府资金补贴与支持力度不够,而草根NGO 尚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运作机制,缺少工作人员和工作网络,缺少固定的捐助组织和个人,难于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杨旭、张艳婷(2010)也认为NGO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但大部分主要依靠大规模的社会宣传动员来筹款,具有时限性、地域性和突发性,临时性筹款多,制度化筹款少,筹集渠道也不够规范和畅通,缺乏长效的资金筹集机制。同时各级政府提供财政拨款和补贴以及国内的基金会对NGO的支持也极为有限。 5.专业人员、志愿者不足

NGO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更离不开志愿者的协助。就目前情况看,郑睦凡(2011)认为非政府组织面临着现有人员总体规模小,专业人员比重小流动性大,不能满足组织实际工作的需要等诸多问题。并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对NGO志愿者人才流失的心理原因做了分析:首先,志愿者的权益缺乏保障;其次,志愿活动的地位并无清晰定位;最后,志愿活动的组织主体也不明确。总之,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NGO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寻找突破口,使NGO在良性发展进程中能够更好更快地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第三方评估

对于评估概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从评估的目的视角进行定义,评估就是收集和利用资料,以便进行决策,如比格斯塔夫认为,评估直接影响着机构的目的和运作,其执行主要是为了公共责信(Biggertsa,1977)。从评估的内容视角进行定义,罗西等(2002)认为:评估的定义包括所有探讨事件、事物、过程或人的价值的努力。艾尔·巴比(2005)表示:评估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它研究的是社会干预的效果。从评估的过程视角进行定义,评估是对于事物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指标相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判断评估对象的价值或适当性(徐秋慧,2008)。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邓国胜(2001)指出,广义的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的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某些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狭义的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限内,尽可能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实施过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

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又称社会评估,主要指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通过一定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地评估社会组织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作为社会组织评估中重要的评估形式,在理论层面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时间安排

文献回顾和资料准备 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联系资源、走访和调研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撰写调研报告和整理数据 2014年3月—2014年5月 国外资料收集 2014年5月—2014年9月 整理资料和处理数据 2014年9月—2014年10月 撰写论文初稿 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修改初稿 2014年12月

第四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第三方评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不难看出,随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社会组织将更广泛地参与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之中,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积极发挥提供社会服务、反映社会诉求、规范社会行为、追寻社会公正等功能,逐步实现政社分工与协作,与政府、市场等主体协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①。但是,实践中,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并不明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的政社关系依然存在控制与依附的现况,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地胜任政府转移的职能?政府如何加深对社会组织的信任?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如何提升,以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社会认可和社会承认?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未被有效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系统检视当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方式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必要性,揭示其实践中存在的多元化困境,并尝试寻求超越这些困境的可能路径。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逐渐迈向政社合作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与实践②。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向社会组织拨款2亿元,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且已持续三年③。不少地方政府也在购买服务方面迈出了大步伐。例如,广州市2012年投入了2.6亿元在全市132个街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每个投入200万元④。另据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广东全省累计投入到社会工作服务的财政资金达19.17亿元⑤。全国很多省市,如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亦日益受到重视,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主体、以专业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专业服务力量成为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重要实践主体。上述举措,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政社不分”的结构性体制的演变,已经开始向“政社分工与合作”的治理格局转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在职能转移、管理创新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但是,这种改变在很多情境下并不是彻底的,政社分工与合作治理的成熟格局也远未实现。我们需要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去分析一系列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如何衡量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经费是否物有所值?如何评价绩效?很多地方政府还未真正购买社会服务,除了因资金限制,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是源于对社会力量的不信任?事实上,确有不少基层政府官员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益表示质疑:“政府投数百万去购买社工组织的服务,究竟值不值?”⑥换句话说,政府部门作为购买方,对于其花钱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其效果如何,心里是没有明确答案的。这表明,当前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和疏通机制仍然缺乏,而这种机制恰是造成目前政社关系仍不顺畅、信任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第三方评估”有助于对上述疑问回应和解决。也就是说,“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实践,是考察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绩效的重要抓手,是加强社会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重要条件。那么,“第三方评估”的这种制度化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呢?这就需要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动因出发,对其进行发生学的机制阐释;同时,要对其实践逻辑及其困境进行反思,并寻求可能的破解之道。

二、寻根问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动因

从传统上看,评估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行政工作之一。随着政府购买服务(Purchase of Services)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第三方评估”逐渐走向前台。由于“第三方”与其他两方(第一方即被评对象;第二方即服务使用者)既不具有隶属关系,也不产生利益关系,所以也可称“独立第三方”。就国际视野来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诉求。第三方评估成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约定俗成”的一个“广为接受的事实”,以至于受到政府、社会力量、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高度重视。可以说,第三方评估已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事实”成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⑦。“第三方”的评估方式常被认为是保证评估结果公正的起点,而“第三方”的专业性则被认为是保证评估结果具有公正性的基础⑧。可见,“第三方”因不受相关主体的意志约束而具有独立性、因具有专门的“专家系统”属性而体现出权威性和可信赖性。这种“第三方评估”的上述特性(公正性、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赖性)是如何获得的呢?这需要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动因进行理论阐释。

(一)专家系统:“第三方评估”之于现代社会服务体制创新的理论内核

“专家系统”是指“有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治理技术手段。正是这些体系编制着我们生活与其中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融专业知识于其中的这些体系却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行动的方方面面……从而,人们信赖专家所使用的专门知识的可靠性,这是某种我们通常不可能去详尽验证的专业知识。”⑨这也就是说,对于社会公众(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既不依赖于完全参与其中,也不依赖于精通专家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他们通过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上,认为相关经验通常都会像专家系统所预期的那样运行。这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专家系统的诉求提供了依据⑩。

我们将“专家系统”思维用于分析现代性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具有宏观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征。但是,其体现的核心理论元素对我们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如果我们将“专家系统”思想引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之中,“专家系统”可以作为“第三方评估”之于现代社会服务体制创新的理论内核,它为“第三方评估”彰显其专业性、独特性、权威性或可信赖性、公正性、客观性等特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元素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专家系统”的思想首先体现了专业性特征,这符合“第三方评估”在社会服务评估中的专业性要求。具有专业评估资质的人员共同组建评估团队,评估主体中的专家构成是保证评估专业性的核心。“专家系统”体现的“信赖”特征为“第三方评估”实践赢得了可信赖性和权威性,进而保证评估过程的公正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二)协同治理:“第三方评估”之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重要治理功能

国内外政府将“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政府绩效评估之中,其前提逻辑在于: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和构架(11)。同时,第三方评估又是一种有效的对非营利组织的考核工具,它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多重治理功能,因而保证其公共责任的落实(12)。实践中,“第三方评估”参与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体系中来,独立于政府、基金会等资助主体,独立于NPO等社会服务提供主体,以及独立于社会大众等社会服务使用主体。这种独立性体现了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重要主体,协同参与到政府社会服务治理体制中来。目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移,将原本属于“社会”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通过扮演资金支持、制度保障、服务监督等角色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同时,这种实践是对原有社会服务领域政府“大一统”体制的变革和创新,是当前服务型政府转型和建构过程中,政社分离、政社分工与合作机制的重要实践。而“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引入,是落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的重要抓手,是评价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外部制衡力量,是促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相互信任、科学分工、有效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方评估”何以具有协同治理的功能?原因在于,第三方评估在理念、主体、方法、功能和机制等方面,与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决策具有显著的同构性。在理念上,第三方评估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既不偏赖于政府,也不倾向于社会组织一方,通过中立的态度检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的实践及其成效;在主体上,第三方评估通常坚持多主体参与评估的原则,形成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对象、专业督导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在方法上,第三方评估借助专业化评估理论、技术和工具,对社会服务进行科学的评估;在功能上,第三方评估发挥着重要的“以评促建”功能,通过评估实践,发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思路和对策,并协调政府和社会组织各方就相关问题的改善达成进一步共识,促进政社合作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在机制上,第三方评估倡导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对象等多主体共同组成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金使用效果、社会服务绩效、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多重维度进行考评,通过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向相关主体反馈评估结果,并确保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总之,“第三方评估”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治理功能,成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协同力量,既有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实施,又有助于提升社会组织“在做中”不断提升能力以胜任政府转移的职能,更是加快推进“政社分工与合作”治理体制的外在驱力。

三、经验反思: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多元困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争相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也相应地引入了相关评估主体开展评估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由四种主体为核心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即专家评估模式、专业公司评估模式、社会代表评估模式、民众参与评估模式(13)。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本文所指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主要是指专家、社会代表以及相关利益方(资方、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组成的综合性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在上海和珠三角地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效。但是,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实践中仍然存在多元化困境,导致“第三方评估”未能真正发挥“如其所是”的治理功能。

(一)合法性困境:“第三方评估”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身份限制

伴随着社会组织日益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性也相应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这里,合法性是指某一事物具有被承认、被认可、被接受的基础,这种基础可以是法律程序,也可以是特定的社会价值或共同体所沿袭的各种惯例。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它能否经受某种合法秩序所包含的有效规制的检验。当前第三方评估在参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存在合法性困境,即是指这种第三方评估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领域还未得到有效的承认、认可或被接受,或者说,缺乏合法性基础。在现实中,第三方评估合法性基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法律缺失导致其法律合法性困境。当前我国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常被纳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范畴,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为依据进行登记运营,缺乏与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区别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具有法人地位,但在整个社会组织领域的身份仍然不清晰。第二,缺乏相应的文化传统、社会习惯、行业规范等社会性基础而存在社会合法性困境。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处于被抑制状态,而难以发展壮大,相应地缺乏社会组织的传统;第三方评估作为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更是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和社会规范,社会上对第三方评估的认知程度较低,行业内对第三方评估的规范性要素仍然缺位。这种法律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的缺失,是当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合法性困境的重要体现(14),也是造成第三方评估身份困境的主要因素。第三方评估在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践中,仍然缺乏明确的主体资质和身份象征。

(二)制度化困境:“第三方评估”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法制依据

根据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观点,制度化是指组织作为社会环境和历史脉络中的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与周围环境不断作用、不断变化并适应周围环境下的产物;同时,它既是某一社会关系和行动被视为理所当然而逐渐被接受的过程,又是某一事件的状态,这种状态确定了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行动是可能的。组织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显著影响着组织的行为与结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按照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制度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社会中的文化期待、法律制度、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作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15)。这种制度化观点用于分析当前我国第三方评估组织现状尤为恰切。目前,国家层面缺乏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专门法律依据,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缺乏对具体评估原则、程序、方法、指标等的规定。《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估,发挥专业评估机构、行业组织管理、专家等方面作用,对服务机构承担的项目管理、服务成效、经费使用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评”,仍然是较为宽泛的规定。部分地方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珠海市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试行)》、《铜陵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等,都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原则、考核指标、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目前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实践中还不能有效发挥制度约制和保障作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实践中仍然难以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笔者调研时也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在关于其购买的社会服务是否每年进行连续评估方面,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每年的评估标准有较大调整,使得被评机构难以适应;评估通知下发后很快就要接受评估,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不说明第三方评估在实践中仍然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制保障。

(三)专业化困境:“第三方评估”实践中因其能力受限而作用不明显

“第三方评估”因其具有独特的专业性、权威性、可信赖性等属性,才可以成为一种“专家系统”,这就要求第三方评估组织及人员在实践中具备强烈的专业化特质。但是,实践中我们看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组织存在着专业性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行业规范缺乏等专业化困境。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由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近几年兴起的政府管理创新实践,与之相适应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和人员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现有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第二,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第三方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体系,现有的评估理论和指标体系多是对国外经验的复制和借鉴,尚缺乏对本土评估理论和评估体系的探索。这容易导致如下问题:即现有评估指标多为西方国家和地区社会服务实践较为成熟后发展起来的,这些考核标准对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服务实践和评估经常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精细化、文本化成为当前第三方评估实践中面临的重要困境。第三,部分第三方评估由行业协会,甚至由一些本身就作为专业服务机构的组织来执行,这在实践中难以真正秉持“客观、公正、独立”等原则。行业协会更多地应从专业发展、组织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行业规范设置等方面为专业社会服务组织提供行业自律机制;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一方面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又对相关社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这容易导致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缺乏,难以体现评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现有第三方评估组织自身能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评估主体秩序混乱等困境,限制了其相关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社会化困境:“第三方评估”中公众参与形式化导致可信度下降

现有的官方文件和评估实践中,都强调“第三方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其中,除了对服务承担主体(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系统评估外,目前的第三方评估对服务购买主体(政府)、服务适用对象(社会大众)的评估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开展。在笔者参与的具体评估实践和相关调研中,不少被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实践中很难落实,应该加强对政府的评估”,“由于中国人具有的特定文化特征,其接受过社工的帮助之后,一般都会心存感激,哪怕问题没有解决也不会表现出不满意”。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境,但很难通过政府部门的切实参与而得以改进,社会工作也缺乏有效途径来进行政策倡导、促进政策创新;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有的“求—助”模式(16),服务对象很少对社会服务表示不满。在评估实践中,第三方评估一般都会对部分服务对象进行满意度评估,但限于专业服务机构对于服务对象信息的保密性等原则,不可能将服务对象信息直接交由评估组织来进行服务对象抽选,更多地是让服务机构选出部分服务对象参与评估,其结果是,所挑选出来的服务对象大多对专业服务认知度高、评价积极,这就很难真正测量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有效性与问题所在,进而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信任度和认同度降低,也会导致文章开头所述的难题,即政府是否能够真正信任社会组织,并感受到购买服务所用经费花有所值?因此,第三方评估在政社关系互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纽带作用。

四、超越困境: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路径选择

基于前文已经分析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动因,以及第三方评估实践中存在的多元化困境,本文尝试从以下相互关联的四个维度,提出破解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所遇困境的可行路径。

(一)合法性机制:形成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前提要件

合法性缺失意味着第三方评估不被承认、认可或接受,合法性困境是阻碍当前第三方评估得以有效推进的根本前提。在当前急剧加快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职能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也构成新时期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构成。如何评价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绩效和资金使用效率?这就为“第三方评估”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基于目前第三方评估存在的法律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困境,本文认为,第三方评估在当前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中还没有正当的名分或身份。要破除这种合法性困境,就需要建构第三方评估的合法性机制,使第三方评估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得以正身。第一,要明确第三方评估的法律主体地位,在现有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中增设有关第三方评估的专门内容,或者制定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法》,以确定第三方评估的法律合法性。以美国为例,政府为第三方评估制定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以及《以绩效为基础的组织典范法》,使第三方评估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和保障。第二,要不断挖掘第三方评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加强行业规范建设,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第三方评估文化与社会氛围,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理念相适应;同时,要在社会组织行业内加强规范性要素设置,加强对第三方评估的宣传与推广,为第三方评估实践奠定社会合法性基础。

(二)制度化依据: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保障措施

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实践中存在的制度化困境,反映了第三方评估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体系的制度化程度较低,购买主体、服务提供主体和服务对象(社会大众)对第三方评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认知还不够,因而,未成为“广泛接受”的制度化事实。这种制度化困境在实践中主要源于第三方评估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即技术环境要求第三方评估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检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成效和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制度环境方面对第三方评估的文化期待、社会规范、法律政策等却未能有效对其技术环境进行支撑。也就是说,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实践中,还缺乏明确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些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第一,结合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性实践,形成稳定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包括基本稳定的评估标准、明确的评估原则和程序、多元综合的评估主体参与,以及清晰的评估结果应用等内容;第二,建立专门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专项财政体系,避免因相关部门领导变更以及相关的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评估的不确定、延迟,甚至取缔,以保证第三方评估具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而得以可持续运作。当前我国尚不具备成立独立评估公益基金,并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条件,因此,目前的评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相关资助主体的委托或公开招投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性要件,以保障第三方评估顺利有效实施。

(三)专业化水准:提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组织能力

专业性应成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核心要素,与之相关形成的“专家系统”应成为第三方评估有效实施的理论内核。基于目前我国第三方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专业化困境,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以提升第三方评估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和行业自律。第一,优化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准入机制。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具有资质的专家带头建立专业性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登记注册管理方面减少过多的行政层级,在税收方面尽可能实现减免政策。现有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和人员对于目前如火如荼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而言,显得捉襟见肘,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优化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准入机制并给予一定扶持尤其重要。第二,加强第三方评估专业性能力建设。第三方评估具有自身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论工具,但又不能全部模仿其他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理论和指标体系,而应该探索符合各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际的第三方评估理论和指标体系,才能有效促进本土社会服务体制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同时,要加强第三方评估专业人员使用、考核、晋升、激励等机制,确保第三方评估人员能够胜任其所承担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评估职责。

(四)社会化参与:搭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现实基础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实施,主要目的就在于确保政府资金使用有效性、合理性,以及服务是否产生预期的社会效益。要测量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效益,主要取决于对服务对象改变程度的考评。由于对服务对象是否发生改变,以及改变程度较难通过量化指标来考虑,因而在以往的评估中对服务对象改变程度的关注较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使用所谓服务对象满意度来考察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效果。但是如前所述,这种考察服务对象满意度的方式因受中国特定人情、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真正体现服务水平和效果。因此,寻求一种适合中国本土特定情境下的社会化参与机制尤为必要。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上述难题:第一,将目前以“一次性”末期评估为主的方式,改为由多次参与式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评估人员可以就每一个项目开展情况有清晰把握。同时,通过参与式评估进入服务开展的实务场域,直接观察服务实施情况,并现场对服务对象认知、感受和行为变化等进行观察和访谈。这种方式虽然评估人力成本较大,但对于正在实践中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而言,尤为需要进行精细化、过程化、跟踪化的评估。第二,进行服务对象满意度扩展评价,即根据原有的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方式,将评估对象范围辐射到与服务对象相关的亲属、朋友和同事等人群中。这样,可以通过“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待服务绩效及其对服务对象产生的改变程度。虽然同样面临人力、时间等成本的限制,但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解决文章开头的难题,真正能够让政府放心交由社会组织去做,并能够看到服务开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连同上面的相关对策同时开展,才能改变现有实践中的诸多困境。

从社会治理的意义上讲,“第三方评估”可以被视为国家与社会关系从管控型迈向合作治理型的重要标志,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机构成(17),其在理念、主体、机制和行动逻辑等方面体现了与社会治理创新相契合的内在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第三方评估”在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但是,当前第三方评估所具有的治理功能还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尤其是在深化政府职能转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政社分工与合作等方面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专家系统”和“协同治理”理论视角阐释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具有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动因,强调了加快推进“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包括身份模糊的合法化困境、缺乏保障的制度化困境、自身能力不足的专业化困境,以及公众参与不足情形下的社会化困境。为有效促进第三方评估的治理功能,完善第三方评估参与社会建设的协同治理机制,从合法性机制、制度化依据、专业化水准和社会化参与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寻求对“第三方评估”实践困境的破解之道。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越来越将“项目制理论”视为一种解读上述相关主体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和新机制(18)。但是,上述研究着重强调两个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对直接相关关系的主体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缺乏应有的关注。例如,有的研究侧重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项目制逻辑进行分析,却忽视了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惠民政策中的作用和策略行动;尽管有学者已经将项目制引入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之中加以分析,但由于该领域的制度尚不健全、实践经验尚处于碎片化状态,因而,已有研究同样忽视了“第三方评估”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的实践逻辑和作用机制。可见,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机制,“第三方评估”的相关思想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解释限度及其意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第三方评估”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其自身因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生,但因各项制度性要素还不具备,因而限制了“第三方评估”力量的发展壮大。现有的“第三方评估”实践中已逐步取得一些积极成效和经验,今后应加强对已有经验的提炼和反思,以形成符合本土实际的评估理论和“第三方评估”实践模式。

注释:

①赵环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逻辑起点与第三方评估机制创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②彭少峰、张昱:《迈向“契约化”的政社合作——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之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1期。

③卫敏丽:《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新华网,2013年2月12日;王浩成:《中央财政2014年下拨2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26日。

④李拉:《广州:投2.6亿购买社工服务 社工月薪最低3000元》,《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3期。

⑤李强、周潺:《广东省近5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近20亿元》,《南方日报》2014年1月15日。

⑥万玲:《广州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运行困境与对策》,《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⑦段红梅:《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⑧程样国、李志:《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政策评估的特征、动因及其对策》,《行政论坛》2006年第2期。

⑨[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⑩沈湘平:《现代性视野中的专家系统》,《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11)徐双敏、翟珗:《国外地方政府委托评估模式比较研究》,《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8期。

(12)李丹萍、张玲:《境外非政府组织评估:功能、定位与评估体系》,《行政论坛》2014年第4期。

(13)徐双敏:《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及其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14)徐选国、杨君、徐永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谱系及其超越——以新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0期。

(1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16)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7)杨君、徐永祥、徐选国:《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何以可能?——迈向经验解释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18)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付伟、焦长权:《“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2期。

第五篇: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考核问卷及答案

X镇访谈提纲

1、

镇基本情况、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X镇地处秦岭腹地,属高寒山区,立地条件差,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面大,是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镇。全镇辖10个村125组4711户17682人,其中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村,2016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3户6517人,在册贫困户1258户4599人。2017年退出贫困户159户611人,新增24户47人,返贫14户47人,现在册贫困户1133户4718人。

2、

产业发展情况:主导产业、分布情况、发展这些产业的贫困户占比情况?

主导产业:(1)林果:主要规划分布在X水库以北三村,包括X三个贫困村。以发展优质核桃和高山樱桃为主,到2019年,水库以北五村发展核桃500亩、樱桃300亩。(2)泰椒:规划分布在7个贫困村。2018年推动落实泰椒种植480亩。(3)中药材:规划分布在X。(4)生猪业:规划分布在本镇7个贫困村,到2019年,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养猪5000头。增收产业:林下经济(林下养殖鸡、鸭、羊,蜂等,种植中草药等),规划分布在X。

我镇积极探索推行:土地租赁模式(“农户+基地”)、集中托管模式(“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公司”)、股份合作模式(“合作社+农户+基地”)等“三变”改革模式,泰椒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50户,占比71%;高山樱桃带动贫困户226户,占比67%;中药材类合作社带动540户,占比82%;生猪养殖合作社带动368户,占比85%。林下经济类合作社带动572户,占比86%。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龙头引领、市场引导等手段,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产增收。

3、

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情况:

(1)

合作社入社多少户?

我镇共有各类合作社21个,共带动贫困户1260户。

(2)

贫困户入社的依据是什么?

由镇村指导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确保贫困户入股收益。

(3)

入社资金来源?

贫困户入社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二是资金入股,三是技术劳务入股。其中资金入股分为三类:一是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扶贫资金由县财政将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按需分配;二是以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由贫困户自愿申请扶贫信贷资金,每户最多5万元,财政统一贴息三年;三是以家庭财产入股合作,贫困户用现金入股,或者将可用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自家固定资产(含场院、圈舍等)、生产资料等财产折价入股合作社,年终按入股比例获得可分配盈余分配。也可采取养殖托管等方式合作,即合作社统一购买幼畜(禽),贫困户负责养殖,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成品交回合作社统一销售,按交易量分红;或者贫困户在合作社认购幼畜(禽)或向合作社缴纳托养费,合作社统一养殖、销售,按贫困户认购或托养数量分红。

(4)

怎样分红的?

由社员大会推选产生董事会,董事会按照出资形式,折股量化,全体社员共同评估作价计入股份,分红方式:社员享受可分配盈余60%按交易额返还,剩余40%合作社自留。比如说:如果合作社有5个成员,每人出了100元的股金,交易额为每人10000元。如果年底的可分配盈余是100万。

则盈余分配办法如下:

5个社员,每人的分红:

A=B=C=D=E=100*60%*10000/50000=12万

(5)

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方式?

我镇积极探索推行:土地租赁模式(“农户+基地”)、集中托管模式(“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公司”)、股份合作模式(“合作社+农户+基地”)等“三变”改革模式。

(6)

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怎么去筛选?筛选程序是啥?

我镇贫困户采取自愿申请入社,合作社无条件接纳。

(7)

你镇合作社有几个?分布在几个村?发展的产业是什么?

全镇共有各类合作社21个,分布10各村,主要以林果类种植类,养殖类、和豆制品加工类。

(8)

本镇还有其他哪些合作社?

(9)

村集体经济的状况如何?收入有哪些?对村集体经济的运行、负债等情况。

村集体经济水平有所提升,我镇最最具特色的集体经济要数张坪村美国红枫种植示范园,为全镇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教科书式模板。

(10)

负债是历史遗留的还是现在产生的?

4、

脱贫户是依靠什么方式脱贫的?

一是选派第一书记、派驻驻村工作队,壮大村级帮扶四支队伍力量;二是将贫困户按致贫原因分类,围绕“八个一批”精准脱贫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和三年规划,实施靶向治疗,因地施策,因户施策,三是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达到产业帮扶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就业创业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教育医疗卫生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5、

基础设施中的水、电、路、视、讯基本情况。

全镇安全用水达到100%;10个村电网全覆盖;通村路全部硬化,部分村已完成通组路硬化,入户路硬化正在稳步推进,有线电视接口全部入村,基本实现“户户通”;移动通讯覆盖率达到96%。目前五龙村两条通组路正在施工当中,

6、

公共服务卫生室、文化广场的情况,有无在建基础设施项目?

全镇新修文化广场5座,全部安装文体器材。健全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5个,配备了20名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在全镇10各村新建便民爱心超市10个,已全面投入使用,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对现代生活质量的需求。

7、

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是怎么产生和管理的?

(1)参加全县乡村医生考试,并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2)按照洛南县乡村医生管理办法。

8、你镇易地搬迁情况:有多少易地搬迁户?现在完成了多少户?有多少还未完成?有多少是在册贫困户?有多少户是已脱贫户?群众自筹资金情况、政府补贴情况?群众有无负债情况?

我镇易地搬迁登记536户,28户已完成交钥匙,2018年底将完成剩下544户搬迁工作,其中在册贫困户536户。易地扶贫搬迁严格坚持“两条红线”及建房补助: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5人及以上户最大不超过120㎡;搬迁户人均自筹资金不超过2500元,每户最多不超过1万元。集中安置:建房资金国家按每人2.5万元补助。分散安置:建房资金国家按每人1.5万元补助。

9、危房改造基本情况:多少户?C、D级各多少户?目前完成了多少?改造的方式?C级是集体施工还是自行改造?补助的标准?非贫困户危房改造怎么办?补助标准是多少?

全镇共有危房户260户,其中C级危房233户,D级危房27户已全面动工,截止目前已完成改造67户。C级补助1万元,D级3万元每户,C级危房由各村组织施工队统一改造,镇村共同监工、验收。非贫户危改

10、

驻村工作队是怎么选派的?每个驻村工作队多少人?帮扶责任人多少人?对驻村时间有什么要求?对帮扶责任人有什么要求?近年来有没有违反规定而受到纪律处分的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人的作用和要求是什么?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和要求是什么?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填的表册多吗?

我镇共有7支驻村工作队,全部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选派,每个驻村工作队常驻队员3人,派工作队长1名,副队长1名,队员1名。我镇先后抽调462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其中镇机关及镇属各单位干部58名,县级包扶部门干部280名,村组干部、红星党员、能人大户等124名。目前没有受到纪律处分的帮扶责任人。

我镇要求帮扶责任人:一是深入调研,制定户脱贫计划及三年规划,协助理清发展思路。二是发挥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持项目及资金。三是务求实效,结对包扶,入户宣讲各项政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四是扶志扶智,以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五是贡献爱心,包扶干部为爱心超市捐款捐物,吸纳社会爱心人士贡献爱心力量。

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都能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及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目标开展工作,坚持长期驻村工作,每周入户了解和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政策,同时跑资金上项目,抓好整村推进工作。

驻村工作队都能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及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目标开展工作,坚持长期驻村工作,每周入户了解和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政策,同时跑资金上项目,抓好整村推进工作。驻村填表是常态,希望以后能减少填表,腾出时间帮助贫困户多做实事。

11、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思路谈不上,有几点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一是党政同责,党建领航谋发展。夯实党政责任,签订责任书,严格“一票否决”制,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模式,在村成立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在合作社成立党小组,待条件成熟以后成立党支部,全面领导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八办协同,八个一批强措施。镇上成立“八个一批”办公室,专人专职协同办公,联席会议落实政策。三是驻村包扶,因户施策解难题。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因户因人厘思路、办实事、解难题。四是整村推进,两大模块抓基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标准化、示范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合作带动,三变改革促增收。一村一品建立特色产业合作社,聚焦三变改革建设美国红枫示范园。六是广泛宣传,扶志扶智转思想。开展道德评议、黑红榜公示,红红脸、出出汗,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

(1)立地条件差基础弱,帮扶力度还需加大。从立地条件上看,我镇大多农户地处偏僻山区,地域偏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包扶工作难度大。从基础设施上看,近年虽然进行了整村推进,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兄弟乡镇还有很大差距。

(2)群众思想认识不高,能否转变有待时间考验。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赶超求进思想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贫困户对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3)产业结构单一,调整动力不足。我镇土地受高山地势影响,人均土地占有量偏低,农业上仅有的地膜洋芋和良种核桃建园等传统产业多为零星种植,难以成片经营开发;加工制造业几乎空白,缺乏第三产业生根土壤。

(4)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我镇农业大多数停留在“自种自食,自产自销”阶段,农户市场概念模糊,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粗、精、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农业在高寒山区脱贫致富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有待引进来料加工业,增加就业岗位,稳定脱贫成效。

12、

对现有识别和退出程序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很好,没有意见

13、今年你们接受了多少次检查和考核?

今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共来我镇检查脱贫攻坚工作4次,每季度一次,考核两次,年中一次,年末一次。

14、列出你镇镇情材料、脱贫攻坚工作材料、典型的工作做法、先进经验和先进人物典型材料等。

上一篇:东莞市东城产业范文下一篇:读书笔记及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