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法的历史地位

2024-04-16

日耳曼法的历史地位(精选3篇)

篇1:日耳曼法的历史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征服史

西方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礼,是文明的旗手,是消灭“野蛮人”的骑士;然而,他们的祖先就是地地道道的野蛮人——日耳曼人,一个令古代地中海文明国家闻风丧胆的民族!

事实上,在古罗马人眼里,他们就不是人:如果说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那么日耳曼人就是会说话的野兽。根据罗马的记载:日耳曼人金发碧眼,皮肤白皙,居住在今天德国北部的黑森林里。他们普遍高大强壮,嗜血好战。他们猎头,以敌人的头颅做装饰,用活人祭祀。和平时期,男人,尤其是最强壮的那些男人,除了聚在一起酗酒比武外,便无所事事,甚至萎靡不振,然而一旦战争开始,他们就像被唤醒的恶魔,立刻兴奋异常,精神抖擞。女人和老人是劳动的主力,战时则会在男人后面加油助威,甚至直接参战。战斗时,他们的装束就已经很吓人了,他们很少穿铠甲,露出纹身,涂抹的颜料以及在历次战斗中得到的可怕的伤疤;更恐怖的是,他们会咬自己,割自己,喝巫师配制的兴奋剂,以便自己进入对疼痛麻木不仁的狂暴状态,然后抡起巨斧,嚎叫着冲击敌阵,即使肚破肠流,他们也能继续战斗。如果战败,那就意味着男人都已战死,日耳曼女人会杀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然后自杀!他们还很狡猾,居然懂得如何把罗马军团诱入无法展开的地形,然后伏击......想象一下,成千上万这样的敌人,从黑漆漆的森林里冲出来,你见了会不会腿软?

难怪称霸地中海的罗马军团曾多次被其全歼。最惨的一次,几支日耳曼部落的联军把罗马一半的军队和随军的一半元老院元老,共计12万人全歼,只有几十人得以逃脱,而所有的俘虏均被祭神了。“人过一万,满山遍野”,这十二万人倒卧的战场,该是怎样一种尸山血海的场面!这次战败逼得罗马人不得不进行军事改革,即著名的马略改革。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总算艰难地消灭了入侵者,避免了亡国的厄运。然而,这次改革也埋下了军阀混战的祸根,并最终导致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帝制末期的罗马就像晚清政府一样,国内腐水横流,积重难反,边境上又聚集了大量的日耳曼部落,无力抵御。但罗马可没有中国这么幸运,能死灰复燃,他直接被灭亡了。而且那时的列强杀起人来可是毫无顾忌,所过之处一片废墟尸骨,属于暗白人的地中海人种基本上找不到了,只有罗马的奴隶活下来了,其中就有犹太人。西欧自此成了金发碧眼的世界。

日耳曼各部瓜分了帝国的西部领土。法兰克人侵入高卢,建立了法国的前身。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登陆英格兰,将高卢人(即凯尔特人,《勇敢的心》里威廉.华莱士的祖先)赶到北部及爱尔兰,英国开始形成。阿勒曼尼人则是德国以及列支敦士登这类西欧小国的先人。哥特人则迁徙到了西班牙半岛。由此,美国人的祖先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左右近现代史的国家和民族悉数登场。

日耳曼人皈依了基督教,罗人的国教。教士们大概是仅存的罗马遗民,掌握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教老虎上树的本事,奉行愚民政策,而初来乍到的日耳曼人也没有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贵族们继续狂饮和比武,农民只会种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可想而知。但潘多拉的盒子终于被打开,意大利人布鲁诺和伽利略的执着终于让西欧冲破了教会的桎梏,文艺复兴开始,老虎终于会上树了。顺便提一句,意大利曾被东罗马收复,现代意大利人的长相类似暗白人,两位先生的画像也类似暗白人,所以,我怀疑从种族上看,他们也应该是罗马人后裔。

剩下的事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了,西方人开始扩张殖民,其实就是又一轮日耳曼人的入侵!但这回要倒霉的可就不止一个国家了,而是一大批古老的文明和种族。最惨的要算印第安人了,其文明被完全摧毁,其人种被消灭殆尽,只能在亚马逊的丛林深处和美国荒凉的沙漠中找到一点残根。

最后,轮到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古老文明,中国,挨宰了。索性,丈着广阔的国土和四亿人口顽强的支撑,我们总算逃脱了被征服的下场。然而,打遍天下未曾失手的日耳曼人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好在全世界已经落入他们白白的毛乎乎的手掌中,全世界的强国要么是其后裔,要么是其仆从,于是利用自己的势力孤立中国,这个黄种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似乎并不难。既然硬的灭不了中国,那就来软的——用铺天盖地,四海协同的舆论攻势攻击中国,孤立中国,让你思想变质,最终屈服。你郁闷吗?你孤独吗?受不了了吧?像日本人(纯粹的黄种人的叛徒)韩国人那样屈服吧!确实狠毒,确实有效,看看国外的反华团体,有多少是由被“民主自由”武装起来的中国人!一面是黄种民族的互相猜忌和互相残杀,一面是同源同种的“日耳曼联军”,形势不容乐观!

日耳曼人,你仍然让我腿软,你们的征服何时停止!

篇2:论信息法的地位与体系

一、信息法的地位分析

信息法是调整特定信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信息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满足法律“确定性”要求的信息。关于信息法的是否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目前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大体上讲, 主要包括两种截然相反的两种主张:

肯定的说法认为:信息法有着自己所特有的调整对象, 并且在信息活动中, 还会对社会关系作出了有效的调整, 特别是信息关系, 为此, 信息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否定的说法认为:信息法需要跨越传统形式的部门法, 所以, 无法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针对否定观察, 结合信息法学的定性标准, 将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既否定了信息法的部门法地位, 同时也否定了其独立学科的地位, 只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来看待, 而这种观察突破了传统形式下, 私法与公法的立法界限, 加上信息的无国界传播, 极有可能突破国际法的界限;二是将信息法作为一项交叉学科, 简单来讲, 就是信息法是涉及到刑法、行政法、民法, 甚至于宪法的一种交叉性学科, 同时, 还包括了知识产权法、个人资料保护法以及数据库保护法等等。随着现代社会分工不断明确化, 信息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 而应该是一个新兴的独立法部门, 目前, 世界上各国的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 正在不断顺应这种说法和趋势, 将传统的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相关的程序法归入同一法律体系中, 将社会某一领域中的确的某些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信息法的体系分析

一般而言, 信息法的体系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即信息交易法、信息产权法、信息公开法以及信息保护法、信息安全法和信息管理法。

(一) 信息产权法

信息产权法主查以表态财产信息的保护为主要, 其中, 知识产权法是其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数据库保护法等的出现, 使得信息产权法不断完善, 其在很大程度, 改善了传统知识产权理论中难以获得圆满解释的不足之处, 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 进行了具体的调整, 并且通过相关的特定信息关系, 使得法律规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如80年代, 由澳大利亚学者彭道顿先生和我国学者郑成思先生提出的信息产权理论, 使得信息产权法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 为此, 需要将遗传资源保护和数据库保护法作为其中的关键性内容, 充分认识到客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增强知识产权的创作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接受知识产权, 并且应用知识产权。

(二) 信息交易法

信息交易法, 与信息产权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其主要是以动态财产信息的保护为主要目的。近年来, 信息交易的问题的不断发生, 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高度关注, 如美国1999年统一州法委员会推荐的《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主是一项较为成功的立法例案, 其适应对象比较广泛, 通过不同的合同规则, 利用不同的法律关系, 满足客体的法律“确定性”, 并且根据客体的相关要求, 数据库信息和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 为财产性信息交易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但是, 在实际的应用中, 信息交易法, 除了适应于计算机以外, 还适应于一切的可识别性财产交易, 因此, 必须要相关的媒介信息为载体, 提高财产性信息与信息产权法在实质上的统一性, 进一步明确交易对象, 从而使得信息概念法向着部门法进行转化。

(三) 信息保护法

关于信息保护法, 是以人格信息和秘密信息为保护对象, 其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特定主体的特殊利益。因此, 在实际的立法过程中, 要根据信息保护法特有的调整对象, 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通过与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使得信息活动更加合理化和依法化, 不断地改善相关的保护模式, 加强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 比如1970年美国制定的《公平信用报告法》, 就是以保护人个信息为立法开端, 确定正确的信息关系, 从而加强对信息保密问题的处理。

(四) 信息公开法

信息公开法主要的保护对象就是公开信息, 确保其自由、规范的获取与传播, 从而达到法律规范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传播两个方面。由于公开信息在社会大众传播的过程中, 受到政治观点、社会道德、社会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的影响, 加上现代网络的出现, 使得信息的公开处理难度增加, 而信息公开法的出台, 却在其传播的过程中, 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虽然相关的立法规章层次不高,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信息自由传播安全保障。

(五) 信息安全法

信息安全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信息的安全性为主要目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安全法采取技术管制的方式, 推进网络业界的行业自律, 实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加拿大198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将非法使用计算机和损害信息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同时, 我国也采取相应的立法规定,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信息的安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所有权观念和意识的不断增强, 信息法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使得社会核心资源得到规范化利用和传播, 因此, 必须要加强信息法学的研究, 科学规范其定性标准, 明确信息法的地位,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信息法,地位,体系

参考文献

[1]齐爱民.论信息法的地位与体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查先进.信息化浪潮下国家信息法的部门法地位[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05) .

[3]В.А.科佩洛夫, 赵国琦.论信息法体系[J].国外社会科学, 2009, (05) .

篇3:浅析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差异

在人类法制史的历史长河中,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并至今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谓的日耳曼法,是指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期,适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的总称。在法的形成时间上,罗马法的形成时间大大早于日耳曼法,前者形成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后者形成于人类封建社会早期。在法的内容丰富程度上以及立法水平和立法技术上,罗马法也比日耳曼法更加丰富、先进。二者虽年代久远,但对后世仍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在立法技术和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呈现的明显差异,总体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律产生所依赖的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差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法律的繁荣和发达程度与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的财产法律得以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罗马法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当时罗马的社会经济实力雄厚,无论海外贸易还是国内贸易,都高度发达,土地私有化程度也很高,并且允许土地买卖。因此,当时的罗马社会也被后人冠以古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称号。在这种环境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体现交易主体权利平等、意志自由的观念的形成。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民事纠纷不断产生,为法律的调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早期的日耳曼国家所采用的生产方式并不利于上述这种财产制度的发展。虽然,日耳曼人在建国之后,逐渐放弃了原来那种游牧民族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了农耕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其整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交换程度仍较低。因此,早期日耳曼法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发展而成的。在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上,并未真正建立土地私有制,仍保留了马尔克土地制度,即土地集体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一方面限制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有关土地转让与买卖的商事活动的发展。法律所要调整的商品交易关系不易形成,在客观上也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二者在法哲学理念上的差异

以财产制度为例,二者在法律所涉及的相关规定中,体现出了二者不同的法哲学理念倾向。罗马法表现出了善于运用抽象思维,令整个财产制度体系显示出抽象、精细、复杂的唯理论的哲学理念倾向。日耳曼法的财产制度体现出的是强烈、粗糙、简单的唯实论的倾向。

罗马法在物权制度中对物这一概念的定义非常抽象。在对物的分类上除运用物的外形来定义外,更关注对物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并且,在物权的内容上也是如此规定。由于日耳曼法中的财产法律制度不发达,但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在法律中也规定了有关调控财产关系的法的内容。但由于其物权制度处于发育时期,日耳曼法表现出了对早期习惯法的依赖。其主要体现为对具体关系的典型化,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具体化,不擅长使用抽象的法律来概括解释。在物权分类的问题上,罗马法对物权的分类是抽象的,主要是依据物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分类。而日耳曼物权法以具体的事实为出发点,并基于物资的种种形态来规定各种权利。在物权属性的认识问题上,二者也表现出了唯理论与唯实论的不同法律理念倾向。因为罗马法对物权客体的定义是抽象的,因此决定了其对物权属性的认识也是抽象的。日耳曼法的物权性质主要是基于物的外形获得的,所以对物权属性的认识是具体的。

三. 二者在法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罗马法注重个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罗马法体现了法律存在的意义之所在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同样以财产制度为例,罗马法规定人格性的主体取决于是否拥有财产权利,而非由集体性来决定。并且在创设财产权利时,人格的不同也决定了创设的财产权利的不同,而所谓的权利主体的身份对此没有影响。罗马法中市民法与万民法融合的过程也是市民法的家庭本位让位于个人本位的过程。

古代日耳曼人从游牧生活进入到农耕经济社会后,为适应农业社会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法律制度。直到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才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日耳曼人深受以往集体生活的影响,即使是后来的家庭利益取代了氏族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仍要受集体利益的制约。可以说,日耳曼人早期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团体本位的理念。在日耳曼法中,个人享受权利或履行义务,不能仅凭个人意志决定,还要受到团体的约束。以最能体现所有权状况的财产制度为例,日耳曼法中关于所有权的取得,除客体不同之外,还要取决于主体的身份地位。甚至日耳曼法中没有关于“人”的概念的抽象定义,家庭、氏族、部落不仅是个人的总和,还是享有人格的实体。

总之,罗马法在法的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个人本位的理念,而日耳曼法在法的价值取向上体现了团体本位的理念。

四. 二者关于法律适用原则的差异

早期的罗马法在法律适用上采用属人主义的原则,如市民法就是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但后来由于罗马帝国不断对外征战,领土也在不断扩张。随着势力范围由欧洲蔓延至亚非大陆的时候,帝国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被征服民族的统治。同时,由于帝国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不同民族贸易的频繁化,涉及财产问题的民间纠纷也在不断增加。为解决涉及财产的民事纠纷,缓和民族矛盾,万民法应运而生了。万民法即解决当时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纠纷的法。随着市民法与万民法的不断拉近,两大法律体系也在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全境的法,属地原则代替了原先属人的管辖方式。

日耳曼法是诸日耳曼部族国家法律的汇总。在诸部族国家中,仍然沿用自己部族的习惯法。马尔克公社土地制度就是适用属人原则的充分体现。日耳曼法律中属人性这一特征恰恰体现了西欧早期日耳曼封建国家法律体制落后性的一面。法的内容深受原始社会氏族习惯的影响,对当时的日耳曼部落成员可起到约束与规范作用。由于当时的民族征服者需要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和在日耳曼贵族社会中的种种特权,以及那些依靠军功上升到统治阶层的武士贵族们的利益,需要法律体现属人性。同时,这也对被征服民族起到安抚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避免因为法律适用问题而爆发民族冲突。

综上所述,罗马法由于当时活跃的法学家阶层不断深入研究而在内容与体例上显得具体与细致,被后人所赞叹不已。而相比较而言,日耳曼法在法的形式与内容上仍然受到原始社会遗俗与习惯的影响。因此,二者在法的内容与形式上差异巨大。同时,这也给后人在如何建设和发展法制方面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何勤华:《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耳曼法的历史地位】相关文章:

上一篇:四年级北京动物园作文下一篇:关于开展 “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活动”的通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