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评课稿

2024-05-02

《矛与盾》评课稿(共10篇)

篇1:《矛与盾》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篇2:《矛与盾》评课稿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篇3:怪诞艺术的矛与盾

一、怪诞艺术

1. 怪诞美的含义及特征

怪诞理论是在西方发生发展起来的。所谓怪诞艺术, 就是以怪诞审美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作品。丑恶与滑稽是构成了怪诞艺术的两大要素, 这种可恶、可怕又可笑的感受为人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出来的。

在审美意义上, 怪诞艺术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匹敌的。怪诞审美形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 有丑恶与滑稽二者是相融合在一起而存在的, 在丑恶中洞悉滑稽, 在滑稽中体会丑恶。把审美形态的滑稽和审美样式的滑稽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就是怪诞美学的滑稽。第二, 一对正常的极端反常化为构成原则, 正常是指恒久不变, 大量反复普遍出现的, 人们感到最熟悉、最平淡、最习惯、最现实的一切对象。第三、当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 就会发现艺术作品中可怕与可笑的并存。

2. 怪诞的构成技巧和美学价值

怪诞丑恶当中伴随着滑稽, 丑恶在人们看来是不喜欢的、厌恶的, 因此丑恶在艺术作品当中的不同形态、新事物的异常变化, 构成了怪诞艺术营养液, 离开丑恶与滑稽的怪诞也是不存在的。

二、天使与魔鬼的共存——对怪诞艺术的阿兹特克式解读

怪诞艺术是丑恶与滑稽是是在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 丑恶是对优美的直接破坏中生成的, 而且有着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罕见陌生的反常方式, 滑稽以反常化为构成方式, 反应的内容是有益无害的小毛病。怪诞否定的笑是震撼、恶心、痛苦, 而滑稽否定的笑轻松、自信、愉快。

阿兹特克文明在古代墨西哥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阿兹特克人确实吃人, 这是毫无置疑的, 他们吃人主要原因是这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因此一些人是必定要杀的。在被杀之前人们看上去是平等的, 他们被照顾的十分周到就像是阿兹特克人的兄弟一般, 享有武士的尊严和待遇。同时, 这些人也很勇敢的接受和面对即将的死亡, 阿兹特克人对这些人也有种的敬佩让他们的勇气和胆量。怪诞艺术就是想尚武的阿兹特克一样充满纠结和怪异。

1. 爱欲的暴强

《巨人时代》是马格利特的作品, 画中画的是男人对女人的强暴, 女人全身赤裸, 双手推开要亲吻她的男人, 同时还瞪大眼睛惊慌失措的大叫。男人前倾的头部表明他正以武力强行与对方接吻, 有明显的强迫行为。这是这部作品的丑恶因素;一个要强暴女性的男人, 没有贴到女体的身体部分像剪纸多余的部分, 被剪的干净利落。这就告诉人们, 只有与女体接触的肢体才是强暴, 与女体没接触的肢体则与强暴无关。这种对男性身体强暴与非强暴的机械划分, 人人觉得幽默好笑, 这是这个作品的滑稽成分。这幅画充分体现了怪诞的丑恶与滑稽。

2. 永恒时间的畅想

《记忆的永恒》是达利的作品, 这幅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是达利的代表作。画面运用了不同于常理的表现形式, 与现实相背离, 给人萧条、荒诞和凄凉的感觉。画面最左边有一个平台, 平台上有棵死树, 这是该画的可怕感受;画面中的几块钟表都变的松软了下来, 有一种流动感, 似乎时间在逝去。这些物体都充分的拟人化, 慵懒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充分体现了个人感情正赛现实生活中的能力这是该画的滑稽成分。

3. 对生命的追问

《三代人--老年青年幼年》作者达利, 他以自己不同于常人的视角绘制属于自己画面的混沌场景, 在他的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 给人们不一样的启迪, 主题清晰明了。画面中是一个描绘的比较简单利用人与物的结合, 表现了一种荒凉、冷淡, 这是画的丑恶成分。利用山的形态构成人物脸部的形象, 五官突出, 给人意外收获的幽默感觉, 从而添加了画面的情趣, 这是该画的滑稽成分。

三、视觉与精神的冲击——纠结的怪诞艺术情憟

体味怪诞艺术中的丑恶与滑稽的纠结, 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冲击更在精神层面给人们以启迪。

《通向宇宙的时候到来了》是一张计算机公司的广告画。是一个像球一样巨大的熊猫, 可它没有脑袋, 没有四肢, 没有尾巴, 又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上的国宝动物--熊猫。这只毛茸茸的球告诉我们,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恶化已使适应能力极差的熊猫食无可泄, 它必然会走向死亡。看到它我们会联想到熊猫物种的灭绝、动物的死亡等导致大自然惨遭破坏, 战栗和恐惧将不可避免, 这是这则广告的丑恶成分;这只熊猫干脆放弃身体上突出的一切, 只维持着一个球体, 完全能够充当人类踢着游戏的球。这样它就不仅是幽默的讽刺, 同时又是怪异荒诞的, 这是这个形象的滑稽成分。

在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中, 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他认为自然和人类当中存在与和谐、优美、浪漫相反的观点, 自然是可以不被人喜欢的, 可厌恶的;人性是当中的善恶都存在于人们心中。怪诞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丑恶与滑稽怪诞艺术展现的丑恶与滑稽给人以警示钟的作用, 它用自己的语言阐释给世人, 让人们在丑恶与滑稽的作品中感受与领悟。

摘要:美, 在艺术中展现出来的是千姿百态的。怪诞艺术也是其中的一种, 与其它的不同形式美比起来, 它阐释的是一种离奇的怪异之美, 总是给人以超乎寻常的感受。怪诞艺术要符合事物本身, 同时还要符合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 运用夸张等手法, 在艺术创作中使艺术作品独具一格。唯其如此, 怪诞才能产生一种艺术的效果。在审美意义上, 怪诞艺术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匹敌的。怪诞艺术在丑恶当中伴随着滑稽, 丑恶与滑稽是是在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 丑恶是对优美的直接破坏中生成的, 而且有着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罕见陌生的反常方式, 滑稽以反常化为构成方式, 反应的内容是有益无害的小毛病。

关键词:怪诞,丑恶,滑稽

参考文献

[1]刘法民, 《怪诞美术名作选讲》.东方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

[2]金·格兰特, 《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3]杨雪帆、黄朝华、周雪凯, 《恩斯特画风》, 重庆出版社, 1992年1月年第一版.

[4]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6]紫都, 《达利[绘画大师]》, 远方出版社, 2004年.

[7]陈训明译.《达利语录》,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8月1日第一版.

篇4:大成拳矛与盾

首先,桩法的正确与否则是练好矛盾桩的前提。其桩式要领:

1、须调整好两脚丁八步的位置,这包括两脚的前后、横向距离及方向;

2、要正确做到裹胯;

3、上肢肩架要正确,其中包括两臂的高度、角度及两手的位置等;

4、注意整体要求,如躯干部位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周身松沉,两臂如抱一横向的椭圆形大气球,两眼目视前方某一目标。

对于站桩的作用,《大成拳论》云:“则肌肉不练而自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站桩时,形似不动,但它对骨骼、关节、肌肉的锻炼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拳学中的劲力,又无疑来自骨骼的支撑,关节的运作及肌肉的收缩。站桩可使骨骼中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能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使骨质得以强化,使骨骼变得更加坚固,从而提高了发力、放人、推手、实作中的支撑、抗压、抗扭转方面的性能。站桩能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厚关节囊与韧带,而且使它们的伸展性加大,从而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与灵活性。站桩可使肌肉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可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又能使肌肉中的高能物质分解速度加快,及时供给肌肉能量,使其产生极大的爆发力。

开始站矛盾桩时,桩式容易走形,因此,当站一会儿时,就要检查一下,务必调整保持正确的肩架。在初级站桩阶段,肢体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种种不适之感,有的肩部会产生紧张,有的腰部会产生酸痛,有的对裹胯的要领则不易掌握。对于这些现象,一般坚持一周左右即可得到很大的改善。随着练功的深入,即进入了桩功效应阶段。此后,就有必要搞清桩功的目的与原则要求。其目的是培养锻炼“内劲”,原则要求是体会“肌松力”。当肌肉放松时,大脑会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若能给大脑输入一个较弱的信号,就会使肢体产生较强的应答反应。这种信号通常称为意感活动或精神假借,对于技击桩而言,则输入与增长内劲或与技击相关的意念活动,前者系静力性功力锻炼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动力性功力锻炼的内容。

所谓静力性功力锻炼,则是指为了单纯性的储存功力,增加内劲而言。如在站桩时意感两臂“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则会使骨骼、关节、肌肉产生种种的良性变化,使骨骼有了重生作用,肌肉的锻炼范围扩大,而且能达到有效的通联作用,在通孙的前提下,可自然而然的使上肢产生高强度的空间支撑效能,躯干则产生稳固的整体性与沉重效果,下肢则会起到牢固的根基作用。这一系列变化,即“力性”内劲作用。若用这种具有“劲”效果的肢体去放人、推手,外表看似无力,但对方会感到劲力强大无比,这也是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的原因。笔者在教授学员练习单操手时,一般是以己两臂分别与两人相推,当笔者向前推时,两人同时感到内劲之雄厚,无法撑之,当两人向笔者中线推进时,笔者以矛盾桩撑之,无论他们如何用力,也无法推进。这就是高强度的内劲表征。

经过了一阶段的站桩,不少人会感到胳膊内部有发紧感觉,好象站桩时间也有所缩短,此种状况并非初站桩功时的紧张劳累之感,而是内劲变化特殊过程,但习拳者大多对此产生疑虑。如果懂得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后,仍可继续坚持练功。如果这种反应很明显,也可适当降低两臂的高度,经过这一过程后,站桩时间又会延长,两臂继之会产生轻松感、消失感、增粗感。当再次产生内部的紧缩膨胀之感时,也不会有酸痛感。而且这种感觉的范围逐渐扩大,可由两臂向两肩、背部、腰部、胯部延伸。到了此阶段,参预作功的肌肉群增加,内劲效果亦更加明显,此时若进行放人,单掌即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当有了更大范围的内劲后,则可进行引发性的强化训练与动力性功力锻炼。前者指的是当体内有明显的笃实之感后,则应不失时机的使其向空间延伸,此种延伸并非单纯的试力功法,其主要目的是顺应内劲的趋势,使其更完全、更具体的在空间得以体现。所谓动力性功力锻炼,则是把内在的静力性功力变为具有直接技击意义的功力训练,此种锻炼具有一定的技击与防守作用。如设想敌向我进攻,我则以相应的手段去防守去进攻。这种锻炼可振奋精神、激活细胞,可培养临阵不畏、临阵不乱的精神气质。王芗斋先生对此指出:“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面八方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

当矛盾桩具有一定内劲基础与精神气质后,即可由此桩衍化出具有极强技击性的实搏动作。所谓矛盾站就是前手为盾,后手为矛之意。作为后手的矛,可以不同的技击方式击出。此种技击方法,包含了守中有攻、攻中有守,攻防并进的两个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大成拳“打即是顾,顾即是打,发手便是处”的技击效能。下面以左式为例说明其具体练法。

先站成矛盾桩式,使左脚略向左开,此时可不必进行裹胯。两掌变为空握拳状,左拳拳心向内,右拳拳心向下,然后,稍向左转身的同时,左臂左拳如盾一样向左上方作磕挡动作,右拳如矛一样向前击出,其常见状态有四种:

1、右拳如矛以炮拳击出;

2、右拳略向下移,并使右臂外旋,拳心向上,然后,再以利矛之势,使右拳由下向前上方作钻击动作;

3、右拳如矛以栽拳之势向前下方砸去;

4、右拳下移至右肋相齐,同时,右臂略外旋使拳心向左,然后,以低位的利矛之势,使右拳向前作崩拳击出。

右式的练法与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熟练后,还可进行左右两式的交替练习,现以第一种情况为例说明。当我左臂左拳为盾,右拳似矛以炮拳击出后,上身右移,与此同时,右臂右拳随着外旋动作以盾之势向右上方作磕挡动作,左臂边内旋边下落至额前,拳心向下,然后左拳似矛并以炮拳之势向前击出。其它三种矛盾式动作与此基本相似。当定步的动作熟练后,还可以配合踩步、横步、三角步等一系列步法练习。

由于矛盾式的技击方法能使两手的攻防动作同步共进,因此,不论对其主动进攻还是被动还击,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当我以正面主动进攻时,我左臂以坚盾之势向前撞击对方头部,几乎与此同时,右拳似矛一样可以炮拳、钻拳、栽拳或崩拳分别击打对方的面部、咽喉、胸部或腹部。

我被动还击情况有:

1、当对方以右直拳向我面部击来时,我不躲不闪,迅速以左臂向左上方格挡其右臂内侧,同时在我稍向左转身之际,右拳以炮拳之势向前猛击对方面部;

2、当对方以左直拳向我击来时,我稍向右闪身,然后,在我左臂以盾之势迎挡其左臂的同时,右拳以利矛之势向前崩打对方左肋;

3、当对方以右摆拳击我左侧耳根部位时,我稍向后闪,然后迅速以左臂的盾牌之势由下向上撞击其右臂,使对方造成重心不稳,与此同时,我右拳则如疾矛以钻拳之势刺向对方咽喉;

4、当对方以右直拳或右摆拳向我击来时,我迅速以右臂由下向上撞击其大臂外侧,同时,随着肩胯的右转,左拳则似利矛向对方右肋猛刺。

欲使以上各法达到更好的技击效果,平时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模拟练习。这种训练需在两人之间进行,一方主动进攻,另一方作矛盾式的还击。开始时,进攻的一方动作要慢一些,还击的另一方也可在慢中领悟。随有练习的深入,动作可逐渐加快。最后,为了求得动作的真实性,双方可穿上护具,戴上拳套,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为进攻的一方可真打,还击的一方也不必手下留情,当双方动作能完全掌握而又能恰到火候时,则可脱护具去拳套,进行更加真实的对抗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搏杀中稳操胜券。

篇5:六年级矛与盾评课稿

本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这堂课上,江老师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江老师亲切的语言,自然平实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难发现,江老师还运用了预习单、学习单的形式,其实这节课是在我区大力推进“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节高效课堂。纵观整堂课,我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 、关注朗读教学,注重朗读感悟。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江老师努力让学生做到了“四读”:

整体读,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达成正确流利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信心和兴趣。

感悟读,深入理解重点句。古语云:“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其中对楚人的语言描写,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更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让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后,指导学生将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与读紧密结合,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个性化读,融入情境,活跃气氛。例如: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也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江老师的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还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关注预习,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当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否能够让学生经历一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预习过程,将从根本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没有预习就没有学习。

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预习单,引导学生从读文、识字、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这份预习单不仅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更是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只是把学生教懂,而是要把学生教会,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加强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江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

江老师的《寓言二则》中学法指导体现在以下四点:

(1)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即读通、读懂、明理、背诵。

(2)教给预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一份制定好的预习单,让学生按预习单预习,在学完《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后,教师又巧妙地安排学生模仿课前发的预习单对《鹬蚌相争》这则寓言设计预习单,进行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预习的方法。

(3)教给学生批注方法。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说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在读。”还有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译文解决文言字词意思等。

四、关注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江教师给足学生时间,按学习单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弄明白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从课堂上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五、关注语言训练,彰显语文本色。

江老师准确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学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

《寓言二则》一课语文训练有很多,比如:1、紧抓“誉”字,引导学生想象楚人誉其矛和盾时的神态、语言,反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楚人说的两句话。我想,文言中“誉”这个字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2、再如,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师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这句话会是谁说的,怎么说的,从而很好地理解和读好了这句话。3、“于物无不陷也”,引导学生感受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个双重否定句就更好了。4、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等,这都是语言训练。

此外,江老师的课上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出的:在拓展环节,江老师用精美的翻页向学生介绍了《韩非子》这本书,由一篇课文引出一本书,把学生从课本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空。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教育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完美无缺的课。对江老师的课我想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江老师在请学生表演楚人弗能应也的样子后,问:“他这样子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老师想引出“张口结舌”,但大多数学生说“哑口无言”,这应该也可以。可是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

篇6:矛与盾说课稿

华强中心小学

彭爱琴

一、说教材

《矛与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言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2.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立标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它有什么特点?。2.了解作者及出处。3.就课题提出疑问?

4.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出示三个重点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展示)1.指名学生读、评价。2.(配乐范读)(播放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读寓言,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4.指名读文,男女生分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句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展示)

1.自主学习:借助译文,疏通句意,了解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检测自学及合作学习的情况。

4.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

(四)研读课文,理解故事

楚人是怎么卖自己的矛和盾的?结果如何? 1.楚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2.他又是如何夸自己的矛的呢?(指名夸,评价,强调读出夸耀、吹嘘的语气。集体夸)

3.现在,你就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围观的人。你能来吆喝吆喝你的矛与盾吗?

4.他的盾和矛卖出去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①看看插图,围观的有哪些人?

②你觉得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你能用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5.听了这话,这楚人又是什么反应呢?(其人弗能应也。)6.他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了? 指导用“如果„„就„„”解说。

7.师:从图中可以看出,楚人不但没有卖出去矛和盾,还被问得哑口无言,遭到别人的笑话,多尴尬呀!8.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9.全班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指名上台表演。2.全班评价。

(六)深入探究,明白道理

1.图中大家都在嘲笑这个楚国人,那么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 2.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七)质疑再探,迁移延伸

1.故事中的楚国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结果买卖失败,遭人嘲笑。让我们来帮帮他,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2.我们在生活中遇见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例说说。师小结。

(八)达标检测

(九)布置作业,运用拓展

(1)把《矛与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结合情景,想象楚人“誉”时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事后他的心理活动,扩写《矛与盾》。

六、说反思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整堂课下时,课堂达标训练和拓展练习还没有进行。最后学生总结出的寓意和总结也是草草了事。

2.因为时间关系,设计的拓展练习没有进行,拓展练习本来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深化,正因为没有进行上,所以这堂课显得有些浅。

篇7:《矛与盾》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说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过于单一、死板而导致偏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在此环节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读自悟”才好。

对学生的评价不足,是我在执教这一节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可能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造成了课上评价的严重匮乏,比如在让学生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时有三名同学选择了买矛,一名同学选择了买盾,而大部分同学则是读懂了课文,选择了不买,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我匆忙了许多,没能对这四名同学作出“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你怎样想?”“知错就改,更加难得”等评价,造就了缺憾。在课下吉校长也曾和我交换过意见: “课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更为重要,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老师们认为呢?

备得充分、设得巧妙的同时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贴确与美丽些吧!

篇8:矛与盾的较量

分解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在介绍装甲材料的性能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装甲材料的防护原理。装甲材料一般被分为两种类型:分解能量型和吸收能量型。分解能量型材料通常强度较高,如高硬度钢和陶瓷。在多层装甲结构中应用分解能量型材料的目的是使侵彻弹丸破碎或快速分解其能量。换句话说,其可使动能弹在撞击装甲后形成碎片,并且碎片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偏离装甲。吸收能量型材料则可以吸收弹丸动能,并将它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上述分类是从理论上划分的,实际上大多数装甲系统都被设计成既能分解又能吸收弹丸能量,材料的选择则取决于设计师期望达到的防护程度。

钢材

钢的性能优异,经过适当的调质和热处理后,可以具有分解或吸收能量的性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钢通常以机械轧制均质装甲(RHA)的形式应用于军用车辆。轧制的装甲通常经过二次热处理(820℃~860℃),并在油或水中淬火以提高硬度,然后再经过回火处理(保持460℃~650℃加热数小时)以增加韧性,最后得到的产品才能称为均质装甲。选择不同的回火温度可以获得不同的机械性能和防护性能,一般较低的回火温度用于处理较薄、硬度较高的装甲,较高的回火温度用于处理较厚、硬度较低的装甲。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使同一块装甲的不同层面具备不同的性能。目前通常采用表面淬火法,使韧性较好的装甲衬层可以抑制装甲的裂纹扩展,硬度较高的防护层可以使侵彻弹丸碎裂分解。过去采用的方法有火焰淬火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虎王”坦克的装甲就采用这种工艺。这种工艺是将装甲表面加热到很高的温度,然后快速冷却(淬火)形成高硬度、脆性大的表层,离表层越远的层面硬度越小,韧性越高。

使一块装甲具有两种不同硬度的有效方法则是将两块不同的装甲轧制连接成一块。经过这种技术处理的装甲称为哈德菲尔德双重装甲(HAD),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采用,这种技术不断发展,现已演进为双硬度装甲(DHA)。双硬度装甲技术在美国仍是当前装甲板的主要生产技术之一,生产时将两块镍合金钢板辊压接合在一起,经过热处理后,轧制装甲一面含碳量高、硬度大,布氏硬度值达到580~710HB,而另一面硬度较低,布氏硬度值为450~530HB,能保持较好的韧性。

双硬度装甲在防护穿甲弹时的性能远好于高硬度装甲。不过,尽管双硬度装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因其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并没有受到太多青睐。

高硬度装甲是对布氏硬度值超过430HB的均质钢装甲的通称,其生产过程类似于轧制均质装甲,只是回火温度较低。较薄的高硬度装甲可用于防御铅/锑弹头,3mm厚的可以防御手枪弹,8mm厚的可以防御高速步枪弹,如初速为920m/s的5.56×45mm SS109弹。为了防御钢心穿甲弹,则厚度须达到12~13mm。瑞士莫瓦格公司的皮兰哈轮式装甲车族就采用了高硬度钢装甲,可以防御7.62mm步枪弹。其他安装高硬度装甲的车辆包括凯迪拉克·盖奇公司生产的“黄貂鱼”轻型坦克和LAV 300轮式装甲车族。

最近几年,常见一些轻质的附加式装甲系统与多孔高硬度钢装甲板组合在一起应用。多孔装甲的优点是质量轻,同样厚度时,它比均质装甲要轻得多。装甲板上钻孔使侵彻弹丸产生不对称负载,从而导致弹心在侵彻装甲板时产生弯曲负载,造成弹心断裂或至少造成侵彻过程中的不稳定。多孔装甲系统主要用于装甲人员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的顶装甲,如拉斐尔公司生产的TOGA附加被动装甲,1980年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已将其应用于以军的M113装甲车上。多孔装甲在防御采用低疲劳拉伸率(<3%)弹心的穿甲弹时非常有效,如B32 14.5mm、APM2 7.62mm穿甲弹等。

铝合金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7039铝—锌—镁合金,其在防御穿甲弹方面比过去的5083铝合金更有效。7039铝合金的强度比5083铝合金高,极限抗拉强度(UTS)达到420MPa,而5083铝合金的仅为280MPa。与轧制均质钢装甲相比,7039铝合金防御穿甲弹的性能更出色,尤其是在7.62mm和14.5mm穿甲弹垂直射入时,而且铝合金装甲在防御14.5mm穿甲弹方面的优势要比防御7.62mm穿甲弹时更明显。

尽管铝合金在装甲战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它还有很多缺点,最突出的就是:铝合金在受到攻击而产生抗拉应力时,常发生应力腐蚀断裂,在加工、组装或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均有可能引起铝合金疲劳。

另外,铝合金的抗裂强度比钢低,容易碎裂,而且熔点也比钢低,温度升高时很容易变软,变成碎粒后很有可能会燃烧。

钛合金

钛合金性能毋庸置疑,但高成本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钛合金装甲的成本是具备同样防护性能钢装甲的10-20倍。

虽然价格上处于劣势,但钛合金的强度可以与轧制均质钢装甲媲美,但密度只是钢的60%,因此,遭受同样的打击,相同重量的钛合金的防护效能比轧制均质钢装甲高30%-40%。

但是,钛合金也有其自身缺陷,即在一定的应力条件下,如弹丸的一小部分动能作用在装甲板上形成剪切应力时,钛合金比钢更容易产生绝热剪切(绝热剪切现象自1940年代提出,是在冲击载荷作用下金属材料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破坏模式)而断裂。不过当钛合金受到撞击或小、中、大口径穿甲弹打击时还不致发生剪切破坏。

合成材料

除了钢、铝合金、钛合金,合成材料的防御性能也在不断地被挖掘提高。合成材料一般由粘合的增强纤维基质薄板构成,典型的纤维材料包括高强度玻璃纤维(s-glass)、无碱玻璃纤维(E-glass)、凯夫拉、碳纤维、硼纤维和石墨纤维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合成材料本身并不足以抵御穿甲弹的打击,需要与陶瓷或高硬度钢板组合使用才能发挥效能。

和具备相同防护级别的金属装甲相比,合成材料装甲的强度不相上下,但重量能减轻10%~15%,而且合成材料是热绝缘体,有助于减少车辆发动机和排气筒的热辐射。如果生产成本允许,还可以用高强度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替代较便宜、强度较低的无碱玻璃纤维,重量还会进

一步降低。如果采用三维编织技术,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合成材料的重量,增强韧性和吸收能量的能力。

合成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已经用于一些试验车辆,如英国的先进合成装甲车辆计划(ACAVP)以及美国的相关研究计划。目前在军用车辆上成功应用的一个例子是CAMAC公司的CAV-100装甲车。这种车辆的装甲采用高强度玻璃纤维和酚醛树脂制造,通过压铸模法粘接在一起。CAV-100装甲车是对“虎式”越野车的改进,防护级别达到欧洲CEN标准中的B6级水平。

合成材料还是制作人体护甲的绝佳材料,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在抵御软尖弹打击的同时能够保持韧性、不破裂。说到人体护甲,在我国的武侠文化中可谓风靡已久,比如《鹿鼎记》中韦小宝穿的“金丝软甲”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宝物,可以“刀枪不入”。无论小说中的护甲是否真有其物,但现实生活中各国军队对人体护甲的追求则是矢志不渝。最早的弹性人体护甲采用蚕丝纤维制造,因为蚕丝的抗拉强度较好,是制造人体护甲的理想材料。1914年,奥匈帝国大公费迪南德被刺杀时就穿着这种蚕丝背心,不幸的是,他被射中脖子,防弹背心就无能为力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轰炸机机组人员装备了插入聚酯玻璃纤维防护板的防弹背心,这些具备较好刚性的防护板能够防御高射炮弹破片。到了现代,防弹背心通常由凯夫拉或尼龙织物制造,为了防御高速步枪弹的打击,背心中还嵌入陶瓷防弹板,以防御手枪弹、步枪弹,保护心脏和重要器官。

陶瓷

陶瓷在弹道防护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96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威尔金斯教授验证了陶瓷的特性,指出其高硬度和低密度特性将使陶瓷成为制造装甲系统的理想材料。事实上,人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认识到陶瓷在装甲防护方面的重要性,当时在金属表面涂了一层较薄的硬质搪瓷层以增强金属的防护性能。然而由于技术问题,这项研究直到i962年第一种硬质表层合成装甲问世才得以继续进行。从那以后,人们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以验证陶瓷装甲的最佳性能、结构和用途。

陶瓷由细小的粉末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烧结而成,在烧结过程中往往加入少量其他元素,最后的产物是一个多晶材料,结构非常牢固。所有的陶瓷材料都具有较高的强度,如装甲陶瓷的维氏硬度值为1500~3500HV。用于制造装甲的陶瓷材料一般密度都较小,比钢的一半还要小,如碳化硼陶瓷的密度仅为2.5g/cm2(大约是钢密度的1/3),同样的防护面积,重量就可减轻不少。

与陶瓷防弹背心一样,陶瓷装甲板常与合成材料衬里组合使用,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防护级别。陶瓷是易碎材料,其断裂韧度值较低,所以只能与其他装甲材料组合使用,并且不能承受任何疲劳或结构负荷(不像钢、铝合金、钛合金和合成材料)。易碎也意味着陶瓷不能抗多重打击,因此,它通常只是装甲系统中的一部分,常被包在夹层中使用。当然,陶瓷的易碎性也不全是缺点,其受到撞击时碎裂意味着弹丸能量在更大的面积上传递消耗,因此,弹丸击穿下一个防护层将会非常困难。事实表明,较厚的陶瓷装甲板在对抗成型装药金属射流时非常有效。

作为最硬、密度最小的陶瓷材料之一,碳化硼在1960年代就被用于制造防弹背心。但碳化硼的价格非常昂贵,影响其应用的广泛性,而且,碳化硼在防御高速钨心穿甲弹时表现不佳。为了增强陶瓷的抗多重打击能力,人们设计出了合金陶瓷装甲,将陶瓷微粒粘合在金属基质中。但这种方法是以损失金属材料的强度为代价的,因此,其防御穿甲弹的能力也大打折扣。其他增强陶瓷装甲性能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包括改良陶瓷装甲结构,为的是采用单一材料结构以最大限度利用陶瓷(硬度和耐压强度)和金属(延展性和韧性)的优点。这种材料通常由陶瓷表层和金属含量较高的烧结层组成,然而,高昂的生产成本掩盖了其性能上的些许优势。

陶瓷材料仍是当今各国致力研究的装甲材料,随着技术的突破、生产成本的降低,相信其将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新型材料与装甲新概念正在不断探索之中。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刀枪不入”,总归是人类的一个梦想。

篇9:《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故事教学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导入课堂就以学生们感兴趣的古代兵器入手,畅所欲言自己对古代兵器的了解,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学生们说出了矛和盾的形状、质地,连它们进攻和防御的典型特点也答了出来。整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何等的重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

篇10:《矛与盾》教案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同学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文言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文言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文言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1、理解意思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他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身的矛又夸了自身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身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同学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身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讪笑)

2、大家都在讪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讪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助,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协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干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文言文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文言文: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论是文言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假如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矛与盾》评课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他很努力作文下一篇:艾比湖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