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

2024-04-20

明成祖朱棣(共6篇)

篇1:明成祖朱棣

1、(1)看 (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了

3、小人逞才而无耻

4、略(讲出道理即可)

篇2:明成祖朱棣

一、对明成祖第一次北伐调兵人数的疑虑

几十万大军远征是需要强大的后勤保证, 在完成工业革命的18世纪里拿破仑曾经率领50万军队远征沙俄, 在先进的后勤组织和运输设备下尚补给不足。20世纪人类进入现代战争, 淮海战争中解放军投入了60万作战兵力并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这解放军本土作战的战役的后勤人数是战斗人数的9倍———“民间财力物力动员成为淮海战役后勤动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战役中, 战区的五省人民支前民工是543万人, 动用担架20.6万副, 大小车辆88万余辆, 挑子35.5万副, 牲畜76.7万头, 船只8500余艘, 汽车257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 (730万千克) 、筹运粮食9.6亿斤, 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2]260万人在本土作战的现代战争尚且需要那么多人去保证后勤, 更何况在冷兵器时代里50万人在明成祖率领下深入不毛的蒙古高原进行非本土作战了?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北伐调用了50大军跑到只有草原和戈壁的蒙古高原作战这件事是很值得怀疑的, 其中怀疑对象就是军队数量———50万。

关于明成祖第一次北伐蒙古战争, 第一手权威史料就是官修的《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以及参加过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军事行动金幼孜所编写的《北征录》。那么这些第一手史料对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实际人数的记载是什么样的呢?由于《北征录》没有关于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明军调动数目的记载, 所以笔者转而去考查《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关于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人员调动是这样记载的, “敕永康侯徐忠等选练南京各卫及睢阳、归德、武平、镇江等二十五卫步骑三万;宁阳伯陈懋选练陕西属卫及庆秦二王府护卫步骑万九千;江阴侯吴高选练山西及晋王府护卫步骑万五千;仍命中都留守司、河南、湖广、山东三都司、周楚二王护卫选步骑四万九千;临洮、河州、岷州、西宁、平凉诸卫选善战土官五千, 各赐钞给行粮, 皆以来年二月至北京随征。”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共计征召了约114000人的“步骑”兵力, 原始第一手史料也显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战争调动士兵人数不是50万, 而是11万。那么11万符合实际吗?在下文中笔者通过军粮的调度与消耗来论证明成祖第一次北伐调兵人数确实接近11万。

二、从军粮消耗论探讨明成祖第一次北伐调兵人数

我们也可以从军粮调动和军粮消耗方面推测到明成祖第一次北伐调动人员确实只有11万左右。这里笔者参考了高岱的《鸿猷录》。《鸿猷录》于嘉靖三十六年 (1557) 成书。书中记载了朱元璋起义至嘉靖朝兵事, 对明初统一战争及正统、成化、正德年间明军的主要战事, 都有所记述。其中卷八就记载了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武钢车三万辆, 约运粮二十万石, 踵军而行。过十日程筑一城, 再十日程又筑一城, 每城斟酌贮粮以俟回京”。所以, 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一共调用了20万的军粮, 而且又是每隔10天修建军事堡垒来存粮, 说明这20万军粮直接作为这次北征大军的军需用粮, 也说明了此次北征根本没有打算让明朝内地来补充。我们再考查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持续的时间, 根据《北征录》记载是“永乐八年二月初十日, 上亲征北虏”, “七月初一日发成信戍午次……上令幼孜三人先入城, 十七日驾入北京”。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永乐八年2月10日到7月17日。我们知道明朝通行的历法是明初刘基进的《大统历》, 《大统历》同今天的农历差别大, 都是大月30天, 小月29天。永乐八年 (1410) 是平年不是闰年所以不存在有29天小月的, 所以从2月10日到7月17日一共有148天———明成祖第一次北伐的持续时间接近150天, 即接近5个月。

那么接近150多天时间里, 调来的20万石的粮食够不够明军11万人吃?笔者于是又考查了明代士兵在战争期间每日军粮配备量。《明史·食货志》中记载洪武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军队每月发放军粮的数量, “马军月米支米二石, 步军总旗一石五斗, 小旗一石而斗, 军一石”。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卫所中正规的军人每个月吃1石, 相当于每天吃3.33升。3.33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是因为明代的1升和现代的1升差不多。“我们知道器物出于制度, 而不是制度出于器物。清继承明代的制度, 从目前得出的数据看明清的量值又非常接近, 我们有理由说, 明清的容量单位制度是一致的。考略到明代的量地尺、古横黍尺等都是根据间接材料推测出来的, 而清有尺原器留存至今, 比较确实可靠, 故我们取清代的每升1035立方厘米作为明代容量的单位测量值。”[3]411我们知道现代1升就是1000立方厘米, 3.33升就是3474.9立方厘米, 显然一个食量正常的人一天是吃不完的, 在古代战争中军粮分配都是能少尽量少, 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余量, 所以明朝史料中关于和平时期明军每人每月军粮数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战争时期每名士兵每月的军粮, 更不能简单地除以30得到战争时期每名士兵每天的军粮消耗数据。那么明军在此次北伐行军中每天军粮摄取量到底是多少了?

在明朝军队构成中, 有一支为数不少的部队———恩军。恩军就是谪发的将士, 是一群因犯罪而被发配到边境当兵的囚徒。显然这些人的身份是低于正规的卫所军, 每人拿到的军粮也是低于正规的军队, 笔者又考虑战争中军粮的调度和分配, 显然这些恩军的每日军粮配给量是很接近战争中明军每日军粮配给量。洪武二十年, 明太祖才下诏:“诏自今民间工匠谪充军者, 月给米八斗。”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 洪武二十九年, 有诏:“有家四口以上者月给米一石, 三口以下六斗, 无妻子者四斗。”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四》) 。战争中军粮分配都是能少尽量少,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上述数据中最小值4斗是战争中明军一个月的军粮配给量, 算下来也就是每天配给1.33升的军粮。于是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消耗的军粮数, 此次备份调动人数为114000人, 明成祖第一次北伐的持续时间为148天, 平均每名士兵1天吃1.33升的军粮, 而1升等于0.01石。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消耗的军粮数为224397.6石, 这个数据是比较接近“武钢车三万辆, 约运粮二十万石”的记载。224397.6石只是士兵无损失的理想估测, 因为北伐战争肯定有士兵在战斗中死亡、被俘或逃跑, 在实际中不可能是每天都有114000人在进食。

三、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战兵人数的考证

似乎11万兵力符合军粮消耗的计算, 但是这11万人每个人都是作为战斗人员上战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部队除了战斗人员还有配备数倍于战斗人员的后勤人员。将士每天都要进食, 所以给作战的将士作战需要伙夫, 同时《鸿猷录》中明确记载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动用“武钢车三万辆”, 那么驾驶这3万辆武钢车肯定要车户, 另外运输军粮还需要护粮军。伙夫、车夫、护粮军肯定只能从这11万中兵力分配。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计算在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期间这些后勤人员到底有多少。

第一步, 考查这11万军队中伙夫的数量。笔者从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找到了答案,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将军在蓟镇练兵时撰写, 蓟镇就在明蒙边界上, 因此很接近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时期的后勤状况。《练兵实纪》卷六《辎重营解》记载为:“每车一辆, 派军二十名, 分奇正二队。正兵一队, 军士十名……七、八名兼习镋钯, 火兵一名, 专管各队炊饭。”也就是每20军人中有1个军人是伙夫, 所以114000的明军中就有5700人左右是随军做饭的伙夫。

第二步, 考查这11万军队中车夫的数量。显然3万辆运粮的武钢车需要足够数量的车夫, 那么到底3万辆运粮武钢车要多少车夫了?笔者在《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中找到了答案,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记载了明成祖第三次北伐后勤调度情况———“命英国公张辅等同六部官议北征馈运, 辅等议分为前后运……仍命孟瑛陈英率领马军一千、步军五千护送。前后运共用驴三十四万头, 车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 挽车民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 运粮凡三十七万石从之。”这里就出现了关键的数据民丁235146人, 车117573辆, 这里人车比恰好是2∶1。因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是每隔10天修建军事堡垒来存粮, 所以没打算在此次北伐行军中征用民夫, 所以运粮的3万辆武钢车的车夫只能从114000大军中调出, 于是114000人大军中6万人充当了车夫的职务。到这里, 我们可以清楚计算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中战斗人员加上护粮军一共有48300人。

第三步, 考查这48300人中有多少护粮军。北宋官修《武经总要》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关于战斗人员和护粮军比例的文字:“凡出兵, 且以二万人为准总而言……总而言之, 得二万人, 内取万四千人, 为二百八十队出战, 六千人守战重。”也就是每2万的军队, 作战时出动的人数为14000人, 而剩下的6000人进行守寨。北宋离明初不远, 我们可以认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中作战人员和护粮军的比例很接近7∶3。所以笔者认为在除去车夫与伙夫48300人中有14490人是护粮军。

综上所诉, 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中明军实际战斗人员只有33810人, 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在战场上实际作战士兵数量被严重夸大。但是明成祖第一次北征效果并不理想, 随后明成祖又发动第二次、第三次北伐。这是因为“蒙古族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 人人骁勇善战, 而且都是骑兵, 能战则打, 不能战则遁。因此, 永乐帝五次出征, 蒙古兵被击溃后又复聚, 因而造成拉锯式的明成祖五征”[4]3。

摘要:传统史学界认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一共调动了50万兵力。笔者通过对原始史料的分析以及军粮调动、军粮消耗的计算, 论证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军队人数不可能有50万。同时也通过对原始史料的分析, 考证出明成祖第一次北伐作战人员只有3万多人。

关键词:明成祖,第一次北伐,军队人数,考证

参考文献

[1]娄曾泉, 颜章炮.明朝史话[M].北京出版社, 1984

[2]刘洋, 张超, 候哲威.淮海战役中的后勤动员[J].国防科技, 2009 (2) .

[3]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科技出版社, 2001.

篇3:明成祖朱棣宠杀后妃秘闻

出色的皇后

洪武八年(1376年)冬季的一天,太祖把开国功臣徐达召进宫中,满脸亲切地对徐达说:“朕与卿布衣之交,患难与共20年。自古以来,相处较好的君臣往往互相结为亲家,听说卿的长女贤淑,与朕的四子朱棣正好相配,卿看如何?”徐达自然是不敢拒绝,一口答应。太祖亲自开口提亲,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徐达的这位长女徐氏是十分的出色。

徐氏,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母亲谢氏,父亲徐达为太祖夺取政权立下赫赫战功,被太祖封为魏国公,官至右丞相,位列开国功臣之首。徐达沉默寡言,处事谨慎持重,对太祖恭恭敬敬,对部下优礼有加,深知为臣为将之道,丝毫没有那种功成名就便骄横跋扈的作风,因此当太祖对功臣大开杀戒时,徐达能够保全自己,并在死后被谥为中山王。徐氏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从小处事做人便颇得父亲的真传。徐氏聪明好学,记忆力很强,虽说身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父母并没有浪费她的这份天资,请来老师教她读书识字。徐氏非常喜欢读书,四书五经、诗赋文章,广泛涉猎,小小年纪便被称为“女诸生”,诗书礼乐的熏陶使徐氏温文尔雅,富有见识,言谈举止得体,比起一般仅工女红、略识文字的大家闺秀自然优秀许多。因此徐氏贤淑有才的名声在上层社会中广为传播,一直传到太祖的耳中。

洪武九年(1377年)正月,徐氏被正式册封为燕王妃。这一年,燕王17岁,徐妃15岁。婚后,徐妃谨守妇道,不仅关心体贴丈夫,对公婆更是敬重,谨慎伺奉,令燕王十分满意,婆母马后也非常喜爱,连连称赞她是朱家的好媳妇。徐妃在马后身边生活了4年,马后的言传身教使她深深懂得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好后妃。

洪武十三年(1381年)三月,根据太祖的安排,燕王到他的封地北平就藩。20岁左右的燕王和徐妃恋恋不舍地告别父母家人,告别熟悉的都城南京,离开长辈的呵护,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平独立支撑门户。燕王府机构庞大,下辖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定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有负责教育的伴读、教授,管理王府仓库的大使、副使等官员,此外还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燕王就藩时朝廷赏赐给他的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就达5770人。要管理好这么多的机构人员绝不容易,如果说,徐妃就藩前已具备贤妃素质的话,那么,现在要独立发挥贤妃这一角色的作用了。

徐妃果然聪明能干,她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积极为丈夫管理王府献计献策,帮助丈夫将府中的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徐妃还注意协调王府中的人际关系,使王府秩序井然,因而得到了府中上下的敬重。这一期间,燕王曾几次奉命带兵北征,颇有战功,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徐妃为他管理好王府,使他没有后顾之忧。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平起兵反叛,发动“靖难之役”。在夺取了北平附近的居庸关、怀柔、密云、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后,燕王带兵攻打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得知这一消息,建文皇帝派李景隆带领朝廷军直扑空虚的北平而来,朝廷军在北平城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朝廷军有10多万人,而北平城内连老幼孱弱都算上也不及1万,面对敌众我寡的危险局势,徐妃沉着冷静地与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及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等待燕王回师。同时,徐妃发动城中将领及士民妻子登城作战。每人发给一副盔甲,徐妃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妃激励下,披甲上阵,抛石块、掷瓦砾,与朝廷军展开殊死战斗,直到燕王回师北平。北平保卫战充分体现了徐妃有胆有谋、沉着机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攻占京师,夺取了皇位。徐妃也随之离开了生活21年之久的北平,回到南京。同年十一月,徐妃被册封为皇后,这时她已经40岁,皇族内部残酷的权力战争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鉴于前代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规定皇后只能管理宫中妃嫔之事,宫外之事一概不准干预。事实上要做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不可能完全置宫外之事于不顾,用徐皇后的婆婆马皇后的话说,便是皇帝是天下之父,皇后是天下之母,子女生活得如何,做母亲的焉有不关心之理,因此马后曾多次出于良好的动机关心朝政,所提的建议均被太祖接受。徐后是一个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女人,她在一如既往关心成祖饮食起居、管理好后宫的同时,密切关注着成祖的朝政,积极施展自己对丈夫的影响。

徐后读过许多史书,深知治国之道一在关心百姓的疾苦,二在培养爱护国家人才。她提醒成祖说:“南北之间,连年战争,兵民疲惫不堪,为政应当宽俭,务必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接着她建议成祖爱护人才,她说:“人才难得。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周武王,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今日的贤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养造就出来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不要分什么新旧,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在如何选拔地方长官方面,徐后也有建议,她说:“地方长官贤明与否,关系着一个地方的民生安危,不能仅仅循资历来选拔地方官,对于那些才能突出的人才要破格使用,而那些才能一般的人,也要根据他们的资格来使用,这两种选拔方法同时使用,必然会取得较好效果。”她还告诫成祖要不惜钱财培养人才。徐后在政治上显示出的卓越见识,令成祖十分欣赏,因而她所提的建议多被采纳。

徐后不仅对治国之道颇有见识,而且对如何当好贤内助也很有见地。徐后在自己做好成祖贤内助的同时,也在想办法帮助那些天子近臣的妻子们做好贤内助。首先她想到了内阁这一新设机构的大臣们的妻子,于是她请示成祖批准她召见内阁大臣解缙、黄淮、胡广、杨荣等7人的妻子,成祖答应了,召见仪式在柔仪殿举行。召见时,徐后对内阁大臣的妻子们表示了亲切的慰问,赐给她们礼物,要求她们体谅丈夫,因为她们的丈夫作为皇帝的秘书和顾问,政务非常繁忙,工作十分辛苦,因此要好好服侍他们,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为朝廷尽忠尽职。内阁大臣和他们的妻子们非常感激成祖及皇后的恩典,皇恩如此浩荡,他们自然更加卖力为成祖效劳了。接着徐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秋天召见六卿、翰林这些国家最重要的官员们的妻子,在表示了对她们的敬意,赐给她们衣服、钱钞后,徐后说:“作妻子的,侍奉丈夫,不能仅注意饮食起居,还要在事业上有所帮助。朋友之间,有些话可听可不听,夫妻之间说什么就容易接受。我在宫中日夜侍奉皇上,经常和皇上谈论如何以民生为念,让百姓安居乐业,我的不少建议都为皇上采纳,希望你们也能这样关心支持丈夫们的工作。”成祖即位后,朝中大臣主要还是洪武和建文的旧人,徐后的这两次召见在笼络人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后还重视用儒家的纲常名教、道德规范教育妇女,她采择《女戒》、《女宪》等书内容及马皇后的言论,写成《内训》20篇,接着又编了《劝善录》颁行天下,以教化百姓。徐后是古代后妃中极少数留下著作的一位。

成祖有4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是徐后所生。朱高炽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太子。他性格仁厚,喜好读书,但体胖,行动迟缓,不为成祖所喜。朱高煦性情暴躁、诡计多端,是个无赖,却很会打仗,曾多次救父亲于危难中,成祖以为“类己”封他为汉王。朱高燧生性机敏,亦为成祖所爱,受封为赵王。汉、赵二王多行不法,并暗中勾结,欲夺太子之位。对两个儿子的性格、品行,徐后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她曾提醒成祖说:“汉、赵二王品行不端,要选挑廷臣对他们进行引导。”徐后生前,汉、赵二王有所收敛,但后来觊觎皇位图谋不轨。宣德初,汉王谋逆,终被其侄宣宗平定。

徐后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有趣的是同在建文朝做官的弟兄两人,在“靖难之役”中一个帮建文皇帝,另一个帮燕王朱棣。哥哥徐辉祖在建文帝失败后宁死不肯依附妹夫成祖,成祖恨得咬牙切齿,但他毕竟是自己的大舅子,父亲太祖又曾经赐徐达子孙三代免死券,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成祖没有处死徐辉祖,而是削去他的魏国公爵位,把他幽禁起来。徐辉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徐后的弟弟徐增寿从小与姐姐的感情很好,“靖难之役”中毫不犹豫地站在姐夫一边,曾多次把建文朝廷的有关情报密告给燕王,还为燕王在北平密谋起兵打掩护。当燕王的军队渡过长江,向南京逼进时,徐增寿准备作内应时被发现,结果死在建文帝的剑下。燕王攻进南京后,见到小舅子的尸体放声大哭,即位之后,追赠徐增寿为阳武侯,谥号“忠愍”,后来又准备为他增爵。当成祖把这一打算告诉徐后时,徐后坚决不同意,但成祖执意将徐增寿封为定国公,并让他的儿子徐景昌袭爵。封诏下来,徐后说:“这绝不是我的意愿。”因此始终不向成祖道谢。徐后这样做,除了不愿自己的亲眷以私情受禄,还有难言的苦衷。哥哥辉祖虽说与丈夫为敌,但身为朝廷大臣,宁死忠于建文帝,并没有错,却被削夺了爵位;弟弟增寿同样是建文帝的臣子,却背叛建文帝,虽说是为帮助自己的丈夫而惨遭杀害,但这种背叛君主的行为为国法所不容,给他加官封爵不利于皇权的巩固。深明大义的徐皇后对此自然有苦难言。

永乐五年(1407年)夏天,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操心,徐后突然病倒,经过御医的多方调治,不见效果,病情日益严重,不久便卧床不起。她预感到死神即将来临,于是对守在自己身边的丈夫说:“虽说当今天下太平,不再打仗,但广大老百姓还没有得到休养生息,望圣上多加体恤。”喘了口气,她接着说:“用人要广求贤才,明辨是非正邪;要教好子孙,礼遇宗室,不要放纵外戚,以免他们恃权骄横,不守国法,扰害百姓。”成祖听着这番忧国恤民的话语,想到自己将失去这位贤德的皇后,眼泪直往下流。望着泪流满面的丈夫,想起过去那些恩恩爱爱,徐后泪如泉涌。泪水朦胧中,她想起了别的什么,连忙拭去眼泪,把太子朱高炽叫到床头,对他说:“当年李景隆攻北平时,你父王统兵在外,我们母子留守,北平的将士们誓死抵抗,兵员不够,将校士民之妻闻令而起,身披甲胄,拿起武器,登上城墙,与将士并肩作战,终于保住了北平。战争胜利后,你父王即位,我正位中宫,可谓富贵至极,而当年身冒矢石、登城守御的将校士民的妻子,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我一刻没有忘记这件事。最近你父皇要到北平巡视,我本打算陪同前往,向北平的姐妹们表示敬意和慰问。现在我病倒在床,只能抱恨终天了。”听着这情真意切的话语,太子大声痛哭,徐后拉着儿子的手,嘱咐说:“我死后,儿不要太伤心,以免哭坏身体,我的丧事要简省,不要增加臣民的负担。”是年七月四日,徐后诀别人世,享年46岁。

徐后死讯传出,朝中上下无不为之惋惜、痛哭,成祖更为失去这样出色的皇后而悲恸万分。他在灵台、天禧二寺设大斋,听群臣拜祭,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上谥号“仁孝文皇后”。同年十一月,将她编辑的《劝善录》、《内训》刻印颁赐群臣。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在北京天寿山为自己营建陵墓,竣工后先将徐后安葬其中。

据说出于对徐皇后的敬重,成祖决定迎娶她的四妹徐妙锦入宫,让她接替姐姐当皇后。可是徐妙锦鄙视成祖夺位的不义行为,推说自己得了天花,不配当皇后,坚决不肯应诏。为防成祖的再次逼迫,徐妙锦削发为尼。成祖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在明代所有后妃中,徐后是出身最显赫的一位。她的品行、才学、见识和能力使她成为成祖事业的得力助手。因此,清人顾宗泰写诗称赞徐皇后说:

读书少说女诸生,

佳儿佳妇事业成。

亲弟输情偏不取,

独持卓识断私情。

受宠的权妃

如果说,成祖对徐后的爱更多的是敬重,那么,他对权妃则是纯粹的爱怜了。

权妃,朝鲜人,父亲权永钧,朝鲜国工曹典书。从元朝开始朝鲜被迫向中国进献美女,明初仍是如此。洪武时,明太祖的后宫中就有不少朝鲜妃嫔,成祖便是朝鲜人硕妃所生。也许是有一半朝鲜血统的缘故,也许是希望从朝鲜美女的身上找到自己年幼时死去的母亲的影子,总之,成祖在统治期间,不断下诏并派人到朝鲜选秀女入宫。权妃便是在这背景下来到中国。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派内使黄俨等人到朝鲜去,赏赐朝鲜国王花银100两、丝50匹、素线罗50匹、熟绢100匹,作为对朝鲜国王向朝廷献马的回赐。临行前,成祖对黄俨说:“你去和朝鲜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挑选几名献来。”于是朝鲜国王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采童女,以备进献。当时,朝鲜国上至大臣、下至百姓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离家万里的外国去度过一生,因此选上来的都是些不漂亮的,黄俨看了很不满意,对当事者大肆侮辱,并责令朝鲜王廷重新挑选。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选,同时通告各地说:“上一次,因为不用心筛选,有很多女子漏报了。这次,凡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之女,如有姿色,一律选送上来。倘或躲藏或用针灸、断发、贴药等方法逃避挑选的,一律国法处置。”通过这一强制手段,总算选出了一批秀女,黄俨等人亲自过目后,选中5名,第一个便是权妃,当时18岁;其他是:仁宇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任氏,17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李氏,17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吕氏,16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崔氏,14岁。她们连同侍女12名、厨师12名,一起被送往南京。离开家乡时,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

5位淑女频频回首,珠泪滚滚,从此家乡在梦中,万里一别永分离矣。

这5位淑女入宫后,权妃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他们的父兄也都被授予了官职,如权妃的父亲就被授予光禄寺卿,但俸禄由朝鲜王廷拨给。同时被册立的还有贵妃张氏和王氏。

在这5位朝鲜妃嫔中,权妃最为成祖宠爱。成祖第一次见到她,便被她出奇的清丽所吸引。成祖问她有何特长,权妃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起来,箫声悠扬窈渺,听得成祖如痴如醉。于是把权妃选拔在众妃之上,并让她接管后宫之事。

权妃聪慧美丽、优雅迷人。每当成祖忙完朝政,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权妃宫中,权妃美妙的箫声宛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将成祖的疲劳吹得无影无踪。果敢、刚毅、男子气十足的成祖爱极了这位柔顺、温宛、妙不可言的尤物。

权妃的箫声也给其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权妃随侍成祖北征蒙古。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边境一直遭受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边患严重。洪武后期以来,蒙古部落相互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成祖即位后,继续实行分化打击和封贡互市相兼的策略,边患一度缓解。永乐五年(1407年),元裔本雅失里势力崛起,与鞑靼太师阿鲁台一起图谋统一蒙古各部。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成祖派使臣赴鞑靼,要求与之修好,使臣竟遭杀害,成祖大怒,于当年七月派淇国公丘福率10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对鞑靼力量估计不足,加之指挥失当,10万人马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成祖为保住大明皇帝的尊严,只好亲征。成祖率50万大军深入漠北,在斡难河(即鄂嫩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7骑西逃,接着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带着家人远遁,这次北征大获全胜。回军后,权妃又随成祖返京师,至山东临城,不幸病死,年仅22岁,可谓红颜薄命。成祖顿失爱妃,一时不免伤痛,将她葬在峄县,命令当地百姓出役看守坟茔。权妃死后,成祖对她的家人非常厚待,在给她哥哥授予诰命时,竟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权妃猝死,死因可疑,宫中谣传权妃是被毒死的,因此竟酿成后宫一起大冤案,被无辜杀害的妃嫔、宫女无数。成祖处理这一案件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成祖对权妃的思念之情。

悲惨的妃嫔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夜晚,北京突然下起倾盆大雨。霎那间狂风大作,“隆隆”的雷声轰响之后,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直冲皇宫劈来,一声巨响,皇宫内花费10年时间才修好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冒出一股股浓烟,一阵狂风刮来,熊熊的火苗冲向天空,宫中一片混乱。火光中,成祖那张向来杀气腾腾的脸色如土灰,全身发抖,站在他身边的宫女们,脸上却露出一丝微笑,她们感谢这场从天而降的灾难,相信它会给她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带来转机。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天变是对人事的惩戒,人事有错误,天才震怒降灾,成祖太残暴,现在老天要惩戒他了。

然而,她们的企盼很快落空了。这场灾难确实使成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反省,他曾在第二天下了一道诏书,对上天的惩戒表示了自责,但诏书中只字未提他在后宫滥杀无辜的暴行。本来,他的自责就不是真心实意,只不过借此消除因天变产生的恐惧罢了。恐惧过后,一切照旧。

宫女们失望了,她们不禁想起了那悲惨的一幕幕……

那是权妃死后不久,一天,吕婕妤和权妃两家的奴婢在吵骂中透出不寻常的信息。权妃入宫时,徐后已死,成祖让她接替皇后掌管后宫之事。吕婕妤对此很不满,曾面责权妃说:“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你能管几个月,这般无礼!”于是,吕婕妤串通内官金得、金良,从一个银匠家里找来砒霜,研成末子,放进胡桃茶中送给权妃吃,权妃因此送命。正在对权妃思念不已的成祖得知详情,大怒,将内官、银匠处死,并用烙铁烙吕婕妤达一个月,最后将她杀害。吕婕妤在宫中的侍从也一起被杀,牵连被株杀者数百人。成祖还不罢休,竟逼迫朝鲜王廷将吕婕妤的母亲也抓来杀了。其实,这是一起冤案,直到永乐晚年才真相大白。

原来,权贵妃、吕婕妤等朝鲜女子被选入宫后,又有商人之女吕氏被选进宫。吕氏因与吕婕妤同姓,想与她结好,但吕婕妤不乐意,吕氏因而怀恨在心。后来权妃猝死,吕氏便乘机诬告吕婕妤毒死了权妃,结果造成上述的惨案。

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察觉吕氏与宫人鱼氏行为不检点,和宦官私通,但因宠爱吕、鱼二人未做处置,哪知这二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已暴露,竟畏罪自杀,这下事情闹大了。成祖认为吕氏是祸根,便把吕氏的侍婢抓来严刑拷打,这些侍婢哪里忍受得住如此酷刑,于是违心认罪,说是要谋杀成祖。既然问出了大逆之罪,一场刑杀不可避免了,连坐被杀的竟达2800人。行刑之时,心理变态的成祖亲临刑场监督,要亲眼看着将她们一一剐死。有的宫人临刑时当面大骂成祖:“你自家阳衰,所以人家才和宦官私通,这有什么罪?”成祖还让画工把吕氏与小宦官相抱的情形画下来,说是惩戒后人,其实这是成祖心理变态的一种发泄。

这一案件初发时,朝鲜人嫔妃任氏、郑氏便自缢而死,黄氏、李氏被处斩。黄氏死前诬告了很多人,李氏却说:“反正都是死,干嘛要牵连别人,要死我自己死!”至死不诬谄一人。这时朝鲜诸女大都被杀,只剩下崔氏和韩氏。崔氏因在南京幸免;韩氏则在屠杀开始时幽闭在空室,因为守门的宦官良心发现,才没有饿死,她的乳母金黑也被囚于狱中,事后才得赦免,她的侍从则全部被杀死。

成祖如此滥杀无辜的宫人,有着其主客观原因。成祖这人很像他的父亲明太祖,虽雄才大略,但刚愎自用,有极强的权利欲和私欲,且生性残暴。他篡位之初,正值雄心勃勃的壮年,为成就一番大业,他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朝政上。随着权力的稳固,成祖步入老年,强壮的身体开始衰弱,不久得了风眜病,他不仅有时不能处理朝政,且一度克制的极端私欲和残暴的天性也全部暴露出来。他的心态很不正常,他自从当上皇帝后,尽管后宫妃嫔如云,从此却未能生一男半女,为掩饰自己的无能,越是不行,他越是荒淫无度,而且以摧残女人为乐。徐后死后,他有两个心爱的妃子,一个就是权妃,另一个是王妃。王妃是苏州人,徐后生前已入宫,她侍候徐后非常恭敬。徐后和权妃死后,她掌管后宫,在宫闱之内肃雍有礼、和蔼仁厚,且将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深得成祖倚重。成祖晚年多病,常常暴怒,王妃总是从中调护,以免宫人们受到折磨。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都很信赖她,成祖甚至有立她为皇后之意。可惜,王妃因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去世。王妃的死,成祖痛心不已,他的丧心风病更加重了,处事更为错谬、残酷,而宫中再也没人能劝阻他了。

篇4:明成祖两难解学士

一天晚上,明成祖的皇妃生了个女婴,但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第二天早朝时,明成祖有意刁难解缙,先不告诉解缙皇妃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更不告知孩子已经夭折,只让他以皇妃生孩子这件事为题,当场做诗一首。

解缙想都没想,挥笔就写下了题目《有喜》,紧接着又写出首句诗:“吾皇昨夜降金龙。”解缙以为皇妃生的是皇子,所以用“金龙”来形容。明成祖看罢,摇了摇头,说:“皇妃生的是女孩儿。”解缙心里一惊,知道皇帝是在有意为难自己,略一沉思,笔锋轻轻一转,写出第二句:“化作嫦娥下九重。”一个“化”字便将首句的男孩儿变成了女孩儿,而且变得天衣无缝。

明成祖见解缙巧妙地化解了他的第一道难题,不容其喘气,随即抛出第二道难题:“她已经死了!”解缙脸上流露出惋惜之情,然后挥笔写出第三句诗:“料是人间留不住。”他想,皇上的女儿可千万不能说“死”,否则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况且第二句诗里已经说明是“金龙”化作“嫦娥”,都是仙界圣灵,怎么会死呢?一句“人间留不住”,轻而易举地将明成祖的第二道难题给化解了。

明成祖接着说:“我已将她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闻言,挥笔写下最后一句:“翻身跳入水晶宫。”最后一句恰好与第一句相呼应,龙当然要回到它的老家——水晶宫里去了,而且是“翻身跳入”,把金龙入水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明成祖看罢,连声夸赞道:“解卿真是个奇才,奇才呀!”

一个秋天的上午,明成祖到后宫御花园赏花。突然,他发现众多鲜红的鸡冠花中竟然有一枝极为奇特的白色鸡冠花。明成祖感到惊讶的同时,再次萌生出为难解缙的想法。

他将白色鸡冠花折下来藏在衣袖里,信步来到翰林院,下旨让解缙以鸡冠花为题,做诗一首。解缙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以胭脂红来比喻鸡冠花之红,既形象又逼真。明成祖听罢,微微一笑,問道:“难道鸡冠花都是红色的吗?”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是自然了,要不为什么叫鸡冠花呢?”

明成祖不慌不忙地从衣袖里拿出白色鸡冠花,在解缙眼前一晃,说:“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手里拿的鸡冠花是什么颜色?”解缙抬眼一看,当即惊出一身冷汗,但很快又镇定下来,稍稍定了定神,挥笔续出第二句:“今日如何淡淡妆?”一个反问,巧妙地为下面诗句拓展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缙第二句刚刚写完,明成祖便紧紧逼问:“你说为什么呀?”解缙早已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吟道:“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红色的鸡冠花变成白颜色,是因为它上面落满了霜。

解缙妙趣天成的精巧构思,再次博得了明成祖的连声称赞:“妙哉,妙哉!”

摘自《龙门阵》

篇5:明成祖妙答雷人“提案”

以下是出现在明朝永乐年间的六件雷人“提案”:

“提案”一:野蚕结茧,建议开庆祝会

永乐初,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皇帝:山东一些地方的野蚕结茧了,缫的丝现已送到礼部,请百官庆贺此事。

明成祖一句话就把礼部官员打发了,他说:“野蚕吐丝结茧是件寻常事,根本不足以庆贺。”

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少见多怪。

永乐四年(1406)夏历六月初一,据预报这一天应当发生日食,结果京城因为阴云遮蔽而看不见这一天象。礼部尚书郑赐认为是吉兆,提议祝贺。

明成祖说:“因阴云蔽日见不到日食,不等於他处也见不到。天空很大,能见到日食的地方,多得很哪。”

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缺乏常识。

“提案”三:皇帝讲话多了,劝谏皇帝少说话,养养精神

明成祖与群臣讨论政事,一谈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员便进言:皇上啊,您讲这么多,可不利於身体调养啊。作为君王,贵在“简默”(讲话简约,有时不发一言)。

明成祖不领该官员的情,说道:“天下这么大,百姓的苦乐,措施的利弊,必须广询博访才能有透彻的了解。并非我喜欢多讲话,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开讲,官员们怎能言无不尽?”

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有阿谀之嫌。

“提案”四:据说山谷中传出“万岁”声,请求庆贺

永乐十三年(1415)春,贵州布政司向朝廷报告:有人听到山中连续发出“万岁”的呼声,这是皇上威德远播、感动山川的明证。尚书吕震请求庆贺。

明成祖说:“在山谷呼喊,会听到回声,这是常识,哪里是什么奇异的事情呢?”

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捕风捉影。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担任武官

永乐年间,兵部提议,在有世袭武官资格的人当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担任武官。

明成祖说:“武官应当考察他是否机智勇敢及武功如何,怎么能就相貌论事呢?”他还说,“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虽然被削掉了膝盖骨,但他的智谋可用。”

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歧视有生理缺陷的人。

“提案”六:天上见到寿星,要求庆贺

明永乐十五年(1417),寿星现,群臣请贺。

明成祖说:“往年寿星出现,你们以为是祥瑞,纷纷致贺。然而四方旱涝、蝗灾、流行病比比皆是,却很少有人向我报告。”他对群臣的提议不予采纳。

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别只关心天上的事,而不关心地上的事。

篇6:汉武帝和明成祖的丝路策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年仅16岁的儿子刘彻继承皇位。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当时距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60多年,其间几位皇帝都信奉黄老之学,政治上“无为而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从战乱凋敝中恢复过来,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有所作为。他即位之初就树立起治理天下的目标:“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进而“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然而他发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匈奴问题。战国以来,盘踞北方草原的匈奴人不断侵扰一些中原政权。秦统一以后,秦始皇修筑长城,派大将蒙恬戍边,都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刘邦称帝后,曾率30多万大军抗击匈奴,却反被围困在白登山,险遭生擒。那以后,西汉对匈奴被迫实行和亲政策,将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上大笔财物。然而示弱并未换回安宁,匈奴还是经常骚扰西汉边境。

为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武帝一面秣马厉兵,一面筹划组建抗匈联盟。在登基的第二年,他便征召使者前往西域,寻找大月氏,以期夹击匈奴。大月氏原本是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被称为月氏,距离西汉不远。后来,匈奴击败月氏,占领河西走廊。一部分月氏人远迁西域,被称为大月氏,与西汉的交往中断。从匈奴降人的口中,汉武帝得知,匈奴单于曾把月氏王的颅骨作为酒杯,大月氏一直想报仇,只是苦于孤立无援。

应召出使西域的人,正是汉武帝的侍从官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余人踏上了向西的旅途,去寻找大月氏。或许他和汉武帝都没有想到,这趟未知之旅为后世开启了一条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张骞离开长安5年后,仍音讯全无。匈奴的扰边、杀民、掠物日益加剧,汉武帝不能再等。一天,他问群臣:“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在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后,汉武帝主导了马邑之围的策划,打算引诱单于率兵南下,然后沿途伏击。单于虽然中计,却在行军途中发觉有诈,急忙撤走。

马邑之围是西汉对匈政策的转折点,此后汉武帝弃和亲,发强兵。公元前129年,西汉主动出击,卫青等人兵分四路进攻匈奴,取得初胜。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兵收复了被匈奴占据几十年的河套地区,从战略上扭转了西汉被动防守的势头。

一年后,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出使西域12年之久的张骞回来了!汉武帝急忙将张骞召进未央宫,听他讲述这些年的经历。原来,张骞刚出边境就被匈奴人抓获并软禁了10年。后来,他借机逃走,终于经西域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见到了大月氏国王,还游历了大宛、大夏、康居等西域国家,对其他十余国的情况也有所了解。由于西域各国心存疑虑,张骞并未达成建立抗匈联盟的目的,不过,他描述的新世界为汉武帝带来了新的想法。他听到西域以汉朝物产为贵,又深受匈奴压迫,便开始考虑开辟通道,经营西域,以传国威。

然而,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仍被匈奴控制。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攻河西,取得大捷,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与此同时,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一到西域,张骞就面见乌孙王昆莫。他劝昆莫东迁,共拒匈奴,这样西汉就把宗室之女嫁给他。此时,乌孙分裂,昆莫无法擅做决定,就派使者与张骞一同返回长安。眼看与乌孙协商无果,张骞分遣副使前往其他西域国家,这些国家也派使者来到长安。西汉的繁荣和强大令这些使者非常震惊,他们回国后向国王们讲述了在长安的见闻,使西汉声名远播西域。

此时,漠北之战也全线告捷。其中,霍去病深入漠北,歼灭匈奴7万多人,并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西汉边患大为缓解。因张骞未能劝服乌孙东迁,汉武帝在河西设立四郡,移民实边。自此,西汉与西域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使团、商队往来不绝。

匈奴远遁,丝路初通,可有些西域国家仍然听命于匈奴残部,楼兰和姑师便是如此。两国虽小,但正当商道,经常为难甚至掠杀汉使。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赵破奴率兵西进,攻破姑师,俘虏楼兰王,保证了商道的畅通。此后,汉武帝对丝绸之路的和平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元前101年,汉武帝设使者校尉,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并率士卒在西域屯田,以供应出使西域的使者。这是西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政府官员。公元前60年,在汉武帝经营西域的基础上,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进一步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

开拓西南山间的另一条小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于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学者们注意到,汉武帝的决策在开拓南方丝绸之路上,同样至关重要。

早在 西汉之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先民就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通往印度的小道。张骞第一次到达中亚时,看到了产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当地人告诉他,这些货物是经过身毒,也就是当时的印度传来的。这个细节引起了张骞的注意,他猜测从西南出发,还有另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返回长安后,张骞将这个消息告诉汉武帝,还说,西域诸国有心与汉朝交往,但取道羌人地区比较危险,取道北边则为匈奴所得。如果能从蜀地找到另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便能规避匈奴的威胁。其实,张骞还被扣押在匈奴时,汉武帝就为了征服南越派人出使西南夷,并在当地设郡置吏。随后,他又任命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修建道路。这些措施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基础。听到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意识到这条路线的重要性,公元前122年,他派人分成几路,从蜀地出发,寻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nlc202309090436

然而,各路使者进展都不顺利,有的使者还在今云南西部遭到当地部落的掠杀。因此,汉武帝出兵西南,以平定西南夷,扫清通往印度的障碍。大获全胜之后,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7个郡县,同时又封夜郎和滇国君长为王。这是汉武帝因地制宜智慧的体现。

在汉武帝的坚持下,散落西南山间、通往印度的小路以及秦始皇开辟的五尺道最终连成一片,南方丝绸之路在大一统的国家下逐渐繁荣起来。南方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联通西南的交通大动脉。直到二战期间,还有大批战略物资沿着昔日的南方丝绸之路,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东汉史学家班固对汉武帝的评价是“雄才大略”,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汉武帝开拓丝绸之路的功绩。秦汉时期的特点是开创,正是汉武帝做出开通丝绸之路的决策,才形成了千年丝路,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至今仍然生辉。

“锐意通四夷”

1500年之后,历史的车轮来到明朝。陆上丝绸之路繁华不再,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推移,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海船装载着丝绸,航行在中国到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海域上。宋元时期,政府鼓励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愈发繁荣。

明朝建立之初,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逃往海上,与倭寇勾结,成为肆虐沿海的海盗。朱元璋因此下令禁海,只允许与外国进行有限的朝贡贸易。当时,朱元璋之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防御蒙古势力,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决意削藩,秘令捉拿朱棣。朱棣在北平起兵,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总体上并未改变朱元璋定下的大政方针,唯独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他更为积极。这一改变与明成祖夺取政权、招致非议有关系。从儒家观点来看,他身为臣下而弑君,是不忠,违背朱元璋传位给建文帝的遗诏,是不孝。为巩固帝位,他一边强调自己“受命于天”,一边用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威望。对内,他迁都北京,树立了“天子守国门”的形象;命人编纂《永乐大典》,以彰显太平。对外,他主张“锐意通四夷”,加强海外贸易,实现“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然而,明成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当时,“诸番夷多居海岛,中国军民无赖者潜与相结为寇”。海盗侵扰沿海,更阻碍了明成祖扩展海上丝绸之路。1404年,日本遣使来华,明成祖借机要日本逮捕海盗。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遂“发兵尽歼其众,系其魁二十人”献给明朝,明朝海域的安全环境大为改善。

从明初开始,实施多年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一度萧条。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交往,明成祖在浙江、福建、广东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市舶司,负责招徕海外诸国到明朝进行贸易。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明成祖又下令在京师建立“会同馆”,这是专门接待和管理外国使臣、商人的官方机构。他指示礼部官员,“凡各处朝贡使臣至京,当随即具奏接待事宜,不使远人有觖望之心”。

对于其他国家间经由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明成祖同样持支持态度。1404年,一条暹罗船在福建海域遇险,得知这条船上是暹罗派往琉球的使团之后,明成祖认为,暹罗与琉球修好是件好事。他让当地官员协调为暹罗使团修理船只、提供食宿等事务,等到风向适合的时候,按照对方的意愿送他们回国或前往琉球。明成祖营造的良好周边环境为日后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外交上的便利。

郑和下西洋

到了1405年,明成祖皇位稳定,但有件事让他总也放心不下。3年前,他攻破南京时,皇宫起了大火,由于遗体无法辨认,谁也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是不是死了。民间流传着建文帝在城破之时,化妆逃往海外的说法。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决定派郑和出使西洋。但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明成祖派遣郑和的主要目的,是要扩展朝贡体系中的贸易往来,继续扩大海外贸易。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合,顺风南下,踏上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旅途。当时南方经济发达,造船技术达到高峰,江苏等地的造船厂规模巨大,造出的海船足以完成远洋航行。郑和船队有大船62艘,能容纳2万多人,最大的一艘长44丈、宽18丈。

郑和船队到达爪哇岛时,岛上的东王和西王正在交战。西王误以为他们是来援助东王的,误杀船员170人。船队里的军官纷纷请战,想要报复西王。但郑和考虑到一旦开战,海外各国会误以为明朝使团是来侵略的。鉴于西王事后惶恐前来请罪,还要以黄金6万两作为赔偿,郑和便上奏明成祖,和平处理了这一事件并放弃了赔偿要求。西王事后十分感动,自此与明朝和睦相处。

在苏门答腊岛的旧港地区,当地华人首领对郑和说,海盗陈祖义四处劫掠,威胁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请求郑和铲除。郑和随即兴兵剿灭陈祖义,斩杀海盗5000多人,烧毁海盗船数十艘。陈祖义被郑和生擒,随后押解回京,明成祖下令处斩。

1407年,郑和回国,与他同来的还有海外各国使者。不久之后,郑和再次出发,送各国使节回国。这次郑和船队到达今天的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此后20多年,郑和5次出使海外,一共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都是在明成祖的主导下进行的,最远到达了东非的肯尼亚等地。郑和船队携带着丝绸、瓷器等贸易品,带回了香料、象牙、木材等,还有珍奇动物。有外国使节向明成祖进献长颈鹿,当时中国人从未见过,便误以为是传说中的神兽麒麟。人们争相传颂,“麒麟”现世是天降祥瑞于大明,当今皇上必是千古明君。

郑和下西洋时,执行了明成祖宣扬国威、“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明成祖在位期间,各国贡使不绝于途,还有4个国家的国王7次来华,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款待。他们长期居住在中国,其中还有3个国王在中国去世,留下了中外友谊的佳话。

明成祖是一位气度弘大、大有作为的皇帝。他经营边疆,放松海禁,开展海洋外交,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提升到了新高度,中国也由此迎来了海洋时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明成祖朱棣】相关文章:

上一篇:大问题教学的理念下一篇:通信工程实习周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