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2022-06-27

第一篇: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大全)

端午节传说

端午也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一,楚人纪念的是屈原,越人纪念的是勾践吴人纪念的是伍子胥和曹娥,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不同纪念对象。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和最大。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 赛龙舟。2.端午食粽。3. 佩香囊。4. 悬挂艾叶柳条。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柳条,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在民间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囊香袋香等习俗。钟馗捉鬼,也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吃粽子: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

我学会了包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往年的粽子总是妈妈在市场或超市买现成的。今年,我缠着妈妈,硬是要学包粽子。妈妈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妈妈学包粽子。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慢慢地包起来,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通过我的努力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就这样我一连包了好几个。

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把本领学好。

我学会了包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 快到端午节了,妈妈坐在院子里包粽子,我很好奇粽子是怎样包好的,妈妈,叫我拿起一片粽叶,边讲边做。妈妈说:“要包粽子,必须要选一片好的粽叶,粽叶要中间没有缝隙;然后把粽子的角下弯成像酒勺的形状;再向里面倒一些米,还可以加一些枣子、腊肉等各种食物。”最后,妈妈对我说:“一定要把粽子用绳子紧紧的捆住。”因为在煮粽子的时候,没有捆紧,粽子就会散。接着我和爸爸包了许多粽子。

粽子包好了,妈妈拿到锅里去煮,我和爸爸都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粽子煮好,我剥开一个粽子,香喷喷的。不一会儿,粽子就被我们吃完了,我高兴地说:“端午节真好啊!”

第二篇:家乡端午节作文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文秘助手()之家乡端午节作文:端午

节手抄报资料

一、端午节介绍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节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宝山) (

第三篇: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_端午节1(大全)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_ _ 端午节

篇一 一、端午粽子香手抄报内容:端午节日记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颈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包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的早上,人们起得非常早,人们去草地上收集露水,人们相传用露水洗脸可以让皮肤变白。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院子里边晒太阳边吃粽子。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赛龙舟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二、端午粽子香手抄报内容:端午节古诗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三、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习俗 1、采药、制凉茶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西汉末《大戴礼记‧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中国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2、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3、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篇二 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现代诗歌内容:

《端午》 为了纪念一个远古的英雄 先民们创造出了这个节日

还发明了棕子 那棕子里包裹着岁月人生 让我们品味 有时候会怀念那个赛龙舟的时候 一伙人站在高墙上 看着河道中百舟竞渡 每家门前依旧悬着菖蒲 依旧挂着艾草 耳朵脑门上依旧会被涂上了雄黄 可是有些习俗我们只是变的习惯 那远古的传说还有谁记住? 棕子还是那么香甜,这节日还是飘散着五味草的味道 记忆悠悠的回到童年 脖子上挂着一串网兜

网中挂着一串蛋...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 初三吃螺 初四插艾挂蒲 初五抹雄黄 也许远古那旧日的传说已经暗淡的时候 在沿海一个我的家乡 还保留着所有古时的习俗 一些东西经过岁月沉淀 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端午是为了纪念一个楚国人 也是为了纪念一种不屈 现在这种精神渐渐少了

我们也会渐渐的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味道 只记得那种闹热了...

第四篇:端午节小报内容,手抄报

端午节小报内容 手抄报 谁写的?为何,母亲是那样的重视?我不想忘去这梦,天知道这是为什么。总之我暂时是不想忘了。在几天后的 3。8 妇女节,我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隐隐约约记得那封信,是作为一份礼物交到母亲手上的。说到礼物我恍惚记得曾在以前,每逢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我就会送母亲一份礼物,其中,竟然也有一封信,但也只送了那么一次,算算似乎已送了有六七年了吧?想来母亲应该是早就不知丢在哪里了吧。但我却还是怀着一丝期望,借着打扫房间之由在母亲的房间里翻找,企图在某一个角落找到一封落满灰尘的早已被遗忘的信。我翻遍了整个房间也没有找到,也许,早已被母亲扔入了垃圾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的贡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 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 传承,至今不辍。

第五篇:有关端午节的手抄报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来源

据《史记》“屈源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端午节诗歌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11-04

粽情端午手抄报范文06-14

绿色校园手抄报资料04-16

数学手抄报的资料04-23

上一篇:单位食堂管理制度下一篇:单位介绍信怎么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