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利剑观后感范文

2024-05-18

巡视利剑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篇1:巡视利剑观后感范文

《巡视利剑:利剑高悬》观后感

正如人们所形容的那样,巡视就如同一把“利剑”,始终悬在党员干部头上,但若是伸不该伸的手、收不该收的礼、拿不该拿的利益,它却随时会落下来伸张正义、刮骨疗毒。随着工作的深入,巡视已经不仅仅是惩治贪腐违纪的有力武器,更是一种震慑力、正能量,让讲政治守纪律成为党员干部不能背离的“底线”。

总书记强调,“无论是谁,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过程中查处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上到中央的“大老虎”,下到基层的“小苍蝇”,只要触碰“红线”,绝无情面可言。“落马书记”王珉认为,“已经是最后一个岗位了,不想去得罪。”,于是思想松懈、作风散漫、听之任之,甚至在面对巡视组调查时,还说出“最好少抓,希望大家能够软着陆”这样的话,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在不少人看来,巡视实现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态势基本形成,党员干部风气为之一振,更好地干事创业、履职为民,是否意味着巡视可以告一段落?并非如此。总书记明确指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十八大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起点,但永无终点,必须守住初心、坚持下去,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常态,甚至还要进一步将尺度扎牢。近日,王岐山同志在巡察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拓展,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表明了党中央将把巡视巡察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透彻,让巡视巡察成为治根治本之举。由此可见,各级党委也必将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抓牢巡视巡察利剑,凝练求真务实作风,真正将党赋予的使命和义务坚守好、履行好,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用好巡视利剑,实现巡视巡察全覆盖,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昂首挺胸,拼搏进取,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篇2:巡视利剑观后感范文

10月9日,行里组织我们认真观看了《巡视利剑》专题片

作为一名普通群众看完这部专题片后,深深让我体会到心术不正的归路必是歧途,当官发财是两条路,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安徽落马官员陈树隆在忏悔录中也说过这句话,人财两空后悔莫及,巨大利益的驱使,让他的党性与作为父母官的人心发生了扭曲,使得他的权力完完全全成为他获得利益的工具,这是在党内决不能容忍的,对于现在的结局,曾被奉为股神的陈树隆已没有昔日的光环,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大型政论专题片《巡视利剑》开播后,在继《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等系列专题政论片放映之后,再次登录央视主流频道,同样也极大兴致地吸引到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党的红色血脉历经风风雨雨艰难的走到现在,这是一个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始终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维系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面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党的性质没有一丝动摇,零容忍的态度追责到底,体现了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提高党内法规法纪。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一剑秋霜,一叶归根”,透过一组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意气风发、逍遥自在、颐指气使的高官们,如今纷纷在巡视的眼睛里败下政坛,一时错成千古罪人,王珉悔了,苏树林哭了,武长顺白头了……这一切的到来注定是需要接受人民的审判的,为你们的腐败行为付出最沉痛的代价。其实看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不少网友包括我在内纷纷同感,恰当其处称《巡视利剑》为《人民的名义》的续集,不知道你们也是否有同样的感触,利剑行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从严惩治贪腐”的战果深入人心,彰显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斗志与决心。

篇3:巡视利剑观后感范文

制度反腐须靠异体监督

《同舟共进》:您亲历了巡视制度的设立过程,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李永忠:我党一直都有考虑建设巡视制度,邓小平在1980年的“8·18”讲话之所以称为纲领性文件,关键就在于他开创了制度建党、制度监督、制度反腐的思路。他对党内监督有两个“最重要”的认识:一是1962年,我党已执政13年时,他认为党内最重要的监督只需要“来自党委会本身”,这是“同体监督”的认识。而且他举出几个理由,认为党委会成员的水平相同,能力相当,又能经常见面。但十年“文革”让他的设想失效。18年后,在1980年的“8·18”讲话,他再次谈党内监督时便改变了认识,认为“最重要的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邓小平关于党内监督的第二个“最重要”的认识,即对“异体监督”的认识。

《同舟共进》:邓小平强调要有“专门的机构”。

李永忠:对,“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说明从1962年到1980年,邓小平对党内监督的认识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飞跃。他的第一次认识处于同体监督阶段,第二次认识就提升为异体监督阶段。他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自身的经历中意识到,靠党委内监督的效果有限,党内得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才能保证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我当时便称之为异体监督。同体监督说白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监督,而异体监督则是另外一个不同体来进行监督。当时有人觉得这个“异体”只能来自共产党外,我说共产党内同样可以形成异体监督,关键是执行权与监督权要分开,中国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历史证明,只要监察官不归行政官管辖,就能有效进行异体监督。所以关于异体的定位,其实在古代就完成了,它就是独立于执行权的一种监督权。

异体监督的关键是隶属、权限、范围三个方面,这是判断异体与否的标志。如果被监督者与监督者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那肯定不是异体监督;如果监督者的权力过大,异体监督就会由监督异化为事实上的管理;监督区范围通常应大于行政区,这样的监督易机动也易比较,用现在的话讲,可以“一托二或三”。

中国特色的异体监督不一定非得由反对党来充当,它可以由党内监督专门机关来完成。因此,纪委的科学定位,第一是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第二才是党内办案机关,通过办案继续履行监督的职能。2015年9月,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所讲的“四种形态”的第一种,“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就是在说纪委的监督作用。党内百分之八九十的缺点和错误,都应在这个阶段通过批评来解决。把纪律挺在前面,其实就是把监督挺在最前面,这样能有效防范违纪。曾任中央纪委书记的吴官正,10年前反复强调中医的“良医治未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种形态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党内的缺点和错误大多数应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解决,剩下这部分需要执纪的,大多数也应通过给予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来解决。第三种形态,“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即党内重处分虽然有3个档次(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比轻处分(警告、严重警告)还多一个档次,但在执纪中占的比例只能是少数。占最少数的第四种形态,“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才是需要移送司法机关。根据这四种形态看来,王岐山相当明白邓小平在35年前的“8·18”讲话,明白“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的含义。

异体监督怎么做到呢?我从30年前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最早的研究认为,纪委只要垂直管理,就可以实现异体监督。后来发现,由于党委是将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合为一体,因此,即使纪委采用垂直领导体制,也很难监督同级党委。如果真能实现对同级党委的有效监督,那么纪委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腐败的高发点。198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北京市委办公厅同年11月2日给中央办公厅的来信进行了答复,北京市党的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全称应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尽管此后各级纪委均可在机关门口挂一个牌子,叫某某纪律检查委员会,看似可以同党委平起平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党委权力结构并未改革,同级纪委不可能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由此也就造成了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容易“任性”犯错误。

对于各级一把手的选择和任用,组织部门要求最高、标准最严,心思用得最多,功夫下得最大。但反腐的实际情况证明,一把手违纪违法犯罪的比率比同级别的人还要多,职务越大的,犯错误的比例越高。这就让人尴尬了,每一位中央委员都是千挑万选的,但他们违纪违法的比率居然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他们明明素质高,能力强,长期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党在他们身上最为用心良苦,为什么他们却更容易犯错误被判刑呢?这就和权力结构及选人用人体制有极大的关系。

打天下时,战争能成为反腐的有效载体,血与火的战争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败,因为脱离群众就得死。改革开放前,群众运动成为反腐的有效载体,凡脱离群众搞腐败,一搞运动,问题就会被揭发出来。但运动反腐有利有弊,利在遏制了腐败的蔓延,弊在干扰经济建设,人人自危。改革开放以来,战争远去,运动不再,就应转向制度反腐,可实践上并不如人意。

所以1994年,我调到中央纪委研究室后,眼见纪检体制改革搞不了,就贸然向中央纪委副书记曹庆泽写信,建议在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方式、变手段来解决问题。具体讲,就是借用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巡视的本质就是借用异体监督的手段。1996年中央纪委开始考虑,后来到了1998年就派了7个巡视组去巡视地方,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省纪委、部委纪检组不敢反映的问题,巡视组看到后,回来给中纪委报告,中纪委向党中央反映,异体监督的生命力就在实践中慢慢壮大起来。

nlc202309040249

巡视制度还能帮助发现党内权力结构和选人用人体制存在的问题。因为对每次巡视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就不难发现,干部作风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大的问题在于权力结构和选人用人体制这两个根本性弊端,这就是我写信的主要目的。

巡视制度为推进改革发力

《同舟共进》:2013年,王岐山书记曾对巡视反腐提出“四个着力”,这“四个着力”与您刚刚说的巡视制度的演变有没有内在关联?

李永忠:首先,王岐山为什么要突出“四个着力”——“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这谈的就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紧紧盯住,防止反弹”,这就是发现“四风”的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问题”,这就是指发现政治问题,政治纪律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就是发现选人用人的问题。巡视工作的深化就是强调这“四个着力”。形势决定我们必须加强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以“四个着力”问题导向的利剑,会发现我们权力结构和选人用人体制的弊端,推动纪检体制改革;通过纪检体制改革,推动党委领导制度改革,逐渐“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习近平语)。

2015年5月,习近平提出“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6月5日进而提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9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习近平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试点的成功最终会推进全国的体制改革。

《同舟共进》: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巡视制度的运作。

李永忠:首先是组建巡视组;组建完成后,巡视组就到有关部门了解线索,如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部、信访局、审计署等;了解线索后,巡视组会进行线索梳理,并带着问题开展巡视;巡视的形式主要有巡视了解和巡视调查,通常是先了解后调查,比如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微服私访等;调查完成后,巡视组就开始给中央和中纪委汇报结果,并把领导的意见反馈给被巡视单位。通常情况下,被巡视单位改正过来就行,如果发现没改的就要督办或督查,也就是巡视追踪。这就是运作的大致流程。

巡视制度仍在不断完善

《同舟共进》:可以总结一下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吗?

李永忠:巡视改革完善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单干阶段。1996年下发了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第一次向地方和部门派出了巡视组。第二阶段是合作阶段,1997年巡视制度写进十七大的党章;2003年颁布监督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巡视制度;2001到2009年,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联合成立巡视办公室。第三个阶段叫发展阶段,中央发布实施了巡视工作条例,并将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巡视组,统一改称为中央巡视组。第四个阶段是提升阶段,2014年,中央巡视领导工作小组对省市区的工作关系,从指导关系改为领导关系。“领导”两个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加以明确的。概括起来,从1994年到现在,巡视制度的改革完善,大致经历了单干、合作、发展、提升四个阶段。

巡视工作既在巡更在视,不能只是巡视的“巡”就行,还要看到真情况、发现真问题,尤其要找到主要问题才行。第二,“巡”讲究全覆盖,不能有空白;“视”则要突出重点,发现主要问题。关于巡视工作的开展,我总结了“巡视九法”——就速度而言,既要动如脱兔,也要静如处子:微服私访有利于抢得先机,如果问题人都知道你在搜集线索,调查的难度就必然加大。就影响而言,既要山摇地动,又要波澜不惊:不造一定声势,难以扩大影响,不懂得暗度陈仓,就会加大代价。就时间而言,既要定期,又要不定期。就空间而言,既要巡“块”,也要巡“条”——即不光要巡视各省市,也要巡视各行业系统。就方式而言,既要常规,也要专项:以常规完成巡视的全覆盖,以专项突出巡视的重点问题。就领衔而言,既要大官,也要小官:其实越是小官越能发现问题,因为小官通常不保守,想创新,敢于直面问题,古代大都用小官巡视。就方法而言,既要直刺,也要回马:既要直截了当地分析问题,也要敢于杀回马枪。就借力而言,既靠系统自身的力量,也靠系统外的力量:既要靠纪检监察系统,也要靠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其实是巡视最需要借用的。就效果而言,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标就是解决巡视发现的个案,治本就是要坚决摒弃苏联模式不科学的权力结构和不合理的选人用人体制这两大根本性弊端。

篇4:《巡视利剑》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宣传委播出了很多关于国家战略,政策解读,反腐斗争的纪录片,这让政府的工作变得公开化、透明化,也让民众充分地了解了国家各个层面发生的事情,各项工作的进行情况,发展成果,增加了民众对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也培养了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巡视利剑》第一集中,违法违纪人员现身说法,披露案件始末。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组首次巡视辽宁便指出辽宁“干部任用领导打招呼、拉票跑要之风较为突出”,要求省委吸取换届选举工作的教训,坚决查处拉票贿选,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然而,有人心存侥幸,不以为然,打着可以“软着陆”的算盘。当十八届中央巡视杀出“回马枪”时,他们却傻眼了,害怕了,巡视组工作人员通过查阅海量的资料,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细节,掌握大量证据,最终利用巡视这把“利剑”,将他们绳之以法。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我们加强对巡视工作的领导,擦亮巡视利剑,聚焦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利剑高悬,警钟长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纪律挺于胸前,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充分展示我国全面从严治多举措、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尽管这些官员曾经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绝不容忍绝不姑息,坚决反对“四

风”,严惩腐败!高墙内的他们悔不当初,纵容腐败,搞一团和气来维持最后一班岗的他,让我们唏嘘不已。战胜风险和挑战,完成使命,要管好党、治好党,强化党内监督,发挥巡视利剑作用,聚焦问题,形成震慑,让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们不敢腐、不愿腐、不想腐。

《巡视利剑》的播出,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少数干部,拿钱途换前途,最终走上歧途的深刻教训。党员干部如果没有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金钱观,在市场经济的迷幻中,用“钱途”换“前途”,最终必然会走上了人生的歧途,走上不归路。钱财拼凑不出来真正的前途。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花花世界中,被金钱迷了双眼,让党性的灵魂走出了躯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这其中辽宁贿选案最触目惊心,苏宏章用400多万买金条,拉拢腐蚀有关人员,用金钱为自己政治前途上位买单,102名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中45名拉票贿选,最终这些勾当都没能换来光明的前途,反而让自己锒铛入狱。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拿金钱来买,尤其是干部的个人前途,因为党的性质决定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领导干部把岗位看做可以用市场经济交换的商品,必然会让自己脱离党性的轨道,走上万劫不复的不归路。心术不正的归路必是歧途。当官发财两条路,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如果把钱途当前途,或者用钱财换前途,总归会走上歧途。财管互换、拿钱摆平的根子还是出在干部的思想上,是干部放松了自身党性的锻炼,理想信念逐渐模糊,导致产生“金钱万能”、“权力

至上”的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心术不正,干部早晚有一天会出事。辽宁原省委书记王珉在《巡视利剑》讲,自己认为自己是来守成的,从而逐渐放低了自我要求的标准,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逐步蜕变成心术不正的弄权者,由他主导这些贿选拉票的案子,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治生态环境,致使一些有真才实干的本来可以当选的人没能当选,却让不做实事的一些腐败分子找到空子进入政府系统,从而从内部继续腐蚀整个政治环境。有些本不想行贿的人,看到其他人都走歪门邪道了,自己若是不跟上肯定选不上,就也都加入行贿的队伍了。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到深刻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补好精神之钙,用党性修养摆正自己的人生航向,真正让自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不偏向,走出光明的人生路。干部前途就在为党为民尽责中。总书记要求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衡量干部的标准也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因此,干部的前途就在为党为民尽职、履责中。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讲究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搞清楚权力来自于人民,就要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服务于金钱或者某个人。干部要争取光明的前途,防止自己走入歧途,就是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补足精神之钙,切实担当起领导干部在改革中的重任,真正为民请命,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在群众的笑脸中感受到个人的光明前途。

印象最深的要数天津原公安局局长武长顺了,他在面对法庭对他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的判决时,毅然决然地说:“服从判决,不上诉!”。我其实是非常同情这类人的,他们刚刚进入政府工作时也许是真的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好官清官,可是由于意志力不够坚强,信仰不坚定,慢慢地被资本主义洗了脑,被荣华富贵,灯红酒绿所诱惑,一旦失足下水,永远也上不了岸。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人若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让它像一匹野马一样四处狂野,放浪不羁,总有一天将马失前蹄,自食其果。有句古话说得好“知足者常乐”,这些人就是不知足,导致他们最后都沦为后来人的反面教材。真是可嗟可叹啊!

篇5:《巡视利剑》观后感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了《巡视利剑》专题纪录片,该影片以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內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內政治生活严起为主线,选取了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三个不同角度的反面案例,充分展示出上级准确巡视定位、清晰巡视任务,坚定不移深化政治的信心和決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将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从严处理、形成震慑,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全面形成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12轮巡视,涵盖277个党组织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决心,兑现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

篇6:巡视利剑观后感

近日,大型反腐专题片《巡视利剑》在央视开播,该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工作在惩治腐败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巡视制度在反腐倡廉道路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该片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

在《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中我们能够看到,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的工作中,安徽两名副省级干部陈树隆和杨振超因同一次巡视落马,他们违纪违规的问题发映出了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把商场上的那一套用到了党政机关,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将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严重破坏政治生态。这条亦官亦商的道路,最终通向的是毁灭。

巡视永远在路上,创新也需要永远在路上。仅有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使巡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精准地击中问题,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为全面从严治党供给有力支撑,更好地服务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上一篇:评教师职称工作总结下一篇:超市元旦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