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安全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航海技能训练中,加大航海模拟器的应用,能够通过具体的航海实践加深航海人才对于航海环境的认识,帮助其明确航海规则,提升应急应变能力等。该文从航海模拟器应用于航海技能训练的优势出发,在明确航海模拟器应用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航海模拟器应用策略的分析,以期对当前航海技能训练中航海模拟器的应用提供可行建议。

第一篇:航海安全论文范文

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分析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现代航海过程中,不断有新技术应用其中,AIS技术就是最为有代表性的一项技术,AIS的中文名称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其与现代航海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技术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探究AIS和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于未来航海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AIS;现代航海技术;关系;未来航海;影响分析

在社会生活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下,各行各业都有了跨越式的前进,对于航海业来说,新技术的逐步应用加速了航海技术的进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简称AIS,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船用辅助航行的设备,其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标准的确定,主要是由国际组织来进行相关的工作,比如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等等,AIS的有效应用使得航海安全有了最大程度上的保障,给予了船舶驾驶员更为优秀的监视与控制船舶航行的能力。AIS是一种新型的船舶导航通信设备,能够在船舶导航、船舶通信、船舶避碰、船岸通信中发挥出关键作用,现阶段AIS已经获得了普及性发展,成为了船舶航行的必备技术系统。对于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进行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关于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概述

对于AIS来说,其相对应的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主控单元、GPS模块、VHF通信模块以及船舶设备接口。进行分析可以发现,AIS中存在的微处理器系统其实就是主控单元,其主要起一个对于整个系统进行控制的作用,是控制中心;而GPS模块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提供船舶的位置信息;VHF通信板块的作用是在海上VHF的通信频道中,完成对于AIS数字信息的交换;船舶中的设备的接口作用是为了保障AIS可以和多种设备接口相连接[2]。AIS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运用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来处理多个船舶之间通信信道的竞争问题,在该技术的应用下,系统可以在实时的工作动态下调整信道分配,船舶自主选择空闲时隙发送信息,同时还不会干扰到其他的船舶的信息,这样就完成了多船舶自主连续地进行动态信息交换,而且不需要人为的干预。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协议把每一个VHF信道的时间进行划分,使得其成为固定长度的时隙,1min是1帧,而1帧中又被分成了2250个时隙,1个时隙定义成26.7ms,这样就可以传输256b的信息,一个位置报占用一个时隙,其他报文可以依据需要占用2-3个时隙。AIS设施依据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协议,如果需要进行本船信息的发送,那么就会及时寻找空闲时隙,进行时隙的分配的时候,一般都会参照通信链路的工作状态,来完成实时的动态调整。对于AIS的基本功能来说,其主要就是运用VHF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按照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协议,在海域内完成船舶之间和船岸之间的航海信息交流,这样就会为船舶的航海提供详尽的天气预报信息,使得船舶的航海行程更加安全,防止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出海[3]。

二、AIS(船舶自動识别系统)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

(一)AIS和卫星定位技术

在当前的阶段之中,一般民用的卫星定位系统的误差大约是15千米,而要想提升卫星定位的精确程度,尤其是对于航海来说,就需要一些处于我们国家沿海区域的国家,在相邻的沿海地区的海岸上,建设一些用于定位的DGPS导航台,同时这些导航台需要利用数据链的形式,向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发送DGPS的误差修正信号[4]。如果船舶搭载的AIS船台应答器,其中的船载DGPS卫星导航仪连接到相关的信号之后,直接的进行AIS网络系统中的DGPS误差倍正量数据信息接收,这样就能够使用其中的数据信息内容,对于本船的卫星定位误差进行修正,并且可以实时的经过AIS把本船舶的位置信息进行同步输送,使得相关机构有对于船舶位置的准确定位。完成上述导航定位的工作过程,主要的原理是:卫星导航仪把传输来的GPS信号反馈给海岸上的导航台以后,导航台的相关设备就可以利用收到的信号,精确的测算出相对应的位置数据,接着就可以参照海岸导航台的实际地理位置,进行相对应的计算比较之后,就能够测算出DGPS位置的相关修正数据,需要修正数据的船舶会通过AIS网络系统接收到数据信息,这样该船舶把接收到的数据作为一个参照,来修正存在误差的卫星船位数据,经过修正之后的船舶位置的精确程度可以达到5米,如果船舶在港区或者是狭窄的水道进行航行的时候,就可以完成精准的导航要求[5]。

(二)AIS和GMDSS

对于GMDSS来说,其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简称,该系统属于海上的通信系统,而且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在AIS的功能之中,具备着和GMDSS系统一样的地面频率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诸如可以向能够接入系统的船舶,进行实时的发送海上相关安全信号等。运用AIS系统进行航行短消息的发送,可以使得通信更加顺畅,防止出现因为语音通信导致的语言问题或者是理解问题。而且AIS还可以帮助GMDSS进行一些搜救在海上遇险的船舶的任务,如果在救援任务中,参与搜救工作的船舶和直升机,采取联合搜救的方法进行搜救任务,其就会发挥出非常显著的作用。利用AIS能够非常直观的把装配有AIS的遇险船舶的具体方位,显现在搜救队伍的电子海图上,这样就会有完成一个连续的追踪过程。假如遇险的船舶并没有进行AIS的搭载,那么相关的搜救工作人员在进行搜救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携带一个配置有电子海图的软件笔记本电脑和AIS应答器,这样的话搜救工作人员在进入搜救现场之后,可以使用已有的设备为遇险的船舶设置一个模拟目桥,并且与周围的搜救船舶保持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遇险船舶很容易获得救援[6]。

(三)AIS和ARPA

对于ARPA来说,其比较难从存在干扰杂波的信号中探测出是否有船只存在,或者是即将相遇,这主要是由于该系统容易受到不同地理条件以及气象的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假如在显示屏上有着假回波现象的出现,那么负责观测工作的工作人员就会很难识别出该波形的正确与否,这样就可能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危害出现[7]。而且如果物标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较为弱,那么ARPA就非常容易出现忽视跟踪的情况,该状况发生在船舶进行夜间航行或者是雾天航行的时候,就会使得船只发生碰撞的概率增加。同时ARPA对于其他船只的类型、规格等等信息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因此其对应的测量数据精确性就很难得到保障。当把AIS和ARPA结合到一起运用的时候,ARPA之中的很多缺陷都会获得弥补。首先AIS能够自主完成和船舶、口岸之间的通信,使得ARPA可以自动的获取足够的交通状况信息。而且因为AIS有着非常强的抗干扰的能力,这样就不会存在受杂波干扰的情况,那么和ARPA的有效结合使用,使得ARPA的目标物辨别能力在最大的程度上获得了提升,这样对于目标物的监控也会强化[8]。

AIS和ARPA结合到一起运行,船舶在远、近距离中的碰撞风险就会直线下降,船舶航行的安全程度获得增加,同时还防止ARPA出现误跟踪、目标丢失等等情况。如果目标的船舶发生任何变化,AIS就能够在3秒钟的时间之内进行反应,对于新的数据进行显示,在把AIS和ARPA的各自屏顯的数据,做出一定的分析处理之后,利用ARPA显示屏上的众多回波,筛选出有益于船舶航行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得避碰作用发挥出来[9]。

(四)AIS、ARPA和ECDIS

在使用AIS和ARPA的组合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电子海图系统,其简称是ECDIS,这三者共同构成的船舶导航系统,可以把各自的技术性能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有着更加高的运用价值。在接口电路和网络进行连接之后,ECDIS系统和ARPA系统的视频就会出现重叠的现象,其具体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目标的叠加,也就是ARPA可以提供的目标数据信息由目标数据接口输送到ECDIS,这样就会降低船舶自动避碰风险;另一个是完整图像的叠加,也就是运用导航线接口,分别连接ECDIS和ARPA接口,对于船舶的定位导航有着积极的作用[10]。

三、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对于未来航海的影响分析

AIS对于未来航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是AIS对于船舶避碰的影响,AIS可以自动并且实时地对于船舶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换,而且其提供的数据会非常准确,而且其获取数据的方面主要有船舶首向、转向的速率、船的长度和宽度以及GPS在船舶上的位置。其次一个方面是AIS建设信息化对于未来航海的影响,因为AIS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在AIS海岸基站的建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AIS的网络会逐步的覆盖到整个海域的所有区域,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通道,而且AIS会直接进入网络,在网络上对于船舶航海的信息进行发布,这样就会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管理和监督的方法[11]。

四、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分析,有助于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17,0(2Z).

[2]李志.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J].珠江水运,2020,(13):50-51.

[3]潘洪学.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J].珠江水运,2019,(17):56-57.

[4]张建华.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20):170-170.

[5]赵丽宁,赵德鹏,谷伟.AIS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关系及对未来航海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28(4):46-50.

[6]彭启高,林代华,蒋谦.AIS对现代航海技术的深远影响[J].数字通信世界,2018,(1):119.

[7]康隽永.浅析AIS对现代航海技术的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29):46-47.

[8]王振邦.浅谈信息技术对现代航海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1):118.

[9]包泽江.浅谈信息技术对现代航海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8,(1):254.

[10]陈玉立,田亮.浅析AIS虚拟航标在复杂航道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19,(7):15-16.

[11]孙明磊.AIS监控系统在长江引航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9,(11):231.

作者简介:叶强(1972—),男,汉族,贵州德江人,本科,实验师,研究方向:航海技术。

作者:叶强

第二篇:航海技能训练中航海模拟器的应用

摘 要:在航海技能训练中,加大航海模拟器的应用,能够通过具体的航海实践加深航海人才对于航海环境的认识,帮助其明确航海规则,提升应急应变能力等。该文从航海模拟器应用于航海技能训练的优势出发,在明确航海模拟器应用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航海模拟器应用策略的分析,以期对当前航海技能训练中航海模拟器的应用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航海技能训练 航海模拟器 必要性

伴随着航海技术能力要求的不断增强,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有关航海人员基本素质的规定,各家航海院校纷纷从航海人员理论能力和专业航海技能培养角度出发,进行航海教学改革,以期通过丰富的技能实践提高航海设备的利用率,增强航海人才的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航海驾驶台资源的利用率等。不过,在当前的航海训练中,航海模拟器应用不足的现状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航海教育的深入。

1 航海模拟器应用于航海技能训练的优势

利用航海模拟器模拟进行训练,能够通过提供各类操作场景保障学生们尽快熟悉电子海图、了解驾驶台操作流程、明确雷达操作系统,进而提高航海人员的应变能力,帮助其高效利用驾驶台资源。

1.1 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利用航海模拟器进行航海技能训练,尤其通过加强各类危机环境的应对练习,能够提高航海人员对于各类航海环境和海上情况变化的敏感程度。另外,借助模拟训练开展各类航海练习,能够帮助航海人员熟悉各类情况下的应变操作,避免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操作流程不衔接而影响实际战况。

1.2 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流程

各大航海院校的教学理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针对不同项目的训练方式、不同作战情境的模拟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训练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航海模拟器加强实操训练,尤其是加强应急操作环境和规范化操作要求相结合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形成规范操作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减少在实际航海过程中某些“下意识”的偏差。

1.3 帮助航海人员高效利用驾驶台资源

在将航海模拟器应用于航海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通过与驾驶台资源(BRM)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模拟情景引导参与训练的学生了解船长和不同船员的心态,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换位思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驾驶台资源的重复使用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操作过程中的疏漏,方便其全面认识驾驶台的资源,从而形成全局观,方便其在实际的航海环境中实现对人力资源、航海基础情况等的有效把握。

2 利用航海模拟器开展航海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2.1 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需要

综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在当前航海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实践操作能力:第一,接受特殊用途船员培训,了解培训要求和培训规则,并保证自身具备相应能力;第二,了解海洋保护的相关知识,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与海洋生物的和谐相处;第三,能够准确适用天文航海计算软件;第四,注重团队合作,能够及时换位思考,明确自身不足,配合团队要求等;第五,熟悉ECDIS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应用要求和应用方式。另外,驾驶台以及机舱个部分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作为强制学习内容出现。基于此,需要利用航海模拟器进行积极实践训练,以便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其各项操作都符合社会公约。

2.2 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航海技术专业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航海技能,增强学生航海操作水平、对航海公约的熟悉程度等。一般来说,专业人才要求表现为:第一,专业知识要求,即学生需要熟悉了解基本航海知识,具备航海能力和素质;第二,证书要求,即学生需要获得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等的多重认可;第三,重视考核,实践技能评估作为学生能力评估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综合能力评判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在学生的航海技能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航海模拟器,帮助学生满足航海技能的知识、能力等的要求。

3 利用航海模拟器开展航海技能训练的应用策略

3.1 优化现有训练项目

在现有考核项目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从航海人员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以培养航海人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航海模拟器操作意识等为基本目的,帮助航海人员不断深化对于航海模拟器的认识。其次,从专业项目训练角度出发,结合航线设计训练、雷达操作训练、船舶综合操作训练等,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最后,结合海事局的培训项目,在校园内开展针对性训练,比如结合电子海图显示系统,进行电子海图的使用训练、故障操作训练;利用航海值班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对于大型船舶操作系统的熟悉程度;提高其驾驶台操作能力等。

3.2 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具备丰富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在不同教学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操作流程,了解训练要求,进而提升学习水平。因此,在实际的航海模拟器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教学项目的要求和学习人数等,可以调整教师人数并按照教师专业能力进行教师队伍的组合。比如在进行GMDSS通讯设备操作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教师具备GMDSS操作系统的学习经验和实习经历等。

3.3 完善项目时段安排

在項目时段安排的过程中,按照不同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结合不同教学项目的特点,进行教学项目的组合安排,比如将电子海图现实与航线设计等相结合,作为学生第三学期学习的内容。此时学生基本具备基础操作知识,同时对于电子海图有一定认识,了解航线设计的基本规则等,因此在同时段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尽快熟悉如何查看电子海图,进而进行航线规划。

3.4 进行智能考核评价

为提高航海技能训练的水平,需要不断强化考核评价标准。首先,按照航海训练要求考核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其次,组织专家和指挥员等,建设智能化考核评估系统,进行标准库模块、操作库模块、自动评判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以及人工评价模块等的分区,实现各个模块的综合化评价,提高评价效率,同时也帮助航海人员及时了解自身操作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利用航海模拟器进行航海技能训练,符合当前航海人员训练的基本要求,有助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履行。而在实际的技能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现有的训练项目,综合利用雷达模拟器、桌面综合导航模拟器等,提高航海人员的综合能力;合理配置基本师资,满足不同训练层次的教学要求;完善项目的时段安排,结合现有教学状况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训练主题如电子海图现实和信息系统学习、航海仪器操作实习等展开人才专业培训,提升人才基本操作能力;利用智能化的考核方式,明确每一个训练模块的操作标准、训练要求、自动评判标准、数据分析方式等,提高评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航海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剑东,鲍宏扬.基于航海模拟器实施雷达定位训练的方法探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35-39.

[2] 东昉,毛洪鑫.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中国海事,2012(5):6-10.

[3] 孙峰,汪益兵,史方敏.运用航海模拟器开展船员技能比武的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1(3):46-48.

作者:赵贵竹

第三篇:梯山航海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风景油画承载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理想。时至今日,中国新时期风景油画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善美的崇高思想意境,它的发展是对现实社会的审辩与反思,也是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理想社会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绘画图式;人文精神;中国风景油画

19世纪末,油画作为西学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迅速传播开来,期间涌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和一批精品佳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风景油画向人们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变迁,在这里面有审辩也有反思,在这段过程中折射出的民族艺术情感和社会人文精神耐人寻味,直抵我们的心灵之境。

一、写实主义风格下的蜕变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主题为先的写实

油画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写实主义风格绘画如同得到了滋养的甘露,其特有的具象、生动的写实表现形式,深受国人的喜爱,并在中国画坛迅速传播开来。本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画训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再次唤起了国家对绘画社会功能的重视,主题性写实绘画重新服务于社会,社会也需要绘画去反映时代的特征和精神,而写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在这个时期紧密结合社会和现实内容,承载了历史和时代的重任。

这个时期的中国风景油画主要承担了社会的教育、认知、审美的功能。首先是20世纪早期受西欧写实主义和苏联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影响的中国风景油画,因为时代的原因,许多中国的画家都“钟情”于写实技法,在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借鉴西方的绘画形式的同时,他们融入对中国社会发展主题的思考,鼓励着一代国人珍惜大好河山、积极奋发向上。期间,尽管有李铁夫、李叔同、潘玉良等前辈对写实主义的民族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终究未能影响开来,国家的动荡、政治的影响、社会的现实无情地掩埋了他们竭力所要推广的“油画民族化”构想。

20世纪早期的中国风景油画,其主要的表现风格就是沿袭曾经风靡多个世纪的写实主义绘画,特别是主题性的风景绘画似乎已在风雨之中飘摇不定,似乎在表现的主题上还是那么单一和表面,似乎它只是政治性的绘画工具,已无美学价值可言。然而,在回首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像陈抱一《苏堤春晓》、刘海粟《北京雍和宫》、徐悲鸿《桂林山水》等风景系列的作品仍有很深的影响力,仍是难得的佳作,那是因为,我们所指的主题性的风景油画并不泛指那些僵化的、一味追求抄写对象的低俗作品,而那些具有独特思维和表现力的写实性绘画才能如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演进中流传下来,颜文梁、关良、吴冠中等前辈大师都是在写实主义油画的个性语言上有过多年的探索,并取得杰出成就。

(二)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在所提出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写实主义观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或是一部分画家中,在现实写生与创作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构图套路和表现模式,以至于养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审美惰性。传统风景绘画的僵化模式和具有西方固有的理性精神符合社会对艺术的需要,从朴实的现实主义转向了革命现实主义,革命的需要消解了现实主义画家在艺术语言上的更多思考。苏联的“革命主义”为主旋律的现实主义绘画被引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油画的理论化进程,也标志着中国风景油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所面临的时代与文化类别的差异,一味地强调作品的“大意义”“大场面”“形式感”,使得我们的绘画只讲表现范式,而不植根于艺术审美的土壤之中。这种用盲目地跟风即是低级的模仿,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

其次,是一种低级的模仿和虚情假意的抒情影响了绘画精神的传达。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面,中国风景油画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占据了中国油画的主流地位,在借鉴西方传统风景样式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中国主要人文景观及大好河山的场景。那个时期的风景绘画是根据国家政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建立起来的传统规范,是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以经典传统图示为参照,借鉴西方写实主义表现风格,再融合当代的中国视觉形象而建立起来的写实主义的表现形式。这个时期大批的风景绘画作品为了适应大型活动和社会需求,作品的创作大都建立在模仿与借鉴之上,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媚俗”之风盛行。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频繁,使得很多艺术创作更趋向于通俗化、娱乐化。动荡的国家状况,也使得风景油画缺乏深入高层次的艺术性和个性的审美的研究。

第三,是艺术个性的失落。艺术表达可贵之处,无外乎一个“真”字,“感人心者,莫显乎情”(唐·白居易),唯有吐露真情才能体现绘画的个性风采,风景油画的表现形式及个性不仅各有不同,品味格调、雅俗层次也各有分别,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及绘画技能才能开掘作品的深度,才能真正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才华。追逐名利与盲目跟风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这种摇摆不定的绘画心态不仅缺乏独立的情感和个性,更是艺术创作路上的大敌。再则,许多画家降低作品的品质去获取短暂的利益,出现了很多劣质的作品掺杂其中,阻碍了中国现实主义风景油画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风景油画作品更多是一种粉饰生活的商品,充当的是靡靡之音和视觉享乐的媒介,笔触之下、图式之间显现的是艺术创作和人文精神迷茫。

中国风景油画一路走来,经历了“学习—融合—确立”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的中国风景油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发展,应该说这是中国風景油画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的文化选择,风景油画创作就是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感,既使是在历史上受西方艺术风格影响的时期,人们也有着普遍认同和熟识度,它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一段时期内的文化主流艺术形式。

二、“消逝”的风景

(一)时代文化的需要

一个时期的风景绘画反应了一个时期人的生活、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关注这个社会的典型现象与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可以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然、社会等多重关系的思考,是通过人在生活中的行为和经历,引申到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和演进。随着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从对自然的崇拜到相依共存,从获取到破坏,再从破坏到保护,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图式演进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前辈艺术家在自然中追求的轨迹。20世纪初期,作为向西方美术学习的范式,作为为主流社会而服务的“怡神之物”的风景图式,中国风景油画在这个时期的美学价值是作为一种文化行为而彰显出来的。20世纪中期,呈现的是风景英雄史诗和田园牧歌式的风景图式,这个时期,“物”的图式化正在形成,主体的认同更加形而下。到了20世纪后半叶的新时代风景时期,可以看到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统一,可以看出艺术家开始在对风景的审视中张扬“人”的主体性,因此,构建一种心灵体验休憩之风景愈加迫切,且任重道远。

人文风景图式是画家笔下一个重要的表现载体,“图式”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原形的、大众化的、概念的特性。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风景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图式化演进在当时绘画作品中的呈现,以及对中国风景绘画创作带来的影响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通过史实与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从事风景油画创作的画家在创作与活动中呈现了极大的主动性,他们把自己的绘画经验融化到作品中,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所引起的文化进程将艺术家内心的特性化为了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画作。

20世纪初,中国风景油画在实践和观念上开始关注中国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绘画内容和表现也由“传统”转向“现代”,画家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进行了主动的变革和改良。在徐悲鸿早期的油画《桂林风景》、关良的油画《飞来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国早期的油画家在油画的传播与发展中已经把具有中国代表性的风景图式表现在画作中,他们结合时代与社会的现实,努力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图式。罗工柳、董希文、苏天赐等一批艺术家主张从现实生活写生入手,大力提倡户外写生活动。其中,钟涵的《塞上秋野》《白鹤梁》等系列风景油画作品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油画民族化的思考和实践,作品中将黄土高原、麦田、黄河等具有中国风景元素的图式导入了人性的关注,通过光影、色调、气氛的营造使自然的景物转化成精神的栖息之所,钟涵的风景油画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精神的新图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养分,是一名有着民族责任心的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本土画家把目光转向了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精神的内涵上来,在陈逸飞的油画风景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民俗、江南水乡、民风民俗的中国地域特点,作品中有对风景静物内在美的刻画,有对民族传统的文化追问和思考。在他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中,把江南的河道、民宅、拱桥做了古朴、静怡、神秘的“东方化”处理,使得“江南水乡”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渲染下的浪漫情怀。吴冠中的《周庄》《水乡》等系列作品,体现了他在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与研究,他在色彩的概括处理以及抽象表现中,呈现了我们民族的水墨精神和黑白趣味,这些画作并不是一山一景的真实记录,而是哲学思考和象征手法的结合,是艺术家内在感受和理想信念转化而成的“新”图式。

(二)本土风景油画人文意识的觉醒

所有的绘画元素都承载着画面结构与表现逻辑的思考,通过作品画面呈现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风景绘画从偏重于对光影的表现的荷兰小风景画派,到巴洛克对色彩的迷恋,再到古典主义强调画面黑白关系和浪漫主义在色彩上梦幻般的呈现,风景油画的写实性已然可以再现自然。20世纪中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开始指向实现所见之物向绘画图示语言的转化,风景图式的发展和演进也造就了人在风景绘画中关注点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使得人们不满足于所看到的风景中的一些简单的山川、树林和屋舍,而是这些风景的图式符号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

西方的人文精神一直是与理性的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人文与科学、机械与反工业等交集在一起,形成了当今推崇个性发展、科学与哲学高度融合的人文精神社会。中国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风景油画从模仿西方图式语言和形式上升到了主动追求东方文化神韵以及表现艺术家的精神面貌、个人情趣的新阶段。它体现了新时期的艺术家以中国审美的态度有意识地去追寻绘画作品的笔墨之韵律、山水之精神。到了20世纪的80、90年代,风景油画作品比之前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的多样化、涉及的内容更加的广泛,不仅仅限于自然景观题材和人文景观题材,而且在作品的精神内质之中饱含了艺术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审美态度。中国本土的美学内涵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也促使了中国的风景油画创作对自身语言、审美、精神追求的思考。

美学评论家李泽厚先生说:“我曾把自然界本身的规律较之‘真’,把人类实践主体根本性质叫做‘善’。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得到预期效果的时刻,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真的规律性就交汇融合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①这种在自然本质中显现出的“真”以及在人文精神理想中流露出来的“善”正是能创作出“美”的优秀风景绘画作品的根基所在。建构在传统人文精神之上的中国风景绘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在风景绘画的创作进程中刻苦钻研、孜孜探索,取长补短、相互包容,使得中国的风景油画的精神品格在新的时代中孕育出新的华彩。

注释:

*本论文为:1.广西艺术学院2016年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文化研究视野中的风景理论”(项目编号:ZD201604)阶段性研究成果。2.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科研項目一般项目“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风景绘画图式美学特征及传承研究——以广西风景油画创作为例”(项目编号:YB202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李泽厚:《美学四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陈和西,吴忠光.中西语境结合下的中国风景油画[J].装饰,2006(08).

[2]王治平.中国风景油画与人文精神[J].美术大观,2011(02).

[3]胡沙金.中式风景或油画山水——中国风景油画的新探索[J].美术研究,2012(02).

作者:黄光良

上一篇:电工电子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流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