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

2024-04-16

友邦惊诧论(精选6篇)

篇1:友邦惊诧论

教学要点:

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区别。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

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背景。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重点: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文体常识

1、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2、学习论证方式: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二、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尖锐的时事短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主义”,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17日,示威游行,“南京珍珠桥血案”--12月18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月20日,写本文。

四、读课文:

1、生字:

庸yōng兹zī埠bù诧chà毙bì捣dǎo殴ōu劫jié逮dài诬wū敷衍fūyǎn

2、解词:

不道攒击莫名国将不国党国呈文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

五、思考:

1、本文是驳论文,那么文中敌人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3、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4、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参照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篇2:友邦惊诧论

1、在理解敌人论点、论据及作者批驳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2、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过程:

一、完成思考题:

1、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4、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

5、作者的论点:“友邦”非友邦,而“国府”才是造成“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

二、理清文章结构:

“友邦惊诧”论

鲁迅

(一)摆出敌论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2~4)

(二)批驳敌人的论点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5)

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6~7)

(三)批驳敌人的论据(8,即附记)

三、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

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

第二部分

1、“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

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

3、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

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4、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

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

5、“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

“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

6、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

7、“国”下去意指?

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

8、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

为镇压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欢心。

9、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

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

1、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

真实。《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

2、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篇3:友邦惊诧论

关键词:鲁迅 日本 国联 一伙

一 鲁迅的立论

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曾长期入选中学教材,给人印象深刻。然而,经过实践检验及时间沉淀,文中"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个观点却显出商榷的必要。

在文章开篇,鲁迅直指国联和日寇"一伙",说"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东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然而,当鲁迅提出了"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个重要观点后,却并未直接给出论据,展开论述,而是随即开始了对中心论题"友邦惊诧"的论述,批判国民党政府"友邦"。于是关于"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观点在文中便显得独立突兀。

二 "国联"与日本到底是不是一伙

那么,鲁迅对国民政府"友邦"的抨击能否说明"国联"与日本是"一伙"呢?我们且进行分析:

(一)"国联"是谁。"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平息国际纠纷的国际组织。根据《盟约》,理事会有"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向大会提出解决国际争端的议案,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职责。中国于1920年6月加入国际联盟,并于1931年9月成为非常任理事国。所以1931年面对日本侵略时,缺乏军事实力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向国联控告的做法,此即鲁迅所说"日本占据了东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二)日本对"国联"的态度。在面对"国联"对日本的指责与制裁问题上,日本先是在国联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诡辩,"(1931年9月22日)国际联盟讨论施肇基(中国代表)所提要求干涉日兵强占满洲事件案……日方代表芳泽极力为日军侵华辩护,反对国联干预,力主两国直接干涉,就地解决,双方辩论激烈。"[1](P240)

随后,日本推出了伪"满洲国"来做为自己的挡箭牌,"1932年6月5日,日本首相斋藤发表对伪满新政策:对伪满洲国决先独立承认;日本对满依然遵守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之原则;并谓如不获谅解,不惜退出国联。"[1](P377)"1932年9月9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承认伪满洲国。日本外相内田对记者发表谈话,谬称日率先承认伪满之三大意义:(一)他国无论如何压迫,日对满政策固定不变;(二)安定伪满人心;(三)明示日本并无吞并满洲之野心。"[1](P411)

后来当国联不承认满洲国时日本干脆退出了国联。"(1933年)3月27日,日枢密院通过退出国联通告书,经日本天皇批准,由外相内田电达国联秘书长。同日,首相斋藤发表退出国联声明书。"[1](P484)

日本的态度可证明"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还是有一定抵制作用的,并非和日本是一伙。

(三)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来看"国联"。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2](P23)据此,可看出国民党及其所依靠的英美也是抵抗日军的重要力量。故与英美有着重要关系的"国联"显然与日本并非一伙。如果将其视为一伙,必然壮大敌人力量,分散自己实力,不利于抗日战争进行。

(四)判定日本"同伙"的基本条件。日本在当时吞并了我东三省,并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吞并中国土地,逼迫中国人做奴隶,成了中国最大的敌人。在东三省失掉的历史紧急关头,分清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要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和日本一伙,最重要的判断条件及底线有两个:一是其与日本目的一样,想直接吞并中国的领土;二是其勾结或帮助日本,危害中国。因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得道多助",化解日军入侵中国的燃眉之急,打赢这场战争,就暂时不能把所有曾侵略过中国或对日绥靖的帝国主义国家都看做"日本的同伙"。

(五)国联有无成为日本同伙的可能性。

首先,国联的存在对日本的侵略有重要抵制作用:

(1)国联对"满洲国"的否认有利于中国的领土完整。国联对待日本的侵略的做法有绥靖主义及伤害中国主权的成分,但是"国联与日本在一个根本问题上是冲突的,那就是伪"满洲国"的存废问题……它的存在,使中国收回被占领的领土拥有了国际法依据。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的出台,使中国的对日斗争得到了道义上的胜利,是国际社会从道义上支持中国抗战的证明。"[3](P49-51)

(2)国联为二战期间同盟国联合抗日打下了基础。"(国联通过的)李顿报告书贯彻了美国的意图,使得国联、苏联、美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为以后三方联合对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它尚不能给予中国实际利益,并且在解决东北问题的提议中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但其贯穿的抵日思想则是后来国际联合抗日的基础。"[3](P51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国联中的不少成员及美苏最终与中国一起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事业,构成中国抗战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次,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企图打消了国联成为日本同伙的可能性。日本外务省声称"鉴于日本支那两国的特殊关系,必要时应随时以自主态度相机行事,特别是将来若列国强求对支那进行国际管理时,应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加以阻止。"[3](P46)具体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问题上,"当国联质问日本能不能以放弃"满洲国"作为解决条件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至此国联与日本在最核心的问题上摊牌,国联在此不可能在做让步了。日本与国联也再也没有合作下去的余地了,决裂也就成了最不情愿也是最无奈的选择了。"[3](P49)

最后,从二战后的事实可以看出,国联的主要成员英法及与之关系密切的美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吞并中国领土的意图,而且美国还有将琉球交与中国的打算。"(1946年10月9日),美国外交当局表示,反对将琉球群岛重归日本的建议,美国认为该群岛须归入中国版图,或将其交联合国委托管理,而由中国执掌行政事宜"。[1](P494)

所以,尽管国联在日军侵犯我国东北问题上存在有绥靖主义,不强力制止日本侵略,但还不能得出国联与日本是一伙的结论。这正如当时人所说"(国联)虽不无偏见,但确认东三省为我国领土,尚可算句公道话。然东北之于列强,无关痛痒,吾人收复失地,除求诸本身外,别无他策。"[3](P44)

三 结论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联"并非和日本是"一伙",鲁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欠准确。在中国极需国际援助的时候,更需要注意外交形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敌人,壮大自身力量。盲目排斥国联,称其与日本一伙,这种观点对外交政策是有害的。

(二)鲁迅对国联的全面否定有一定的片面性。鲁迅在文中列举了一些"友邦"不阻止、不惊诧"日军"暴行以及敌视中国人民,纵容国民政府行凶的行为,然而这些只能表明这些"友邦"代表着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还不足以將这些"友邦"上升到做"日本同伙"的根本条件。鲁迅的误判是把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混淆的结果。

(三)鲁迅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但是用于政治外交则方枘圆凿,不适合进行外交及统战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2]毛泽东.论持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董亮.重评李顿报告书--以日本的反应为中心[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4:《友邦惊诧论》的批驳方式

议论文的批驳方式有直接驳论点的,也有驳论据或驳论证的。驳论据或驳论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驳倒对方论点。当然,这三种批驳方式也可以综合运用。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中便综合运用了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这种方式,将敌论批驳得体无完肤。

鲁迅先生起笔介绍学生没有安心读书的环境、生命却时时受到严重威胁的请愿背景,对学生寄予深切的.同情,接着陈述国民党政府对请愿学生采取的压制与诬蔑的卑劣态度,从而引出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论调“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他之所以这样引出敌论,一方面抒写出对国民党政府卑劣行径的极端愤慨,一方面也为自己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引出敌论后,鲁迅先生紧紧扣住敌论予以层层批驳。首先以直接驳论点的方式驳斥敌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作者运用排比句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不惊诧”后来却“惊诧了”的铁的事实,揭开帝国主义“友邦”的强盗面目,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政府:什么“友邦人士”!他们根本不是些“什么东西”!紧接着又用帝国主义“友邦”在自己国内以“监狱”蛮横维持他们“文明”的“秩序”,却厚颜无耻地对别国的事情指手划脚,说长道短,给予国民党政府有力的痛斥:得了吧,那些家伙还没有资格“惊诧”呢!你叫嚷些什么?!

篇5:中国不高兴?友邦很“惊诧”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中国政府很有可能在国内政策上越来越谨小慎微,但是如果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情绪高涨的话,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会更加倾向于去要求政府站出来向西方说‘不’。《中国不高兴》一书的出版,正是就是企图挑起中国公众对西方广泛的不满情绪。”

一百多年前,西方的武装商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怀着对财富和市场资源的疯狂野心,以及对自身宗教和文化高度的“敬仰”,致力于武力推动对中国的殖民和通商,以及宗教和文化“殖民式”扩张。百年之后,掌控世界秩序主导权的西方人士,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对不断日益崛起的中国充当义务的“精神导师”。因此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让西方友邦莫名“惊诧”。

2008年,从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中国在危机中遭遇损失的切肤之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并最终认识到:西方主导和制定的不合理现行国际金融秩序才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掌控国际经济秩序的西方,也全面掌控了全球秩序的主导权,同时也成了相较非西方世界国家的核心优势所在,是西方世界的核心利益。中国的崛起之路,必定将遭遇现行国际秩序的强力束缚,而打破旧有的国际秩序,必将同西方世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

在中西方利益冲突的博弈申,中国是顺从西方,还是向西方说“不”,成为了处理中西方关系的核心所在。不经意中,《中国不高兴》一书此时横空出世,来“破”中西方未来交往的困局,为中国指出了一条未来崛起的“蹊径”:内修人权,外争族权,制裁西方,肃清内贼;国家发展照顾大多数国民;持剑经商,不玩金融战争;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重塑国际秩序、领导世界。

“如果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比作一个拳坛的话,我们近期中期目标就是打倒拳王,终极目标是打碎拳坛。终极目标当然不在我们眼前,但应该在我们心里。不妨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当个存钱罐,平时有点社会实验、人生探索什么的,就当毛票钢蹦塞进去慢慢积累吧。有了这一路排下去的大任务大目标,一个民族就有事干了,就不至于醉生梦死、行尸走肉了。” “未来解放军的任务绝对不是珊在说的国土防卫,而是应该跟着中国的核心经济利益走,中国核心经济利益到什么地方,解放军的力量就应该覆盖到什么地方。现在覆盖不到,是现在做得不好、不够,要努力改进。”书中如此写道。面对这样宏大的远景规划,中国“民族主义”如此之“野心”,怎么能让西方世界寝食相安,西方友邦的莫名“惊诧”是不难理解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但是在国际事务中依然采用韬光养晦的低调姿态。如今严重的金融危机让西方自顾不暇,面对一个“虚弱”的西方世界。中国似乎具备了对国际现行秩序进行“推倒重来”的能力。西方世界的核心国家——美国,将其美元作为一把无形“利刃”,长期切割、分享着世界各国的民脂民膏。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官方已经多次公开呼吁,对现行国际货币储备秩序进行变革,建立一套多元化国际货币储蓄系统。这一表态无疑是对西方世界的挑战。官方态度如此,中国民间的草根力量在《中国不高兴》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蛊惑”下,势必起到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篇6:友邦申诉论

原因很简单:她太快了!

叶诗文的成绩比原纪录快了1秒多,她最后50米的冲刺速度比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罗切特还要快。快,成为别人质疑的理由,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反兴奋剂斗士们第一时间跳出来,“难以置信”了。

体育比赛本来就是创造奇迹的地方,本·约翰逊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以9秒79的成绩创造百米世界纪录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诧”,结果他随即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刚刚诞生的世界纪录就地作废。当时普遍的看法是,那是人类很难突破界限,可20年之后,博尔特却将世界纪录提高到了9.58秒!此时无人“惊诧”,因为大家都已经习题了奇迹。

博尔特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纪录,同时将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短跑一次又一次地踩在脚下,却不见专家们“惊诧”;迈克尔·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独揽八金,七次打破世界纪录,也未见其他国家“惊诧”——美国友邦自己当然更不会“惊诧”;唯独这次,一个16岁的中国女孩,让他们“惊诧”,让他们“不安”了。

显然,这些专家们已经习惯了只为他们本国的运动员摇旗呐喊,而目无余子了,一个黄皮肤的世界冠军,他们是必须“惊诧”的——哪怕药检已经证明了叶诗文的清白。

我很佩服那位叫莱昂纳德的美国人,他公开地用他“世界游泳教练协会执行董事”、“国际游泳联合会技术指导”、“2012年伦敦奥运会游泳项目顾问”……的身份去大胆质疑国际奥委会药检的公正度。

事实上,莱昂纳德先生真的闲着没事的话,可供他“惊诧”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某国不厌其烦地申诉、申诉、再申诉,某国运动员坐在场地里一个小时不退场,比如某国媒体如苍蝇般攻讦战胜他国运动员的孙杨……

友邦的“申诉”和另一个友邦的“惊诧”一样让人厌弃。

失误是体育比赛的一部分,1986年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凭借“上帝之手”战胜英格兰队,当终场哨吹响的时候,胜负就已经尘埃落定,国际足联不会让比赛重踢,也不会给受了委屈的英格兰队颁什么“特别奖”;同样的事情在NBA也经常发生,一个误判往往会影响整场比赛的结果,甚至影响到总冠军的归属。1998年总决赛第六场,公牛队一分险胜。该场比赛中出现了两个24秒误判,公牛队都是受益者,换言之,芝加哥人得到了不属于他们的4分,但爵士队并没搞什么赛后申诉,盐湖城的媒体也不会要求乔丹把总冠军还给他们。

按照友邦的思维方式,他们女子射箭队对该项目的垄断非常“让人担心”,因为这不符合“我所了解的生理学规律。”

两个友邦,“惊诧”的自大,“申诉”的自卑;自大的容不得别人,自卑的却要时刻突出自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友邦惊诧论】相关文章:

友邦分析报告04-21

友邦保险如何退保才能不损害个人利益?04-12

上一篇:公司退休办2010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委托垫资解押及再贷款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