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保护系统应用研究

2024-05-03

广域保护系统应用研究(精选5篇)

篇1:广域保护系统应用研究

智能电网是全球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对于提升电网运行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我国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电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入手,确保通过智能电网建设,改善我国输配电的效率和质量。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智能电网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必须从完善继电保护功能入手。可以说,智能电网建设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必须准确掌握继电保护重点研究内容,才能够实现质的突破。

1智能电网建设给继电保护工作带来机遇

近年来,新型继电保护的发展中,都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在信息采集领域,我国对动态监测系统的构建始于1996年,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信息检测。至今为止,PMU即同步相量测量单元已经在我国多数220kV变电站中进行安装,而同时,也成为我国500kV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拥有一定规模的WMAS即广域测量系统[1].在在线同步测量广域电网的过程中,可以对WAMS/PMU进行充分的应用,而在更新数据的过程中,时间也大大缩减,能够在几十毫秒内完成,这样一来,就为继电保护功能信息同步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信息通信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500kV及以上电网在运行中,都产生了高达100%的光纤覆盖率,而99.2%是220kV电网的覆盖率,93%是110kV电网的覆盖率。由此可见,我国整体电网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介质已经成为了光纤,而电力通信专网也能够凸显出分层分级自愈环网这一主要特征。

2继电保护重点研究内容

2.1单元件保护

首先,在发电机保护中,必须增加对内部短路的关注,尤其是匝间短路保护问题。因此必须精确化处理整定计算、保护方案设计以及灵敏度校验等内容;根据机组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承受能力来判据反时限过流、后备保护中的过激磁等保护;促使可靠性在定子、转子一点接地中得以体现;通过有效配合得以在失磁、失步保护中实现,同时还深入研究了超大容量机组保护运行的特殊性等[2].

其次,在变压器保护领域,我国部分专家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励磁涌流识别方面,由于随机性、多样性以及非线性等是励磁涌流的关键特征,因此现阶段在制订相关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缺陷,分析计算变压器内部故障以及保护新原理等始终是变压器保护领域的研究重点。

再次,在交流线路保护领域,由于高阻接地很容易影响距离保护,导致短路再次在系统振荡中产生时,系统无法进行有效应对,因此产生了较低的躲避负荷的能力;在对同杆并架双回线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电气量范围的约束和跨线故障的产生,导致较大的误差产生于故障测距和选相中。

最后,在直流线路保护领域,行波保护是主保护,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故障产生行波信号的不确定性影响,包括母线接线方式和波速等影响因素,同时其还会受到过渡电阻、采样率限制以及动态时延等约束。

2.2广域保护

近年来,为了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我国加大了继电保护研究力度,广域保护得以产生。在广域保护中,信息通信平台中可以有效融入多点多类型信息,同时信息具有较强的实时性[3].这一方式的产生,极大地转变了传统继电保护的配置模式,动作性能在继电保护中得以有效提升。

★ 体育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 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策略论文

★ 新时期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 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论文

★ 经济法责任的反思论文

★ 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论文

★ 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 浅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

★ 新时期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

★ 新时期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篇2:广域保护系统应用研究

关键词:广域保护系统;信息;结构;OPNET

电力系统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产业,人们的生产生活早已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因此电力系统的维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

1传统电力保护系统与广域电力维护系统的比较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普遍采用的传统继电保护系统,该系统受到非常明显的地域性限制,也就是说每一个保护装置只能对当地的电力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各个电力保护装置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实现,因此这种传统的电力保护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发展的需求了。当然,传统电力保护系统也有其存在的优势之处,它可以实时采集到电流信息,对电流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一点可以有效提高电力保护系统的速动行和选择性,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此,由于地域性限制的影响,它只能对其所在区域内的故障进行检测和反映,对于临近地区所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这种保护系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检测和排除,更无法为其提供实时的保护。广域电力保护系统是针对传统继电保护系统的弊端进行研发出来的新型电力保护系统,广域电力保护系统可以依托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高速宽带网络来实现不同区域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广域电力维护系统系统依靠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现代通信技术,将所采集到的电力信息进行实时的交换和共享,从而对每个区域的电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潜在的问题和危险进行预测和修复,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广域电力保护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困难之处,尤其是在最重要的信息传输方面,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距离方面对整个系统的运营有较大的限制,传输时间较长,难以满足电力维护的时效性。所以现阶段广域电力维护系统大多用于电力维护的后备工作之中,这些工作对时效性的要求不高,广域电力维护系统可以满足其需求。

2广域信息保护系统的通信网结构的讨论分析

广域电力维护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要是集中式、分布式以及网络式。

2.1集中式层次结构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广域电力维护系统的集中式表现结构中,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场所是中央处理单元,它可以对整个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集中收集,并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部署[2]。整个广域电力保护系统中有很多的终端设备,这些终端设备可以对区域内的信息进行协调和保护,并上传给中央信息处理单元,执行中央信息处理单元的指令和要求,整个广域电力保护系统由中央信息处理单元和每个终端设备之间的配合来完成工作。由于中央信息处理单元要对整个系统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由算法来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整个系统对中央信息处理单元的要求很高,一旦中央信息处理单元出现故障和问题,整个系统的信息处理和决策都会出现故障造成系统瘫痪。

2.2分布式层次结构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分布式变现结构和集中式变现结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布式表现结构没有中央信息处理单元,它每一个环节之间可以实时信息沟通,每一个终端设备之间都可以信息共享,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一旦有任何环节和任何区域出现故障和问题,其终端设备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跳闸,节省了故障的时间,提高了可靠性。

2.3网络式层次结构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网络式结构是由很多终端设备组合而成,没有中央信息处理单元。随着我国高速宽带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投入使用,网络式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复杂的电力系统信息进行简单化处理,对所有信息快速,准确作出反应。在广域电力保护系统的三个层次结构之中,网络式结构相较于其他两种结构有明显的优势。

2.4OPMNET仿真模型的建立

为了对广域电力保护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OPMNET对其建立仿真模型,使之得到更直观,更清晰的反映。

31OPMNET仿真软件简介

OPMNE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力系统建模中的软件,该软件可以对任何系统中的结构和条件进行仿真模拟,将系统以模型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系统的人是更加深刻,更加清晰,帮助人们对系统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发展和及时修补。

3.1仿真模型的建立

广域电力保护系统可以通过OPMNET进行建模,建模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广域电力维护系统的要求进行,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要和系统保持一致[3],在中央信息处理单元和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和算法应用是最关键的部分,这部分关系到整个建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反应,在建模完成后还要反复检验,确保建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保证整个模型正常运行。

3.2仿真结构分析

通过对电力保护系统进行建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太网在电力维护系统中对时效性和反应速度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太网的控制和调整可以实现系统反应速度和时间的快慢。另外就是通过建模可以证明,在广域电力维护系统中,网络式结构反映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快于其他两个结构形式,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和故障问题,网络式结构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反应和决策,避免故障扩大化,减少损失。

4结语

篇3:广域保护系统及其应用综述

1 广域保护概念及其基本结构

广域保护定义:将电网看作一个整体, 利用实时监测、网络通信、快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设备, 选择最适合的方法隔离或控制发生故障的元件 (设备) 的电力系统保护措施。广域保护概念最早于1997年, 瑞典的学者BertilIngelsson提出的, 主要功能是用来预防长期的电压崩溃, 是基于传统的SCADA系统建立的, 但是这种广域保护系统数据传输速度相对较慢。随后,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日本学家将广域保护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相结合, 首次提出使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号进行对时, 采用专用的光纤信号通道传送系统多点电信息。

同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 广域保护属于介于常规保护和SCA-DA/EMS之间的保护控制方法, 广域保护的功能大概包括三方面:

1) 采集系统各节点电压、电流等数据, 通过计算确定能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策略;

2) 实时掌握及充分利用电力系统的输电能力;

3) 提供更准确的电网规划方案。其中, 第一个功能是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的首要目标。

2 广域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1997年左右, 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对电力系统广域保护展开了广泛研究, 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很多国家广域保护装置已经投入了运行。德国学者ChristianRehtanz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暂态系统的广域保护算法, 可以实现发生级联停电故障后对系统进行稳定性预测, 能够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在功率极限附近, 不需要高压设备的投入,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山东大学副教授丛伟, 提出将智能电子设备 (IED) 运用到广域测量中, 并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华中科技大学的尹项根教授和王阳光博士提出了一种以故障方向信息和距离信息为判据的新型广域保护算法, 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浙江大学何奔腾教授对广域方向比较保护、自适应保护和广域电流差动保护等主要的广域保护进行了研究, 分析比较了各种保护所存在的问题。西安交大的张保会教授提出, 现有的广域保护理论缺少对信息采集容易受到干扰, 而发生信息畸变或丢失等问题,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容错性高的算法, 适用于集中式变电站的广域后备保护。

3 广域保护的功能结构和主要技术

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主要是通过采集本地信息, 用于保护系统中的元件, 以系统中的大电机、母线、变压器、线路和电动机等为保护对象。各电力元件的保护相互独立, 没有相互协调功能, 不能顾及系统故障元件被切除后, 系统潮流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后果。但是广域保护采用相量测量技术, 可以直接测量系统功角, 可以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状态, 通过切机、切负荷等方法调节系统的有功和无功, 实现对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1 相量测量装置 (PMU)

PMU是广域保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置中的模数转换A/D的采样按GPS标准时钟同步采样, 测量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同步性。如若在系统所有节点都安装PMU装置, 则可以获得所有节点的角度变量, 这可以直接用于系统功角不稳定分析。PMU把采样所获得的数据输送到CPU处理器进行计算, 输出同步相量, 最后将同步相量通过通信接口送往系统的主站。相量测量技术现在主要用于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低频振荡在线监测、状态估计、广域和保护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3.2 安全稳定控制终端

在系统发生故障或者运行在非正常稳定状态下, 如电压不稳定、频率不稳定、功角不稳定等,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监测控制子站下发的控制命令, 直接进行切负荷和切机操作;或者在紧急状态下, 自行判别, 自行灵活切机和切负荷;同时也可由调度人员远方操作, 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3 监控子站

安全稳定监控子站安装在变电站, 通过光纤通道向上与主站通信, 向下与PMU和安全稳定控制终端通讯, 是发电厂和变电站安全稳定监控系统的通讯桥梁以及决策中心。

3.4 监测主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监控主站安装在调度室内, 向下与子站通信, 接收各种数据, 并进行广域保护计算, 同时对各站间的功角、模拟和开关信号进行实时在线检测, 记录相关数据存入数据库。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和电压相量以及功角向上传送给EMS系统, EMS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对系统进行动态和静态安全稳定分析, 并把控制命令下发到发电厂变电站的安全稳定监控装置, 实施投切负荷和机组的控制。

3.5 网络服务器

系统的安全稳定监控主站将接收到的各站间的电流电压相量和功角数据存入数据库的历史表和实时表中。网络服务器负责响应用户的需求, 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应数据并发送给用户, 用户可以登陆网站, 实时观察各变电站间的电流电压相量和功角。

3.6 数据库

数据库是广域保护系统稳定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储监控主站接收到的各种电流电压相量和功角数据和所计算出来的结果, 用于管理各种分析所需要的数据。

4 总结

基于PMU的广域保护拥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主要包括系统实时在线检测和事故记录、系统的状态估计、与传统SCADA/EMS系统和继电保护相整合、同多Agent体系结构的结合以及新的信息交换和预警机制, 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未来电网保护的发展方向。但是, 从总体上讲, 目前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的研究工作相对于实际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 一些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在原理、功能、结构和应用范围还比较简单, 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首先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系统实现的必要性和其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深入分析了广域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控制策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 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紧急控制和安全自动控制, 阐述了广域保护现如今面临的困难, 最后总结了电力系统广域保护发展趋势和方向。

篇4: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研究

关键词:电力系统;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TM7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52-2

0 引言

针对电力系统来说,继电保护系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预防危险和问题的防线。电力系统要是发生故障和问题的话,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电力系统进行非常高效的保护,进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和运行不会受到影响。如果继电保护系统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保护动作的话,就有可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事故,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能够造成电网系统大范围故障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因为保护动作出现失误、没做出保护动作和电网大范围潮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保护连锁动作,能够将小事故在很大的程度上扩大,进而造成大范围停电事故产生。本篇文章针对电力系统中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加以阐述,希望会对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发展和进步有所帮助。

1 潮流转移识别

1.1 输电断面有功安全性保护算法

按照实际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潮流分布对系统的状态图进行良好的构建,之后使用有向图的邻接矩阵以及路径矩阵对电网中的并行输电断面进行找出。这种方式能够对过去的方式进行改变和完善,并在进行紧急控制的过程预留了非常富裕的时间。在输电断面明确以后,迅速对单一支路断开时进行极短,之后对其他输电断面中的支路进行并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因为对基态潮流的影响进行了忽略,进而造成比较大的误差值产生。线路相关集就是说在单条支路断开之后,和断开线路两端有关联,而且还会受到非常大的潮流影响的线路集合。运用决策树理论对线路相

关集进行找出,并对故障线路断开之后的潮流转移进行估

计[1]。

1.2 基于潮流转移因子的过负荷保护算法

有关资料引入用支路电流关系表达的潮流转移因子(FTRF)概念,将潮流转移因子矩阵利用离线计算形成。在单一支路断开的时候,通过潮流转移因子矩阵中和这个断开的单一支路对应的列元素估算出其他线路的电流量,并对估计值和实际值进行对比,进而就能够判断出其中是否发生了潮流转移现象。对潮流转移的虚拟折返过程对系统中多条支路连锁除去时转移因子的快速算法进行了构建,这样就能够防止对潮流转移因子矩阵进行反复的更改。同时,也针对支路上的电流量进行了更正[2]。

1.3 研究的难点和建议

利用仿真实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知道,上述潮流转移识别算法的运算时间都符合紧急控制的时间需求。但是因为在支路除去的时候,系统中的发电机等中的电流量是随时变化的,而且有些非线性元件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非常普遍,这样就不能够确保在进行支路去除时,其中的部件的关系都是线性的,就是说,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潮流转移识别算法在计算精度上必须要进行完善。

2 基于故障元件识别的广域后备保护

2.1 广域方向比较纵联保护

相关人员将区域调度中心当作后备保护系统中心,并对该区域范围内部的多个变电站线路保护装置的方向判别信息进行了良好的调查,并对故障方向关联矩阵进行了监理,进而能够对故障或问题进行非常快速的判断,同时进行保护动作。网络仿真软件(NS2)的仿真结果显示出主站到子站的端对端通信时长是4.6ms,这个数值符合广域后备保护的通信需求[3]。

2.2 广域电流差动保护

有关资料中针对在分布式结构的广域电流差动保护算法的前提下,建立了图论方法的专家系统,按照相关设施的数据参数和实际结构,对设施的主要和后备保护区进行明确。将一个区域内的保护装置能够完成良好的通信,就能够完成差动保护。同时,按照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自适应调整。有些学者在上述基础上将预测和修正自愈策略的保护Agent承担通信以及协调性能进行了有效的接入。通过仿真实验,其结果显示其在出现电网连锁故障的时候,其对比过流保护有着更好的动作特点[4]。

2.3 广域信息容错性算法

针对广域信息容错性算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是在集中决策系统了解是什么样的信息错误的前提下,没有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考究。因此,对于这种问题来说,有关学者提出了遗传算法和故障问题的识别原理,利用各种函数的交叉计算,进而得出信息的准确度。通过仿真实验得到的结果显示出,在5/32的信息畸变率下进行保护动作的时候是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非常精准的判断和识别的。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对状态进行估计,对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和识别,并运用递归量测误差估计辨识法对不正确的信息进行找出,这种方法有着更好的实用性。

2.4 研究的难点和建议

针对保护系统的结构而言,区域集中式、变电站集中式以及分布式结构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都有优点和缺点,区域集中式和变电站集中式结构系统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少,其中集成的信息总量也非常大,这种情况就能够使其做出的保护动作更多,但是其中也有着决策中心依赖的程度非常高的缺点。分布式结构的保护系统通信量非常少,而且其中的算法也非常简便,可靠性非常强,但是其中也有着IED性能的要求很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的难度非常大的缺点。所以,怎样才能够按照电力系统的实际状况,对非常适用的结构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广域后备保护系统中的算法来看,运用方向对比纵联保护的最大优点就是对GPS同步对时的要求比较低,但是怎样才能够提高逻辑量输出的准确性和传统纵联方向保护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说,区内或区外单相接地故障转区外或区内异名相单相/两相接地故障的时候,方向元件出现拒保护动作。线路非全相运行,负/零序方向元件退出之后,发生故障或问题的时候保护拒绝发生动作。在环网中的功率分点故障,线路两侧不同方向元件有可能会被一同判断为正向,进而致使保护出现错误动作等。应用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就能够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5]。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知道,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和问题的第一道保护防线就是继电保护系统,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或问题的时候,及时做出保护动作,进而使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还能够避免故障或问题进一步扩大,导致出现电力系统瘫痪,出现大范围停电现象。如果继电保护系统存在误判断、拒保护等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此,上文针对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进行的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在当今时代下,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其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进步,相关人员也在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作用会更大,促使电力系统在工作和运行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进而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能够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王明俊.大电网继电自动装置的隐藏故障、脆弱性和适应性问题[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25(03):111-115.

[2] 段献忠,杨增力,程逍.继电保护在线整定和离线整定的定值性能比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29(19):158-161.

[3] 丛伟,潘贞存,丁磊,等.满足“三道防线”要求的广域保护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14,28(18):29-33.

[4] 张保会.加强继电保护与紧急控制系统的研究提高互联电网安全防御能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4(07):101-106.

篇5: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与日俱增,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以及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日渐接近极限运行,其运行与控制更为复杂,发生扰动以及故障的可能性更大,这些都对电力系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的继电保护以及安全稳定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上已发生多起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事故,使得电力工作者更进一步认识到应当从整体或区域电网的角度加强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通过广域信息实现继电保护和稳定控制功能的广域保护系统。

近年来,我国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各级电网在迅速协调发展,建立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1]的要求十分迫切。智能电网的建设必须依托更精确,更快速,更完善的通讯系统以及信息共享平台,这为基于广域信息的广域保护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广域保护系统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广域保护的定义、功能和实现手段等进行了探讨[2,3,4,5,6,7,8,9]。瑞典学者Bertil Ingelsson于1997年最先提出广域保护的概念[2],其论述的广域保护系统主要用来预防互联电网的长期电压崩溃,系统通过SCADA实现电压稳定控制功能。此后,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将广域保护定义为主要完成系统的稳定控制功能[3]。广域保护系统的研究初期都是将广域信息应用到稳定控制领域,直到21世纪初,才有学者将广域信息应用到继电保护中,并提出开发广域后备保护专家系统[4,5],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确定并消除故障,防止电力系统的连锁跳闸,避免电力系统大停电;之后文献[6]指出广域继电保护并不是取代传统保护,而是充分利用电网多点信息,对传统主保护和后备保护进行补充。在2003年欧美接连发生大停电事故之后,文献[7]提出系统终端保护(System Protection Terminal,SPT)思想,将广域保护接于变电站控制系统,利用广域信息将继电保护和稳定控制相结合,实现区域电网的整体保护;而在国内学者提出的满足“三道防线”要求的广域保护系统中,也指出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应当相互配合、协调控制[8];对于广域信息的利用,文献[9]指出应该有效采集和处理广域静态和动态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协调、分析和控制。

本文重点讨论利用广域信息实现继电保护功能,即充分利用广域范围内采集的各种信息,应用各种保护原理来丰富保护功能和提高保护性能,防止发生大范围长时间停电事故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目前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对广域继电保护各方面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对广域继电保护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1 广域继电保护原理

1.1 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和广域方向比较式保护

电流差动保护和方向比较式保护是传统继电保护中最常应用的两种保护原理。电流差动保护基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原理简单,动作性能优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主设备和输电线路的主保护中;而方向比较式保护动作速度快,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也是输电线路常用的主保护。虽然电流差动保护和方向比较式保护性能优越,但只能作为主保护,无法为相邻元件提供后备保护,一旦主保护不能正确动作,只能依靠延时长、选择性差的其他原理后备保护切除故障,对电力系统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逐渐扩大,出现大量的环网和短线路,造成后备保护之间的整定配合非常困难。目前提出的广域继电保护原理主要是通过快速收集全网信息,并利用网络通信进行多点综合比较判断,将电流差动保护和方向比较式保护的功能推广到后备保护中,实现快速、灵敏的后备保护,克服现有后备保护的不足。

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将某个区域的电流均接入差动继电器,通过该区域的差流来识别故障在区域内还是区域外,从而实现后备保护的功能。广域差动保护既可以作为故障元件主保护拒动时的近后备保护,也可以作为相邻元件的远后备保护。实际上,一个区域内所有差动保护构成了一个广域差动保护系统,传统的差动保护也可以看成是广域差动保护系统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广域差动保护系统通过各个差动保护动作行为的综合判别进行故障定位。文献[10-12]较早地对广域电流差动保护进行了探讨,通过与传统输电线路后备保护比较显示,广域差动保护原理构成的后备保护能够有效地减少后备保护动作的延时,并减小停电范围。文献[13]以图论为基础,提出了拓扑树形式的广域差动保护区域的划分和搜寻方法,将保护终端IED(Intelligent Electric Device)作为研究对象,从最小保护范围开始,依次在各个区域内进行电流差动比较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在此区域内,如果满足判据,则停止差动电流的比较,确定故障位置;否则继续比较,直至信息域内的所有IED都完成差动电流比较,若依然不满足判据,则可以判断此区域没有故障发生。该方法只适用于放射性网络,没有考虑环网的情况。文献[14]提出了采用专家系统实现的广域电流差动保护系统,通过SCADA系统获取各设备的电流和开关状态,并利用规则搜索各一次设备邻接的保护以动态在线划分保护区域,在保护区域内利用电流差动原理进行故障的检测与隔离。文献[15]提出了以变电站故障检测服务器为核心的广域差动保护系统,由故障检测服务器采集站内各开关电流,再根据电流差动保护原理进行故障的检测、定位与隔离。该系统采用固定的保护区域划分,系统运行方式变化时不够灵活。

文献[16-17]对广域信息在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集合保护的概念,利用与保护密切相关的其他保护和断路器的开关量信息,统一实现加速后备保护动作,断路器失灵时缩短远后备保护故障切除时间和切除范围等功能的判据,提高后备保护性能。在广域方向比较式保护中,也可以建立专家系统[4,5,18],基于网络的拓扑结构、相邻变电站各继电器的动作情况及断路器的开合状态,确定动作因子AF(Action Factor),并根据AF大小判断故障位置,其中AF表述了基于所有已动作的保护设备判断某元件故障的可能性大小。与文献[13]类似,文献[19]也利用拓扑树的形式建立保护区域,在保护区域中以某保护终端IED为研究对象,将其他IED的故障方向信息按照由电网拓扑确定的对应表中的关系进行计算、比较,确定故障发生的区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变电站保护、控制、测量、监视和远方控制集合于一体,随着目前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将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装设于变电站内[20,21],文献[20]根据一次设备/方向元件关联矩阵表示的电网拓扑结构选择确定故障元件所需的故障方向信息,利用故障方向信息综合值及故障门槛值准确判断故障元件及方位。此系统还具有容错性能,当某方向元件无法提供正确的故障方向信息时,系统依然能够准确判断故障位置。文献[21]采用的保护系统也是通过故障方向信息以及电网拓扑关联矩阵,识别并判断故障。

除了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和广域方向比较式保护外,还有一些基于其他原理构建的广域继电保护,如以输电线路两端的电压和电流相量的同步值构建相量函数判断线路内部是否发生故障[22],利用能量守恒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23],基于电流故障分量的广域继电保护[24]等。

目前广域继电保护系统大都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文献[25]介绍了应用于某220 k V实际局部输电网的广域后备保护系统,为广域继电保护系统应用于工程实际提供参考。该文献介绍了系统结构,各部分实现功能以及软硬件的实现,但没有具体讨论如何利用方向元件信息识别、定位故障。

上述文献主要对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和广域方向比较式保护广域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法、以及广域信息域的划分和搜寻方法进行了探讨,但广域继电保护要获得实际应用,还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电流差动保护存在测量误差和模型误差引起不平衡差流的问题,例如变压器励磁涌流,TA饱和等,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保护误动。在同杆并架输电、复杂故障、系统振荡等系统结构、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下,方向比较保护在故障识别时存在困难,保护性能难以令人满意。同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造成保护的动作逻辑很复杂。上述问题在广域继电保护中同样存在,并且更加复杂化,如何利用广域信息的全面性和冗余性,提出更好的故障识别特征和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是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此外,当广域继电保护作为近后备保护时,一旦判定故障位置后就可以向故障设备的保护发出直接跳闸命令,在时间上不需要配合。但作为远后备保护,为了满足选择性要求,只有在故障设备的保护或者断路器拒动后才能发出跳闸命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识别故障设备保护或断路器的拒动,从而缩短故障切除时间,也是广域继电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电流差动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尽管原理简单,灵敏度高,但对通信质量要求很高。电流差动保护不但需要各侧电流在时间上保持同步,对信息的连续性也有较高的要求,当某种原因造成短暂的通信数据不正确或者中断后,差动保护必须闭锁较长时间,才能重新投入运行,此时若发生区内故障保护将拒动。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在保护性能方面不如电流差动保护,但优点是对通信信息没有同步的要求,通信短暂中断恢复后仍能正确判别故障。因此,在实际的广域继电保护装置中应该同时配置这两种保护原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切换,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性能。

1.2 基于广域信息的自适应继电保护

目前提出的广域电流差动保护和广域方向比较式保护,只能提高后备保护的性能,但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影响最大的是主保护的性能。继电保护的动作行为受系统的运行状态影响很大,为了满足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必须针对最不利的运行方式进行定值整定和定值校验,并且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继电保护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运行状态下拒动或误动,这不仅使得保护装置的逻辑变得复杂,还降低了保护动作速度、动作可靠性等性能。如果保护装置能够实时识别当前的运行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获得最佳的保护性能,这就是所谓的自适应继电保护。自适应继电保护多年来陆续都有研究,但是由于只能根据当地测量值进行运行状态的识别,误差大,效果不理想。随着广域继电保护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目光转向如何通过广域信息来丰富自适应保护的技术手段使保护装置能够准确地感知系统运行状态,比如自适应整定研究以及利用广域信息防御电网连锁跳闸研究。

传统电网保护一套定值要适用于多种运行方式,因此很难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同时满足系统对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提出利用广域信息进行自适应优化整定[26,27,28,29],在电网运行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护系统能够及时更正与其不相适应的保护定值,并重新优化整定从而提高保护适应电网运行方式变化的能力。有文献报道了这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30],如保护定值在线预警系统,它通过广域信息获得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实现定值校核功能,对不正确的保护定值进行预警。但是自适应整定在电网出现运行方式连续变化时可能由于信息量猛增及计算速度跟不上等原因无法实际应用,并且自适应整定仅依赖于运行方式和整定原则,对保护性能的改善是有限的。文献[31]研究了基于广域网和多智能体的自适应协调保护系统(MAWBACPS),此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感知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自适应地修改整定值,还针对可能出现的多重故障情况,提出自适应保护策略,有效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距离保护动作阻抗必须躲过最大运行方式下的负荷阻抗,以防止输电线路重负荷引起保护误动。当电网中某条线路由于故障被切除引起潮流向同一或者不同输电断面转移,可能导致其他输电线路出现非预期的过负荷,造成保护的误动,并使系统运行状况进一步恶化,引起连锁跳闸。国际上已经多次发生由于线路过负荷造成的大停电事故。如果保护系统能够利用广域信息判别电网是否发生潮流转移,则可以防御连锁跳闸。文献[32]引入潮流转移因子用于估算发生潮流转移后电网中的潮流分布,并给出了负荷转移量的估算公式和识别潮流转移的判据,若判断线路是由潮流转移造成过负荷,则闭锁保护装置,防止电网连锁跳闸。而文献[33]介绍的基于广域测量信息的防连锁过载跳闸保护是在线路过负荷时,依靠广域网中的节点阻抗矩阵估算电流过载系数,判断本线路过负荷保护动作后是否会引起其他线路连锁过负荷跳闸来防止连锁跳闸的。上述文献在对负荷转移量的估算中,均未考虑故障后发电机功角的变化。如何通过丰富的广域信息,建立更加精确的负荷转移量估算模型,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此外,潮流转移引起过负荷时继电保护的对策,不应该采用简单的闭锁策略,而是应该根据负荷增量实时修正保护的动作阻抗来防止误动,使其不至于失去保护功能。为此需要在保护动作前实时获知过负荷的判定结果和负荷转移量。

通过广域信息,还可以提高诸如系统振荡、非全相运行、重负荷线路的高阻短路、同杆并架线路跨线故障等复杂状态下继电保护的性能,简化其保护方式,使自适应保护技术获得突破性地进展。这也将是广域继电保护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自适应保护对广域信息及其处理结果的通信延时有很高的要求。从通信延时的角度,广域信息可以分为被保护线路本侧站内信息、线路对侧站内信息和其他厂站信息三种。前面两种信息保护装置可以快速地感知,是自适应参数实时识别最重要的信息源。其他厂站的信息只能当作‘准实时’的信息。由此可见,尽管广域信息理论上非常丰富,但自适应继电保护能够实时利用的信息还是有限的。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广域信息建立合理的自适应参数识别模型和保护实现方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2 广域继电保护的系统结构和信息处理技术

2.1 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

众多文献对广域继电保护决策任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探讨[34,35,36,37,38],提出了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区域式三种系统结构。集中式保护系统由控制中心进行决策,如图1(a)所示,控制中心集中决策可以做到系统全局最优控制,更能体现广域保护的优势[35,36]。但是集中式结构对控制中心设备要求过高,因此必须配置备用的中心设备;而且大量信息的集中处理使得控制中心计算量大,并对通信系统的依赖程度特别高,通信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实时性决定着控制中心的分析结果。分散式保护系统由各分散的保护终端SPT进行决策,如图1(b)所示,各保护终端利用一定范围内的信息,通过相对简单的算法和判据,实现可靠、灵敏的系统保护功能[35,36]。即使某个保护终端决策功能失效,邻近终端可以作为后备。分散式结构能较好地克服集中式对控制中心设备要求过高的问题。但作为分散式系统的决策单元,保护终端获得电网信息有限,分析和决策能力有限,因此分散式结构往往不能做到全局最优控制。分层区域式的保护系统由三层构成[37,38]:位于最底层的本地测量单元(Local Measure Unit,LMU)、位于中间层的区域决策层(Region Decision Unit,RDU)和位于最顶层的系统监控中心(System Monitor Center,SMC),如图1(c)所示。LMU是用来采集电网实时信息或同时附带保护功能的PMUs(Phase Measure Units);RDU完成数据采集以及保护控制功能,实现一个保护分区的系统保护;SMC对本地保护中心进行协调,实现安全防御计划。在分层区域式保护系统中,RDU与此区域内LMU通过光纤连接,正常运行时,监测本区域内LMU的运行状态,在扰动发生后,对LMU上传信息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决策作出后,一方面下传至LMU,执行闭锁或操作相应的断路器;另一方面将判断结果送至SMC,SMC负责实时协调和监控各区域保护系统。分层式系统中保护中心SMC根据下级单元的判断结果从逻辑上进行故障定位和全局决策,理论上能有效解决集中式广域保护中心计算量大的弊端,对通讯系统的要求也相应降低。

系统结构主要解决在哪里决策的问题。分散式结构是把数据分析和决策过程放在分散于系统各处的保护终端上,虽然能够解决集中式结构对于控制中心要求过高的问题,但是其决策能力有限;集中式结构是在控制中心集中进行数据分析和控制决策,能够实现全局最优控制,在通信系统和控制中心分析决策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的前提下,集中式结构是优于分散式结构的。集中式结构虽然功能强大,但是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逐渐扩大,保护系统需要的数据采集点增多,数据传输距离增长,对通信系统带宽和计算机运算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分层式结构结合分散式和集中式结构的优点,把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分散在各RDU进行,将大量原始数据传输限制在各有限区域之内,RDU把运算结果上传到保护中心SMC,SMC根据下级单元的判断结果从逻辑上进行故障定位和全局决策。分层式结构不仅能够解决集中式控制中心计算量大的问题,其对通信系统的要求也相应降低,而且还能够从系统角度进行分析和决策,实现全局最优控制,是集中式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因此分层式结构是目前更为合理的系统结构。

目前广域继电保护分层式结构是可以改进的,控制中心SMC除了接收区域保护RDU的判断结果外,还应当接收LMU中的部分电网信息,全面利用控制中心信息处理决策能力,更好地实现全局优化控制。例如在某个区域保护中,可以考虑将区域的边界点构成一个大差,大差中的信息处理及决策在控制中心进行,而内部的判别结果由下级判定结果上报。此外,笔者认为分层式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RDU和SMC的权限划分问题,当RDU的判断结果与上级SMC的判断结果不一致时,保护终端应该采用谁的决策结果才更为合理,这也是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结构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2 广域继电保护信息域划分

在广域继电保护中,接收电网信息范围并不是越大越好,主要有两点原因:(1)电网发生扰动时,通常扰动点周围的电网信息对于扰动的判断至关重要,离扰动越远信息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要低一些;(2)继电保护的快速性要求使得保护系统进行大量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有限的。因此信息域的分区对于构造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来说是必要的。本文梳理了三种信息域的划分方法:基于拓扑树的划分方法、基于专家系统的在线划分方法和变电站集中式或区域集中式分区方法。

1)基于关联拓扑树的信息域划分方法

在此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中,各个保护终端采用智能电子装置IED,安装在各断路器以及电流互感器处,实时采集电网信息并进行故障判断。文献[13,19]以某个IED为研究对象,利用关联拓扑树进行信息域划分,其保护范围的划分原则为:最小保护范围为IED所在线路和背侧母线;最大保护范围包括最小保护范围及与最小保护范围相邻的母线和线路。最大保护范围即可构成关联拓扑树,被研究对象IED是拓扑树的“根”,最小保护范围对应的IED离“树根”近,与研究对象IED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密,而其他IED与研究对象IED较远,关联程度稍差。当进行故障判断时,按照拓扑树由“根”到“稍”逐步扩大信息交换范围。图2所示的基于关联拓扑树的信息域划分是以IED3为研究对象的[13]。

此划分方法是基于智能电子装置(IED),关键是确定各个IED的最小保护范围以及所关联IED,拓扑树的表示方法简单、清晰、明确,对于保护范围较小的继电保护系统而言,能够快速进行基于IED的保护范围划分,准确判断故障方位。但进行广域继电保护时,以分散在各个断路器以及电流互感器的IED为基本单位进行信息域划分则显得尤为繁琐,大大影响保护系统的工作效率。此外,基于关联拓扑树的信息域划分方法并没有考虑环网的情况。

2)基于专家系统的保护域在线划分方法

此种方法依然采用图论作为保护分区划分的有力工具,并利用专家系统以及通过与SCADA系统连接,实现广域继电保护主、后备保护区的自动在线划分[39]。

知识表示是专家系统进行保护域划分的前提,必须清晰表示系统拓扑结构。在准确知识表示的基础上,专家系统根据保护设备的三种不同状态:投运、退出1、退出2,分别制定一次设备的主保护区,形成主保护区的搜索规则。主保护区形成之后,通过比较各保护区之间重叠的保护装置,对有重合部分的保护区进行异或操作即可得到后备保护区,至此专家系统实现了保护的智能分区。除此之外,该专家系统还可以通过与SCADA系统的连接,当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变化时能够进行在线保护域重新分区。上文中基于专家系统的广域电流差动保护系统[14]就是采用此分区划分方法。图3所示的是2变电站网络及其基于专家系统的保护分区[39]。

该分区方法以一次设备为基础形成其主、后备保护区,利用专家系统不仅可以准确、高效、清晰地进行保护分区,而且还能够适应系统的拓扑变化,及时重构保护分区。但是文献中并没有详细讨论专家系统与SCADA系统如何合作,以实现保护分区在线重构。

3)变电站集中式及区域集中式信息域划分

上面讨论的两种信息域划分方法都是以单一元件(智能电子设备或一次设备)为基础,并以其为中心进行信息范围的划分。文献[40]提出以变电站为中心建立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信息域。它认为确定信息域,首先必须确定信息域的中心站。优先选取相邻节点多、路径关联密集的变电站为中心站,同时按照局部区域的邻接矩阵及相关运算与约定的有限广域半径,搜寻到属于辐射范围的子站。有限广域半径R定义为中心站与距离最远子站的最短逻辑路径,1个逻辑路径代表直接联结2个变电站的距离。信息域一般描述为:R≤N(N为自然数),当N=1时,此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表现为变电站集中模式,分区过程简单,子站归属清晰,通信性能得到保障;当N≥2时,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表现为区域调度中心模式,分区过程相对复杂,广域信息冗余,能够满足故障定位。R的取值应该根据此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当前通信能力以及期望的系统控制范围等而制定。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很多是基于此信息域划分方法的。图4为基于此方法的IEEE11节点网络的信息域划分。

变电站集中式及区域集中式信息域划分方法以变电站为基本单位,从系统广域层面进行信息域的确定,是比较系统的信息域划分方法。目前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与应用,此种信息域划分方法更具有现实意义,是适应智能电网的广域继电保护信息域划分方法。

随着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逐渐完善,广域继电保护信息域划分方法从当初最简单的拓扑树,到基于专家系统的在线划分,再发展到变电站集中式或区域集中式信息域划分,划分方法越来越复杂,信息域范围也越来越大,广域继电保护可利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理论上保护性能也越来越完善。但是综合各广域继电保护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每种保护分区方法都适用于所有保护,一般来说各个保护分区只适用于特定的保护原理,例如变电站集中式信息域划分方法更适用于方向比较原理,而不是电流差动原理。

2.3 基于广域信息的系统容错和优化

广域信息的采集范围决定了其不可能达到传统保护装置精密的抗干扰措施,尽管随着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完善以及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的逐渐成熟保证了通信的实时性及低误码率,但是依然会出现部分信息丢失,量测错误,通信误差等情况,影响广域继电保护的故障判断。因此信息采集的广域性决定了保护原理必须具有极强的容错性能[41]。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是电力系统高级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功能模块,许多电力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应用都要用状态估计程序输出的可靠数据集作为输入数据。文献[42]将状态估计应用于基于广域冗余信息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中,利用状态估计辨识不良数据,建立基于增广状态估计的广域继电保护算法。基于增广状态估计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搜集相邻区域保护装置的量测信息,建立基于增广状态估计的故障诊断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最优估计以修正量测误差,通过坏数据检测和辨识以排除坏数据影响,以更准确地进行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此系统拥有较好的容错性,当发生量测错误、通信故障时仍然能做出正确决策。文献[41]则将遗传算法应用到基于状态关联的区域保护中,充分利用电网故障信息间的逻辑联系,使区域保护在采集信息存在缺失或畸变时仍能正确决策。

继电保护原理大都是利用电量信息,也有少数保护原理利用非电量信息,例如变压器保护中利用油箱内的油、气、温度等非电量信息判断故障,因此广域继电保护也可以充分利用大量非传统电量信息对保护的功能进行扩充和优化。文献[43]提出将设备状态检测的功能融入到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中,在系统未发生故障时,实时显示各设备正常运行的完好程度,并利用各种模式识别技术对被保护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估计与预测。而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能及时作出反应,快速切除故障设备,将“被动式”保护发展成为“主动式”保护,从而大大提高继电保护的智能化程度。

2.4 广域继电保护的信息处理技术

广域继电保护的应用需要采集广域范围内的数据,通过通信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分析、功能决策,因此广域继电保护对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下面简单说明一些新技术在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中的应用。

1)IEC61850

IEC61850标准最初是针对变电站站内网络的通信协议,由于变电站内、变电站与调度中心、调度中心之间各种协议的不兼容,需要协议转换才能连接,于是2000年的SPAG会议上决定以IEC61850标准为基础建立无缝远动通信体系结构,以实现“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个标准”的目的。IEC61850是至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变电站自动化标准,采用IEC61850可以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水平,节约开发、验收、维护的人力物力,实现完全互操作。

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需要借助通信系统来实现,这里所说的通信系统不仅指物理上的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还包括通信网络所采用的通信协议、网络所能提供的通信服务等。但是目前应用到广域保护的通信系统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因此一些学者尝试将IEC61850技术应用到广域保护系统。文献[44]提出了基于IEC61850的广域保护系统通信服务模型,文献[45]对基于IEC61850变电站广域后备保护Agent的信息模型进行了研究。以上都是一些初步的探索,其合理性和实用性还需进一步探讨。目前IEC61850的应用研究主要解决数字化变电站中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问题,如何基于IEC61850建立适应于广域继电保护的通信系统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Agent技术

代理(Agent)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点,已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诊断、信息集成等方面得到深入研究[46,47,48,49,50,51]。文献[46-48]从代理的定义和分类、结构配置以及模拟运行等方面对采用广域代理方式实现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文献[49]讨论了基于多Agent系统(MAS)的继电保护系统的系统构架、通信、可靠性和应用范围,并提出Agent技术在后备保护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文献[50]提出一种利用Agent的电网后备保护系统,其动作更快,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而且自检和纠错能力能减少保护的不正确动作,仿真平台EPOCHS验证了此后备保护系统的有效性。文献[51]同样利用仿真平台EPOCHS,通过3个仿真实例证明广域后备保护多代理仿真系统的代理设计的正确性。多Agent技术是针对分布式系统的先进技术,这种基于代理的研究方法在目前广域继电保护的研究中得到较多的应用。

3)网格技术

网格是把计算资源、存储设备、广域网络、智能仪器等连成有机的整体的基础设施,可以方便用户使用其中的任何资源。广域继电保护系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网格计算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提高计算能力等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52]。但是目前关于网格计算应用于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还只是处于理论提出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IEC61850、Agent技术以及网格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也可以促进继电保护新原理的挖掘。

3 结论

上一篇:凤栖梧 述怀,凤栖梧 述怀尹志平,凤栖梧 述怀的意思,凤栖梧 述怀赏析下一篇:【比尾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