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育儿心得陪伴

2024-04-28

宝妈育儿心得陪伴(精选5篇)

篇1:宝妈育儿心得陪伴

孩子刚出生,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早期教育能否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优秀的答案,这是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孩子遗传父母的基因,父母更容易找到适合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更需要为人父母用心费心因子施教。

赏识与鼓励。不管大人小孩,每个人都爱听表扬的话,父母爱孩子,那是写在脸上的慈祥与爱意。同样,发自内心的赏识,孩子从父母的脸上就能体会到。平时,慈爱的目光加上欣赏的目光,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幼儿时,在这种目光所及的范围,孩子胆子大了,好尝试了;少儿时,多一些欣赏,孩子会慢慢找到自信。

尊重与信任。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需要尊重,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你尊重他,他就学会尊重你与周围的人,你信任他,他就有责任感。举个小例子,一天下午,我与孩子的父亲准备外出,孩子一个人在家做作业,他爸爸担心我们一出去他会跑出去玩耍,我在孩子面前对他爸说“放心,我们的孩子自己会把握的。”果不然,我们回来,孩子认认真真把作业做完了正在看书,他自豪地告诉我:“妈妈,我没有贪玩!”,

适当让他受挫。孩子比较好强,跟他下棋打牌,如果他输了,他会大哭耍赖,刚开始都让着他,输的时候跟他说:“妈妈输了都不哭。”输给他的时候要不露痕迹,让他有胜利感,等到输赢已成平常时,再告诉他做什么事都有输赢,关键是自己尽力了。

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一起游戏,是亲子的一种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时间还需要父母陪他们玩,陪玩的内容是丰富的,你可以跟他玩玩具、玩过家家、玩打球等等,如果在玩中孩子能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学会一点幽默凤趣,学会一点点生活经验,那就更好了。

培养孩子看书自学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每天都要我讲故事,现在上小学一年级,学了拼音,他强烈要求我跟他讲故事的时候,我就鼓励他自己看书,他吃力地拼读,终于看完了一篇,很有成就感。现在,有时晚上睡觉,他也会拿过一本书自得其乐地看。

学会拥抱孩子。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拥抱爱抚孩子,孩子感受到被爱与安全,容易富有爱心。儿子有一些细节很是让人感动,平时累了或不舒服,他会跟你按摩捶背、倒水给你喝、拥抱你亲吻你。这些举动肯定跟自己平时这样对他有关。

教育孩子,不同的孩子、孩子不同的成长时期、客观条件等等都是不同的。但是孩子善良、正直、诚实、尊重人、有责任感,可能是每一个父母最基本的愿望。如果有可能,与孩子一起成长,体会孩子成长路上的滋味,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面对的问题和压力各有不同。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成长中的压力,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让孩子有一个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健康童年,这是做家长的责任,给孩子自由空间,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篇2:宝妈育儿心得陪伴

——与孩子的相伴时光

时光荏苒,转眼间,丫丫的幼儿园生涯已到了快画句号的时候。在此,首先要说的是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你们是不可替代的,你们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如果用角色来划分人一生中遇到的人,你们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当然,家长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交流、尊重和以身作则。

一、陪伴——彼此成长

孩子的世界天真且纯美,简单且善真,在他们的内心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过,如果在幼儿时期未能陪伴孩子成长的话,那么家长失去的是孩子心理上的控制力,换句话说孩子在情感上不再依赖你。其实与孩子朝夕相伴是一个彼此成长的过程,谁都不是天生就是万能妈妈,都需要在陪伴中不断学习,给妈妈学习机会的就是孩子。珍惜这陪伴的时光吧,幼儿期就这么短短几年,陪伴能让孩子一生受益。

二、交流——打开孩子世界的密码

五岁的孩子真是懂得不少,很多时候都像个小大人一样。他们语言丰富,能表达;情感细腻,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奇思妙想,想象力无边无际。记得我们回老家,大人们无意中说到我们上了高速路,但是丫丫不敢苟同,她说平平的怎么是高速路呢?在过大桥的时候,丫丫又说这个才是高速路。在孩子的世界里,直接简单的理解向你敞开了她的心灵,与之交流沟通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并且了解了她奇妙的内心世界。

三、尊重——让她快乐的成长

孩子到了五六岁的年纪,自我意识强。在选择事物上,有鲜明的好恶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选择尊重她的意见。以兴趣班为例,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在兴趣班学习,在兴趣班的选择上,不盲目跟风,不迎合全面发展的思想;旨在孩子感兴趣、喜欢的前提下,由她自己选择,尊重她的想法,才能真正达到兴趣培养的目的。人不是要做全面的人,而是要做快乐的人。

四、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一张白纸,要作出怎样的画作,父母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就如,爱整洁的父母无形中也会教会孩子爱整洁,充满爱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充满爱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的行为习惯就如电视画面一样在孩子面前进行着现场直播,这看似不重要的点滴却是孩子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人生的路途漫漫,丫丫处在一个美好、纯真的年纪,能陪伴在她的身边,能成为她的妈妈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她毫无保留的表达对我的爱,都让我心生感动。每当收到她制作的母亲节礼物都幸福感满满。以上为和丫丫相处的一点体会,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丫丫妈妈

篇3:宝妈育儿心得陪伴

8个月的小娃娃,

差点让妈妈蹲监狱

小桑8个月时,一天,我带他去逛超市。经过奶瓶柜台时,小家伙一直哭个不停,小手还用力撕扯我的头发,把我的脸都抓出了几道血印,我气得重重地打了几下他的屁股,最后把他弄进汽车带回家。

到家后我正准备给小桑换衣服洗澡,突然有人敲门,居然是两个全副武装的警察!一个摆出警匪片中的架势对我说:“别动,举起手来!”另一个则趁我贴在墙上的功夫四处查看。原来,刚才在商场里,目睹我对小桑“暴行”的顾客中有3位市民,不约而同地记下了我的车牌并报了警!

看到我一脸的惨相及安好无恙正嬉水玩闹的小桑,警察半信半疑。他们坚持要我证明和小桑的关系,我只好翻箱倒柜找出小桑的出生证明,并掏出护照和居住证件来洗清“人贩子”的嫌疑。半小时后,警察终于放过我,临走前警告我以后要“小心行事”。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004年圣诞节前夕,我们带着小桑去墨尔本玩。车刚开出市区没多久,尖锐的警铃声就在我们车后响起,老公一头雾水地把车靠边停好,两个警察走过来仔细检查车内,尤其是对坐在后座的小桑,前后左右看了又看。我心想,我可是按你们的要求装了婴儿安全座椅。

警察们把小桑抱下来,放进值勤车里称了称,然后撕给我一张罚单——罚款500澳元(约合人民币3163元),还要扣分。可我们并没有违规呀!警察告诉我:“你们没给孩子使用正确的座椅。”我用力拍着婴儿座椅,近乎咆哮地问:“那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我的不礼貌态度惹恼了警察,他翻开《儿童交通安全守则》念道:“澳洲法律规定,开车带儿童外出,刚出生到9千克的婴儿必须使用面朝后的婴儿座椅;9千克至18千克处在学步阶段的儿童必须使用面朝前的儿童安全座椅;如果车辆前排座位有安全气囊,13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坐在后排座位。”

原来小桑的体重已经超过9千克,但我们还是用了面朝后的座椅。警察刚才给小桑称体重,记录是10.2千克。我还想狡辩:小桑昨天还没这么重,今天出门前吃得太饱,他脱掉衣服肯定不够9千克……跟警察争辩的结果是:罪加一等,罚单加1张,并获得了1张额外的“入场券”——我被强制去学习儿童交通安全规则,每周1次,每次2小时。两个月后通过笔试过关才能结束。

警车离开后,老公安慰我:“算了,他们都是为了咱们小桑的安全着想。”我哭笑不得:难道我们不是把儿子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吗?凭什么让这些和小桑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来监督小桑最亲的父母?!

热心华人保姆,

险遭驱逐出境

小桑3岁时,我和老公商量着重新上班,但我们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保姆。

正巧,隔壁李阿姨半年前刚随女儿来悉尼。女儿白天上班,她一个人无所事事,很乐意帮我们照顾小桑。我们自然千恩万谢,郑重地把小桑托付给了她。

一天下午,李阿姨给小桑喂饭时,小桑不愿吃,还调皮地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汤浇在李阿姨手上,疼得她跳起来大喊:“气死我了,我打死你这个小鬼头!”小桑扭头就跑,李阿姨怕他跌倒受伤,就四处追赶。不曾想,这个情形被隔壁的美兰达太太看到,她感觉小桑处境非常危险,就拨打911报警。

被警察带走的李阿姨因受到惊吓,加上英语有限,在审问过程中问她是不是说过要“打死小桑”的话,她老老实实地点头说“Yes”——虐童嫌疑人对“罪行”供认不讳,加上邻居美兰达太太的证词,李阿姨很快被正式羁押起诉。

我们赶紧跟李阿姨的女儿四处奔走,最后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华裔律师刘迈克,他一听案情就笑了。原来,他经手办理的此类案件已经多达20多起,案情大同小异,归根结底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惹的祸。

在法庭上,刘律师首先出示医生证明,说孩子身上没有任何挨打的痕迹,精神状态也正常,说明他没有受到虐待。而李阿姨的“我打死你算了”被翻译为“我要狠狠地打到你死了为止”过于将事情严重化了。在中文表述中“死”有时只是一个加重语气的修饰词,如“气死我了”“高兴死我了”,此“死”非彼“死”。最后,刘律师特别提请法官让小桑到庭,顽皮的小家伙一看到好些天没见的李阿姨特别亲热,主动跑到被告席上搂住她的腿叫“李奶奶,我好想你。”弄得李阿姨热泪盈眶,抱着这个“罪魁祸首”哭成一团。这一幕给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因证据不足,李阿姨当庭获释。

可麻烦还远远没有结束,由于我们在法庭上为李阿姨作了有利于她的证词,所以,官司结束后,我和老公被要求去接受心理辅导。

主治医生是位心理学博士,他说:“我觉得你们的问题很严重,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并提醒我们,要找一个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以澳洲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以后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婆婆探亲之旅,

终结在悉尼监狱

小桑6岁时,爷爷奶奶决定来悉尼探望素未谋面的孙子。

由于小桑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悉尼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所以常常和两位老人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

一天,小桑在雨中和邻家的孩子们在草坪上踢足球。婆婆站在走廊上大声叫小桑回家,没得到回应后干脆强行拉他回屋,一边帮他脱下湿淋淋的衣服,一边抱怨他不懂事:“这么冷的天气,生病了怎么办?”小桑则认为奶奶这样强行中止他的运动行为简直是“野蛮”!

这个评语让婆婆大为光火,顺手在小桑的屁股上拍了两下。

后来,我们跟公婆详细解释了在澳大利亚抚养孩子和国内的不同之处,并把以往的辛酸惊险故事一一告知,他们始终将信将疑,不过终于答应不打小桑了。

但婆婆经常会拿小桑和国内老公弟弟的女儿蔚蔚相比,经常念叨蔚蔚有多懂事、多乖:“你蔚蔚姐姐只比你大两个月,已经上小学了,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还会弹钢琴、跳芭蕾舞呢!你就知道疯玩,真是不懂事!”小桑经常跟奶奶反驳顶嘴,口角不断。

这样别别扭扭地过了两个月,小桑不堪忍受奶奶的唠叨、责备,居然主动拨打911报警,控诉家里来了个蛮不讲理的中国老太太,对他指责谩骂,令其精神受到了严重伤害!

等我们惊慌失措地赶过去时,审讯已经结束,“可恶”的小桑居然将奶奶平时责备念叨他的话录了音,婆婆当即被宣布“拘留”,以精神虐待儿童罪论处。

由于“证据确凿”,婆婆被判“有罪”,在悉尼监狱关押了3天后,被罚做100小时的义工,提前离境回国。

漂洋过海来看儿孙,结果却因为自己的粗心陷身牢狱之灾!这对婆婆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在送别的机场,小桑却出人意料地送给婆婆一幅自己画的全家福,像个小大人一样地说:“奶奶,别难过,你已经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了代价,我原谅你了!如果我有无礼的地方,也请你原谅我,我们和好,好吗?”婆婆颤抖着手接过孙子的礼物,百感交集。

此后,我想邀请母亲来悉尼游玩。母亲实话实说:“算了吧,还是你们回国来吧,至少在国内不用担心被小桑送进监狱。”

挂上电话,我又好笑又感慨。澳大利亚对孩子的保护如此兴师动众,其实并不是要求父母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只是要求父母不得使用“架子”和暴力欺压孩子。这样,孩子才能从小学会讲道理。

也许有一天,每个像我们一样的中国父母,都会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包容和接受,与孩子一起平等和睦地成长。

篇4:宝妈育儿心得短文

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毛新宇有个爷爷叫毛泽东式的寄生,也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遗传,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继承……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林书豪的成功,靠的就是拼爹。但林家的拼爹,走得不是歪门邪道,而是踏踏实实的父子同行。身为理科博士,林书豪的父亲对篮球并不精通。为了挖掘儿子的篮球天赋,林父经常在自家后院的篮球场陪孩子练球。为了指导林书豪,林父从录像带中领悟篮球技巧,然后再具体指导儿子练球。林书豪的启蒙教练,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爸爸。

讲个故事。到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就是拼爹了。

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出生在农村家庭一些条件差的孩子,需要别个小孩辍学打工去供其中一个比较有希望的孩子,大部分时候是男孩,去上学,去大城市安家落户出人头地。这样的模式会造成非常多的问题,被牺牲的小孩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者充满怨念。被成全的小孩负罪心理严重,以至于结婚后强迫老婆跟自己一起负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生活;或者彻底的冷血自私,只管自己不管父母和兄弟姐妹包括老婆。

一个家里是城市平民姑娘在一个小场合遇到的一点小事让她显现了一种不知所措的眼神,因为我也曾有过,而同样情形家境好的姑娘会很从容化解。学校能教大家什么情况说对不起谢谢,但在突发情况的处理上还是比……底气。

经常没事的时候惶恐不知所措的样子都会内化成性格和气质了。因为穷人家的父母经常不止是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物质和资源,通常也不能给孩子足够多的爱和安全感。穷人的生活,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混乱。混乱的做事,混乱的计划或者没有计划,混乱的情绪和关系。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56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

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告诉我们13个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阶层固化,流动困难。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即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不平凡的爸爸或妈妈,我再来提供一个实例。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Brian Zhang (张晨波)非常出色,他的成就即让美国人自豪,也让中国人自豪。在敬佩他的成就时,你想过张晨波的家庭背景吗?他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张首晟,张教授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学进展,他本人并获得欧洲物理奖。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是无知的,就会以控制、奴役、摧残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并且做得毫不自知。以恶的方式传递恶,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那么,在人生的奋斗链条上,孩子从一开始,就掉了链子。

父母是开明的,就会给孩子尊重和自由。不强迫,不设置,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他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运用成人的思维与资源,帮助他放大……那么,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篇5:宝妈育儿心得体会

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

儿童教育中有个著名的蓄杯理论,意思是孩子需要大人持续不断的投入关注与爱,他们身上就像有个杯子一样,用来接收来自大人的爱。当他们累了,寂寞了,伤心了,受委屈了,就会需要大人给与照顾、安慰和陪伴,他们的杯子空了就需要大人的爱来填充。

如果大人没有对他们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及时的投入爱,他们的杯子就会慢慢变空。或者大人对他们的需求置之不理,甚至动辄处以打骂或严厉的惩罚,他们的杯子就会漏掉,裂口越来越大,最后会变成个漏杯子,再给与多少爱都不会存下来。

空了杯子的他们缺乏安全感,变得急躁和焦虑,所以会采用各种方式来蓄满杯子。这方式可能是无理取闹,乱发脾气,四处搞破坏,也可能是抢夺别人杯子里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打架、偷窃,甚至以大欺小等等。

最坏的情况是,当迟迟得不到回应的他们变得绝望,干脆拒绝大人再为他们蓄满杯子,变得冷漠和倔强。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结果都是他们对大人已经缺乏爱与信任。他们与大人之间的联结已经断裂,他们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虽然面对面,但是却无法进入彼此的世界。

对于大人来说,游戏就是休闲,不值得投以重视,而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而且他们对这个工作充满热情。由于表达能力尚不发达,游戏就是他们最为熟知的可以表达内心想法,释放情绪的工具。如果掌握了和他们做游戏的技巧,就可以进入到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也能在游戏中体会到很多成人世界里没有的乐趣。

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改善关系,深化感情

当意识到壮壮喜欢玩游戏的时候,他才五个月大。那时候他喜欢和我玩鼓掌游戏。那时候刚开始长牙,他嘴里不舒服,脾气有些暴躁,见到东西就咬。有一次我把一片饼干放到他嘴里,他竟然一口咬住,动作很灵活,出乎我的意料。我高兴的冲他笑,一边鼓掌一边说他好厉害。看到我笑着鼓掌,他就咯咯地笑出了声,我继续鼓掌,他笑的更加大声,都要喘不过气来了。

游戏做的多了,我们就有了默契。有的时候,我往他嘴里放东西,他咬住后就瞪着大眼睛看我,貌似在等着我鼓掌。我鼓掌后,他就笑起来了。当我都觉得重复的次数太多而有些烦的时候,他还是兴致勃勃的看着我,暗示我继续玩下去。所以,我经常和他玩这个游戏,而他也乐此不疲的每次都玩的很尽兴。

这个游戏玩熟了后,他对我更加依赖,总是肆无忌惮的亲啊亲。一抱他,就往我身上趴,冲着我的脸就是一阵猛啃,那滑滑的湿湿的舌头舔的我笑个不停,看到我笑,他更是舔的没完没了,舔完还冲我笑。

由于他不吃母乳,对我并不留恋和亲近,为此我曾经沮丧过好长时间。现在只要是和他做游戏,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能亲密起来,他对我又亲又啃,使劲在我怀里扑腾,那时候我才有了作为母亲的幸福感。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亲子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顺畅,我们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投入到一场游戏中,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距离也会在互动中越来越近。

释放情绪,找回快乐

壮壮现在八个月,正在长牙,所以脾气很暴躁。一有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但是和他玩会游戏,情绪就会平复很多。

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和他玩咬东西的游戏。把牙胶给他,让他使劲咬,给他鼓掌,过一会他就不那么烦躁了。

很多孩子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就比如过家家,医生病人游戏,猫捉老鼠,公主和骑士等游戏,这类游戏种类繁多,每种孩子们都能玩的不亦乐乎。在固定的情境玩相应的游戏,孩子被分配了角色,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愿望,到了游戏中就都可以实现。

生活中瘦弱无力的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是大力水手,被欺负的小孩在游戏中可以扮演超级英雄,长得不漂亮的小姑娘可以是游戏中的公主等等,在游戏中他们忘掉了现实中的不快乐,不公平,一心一意的感受着游戏带来的乐趣,重新变得有力量。

发展认知,变得聪明

科学实践证明,经常玩游戏的孩子,尤其是2到5岁的孩子,大脑发育程度比不玩游戏的孩子大30%。在游戏中,孩子的多项感官能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运作,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而不是在书本中学习。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

对于活泼好动,好奇心满满的孩子们,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玩游戏就是让他们学习。所以,那些认为玩游戏浪费时间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认为是因为玩的方式不对,不能给孩子跟多的教益。

成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玩游戏

既然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如此有价值,而且我们也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那为什么作为成人的我们却始终进入不了状态呢?

这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关系。每天的工作消耗了我们大部分精力,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只想清净一些,可是孩子却缠着我们和他玩游戏,疲惫不已的我们不免开始烦躁,或者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冷漠的回绝,让他们自己玩。

作为成人,我们做的事情更趋于理智,已经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对于孩子们的游戏充满了不屑和不耐烦。

我们认为孩子的游戏很无聊,就比如给芭比娃娃穿衣服,我们无法忍受在地板上坐半天只为了给娃娃穿一件衣服?我们对于孩子们乐此不疲的重复玩一个游戏也感到不解,不明白他们哪里来的耐心。看到他们每次都被同一个游戏逗得哈哈大笑,感到不可思议。或者我们对游戏的安全性过度担忧,看到他们爬上爬下或者打打闹闹就认为游戏很危险,总会呵止他们。

有些控制欲强的父母,他们刚开始能和孩子玩一会,但是当孩子不按照他们的要求玩或者把玩具弄乱,衣服弄脏的时候,就失去了耐心,变得怒气冲冲。他们认为孩子不听话,给与他们严厉的批评或惩罚。但是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们对他们产生抵触,变得落落寡欢。

与孩子玩游戏,对于大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与其花很长时间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批评或呵责,倒不如花一些时间来和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既获得了乐趣,也加深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虽然这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但是与我们生气发怒的时间相比,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做游戏应遵循哪些规则

做游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不能胜任,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指导原则来防止我们走弯路和犯错误。

1、重视安全,但不可过度担忧

看到孩子们打打闹闹,推来推去,或者看到他们在湖边跑来跑去,又或者拿着玩具枪肆无忌惮的挥舞,我们心里总是那么不放心。我们认为他们这么做太过危险,后果严重,所以我们总是控制不住想要制止他们。

作为大人的我们对孩子的判断力总是怀着深深的不信任,我们以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所以他们是如此的不成熟,不能判断环境是否危险,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等等,总之我们出于安全的考虑,对他们的玩乐做了各种限制,企图通过预防来杜绝意外的发生。

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泛滥,我们不能确定他们会做出什么错的离谱的事情,所以重视他们的安全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如此焦虑是因为这些情况确定无疑是危险的,还是我们控制欲望太强烈,不想让孩子脱离我们的控制。我们想要的是活蹦乱跳玩的开开心的孩子,还是想要胆小怕事,活得小心翼翼的孩子。

如果我们总是控制孩子们的玩乐,代替孩子思考,那么他们永远不会有机会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也永远学不会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

有时候,过度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只要我们适当的给他们一些自由,在保证基本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他们去玩,给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他们会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2、热情回应,而不是只会说不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写过一本《游戏力》的书,他花费不少笔墨来普及对于游戏的正确认识,教父母们通过游戏改善亲子关系。他说和孩子做游戏对大人来说比想象中难的多,否则他就不会花这么长时间写这个多达300页的书来给予指导。

对我们来说,推掉生活或工作中的事情,集中注意力和孩子玩游戏,并且保持热情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天的忙碌中,我们也积攒了好多情绪尚且无法发泄,更加无法做到对我们认为无聊透顶的游戏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保持热情。

确实,这不容易做到。但是当孩子满怀希望的找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他是希望我们能用爱和关注来蓄满他的杯子的。我们冷漠的拒绝使他们的杯子变得更空,长此以往,他们的杯子就变成了漏杯子,无论我们日后再怎么投入爱都不会对他有什么作用,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那堵墙也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厚,直到孩子对我们关闭大门,虽然是亲人,我们却无法沟通,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的损失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挽回的,那堵墙建立很容易,拆除却耗费时日。

如果我们自己还有尚未处理妥当的情绪,那么就想办法缓解。我们总要先蓄满自己的杯子,才能给孩子蓄杯。

孩子并不是不能自己玩,或者找别人玩,他们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也有乐趣,玩的也很开心,但是有时候他们邀请我们玩游戏的时候,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加入到他们中来,只要我们静静的坐在一旁看他们玩,他们就会感到安心。这种安心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只有亲人才能做到。

即使我们再累再烦觉得游戏再无聊,都要稍微强迫自己静下心专注于游戏中。有时候当我们假装很喜欢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真的会喜欢上游戏。

能够见证孩子的快乐难道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希望的吗?

当孩子兴致勃勃的邀请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收起你那板着的脸,换上开心的笑容,将语调变得活泼,将身体的动作变得幅度大一点,对于他们提出的愚蠢的要求或新奇的点子不急着否定,而是热情的说好啊好啊,就这么办吧,孩子们一定会和你玩的不亦乐乎。

3、放下尊严,学会装傻

劳伦斯.科恩就建议父母们放下所谓的大人的尊严,为了逗孩子们笑,要学会装傻。他在游戏治疗中装傻,搞的自己形象全无,但是却成功治愈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

大人作出的夸张而滑稽的动作经常能引起孩子们的哈哈大笑,大人们表现的越是愚蠢和笨拙,孩子们笑的越是厉害。动作滑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们看到大人都是如此的滑稽,就不会担心自己被人嘲笑了。所以他们乐于看到大人们这样形象全无的搞笑表演。

劳伦斯.科恩提到过如何将对立的情绪转化为有趣的游戏,为此他还发明了爱之枪,爱的魔药,莎士比亚的死亡场景等名词。

有的时候他治疗的孩子不搭理他,他就会说自己中了爱的魔药,就是喜欢和孩子玩,然后想办法造成身体接触,死皮赖脸的缠着孩子,说自己有多么爱他,多么喜欢她,还唱着滑烂俗而肉麻的歌,做出搞笑的动作,惹的孩子一边嫌弃他,一边缠着他再玩这个游戏。

当孩子拿水枪射他或对他拳脚相加的时候,他就夸张的抱胸倒地,慢慢倒向孩子们身上,动作很是滑稽,而且他通过身体接触和孩子们做起了角力游戏,这就把孩子们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释放了出来,到他快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还是会缠着他再玩游戏。

上一篇:酒泉子改写作文200字下一篇:武藏小次郎经的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