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2024-04-23

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精选8篇)

篇1: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从无处着手到意犹未尽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接触社会,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看待身边历史,感悟历史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八年级历史课教学中开展了一次“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的社会调查。

一.背景:

这次社会调查是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中国现代史内容以后,清晰地知晓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又接触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从书本上领会了中国进步道路上的艰辛和曲折,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学生在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清晰看到祖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自己的家乡是否在随祖国的变化而变化?家乡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怎么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越来越好?这些是要通过社会调查的出的结论。

于是我决定在二年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尝试。二年二班的学生喜欢跟历史接近,他们跟科任老师关系很融洽,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学,班风优良,团结进取,学习刻苦,班级整体风气好。知学善问蔚然成风。全班同学住宿学生占四分之一,农村家的孩子占二分之一,朴实无华整体家庭状况一般。班主任工作耐心细仔,工作认真负责,富有热情,与科任协调工作十分顺畅。在这样的班级里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方面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各方面能力,农村孩子到城市里来以后的胆怯感,增强自信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学们对这次社会调查十分感兴趣。

二.问题: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社会调查,如何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方法及对象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六个小组。分别是:房屋建筑的变

化,交通的变化,教育的变化,旅游的变化,街巷的变化,广播电视的变化。并把事先印制好的社会调查表发了下去,让每个同学按要求填好交到各组组长处.转送老师,而且订立了组长每天汇报制,(每天上午的第二节课间操时间到老师办公室汇报调查情况,有问题随时联系)。教师跟踪指导制,并记好调查日志。

开展社会调查后第一天,组长汇报时还很热情,我就向他们布置了一些任务,也看了广播电视一组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然而,第二天组长们来时就不象第一天那样高兴了,反映了很多问题。(1)同学们从来没做过社会调查,尽管老师讲了有关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实际调查起来还是不知道从何处着手。(2)应该调查那些具体事项不清楚。(3)没有时间进行调查。(4)有些人不愿意接受采访。(5)找不到相关的网站。(6)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应该具体调查哪些方面内容。(7)希望老师在使用电脑时给予帮助,能够有在学校上网查资料的机会。(8)个别同学怕耽误学习时间。

尽管我在布置任务之前做了周密安排,也想到很多问题,但是还是在实施中遇到了困难,看着各个小组长一脸的困惑难耐的表情,好象大有告吹此次活动的趋势,这是史料未及的。

三.原因:

得知情况后,我做了认真分析,首先觉得现在临近期末复习阶段,学生注重考试成绩实属正常心理。同时,恰遇桦甸市十一届艺术节,许多同学午间要参加鼓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的练习;周六和周日政府机关等部门休息;通校学生晚自习回家后已经很晚了,学生感到没有时也是正常现象;现在的人们法制意识都很强,都害怕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某件事或某句话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况且,还存在着商业竞争;学生在微机课上所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制作课件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对于头一次接触社会调查以前又不知道何谓社会调查的学生来讲,搞这样一次活动着实有些困难。在过去的教学中,同学们习惯于在课堂上感悟历史,或者是教师讲解,或者是教材资料,亦或是多媒体网络资源,而实际去接触社会,感悟身边的历史还不知如何是好,这也在暴露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拘泥于课堂与书本,导致学生对社会调查有一种心理畏惧感。

四.解决办法:

得知同学们存在的困难和疑虑后,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我针对有关问题进行解决。首,调整部分调查主题:删除可查资料较少的旅游方面和调查问卷分析有误的广播电视两组,把组员分配到其他组里;把街巷的变化改为桦甸城市面貌的变化做总结。其次,与班主任沟通,午休时间可以请假去进行社会调查,历史课也可以去调查,但是,事先要拟定好调查的内容和对象等。再次,提供相关的调查对象。例如:交通变化可以到交通局和客运站火车站,还可以采访出租车司机。房屋变化可以去城建局和档案馆。食品类可以去综合市场,超市等地。教育的变化可以去教育局普教科,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采访。城市面貌可以到市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调查从几方面着手的问题。然后协调相关教师,同班主任协调,将班会作为进行社会调查的动员会和交流经验会;需要学校录象的老师帮助同学拍摄他们需要的资料;找到信息技术老师利用微机课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并对同学们收集来的资料和图片进行信息技术处理以及汇报内容制作课件的指导。有的组在调查中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需要写感谢信,教育组的同学对学生花费进行调后要对全校同学提出倡议,要写一封"我们在行动"的倡议书,这些都需要语文老师的指点;调查统计的数据分析以及图示法需要请教数学老师;在调查中怎样才能不触及到法律不允许的范围(哪些东西不可以拍摄,哪些问题需要回避)这需要政治课上的法律知识,个别细节应由政治老师做点拨。在这种各学科教师配合合作下开始了深入调查。学生很快收集到了自己想要的资料。文字、数据、图片、音像、访谈记录等等。可谓是收获颇多。接着同学们开始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整理。按照集体协商的办法制作汇报成果课件。

20天的时间过去了,"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社会调查成果基本上形成了,到了同学们一展风采的时候了.那一天,我们请来了校领导和同学科的专家们一同欣赏他们的成果。在那块小小的讲台上,主持人侃侃而谈,幽默风趣;各组汇报形式多样,内容具体,资料详实,分析原因透彻,展示未来充满信心和豪情壮志;各个同学脸上洋溢出欣喜的神情,我们听课的人也被这样一群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所折服,掌声不断响起。

五.评论:

在这20天里,我重新认识了每一位同学,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变化在每个同学的身上发生着,有的同学变得成熟了、长大了,有的同学变得开朗大方了,学习变得主动了。同学们从不知道怎样去做到后来的乐此不疲。在谈体会时,有位同学真诚的说:“谢谢老师给我这次机会”还有的同学说“暑假我们还想调查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等等。他们在调查中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增长了阅历,培养了自己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怎样去面对困难,如何解决问题,懂得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多么重要,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很多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去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内化了知识,升华了的情感。

这次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兴趣依然,觉得还有许多历史可以挖掘,他们认识到老人们是一本活的历史教材,他们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风雨雨,目睹祖国和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变化中,也有他们的贡献,.因此,同学们决定暑假还要进行社会调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主题,取得重要的口碑资料。一堂普通的社会调查课,在同学们中间掀起如此大的**,引起这样的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因此,我们真正地坐下来想一想,同学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历史知识。

篇2: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石门县皂市镇中学金友群

《历史课程标准》将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写入教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深化。历史活动课教学作为学科活动课,旨在于教学活动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这一课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本学期本人将活动课作为一个重点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课堂结构,确立了学生的主题地位,真正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精心选择、确立主题。

第一、尽量运用教材中的活动课内容。

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课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它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与学生学习内容同步,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文成公主入藏历史剧、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等。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选择活动课主题要根据学生兴趣,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如在进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 1

明上河图》活动课时,我没有让学生给《清明上河图》配文,而是让学生先学习课文有关《清明上河图》配文的方法、形式,同时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对《村童闹学图》进行配文,因为《村童闹学图》的画面比较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他们对图的发挥就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原意。掌握历史活动课过程,尽最大限度优化课堂结构,是历史活动课的主体内容。首先、制订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学生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状况,因此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如《秦始皇功过的辨论》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基础上言之成理,能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人物。不宜要求太高或过全。其次、学生分组。最好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更能有效在配合,各组成员内部要进行分工,确定搜集资料的内容,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三、学生广泛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形成活动成果。

这一阶段是活动课教学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决定着活动课的成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策略和宏观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从而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中,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教师就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改变非此即彼的历史观,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再者,成果展示和

评价总结活动课成果展示可以多样化,如辩论赛、写历史小论文、写随笔、开展知识竞赛等。由于种种原因,本学期我们搞了历史短剧表演、历史画配文以写随笔等。在成果展示过程中,仍然要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展示、交流。在评价与总结中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总结和反思,学会欣赏他人,并能主动向其他同学学习,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并运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评出优胜者,同时能与班主任配合给学生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使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对历史活动课教学的反思,是保证教学可持续性发展、改革的动力。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历史活动课教学与常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对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开展活动,而不能装门面、走过场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否则就失去了活动课教学的意义。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仅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拓展知识面,广泛猎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中获取更多的教改启迪,体会收获的喜悦。历史活动课减少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产生对历史学习浓厚的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 “会学”。历史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养成团体精神和协作能力,克服现今独生子女性格上的弱点。历史活动课教学还可

篇3: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策略探究

一、把握历史活动课特点,有效开展活动教学

对初中历史课程而言,其本身具备历史性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活动课主题应紧扣历史内容。所以,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教师需要注意历史性特点,主题主要选自历史书本,其内容应关于某一时期历史特征或某一历史事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与学习历史,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把握配文形式与方法,把握图画内涵)等。其次,注意自主性特点。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才能。因此,在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再次,重视兴趣性特点。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活动课的趣味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如辩论、角色扮演、调查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另外,注意多元性特点。在历史教材中,主要包括两大类: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同时,历史也是综合性、多元化学科,不但包含了天文知识,也包含了地理知识,还有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经济生活等。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需要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优化活动课教学过程,提高活动教学质量

1. 明确活动主题

在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时,教师需要明确活动主题。第一,在活动课开展之前,师生需要商讨活动内容与形式,奠定教学准备。第二,活动课主题须紧扣历史教材,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如教学完“淝水之战”后,教师可让学生探究这一战争的教训与经验,以及这一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第三,联系时政热点与焦点问题开展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以历史观点来思考生活实际问题。尤其是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不断发展,更为学生探究性与研究性活动带来了有利条件。通过研究热点问题,可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如围绕“三农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等时政热点开展相关探究性活动,如“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中日关系探讨”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使其不但学习课本知识,也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事。第四,选择难点内容或学生有兴趣的内容。在历史活动课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找出恰当的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拉近他们与活动目标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2. 合理分析,自主探究

当明确活动主题之后,则需合理分组,学生可自主组合,亦或教师根据一定原则进行分组,各组明确分工,明确收集内容,组员之间互相配合。各组收集与本组有关的资料,体现小组特色。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学会收集资料,自主学习,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当明确主题且合理分组后,学生则需开展实践活动,开始收集有关资料。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活动课的成效。学生可通过图书馆、访问调查、实地考察、网络等途径来收集所需资料。在这一阶段,教师既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也需加以指导、引导,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筛选整理、处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教师可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为两大组——正方与反方,以作为辩论双方。正方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大贡献的帝王,其功大于过。反方论题: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暴君,其过大于功。然后每组课前根据要求划分为几个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并筛选与分析资料,为课堂辩论做好铺垫。

3. 活动成果展示

当学生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材料后,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全班展示与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办墙报比赛、历史小制作、小论文、辩论等。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当学生完成活动后,很愿意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活动体验,以感受成功之喜悦。在学生成果展示时,教师需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如让学生选出一名主持人引导交流活动,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谈谈本组的探究过程与方法,其他小组则可适时补充。这样,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碰撞思维火花,深刻理解知识,得到新知,体会学习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4. 注意总结与评价

篇4:如何搞好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

关键词:活动课 教育 科技

我国青少年了解历史知识呈"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较为普遍。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但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如果常此以往,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国家振兴靠什么?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觉得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使用新的历史教材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活动课,搞好活动课。

一、活动课需要现代教育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科学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没有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所提供的诱人境界;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各种单调、枯燥、乏味的刺激,迫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逻辑推理之中;学生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情;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现实而活着,而是为知识而活着,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被忽视了。

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新的初中历史教材为学生学习历史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想要焕发生机活力,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实现其人文价值,尤其要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探讨的途径,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现真理,也就是充分应用探讨发现教学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满足于获得同教材和教师相一致的唯一结论。因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取知识,即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材料中概括出原则和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在这个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儿童的聪明才智、独立人格、创造精神也就得到了发展。

二、活动课的开展需要现代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录音、录像、电脑教学软件等,这些教学辅助设备为复现历史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创设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心理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多种便捷的途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一次性地、有结构地呈现材料,创设学习的整体情境,引导学生全面运用材料,做出合符逻辑的答案,促使学生开展思维,发展智能。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探究发现能力得到培养和煅练,使学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摆脱依赖思想,掌握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影片场景等形象生动的资料复现历史情境的初中历史教学,有利手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对于思维特点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新课标的中学历史课需要课堂气氛充满生机的活动课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教学。

1、再现历史的活动课。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古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

2、研究型的活动课。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

3、合作型学习的活动课。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调查型的活动课,既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

我觉得活动课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且又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它应当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当然教无定法,只要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为学生谋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就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篇5: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一、初中历史课引入活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才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不断接受环境的影响,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改造、完善、发展人本身。从教育学角度看,热的发展只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才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

历史课本质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当然应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对提高历史课的教学实效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学的现状看,将实践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教学是摆脱目前教学困境的需要。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中的许多人习惯于驾驭应试战车,教学以考试为目标,满足于演绎课文,追求的“精讲多练”,使历史课教学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学生学它少了兴趣,信它少了力度,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承受今年来中考改革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而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个新的低谷。而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秉性,迎合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满足了初中学生较强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至少应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历史教师积极尝试活动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知识信服度。所有这些都说明,活动教学进入历史课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教学的主渠道,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历史课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两条途径展开,我们的实践就是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和课外活动课程化。

二、课堂教学活动化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种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

1.活动准备――自学教材

活动准备就是自学教材过程由学生原来单纯的阅读过程转变成为活动准备的过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要求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这首歌会打动千万人的心,或者让学生准备一台以改革放开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为主题的系列剧等等。这样,通过活动准备的形式,就使地原本平淡无味的自学过程变成了兴味盎然的活动过程。

2.活动展开――交流学习

活动展开是将自己准备好的活动内容加以展示,学生通过活动观摩表露自己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感受,以加深学习过程。如“改革开放”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同学们三个人一组,四人一伙地走上讲台表演了家庭、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等系列剧,从中,同学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深切的热爱。

3.活动延伸――放飞思想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课本理论只是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但应该看到,这种认识还是较低水平的,一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思想就会是困惑,认识也会有反复。因此,必须将活动继续引向深入,教师要联系实际提出一些辩题,组织学生辩论,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在经过各种思想碰撞的基础上再得出结论。例如:让学生就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形成一个对自己来说较为深刻的答案。

4.活动小结――明理导行

活动小结就是概括说学知识,总结行为要求,明确着力方向。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活动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小结可以用课堂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承担这一任务。可以将收获、谈疑惑、说体会、表见解,其它同学则可做点评、纠偏差、补不足。小结也可以采用情景训练的方式,根据教学进程布置少量的情景作业题,让学生按所设情景谈认识、说感受。当然,作为常规形式的课堂联系也可以运用,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只要运用恰当,都可以起到和好的总结效果。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自讲法、讨论法、辩论法、游戏法、表演法、模拟法等。

三、课外活动课程化

课外活动课程化并不是要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之外再单独设置一门历史活动课程,而是指将现有的历史的各类课外活动形式加以整合、扩充和发展,使它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改变原来历史课外活动盲目、无序、零敲碎打的局面。它主要具有系统性、校本性、同步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课外活动课程化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每种活动的具体过程也是不同的。我校选择了这样的基本操作思路,即配合学校的“义务社会服务制度”,把学校确立的义务社会服务活动与初中历史课教学结合起来。

首先,建立与历史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义务社会服务活动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定出活动的计划,每一系列的活动,都与相应章节的教学进展保持同步。

其次,建立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一是创设多种活动组织形式,有学校大型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活动;二是建立组织机制和活动制度,把学科教学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历史教师主动参与,与班主任和其他学校德育工作者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和考核记录工作。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指导,突出道德知识对道德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四是活化评价形式,通过注重过程评价,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实行结构分制等改革,强化评价对课外活动的激励作用。

最后,按计划和行事历组织实施社会服务活动。课外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家务活动、

篇6: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温州二十一中学 陈建静

摘要: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低效现象。如何更好的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活动是历史与社会老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历史与社综合探究课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综合探究活动课 有效性 探索

《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其教材编排和呈现方式都不乏创新之处,特别是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课。可以说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大手笔和重大突破,也是教材每一单元的灵魂。综合探究活动课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通过各种 “动手”或“动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促进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转变。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在浙江实施多年,但综合探究活动课理论与实践仍相当缺乏,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案例极少,任课教师普遍感觉难以开展,出现诸多问题。

1、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探究活动设计过多,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现用教材“探究活动”形式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有的与教学进度相冲突,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使人感到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这就需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我们实际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发现存在的教材的不足,并不断去修改完善教材。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凡“活动”都冠以“探究”之名。缺乏对“探究活动”目的的深层思考,使许多“探究活动”有“形”而无“实”。连一些很简单的“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等思考活动也称之为“探究活动”,没有领会探究的精髓。因此学校和教研室更好加强培训和学习,以及落实和监督。

2.探究活动主体“错位化”

我们都知道,活动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展开,因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主体“错位化”现象十分普遍。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主阵地,学生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有序的“探究”。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就得不到训练,难以达到探究活动实施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参与探究,使学生成为探究的 主体,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

3.探究活动形式“答题化”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也是“探究活动”的着力点。但是,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将“问题式”教学等同于“探究式”教学。“探究活动”变相成为“问题解答活动”,“师问生答”成为活动的基本模式,并且教师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思维性,启发性问题,不断探究、拓展,从而体现“探究式”教学。

4.探究活动思维“浅层化”

由于探究活动内容上的“形式化”、形式上的“答题化”,这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浅层化”,学生不需要主动思考,只要顺着教师预计的问题一走到底。当然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就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内容的“形式化”的答题,学生的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各种思维应得到训练。

5、探究活动评价“极端化”

新课程要求“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赞许的多了,批评的少了,有甚者当学生对问题有错误的回答时,有的采用回避策略,还给以“肯定”的评价。“你真聪明!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回答的很好!你的看法很独特„„”倡导“激励教育”并不等于“肯定教育”,教育评价应该是赞许和批评相结合的,适度的“否定”、中肯的批评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实施中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非课堂因素

1、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经历对这种探究活动课的实施造成一些影响。目前,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圈使学生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很有限。这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参与程度,削弱课堂的实效性。

2、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习状态使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实践新课程理念成为空中楼阁。“以师为本”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必然影响新课程教育理念落实。

3、教育评价的单一性。目前的教育评价最重要的办法是考试,“应试教育”必然影响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且不可能短期内解决。它影响力不仅来自上级教育部门的考核,更重要 的是社会认可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活动会影响教学进度,通过设问直给出结论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更为迅速和有效。由此引出探究学习会“影响教学进度”,探究学习“、学生难于活跃起来”等等抱怨。

(二)课堂因素

1、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往往局限于有关教材的内容,又未能根据有关课标要求去领会编者的意图,导致用原有的方式来授课,以教授方式替代指导,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比较单调,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性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性和思维含量。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缺少必要的让学生思考、探究、感悟的空间,学生难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想象的神奇。

3、课堂教学组织不佳。从形式上看轰轰烈烈,但学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过程,只是随波逐流,课堂组织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

综合探究课向何处去?这已成了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与同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效。策略

一、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上的特点,将知识化整为零,归入学科课程。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学科课程内容编排上的一个特色是知识点多而短小、简略,集中体现为对许多知识的点到即止,甚至一笔带过、以图代文、以例代意,层次脉络之间呈现出跳跃性的特点,这样使不少学生对知识感觉难以理解。正因为综合探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正好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弥补在这方面的不足。因为它本身就是教学内容,所以它可在本单元相关学科课程中求“同”存“异”、“化整为零”,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第一手资料、佐证、数据等融入其中。因此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我们要抓住时机,或在新知识开始教学时导入,或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或在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阶段性检测的材料引入。如: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之“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 作为《人猿相揖别》“‘北京人’的足迹”这一目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重要性及保护这些人类共同遗产的必要性,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得学习理解变得顺理成章。要注意的是将综合探究课整合到学科课程时切忌授课意识太浓。因为编者将特定内容编排到综合探究课中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

策略

二、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加强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综合探究活动”绝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诱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兴趣。现在为什么有的课堂学生思维非常的活跃,发言积极,有的课堂上学生非常的机械,一问一答,死气沉沉,或者没什么话可说,这些都和教师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有关,特别是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载体──问题有很大的关联性。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思考,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从问题的提出(包括提问的时机、提出问题的条件分析等)到对问题的分析(包括分析的手段和方法)直至对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研究,也就是要认真思考围绕课标要求,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为达到教学目标设计那些教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借助怎样的教学手段,通过什么具体方法来落实,是列表比较、图片展示、还是材料分析;是自主合作,还是问题探究等等。加强启发诱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是教师在上综合探究活动课时应是特别关心的问题。

策略

三、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探究课,是需要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一些具体的,现实的问题。“综合活动课教学”的核心,就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可将综合探究内容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与开发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笔者在温州任教,在上探究七“回顾中华百年历程”课时,辅导学生阅读和整理出温州的历史变革和百年历史;收集整理温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学习“保护身边的古老文明”时,先安排学生了解温州先人在温州的光荣事迹和生活情况,参观温州地区的古运河、古桥梁、古寺庙、古书院、古建筑等温州历史文化古迹,并了解其破坏程度和保护力度。学习八年级综合探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要求学生对温州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派别进行调查,并要求了解我国及温州的宗教政策。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温州地区的文化资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悟,体会,探究,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策略

四、创设民主化的课堂,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树立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师生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以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理性的升华,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习《探寻身边的历史》一课,一任课老师作为新温州人,对温州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希望学生作为温州的主人,来给新温州人介绍温州的文化和历史,使新温州人更好地了解温州。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当时课堂上有的学生将研究自己村庄名字的变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学生将研究一条街道、一幢房子、一座桥梁、一件常用物品的由来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教师要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有效的激励应该是具体的、及时的。当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后,就要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正确或是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应该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这种建议最好一次只集中于对学生一个学习点的改进上,这样才会比较有效果。比如在点评学生的实践报告时,可以说:我建议你去查找点资料,或者说建议你走访一些居民,了解他 们的真实想法来充实自己的论点,但绝不可用指责性的语言,如你写得太空洞了或你不够努力等等,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激励要做到公平、自然,不留痕迹,千万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好而有所不同,应该只针对该学生此回答的思维本身。

策略

五、将综合探究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将综合探究活动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现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将综合探究活动与网络教学结合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本、上网查询,把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和自己家乡最美好的方面用幻灯片展示出来,把了解和发现的知识通过网络告诉了全世界的小伙伴,自己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综合探究活动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形式新颖,视野开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综合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发布大量信息,网络也让各地学生有了近乎面对面的交流。参与的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美好的旅行,既饱了眼福、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历史与社会的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运用,拓宽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社会教学创新大环境会逐步营造出来的,历史与课堂教学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环境也会更加丰富起来;帮助教师较好地把握“综合探究”这一新课程的亮点,解决教师们在上这类课时普遍感到的一些困惑,将“综合探究”的教学理念深扎于《历史与社会》的土壤;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更好的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学研究领域。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与拓展。

主要参考文献:

[ 1] 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 3] 施福荣.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R].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4] 黄忠杰.我看综合探究课[J].试教通讯(历史与社会专辑二),2004.

[ 5] 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珠城观摩归来呱体会

——观摩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心得体会

(合肥市南园新村学校、历史兼职教研员 訾化木)

2012年10月15日至17日,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在蚌埠举行,适逢合蚌高铁开通,我们包河区一行28位历史老师开始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蚌埠取经之行。16日上午在蚌埠五中的一楼报告厅拉开了这次比赛的隆重而盛大的开幕仪式,接着激烈的说课比赛开始了,来自全省不同地区的选手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作为亲友团的我们包河观摩老师先是直奔敏行楼五楼,因为此处有包河区三十二中徐宏敏老师的一节《美国的诞生》说课,徐老师虽然一夜没合眼,衣带渐宽,但丝毫看不出疲倦之意,我们作为亲友团都为徐老师紧张,但徐老师展现了大将风度,他从容不迫、非常老练的一气呵成完成了这节精彩的说课,这让我们常舒了一口气,大家都为徐老师独特的教学导入和新颖的教学流程设计所折服。

听完徐老师的说课大家又急忙奔向一楼去听合肥55中叶玲老师的《工业化起步》这节说课,叶老师也充分展现了来自省合城市老师的形象,可谓气场很强,虽然叶老师很年轻长得很萌,但课说的却很老道,对说课驾轻就熟,说得是神采飞扬,课件的制作也很精美,再加上胜人一筹的教学设计,所以叶老师的说课赢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热烈掌声。毫无悬念地叶老师赢得了此次说课比赛的一等奖,赛后其他地区的评委老师都不无羡慕的说:“你们合肥的选手实力太强了,我们差得很远”。不知是谦虚还是佩服,反正合肥的两位老师的说课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人挥之不去,令人回味。

下午紧张激烈的上课比赛开始了,上课在蚌埠五中和九中同时进行,可恨我们是分身无术,只能忍痛割爱选择一个地方听课,大家早早来到报告厅先占个有利位置,(全省来观摩的教师很多)我们都期待着一场激动人心的高水平的上课,我们先后听取了十三位来自不同地市的初中历史老师的课,十三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每位老师在教学的导入设计上都各显神通,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了回身解数,不过基本上都是靠视频导入,播放一些精心截取的画面,把学生和老师带入到历史的情境中去,选手普遍重视教学理念创新,在课堂上都能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引学生有序学习、有效学习,老师在讲授中能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可惜的是没有看到学生能走上讲台)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以及积极的评价语言,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但好像还没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总体来看此次比赛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创新,让人领悟到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有的选手还对教材合理地进行处理,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和创新意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师讲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老师以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为主线,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等贯穿其中,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点拨精讲指导,整个课堂结构环环相扣,但由于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到位,颁奖词应该让学生去撰写,可能学生写的不够好略显稚嫩,但要大胆的让学生去写,还有老师的激情不够,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的效果打了折扣。

有的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属于贴“标签”,陷于形式化,活动价值不大。但多数选手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置恰当的探究活动情境充实课堂。

还有一位老师上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把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成四个一:一群新青年,一本新杂志,一部新作品,一场新时代。特别是通过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节选一些片段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种设计就比直接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人妖高明的多,这种设计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经过这样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使知识体系更系统简约,充分体现了这位教师对教材的高度驾驭能力。我市金湖学校的单超老师上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节课说实话的确很难上,因为这节课内容太少了,本课只有两个孤立的知识点: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来华,说实话平时我们自己在家上这节课也就三言两语结束了,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节课要想上好难度可想而知,单超老师展示了他过硬的功底,就是这样简单的知识

他也把他上活了,他从文明史观的高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整合,一、回望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这需要对文明史观有个整体的把握,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这样的大手笔,二是寻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这个环节他的设计也很匠心独运,使者一阿拉伯是一群人,使者二马可波罗是一个人,但使者绝不仅仅只有阿拉伯人马可波罗,相信还有很多很多,很自然的带出和平交流的代表性事件诸如鉴真玄奘郑和丝绸之路等等,最后在情感升华感悟人类文明之花部分,单超老师更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倾倒了评委和观摩老师,听得老师和学生是如痴如醉,纵观单老师这节课,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位老师具备了很多老师不具备的素质,正如回来之后我和他聊的那样,单超老师的课不单是无法模仿更无法被超越,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让我们不断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不断的去追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需要不断的去积累,特别是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的去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凝练但又不失生动幽默和机智,在这方面有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尽在身边的科大附中的李茂华老师,远的更有称为史上最牛老师的袁腾飞,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才能厚积薄发。

二、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联系现实,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材料的展示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所有上课的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史料,采用论从史出的教学手法,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历史教科书比较重视史料的运用,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黑体字,或者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还有就是每课一得,课后的练习与巩固,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材料,这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史料教学的有效运用能使老师潜心设计深入浅出的问题,激起波澜,引发动机,诱导思维,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运用史料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史料教学是现在国内外历史教学的流行趋势,从近几年的安徽中考试题命题的趋势也可以看到这一端倪。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听课时我特别注

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很好、答的非常好、你真棒, 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多数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还待于进一步努力。

四,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点拨精辟到位;善于利用多媒体,图表,表演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教态亲切,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这需要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素材丰富,课堂充实。参赛选手无一例外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有的选手受累于课件,教学素材选取过滥,不能精选,造成了有堆砌之嫌,这样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拖了堂,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图片、每一段教学视频或文字材料都能够“用足”、“用透”,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教育要感人,历史课有政治内容,但是历史课不是政治课,不能形式化。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所听老师的课基本改变了以往过分关注学科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观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非常明显。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中,我看到了“情感升华”这么一个环节。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提炼五四精神,谈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怎么去做,结合中日钓鱼岛之争谈如何理性爱国等等,但遗憾的是很多选手还是喊口号贴标签式的情感升华,事实

上,我们在让学生感知过程、探究历史、理解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在逐渐实现。记得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你的设计要让学生融入或沉浸在历史中,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此次比赛给我区历史教研的启示:

1:不断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照本宣科,简单的让学生画一画,背一背,其实老师如果想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上得有水平有品味,让学生都爱听。这需要历史老师要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智商就是要求你要有独特的眼光,新颖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充分的挖掘和整合,这样你才能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如果只看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你的课只会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泯然众人矣。因此需要老师平时做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因此今后我们要在教材资源的开发做进一步的探索,组织我区精干力量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大家的平时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资源支撑,(资源库我觉得应包括教学设计(尤其是导入设计以及教材的重新整合);教学课件的开发;典型试题提供;课程资源的拓展(视频资料,文字资料,以及史料等)

篇8: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1年历史新课标的深化改革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的课外历史活动主要有:制作历史人物备查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习历史歌曲、认识和仿制各历代文物、最喜欢的历史学生人物、最难忘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演讲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学习动力的调动。成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其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追求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课堂特点, 研究如何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法。

1.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 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 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 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 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 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 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 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 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 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 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 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 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 融入历史典故, 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 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 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 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 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 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 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 重点讨论课题内容, 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 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 理清历史脉络, 让学生自我发言, 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 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 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 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 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 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 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 再如, 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 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闯关解答竞猜, 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开阔历史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 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 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 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 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 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 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 教师必须努力充电, 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 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 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 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 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 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33 (22) :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 2012, 46 (11) :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6 (13) :224-2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初 中 历 史 活 动 课 教 学 案 例】相关文章: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探析下一篇:转入预备党员会议纪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