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2024-04-17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通用14篇)

篇1: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不打扰别人。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活动准备:

1、大树背景图一幅,小黄莺、啄木鸟、小松鼠、小猴子、睡着的鹿宝宝和醒来的鹿宝宝图片各一。

2、故事磁带,音乐磁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黄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教师:这是谁?它是一只小黄莺,它可爱唱歌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发生在这只小黄莺身上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爱唱歌的小黄莺》。

二、教师操作图片,完整讲述故事。提问:(1)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2)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谁住在大树的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大树的最下面?(3)小黄莺可爱唱歌了,可为什么小松鼠叫小黄莺不要唱歌?

三、师幼合作讲述故事。

1、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引导幼儿讲述。

2、讨论:小黄莺最喜欢唱歌了,可现在鹿宝宝在睡觉,它不能唱了,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们给小黄莺想想办法。

3、分享交流: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睡觉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四、师幼完整欣赏故事录音。

1、引导幼儿静静地等待小鹿醒来,在最后时刻,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原来熟睡的小鹿形象。

2、以小鹿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黄莺和小朋友们。

3、播放音乐磁带,带领幼儿和小黄莺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篇2: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设计意图:

《爱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这一悬念,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美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作品中角色较多,我将有关角色认知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为理解故事埋下伏笔;故事后半部分层层递进,既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理解、想像的线索,又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用旧挂历自制的有层次的图书及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卡片,书的内页制作如图,前一页都比后一页短一些,每一页上都有一棵树的造型。

2.利用图书的封面、封底绘制一棵大树。

3.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第一遍听故事,突出认知――别人睡觉时不要唱歌,不能吵醒别人。

1.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图画书,展示用封面、封底制作的大树,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猜故事可能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最下面?

(3)提问: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听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经验,为小麻雀想想办法

1.展示图书。

教师打开图书,让幼儿了解本书结构,然后将动物卡片分别粘贴在不同的页码上,合上书。

2.合作讲述。

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留给幼儿讲述。

3.分析讨论。

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可现在不能唱了,怎么办呢?(轻轻地唱;到别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觉,等等。)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鹿宝宝醒了再唱。)

三、第三遍听故事,行为练习――和小麻雀一起为小鹿唱最好听的歌

1.播放录音故事。

2.引导幼儿静静地等待小鹿醒来,在最后时刻,教师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原来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带领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4.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附: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

教学反思: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

同时,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小鸟、小乌龟、小兔子等动物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语表达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单一、个别小朋友还出现不愿意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让他们在喜欢的角色中更加激发孩子其说的愿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理解和体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目标。

首先从认知目标中让孩子理解故事,通过图片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

其次在能力目标中培养孩子根据图片内容参与故事讲述,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

最后在情感目标中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培养移情意识。在活动中我让孩子重点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同时突破难点让孩子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法!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点,我在这节课中利用废旧挂历,通过翻阅自制的绘本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移动教具让孩子感受上、下空间方位,从而让幼儿有兴趣的接受并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动物的对话,感受愉悦情感。最后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培养幼儿移情意识,进一步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整个活动下来虽然很流畅,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平时孩子还要活跃,在这节课中还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动性,让全体孩子都能更加大胆的去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同时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游戏,让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游戏中显得更加活跃。

篇3: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1. 有利于增强大班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无论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国外传来的节日,都会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增加愉快、活跃的气氛。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幼儿很容易感受到节日文化传递出来的精神价值,从而有效增强幼儿的道德情感。以端午节为例,学生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从而对大诗人屈原产生敬仰的情感,并产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爱”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

2. 有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

大班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影响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因素较多,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节日活动中包含了对于幼儿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其中主要宣传的都是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的内容,如果有效加以利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例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中秋节等,都突出展示了阖家团圆、孝道的情感。此时教师再运用“爱”的教育实践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互相帮助、邻里和睦等思想,就能充分发挥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3. 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责任感

传统文化节日背后传递出的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磨灭的,已经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共同努力的。大班幼儿是国家发展最新一代的传人,运用教育的平台,让孩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产生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结合节日活动促进大班幼儿“爱”的教育实践分析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爱”的教育理念

“爱”是一种有关内心的情感体验,爱的教育属于一种优秀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时期,最应当关注的是孩子内心的健康成长。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内在情感,以及外在物质同时进行关爱,任何一种忽视孩子内心情感的教育都是不成功的。幼儿与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进行“爱”的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心理出发,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运用科学的方式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实际行动和内心变化中,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节日活动为“爱”的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契机。教师运用节日活动来丰富孩子内心世界,让孩子增加对于外在世界的感触,不断发展智慧,增加知识,打好价值观基础。

2.“爱”的教育要综合考虑多个主题

对幼儿某些教育方面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幼儿某些方面发展的落后。在幼儿节日活动中,情人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常常受到忽视。其实这些节日所传达出来的文化精神对于幼儿人格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情人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从而让幼儿形成对家庭幸福美满的审视。劳动节可以让幼儿对劳动形成光荣认同感,并想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建军节可以让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爱,对保家卫国的战士的爱。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爱”的主题,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保障。

3. 创建有爱的节日活动环境

幼儿园活动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在节日活动中,积极创建有效的主题环境,能够更加突出“爱”的主题。例如,教师要合理布置班级区域,对班级各个部门的内容进行明确说明,并设置适当的活动材料,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氛围。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适当扩大活动区间,防止由于拥挤等出现碰撞、争执等意外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爱”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环境的“爱”,运用展板、宣传栏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并时刻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变化。突出表现节日文化中的爱,并同时传递文化节日中的常识性知识,让学生在“爱”的主题的关注下,增强对情感的理解。

在大班幼儿中举办节日活动,是传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了解外来文化、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工具。教师运用“爱”的教育实践,来扩大节日活动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孩子道德情感的发展。有利于清晰地分析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有利于为幼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案。不仅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幼儿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

摘要:节日活动承载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以及外来文化的特色,对我国幼儿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义。结合节日活动来对大班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发展,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结合节日活动来促进大班幼儿“爱”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节日活动,大班幼儿,爱,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加渔,向晶.儿童研究的视域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2014(7).

篇4: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关键词:节日活动;大班幼儿;爱;实践

一、结合节日活动促进大班幼儿“爱”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增强大班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无论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国外传来的节日,都会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增加愉快、活跃的气氛。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幼儿很容易感受到节日文化传递出来的精神价值,从而有效增强幼儿的道德情感。以端午节为例,学生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从而对大诗人屈原产生敬仰的情感,并产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爱”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

2.有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

大班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影响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因素较多,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节日活动中包含了对于幼儿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其中主要宣传的都是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的内容,如果有效加以利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例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中秋节等,都突出展示了阖家团圆、孝道的情感。此时教师再运用“爱”的教育实践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互相帮助、邻里和睦等思想,就能充分发挥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3.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责任感

传统文化节日背后传递出的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磨灭的,已经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共同努力的。大班幼儿是国家发展最新一代的传人,运用教育的平台,让孩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产生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结合节日活动促进大班幼儿“爱”的教育实践分析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爱”的教育理念

“爱”是一种有关内心的情感体验,爱的教育属于一种优秀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时期,最应当关注的是孩子内心的健康成长。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内在情感,以及外在物质同时进行关爱,任何一种忽视孩子内心情感的教育都是不成功的。幼儿与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进行“爱”的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心理出发,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运用科学的方式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实际行动和内心变化中,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节日活动为“爱”的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契机。教师运用节日活动来丰富孩子内心世界,让孩子增加对于外在世界的感触,不断发展智慧,增加知识,打好价值观基础。

2.“爱”的教育要综合考虑多个主题

对幼儿某些教育方面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幼儿某些方面发展的落后。在幼儿节日活动中,情人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常常受到忽视。其实这些节日所传达出来的文化精神对于幼儿人格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情人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从而让幼儿形成对家庭幸福美满的审视。劳动节可以让幼儿对劳动形成光荣认同感,并想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建军节可以让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爱,对保家卫国的战士的爱。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爱”的主题,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保障。

3.创建有爱的节日活动环境

幼儿园活动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在节日活动中,积极创建有效的主题环境,能够更加突出“爱”的主题。例如,教师要合理布置班级区域,对班级各个部门的内容进行明确说明,并设置适当的活动材料,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氛围。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适当扩大活动区间,防止由于拥挤等出现碰撞、争执等意外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爱”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环境的“爱”,运用展板、宣传栏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并时刻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变化。突出表现节日文化中的爱,并同时传递文化节日中的常识性知识,让学生在“爱”的主题的关注下,增强对情感的理解。

在大班幼儿中举办节日活动,是传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了解外来文化、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工具。教师运用“爱”的教育实践,来扩大节日活动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孩子道德情感的发展。有利于清晰地分析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有利于为幼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案。不仅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幼儿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

参考文献:

[1]冯加渔,向晶.儿童研究的视域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 2014(7).

篇5: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爱唱歌的小麻雀》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幼儿园 孙 梦设计意图: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针对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要关心别人,个人的行为不要影响别人,培养幼儿初步的关心意识。在这节活动的各环节设计上,以《纲要》为依据,我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并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更好的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也是幼儿更好的体验这种环境所带来的语言交流乐趣,从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注意倾听打下更好的基础。故事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是更好的体现出小班幼儿语言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的情感。

2、在情感体验中,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

3、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洪亮。活动准备:电脑课件、麻雀头饰一个、《扮家家》录音带活动过程与指导:

1、带幼儿进入教室,引出主题。教师:“小朋友们,我来扮演‘麻雀妈妈’,你们当我的‘麻雀宝宝’好不好?”幼儿回答。教师:“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你们唱歌给妈妈听吧。”(配课

教师放录音带)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2、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对话。(重点)(配课教师:“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同时,停止音乐)教师和幼儿停止表演。教师:“是谁在说话?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呀?”(屏幕出现猫头鹰)教师:“咱们去问问猫头鹰吧”教师带领幼儿:“猫头鹰,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猫头鹰:“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下面的朋友?下面的朋友是谁呀?” 幼儿猜想。(屏幕出现小猴子)教师:“我们问问小猴子”(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猴子,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猴子:“小猴子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蝴蝶)教师:“我们再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蝴蝶,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蝴蝶: “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蝴蝶:“它是怎么说的?” 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松鼠)教师:“快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松鼠,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松鼠: “是呀,是我不让你们唱的?”教师引导幼儿:“问问它为什么呀”幼儿提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小松鼠:“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教师:“小松鼠让我们去看看,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了!”(配课教师模仿“呼噜呼噜”的声音,然后屏幕出现睡觉的小花狗)教师:“啊!怎么了”引导幼儿回答:“小花狗在睡觉。”教师放低音量:“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主动想办法)教师:“好吧,我们不要吵醒小花狗”带领幼儿带一旁围坐下来,教师:“那么妈妈讲个故事文档仅供参考

给你们听吧。”

3、教师讲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并提问。提问:(1)“故事中都有谁呀?”(2)“小麻雀是怎么问它们(按故事中顺序逐个问)?”(3)“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了?它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了?”(4)“小麻雀是怎么做的?”(5)“你们喜欢这只小麻雀么?为什么?”(6)“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大声讲话?”

4、教师总结。教师:“可是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那我们悄悄到别的地方去唱吧。”带领幼儿离开教室。

附: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蝴蝶问:“小蝴蝶,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蝴蝶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大树下一只小花狗正在睡觉呢。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小花狗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小班语言

逗蚂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依据诗歌内容,编排一个情境表演。

2、表演用的道具:

(1)画有蚂蚁的小图片若干,并用绳子系上。

(2)用黄色绉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绉纸剪出长条作青菜。

(3)一双筷子,一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幼儿操作材料“逗蚂蚁”。

活动过程

1、借助幼儿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猜“老师要请谁到班上来做客”。再请三四个幼儿扮作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

3、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

(1)师:你们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招呼它们的?

(2)小蚂蚁来了以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它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幼儿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其中的对话部分。

5、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饭?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

(4)用什么碗?

6、请每位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念到最后两句“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时,小朋友做出搬米或搬菜,或搬运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夸张一些。

篇6:小班语言教案《爱唱歌的小麻雀》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积极参与语言游戏活动,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麻雀手偶一个、高高的大树和小草背景图( 从上至下不同的位置隐藏猫头鹰、小猴子、小松鼠、小鹿的图片)

2、“爱唱歌的小麻雀”字条。录音

3、动物头饰,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播放歌曲《一只小麻雀》

师:是谁在唱歌呀?(小麻雀)老师邀请这只爱唱歌的小麻雀来做客,我们一起欢迎它的到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小麻雀的故事叫《爱唱歌的小麻雀》――出示字条

二、分段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故事值得对话。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讲到“忽然,树下传来了一个声音”提问:那个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呀?说了什么?叫谁不要唱歌了?

幼儿猜想:请小朋友猜一猜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了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教师继续讲故事……

提问:小麻雀是怎样问猫头鹰的?猫头鹰是怎样回答的?小朋友猜猜看,猫头鹰下面的朋友是谁呢?(是吗?我们看看到底是谁?――拉出小猴子图片)那小麻雀会和小猴子说什么呢?――观察小猴子的动作,小猴子会说什么呢?(配上动作)

教师继续讲故事…….

提问: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了?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小麻雀唱歌很好听,小松鼠为什么不让它唱呢?请小朋友猜猜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师继续讲述故事以又轻又慢又神秘的语气讲述,并轻轻的拨动草丛,让幼儿看到小鹿。

提问:现在,谁知道小松鼠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了吗?当小麻雀看到鹿宝宝在睡觉后,他有事怎样做的呢?

讨论:你们喜欢小麻雀吗?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也要安静,不吵闹?――播放PPT课件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也要学会关爱朋友,当小朋友看书时,要安静不要声讲话,午休时,不和别人讲话,进餐时,不要打扰别人吃饭…….

三、分角色表演故事,续演故事。

1、师:小动物们听到小朋友这样关心自己的好朋友。它们悄悄地飞到了小朋友的椅子下。来,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

(小朋友们轻轻地拿出小动物头饰)

2、师: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飞到你身边的小动物是谁? (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小动物,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小朋友们各自戴上小动物头饰,教师戴上小麻雀头饰。)

3、师:猫头鹰在哪里?(在这里)。

师:嘘!轻一点,谁在睡觉啊?(小鹿宝宝)

师:是呀,小鹿宝宝正在睡觉呢,我们要――(轻轻地说)

师:猫头鹰,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师:啄木鸟,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啄木鸟):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师: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师: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师:为什么呢?小鹿宝宝在睡觉。

师:哦!快看,小鹿宝宝美美地睡了一觉。现在,它伸伸懒腰醒了。

(教师出示一只睡醒的小鹿图片)

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师:让我们一起和小麻雀唱歌,跳舞吧!

四、教师打开录音机,播放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跳舞。

活动反思:

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同时,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小鸟、小猴子、猫头鹰等动物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语表达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单一、个别小朋友还出现不愿意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让他们在喜欢的角色中更加激发孩子其说的愿望。依据《指南》语言领域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理解和体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目标。

整个活动下来虽然很流畅,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1、在整堂课的时候应该给幼儿更多自我表现得机会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在故事的讲解中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故事中小麻雀和其他小动物的对话。

2、认知上的错误,麻雀是不会唱歌的而且歌声并不好听,唱歌唱的很好听的应该是黄莺。

篇7:大班语言《爱唱歌的大恐龙》

活动目标:

1、学习仔细倾听,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学习控制自己的声音。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挂图第6号

画一个禁止大嗓门标志:在张大嘴巴上打个“×”

活动过程:

一、产生悬念

1、今天我们有个新朋友来了,猜猜是谁?

出示图一

大恐龙在干什么?人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捂着耳朵、闭着眼睛、讨厌大恐龙)

师:你们猜猜人们为什么都讨厌这只大恐龙呢?(幼儿发散思维,教师及时肯定)。

2、在一座城市里有一只爱唱歌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请幼儿仔细倾听。

二、欣赏故事

教师结合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一

(1)在楼房的最顶层住着谁?

(2)人们喜欢它吗?

(3)为什么人人都讨厌这只大恐龙?讲故事“有一栋很大很大的楼房..... .大楼就倒了”。

(4)我们小朋友来想想办法,让大恐龙不发出讨厌的声音?(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5)听听故事里的人们想到了什么办法。

2、出示挂图二

(1)为了让恐龙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大家想了什么办法?

(2)土豆能让大恐龙停止唱歌吗? 。讲故事“人们想办法......统统吃光了”。

(3)土豆吃完了大恐龙还会唱歌,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大恐龙闭嘴。

3、出示挂图三,讲故事“大家又准备了一个......‘啊... 噢...’”:

(1)人们又想了什么办法让恐龙不发出声音?

(2)玻璃罩能让大恐龙的`声音不传出来吗?为什么?

4、出示挂图四

(1)谁在大恐龙耳边说了一句话?

(2)小姑娘在恐龙耳边说了什么话?

(3)大恐龙改正嗓门太大的毛病了吗?讲故事“这时候......结束”。

5、师: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听听录音机里讲的故事吧!

三、说说大嗓门的坏处。

1、人们喜不喜欢恐龙的大嗓门?

2、请幼儿听一段吵闹声,引导幼儿说说大嗓门的坏处,如大嗓门会吵得别人谁不着觉,大嗓门会吓人一跳,大嗓门的声音会让人心烦,等等。

3、看,老师这里有一个标记,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4、这个标记告诉我们不能很大声的说话,不能叫。在什么时候不能大声说话呢?(如: 看电视、看书、上课、吃饭、睡觉等时候)

篇8: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一、精选课题,精心准备

在教材中,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共同讨论,让每一个孩子对选择的话题事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没有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开展选择与讨论的。所以,选择与讨论是伴随幼儿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展开的。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对讨论的话题作出积极的反应,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在选题与讨论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对说的孩子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锻炼,对听的孩子而言,通过听到的话,运用大脑的思维变成具体的形象,也是对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游戏的准备过程,也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想象的用各式各样的道具表现出来,把准备工作作为一个愉快的游戏来参与。

由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必须根据课题要求进行想象,根据提供的道具所表达的意思,将自己的感知和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真正做到了“说——做——说”相结合。因为是孩子们自己选择准备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一话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有话愿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美好、自由的语言环境,真正体现“寓教于乐,乐趣无穷”的教学观点,为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通过大家共同讨论,选择话题,动手动脑准备道具的过程,观察每个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起到调节,支配作用。比如对在选题中,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给大家起一个带头作用,启发引导没有主动发言的孩子,顺着这个思路去想,诱导他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思考,使他们增强信心,敢于发言,踊跃发言;在道具的准备过程中,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激励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多多动手去准备,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让他把听到的话用具体的道具表现出来,并诱导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带动大家一起准备,给每一个孩子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同时又使孩子们相互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促进与发展。老师在让幼儿说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与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孩子在“说——听——做——说——听”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开拓思路,激发想象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没有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但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是未开发的金矿,他们去小猫小狗的世界嬉戏,在蓝天中翱翔,与白云去做伴,在小草小花的天地同乐。在游戏活动中,把视觉、听觉、行为相结合,把看到的、听到的、理解的统一起来,使幼儿更好地掌握与表达课题的主旨,丰富想象力,从而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游戏活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大程度地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不仅开发了幼儿的想像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也反应了幼儿对语言活动兴趣的增加,幼儿语言交往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空间,任他们自由的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去发挥,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使不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篇9: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关键词:语言;幼儿;阅读;观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1-02

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作为一种以游戏为主的新型语言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语言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能让幼儿扩充知识经验,升华幼儿的思想情感,迁移儿童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幼儿园大班语言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在语言区域活动中会发现有的幼儿不感兴趣,在活动中不专注,不能大胆的进行表述,使得活动没有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就如何让幼儿对语言活动感兴趣?让活动变得有效,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的我如果不采取一些好的方式方法给予引导,可能就会使幼儿对语言区域活动越来越没有兴趣,最终导致语言区域活动流于形式。本文以兰馨幼儿园大(3)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大班幼儿语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了关于语言区域活动的文献理论,从中学习和借鉴了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并将自身在开展语言区域活动中的一些相关经验以及在见习观摩学习过程中所看到相结合的方法。

2.访谈法:通过在兰馨幼儿园与大班几位教师的谈话,探讨了提高语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些方式方法,在大(3)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重点观察了语言区域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跟踪记录幼儿在语言区域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大班幼儿语言区域活动有效开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大班幼儿语言区域活动无效的分析。

语言区域活动的有效与无效跟教师和幼儿都有直接关系,首先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不能很好的组织活动,影响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没有激发幼儿对此次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所提出的要求表述不够清晰。无效的语言区域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兴趣,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幼儿对语言区域不感兴趣,活动结束教师无指导和评价。其次幼儿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语言区域活动中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有时不够安静,注意力不集中,不停地更换手中的材料,不细致的欣赏图书、玩书、打闹,看书过程中有不安静因素,活动还未结束时幼儿就想离开活动区,幼儿不主动整理材料,有乱扔材料现象,有些书没有规整的放回原处,甚至有些材料有损坏现象,没有养成良好的区域活动习惯。

(二)大班幼儿语言区域活动无效的原因。

1.在开展语言区域活动中,因为在创设各班区域环境时,创设的区角较多,使教师对有些区域创设的不够合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对语言区域创设时没有针对本班幼儿情况、年龄特点进行合理创设,教师只是随意的创设了环境,没有考虑是否跟主题相关联,久而久之使幼儿对语言区域没有兴趣。

2.教师自身存在懒惰心理,不考虑选择适宜、具有针对性的材料,没有及时根据主题发展即时的补充相应材料,语言区域中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比较随意,有时候一学期、甚至半学期都不更换材料,材料单一,没有考虑材料是否适合本班幼儿,是否是幼儿感兴趣和喜欢的,材料内容不够新颖,没有实质的教育意义。

3.有些教师在语言区域活动中虽然让幼儿自主进行,但如果幼儿出现了问题也不给予指导,也不进行观察。

4.从活动开始至活动结束,教师报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有时教师急于完成活动,没有就整个语言区域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好的、不好的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提高大班幼儿语言区域活动有效性的方法

(一)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合理设置语言区域。

创设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善于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主题方案,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阅读兴趣显著提高,大班儿童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合理设置语言区域对幼儿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根据班级特点设置语言活动区,区域要有个性鲜明的布置,在语言区角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量的、不同内容的图书,立体动、植物图片增加了视觉效果,手指偶可丰富幼儿的体验,还有大头娃娃、头饰、大型故事图片及幼儿感兴趣的录音带等,这些都合理的放置在区域中,供幼儿自主选择,并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从而激发了幼儿大胆表达的愿望。

(二)投放合适的阅读材料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

大班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愿意模仿别人说话,喜欢重复听相同的故事,掌握词汇的速度很快,有的己能运用简单的复合句。因此要选择画面生动、色彩鲜艳,语言简单、准确、内容短小,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图书。材料的投放还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比如:在语言区域活动可以投放—张图片,让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学习简单句,如:小鱼游小猫吃鱼小朋友笑等等,甚至还可以投放单幅的卡片,如:《宝宝认识大卡》让幼儿学习发音,鼓励孩子与老师一起念小狗、小猫或更简单的叠音词。丰富、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活动兴趣,推动幼儿的想象,充实活动内容,对活动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适时的给予指导。

活动中的指导也很重要,教师在幼儿语言区域活动过程中充当的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要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就要将权利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的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并以鼓励性言的语来引导幼儿,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总之,一次有效的语言区域活动还需要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曹丽莉.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9期。

篇10: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1、能听辨音源的方向,提高听音能力。

2、能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参与游戏。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1、音乐盒、沙锤、铃鼓

2、头饰(小动物、大树、河流、石头)

3、小仙女(助教老师),老狼(助教老师)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有一天,小动物在森林里玩的开心极了,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森林里一片漆黑,看不见回家的路了,就在这时,小动物们遇上了可怕的老狼,这可怎么办呢?大家都非常着急。幸好,有个好心的小仙女出现了。她用爱心的音乐盒帮助小动物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2、认识“小仙女”和“老狼”

分别出现“小仙女”和“老狼”两个角色让幼儿认识。

3、角色扮演

让幼儿自选角色,并带上头饰。教师边讲故事,幼儿边表演。

(1)“现在这就是大森林了,让我们尽情的和朋友们玩吧!”

(2)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看到老狼出现的时候,“小动物们”就将自己的头饰向下拉,遮住眼睛。

(3)小仙女来帮助大家了。小动物们跟随“小仙女”音乐盒里的音乐,慢慢地向前走。幼儿听辨声音的来源,跟随“小仙女”前进,寻找安全的出路。

(4)音乐停止,幼儿摘下头饰,高兴的欢呼,一起说:“谢谢小仙女!”

(5)游戏重复几次后,可请一幼儿拿一种乐器学扮小仙女。请小动物们分成两组,一组跟随音乐盒的音乐走,另一组跟随乐器的声音走,加深难度。

4、幼儿同小仙女制服了老狼,快乐的在森林里玩。

活动反思:

在《小仙女的音乐盒》这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情景化的游戏方式,因为我班孩子人数太多,因此我设计了多个角色,如大树、小动物、河流、小石头,孩子们在活动时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喜欢动的孩子和喜欢静的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所释放,参与到其中。

通过这次感官训练,我发现游戏化、情景化的表演确实很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喜欢演绎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的声像。

在活动中,“小动物们”能够按照游戏规则参与进来,并能够较准确地听辨声源的位置。但孩子们只能听辨出音源的前后左右,并不能很好的听出音的高低位置,这有待于我们以后的训练。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可根据幼儿情况设置三个或四个音源让幼儿听辨,加大了声音的干扰,为听辨制造更大的困难。

篇11: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执教人:县中心幼儿园 陆小妹 执教日期:2018年1月24日

一、活动名称:不敢张嘴的小鳄鱼

二、教材分析:《不敢张嘴的小鳄鱼》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小故事,故事讲述了食肉动物小鳄鱼当当鱼当当和小鸡成了一对好朋友,小鳄鱼当当的爸爸妈妈非常不理解,指责小鳄鱼当当是个大傻瓜,并叫鳄鱼吃掉小鸡来填补自己的身体。小鳄鱼当当再次见到小鸡时又出现了本能的流口水、肚子咕咕叫的生理反应,可是对站在自己面前说着友好和关心的话的小鸡,小鳄鱼当当却不敢张嘴,因为他担心自己一张开嘴巴就会把小鸡给吃了。在内心的纠结和矛盾中,善良的小鳄鱼当当选择了不张嘴辩解,为了不伤害小鸡,最终小鳄鱼当当孤零零的一个人离开了小鸡。这个故事通过矛盾的心理、反常的情节吸引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善良和友谊的美好,在孩子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给予了正面的熏陶和引导,是个很有价值的文学素材。

三、活动目标:

1.能通过画面上的提示,猜想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并积极参与交流讨论,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2.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当当不张嘴的真正原因。

3.感受故事主人公当当纠结、矛盾的心理情绪变化,体验友谊的美好。

四、活动准备:故事PPT、故事记录表一张。

五、活动过程:

(一)讨论:鳄鱼最爱吃什么食物?如果你也拥有一盘烤鸡,你会怎么做?

(二)分段欣赏故事视频。根据故事画面上的提示,猜想故事情节。

1.播放故事PPT第一张,讨论:你觉得鳄鱼和小鸡会是朋友吗?为什么?记录:把你的意见写标在相应的题板上。

2.播放故事PPT第二张,讨论:当当是个大笨蛋吗?为什么?记录:把你的意见写标在相应的题板上。

3.播放故事PPT第三张,讨论:你觉得当当应该吃掉小鸡吗?为什么?记录:把你的意见写标在相应的题板上。

4.播放故事PPT第四张,讨论:小鸡为什么生气了?当当为什么一直不张嘴说话呢?

(三)完整欣赏故事,再次感受当当复杂的心理矛盾和情绪变化。孩子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更正自己的标记。

听完故事以后,你们的想法有没有变化呢?你觉得鳄鱼和小鸡是真正的朋友吗?当当是个大笨蛋吗?他是否应该吃小鸡呢?

(四)小结:当当是一个善良、善待朋友、充满爱心的小动物,他不张开嘴巴是因为担心自己忍不住把小鸡吃掉。所以我们要向当当学习,做一个善良、善待朋友、充满爱心、珍惜友谊的好孩子。

(五)延伸活动。绘画活动:给当当的一封信,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与表达。附:

不敢张嘴的小鳄鱼(故事)

怎么?小鳄鱼当当竟然和一只小鸡交上了朋友?所有住在鳄鱼河的鳄鱼们都惊讶极了!这是因为鳄鱼河里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他们常常得饿着肚子上床睡觉。他们来到当当家门口,生气地大叫:‚当当是个大傻瓜!‛当当的爸爸也说:‚孩子,你真是够傻的,送到嘴边的美餐竟然不吃!你知道吗?对于我们鳄鱼来说,鸡肉是最有营养的美食呀!‛

当当的确不知道小鸡是可以吃的。他心里想:‚怪不得和小鸡在一起的时候,肚子老是‘咕咕咕’叫,口水老是‘吧嗒吧嗒’流个不停。‛‚你不是和小鸡约好了今天见面吗?‛当当的妈妈说:‚今天你一定要把她给吃了,补补身体,知道吗?‛当当点点头。

当当的确觉得很饿,他慢慢朝草地走去。远远地,他就看见那只小鸡叫着朝他跑来。‚嘿,大朋友,你好!‛小鸡来到当当面前,就站在他的嘴巴边。当当不敢张嘴说话。一看到小鸡,他就想起了和小鸡一起散步、做游戏、讲故事、说笑话的情景。他马上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吃小鸡了。

但是听到自己肚子在‚咕咕咕‛叫。他担心自己一张嘴就会把小鸡吞到肚子里去。小鸡又问:‚你吃过早饭了吗?你不舒服吗?‛当当不敢张嘴说话。他感觉到口水正从嘴角流出来。小鸡有点不高兴了,更大声地问:‚喂,你怎么了?人家问你话,你怎么可以不理呢?‛当当仍然不敢张嘴说话。他听到自己的牙齿正在讨厌地‚格格‛作响。

篇12: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活动目的: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事物的奇妙变化。

2.能主动关注四周事物的变化过程并情愿通过图画、嬉戏等形式表达。

活动预备:

1.课件

2.图片:小桃核儿、桃子、鸡蛋、小鸡、一群排队的小青虫、小蝴蝶、小男孩、大胡子叔叔。

3.蓝色围裙、火车烟囱、轮子。

4.能大胆、明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过程:

1.观看奇妙的小火车,激发幼儿爱好。

观看背景图片小火车,引导幼儿:这是一列奇妙的小火车,你们猜猜看,这列火车有什么奇妙的本领?它们上车前和下车后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奇妙的小火车?。

2.播放课件,理解小火车的奇妙本领。

(1)教师讲故事,从奇妙的小火车至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边讲边在火车边上演示故事内容--小桃核儿变成桃子,鸡蛋变小鸡。在讲到猜猜看,下车的鸡蛋会是什么(小鸡)呢?时,教师稍加停顿,让幼儿有答复的时间,又不影响故事的连续性。

(2)教师同时出示小青虫和小男孩。问还有要上车。猜猜看,他们下车时会变成什么呢?(大青虫、蝴蝶、大人、爸爸--大多孩子已经把握变化规律,能轻松地答复了。)教师接着讲故事至我还没当够呢。

小男孩不情愿做大胡子叔叔,你有什么方法来关心小男孩呢?(倒着开!)假设你是小男孩,你会哭吗?为什么?

(3)这是一列奇妙的火车,你想不想坐坐?假设你上去会变成什么呢?

3.通过想象拓展故事内容,用嬉戏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变化。

(1)这儿还有很多车厢都空着呢,想想还有谁会坐上小火车?小火车优待把他变成什么呢?(请1-2个小伴侣答复,给孩子们一切启发。)

(2)嬉戏:开火车。

教师在围裙上贴上烟囱和轮子,做火车头,邀请幼儿做乘客。要求幼儿想好自己扮演的角色。教师问:你是谁?幼儿答复后乘车嬉戏,下车时表演出变化后的角色。(当我在围裙上变出火车头的时候,孩子们很惊异,嬉戏的乐观性特别高,但是表演的内容大多与刚刚的差不多,这样的情形可以理解,因为前面孩子们已经进展了充分的想象,这个环节旨在让他们在欢乐的嬉戏中稳固而已。)教师带着幼儿开火车到室外自然完毕。

活动反思:

⒈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被故事好玩的情节吸引,乐观思索、想象、猜测故事的情节,通过故事,激发了幼儿关注四周事物变化的爱好。并且,在前期拥有的阅历根底上,幼儿能较简单的理解故事内容。

⒉故事中事物的变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相对粗浅了一些,当表达了第一位乘客桃核的经受后,幼儿就领悟到其中的微妙,能猜测到随后几位乘客的变化,还没有提问“它们下车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就直接说出了该事物的变化,猜到了故事的情节。而在活动中,每次新事物消失,总是提问幼儿会变成什么,显的有些重复、单调,问题都停留在同一层面,不能让幼儿的力量得到提升,后面局部,应出示图片,让幼儿自主观看,自由说说。

篇13: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一、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1. 以兴趣诱导情感

幼儿对于生疏、难懂的事物,常常视而不见,只有获得一定愉快经验积累后才产生喜爱和向往。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是向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的好办法。如,《家乡的风景》活动,活动前,发动幼儿共同收集相关的照片、图片等资料,引导幼儿观看欣赏,使幼儿重温了记忆中那些美丽的风景,加深印象。活动中,我们精心制作教学课件,通过演示课件,请幼儿来介绍家乡的美丽景色,丰富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小导游》活动中,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扮演“导游”。通过生动的情境表演,引导幼儿积极投入,进一步体验家乡的美,熟悉了解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小吃、家乡的风俗。从粗浅的了解家乡,到能细细地描述家乡,进而到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无形中使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了深化。

2. 以情境陶冶情感

在新奇、开心、欢快的情境中,幼儿特别容易产生难忘的情感。我们的家乡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特色文化:新年的桥灯、线香龙、傩舞、蚯蚓灯;端午节编蛋袋、做香包、赛龙舟、泡药澡;七夕的抬花篮;古老的梅林戏;……我们抓住每一次机会,进行社会情感教育。如,《贺新年》主题活动中,幼儿学跳傩舞和舞蚯蚓灯的舞步、学习舞桥灯、扎好线香龙到各班去送祝福等。端午节来到,我们让幼儿学编蛋袋做香包、到金溪边看赛龙舟、听端午泡药澡的典故并认识泡澡用的草药。《家乡美》活动中到博物馆了解梅林戏、演艺馆观赏梅林戏表演、美工区中试着自制道具、表演区中尝试表演。我们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我们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我们家乡的人民是勤劳聪明的。使幼儿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人民。

二、把热爱家乡的情感根植于对具体事物认识的土壤之中

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除了通过环境教育、渗透教育活动,还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多样化、有实效的活动来影响和强化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清明,去卢峰山烈士陵园祭扫,参观红军街。当幼儿一起站在烈士墓前听教师讲述英雄故事和家乡的渊源时,也在卢峰山上也见到了家乡独特的青山绿水,这让每个幼儿都为自己是一个泰宁人而骄傲。

一年一度的秋游活动中,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陪同下一同出发参观地质博物院。这一路恰恰贯穿整个城区,于是,我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把家乡的另一面真正呈现在幼儿的眼前。一路上的小吃摊、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新的城市景观吸引了幼儿的目光。随着教师的讲述,幼儿渐渐地知道了家乡的变迁,真实感受到家乡的另一种美。

碧玉卷、暖菇包是我们家乡清明祭扫时的祭物,它们在煎和蒸熟出笼后,葱绿油光,香味引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如今,它们成了一种色味廉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迅猛,以及舶来食品的介入,使我们的本土特产销声匿迹了。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更是缺乏了解的机会,但是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却是家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标记,所以让幼儿把家乡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发扬下去也是爱家乡的一个具体表现。为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特色,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技能,我们在“清明节”组织幼儿进行了采摘暖菇草、学做暖菇包的活动。当下午吃点心时,幼儿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暖菇包,特别的开心。

三、共同创设环境加深幼儿情感体验

创设系列主题环境,不仅能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而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像是一名无声的教师,不断地向幼儿传递着有关家乡的知识和情感方面的信息。还是直观形象、多方面宣传家乡的最佳途径。如,“家乡美”主题环境图片展,幼儿近距离地观察它们,三五成群地集在一起讨论着。围绕着活动的开展,幼儿用自己能干的小手,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做一做、画一画等不同的形式演示着各自眼中的美景:窑泥和石头塑造的瀑布;小嫩竹扎成的漂流竹排;用纸制手提袋制作的傩舞面具;稻草扎成的线香龙;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通过自己的画笔,从心底萌发出自己是家乡的孩子,爱家乡就像是爱自己的妈妈一样的美好情感。

亲自创编儿歌《家乡美》大赛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大赛活动通知发出后不久,就收到家长们创编的儿歌。我们将收到的儿歌打印并贴上该家庭的生活照,张贴在幼儿园大厅走廊上。离园时请全体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们读一读参赛的儿歌,最后由幼儿给喜爱的儿歌贴上花朵,由此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这一活动让更多的幼儿和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更充分地感受到自身是活动的主体。

“学习”活动自身的开放性,广泛地教与学的互动信息、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使得在幼儿园大班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活动生机盎然。针对幼儿不同实际、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情感的培养是必要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到爱祖国,在幼儿的心田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摘要:爱家乡、爱祖国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大班开展爱家乡品德教育应从情感入手,把爱家乡的情感根植于对具体事物认识的土壤之中,选择与幼儿直接经验相联系的具体形象的教育内容,共同创设环境,在幼儿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品德教育。

篇14: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设计:爱唱歌的小黄莺

【关键词】区域活动 大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52-01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表达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全面发展,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对其得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幼儿时期的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幼儿在升入大班后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受限,在幼儿的大班教学中进行区域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活动是一种教师扮演旁观指导的角色,给予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发挥、自主游戏空间的活动,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不受外在因素影响时进行自由交流互动,必要时可由教师指导幼儿的正确表达语言,从而进一步提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下对几种区域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更好地培养与促进幼儿时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科学区进行语言训练

幼儿时期的儿童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渴望尝去接触每一件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促使其探索时向别人提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采用科学活动对其进行语言教育。讨论与描述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语言信息交流的两种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幼儿进行提问,表达清楚自己的内心想法。讨论有利于大班幼儿之间对于某一事物进行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与想法,描述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使用正确的语言向其他人讲述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新发现等。结合描述与讨论,使得幼儿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与他人探讨交流,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可指导幼儿使用天平秤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称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由幼儿自主选择相比较的物品,幼儿在比较中描述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并向同伴或教师提问或讨论一个重一个轻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加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在阅读区进行语言训练

语言教育具有丰富与优美语句的优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幼儿观察事物并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放置有趣的图画、玩具、小饰品等,引导幼儿对这些实时物品的相关内容进行描述,也可以引导幼儿之间进行问答、交流与讨论。如教师摆一个苹果,让幼儿看物造句等,首先引导幼儿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苹果,幼儿自主发散思维,或与同伴讨论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这个苹果很大等,然后引导幼儿利用苹果一词进行造句,从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考与讨论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再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红帽的童话故事的表演时,让幼儿讲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和故事内容,如小红帽的扮演者的特点是头上戴着一个漂亮的红帽子,在路上遇上狼等,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并扩大词汇量等语言知识。

三、在益智区进行语言训练

数学教育活动要求幼儿具有反应敏捷、快速与语言表达精确的能力,同时数学活动多以数字形式表现,内容单一,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利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如游戏、儿歌等提高幼儿的兴趣,在此过程中精确、快速地表达数学知识。例如做加减法运算练习时,可以通过指导幼儿描述数字形状并用短棒摆出来,例如“十”的形状是一横一竖,等于号的形状是两条短横,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一边进行语言描述一边摆形状,这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同时将所学数学内容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在手工区进行语言训练

幼儿的世界是多彩多样的,会对漂亮的事物爱不释手,教师可利用美工活动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美工课幼儿动手的时间比较多,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这一情况,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美工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所需要的材料、制作过程、成品的样子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材料、颜色,在制作过程中自由讲述或与同伴合作交流完成作品。如幼儿在使用橡皮泥捏制小猪时,可一边捏制一边讲述制作步骤:捏捏捏,搓搓搓,搓出一个小圆球就是一个小猪头,再捏一个小圆球压扁就是小猪的耳朵。幼儿在完成捏制作品后,向教师和其他幼儿描述小猪的肥胖、身体颜色等,幼儿发挥想象力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其他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也学习到表达的具体语言内容,在美工活动中幼儿既锻炼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在表演区进行语言教育

生活充满音乐色彩,幼儿时期的儿童好动、喜欢唱歌跳舞,教師可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音乐活动中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让大班幼儿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通过播放儿歌,指导幼儿在学唱中学习语言;或者组织幼儿进行歌舞表演,在练习节目的过程中学习音乐语言,从而达到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年龄阶段的思维、情感与社会经验等密切相关,教师应抓住幼儿时期的特点进行语言教育,通过科学活动、语言活动与数学活动以及美工活动等区域活动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与运用语言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林丽.幼儿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的“五个结合”[J].华夏教师.2016(07)

[2]李芳芳.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6(07)

[3]王巧玲.幼儿园的语言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4]张敏.浅谈对0-3岁婴幼儿开展语言教育的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上一篇:高中美术教师教学反思下一篇:立秋的养生常识及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