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350

2024-05-23

伤仲永读后感350(共14篇)

篇1:伤仲永读后感350

伤仲永读后感350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 “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篇2:伤仲永读后感350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该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

但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己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现在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后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篇3:《伤仲永》教学案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有时会产生许多意外。 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

【案例回放】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给人深深的思考。文中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一直是教学中批评的对象,正是他使一个神童沦落为普通人。正当笔者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忽然被冒出的一个“弦外之音”打断了……

师:请同学们思考,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也可以从文中寻找。

学生齐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不是的。”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后面发出来。)

师:请谈谈你的高见。

生1:我觉得他父亲“不使学”只是很小的原因,是方仲永自己没有学。如果方仲永自己好学,像五岁时那样哭闹要书写工具,他父亲肯定会给他借或者买的。

生2:就是的,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父亲身上。

生3:是呀!开始他“忽啼求之”时他父亲就“借旁进与之”。

师: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

生4:即使让他去学习,他自己不好好学的话,也会 “泯然众人矣”。

生5:方仲永自己想学的话,我想他的父亲会尽全力支持的。就像我爸爸说的那样,只要我愿意学,将来考研究生,考博士,即使砸锅卖铁也供我读书。

师:是呀!我们今天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父母全力支持,若干年后,或许有的人成了大家名儒,有的人平平常常,看来成才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生6:我们不能做现代版的方仲永,而要借助今天的优越条件让自己走向成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反思】

这节课会出现这样的“意外”,简直是惊喜!本来是课后练习题,答案也是固定的,从文中很容易找到,但是由于这一“弦外之音”,大大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推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智慧。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感受,如果当时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横加否定和指责,让学生死板地接受标准答案,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就被浇灭了。难得的是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迷信文本,积极地思考。

新课标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动脑思考,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量,还要有适当的启发,“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逐步启发。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设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既考虑到优秀生的思维敏捷———学生自己思考,又照顾到潜能生的思维局限——— 可以在文中寻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有什么思维障碍,关注学生是如何突破障碍的。上述教学片断中“请谈谈你的高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是追问,让学生再思考,回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三、充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

虽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以重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悟到什么和学到什么,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达到“终身学习”“不教”的理想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要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研究中,通过追问、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接受挑战与超越,让学生自主感悟。

摘要:通过一个学生的意外发言,将《伤仲永》的教学推向深入,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

篇4:《伤仲永》教学实录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二则》,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海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主动上台):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小时候智对对子的故事……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对,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不再认真学习,以后会怎么样?

3: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

3: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如果他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4: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都有哪些了解?

1: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我们学过他写的《泊船瓜洲》。

师:你能背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3: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4:好像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4: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像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该生摇头,其他学生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遍。

(一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谁来评评?

1: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2: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时,感情把握得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2: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但是她读得声音很大,语速很快,显得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大家说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持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对吗?还有吗?

3: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诗四句”的“即”应读jí音,她读成了jì音;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1: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2:因为“宾客”后面带有名词,“宾客”在这句里作动词使用,表示认为谁是宾客、把谁当做宾客的意思。这和“不耻下问”的“耻”属同一种用法。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

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对。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生讨论、查找。)

3:我们认为“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也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4: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学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5: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上面三种都不是,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这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4: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指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

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遍。谁来?

(一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大家认为他复述得怎么样?

1: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到方仲永写诗很快时,他用了“刷刷刷”,很形象生动。

2: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情,看了让人想笑。

3: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XX同学,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认真想想。

3: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小时候具有写诗的天才。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这一阶段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3:“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齐答):“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齐答):“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

3:第二个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3:“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3:第三个阶段是他20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3:“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3: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3:才能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齐答):“父利其然也”。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齐答):惋惜、哀伤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4: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为一个庸才。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没能5岁就写诗(众生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5: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不使学”(众生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能让他继续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成了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6: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的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反映共性,又彰显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教师在教学中,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与知识点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单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本节课“说”的训练即是。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茂华中学)

(摘自《福建教育》)

篇5:《伤仲永》读后感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离不开后天的学习。

俗话说“勤能补拙”.即使你的脑子不聪明,但如果你肯用功读书,认认真真地学习,你也会取得好的成绩。正如我的一个姐姐,她并不聪明,她的老师也这样认为,但她从不放弃。她一直比别人多用两倍的时间去学习,凭着自己的努力,她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

同小仲永一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天资聪颖,但不用功学习,最终也难成大器。

篇6:《伤仲永》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得是: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他们家世代以耕田为业,在方仲永五岁时,还从来没见过文房四宝,忽然有一天,他哭着向父亲要笔、墨、纸、砚,父亲觉得很诧异,就向邻居借来,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提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给他指定事物仲永立刻就能作诗,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值得欣赏,大家都很惊奇,还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他父亲觉得这样很好赚钱,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到十二三岁时,他的才华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他的才华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无不替拥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亲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呀!因为贪图一点小利而抛弃了儿子仲永学习的大好时光。仲永从小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的多,但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而没有受到正规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好好接受后天的教育,岂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比古人好很多,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才能有所作为。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了灯泡,才让我们现代人不再点蜡烛、烧油灯;才让我们现在使用手机、电脑成为可能。爱迪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在一万多次实验后,发明了灯泡。我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也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有时候,我遇到数学难题,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出来,正要放弃时,我想到了爱迪生为了造灯泡,实验了一万多次,经历了一万多次失败,最终成功了。于是,我拿起笔,继续研究,最后也成功了。

篇7:《伤仲永》读后感

我们都知道,方仲永这个天才不加强教育都会变成常人,便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吧!他是个普通人,甚至还有点弱智,但是他自己发奋中,克服挫折,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不仅仅是爱因斯坦,在我的身边,也有许多亲近点的例子,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没有什么“天才和”和“庸才”.但一些人努力学习,天天坚持做题、写作,最后名列前茅,而有些人虽然很聪明,却始终不努力,像方仲永一样安于现状,就这样下去,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该做方仲永式的人物,应该迈起你的步伐,在生道路上越跑越快!

伤仲永读后感400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飘出,在校园里回荡,可我,却沉浸在了这故事之中。

方仲永,出生于农民之家,却有着出色的头脑,虽从未见过文房四宝,他却哭喊着向父母求要,这难道不是好学吗?我们――新一代的初中生,该不该向他学习这种好学的精神品质?

他才能杰出,不但能立即作出诗来,而且,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是十分好,甚至使整个县的秀才来观看。并且,他还能看着物体立马就写出诗来。

在美妙的一天里,对仲永诧异不已的同县人竟然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还有人用钱来购买仲永题名的诗。他的父亲灵机一动:“这难道不有利可图吗?”于是,他每天牵着仲永在同县人的家中做客,并不准仲永学习。

果然,好景不长,在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叫他作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当了。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如果问他的情况,那儿的人会叹息的说:“他已经与普通人没有不同的地方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会成这样?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说:“仲永,上天赐给他的才能胜过了其他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有才能的人许多,但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为普通人,那么,如果普通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的话,会怎么样呢?

篇8:《伤仲永》读后有感

华罗庚在顽强自学下,成为了着名的数学家,这个例子就告诉了我们后天努力有多么重要,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后天的教育,像华罗庚一样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篇9:《伤仲永》读后感感悟

方仲永五岁时突然能出手成诗,展露出惊人的才华,但由于目光短浅的父亲“不使学”,同县人只是“渐渐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加上自己不思进取,最终令人叹息地沦落为“众人”。方仲永的天资比一般人聪明得多,但即使再聪明,要是后天不接受系统的教育、自己不够努力,也必然会成为愚昧无知的人。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的学问再渊博,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注定要逐渐落后。仲永的事例给人们以警醒:“不勤奋学习就会落后”是一个公理。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你目前拥有多少学问、多大成就,你都作文Www.ZuoWEn8.Com/需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唯有如此,自身才会日趋完美。

爱因斯坦,科学界伟大的圣人,科学史上与他比肩的人寥寥无几。可他曾经是一个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的“笨”孩子,被老师们认为“无药可救”。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12岁就验证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娱乐,而z是把嘴闭上。”这略显风趣的话是爱因斯坦的人生信仰,这恰恰造就了“伟人”爱因斯坦。

篇10:《伤仲永》读后感(模版)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二篇: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 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如果不是这样,“唐宋八大家”可能就变为了“唐宋九大家”。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做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读《伤仲永》有感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但是却没有注意让方仲永进一步接受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件事情,揭示了天资与勤奋的关系。

天资和勤奋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好的天资是重要的,天资聪颖的人,只要付出比较少的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更易实现别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天资好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学习和工作,天资再好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

天资很重要,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资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或天资不够,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华罗庚或者是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但是他们都是科学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贤,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学习、勤奋刻苦„„

鲁迅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爱迪生就是一个适例。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考试成绩经常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的老师说他是个不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将勤补拙,兴趣广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和发明中度过的。爱迪生每发明一件东西,都经历了艰苦的过程。就拿发明电灯来说,他差不多花费了2年的时间,每天工作几十个小时,试了1600多种材料,最终才制造出能够亮很久的电灯泡。正是因为勤奋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约一千项创造发明,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成为后人尊敬、学习的榜样,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有人称赞他是天才,并询问这位“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时,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篇11:伤仲永读后感

仲永小时候,由于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中,没有书具,想学习都不能学习,五岁时哭着要求,才得到了父亲借来的书具。不像现在的我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习用具更是应有尽有,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良好的条件,认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可神奇的是仲永刚一开始“即书诗四句”竟然“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于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但是仲永后来却成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仲永变成这样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见人不管有多么聪明,如果不用知识来填充头脑是不行的。如果仲永的父亲让他去读书,而不是贪财,每天拉着他“环谒于邑人”,仲永的聪慧肯定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可是他的父亲不可理喻,他害的仲永变成了“泯然众人矣”。可见其父因贪图小利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王安石说的不错,“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有先天智慧的人,不能“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没有先天智慧的人,要“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没有先天聪慧没关系,只要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照样优秀!

篇12:伤仲永读后感

如果牛顿不是巧合的话,那么万有引力的发现将遥遥无期,因为就算是没被苹果砸中就罢了,但如果被砸中的是一堆苹果的话,他肯定会被砸得晕头转向而被送去医院,即使没什么大碍,他也不会琢磨万有引力而是琢磨如何避免意外伤害,从此就成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保险公司老板。

在一个,假如不是机遇,那么诸葛亮也不会有人人皆知的舌战群儒了。如果在他讥笑陆绩时果盘里的橘子不甜的话,那么陆绩吃后,一来觉得寡淡无味,二来也不会偷放一个到口袋里去,那么诸葛亮也找不到陆绩的短处,这诸葛亮的“威名”必定也会大打折扣了。

老师们常言:天才始于勤奋,但在面对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人人都勤奋,那么想要取得非一般的成就,还必须靠天赋,像小品演员赵本山身上就有一种天生的喜剧元素,他一出场,就算什么也不做,也会赢来一阵掌声。由此看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一的汗血与灵感也就站得住脚了。

当然,伟大的成功也不只是靠天赋,在适当时,必要付出一些努力,只是,仲永因为种种原因什么也没学习。

篇13:《伤仲永》读后感作文

要素之一:天赋

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天赋是成功的基石,至关重要,天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善于利用自己天赋的优势,成功就会事半功倍。方仲永自小天资过人,“竟能指物作诗立就”,成功之路已然具备良好的基础,可他却自恃天资聪慧而不知珍惜和利用,整天游手好闲,最后落得类同凡人的下场。

要素之二:勤奋

有人说: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勤能补拙,有个叫“笨鸟先飞”的成语,讲述的就是没有天分的人如果能勤勉上进,发奋图强,成功也并非遥不可及的道理。爱因斯坦天资一般,但经过无数次的艰苦挫折,凭着勤奋与努力,创立了相对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天资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去描绘美好的未来,避免方仲永式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要素之三:坚持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功之路是漫长的,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努力。唐代诗人李白自小贪玩调皮,常在课时从家中溜到山间玩耍,一次,在溪涧边看到一位老婆婆奋力打磨一根铁棒,心生疑惑,询问原因,老婆婆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让李白大彻大悟,从此发奋图强,毫不懈怠,终于成为一代“诗仙”。“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一直坚持,往往会让努力半途而废,坚持了,量变终会演化为质变,成功也就唾手可得。

篇14:《伤仲永》读后感个人感悟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该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

但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己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现在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后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上一篇: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存在的误区--杨盛荣下一篇:涉及到胖的幽默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