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年励志文章

2024-04-30

有关青年励志文章(精选6篇)

篇1:有关青年励志文章

励志文章1:多数人的努力,根本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1.

做签售的时候,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很喜欢演讲,可是我没有天赋,每次站在人群面前,就会不争气地紧张。您觉得,一个没有天赋的人,还要继续练习演讲吗?

我听完很好奇,于是问:你在问这个问题时,也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可是你问得很流利,表达也很清楚,那你是如何不紧张的呢?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才把问题写了下来,然后举手前自己偷偷地练习了几遍。

我说,那你觉得,那些流利的演讲者,又有多少人,没有像你刚才这么做呢?

她好像懂了点什么。我继续说,我忽然想起一部电影,叫《国王的演讲》。一个口吃的国王,天赋一塌糊涂,可是,他通过魔鬼训练,讲稿上画满升调降调音符,他的老师没日没夜地指导,自己含着水锻炼发音……最终,他的声音从电台传出,那个演讲,后来被很多人拿来背诵、传颂和赞扬。但除了他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谁也不知道,这个演讲,出自一个天赋如此糟糕的人。

于是,我告诉那位学生:多数人的努力,根本不到拼天赋的程度。只是我们以为自己很努力,喜欢找借口,动不动就认命,却从未想过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从未想过可以更好地突破自己。

2.

七年前,我第一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顺利进入全国复赛。要知道,只有每个省的前五名才可以到北京参加复赛。

复赛前一晚,我们集中在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风尘仆仆,简单吃了个饭就都回到宾馆睡觉了。那天深夜,我睡不着,起身去院子里转转,惊奇地发现一位男生在树林中打着手电筒背诵着演讲稿。

后来,我认识了他,才知道,他和那位国王一样,也口吃。他一激动、一紧张,就会结巴,而且十分严重。他说,他天生就是这样,受尽了同学的耻笑,后来他发誓要练好演讲,还要练好英语演讲。可是,一上台,紧张还是会加剧。他只有不停地训练,训练成不用大脑,用惯性讲完,才能更好地发挥和进行比赛。

别人一篇演讲练一百遍,他就对着空空的场地讲了近千遍。

可是,这并不是个励志的故事,第二天的比赛,他还是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那是一场巅峰对决,全国的牛人都来了,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演讲天才,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形下,都能讲得十分流利、引人入胜。

于是,他止步于半决赛。虽然那天,他并没有结巴。

他走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失落的感觉,他告诉我,自己的天赋可能不行,但是他足够努力了,没遗憾了。

我点点头,忽然被感动了。

3.

小时候,班上一些同学流行叫自己“天才”,一些是假的,可一些是真的。在我们身边,总有同学能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掉最难的奥数题;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搞定最难的问题。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测出了惊人的智商。

可是,随着岁月积累,年纪一天天变大,我们忽然发现,有些并不是很聪明的孩子,也在崭露头角,甚至在一些领域里出类拔萃。而有些本来很有天赋的孩子,却在某个时刻,忽然,消失在了人海中。

我们越来越发现,勤能补拙,努力能改变生活。

我们容易把很多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归因于天赋不够;把自己做砸的事情,归因于运气不好。却忘了,其实越努力越幸运,脑子越用越聪明。

我们总以为成功的人比我们聪明,牛人比我们运气好,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自己的潜力。

你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你是如何努力的?你是否真正大汗淋漓地付出过、拼命过,还是只是走到一个迷宫的路口,就望着墙叹一口气说:“我破墙的天赋不够呢”?

或许,你根本不用破墙,只绕着墙就过去了;或许,你要拆的,根本不是眼前的墙,而是思维里的墙。

愿我们少些借口,多些决心;少些自找的理由,多些脚踏实地。

这样的世界真好。

励志文章2:你要学会“拉黑”自己

“如果有一天,遇见了过去的自己,我一定一巴掌扇上去,他做了太多错事了!”这是去年朋友和我说的话。

我们坐在天台上,吹着微风,就着小酒,看城市灯火阑珊,却找不到一点温暖。我们大骂身边的各种阴暗丑陋,嘲讽自己经历的种.种不顺,说可怜的女友现在还找不到回家的路,二十多年了,连面都没见着。

一阵凉风吹来,我打了个寒颤,酒醒了大半:“你说,未来的我们,会不会也想骂醒现在的自己呢?”

朋友突然沉默了,把手上的酒瓶子一甩:“记得还有几个策划方案没写,走,你帮我参谋参谋。”

时隔一年,我们再次坐在天台上,喝着小酒吹着牛。朋友举起酒杯说:“我要对过去一年的自己说声谢谢,辛苦你了。”

这一年里,他看了50本书,策划了几场活动,为公司带来了百万级的单子。他的薪水翻了两番,还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

我们总觉得过去的自己很傻,其实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你也很傻。

一味地埋怨过去并没有什么用。只有作出改变,把自己的抱怨及时“拉黑”,才能让未来的自己感激现在的自己。

上个月,公司一个实习生离职了。原因很简单,他上班的时候偷偷在玩游戏。主管发现了,警告了他一番,他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下次不再犯。但是过了两天,我又看到他在玩。

离职的那天,我们一起吃了顿饭,我问他:“你怎么就改不了上班玩游戏这坏习惯呢?”

他挠了挠头,说:“好几年的习惯了,没办法!”

我看着他一脸无所谓的表情,一大堆话又吞回肚子里。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家境贫寒,24岁大学毕业,工作到30岁,每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结果依然贫穷。继续工作到35岁,还是穷得叮当响。于是,他跑去问大师。大师看了他一眼说:“你家境贫寒。”

年轻人一听,咦,真准,于是掏出50块钱:“那您说说,我30岁之前怎么样?”

“穷。”

“那40岁呢?”

“对不起,还是穷。”

“那45岁呢?”年轻人掏出口袋里最后的50块钱。

“不再贫穷。”

“原来我是大器晚成啊!”年轻人高兴道。

大师摇头道:“不是,因为你习惯贫穷,所以就感觉不到贫穷!”

爱默生说: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

无疑,许多坏习惯就是这样的坏主人!它让我们忘了反省,忘了思考,忘了改变。如果不及时把自己的坏习惯“拉黑”,那我们最后也只能习惯贫穷。

“拉黑”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不拉黑”是一件更加痛苦的事。一个人过去的荣耀或屈辱只能代表过去,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只有现在和将来。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跟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独立成长的过程。你要学会“拉黑”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很喜欢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写的几段话:

1.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

2.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

3. 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所以,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然勇于“拉黑”自己!把自己的懦弱无知、傲慢无礼、懒惰愚蠢,通通“拉黑”。一点点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超越过去的自己。

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的,是辛苦的。但是请记得:那些带着我们走进黑夜的,也将促使我们穿越黎明。

励志文章3: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来的风平浪静

雨果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

西方有一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用心付出的东西一旦无法挽回,那就不必再费心思去挽回,更没必要去埋怨,去懊悔。

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出落的清秀可人。一天,老和尚要外出会友,便把这盆花托付给小和尚,吩咐他悉心照料。

一天,小和尚给兰花浇过水后放在窗台上,就出门办事了。不想天降暴雨,狂风把兰花打翻砸坏了。小和尚赶回来,只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十分痛心。

等到老和尚回来,小和尚已经准备好受罚,可老和尚却笑了笑,一句责骂的话都没有说,小和尚很意外:那毕竟是老和尚最心爱的兰花呀!

小和尚就问到:“师傅,您不生气吗?为什么不责骂我呢?”

老和尚淡淡一笑,说道:“我养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的。”

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种心宽似海的人生态度。

我们养花不是为了生气,同样的,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生气,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我们相爱不是为了生气,我们生活更不是为了生气......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憎。你若感恩,世间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更不是命运给了你怎样一种生活,是你为自己选择了哪种生活。

人字有两笔 : 一笔写执着,一笔写放下。

一个心宽似海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能得到各种契机,保持一颗不强求,不妄念的心去努力地拼搏进取。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

一位老妈妈在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

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

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

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洪应明在《菜根谭》曾说: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畅游而能忘掉水的存在,鸟乘风飞行而可以不必知道有风的存在。

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不为环境所拖累,人就可以活得轻松开心,顺其自然。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励志文章4:最怕你两手一摊,还觉得理所当然

1.

跟一个姑娘聊天,她抱怨起收入太少,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单身的时候尚好,一谈婚论嫁顿显窘迫。双方父母合力付了全款,小两口却得承担装修和添置家具的支出。她工作四年,工资月月不剩,信用卡上的账单总是负数。她忧愁地问我,有没有什么赚钱的好方法?

她说,她在一家企业工作,贵在轻松随意且从不加班。我顺口就问,那有没有考虑过下班做个兼职?

“想过啊,但做什么呢?”她说,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才华与技能。前两年跟风开了个网店,也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

“那就在本职上谋求突破?虽然不可能一飞冲天,但工资能涨一点是一点。”我又说。

她回我长长的一声叹息:“你不知道,我们公司能破格提拔的都是技术岗,像我这种文职类工作,前头还有大把入职了十几年的老前辈压在头上,哪儿那么容易突破啊?”

“那就……跳槽?”我使出杀手锏。

“就我们这种岗位,哪有那么容易跳?”她立刻反驳,“在这儿待着,好歹还能落个轻松不累。到其他公司,可能干的活比这儿多,福利还越来越少,也不划算。”

她显然属于我们都很熟悉的那群人:将生活的种.种艰难一股脑地诉苦给你,十分不甘心,又好像很虚心求教,可无论你给出什么建议,他们都会用一千一万个理由驳倒你。

我其实很能理解这样的无力感,无论多么努力的人,总会有被现实的“照妖镜”晃晕双眼的时刻。在某个绝望而又使不上力的时刻,谁不想两手一摊,回报生活一个充满了无奈的“北京瘫”呢?

2.

我头一次感觉到努力的无力,是在买车的时候。那是我工作的第二年,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首付,兴冲冲地逛了好几个车展,泡在4S店里一待就是一下午。

正准备拍板付款的时候,店里来了个姑娘,看起来最多比我大两三岁的样子,径直绕过我看的中低端车系,直奔后排的跑车而去。当我还在为两千块的折扣跟销售小哥磨破嘴皮子的时候,那姑娘早已潇洒地签完字,刷卡的神情那么轻松,好像在便利店买下一碗关东煮。

我瞄了一眼手边,她那张单子上一眼数不完的零,从没有像那一刻那样觉得无力过。

我懂得如何用心理学和经济学来跟销售小哥议价,懂得如何向上汇报向下管理才能拿到不错的机会,懂得开源节流才能攒够首付,可是我依然买不起姑娘买的那辆车,现在买不起,十年以后,可能也买不起。

我很沮丧地回来,跟朋友聊起这一天的见闻,她隔了两个小时才回复我:不好意思呀,刚去学日语了,所以关了手机。

我以为她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套路安慰我,可她连套路都懒得用,劈头就是一句:“你试卷做完了吗?下周就要开始报名了。”

“你不觉得,我们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没有意义吗?再努力,也不过就是个普通人而已。”我有点恶毒地回复她。

她说,“我知道啊,可我之所以努力,并不是为了超越那些生来就不普通的人。我只是不想让自己所有的不甘心,几年之后都成了无能为力。”

3.

两年后,她跳了槽,从原先的行政岗到了日资企业的翻译岗。为了配合团队的需要,每天没日没夜地研究产品图纸,了解产品市场,分析竞品特征,逐渐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骨干。

而她原先的那家公司,由于结构重组,进行了大量裁员。看到昔日的同事毫无准备地被一脚踢出安乐窝,被挑剔年龄大,被挑剔没技能,她心有余悸。

“或许我一辈子也成不了那个跑车女孩,但我也很自豪啊。毕竟一双赤手空拳,也能打拼出个像样一点的世界。”她说。

改变生活是很难的,而我们面对那些艰难时刻的选择,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时,你可能只看到别人一夕逆袭,却看不到这一夕的背后,藏着多少个日日夜夜——进入瓶颈时的焦头烂额,进步甚微时的心灰意冷,看着别人追剧打游戏心向往之却不能做时的烦躁犹豫,辛辛苦苦学了好久却毫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和懊丧……

你以为他们真的是幸运地遇到了逆袭那一天吗?并不是的。是那一天终于等到了他们。等他们宝剑藏锋、大步流星、勇往直前之时,那一天才会出现在生命的岔口向他们招手。

而那些永远庸庸碌碌的人,又是在哪一天失去光芒的呢?

并不是遭遇惨败被摔了个“狗啃泥”,不是姿势难看挣扎着起身,不是咬着牙淌着汗向上赶路,也不是童话泡泡破灭发现自己没有魔法也没有内力加持。而是在两手一摊,说出“就这样吧”的时候。

被湮没于人潮,被时光推着向前,毫无还手之力的背影啊,才最最难看。

励志文章5:越是舍不得,越是得不到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很多时候,有舍方才能有得,不懂得舍,便不能得。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身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路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很沉重。

智者告诉他,这就是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

我们不断地捡东西放在心里,于是觉得生活越来越累。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智者反问他:“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金钱、地位、名声哪一样拿出来扔掉呢?”那人长久沉默。

人这一辈子只有两个时候最轻松,一是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着空篓子;一是死亡时,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然后再赤条条而去。

生活中,大多人总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就会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忽然发觉,忧郁、无奈、困惑、伤心、无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想要的越多,反而越不快乐,想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也越多。

人生在寻找得的同时,总要付出一种代价。

正确地认识得与失,人就会在得到的时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也会在失落的时候,懂得如何从失落中找回自我。

有兄弟二人皆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都要拜其为师,并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

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终不能舍弃。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略见一斑。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

高僧如期而至,问二人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名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

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古人有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有时候,我们做了很多舍本逐末的事情,到头来,终是糊涂一场。

一个人在世间,必须首先做好自己,尽好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否则一切追求都将是浮动。

卡耐基有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

因而当我们学会了从得到中失去,从失去中获得。抛弃刻意追求卓越的野心,忘掉时时不如意的烦心,简单地享受生活,我们就是快乐的。

有舍有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篇2:有关青年励志文章

和朋友一起去大学接周末回家的女儿吃火锅,上车后女儿话很少,我和朋友倒是聊得挺欢没顾上她。冬季火锅向来热火朝天,店里也显得人声鼎沸,朋友给女儿加了块牛肉,她却随手又扔回了锅里。我当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接着和朋友聊天吃饭,也没有再去看女儿那张越来越不高兴的脸。回到家已是深夜,让女儿去睡了,我却独自坐在沙发上好久,忽然觉得伤感。

第二天上午,女儿主动说要跟我谈谈,然后说了一堆昨晚不高兴的理由,包括错过了英语考试报名,我们在车上也没跟她说话,她不吃没有涮熟的肉等等。

我要听的却不是这些,于是打断她:“错过报名时间是你自己的问题,并且已经无法改变,我是你亲妈也不可能做到随时放下自己的心情,去了解你高不高兴,别人更没有这个义务。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别人给你夹菜你就回应如此没有礼貌的举动,我的朋友事后却跟我检讨说应该用公筷给你夹菜,教养在这个时刻立显,你有再多的理由都不能挽回你没有教养的事实,这才是我的失望。”

女儿沉默了,许久才低声嘟囔:“我是想让你为我骄傲,才要提前完成那门考试,错过报名心情很糟糕,而且我那样做事后也很后悔。”我反问:“你觉得自己身上的优点是什么?”女儿想了想回答:“我的学业和我的出身。”我说:“你对个人规划和专业方向是比很多孩子更明确也更努力,却又因为偶尔得失斤斤计较到自己因为压力太大,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问题。出身原本没有高低之分,但个人的教养足以说明三代人的坚守,不要因为自己的年纪就轻易原谅自己的无理。你明明拥有两个优点,被你用最脆弱和最无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你的优点就成了你的弱点,再糟糕不过。”

生活中没有几件事值得我们搭上礼貌、教养、人品和心胸,你控制不住情绪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失去机会,或是干脆很丢脸。女儿事后跟我的那位朋友道了歉,然后她说她好多了。我告诉她:“做错了事就应该道歉,不论别人能不能原谅你的,你说‘对不起’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在成长了,如果你到了上大学的年龄还不能明白教养的力量,就是在纵容自己与其失之交臂,你也就成为不了更好一点的人,再多的学历证书和金钱权势都改变不了这个结果。”生活中有多少姑娘都在说努力,却又做着和努力截然相反的事,把优点最终弄成了弱点,然后又指望着整个世界都改变着来适合自己。还有些姑娘根本不知道自身优点是什么,也就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满眼看出去都是别人的不好和世道的不公,满心负能量的同时,自己也成了雾霾的源头,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看脸识人和以貌取人都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交方式。陈丹青说:“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人和人的差异会首先呈现在脸上,反映了你的家庭教养和生活品质,永远先与你的内在到达别人面前。如果我们拥有绝对出色的美貌,当然会先为自己赢得先机,如果没有,女孩就要和男孩一样拼,一生保持同一个高度同一片天空,这也是最容易看见,并且能得到广泛认可的真才华。女人要么美,要么拼,如果没有天生丽质,又在学业和专业方面欠缺卓越的天赋,那就去挖掘自身的优点,并且努力让这个优点成为我们身上的光。哪怕只是每天认真洗衣做饭,哪怕只是对待家人和外人始终谦和温柔的态度,哪怕只是一个好习惯被你坚持了好多年,等等,这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身上的光芒,让我们最终还是有得拼。

每个女人都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小差别或许有,但大方向都差不多,有品质、有价值、有档次,可又有多少姑娘都在肤浅地爱着自己,又造成更肤浅地误读着生活。你买名牌衣服买大牌包包,你出入高档写字楼拿不菲的薪金,你开宝马连出场表情也傲娇到一塌糊涂了,却就是不减肥,漂亮根本和你无关,缺教养,机会都躲着你走,不尊重别人,你活得也不会快乐。不论拥有多少物质,你过着的依旧不是有品质的生活,你爱自己不过就是在惯自己流于粗鄙,越来越没得拼。

我们要对生命有所敬畏,对生活有所感恩,不能任性而为到肆无忌惮,因为事事都有因果,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你懂谦和就会被回报美好,你缺失教养就会被还你最严厉的颜色。不能发挥自身优点中最闪光的部分,就必然会受其所累束缚了成长,而那些原本用来支撑优点的固执和强悍,也会变成偏执和矫情,让你一败涂地。

一个可以活得简单而纯真的人,一定是被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我们不能总是在幸运里得意和骄傲,而是要在幸运里记得慎独和分享。不要忽略教养的力量,那是让我们美到可以跨越年龄,拼到能够脚踏实地,光芒万丈也依旧是一副优雅淡定的样子。你要么美,要么拼,让优点最终成为身上的光,哪怕颠沛流离也一辈子做自己的太阳。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厌倦自己如此黯淡无光的样子,收拾心情和行囊,出发去你想去的地方……

励志文章2:终有一天你将穿透黑夜,看到星光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注意力和穿透力。

什么是穿透力?就是可以排除周围所有的纷纷扰扰,眼睛盯着你前行的路。你可以穿透黑夜,看到星光;

你可以穿透交通拥挤,走向高远;你可以摆脱所有微信和微博的骚扰,坚持专注地学习。这就是穿透力。而穿透力恰恰跟注意力是一样的。

当你的生命有目标时,你的眼睛可以穿透困难,盯着目标,你就会变成成功者。当你的眼睛只看到困难,目标被困难阻挡的时候,你永远是个失败者。

有多少同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去考试,考不过去就放弃了;交朋友,交不了就放弃了;找工作,投了几份简历没有人要就放弃了;创业,失败一次就放弃了。

我们放弃了太多的东西,看到了太多的困难,以至于我们一次次变成了失败者。

但是,你没有像马云一样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你也没有像我一样,从经历高考失败、疾病缠身、走投无路走向成功。所以,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

其实,成功不在于坚持了多久。有的同学跟我说,俞老师,我坚持好久了。坚持再久也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继续坚持下去。

你只有一次一次坚持,在没有希望的时候依然坚持下去,这样才有用。也许再坚持一点点,就可以拿到胜利的钻石,但多数人就是在差一点点的时候放弃了自己前行的道路。

有这样一段话,是关于找女朋友的独家秘籍,我感觉挺有意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要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听到这段话,就会勇敢地谈恋爱了。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勇于跟妹子表白,一个不接受你,就跟10个表白;10个不接受你,就跟100个表白。长久坚持下去,总有一个“瞎了眼”的。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做事情坚持、坚持再坚持,早晚有一天,你会成功。因为早晚有一个好东西“瞎了眼”落到你手里,变成你成功的开始。所以,千万别沮丧。

有这样一张心电图,中间画了一颗心,线条高高低低,非常不平整,它表明了生命的活力。

心电图如果变成直线,就表明一个人挂了。这非常像我们的人生,如果一帆风顺,就证明你挂了。人生总是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很有可能精神就崩溃了。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宁可生命中多点挫折,也不愿意生命中只是铺满了鲜花,因为在挫折中,你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你能更多地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但是实际上你并不孤单;人也许永远孤独,但你不孤单,因为有无数人和你一样在前行,尽管彼此之间连名字都不知道。如果你放弃,你就是在抛弃自己;

如果你停止,就意味着不断被别人超越。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支点,撬动整个世界。

也许,人生从来没有直路可走。我在参观天门山的时候,在山坡上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能看到山路拐了无数个弯,甚至从上继续往下拐弯,但是最终这条路通到天门山的山顶。

请记住,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里有山巅,即使道路再曲折,也能够到达人生的顶峰。

励志文章3:纵使前路崎岖,愿你一往无前

1.

朋友小涛考研失败后,去了南方一家地产公司工作。最近,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想辞职去创业。我问他,参加工作刚半年,怎么突然有这种想法?工作遇到不顺了吗?

原来,最近他刚从试用期转正,公司给他定在了市场营销岗,而他的预期是做一名HR。由于内心排斥,现在他还对工作内容迷迷糊糊的,只是觉得这个岗位跟他的专业没关系,不适合他。而越是这样想,上班时越心不在焉,老出错,被领导批评了好几次。

我想起一个同校师兄。上大学之后,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上课听不进去,对未来也一片迷茫。他开始翘课、逃避这一切,整天宅在宿舍打游戏。后来,他听说学校有转专业的机会,却发现由于成绩太差,不够申请资格。

师兄幡然醒悟,决定从头来过:基础太差,就去低年级课堂上重新听一遍;上课主动坐到第一排,下课追着老师问问题;专业书看不懂,就去找班上的学霸请教……他还报名加入了辩论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到了年末,他的成绩名列全院第二;在大学的第三年,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在全校辩论赛中荣获“最佳辩手”……

毕业那年,我们都以为他会保研,他却选择了跨校跨专业考研,最终去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专业。这时我们才知道,大二的时候,他在本专业之外,又悄悄辅修了另一门课程。

如今,他在北京金融街一家公司上班,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那却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那些灰头土脸奔走在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的日子,虽然不如很多人的大学生活那么精彩和有趣,却是我生命中最单纯而充实的时光。”回忆起那些曾经迷茫的日子,他这么说。

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你是徘徊于自己划好的圆圈中走不出来,还是从此刻开始新的努力、接受新的挑战,直接决定着你能否打破命运的枷锁,通往彼岸的幸福。

2.

学计算机的表哥一直想去知名的IT企业做产品经理,毕业之后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做编程,工作枯燥,天天加班,完全没有空余时间。刚开始,他也想过辞职,但是到年底,看着自己的团队做出的成果展示,看到客户向他们发邮件表示感谢,又觉得自己的这份辛苦还是值得。

对待工作,表哥始终一丝不苟。每次开发出新的程序,他都会一遍遍检查、测试,直到没有问题才交付使用;向客户提供最周到的售后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所能想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因此,在圈内留下了好口碑,积累了一定的人脉。

去年,他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辞职,合伙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由于之前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很快得到一些客户的合作邀约,公司没多久就开始盈利。虽然经常吐槽创业的艰难和不易,但是对于未来,他仍充满了信心。

“尽管收入不及过去稳定,但看到自己付出心血开发出来的APP上线,下载量一点点增加,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心里还是很开心的。”表哥说这话时,带着俩分明的黑眼圈的脸上挂满了骄傲。我相信,他一定是有了足够的底气,才敢这么说,才敢这么做的。

人生的航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或许磕磕绊绊,或许事与愿违。遇到挫折的你,可能不满足于当下,希望寻求改变。但是,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眼下有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要想实现梦想,除了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到能够独当一面,我们别无他法。

3.

不管你曾对未来如何规划,总可能会有些事情不尽如人意,比如不喜欢的专业、合不来的舍友,或者是“不合适”的工作。面对这些情况,你是消极处理,还是积极应对,有的关乎心情,有的却关乎一生。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意识到,有些事很难改变。如果对当下的境遇不满意又暂时无力改变,除了忧愁和抱怨,为什么不去试着接受它?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周遭的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另一种可能性。

就像现在的小涛,被分到了一个陌生的岗位,觉得自己不合适,然而,作为一名职场“菜鸟”,又有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说不定他真的做了HR,又会遇到新的难题。与其一开始就预设一个“不喜欢”“不合适”的心理门槛,消极怠工,嚷嚷着辞职,不如沉下心来,埋头苦干,多学多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业绩的提升,也就会逐渐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在人生的岔路口,很多时候你可能只有一次机会做出选择,也可能被命运推搡着,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如果暂时无法改变,那就心无旁骛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吧,不管是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是芳草萋萋的蜿蜒小径,都只是眼前的景象,谁知道后面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也许,最美的风景,就在路的尽头。

在失望后不放弃希望,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是我们向命运做出的最有力回应。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你从此刻开始,不再迟疑和彷徨,向着美好的明天,一往无前。

励志文章4:优秀的人,都舍得对自己下狠手

十年前,同事小喵准备考研。

因为经济拮据,不敢辞职,只能边工作边备考。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相当苦逼的自虐行为。

我隐约记得她当时的日程表:

五点起床,看书到七点。

上班。

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半看书。

晚上七点到十点,去附近大学图书馆看书。

周末全天在辅导班上课。

印象里,她瘦瘦小小,永远背一个跟身形不成比例的大包,走路带风,吃饭速度极快,常常是我们刚开动,她已经风卷残云吃完了。

最后她考上了。投奔在北京读研的男友,开启人生新篇章。

前几天我去北京,约她见面。

隔了十年光阴,她惊艳到了我。除了甜美笑容脱俗气质和宝格丽小腕表,我惊讶地发现,这妞儿居然长高了。

她抬起脚上的细高跟给我看,说:“你都没见过我穿高跟鞋吧?那时候不敢穿啊,走路太慢,浪费时间。”

开启忆往昔模式。小喵说,备考那一年,是她人生最艰苦的时光,不逛街不化妆,基本杜绝社交和娱乐活动,早饭是包子,午饭是单位食堂,连出去吃个麻辣烫都是奢侈。

“我们楼下只有一家早餐铺,只卖三种馅的包子,豆沙,鲜肉,油菜。我每天下楼就买俩包子,三种馅轮着买,在公交车上边吃边背单词。后来这十年,我一次包子没吃过,想想就反胃。”

“每天看书到深夜,累到崩溃,恨不得有个人来一枪崩了我。”

“也特别迷茫,几乎每天都在想,会不会考不上,这么自虐值不值。”

“还好是如愿以偿了。现在想想,挺庆幸的。要是能穿越回去,真要抱抱十年前那个可怜的姑娘,谢谢她坚持努力不放弃,为今天的我受了那么多苦。”

我说:“我替你抱抱吧。”然后起身轻轻抱了抱她。

她伏在我肩膀,妆都哭花了。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过一段生不如死的时光,特别累,特别迷茫,特别想放弃。但是坚持住,熬过来,天就亮了,春天就来了。

就像傅园慧说的:

“最痛苦挣扎的时候,看不见一点希望,累得说不出话来,肩膀抬不起来,训练的衣服穿不上去,晚上躺着床上全身疼到发不上力,心脏也一抽一抽地疼……

我难过地看着外面的天,好担心我就这么挂了怎么办。我爸妈怎么办。算了,我再坚持一下。我想游快一点点,一点点也行的。”

“奥运会获得了我想象不到的成绩。尽管只是个第三名,但这是我用整个身心换来的。它比所有的荣誉都要好。站领奖台上的时候,我看见我的红彤彤的大国旗飘起来了,仿佛上面有我的大脸。当时我认真地谢谢自己的坚强……”

人生常常如此。

先有“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之后才有洪荒之力的爆发,再之后才有鲜花和掌声扑面而来。

那一刻,你会特别由衷地想感谢昨天努力坚持的自己。

十年前,京东面临困境,如果不能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拿到融资,公司行将倒闭。

刘强东说,他一天见了五个投资人,“说同样的话,回答同样的问题。几乎每个问题都是问你什么时候赚钱,然后你跟他说对不起,暂时还不知道哪年能赚钱。然后就说走吧,走吧。”

“很短的时间里,我就有了白头发。骨子里的恐惧感,和对兄弟们的愧疚,带来的痛苦真是无法言喻的。”

最后,在借了几笔过桥贷款之后,京东终于完成了2100万美元的融资。

多少光鲜强大,背后是一夜白发。

多少大获全胜,靠的是咬牙死撑。

昨天我去一个写字楼,等电梯时,有个姑娘急匆匆过来,狼吞虎咽吃着汉堡,手上抱着一大摞文件。

电梯门开,她把吃了一半的汉堡塞进垃圾桶,冲进来,因为太急,文件散落一地。

我帮她捡,看到一堆会议资料里,还有一本司法考试的册子。

看起来又是一个十年前的小喵。

“很辛苦吧。”我说。

她苦笑:“要疯了,不是人过的日子。”

我看着她走出电梯的背影,在心里默默对她说:亲爱的,值得的,十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跟命运死磕的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美丽新世界。那里有你想过上的生活,想成为的自己。

可是,那个世界的门,从来不是四敞大开等你轻轻松松走进来的。更多时候,你眼前是一堵墙,唯有拼尽全力玩命死磕,你才能凿出一个洞,艰难而狼狈地勉强跻身进去。

这个过程里,你要打败很多很多的迷茫,委屈,懒惰,软弱,退缩。

你可能每一分钟都要给自己打气加油,大骂那个想逃跑的自己。

而如果你能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又坚持了一下下,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又多撑了一小会儿,明天的你,就多了一个理由感谢今天的自己。

每天早上称体重的时候,你会感谢昨天忍住了冰淇淋的诱惑,坚持多跑了两公里的自己。

领导在会上大力表扬的时候,你会感谢昨天卸载了游戏软件,熬夜把策划案做到天衣无缝的自己。

跟美国客户谈合作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早上五点起床,在公园里背单词练口语的自己。

升职加薪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寒冬里硬着头皮瑟瑟发抖地跑出去谈业务的自己。

带着父母孩子在海岛晒太阳的时候,你会感谢那个自律勤奋不偷懒的自己。

假如人生有总结陈词,我们最后一定都会感谢那个在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时刻,付出了辛苦,顶住了压力,克制了欲望的自己。

谢谢自己不服输,谢谢自己没放弃,谢谢自己用那么多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你。

励志文章5:难走的,通常是上坡路

1.

大学的时候,我进报社实习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最喜欢采访的是各路创业者,开餐饮的、开补习班的、开服装店的,总之,只要是自己白手起家创立起来的,我都非常感兴趣。

我不好奇他们有多少财富、有多少挣钱之道,我只是非常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熬过那段艰苦日子的。

第一个接受我采访的,是我们学校对面的一家计算机培训机构的创始人,李老师。

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他也是以自己的专业起家的。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的他,毕业后从湖北到广州打拼。他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发展的前景,就有了开办电脑学习班的念头。一年后,他回到家乡创业。那一年,他26岁。起初,只是在家里开设简单的电脑培训业务,靠着十来台电脑,辅导熟人介绍来的几个学生。没多久,他就不满足了,开始寻找场地,筹备建立一个较大的培训中心。

那段时间,就是他最艰苦的时刻。首先是资金,由于是白手起家,没有殷实的家底,李老师果敢地选择贷款,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冒风险的事情。弄得不好,随时都有可能倾家荡产。

筹备好之后,招到的第一批学生还不到三十人,他急得团团转,开始玩命地工作,忙起来连饭都没有时间吃,还常常熬夜备课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

他告诉我,那是他这十年创业生涯中最难熬的时光,觉得路真难走,且走得十分吃力,大汗淋漓。

由于异常焦虑,本来已经够辛苦了,他还失眠,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很多次,他的家人看不下去,劝他放手,以他的条件,去学校里任教不是难事。只有他自己明白,一旦选择踏上这条路,便无路可退,或者说,是自己不允许有后退的念头。

靠着这样的决心,他艰难前行。如今,他的培训机构已经是全城规模最大、载誉最多的计算机培训中心,一整栋楼都是他的。

直到现在,他才觉得,原来那是一次从谷底向上爬行的日子,因为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才艰难。若非前路的坚持,也绝不会攀登到这一步。也正是前路的坚持,才成就了现在的登顶。

2.

还有一个采访对象,是开汉堡店的大学生小陈。

毕业后,家里给他安排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可观,清闲自在。小陈去上了一个月的班,就决定辞职。他告诉我,不想就这么一眼看完自己的一生。

于是,不甘平淡的他开始捣鼓创业。他笑称,自己的创业完完全全是折腾出来的。

创业前,他考察过当地市场,觉得洋快餐在当地比较流行,但普遍消费较高。于是,他决定自创一家洋快餐小店,做大众喜爱又都消费得起的食品。

揣着几千块钱,他只身跑去武汉学习制作汉堡的成套技术。由于经验不足,误入一家假冒技术培训公司,交了学费,学到的却是假技术,加之不包吃住,带去的钱很快就所剩无几了。

请求家里支援是不可能的,因为辞掉工作的事情已经惹怒了双亲,他不再问家里要一分钱。小陈找大学同学借来几百块钱,这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那时的他简直就是流离颠沛,有时候站在江滩边,觉得唯有那安稳的桥洞才是最好的栖身地。

后来学到了技术,汉堡店开张了,但由于自己的技术不过关,小陈做出来的汉堡口味不正宗,得不到认同,有时店里一连几天没有顾客。

“从来没有觉得生活有这么难过,我每天都在担心自己会不会第二天就饿死。”这是他对我说的话。那个时候,他过着每天为生计发愁的日子,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

靠着打不死的决心和慢慢积累起来的客户,小陈的汉堡店终于开始盈利。经过几年的经营,现在已经开到第五家分店了。

“年轻人,就是要拿出那股子风风火火的劲来,敢做敢闯!”这就是小陈的决心与干劲,多难的日子,都不放弃。

3.

可不是,越艰难的,才是越向前的;越难走的,才是越向上的。倘若我们一直行走得十分轻松,那一定是在做平行运动,没有坡度,也就不会上升。而如果走得毫不费力,甚至是不需要付出力气,那一定是被惯性推着下滑了,降职、挂科、失败,将接踵而至。

人生是段漫长的征途,有人选择毫不费力甚至倒退的生活,然后越来越穷困,越来越潦倒。有人选择轻松行走,遇到上坡路段就绕道而行,这样的人,永远站不到更高的位置。

而只有那些选择艰难爬坡的人,双手布满荆棘却仍旧咬牙往上爬的人,才可能站到高处,望到其他人所望不到的风景。

篇3:有关青年励志文章

中国纯文学期刊 “四大名旦” ( 现均为双月刊) : 1北京 《当代》杂志( 正旦,首任主编是秦兆阳和孟伟哉) : 1979年6月创刊,韦君宜( 女,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和孟伟哉是主要创刊人,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2北京 《十月》杂志( 青衣,首任责任编辑是王世敏) : 1978年10月创刊( 最初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有书号和期号而无刊号) ,王世敏( 时任北京出版社文艺组组长) 、张守仁和章仲锷是主要创刊人,北京出版社主办。3上海 《收获》杂志( 老旦,首任主编是巴金和靳以) : 1957年7月创刊,1960年第3期后停刊,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 《上海文学》 ( 1977年10月以刊名 《上海文艺》复刊,1979年起恢复 《上海文学》刊名) 杂志合并以 《收获》刊名复刊,1966年第2期后再次停刊,1979年1月复刊,巴金和靳以( 他俩分别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副主席) 是主要创刊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4广州 《花城》杂志( 花旦,首任责任编辑是林振名) : 1979年4月创刊( 最初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有书号和期号而无刊号) ,岑桑( 时任花城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林振名和易征是主要创刊人,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2014—2015年 《当代》杂志连载冯八飞( 本名冯晓虎,笔名虎头,1962年生于四川成都市) 博士所撰写的有关爱因斯坦的系列文章 “八飞说老爱”,作者行文风格轻松幽默,笔调诙谐有趣,雅俗共享,可读性很强。

西方科学发展史上3个著名的 “奇迹年”: 11543年的哥白尼和维萨里奇迹年: 当年波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1473. 02. 19—1543. 05. 24,被誉为 “近代天文学之父”) 的代表作 《天体运行论》 (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作者临终前只见过样书,它揭开了现代天文学革命的序幕) 以及比利时医生和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 Andreas Vesalius,1514. 12. 31—1564. 10. 15,被誉为 “近代解剖学之父”) 的代表作 《人体构造》 (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双双出版,标志着西方科学挣脱神学束缚,就此拉开西方辉煌科技革命的序幕。21666年的牛顿奇迹年: 1665年8月至1667年4月牛顿在家乡躲避伦敦大瘟疫期间,独立发明流数术( fluxion,即微积分,科学界现公认牛顿和莱布尼茨同为微积分的独立发明者) 、首倡光谱理论( 利用三棱镜完成光的分解实验和分析,发现日光七色光谱并由此提出光的色散原理) 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31905年的爱因斯坦奇迹年( 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 : 当年爱因斯坦完成并发表5篇重要论文,分别在光电效应定律( 完整地揭示出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分子的实在性( 博士论文) 、布朗运动( 直接证实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狭义相对论和质能等价5个物理学研究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2005年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爱因斯坦年”( 又称国际物理年) 。

2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章中中的的一一些些史史实实澄澄清清

“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03.14—1955.04.18,1928LVAF726)是享誉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和科学巨匠,真正的世界公民,狭义相对论(1905年,伯尔尼)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柏林)的创立者,1922年起致力于经典统一场论(classical unified field theory)的建立,但收效甚微。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继牛顿力学( 又称经典力学,以三大运动定律为代表) 之后,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性大革命。冯八飞博士的 “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 共13篇,责任编辑: 洪清波) 立意新颖,文中所存在的一些史实错漏见表1,细微差错( 包括译名的欠当和前后不统一,如 “Gttingen”译为 “哥亭根”、“哥丁根”或 “哥廷根”,应以最后一个为准; “Poincaré”译为 “彭加勒” 或 “彭加莱”,2009年版 《辞海》 中现统一译为 “庞加莱”) 、尚无定论和模糊之处基本上不列入。该系列文章中亦存在前后自相矛盾( 不一致) 、不自洽或不统一的地方。尽管如此,总体上它仍是瑕不掩瑜。冯博士其他文章有关诺奖和爱因斯坦的史实澄清见表2。笔者经进一步考究,在此也顺便纠正一下自己在文献[15 ~16] 中的几处错漏( 见表3) 。权威文献[17] 中的勘误表见表4。

注1:192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被追溯授予1921年度诺物奖,当时他正在日本访问和讲学,不能出席当年12月10日举行的传统的诺奖颁奖典礼,为此特授权德国(而不是瑞士)驻瑞典大使(任期:1920—1924年)纳多尔尼(Rudolf Nadolny,诺奖官网上的M.Nadolny有误,1873—1953)代为出席。据说正是因为此事而导致“二战”期间爱因斯坦原想移居瑞士被拒,只好远赴美国。注2:爱因斯坦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1847.08.30—1902.10.10)加盟远房亲戚开办的羽毛褥垫生意于1880年破产,当年即与弟弟雅各布在慕尼黑合开一家电气公司,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工程师认证的雅各布负责技术,赫尔曼则主管销售,1894年公司濒临破产,在意大利朋友的建议下,兄弟俩将公司迁往意大利米兰和帕维亚,1896年夏兄弟俩在意大利开办的公司因效益差而被迫关闭。此后不久,雅各布进入公司打工(出任工程师),赫尔曼则独自在米兰重开一家小厂,2年后再度倒闭[50]。注3:1896年爱因斯坦在阿尔高州立中学的毕业成绩单是(满分为6分):历史、代数、几何、画法几何和物理各6分,德语、意大利语、化学和自然史各5分,地理、绘画(美术)和绘画(技巧)各4分,法语3分。阿尔高州立中学是ETH的预科学校,当年与爱因斯坦同在工商专科部就读的同年级同学共有64个男孩。注4:德国物理学会DPG(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German Physical Society)的前身柏林物理学会(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zu Berlin;Physical Society of Berlin)成立于1845年1月14日,1899年更为现名。普朗克于1905—1906年、1906—1907年、1908—1909年和1915—1916年四度出任该会会长,爱因斯坦于1916—1918年出任该会会长。Annalen der Physik(月刊)可译为《物理学杂志》或《物理学纪事》,译为《物理学年鉴》则不妥,因它易与中文“年鉴”的含义相混淆。注5: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瑞士联邦专利局(Swiss Federal Patent Office)的任职期限是1902年6月至1909年10月,时任局长是弗里德里希·哈勒尔(Friedrich Haller,1844—1936)。1902年6月23日(6月16日得到工作职位)爱因斯坦以三级技术专家(专利审查员)的身份开始工作(属试用性质),1904年9月16日其短期工作合同转为固定职务而成为正式公务员(同年贝索成为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的同事),年薪由3500瑞士法郎(CHI,高于当时初级教授的薪资)升至3900CHI。1906年4月1日晋升为二级技术专家,年薪涨至4500CHI,1909年7月6日提出辞呈,10月15日正式辞职。注6:贝索(Michele Angelo Besso,1873.05.25—1955.03.15)是意大利/瑞士犹太工程师,1897年与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相识并结下终身友谊,爱因斯坦将初恋女友玛丽·温特勒的胞姐安娜·温特勒(Anna Besso,née Winteler,1872—1944)介绍给贝索并于1898年成婚。奥林匹亚科学院(Akademie Olympia;Olympia Academy)是1902年3月至1905年11月(因索洛文离开伯尔尼而休会)爱因斯坦及其好友在伯尔尼自发组成的科学和哲学讨论小组(类似于现在的科学沙龙),3位核心成员(即三剑客)是爱因斯坦(尊其为院长)、索洛文(Maurice Solovine,1875—1958,罗马尼亚人,哲学家和数学家,时在伯尔尼大学主修哲学)和康拉德·哈比希特(Conrad Habicht,1876—1958,数学家和业余发明家,曾在ETH学习数学,1904年夏离开伯尔尼)[51~52],其余主要成员还有沙旺(Lucien Chavan,1868—1942,邮电局职员)、贝索、保罗·哈比希特(康拉德胞弟,Paul Habicht,1884—1948)和格罗斯曼,米列娃几乎不参与讨论,其中并无保罗·温特勒[53]。注7:有信息指出卓别林的父亲是犹太人,但卓别林本人从来就没有否认或承认过自己是犹太人或具犹太血统。注8:艾尔莎的父亲鲁道夫(Rudolf,1844—1928)和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Hermann,1847—1902)并不是亲兄弟关系,鲁道夫的父亲拉斐尔(Raphael,1806—1880)和赫尔曼的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1808—1868)才是亲兄弟关系。艾尔莎的母亲范妮(Fanny Einstein,née Koch,1852—1926)是爱因斯坦母亲波琳(1858—1920)的胞姐,故艾尔莎是爱因斯坦的远房堂姐兼姨表姐。注9:赞格尔于1902年获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该大学生理学教授,他与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关系都很好,曾帮助他俩化解纠纷并处理离婚事宜。注10:乔治·尼古拉(又译为尼科莱,Georg Friedrich Nicolai,原名Lewinstein,1874—1964)是1914年《告欧洲人书》的发起人和起草者,他曾是伊尔莎的婚前情人。注11:1927年5月7日爱因斯坦长子汉斯(Hans Albert Einstein,1904.05.14—1973.07.26,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入籍美国但保留瑞士籍)和科内希特(Elsa Frieda Knecht,1895.02.02—1958.10.21)在多特蒙德结婚,婚后共育4子: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物理学家伯恩哈德(Bernhard Caesar″Hardi″Einstein,1930—2008),克劳斯(Klaus Martin Einstein,1932—1938)死于白喉,另2个男孩在出生数天后便夭折。伊夫琳(Evelyn Einstein,1941.03.28—2011.04.13)是汉斯夫妇名义上的养女。1959年3月汉斯和第二任妻子、神经化学家罗博兹(Elizabeth Roboz,1902/1904-1995.01.09)结婚,未育。伯恩哈德长子托马斯(Thomas Martin Einstein,1955.11.21伯尔尼—)是爱因斯坦的首个曾孙。注12: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54~57],翌年他得到过引力场方程的波动解,据此有人认为1916年他就提出了引力波理论,这种说法欠妥。后来爱因斯坦对是否存在引力波产生过怀疑和动摇,1936年(1937年初正式发表)再次确认并完善引力波理论。注13: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和科学思想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CH,CBE,FRS,FRSA,1942.01.08—,被誉为“宇宙之王”)在21岁时就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运动神经元疾病MND(Motor Neuron Disease),俗称渐冻人症,英国人又称运动神经细胞病,法国又称夏科(Charcot)病,美国又称卢伽雷氏(Lou Gehrig)病],全身瘫痪且不能发音。被确诊为ALS患者的平均生存年限是2~5年(超过20年的患者不足5%),显然,霍金又创造了一个十分罕见的医学奇迹。1979—2009年霍金出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讲席教授(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这是英国乃至全世界最崇高的讲席教授职位。注14: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Einstein-Rosen bridge)或史瓦西虫洞(Schwarzschild wormholes),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它连接黑洞(由广义相对论推论出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和白洞(即黑洞的时间反演),由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假设推论而得。在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同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0.09—1916.05.11)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严格解———黑洞,并引入史瓦西半径的概念,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弗拉姆(Ludwig Flamm,1885.01.29—1964.12.04)在研究史瓦西解中最早发现了虫洞(史瓦西喉就是一个特定的虫洞)[58]。1921年德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外尔(又译为魏尔、韦尔,Hermann Klaus Hugo Weyl,For Mem RS,1885.11.09—1955.12.08)在研究电磁场能量的质量分析时首先提出虫洞理论(wormhole theory)。1935年爱因斯坦及其助手、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物理学家罗森(Nathan Rosen,1909.03.22—1995.12.18)合作再次独立发现虫洞[59]。1957年和1967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07.09—2008.04.13)分别首创“虫洞”(wormhole)和“黑洞”(black hole)这2个术语。霍金只是曾解读过虫洞理论而已。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06.01—)首先将虫洞与幻想的时间旅行联系起来,在其建议下,美国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天体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萨根(Carl Edward Sagan,1934.11.09—1996.12.20)将其科幻小说《超时空接触》(又译为《接触未来》,Contact,1985年,1997年美国拍摄出同名电影)中的背景由黑洞改为虫洞。2014年美国科幻冒险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也是以虫洞理论为主要依据的。注15: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07.01—1716.11.14)于1700年7月11日创办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KniglichPreu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Royal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rlin,简称柏林科学院,“皇家”一词1920年被拿掉)并出任首任院长直至逝世。1786—1918年该院院长由普鲁士国王兼任,1918—1939年未设院长,1939年重新开始从学术团体中选举产生院长。普朗克(1918PH*,被誉为“德国的牛顿”)于1912—1938年出任该院常务秘书,未曾出任过院长一职。注16: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Peter Pringsheim,1881.03.19安特卫普—1963.11.20慕尼黑)只为诺物奖提名过3次:1926年帕邢、1930年玻恩和海森堡以及1934年斯特恩,未曾正式提名过爱因斯坦。注17:纪尧姆(1920PH)出生于瑞士纳沙泰尔州的弗勒里耶(Fleurier,位于瑞法边境),其祖先是法国贵族,大部分亲属居住在法国。其祖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离开祖国到伦敦经营制表业,其父后定居于弗勒里耶。注18:瑞典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奥森(Carl Wilhelm Oseen,1879.04.17—1944.11.07,1921LVA790)于1934—1935年出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注19:伊尔莎(又译为伊尔泽,Ilse Lwenthal-Einstein-Kayser,1897.11.18—1934.07.09)是爱因斯坦第二任妻子艾尔莎与前夫所生之长女,1924年与德国文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凯塞(Rudolf Kayser,1889.11.28—1964.02.05)结婚,1930年凯塞以笔名Anton Reiser在纽约出版了《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A Biographical Portrait)并获爱因斯坦首肯。雕塑家玛戈特(Margot Lwenthal-Einstein-Marianoff,1899.12.03—1986.07.08)是伊尔莎之胞妹,1930年嫁给前苏联作家马里亚诺夫(Dmitri Marianoff),1937年离婚。1944年马里亚诺夫在纽约也出版了《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An Intimate Study of a Great Man),但此书曾受到过爱因斯坦的谴责。这两本介绍爱因斯坦及其家庭的书都有些华而不实,影响很小。注20:科伦坡(Colombo,葡萄牙人因纪念哥伦布而命名)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城市,全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和交通中心。自1982年起,斯里兰卡的法定首都是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简称Kotte),因其是位于科伦坡东南郊的卫星城,距离很近,故人们仍常将科伦坡看作是斯里兰卡的首都。注21: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NJ)是一家独立的私人学术研究机构(不授予学位),由美国百货商业家和慈善家班贝格兄妹路易斯(Louis Bamberger,1855.05.15—1944.03.11)和卡罗琳(Caroline Frank Fuld,née Bamberger,1864.03.16—1944.07.18)捐助500万美元而创建,首任主任(任期:1930—1939年)是美国教育改革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1866.11.13—1959.09.21)。1933年爱因斯坦的加盟使得普林斯顿成为继剑桥和哥廷根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圣地。IAS设有4个研究学院:历史研究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此外还有理论生物学研究计划,其长期研究员(教授)职位不超过28个。注22:威廉皇帝学会KWG(Kaiser Wilhelm Gesellschaft;Kaiser Wilhelm Society)于1911年11月1日创办于柏林,1948年2月26日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MPG(Max Planck Gesellschaft zur F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Max Planck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马普学会。该会首任会长(任期:1911—1930年)是路德教神学家和教会历史学家冯·哈纳克(Carl Gustav 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普朗克于1930—1937年和1945.05.16—1946.03.31两度出任该会会长。注23:1932年6月,弗莱克斯纳访问了爱因斯坦在柏林西南郊波茨坦附近的卡普特(Caputh)木质别墅,期间他俩首次就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年薪以及爱因斯坦助理迈耶尔的工作安排问题进行接触和洽谈。注24:奥地利数学家(黎曼几何专家)迈耶尔(Walther Mayer,1887—1948)于1929—1934年任爱因斯坦的数学助理,被戏称为“爱因斯坦的计算器”。此前,俄国数学家格罗梅(Jakob Grommer,1879—1933)、匈牙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朗克休斯(Cornelius Lanczos,1893—1974)以及德国籍波兰裔数学家(Chaim Herman Müntz,1884-1956)先后出任过爱因斯坦的数学助理。笔者认为,1928—1929年(另说:1927年7月至1928年9月)束星北曾任爱因斯坦研究助手的说法是子虚乌有的[60~61]。注25: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曾任《时代》周刊总编、CNN董事会主席兼CEO)的《爱因斯坦传》(直译则是《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Einstein:His Life and Universe,2007)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它是爱因斯坦所有文献资料于2006年被解密披露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传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几何学家和拓扑学家)维布伦(Oswald Veblen,1880.06.24—1960.08.10)参与创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32年成为该院当年首位教授直至1950年退休。赞助商路易斯·班贝格在发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另一座靠山———维布伦的年薪是15000美元以后,坚持要给爱因斯坦同样的薪水。注26:在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中,能量E的单位是焦耳(J),质量m的单位是公斤(kg),光速c的单位是m/s,按c=3×108m/s估算,能量是质量的9×1016倍。从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太阳”词条得知,太阳的总辐射功率是3.845×1026J/s(=W),相当于太阳每秒钟损失质量4.27×106吨(t),即每天损失质量约3.69×1011t。注27:198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第3版郑重地刊载了胡乔木同志的一则“更正”,全文不长,现照录如下:“顷接钱三强同志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约里奥—居里误为约里奥·居里。希予更正。胡乔木4月18日”。注28:1909年12月12日巴黎大学和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决定创建巴黎镭学研究所(Institut du Radium),1914年7月30日建成,它由两部分组成:1居里实验室(Laboratoire Curie):致力于物理学和化学研究,1914—1934年居里夫人出任首任主任,1934—1946年化学家德比尔纳(André-Louis Debierne,1874.07.14—1949.08.31)任主任,1946—1956年伊伦·约里奥—居里任主任,1956—1958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任主任。2巴斯德实验室(Laboratoire Pasteur):致力于研究放射性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影响,医师和生物学家雷戈(Claudius Regaud,1870.01.30—1940.12.29)出任首任主任。1920年居里夫人和雷戈共同创建居里基金会(Fondation Curie),1970年镭学研究所和居里基金会合并成立居里研究所(Institut Curie)。注29:英国籍奥地利裔物理学家奥托·弗里施(Otto Robert Frisch,FRS,1904.10.01—1979.09.22,1943年入籍英国)出生于维也纳,是著名女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的亲外甥。1940年奥托·弗里施和英国籍德国裔物理学家佩尔斯(Sir Rudolf Ernst Peierls,CBE,1907.06.05—1995.09.19,1940年入籍)合作设计出原子弹爆炸的首个理论机制。注30:美国联邦调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隶属于司法部)的前身是1908年7月26日成立的一家小型侦探机构,1909年5月命名为调查局BOI(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1935年7月1日改制为FBI。约翰·胡佛(John Edgar Hoover,1895.01.01—1972.05.02,终身未婚)于1924.05.10—1935.06.30出任BOI第6任(末任)局长,1935.07.01—1972.05.02出任FBI首任局长,48年间他所经历过的8位美国总统(即第30~37任)依次是(圆括号内年份为总统任期):柯立芝(1923—1929年)、赫伯特·胡佛(1929—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年)、杜鲁门(1945—1953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约翰·肯尼迪(1961—1963年)、林登·约翰逊(1963—1969年)和尼克松(1969—1974年)。48年间他所经历过的总检察长(attorney general,即司法部部长,FBI归其管辖)共计17位(即第52~68任,1935—1972年间则只有14位),其中2位在出任总检察长前短期以副检察长的名义担任过代理总检察长。注31: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签发过一封呈报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信,敦促美国加速原子弹的研发,此信由爱因斯坦、西拉德、维格纳和特勒(氢弹之父)共同发起和起草。爱因斯坦并未直接参与过1942—1946年美国陆军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62]。注3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原名《关于核武器的声明》(A Statement on nuclear weapons),又称《科学家们要求废止战争》(Scientists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Annul War)。1955年2月11日伯特兰·罗素首先给爱因斯坦写信讨论此事,2月16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4月5日伯特兰·罗素把自己拟就的宣言草稿寄给爱因斯坦,4月11日爱因斯坦在宣言上签名,2天后他就患重病(主动脉瘤破裂),15日住进普林斯顿医院,18日因腹部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而不幸逝世。7月9日伯特兰·罗素在伦敦卡克斯顿厅(Caxton Hall)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该宣言,它直接催生了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始于1957年,1995PE22)。据说伯特兰·罗素和爱因斯坦原商定拟邀请签名的15名科学家中有10人没有签名,其中包括尼尔斯·玻尔。注33:1930年爱因斯坦带头签署的著名反战宣言———由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同盟WILPF(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发表的《全世界裁军宣言》应该是指《反对强征青年服兵役及进行军事训练的宣言》(Manifesto Against Conscription and the Military Training of Youth,签名者共计22人),同时签名的诺奖得主还有简·亚当斯(女,1931PE21)、拉格洛夫(女,1909LI)、托马斯·曼(1929LI)、克魏德(1927PE22)、罗曼·罗兰(1915LI*)、伯特兰·罗素(1950LI)和泰戈尔(1913LI)7位,另有比洛科夫(Paul/Pavel Ivanovich Birukov/Birukoff/Biryukov,1860.03.11—1931.10.10,列夫·托尔斯泰的秘书、知心朋友及合作者,后入籍瑞士)、布尔加科夫(Valentin Fyodorovich Bulgakov/Bulgakoff,1886.11.25—1966.09.22,列夫·托尔斯泰的末任秘书、传记作者及合作者)、美国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FAA,1859.10.20—1952.06.01)、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日本作家和基督教和平主义者贺川丰彦(Toyohiko Kagawa,1888.07.10—1960.04.23)、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Beall Sinclair,Jr.,1878.09.20—1968.11.25)、英国作家赫伯特·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09.21—1946.08.13)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1.28—1942.02.22)等14位。此前,爱因斯坦、甘地、伯特兰·罗素和泰戈尔等21人已在1926年的《反对强征青年服兵役宣言》(Anti-Conscription Manifesto)上签名。注34: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CIC/ICIC(League of Nations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成立于1922年1月(首次会议于同年8月在日内瓦举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927LI*)出任委员会首任主席(任期:1922—1925年),1946年解散,其职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接管。爱因斯坦于1922年4月加入该委员会,1932年4月宣布永久退出(文献[63]采用“最终于1930年辞职”之说是错误的),1923.03.22—1924.06.21曾中途退出过。

注1:1922—192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是瑞典/芬兰银行家和经济学家朗根施尔德(Bror Karl Johan Langenskild,1857—1925)。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自1930年代起成为举办诺贝尔晚宴之地。注2:文献[74]中的描述“欧洲首位具有正教授资格的女性数学家索菲亚·柯瓦列夫斯卡娅”有待商榷,似乎应该是阿涅西(但她从未就职过)。欧洲前三位女教授依次是:1意大利女科学家巴斯(Laura Maria Caterina Bassi,1711—1778),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1732年5月获博洛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该大学解剖学教授(欧洲大学首位女教授),1776年被博洛尼亚科学院聘为实验物理学讲席教授。2意大利女数学家阿涅西(Maria Gaetana Agnesi,1718—1799),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主要靠自学,1750年被聘为博洛尼亚大学数学、自然哲学和物理学讲席教授,但她从未就职过[75~76]。3俄国女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Sofia Vasilyevna Kovalevskaya,1850—1891),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1869—187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旁听3个学期(主要是数学课程),1874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哲学博士学位(属论文博士性质)而成为世界上首位女数学博士,其博导是现代分析之父(Father of modern analysis)、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ss,1815.10.31—1897.02.19)。在瑞典数学家米塔—列夫勒(Magnus Gustaf/Gsta Mittag-Leffler,1846.03.16—1927.07.07,1883LVA627)的大力帮助下,1883年11月柯瓦列夫斯卡娅被聘为斯德哥尔摩大学数学讲师(privatdocent),1884年7月获得合同期为5年的高等分析数学教授职位(professor extraordinarius)而成为北欧首位女教授,1889年6月晋升为终身数学讲席教授(professor ordinarius),同年11月当选为俄国皇家圣彼得堡科学院物理和数学学部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而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科学院院士头衔的女科学家[77]。有史记载以来,世界上首位女数学家是古希腊的希帕蒂娅(Hypatia,351~370—415)。世界上首位女博士(第二位就是巴斯)是意大利女哲学家鲁格蕾西亚(Elena Lucrezia Cornaro Piscopia,1646—1684),她于1678年6月25日获帕多瓦大学神学博士(doctorate in theology,相当于后来的哲学博士)学位。翻开数学史不难发现,世界上著名的女数学家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甚至比女王还要少。希帕蒂娅、阿涅西和柯瓦列夫斯卡娅是所谓的“数学七仙女”之三[78]。苏黎世大学UZH(创建于1833年4月29日,其历史可追溯到1525年,早期ETH没有校园,与UZH共用建筑物)是欧洲首批接受女生的大学之一,1847年允许女子旁听哲学课。1864年俄罗斯女孩科尼亚西尼娜(Maria Kniazhnina)申请学习医学时,苏黎世教育局才被迫同意大学招收女生,不过科尼亚西尼娜不久便离开UZH而未完成学业。1866年俄罗斯女孩苏斯洛娃(Nadezhda Prokofyevna Suslova,1843—1918)成为苏黎世大学的首位女博士生(也是德语大学的首位女博士生),翌年获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注3:苏黎世工业大学ETH(又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原名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909年首次授予学生博士学位,1911年6月更为现名后正式升格为大学)当时尚无物理系,爱因斯坦就读的是主要为大学和中学培养数学和物理教师的数理师范系(VI系)A部(即VIa班)。1900年爱因斯坦在ETH的大学毕业成绩单是(满分为6分):函数论5.5分,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天文学各5分,毕业论文4.5分(格罗斯曼5.5分,米列娃4.0分),总评4.9分(刚够拿到毕业文凭)。米列娃只取得4.0分的总评成绩而未获得毕业文凭,1901年7月底她在已怀孕的情况下参加补考仍未获通过。注4:索尔维(Ernest Gaston Joseph Solvay,1838.04.16—1922.05.26)是比利时工业化学家、实业家和慈善家,还是一位热情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他因发明一种工业化生产纯碱(即碳酸钠Na2CO3,俗称苏打)的氨碱法(即索尔维制碱法)而发财致富,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由其出资创办,基本上是每3年召开一次。首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Solvay Conferences on Physics)于1911.10.29~11.04(周六和周日休会)召开,与会者共计24人(名誉主席1人,即索尔维;正式代表18人,其中洛伦兹出任大会主席,另有7位科学家被邀但未到会;科学秘书兼编辑3人;索尔维的科学合作者2人),大会主题是“辐射理论和量子”(Radiation theory and the quanta),1911—1978年前17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均在布鲁塞尔举行,2014年举办的是第26届。1922年4月21~27日首届索尔维化学会议(Solvay Conferences on Chemistry)在布鲁塞尔召开,2013年举办的是第23届。因首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取得巨大成功,在洛伦兹的帮助下,1912年5月1日索尔维创建一家基金组织———国际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Physics),1913年春又创建国际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emistry),1970年这2个组织合并为国际索尔维物理学和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lvay Institutes for Physics and Chemistry)[79]。

注1:1913年6月12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能斯脱(1920CH)、鲁本斯(Heinrich Rubens,1865—1922)和瓦尔堡(Emil Gabriel Warburg,1846—1931)正式提名爱因斯坦为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院士,7月3日此提案以21∶1获得通过,11月12日获德皇威廉二世批准,12月7日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致信接受院士称号,次年6月2日正式就任。注2:1920年6月24日荷兰皇家专门颁布法令,聘请爱因斯坦为莱顿大学特邀访问教授(只要求爱因斯坦在方便的时候到莱顿大学短期讲学,并未硬性规定他的工作任务,条件十分优厚)。同年10月27日爱因斯坦前往莱顿大学发表题为《以太和相对论》的就职演讲,1921年11月、1922年5月、1923年5月、1924年10月、1925年2月和1930年4月他多次到莱顿大学履职。聘书原定3年,后一再延长,直到1952年9月23日才正式宣布聘期结束。注3: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是纽约市的一所私立大学,其前身是1886年9月在纽约市下曼哈顿区成立的一所犹太宗教小学(Etz Chaim Yeshiva),1896年3月更名为埃尔哈南拉比神学院RIETS(Rabbi Isaac Elchanan Theological Seminary)。1928年3月犹太教徒创办叶史瓦学院(Yeshiva College),开始提供世俗教育并可授予学位(1936年成立研究生院),1945年更为现名。因该大学主要由犹太教徒赞助,故俗称犹太大学。素有“犹太哈佛”(Jewish Harvard)之美誉的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由犹太人集资创办于1948年10月20日,它是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Waltham city)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其教育理念并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布兰迪斯大学最初准备命名为爱因斯坦大学,因被爱因斯坦本人拒绝而作罢。布兰迪斯(Louis Dembitz Brandeis,1856.11.13—1941.10.05)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首位犹太裔大法官,曾领导着一个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魏茨曼领导的同类组织存在着竞争关系。

3结束语

最后纠正1个流传甚广的关于爱因斯坦的谬传: 爱因斯坦一生在美国 《物理评论》 杂志共发表过5篇学术论文( 1931年1篇、1935年2篇、1936年和1953年各1篇)[59,86 ~ 89],其中1953年发表的是 《统一场论的批判评析》,故文献[90] 中说爱因斯坦 “( 1936年以后) 从此再也没有在 《物理评论》上发表任何论文”是错误的,文献[91] P60中的 “爱因斯坦非常恼怒,从此,他再也没有在 《物理评论》上发表过论文”也是错误的,但该文献中的最后一句话 “他( 指塔特) 再也没有收到 ‘他的最著名的投稿人’ ( 指爱因斯坦) 的稿件”则不存在问题,因为1953年时,《物理评论》杂志主编( 任期自1926年起直至其逝世)和物理学家塔特( John Torrence Tate, Sr. , 1889. 07. 28—1950. 05. 27 ) 已逝世[92]。爱因斯坦在美国 《富兰克林学会杂志》共发表过2篇论文[43,93]。严格审稿把关,为文献[43] 最终获得正确结论( 从理论上否定引力波的存在转变到肯定引力波的存在) 贡献甚大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霍华德·罗伯逊教授( Howard Per- cy ″Bob″ Robertson,1903. 01. 27—1961. 08. 26)[94]。

中国科学史学家和思想家许良英先生( 1920. 05. 03— 2013. 01. 28) 是 《爱因斯坦文集》 ( 共3卷,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主要编译者,国内外知名的爱因斯坦问题研究顶级专家和学者,独享美国物理学会( APS) 颁发的2008年安德烈·萨哈罗夫奖( Andrei Sakharov Prize,始颁于2006年,每2年颁奖一次,每届颁奖给1 ~ 3人) 。文献[95] 中的 “Minkowski提出四维空间理论则是在1911年,是对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描述有误。实际上,四维时空( 三维空间+ 一维时间,又称闵可夫斯基时空) 是1907年由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 Hermann Minkowski,1864. 06. 22—1909. 01. 12) 首先提出的,他把洛伦兹变换看成是四维时空坐标的变换,利用其几何学和对称性原理表达了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学内容,重新处理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方程,使其物理规律以更加简洁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提供了数学工具和框架,为相对论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笔者特精心梳理出上述史实澄清,并与冯八飞教授商榷。冯八飞先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本文中的不当之处,欢迎冯教授和同好们不吝斧正。笔者的出发点和理念是追求完美,倘若文中有吹毛求疵之嫌,尚望各位海涵。

摘要: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泰斗级物理学大师)、思想家、哲学家、和平主义者与人道主义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和集大成者,继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主要因光电效应定律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生追求自由与和平。冯八飞博士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连续发表戏说爱因斯坦生平事迹和贡献的“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寓科学性、趣闻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于一体,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值得一读。笔者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点就上述系列文章中所存在的一些史实错漏做出澄清,辨析时力求严密而精准。

篇4:文章: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他有“向南”的贫嘴、可爱和孩子气,

他有属于他自己的敏感和羞涩,

他承认自己有着强烈的恋母情结,在感情上,他需要姐姐式的呵护和理解,

他是文章,一颗80后的闪亮星宿,可他说,我只是个演员,不是明星。

“小姑娘”文章

面若冠玉,说的就是他吧。

因为生得实在漂亮,5岁前他一直被妈妈打扮成小姑娘,不但穿公主裙,还烫了小鬈发,俨然是著名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的中国版。以至于爸妈的同事到家里来做客时都想买小裙子小发卡当礼物给他,妈妈不得已才给儿子穿回男孩模样,可那些阿姨叔叔们不依不饶,直嚷嚷以前见的那个小姑娘跑哪里去啦?

稍微有点思想后,他开始郁闷自己被当成姑娘这件事,于是耿耿于怀地拼了命去做一个淘气的孩子。在他们家住的机关大院里,他天天和一帮孩子爬烟囱,完了还用石头砸猪圈里的猪,砸得猪四处乱窜嗷嗷直叫。这让人想起他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那句最熟烂的台词:从小一起偷幼儿园里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玩儿,美好的童——年——!

男性荷尔蒙一旦迸发出来就一发不可收,他开始满世间寻找能说明自己是个正宗男子汉的事情,于是他找到了足球,踢足球多爷们啊,然后他使劲踢啊踢,踢进了专业队。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出了点问题,也许如今国家队里最英俊的队员就是他了。提起对足球的错过,他的遗憾已减淡了,小男孩有足够的好奇能量和时间资本,从来不会怕梦想破灭,一个暗淡了就立刻点燃另一个。人生,并不是只有一种美丽的方式。

感动中的文章

在机关当干部的父母给他的备用理想是公务员或者律师,过平淡而安稳的日子。但他注定与那种生活无缘。他给自己准备的替补理想是当警察。轰轰烈烈,正气凛然。他一天做十次白日梦九次都是自己像电影里那些香港警察一样拿出证件对着坏蛋潇洒地一甩:CID,你被捕了,你有权保持沉默……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所有男孩的浪漫主义。

表演,是别人传递给他的另一个理想。少年的他经过足球的熏陶出落得一身英气,加上女孩子都比不过的俊美,自然有无数人告诉他,哎,你形象好,不如试试往文艺方面发展。说的人多了,他也就听进去了。不能真的当警察,在戏里过过警察瘾也是不错的,他这么想着想着,西安艺校里就多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学生。父母只好支持他,演戏总比当警察危险系数小点。

命运在一念间改变,他还毫不知情。抱着好玩的心态,他浑然不觉地演了又演,三年过去了,那些连续剧和话剧让他吃够了该吃的苦却并没有带给他名利,他不以为然。在缤纷的角色体验之后他渐渐明了心志:考中戏,做最专业的演员。

一旦下了决心,他就不给自己留后路。高考志愿表上8个志愿,他不顾爸妈的劝,不理保送其他艺术院校的机会,全填上中央戏剧学院。“中戏也许是被我的孤注一掷给感动了,就录取我了,嘿嘿。”回忆起当初的固执,他得意洋洋,根本不介意自己是以倒数第二的专业课成绩被录取的。

演戏的文章

作为演员,他是没有那种职业之外的心机的,傻愣愣懒洋洋的样子朋友也看不过去,就替他留意机会。

高圆圆之前和他合作过一次,见他总是对争取角色不上心就忍不住照顾欲大发,就是她在看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剧本后,把他介绍给副导演的。那会儿他还在读大三,没演过大戏,和副导演见面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自我推销,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人家闲聊。据说那天演“卓越”的演员已经定下了,正在旁边的屋里签合约,那位演员怎么也想不到嘴边的鸭子会被这个叫文章的家伙吃了去。连戏都没有试,导演叶京只问了几个问题就敲定了他。也许他身上那份天真淳朴的特质太难得,这是他和“卓越”的缘分。

《奋斗》是佟大为给他找来的机会。导演赵宝刚一直是文章的偶像,因为他太喜欢赵导的那部《过把瘾》。谁能想明白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迷上一部表现成年人情感纠葛的连续剧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小时候就爱看那部连续剧,反复看了不下20遍(要不怎么说他在感情上早熟呢)。所以当他知道《奋斗》是赵宝刚导演时,觉得自己压根没戏,出演偶像的片子的确是件不敢想象的事情,他只是想见见赵宝刚,就抱着一种忠实Fans的态度去剧组。结果,当时赵宝刚和石康正聊着天,也没人理会他,他就知道找个地方坐着,一坐大半天,人都快蔫了的时候,石康突然指着垂头丧气的他对赵宝刚说:“你看他那倒霉样,这就是我要的向南。”这一次,一样没有试戏。

1984年出生的他,并没有给人浮躁的感觉,这受惠于他的两大爱好:书法和阅读。前者多多少少帮他修剪了些大气的形状,后者则直接为他的表演平添了巧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拍“卓越”给他爱慕的姑娘百珊讲《铁皮鼓》一段时,因为他早已读过原著,其领悟程度为临时抱佛脚的搪塞背诵所不能及,挑剔的叶京当场就被他的精彩表演感动得落泪了。

表面上大大咧咧的人,骨子里一般都敏感。他说自己没有安全感,这也许是80后的通病。拍完一场戏后,导演干脆地说“过”,他心里就很踏实;如果导演稍微有点迟疑,说“先这样吧”,他心里就咯噔一下,坐立不安地琢磨自己到底是哪儿演得不好了。刚拍《奋斗》时他其实一直找不着感觉,状态始终不对劲,每天晚上都是挣扎着才能睡着。可他呈现给观众的,却是那么真实自如的一个向南。姥姥在看到杨晓芸欺负向南的情节时都忍不住哭了,还专门打电话跟他说“这样的媳妇可千万不能要啊”。

与爱有关的文章

初恋发生在18岁。在那场维持了两年的恋爱里,他说自己简直是一塌糊涂。当一个男孩爱上比自己大的姐姐的时候,特别想让自己装得很大,能跟她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平等地说话。他用一颗还未入世的澄净少年心完全不设防地爱了一场,结果是狠狠地受了伤,他说自己那次被伤得特别害怕。

那次恋爱让恋姐情结成为他感情里的永恒主题。“我喜欢思想成熟的女孩子,能跟我说得上话,最好是我一说什么,她马上就懂。姐姐式恋人让人心里很舒服,我不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我只是渴望那种随时都有一个人惦记着我想照顾我的极暖和的感觉。”

他喜欢上海女人,她们的骄矜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特有的男子气概。“如果她发嗲,就让你感觉特好,觉得自己倍儿男人。当她跟你发脾气的时候,你又想,小女人,算了,让着她。有时候她又特别精明厉害,你又觉得,嗯,应该听她的。”

他的描述很自然地联想到他那位绯闻女友马伊琍,刚好是个姐姐,又刚好是个上海女人。

文章与马伊琍在北京一起买了房子。拿到房子钥匙的那一刻,文章深情地对马伊俐说:“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家,嫁给我吧!”马伊俐满眼含着泪花,扑在了文章怀里,深情地点了点头!随后,他们只是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去民政局办了手续,并低调地举行了婚礼。

篇5:青年职场励志文章

有人说,人生充满着期待,梦想连接着未来。心海是一首纯真浪漫的歌谣,是一条绚丽缤纷的彩带,是跳动着不知疲倦的音符,是播种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捧着它披风带雨,一路归来,我们画着它醮着忧伤和明媚拭去往事的尘埃。

有人说,人生或如一轮红日,划破黎明的沉寂,炽热的梦想在喷勃或如一段段插曲在生命的华章里熠熠激荡迸溅起最璀璨的激昂。

朋友们,让我们把人生这首绝句在人生的长诗里烈烈燃烧,展现出最斑斓的色彩华章。我说人生是来自对梦想的渴望,梦想是人生芳园里最美丽的花朵,梦想是人生大海上最灿烂的霞光。梦想是人生的翅膀让人们在天空翱翔,让人们飞到更美丽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前方荆棘满,布也许前方崎岖连绵,也许前方坎坷峻险,但是有了梦想就有了方向。

人生的旋律是在狂风暴雨里拼搏的绚烂,人生的旋律是在惊涛骇浪中奋进的高昂。梦想是种子,我们便可挥舞着犀利的羽翼在人生这片沃土上播种着春天的希望。

有了梦想我们不再艰难踌蹰,也不再退缩彷徨,而是沧海扬帆长风破浪去托起一轮不落的太阳。在宁静悠闲的时候,我就去读文字的书;在忧郁沉闷的时候,我就去读大自然的书。当我从文字的书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好像成了哲人;当我从大自然的书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好像成了孩子。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可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可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你就可能活得简单些。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棵小草。于是,你有些自卑。其实,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片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人生的狂热是因为梦想的萌芽而日渐蓬勃人生的激情,是因为梦想的延续而茁壮成长。它让我们熔铸着坚韧,梦想之灯照亮我们依旧迷茫的方向,没有梦想的人生如同没有星光的夜空让人们不再仰望,没有梦想的人生如同没有曙光的黎明让人们不再追逐。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的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为别人着想,才不失活得高尚;为自己而活,才不失活得洒脱。

朋友们,让我们为梦想而奋斗吧!

励志文章2: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未来的路该去向何方,需要我们自己做出选择,别人都只是过客。

故事只有在成为故事的时候,才是最可爱的,如果把它还原成现实,那么我们会突然找不到原来诗意的感觉和朦胧的美!有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活在故事里的人,我们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或许在故事里,我们会更喜欢自己。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觉得快乐,我们怎么想都可以。

可我们也要学会收敛自己,如果因为一时的不高兴,就在他人面前大吵大闹,那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在他人面前大吵大闹,只会造成他人满心的困扰和自身的不痛快。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用多想,我们也得不到快乐,既然这样,就不要去干涉他人,就像你自己不希望别人干涉一样。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选择。如果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勉强在一起,那么只会让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流失。选择离开与否,需要勇气,需要自己做出决策,别人帮不了你。

有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如果对方也这样认为,那么该是你离开的时候了,继续坚持,只会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你个人的不自在。也许我们曾经抛弃过别人,也许我们也曾被别人抛弃过。有时候,生活会让我们感到厌烦,会让我们感到压抑,甚至颓废不堪。如果骨子里,你想一直颓废下去的话,那么谁也救不了你,除了你自己。

有时候,处境不太好,我们会抱怨,就像海水永远在那里低声呜咽,抱怨自己不得安宁。如果你也那样不停地去抱怨生活,抱怨身边的人和事,那么你会活的很累、很累,终有一天,你也会被生活所抛弃。

生活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把他人牵扯进来扰乱自己本该宁静的心扉?如果因为自己的过错或处境而去抱怨别人,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对他人莫大的侮辱。永远不要一直想法子去针对他人,也永远不要对他人仇恨下去。否则,有一天,你会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事情往别人身上推呢?要想活的精彩,就需要自己不断努力,不断付出。是自己的错,就不要指责他人忘恩负义地离开。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点燃灯火,把自己选择的道路照亮,没必要把自己所受的罪怪在他人身上。如果这人世间的既成事实可以挽回,那么曾经所犯的错倒还值得我们好好用心想一想,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并没有什么人世轮回,你会发觉生活真的很可笑,很多人相处在一起,只是为了各取所需,仅此而已。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算太坏,只是我们把它想的太复杂,习惯性地找些理由来欺骗自己。生活是自己的事情,我们有理由选择怎样去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成熟、更有魅力。

生活中我们需要顾虑的太多,但要想飞得更高,不妨试着把地平线忘掉。你想怎么样是你自己的事情,想干什么自己知道。有时候,人生和生活都需要个性,不需要他人指指点点,也不需要他人参与进来。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以来,都是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走,没有人会活着离开世界,到头来我们都会化为一抔黄土,没有必要老是用他人的成功来折磨自己,也没有必要老是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

我们都是无可代替的个体,不要忘记自己,也不要老是活在他人琐碎的悲欢里,人生一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

生活并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生活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我们总会碰到些困难的,在困难面前,也许我们会一往如前,也许我们也会止步不前,生活是我们自己的,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原地不动一成不变,这句话本身,从头到尾没有什么规矩可言。

其实,我们都不想伤心难过,我们都想快快乐乐,可是,我们都与悲伤有染,这并不奇怪。人生,总是要碰到些痛处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我们还是要主动地去面对,去承受,去处理的。

如果没有鲜花,没有阳光,只有漫无边际的虚空和黑暗,那么你还相信明天吗?生活需要在绝望的边缘走走停停,没有人帮得了我们,我们总要在自我选择的道路上苦苦挣扎,一辈子坚持下去,有一天我们才会大彻大悟。

不要等到生活慢慢变得危险,才开始着手准备明天;不要等到发现现在的你有多失败,才开始忙着惦记未来。生活,需要我们提前做些准备!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的生活需要别人指点,但不需要指指点点,生活的主心轴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总是很努力、很努力地去迎合他人,最后却迷失了自己。任何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够变得简单。可是,很多事情,违背了我们的意愿,我们还是那么义无反顾的坚持。

世界太大,生活太复杂,我们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往前飞,真心做自己鼓起勇气面对是是非非,只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励志文章3:带上梦想,负重前行

近日,看到一份媒体的调查报告:三千多名受访者中,约7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出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时,只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认可奋斗能改变人生。这也就意味着,十个人当中,只有三个人认可奋斗的意义,相信奋斗能够将他们从父辈的人生轨迹中带离,从而得到比父辈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发展。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调查结果,在我们倡导用知识与奋斗来改变命运的同时,很多人在努力过后,依然发现,现实境况是如此的难以改变、如此的无力,并且它所给予人的失望与无奈却又是如此的沉重。

这种社会地位、职业发展上的“世袭”,是社会阶层固化的体现,中国当下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正逐渐描绘出一幅凝滞的图景,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通的渠道日趋狭窄,“贫二代”实现翻身做“富一代”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而又万分艰难。

曾经被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教育,其推动社会流动的能力已陷入低潮,当社会在对教育体制不断质疑时,大家已经逐渐发现,中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承载寒门子弟一跃龙门的梦想了,贫困的“世袭”已经变得颇为无奈。这种“世袭”并不只是从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那一刻开始的,从我们考大学、考高中,甚至是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这种“世袭”就开始如影随形。强者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丰厚的资源,从而一路领先,而弱者,必须付出难以计数的努力,也许才能和先天的强者“坐下来一起喝咖啡”。记得教育学者杨东平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进行调研时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就开始不断滑落。这个结论意味着,个人的出身同受教育水平之间的联系愈发得紧密,个人命运依靠接受教育来转变也愈发艰难。

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普遍现实,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呼唤教育公平,然而决心与口号都是如此明亮的时候,现实境况还是令人失望。上次我曾提到过的麻城课桌事件,它反映出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情况不只出现在农村,城市里的边缘群体,也在承受着教育不公平的种.种。近期,就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条件所引发的争论,所揭示的,正是招生中以户籍来区别对待的不平等现象。一个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多年贡献的群体,他们的孩子在高考时,却因户籍、父母有无稳定工作等等原因,诸多受阻,甚至连参加高考的资格也岌岌可危,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一直以来,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对于盘根错节的现状,也许会有人企盼一场轰轰烈烈、彻彻底底的变革,能一下子将一切都变得美好顺遂,这是童话。就连钱理群在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时,对于自己的“屡战屡败”,他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改革也要遵循“慢而不息”和长期奋斗的原则。促进教育公平,进而畅通和拓宽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最可悲的并非是这个过程所要消耗的时长,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期望的打碎和梦想的泯灭。就像一开始就提到的那份数据一样,十个同行者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三人坚信奋斗的重要,坚信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

现实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梦想的打碎,倘若你屈服,那你就永远只能臣服于叫做“命运”、“出身”的这些东西。很多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到财富、地位的人们所面临的情况大多是:现实很沉重,未来很遥远。对于这些人来说,改变命运就是在负重前行,在前行的路上,梦想不应该是肩头的重量,而是助你飞翔的翅膀,它能减轻现实的疼痛感,能让你看到奋斗的意义。

无论如何,负重前行时,也请保持向上的梦想。

励志文章4:挑战逆境,赢得辉煌的人生

生活的路上,每个人都会受伤,累了,伤了,疼了,倦了。人活着是为了体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为了弄明白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活得很累,很辛苦因为社会很不公平,活着很无奈伤心难过要哭泣,找到事做,就不无聊。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有跌倒的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去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我相信都是精彩的。

记得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的因人而异。’逆境是把双刃剑,她既能使人坚强也会让人脆弱,从来没有人能经历磨难反而没有改变。只是有些人能战胜和超越逆境并站立起来,而有人则被逆境击垮。在逆境中站立起来是强者,在逆境中击垮的弱者。弱者在逆境中看到的只有困难和威胁,只看到所遭受的损失,后悔自己的行为或怨天尤人,因整天处于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精神沮丧等负性情绪之中,而强者却能战胜逆境,成就事业的过程往往就是战胜逆境的过程;同样也收获着战胜的喜悦的幸福。

世界上好好的生活就要挑战逆境,战胜一切挫折,克服一切困难,获得成功。在人生旅途中时常会遇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此路不通。这时,许多人会选择退回或另寻它路,只有那些坚定信念继续朝前走的人,才有挑战逆境。

励志文章5:奋斗吧!在路上的年轻人

奋斗吧!在路上的年轻人。没有棱角的人不叫年轻人。

不记得是那部电影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知道吗?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是草。

这话说得很经典,体现出来的心态我却不赞成。虽然遍体鳞伤,可是我依旧坚持认为,年轻人就要做风,就要有棱角。没有棱角的人不叫年轻人。即使受伤,即使棱角最后被慢慢磨灭,可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又有什么值得后悔?何必少年老成!

中国有句古话: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前无人说。这说明每个人都是有人说的,好也有人说,坏也有人说。比如,一个年轻人成了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成绩优秀,比较拔尖,闲话便招惹来了:这小子专会投机钻营,善拍马屁,只不过上面有关系,受到领导的器重罢了;其实当初跟我同学的时候,还不是那个样子!

你做得比别人好,成了出头鸟,有人说;你做得比别人差,比较含蓄低调,更是有人说。学习成绩差了,别人鼻子一哼,他呀,笨得要死,不是读书的料子。生意做泼了,有人冷言相讥:也不瞧瞧自己,是不是个金刚钻,随便拉个人就能发财吗?

有人可能要说,我不跟人家竞争,我不惹你,我躲到世外桃源去,总没人说我吧。错!还是有人说你,你的父母,你的亲戚朋友会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哪怕你做和尚、做尼姑,还是有人说你:你这样消极逃避,实在让人伤心啊!

奋斗吧!在路上的年轻人

是的,千真万确,没有人不说别人,也没有人无人说。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呢?

就按照名人名言去办吧!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个年轻人如果没有棱角,没有勇气,没有自信心是很难得这样做的。如果你害怕别人说你,如果你不能坚持己见,如果你没有突破重围的胆量,你如何能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并不意味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孤注一掷,破絮包头往前闯。走自己的路,要用智慧、学识、才华等作为指路的明灯。19化学奖金的得主哈珀纠集上百名纳粹科学家出了本书——《百人反对相对论论文集》。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指责,爱因斯坦没有退缩。他说:“相对论要是错了,一个人推翻就够了,何必要那么多人!”爱因斯坦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因为他相信真理在自己的手里!

要想别人闭嘴,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说你的人远远抛到脑后,用事实证明你的正确。别人说你,可能是因为你还不够优秀。有个年轻人,当他还是一个单位主任的时候,总有人对他指手划脚,谈七说八,指责他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可是,当他成为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后,原先单位的人都哑火了,连曾经的领导也都对他恭恭敬敬,钦佩有加。请记住,如果有人说你,说明你还没有做出让他们满意的成绩!

篇6:精选青年励志文章

有位朋友曾经问我,说感觉身边有些人能力似乎和自己差不多,但为什么收入却是自己的10倍?

我總结了一条个人发展的定律:80%的人其实失败在最后的20%。

几年前我从国企跳槽出来,以外行人的身份进入金融行业做销售,其他同事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而且拥有几年工作经验。可是仅仅7个月以后,我便成为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上班第一天,领导让我去一家银行网点讲课。为此我加班加点准备了3天,连演示用的PPT也是改了又改。实际培训的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但培训结束后银行的人找领导把我做的PPT要了过去,说“这份PPT做得特别好”。就因为这件事,领导便分配给了我更多的讲课机会。日积月累,我在银行渠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做销售需要每天跑银行网点,其他同事一般一天跑三四个就是极限。我每天起早贪黑,努力做到一天跑五六个。类似这样“额外的20%工作”,我做了很多。虽然每一件都没有给我带来即时回报,但半年多过去,我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想20%,多做20%,质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概率论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分布叫正态分布。比如一个群体的“平均表现”,将平均值往左和往右各推移一个不需要很大的数值,你会发现,有99%的人都会落在这个区间。很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付出了80%的努力,落在中间那个“高概率”区间里面,然后他们就停步了。他们不知道,只要再多做出额外的20%,他就可以迅速跑出这个区间,成为99%以外顶尖的存在。

励志文章2:见或者不见,你的价值都在那里

1950年10月,他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意大利裔家庭。因为家庭贫穷,他从小便开始勤工俭学,并努力在学校中表现自己,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自己,改变他们对他这个外国裔学生的看法。可即便是这样,同学们依然排斥他,老师对他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这让他十分伤心。

上小学时,他当报童补贴家用,每个周末早起到收发点取报,然后大街小巷地叫卖。

一次,一位建筑商印了1万份广告,希望学校发动学生上街分发,分发之后,将给予学校3000美金以资助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学校接下了这批广告单,并给每名学生分配任务100份。

很多学生觉得顶着烈日上街发广告,又热又丢人,他却觉得这事很容易。

爸爸鼓励他多分担一些,他有些沮丧地说:“我多发有什么用呢?老师们也看不见我大街小巷辛苦跑。”

父亲笑了,对他说:“你记住,你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看不见而减少,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

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找到学校,直接领取了500份广告,然后第二天一大早便到街上分发,不到晚上便发完了。当其他学生带着没发完的100份广告回到学校时,老师们还在议论着他一次性取走500份能否发完,看着他空手回来,所有人都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1972年,他从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他很希望表现一下自己,可这里人才云集,他没有机会,一度动了辞职的念头。

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给他讲的那句话——你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看不见而减少,他心里又充满力量。

一年后,他考进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斯商学院学习MBA,然后提出了辞职。律师事务所急了,所有主管集体找他谈话,都一致挽留,还承诺无论是业务主管还是行政主管他可以任选,但他婉言谢绝了。

同事们一头雾水,这一年,没感觉他做什么,可他辞职的时候,所里怎么会这样挽留他?

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给出了答案。原来,他负责行政以后,自己编了一套软件,所里的案件资料从此没出过一次差错,任何信息只要他敲几下键盘,就会全都调出来,还有,他坚持每天早来半个小时,监督保洁打扫卫生,公司的工作环境在他干行政这一年,发生了质的变化……

后来,他加入了英特尔公司。

五年后,便从一个普通职员升任外围零部件运营部门总经理,几年后,他又被破格提拔为英特尔运营集团副总裁,六年后,再升为公司执行副总裁,2005年成为英特尔公司第5任CEO。

他的一路升迁,许多人都提出了疑问,他是公司历任CEO中唯一一个非技术人员。

他的前任安德鲁·格罗夫说:员工的家属病逝了,只要他知道,肯定能悄悄地去探望;公司与苹果电脑的合作,造成了与戴尔和微软关系的紧张,他悄悄地改变了这一局面,让各方都满意……他有一股“宁静的力量”,做着别人做不到的事。

他叫保罗·欧德宁,他信奉“坚持自我,就是对价值的最好体现”,他的那股宁静的力量,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表达。

励志文章3:什么力量让人绝处逢生

美国电影《火星救援》讲述了人类在火星的探险活动,片中男主角因为在执行任务中发生意外,和队友失去了联系,被独自留在了火星。面对补给不足、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男主角依靠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知识,硬是坚持了500多天,最终等来了救援。该片虽是一部科幻片,但男主角在逆境中迸发出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却值得敬佩,特别是片尾那句:“遇见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当发现没有问题要解决时,你就能回家了。”让人备受感动。

绝处逢生,逆境中成长的例子并不罕见:秦汉时,项羽破釜沉舟,致自己于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长征时,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勇闯腊子口,几次绝处逢生,最终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二战时,苏军在全城被围困、几近弹尽粮绝之时,与德军展开了200多天的巷战,最终成功完成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总之,人在面临困境时往往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力量和智慧的来源首先是人对生存本能的渴望,这种本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哪怕是有一点小的希望,人类也不会放弃。正是这种只要有机会就要试试的积极心态,让人们最终抓住那个真正的机遇。其次,要有乐观的精神。电影中的男主角,无论是种土豆还是修复各种破损设备时,都会自己和自己说说话、开开玩笑,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状态,即使是面对意外,甚至遇到危及生命的情况时,都能豁达面对。最后,迅速的行动是完成绝境“逆袭”的保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条件,下定决心后马上行动,才能拯救甚至成就自己,如果没有强劲的执行力,机会也会在不经意间溜走。此外,让人绝处逢生的力量还与抗压、抗挫能力有关。有的人生长环境相对差一些,小时候吃过苦,长大后面对绝境自然更坚强一些。也正因如此,不少父母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艰苦些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以锻炼他们的心智。在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搭配一点运气,绝处逢生的奇迹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一生中不会遇到什么绝境,但磕磕碰碰的,总会遇到一些困境。绝境尚有办法将其征服,困境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然而在生活中,当出现问题时,有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解决,而是埋怨困难太多,觉得这事儿难做,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就不能捞一个“钱多事少”的活儿呢?

面对困境,一开始人们都会有抗拒心理,觉得困难怎么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抗拒会加重焦虑和恐惧,进而对整个问题更加悲观。因此,首先学会接受困难、接受现实,不要一味地谈困难、提要求,静下心来寻求解决办法。然后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也就是向亲戚朋友倾诉,这是个释放的过程,将内心的压力和愤懑一并发泄出来,有助于自己恢复平静,进而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另外,要时常跳出来看自己的处境,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所谓的困难,其实没那么严重。最后,遇到一时解不开的问题就先放一边,出去散散步、运动运动,适度的运动能让人身心得到彻底放松,等再回来的时候,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励志文章4:眼界决定高度

在美国纽约西市大街一处跳蚤市场,有许多摆地摊的人,他们大多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专门出售一些物美价廉的小商品。

其中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每天在地摊上出售各种邮票、火花、烟标、钱币等。老人名叫罗纳德·威恩,摆地摊已有多年了。他常常会兴致勃勃地向顾客介绍起上面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许多人都认识他,亲切地称他为“威恩大叔”。

苹果总裁乔布斯生前也是威恩大叔地摊前的一名老主顾。

得知乔布斯喜欢中国邮票,老人就经常将自己收购来的中国邮票卖给乔布斯。日积月累,乔布斯收藏的中国邮票琳琅满目。乔布斯对老人说:“谢谢!是您向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的窗口,我看到了苹果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

威恩老人说:“您的目光总是那么敏锐,苹果公司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您敏锐的市场眼光是分不开的。而我的目光却是那么短浅,只看到眼前的那一点点利益。”

乔布斯劝慰道,不要悲伤,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不同,只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摆地摊也是一种人生。

在乔布斯的追思会上,威恩大叔也来了。看到老人,许多人窃窃私语,他不是摆地摊的吗?要知道,参加乔布斯追思会的,大多数是商界巨贾、社会名流。

老人面色凝重地向来宾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和乔布斯有三十多年的友情了。35年前,我与乔布斯等三人创办了苹果公司。公司运作后,遇到很多困难,我一度看不到发展前途,就要求退出公司。乔布斯苦口婆心劝说我不要退出,他说困难只是暂时的,眼光要看远点,将来会有发展的。可是,我还是以800美元卖掉了手中拥有的10%的股权,彻底离开了苹果公司。几十年来,我做过很多事,开过店、办过厂,还当过水手,可都一事无成,最后只得靠摆地摊维持生计。如今,当年我那些以800美元卖掉的股份已价值350亿美元。

听了威恩老人的故事,各界人士唏嘘不已。没想到,这个毫不起眼摆地摊的老人,竟是当年与乔布斯共同创业的人。

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件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感叹命运的不公,老天不长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面临着各种选择。越是在困难和挫折中,越能考验一个人。乔布斯的智慧和聪明就在于,在他人生和事业陷入到底谷时,依然看到前方那闪烁的微弱光亮,然后一直坚持走下去。

励志文章5: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2015年6月,在中国钢管舞协会举办的一次全国性比赛中,69岁的戴大丽高难度动作不断,倒飞燕、一字马、160度旋转、太空漫步……她像燕子般在钢管上翻飞腾挪,轻松娴熟地完成了这些高难度动作,无论是技术还是美观性,都超过了同组其他选手,最终拿到了钢管舞老年组的金奖。

钢管舞是以钢管为道具,集舞蹈、体操、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运动,对体力要求极高,危险系数大,舞者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戴大丽65岁才开始跳钢管舞,所以一般人每次练一个半小时,她却要练上三个小时。横叉、竖叉、开肩、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基本功,她练得比年轻人更多、更好。由于腱鞘炎,她的手容易发麻,于是在坐公交車去练功房的路上,她会不停地活动手指,以便能在正式训练前基本恢复。她还把自己跳舞的过程拍下来,反复观看揣摩,寻找自己动作的瑕疵。她甚至在卧室里立了一根钢管,有空就练……

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之后,戴大丽终于收获了硕果。

上一篇:劳教警察下一篇:关于母亲的美文欣赏:妈妈做的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