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600字

2024-05-01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14篇)

篇1: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600字

这几年一直在找《城南旧事》的光碟,但很多购物网站上都缺货。等了两年还是缺货,我想也许是订货的人太少吧。

说实话,我不记得影片的情节了,只是记得那首“送别”歌,还有里面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但是那个电影的感觉我却是记得的,随着年龄渐长,想要重新再看一遍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

今天,我在一个在线视频网站上搜到了它。虽然不够清晰,但无论如何它让我得偿夙愿。

还是记忆中那份淡淡的乡愁,还是那有些暗沉的颜色,还是那个眼睛大大的小女孩。一切,在模糊的影像中回来了。小英子是里面的主线,串起了看似无关的几个故事:邻居的疯女人、小玩伴、一个小偷、还有乡下来的宋妈。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小英子一家的故事。

看完后,依然难忘的是小英子的眼神。这一次,我看到了悲悯。她的眼神让我想到了那一部童话“小王子”。我想,小王子也是这样带着好奇和怜悯看着周遭的人情世故。一部是电影,一部是童话,都是从孩童的视角看大人的世界,都是缓缓的叙述。

看影片时,自己的童年也在其间闪现:童年的小玩伴、街上的疯子和傻子、毛茸茸的小鸡、陌生但亲切的叔叔......

这样的电影让人沉淀下来,停下脚步回首曾经往事,也让人在喧闹中渐渐澄明。

篇2: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600字

整部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就是英子和秀贞之间的感情。秀贞,整个胡同的人都认为她是个大疯子,所有小朋友都怕她,唯独英子不怕秀贞,反倒觉得秀贞很有趣。英子每天都去和秀贞玩,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秀贞每天都讲她和小桂子之间的事,并再三嘱咐,如果看见小桂子,一定要让她回到家里来,不打她,也不骂她,只要她平平安安回来,自己一定会很高兴,又告诉英子小桂子脖子上有一块青色的胎记,方便找到小桂子。一天傍晚,下着倾盆大雨,英子的好朋友妞儿来找英子玩耍,英子总觉得妞儿和秀贞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就看了看妞儿的脖子后面,果然有那块青色的胎记,就和妞儿冒着大雨来到了秀贞家,看到秀贞正在收拾衣服,就说:“秀贞,我给你找着小桂子了!”秀贞一听到这消息立刻抱住小桂子(妞儿),号啕大哭起来,这像是想念的哭声,又像是感动的哭声,拉着她,带着行李,消失在风雨之中……此时的英子是很高兴的,自己帮助了这对母女团圆,算是好事儿了。

其实,在整部电影里令我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关于宋妈的身世,她是从农村出来的,来给英子她家当奶妈的,他不管自己的生活,为了别人家的小孩,不顾自己家的孩子,令人十分同情。关键宋妈有一个不争气的丈夫,总是来向宋妈索要钱财,把他们的孩子一个弄死了,一个弄丢了,虽然家庭已经这样了,但是宋妈还是在英子家干活,这种精神很令人敬佩!

篇3: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600字

《城南旧事》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小说,它有五个独立并列的短篇,即《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连缀而成。这5个故事独立存在,又以小女孩儿英子的视角一一展开,勾画出一幅幅二三十年代北平的风物人情以及欢乐与哀伤、微笑与哭泣的人生戏剧。

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自叙色彩,可视为一种“成长小说”,成长的时光与故乡的岁月相交织,故乡的世事悲欢、各色人物不仅促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故乡也成为她成长的见证。古老北平的各色风土人情作为承载成长的生活背景,被细腻的文字一一刻画: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供给生活用水的水井水槽,无一不展现当时的风情。除此以外,作品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当时人们生活的悲喜,因此,尽量避开了“是非”、“对错”和“好坏”,从而使读者的眼光不停留在具体事件的道德评判中,而着眼于小女孩儿眼中的风景和情感。作品中以一个孩子懵懂而稚嫩的观念来摒弃成人世界根深蒂固的偏见,以童真的目光来看待疯女人秀贞和妞儿、为资助弟弟而盗窃的偷儿,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单纯坦然地呈现出来。这种在平淡的生活中抒发情感,又从动情的往事中寻觅诗意,并在精心寻求和表现诗意的过程中去追求情绪统一的文本,赋予了影片诗的意境和耐人寻味的情绪韵味,提供给观众别样的诗电影的审美体验。

正是由于这种强调诗意化意韵而非意识形态的特点,使这部作品恰好与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风格相吻合。导演吴贻弓和编剧伊明将其拍成电影,在国内取得了很好的评价,并成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作品。

二、作为电影文本的《城南旧事》

第四代导演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追求中国宁静致远的诗意化风格,怀念过去纯美的日子。所以,小说的内容、风格以及所想表述的情感,都与第四代导演的风格特征非常吻合。电影也是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跟随原著小说的串珠式结构,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诗意化影片。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一组空镜头,来展现枯草遍地的秋天、蜿蜒辗转的群山和长城、安静而又有生气的胡同、挂着铃铛吃草的骆驼等富有时代背景特征的画面,将整个电影定下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意化风格基调。

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被呈现出来。导演在塑造小英子的角色时,另外添加了一些表情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比如小英子望着吃草的骆驼,调皮地学着骆驼吃草,反映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第一次看到妞儿被人欺负,马上夺过碗,一句“凭什么!”脱口而出,小大人的样子马上显露出来;看到偷儿时露出天真甜美的笑容,这是只属于孩子的单纯。正因为此,那只属于小英子的童年记忆,就像一个引子,把观众存在于脑海中的童年时代的记忆之门,给慢慢开启了,怀旧情怀也从人们心中一点点地流露出来。导演吴贻弓也和观众一样,借由小英子的童年,想到了自己单纯美好的童年时光,才将这份情感拍得如此真实而深沉。

除了人物语言的内向化和心理化处理外,歌曲、音像也作为抒情写意的手段,将诗意化风情娓娓道来。影片开场,伴随着老年的“小英子”那深沉的旁白——“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呀,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见清晰起来……”——画面中蜿蜒的长城古道延伸开来,好像将思绪也慢慢拉向了远方;“长亭外,古道边……”的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响起;影片结尾处,和宋妈离别时人物又没有一句台词,将浓浓的相思和哀婉不断弥散开来,使中国特色的韵致像茉莉花茶一样慢慢沁入人的心脾。

三、电影的改编与原著作的异同

电影在把“文字”改编为“影像”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了原著的特色和情感基调,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上做了一定的改动和弱化。下面则简要分析一下“两个文本”的不同,即电影对原著删改和增添的部分,以及电影改编改变了哪些小说主题和精神。

1.《兰姨娘》的删除。

关于这个节段的删除,评论界给出了不同的猜测:猜测一是“为了电影整体结构的考量,希望剧情更加紧凑,不要有太多枝蔓”;猜测二是“兰姨娘这个姨太太形象过于负面,她是风尘女子,又是姨太太,两者都是封建社会产物,与电影整体形象气氛可能格格不入”。本文比较赞同第二种猜测。导演吴贻弓曾说:“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确这么一点,导演想表现的主题就是乡愁和哀思。这样,兰姨娘这个角色与其他正面角色放在一起就很突兀,也不符合电影的主题。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小说中的一些描述,如兰姨娘如何巧手为父亲烧烟,父亲酒后对兰姨娘的暧昧眼神,都会破坏电影中所设定的模范家庭父亲形象,也离电影想表达的主题甚远。

2. 秀贞男人变为革命新青年。

原著中,只是说秀贞男人是被家里人叫回去后就没有再回来,从而造成了秀贞的悲剧。但电影改编中,则是将他变成了一个叫“思康”的北大学生,最后是由于政治原因才没能回来。不管是因为何种考虑将这个地方做了修改,影片的情节都是有逻辑问题的。因为秀贞曾说过:“那天夜里,都后半夜了,来了好些人,我睡得死死的。突然带走了好几个学生,把你思康叔也带走了……只听我爹说,外头风声很紧,北大已经抓走了不少人,等着过堂呢!”而在电影这个故事的结尾处,却是秀贞和女儿要一起到天津找爸爸去。按理来讲,秀贞是不可能知道她男人被抓后到了哪里的,却做了这样一个知道下落的结尾,所以使情节看上去不连贯,也不完整。

3. 口音全为地道的京片子。

原著小说的一开场,就用了几句客家话和闽南腔来传达他们是外乡人的背景,如宋妈是顺义县的人,说“惠安馆”时,她说成“惠难馆”,母亲说成“灰娃馆”,爸爸说成“飞安馆”。这本来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特色,可是在电影中,里面的人物说的全是地道的北京话。尽管电影基本上拍出了原著的总体情感,但在这些细节处理上,则削弱了他们的乡音本色,从而使原著的艺术性或写实性打了折扣。

4. 片头的女声旁白。

林海音在看过这部电影后曾说“我哪里有那么老啊”,不去细究这声音是否和现实中的人物相对应,电影人物作为艺术化的塑造,进行夸张的处理是理所当然的。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部分开场白的增添是非常必要且到位的。一是巧妙地说明了这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故事,二是随着略带沧桑的声音,配合着古老建筑的画面,将人们的思绪很自然地带到了那个年代。这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十字基调就顺理成章地贯穿到整个影片中了。

5. 影片结尾的改变。

原小说里,最后一个场景应该是小英子听到父亲的噩耗,看着年幼的弟妹,勇敢而坚强地面对即将改变的生活,是她真正懂事并承担生活的开始。原小说本来是想突出小英子最后面对成长的坚强和勇气,在电影中却改成在父亲的坟前与宋妈离别,最后坐着人力车慢慢远去。虽然这样的处理能使整个电影的诗意化风格贯穿始终,但在某个角度上来看,是削弱作者意图的,也减少了原著精神内涵的表达。

四、结语

经历过的童年,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道无法抹去的人生印记。小说版的《城南旧事》和电影版的《城南旧事》拥有相同的情感基调,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贯穿了整个文本,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被那个时代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深深吸引。尽管学术界对改编后的电影版本有褒有贬,但我们也应明白,导演吴贻弓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和有“女性文学”特点的女性作家林海音在艺术主题的处理上一定会有各自的偏重。可无论是哪个文本,那从文字或是画面上传来的浓浓乡愁和记忆中的童年味道,都从未改变。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小说版本的《城南旧事》和电影版本的《城南旧事》这两个文本的各自特点进行简述,并分析两者在艺术特色处理手法上的异同,进而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分析两者的文本区别,并试图从中体现出两个文本创作意识的差异。

关键词:城南旧事,诗意化风格,文本区别

参考文献

[1]林海音著.城南旧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

[2]杨剑影,邱金弥.试论《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一期.

[3]郑淑梅.中国诗化风格电影语言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

[4]曹普军.光阴的故事-林海音《城南旧事》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3月.

[5]徐花.《城南旧事》乡愁浅论[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年2月.

[6]黄发有.林海音的女儿情节与文化乡愁[J].齐鲁学刊,1999年第三期.

[7]姚冰.《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J].电影评介, 2007年1 1期.

篇4:论电影《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

一、散文化风格

电影《城南旧事》把原著本身的散文风格成功地移植到影视当中。以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追思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旧事,熔铸了作者绵延不绝的眷念之情。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

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上。故事展开在衰草枯杨的秋天,群山凝紫。长城苍茫。静谧空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一层层的铺着,弥漫着模糊的忧伤。这一组蒙太奇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宁静空明,意蕴深远。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中的画面饱含着东方原质的民族氛围:缓缓徐行、铃声叮当的骆驼群,蝉噪声声、颔首欲睡的白发翁,荒草地、旧学堂,如海的苍山、似血的枫叶、酡红的冬阳、流水淙淙的井窝子……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电影画面抒发艺术情感。散文化的电影和散文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必须的手段。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空镜头保持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所谓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中国艺术讲求虚实相生。有无相承,有的地方空胜于实。疏强于密。吴贻弓先生灵活地使用了这一技巧,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如同中国山水画,水濡墨染,却暗喻精神。镜头里如火的枫红、荒芜的凄草、瓢泼的雨夜等都交织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来。电影末尾用六次红叶叠化的空镜头来释放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枫、衰草孤家,以及哀婉的《骊歌》代替了雨泪滂沱的悲伤。人心潸然。

再如电影中描绘秀贞怀念思康,并未写实,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思康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秀贞梦呓似的话语,还有无声的景物镜头。给我们以现实的隐喻:“那年就这时候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我正在屋里擦玻璃……说着就进来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这时镜头摇过这样一组画面:月洞门里悄寂的小跨院、残破的窗纸、摇曳的树影,窗槁上陈旧的玻璃。秀贞对思康的眷念、那段令人叹惋的恋情。都在这些话语和景物里雨润烟浓的呈现出来。

这是散文诗般的风格,“是煎中药的方式,守着文火慢慢慢慢地煨,室内弥漫着柚子的寒香,那样的水濡墨濡,那样的轻捻慢拢”。

二、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

林海音在小说的后记中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21电影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审美效果是随着视角转化而改变的,童年视角与“回忆”的美学特点相伴。童年,天真无邪、美好单纯,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忽略生活的苦痛,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孩子眼里的忧愁、惨痛、命运、世事艰难是与大人不同的,他们并不能看穿生活,他们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的眼里有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视的东西。就像电影中英子对小偷所说的:“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用平等的心灵去和女佣宋妈、被养父母当作挣钱工具的妞儿、人人歧视的疯女秀贞、甚至小偷推心置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彰显出那些被遮蔽的人性的光芒,在对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

疯女秀贞因为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压下导致精神崩溃,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斥责她:“不害臊!”;荒园里的小偷,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供弟弟读书,养活妈妈:宋妈有着不幸的婚姻,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骨肉。到城里帮佣,工钱却都被丈夫要走。谁知因为不负责任的丈夫赌钱,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丫头也被卖给了赶马车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血泪斑斑的伤心史,然而又能有谁看到呢?只有这个单纯的孩子,看见了那些挣扎在制度、礼教压迫中难以翻身、难以自持的人,并深切地感受和同情他们。而成人世界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天真无邪的双眸过滤,更有一种哀愁无奈的美学力量。

这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单纯、质朴、善良的视角。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创作者所追求的正是其间的反差。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并不成熟。但是总会去涉及那些成人刻意回避的话题。探求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电影中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宋妈没法回答,只能归结为:“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栓子他爸爸又没出息”。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泯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劳动人民无法自持的生存状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童稚走向成熟,从梦幻走向现实,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电影通过小英子善良纯真的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艺术化的诠释了“城南旧事”。并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礼教、对旧社会进行了文化批评。

三、悲剧意蕴

电影《城南旧事》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忠实展现着原著中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林海音曾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电影正是以此为基调,呈现人物的命运悲剧、别离的无奈、人生的无常。最后,“爸爸死了。宋妈走了,童年的花也落了……”沉郁的悲剧的美以此作为落幕。

首先,电影所涉及的每个剧情人物几乎都有着各自的悲剧命运,秀贞、宋妈、妞儿,都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男权侵害的丧失个体自由的典型人物,她们或因追求爱情而被逼疯。或无奈地忍受丈夫的堕落无能,或被迫成为挣钱工具。她们多桀的命运和酸苦的不幸使得生命的悲剧意识锲入英子的心灵,再通过她的双眸含蓄有致地演绎出来。

其次,离愁别恨的怅挽与无奈弥漫在整个剧情之中,李叔同的《骊歌》反复吟唱,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哀婉的乐声把离别的悲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离我而去”的感伤主题凝聚在所有的情节里,电影中的每个剧情人物都是离英子而去的,秀贞和妞儿大雨之夜出走被火车轧死,为她们悲惨的人生划上了句号:小偷被抓走,荒草丛里的朋友再也见不到了:蜿蜒的山路上,宋妈踏上了归程: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一浪推一浪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悲剧的意蕴便在这些离愁别恨里纵横捭阖了。

篇5:关于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500字

曾几何时,英子在长大,曾经的无奈、高兴,在英子的笔下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一枝很不起眼的笔却记载了多少城南旧事!

在她的笔下,那一件件家常平事却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勾画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英子的成长过程中,辛酸中包含着快乐,快乐中的无奈。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牵动千万读者的心。

英子的童年经过了多少风雨,在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中显得那样清晰。英子那一颗纯真的心带给别人快乐,她的天真感染着每一个人。在这一段段经历中,英子长大了,宋妈、兰姨娘和那个蹲在草地里的人随着英子的长大无影无踪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虽然英子无法挽留这段时光,却用自己独特的笔记下了那些事,她也许很想保存这段仅有的记忆吧。

小时候,英子赖在床上不起的习惯也不翼而飞了,她的镇定,安静让她渐渐成熟快乐。

不要在乎城南旧事是真是假,至少我们在城南旧事中分享到英子那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

英子的童年在那一段段记忆中显得是那么的美好、快乐、让人向往那愚呆而又神圣的童年。

篇6:《城南旧事》优秀观后感600字

英子没有听宋妈的话,和你做了朋友。你每天都在和她讲着自己和小桂子的故事,倾诉着自己的经历。英子以为,这只是过家家,但却越来越真实。你告诉我,你费尽力气生下小桂子,却在一睁眼一闭眼的一瞬间不见了。你不知道她去哪了,始终不相信这是真的,每天为小桂子做衣服,每天都有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影,站在门外,无神的眼睛望着人来人往的行人,在寻找,等待。终于,英子答应你帮忙寻找小桂子,因为她们有着特殊的缘分。在那个桂花香气满溢的时节,你终于知道,一个脖子后面有青记的女孩子,和你只有一条胡同之隔。英子带着你日思夜想的人见到了你。她有些胆怯,但你却激动无比。你着急地收拾着行李,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带着小桂子走了,匆匆得走了。除了我,你没有告诉任何人,就这么离开了这里。到底那天,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或是记起了什么?要走得如此匆忙。那天的你是否太过心急,你满心欢喜地以为这种我无望而又漫长的等待要结束时,却又毫不知觉地进入了一次更漫长的等待。这一次,遥遥无期,还有,你的小桂子。

出现了短暂的相逢,你和小桂子的缘分也在同时散尽了。苦苦地等待,却留下了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但至少,你听到了多年一直在等待的一声呼唤:妈。

篇7: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如今又捧着这本失而复得的书,竟久久无言。

再度翻阅,感悟却又升华了。

这本书是林海音回忆自己孩子的童年所记。以孩童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大千世界,又含有成人的思想暗藏于内。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标题,写出一篇又一篇孩童时期的故事。

所以,我认为她是想起一件,便记下一件。这也是青少年所需要的。我们应养成记录一切的好习惯。记忆片段是一闪而逝,灵感是转瞬即逝。唯有记下,才能永恒。

拾掇旧时记忆的点点滴滴,然后用成年、成熟的感悟去连缀,便串成了《城南旧事》。当我们在为童年啼笑皆非之时,又为那份深意所思考,陷入沉思之中去了。

复杂与简单,与一书中得以体现。

正如一光一暗,总是相铺而成,相依而有,相立而形。

成年人在垂暮之时,总是会想起些美好的回忆,为儿时的自己而欢笑、而落泪。

……

人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成长,也由最初的单纯无知、天真烂漫,变得深沉睿智、成熟干练,却也老气横秋、毫无生机、再无快乐。

这时候,回首,再忆往昔,看着一步步成长的自己,竟会快乐,有所感悟。

不管自己如何,总是令人喜爱的,从中,你能看到许多。

像心智的成长,外貌的变化,身心的成熟。

……

你会觉得真快,真快,一切如白驹过隙。

可那些记忆是最美的,永存于大脑皮层。

最美的永远是过去。

篇8:《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平利县城关小学 邓传杰 指导教师 王洋

《城南旧事》是我读过的一本最让人难忘的好书。它就像一支让人走向辉煌道路的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大门。它就像一缕金灿的光芒,指向了胜利的前方。一个“旧”字,就让我知道了它的含义:老屋的瓦片;大河边垂首的杨柳;树下的枯叶;店门上的老招牌;围墙边摆放的破酒坛;还有死胡同前的一口枯井。

这本书的作者是让我深受启发的林海英阿姨,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在林海音阿姨的笔下,读着就仿佛身临其境:冻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丫头秀贞,还有住在死胡同的好朋友妞儿。和英子朝夕相伴如同第二个母亲的宋妈以及最后的.肺病而去世的父母。不管是人还是物,都能与可爱、阳光、活泼调皮的小孩子林海音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城南旧事》还描写了20世纪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地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在“旧事”中,英子的眼中一切都似乎是美好的。比如说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在别人眼里秀贞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而在英子眼里,秀贞只是一个普通而又特别的孩子,只有她愿意和她结为朋友。这种情谊是多么难得可贵啊!如果在“旧事”里面我是秀贞的话,那我该有多温暖啊!最后秀贞遇“天使降临”―母子终于重逢。

篇9:《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让我知道民国时期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回忆,通过主角英子带出故事的内容。文章主要讲述英子在北京巷子里的所见所闻,故事中有很多对比鲜明的人物,例如秀贞,小桂子,宋妈等,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个性和说话的方式,容易令人记住。而文章主要用第一人称叙事,文章所记载的所有时间和情景都是由主人公小英子亲眼所见,感受的,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投入到文章,觉得文章是真实可信的,增强说服力。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小英子,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天真,富有同情心。她可以和书中的所有人物搞好关系。无论是老人,疯子还是谁,小英子都能和他成为朋友。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兰姨娘,这篇章节讲述兰姨娘从三岁被家里人卖到去别人家。十四岁又被人带到北京,二十岁嫁给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家。当时的社会很乱,于是兰姨娘逃走回去天津和上海两地,恢复平静的生活。我很佩服兰姨娘,她既会关心别人,又做出了很多无私的奉献。

篇10:《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惠安馆秀贞的悲惨人生,让人止不住叹息,为什么老天那么不公平?总是把困难让一个人承受?我觉得,那么多悲伤,痛苦,困难,即使放在一个最坚强的人身上,也会精神失常的,书中并没有提到秀贞与小桂子的结局,她们被火车撞死了,这对于秀贞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给自己的悲惨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小桂子也很悲惨,是去了母亲与父亲,终于与母亲相认,可最后却又被火车撞死,或许,小桂子的人生也和她母亲一样吧?

我不仅仅喜欢惠安馆,还喜欢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讲了小英子与一个神秘人的往来,事后才得知,那是一个不得不做小偷的人,为了他的弟弟,小英子用内疚的方式回忆,因为是小英子害了他被便衣警察抓住。

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以“我们看海去”这一句小偷曾经说过的话作为结尾呢?

《城南旧事》以小孩子的眼光和纯真的笔调写出的,老北京城南的旧事被我们尽收眼底,有让人落泪的秀贞和小桂子,有“我们看海去”的善良小偷,有感悟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文,也有结尾很不错的兰姨娘一文。

读了《城南旧事》,我更加喜欢林海音了,喜欢她那纯真的笔调,希望可以读到林海音更多的文章和了解她更多的资料。

今天,我读了林海音写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这一本书讲的是六件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事情:第一件事情主要讲的是:骆驼队经过作者家门口时,给作者留下了鲜明的记忆。作者认为驼铃声是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音响。第二件事情主要讲的是:作者从台湾搬到了北京,认识了秀贞和妞儿。知道秀贞要带妞儿乘火车去找她的亲生父母,但是没有钱。英子把她母亲藏了多年的金镯子偷来卖钱,给她们做乘火车的钱。第三件事情主要讲的是:英子在厂甸附小上学,认识了一位大人,他告诉英子,等她长大了,带她去看大海。第四件事情主要讲的是:兰姨娘成了英子家的一位新成员,在七月十五那天,给英子做了一个西瓜灯。第五件事情主要讲的是:在英子家当奶娘的儿子——小栓子死了,女儿被丈夫送人了,宋妈在家人的劝告下回了老家。

篇11:《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我正处于幸福的童年中,我尤其喜欢课外阅读,每当我翻开一本新书,就犹如置身在一个新世界似的,感觉真美妙!读这本《城南旧事》也不例外,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本自传小说。故事以她七岁到十三岁生活为背景,围绕老北京胡同里的景、物、人、事来描写。主人公英子跟随爸爸妈妈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了古老的北京城,那一年她刚好七岁,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个老胡同里,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老北京的一切东西都让英子为之着迷,有半疯不傻的秀贞、遍体鳞伤的好伙伴妞儿、躲在草从里的厚嘴唇小偷、“唠叨婆”宋妈、爱打扮爱笑的兰姨娘、最疼爱英子的父亲,书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他们都曾是英子童年记忆里深刻的人物,都和英子有着深厚的感情,都陪英子玩耍过,谈笑过,但他们最终都在英子童年匆匆地脚步声中离去了、消失了。

故事对我印象极深的要属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了,大字不识的她为了她的丈夫和失散多年的女儿小桂子而变得疯疯颠颠、骨瘦?殉,巷子里的街坊邻居都对她避而远之,而只有英子很同情秀贞,后来居然和秀贞成了好朋友,刚开始,我还为英子捏了把汗,怕疯子秀贞会伤到她,读着读着,我发现我的担心太多余了,我被秀贞伟大的母爱所震撼了,其实她并没有疯,只是太想念她的孩子而导致的神经错乱她会把所有孩子都当成她的小桂子,甚至墙壁上的胖娃娃贴画,小英子也不例外,大人们都不理解她,没人听她唠唠叨叨的诉说,只有小英子是她忠实的倾诉对象。

篇12:小说《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品。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不时响起小贩叫卖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书中的小主人英子被这些充满温情的事物包围着,又被慈祥而严厉的爸爸、操持着家务的妈妈、善良的宋妈等人宠爱着,再加上几乎每年都会新加一个的弟弟或妹妹……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故事仿佛一场韵味十足的大戏。

英子的童年趣事都体现在了《惠安馆》里。她的妈妈和宋妈都不让英子去惠安馆旁玩,甚至每当走到惠安馆门口时都会加快脚步:因为那儿有一个“疯子,”可英子还是经常背着她们去那儿了,并慢慢地于“疯子”秀贞成了朋友,明白了她并不是真疯,而是因为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而“疯”。英子发现与自己同龄的好伙伴--妞儿竟然是小桂子时,我也不禁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到高兴:大吃一惊是因为英子每天与妞儿玩,也就是与小桂子成为了好朋友;高兴是因为她们母女两团聚了。小英子也乐于助人,会帮助有困难,被冤枉的人,还勇敢、善良……这些优点我们都要向她学习。现在我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光,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更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件事和每个人。

点评:孩子们的语言让我感动,他们在书中读出了自己的味道,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梅艺之、李峻旭同学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何霁轩对“英子”这一人物形象情有独钟,谢奇峰从人物坎坷的经历中领悟到坚强的意义;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这本书独特的感悟,从中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又长大了。

篇13:城南旧事名著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以二十世纪北京一个小女孩小英子的视角进行描写,绘制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英子在玩耍时交到了朋友,一个“疯”女人秀贞,一个妞儿。英子在同她们玩耍时发现妞儿就是秀真的女儿,母女相认,最终却双双死于火车之下。英子还认识了一个小偷,在相处中理解了他因生活所迫去偷东西的苦衷。

我喜欢小英子的善良、天真、耿直。当她在听说秀贞母女要去寻找妞儿的父亲时,二话不说就把妈妈的一只金镯子送给秀贞做盘缠。当偷东西的男人被抓时,别人都在唾骂男人。而英子并不像旁人一般,她却对男人充满了同情。

《城南旧事》故事风格悲凉。小英子在童年时期不懂什么是大人们心中的善、恶。透过小英子的角度使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理解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更让我体会到了作者林海音对童年深深的怀念,林海音为了回忆童年生活写下了这本《城南旧事》。“骆驼队又来,但童年却一去不还。”是啊,作者的童年是那么真实,是那么纯净,是那样的`温馨!

篇14:《城南旧事》读后感作文600字

书中主要讲了英子与母亲、父亲一起生活,先是认识了一位叫妞儿的小女孩,又和一位疯女人"秀贞成了朋友。英子帮秀贞找到了她的女儿一一妞儿,还遇到了一位被生活逼迫而成为小偷的年轻人。最后,英子的父亲因生病离开了英子,在这时英子终于明白她长大了。在书中,作者把所有的事都写得那么真实,让读者认为好像真的有那么一个英子。而在文章中又处处流露出了人间的不容易和英子的天真、善良。其中有一个地方讲的是妞儿和秀贞要走时,英子不顾生病而冒着雨去为妞儿送行。还把母亲的金镯子给他们当做盘缠。要知道金镯子在那个时代可是一件十分贵重的东西。在那一刻,我被英子的善良和她与妞儿的友谊深深震撼到了。其实英子知道这手镯对母亲的意义,也知道手镯不见后要承担的后果,但她为了朋友还是去做了。虽然妞儿母女两人还是惨死在了火车轮下。从疯女人秀贞与妞儿身上,英子看到了她们可怜的一面。她明白了秀贞是为了找女儿才做出发疯一样的`行为。但她并没有疯,只是因为思念走丢的女儿。

还有一个人也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那位小偷朋友。其实他也不想当小偷,但生活的压力让他没有办法,但他并不是坏人,他的本性也是善良的。在他被发现后,不仅有法律制裁在等他,还有乡亲们的耻骂。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这个社会,或者也有许多人像这位小偷一样,是为了生存才干出了坏事。英子看到了小偷背后不为人知的不易,她很理解也很同情小偷。从结尾英子说我将来长大要写《我们看海去》,可以看出她的善良。

以童眼观世界,就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世界。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里透着人性的温暖、生活的不易、现实的无奈。这让我明白,在一些坏人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上一篇:聚氨酯材料的泊松比下一篇:在协会标准化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