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海岭

2024-04-22

梅海岭(精选8篇)

篇1:梅海岭

烟雨朦胧梅海岭散文

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烟花三月,流流细雨,朦胧山川,清新的晨雾中,流水涓涓,叮咚入耳,许多不知道名字的鸟儿,藏在树枝里一递一声地欢唱着。

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厦门市的植物园东门,因为,今天是我们泰康公司收费部,在东坪山梅海岭聚餐的日子,昨天晚上,邀请了几位好朋友,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这里听风赏雨看风景,顺带品尝梅海岭山上的美食佳肴。

厦门的文曾路,通往半岭宫的路上,有个怪坡,长约50米,宽不过10米,这个怪坡怪就怪在,东西会从坡底滚到坡顶,无论如何实验都是这样。测量人员得出结论:怪坡,其实是人们因为周边参照物的原因,而造成的一种视角上的错误。

出租车司机是个非常热心的.人。知道我是第一次来植物园这边,热情地给我介绍文曾路的怪坡,并且特意把出租车拐个弯,开到怪坡上停下来,让我感受一下:车往坡上倒滑的奇怪现象。虽然我知道,车之所以会在怪坡上,从坡底往坡顶倒滑,只是因为视角上的错觉而已,其实车是向下滑动的,因为视角的错误,你看见的就是车在往坡顶滑动。不过,坐在车里感觉着车辆缓缓地自己由下向上滑行,我还是觉得特别奇怪特别有趣。

七点钟,细雨蒙蒙,道路两边的树木,被雨水侵润得苍翠葱茏。云雾缭绕中,有10来个老人家,在怪坡中央锻炼身体,看见车自动退到道路两边,透过车窗玻璃,可以明显看见,怪坡上的道路路面有一道道的裂痕。

怪坡中央的路边,有一块大青石,上面用大红的油漆书写了三个大字:“非常道”!

从怪坡出来,一再给热心的出租车司机道谢,记下热心司机的电话,一个人在植物园东门拍照。公园门前车流如潮,小鸟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叽叽喳喳地在树林间跳来跳去,给这个薄雾的早晨,添加了无限的生机。

第一次到梅海岭,想起以前在《厦门日报》和海峡博客,以及QQ和微信上看见的梅花灿烂的热闹。满心里都是期待和激动。今天的梅海岭,三角梅树到处都是,却不见一朵花开,原来,梅海岭的三角梅,在这几天居然没有开花。不过,我们并不遗憾,因为,我们有最亲密的伙伴陪伴着我们。大家一边爬山一边拍照,丝毫没有感觉到困意和疲劳。最高兴的是,今天有好多跟随而来的朋友,主动加入了泰康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篇2:梅海岭

一、坚守“梅精神”的思想动因

思考之一:用梅花精神孕育学校精神, 让这种精神推动学校可持续和强劲的发展。

翻阅一幅幅梅画, 诵读一首首梅诗, 我们努力从历代画家和诗人的画作和诗句中寻找感悟。梅花精神究竟指什么?经过概括和提炼, 我们从三大方面去领悟梅花精神:一是“凌寒独自开”的不畏严寒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二是“报春第一枝”的顽强奋勇和敢于争先的精神;三是“无意苦争春”的谦虚不争和包容大度的精神。实践中, 我们将梅花的三大精神作为学校的精神提出来, 充分让老师再感悟、再提炼、再浓缩, 从而孕育出了超越表象的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的学校精神, 即“无畏、不屈、敢当、争先、大度”。

【感悟】人是需要有精神的。同样, 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是需要有精神的。学校精神是全体师生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认识、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它将产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成为引导学校奋发向上、积极追求的灵魂。这种精神的影响力是积极深远的。它将伴随着师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追求中和谐发展。

思考之二:用梅花气质涵养教师的人文修养, 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有效提升。

一是梅花的“文气”。梅花这种花, 好像骨子里从来就是属于文人的。教师应该是属于文人的。文人身上的斯文之气质, 来源于诗书的熏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读书、勤读书, 使自己能够知书达理, 文质彬彬, 从而行不言之教———身教。

二是梅花的“清气”。自古以来, 对“留得清气满乾坤”的追求一直是圣人的处世准则。作为老师, 从事着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一身清高之气, 在当下社会中理应是必要的修持。教师只有让自己的心清才能让学生的心更清。

三是梅花的“静气”。从山涧到悬崖, 从墙角到断桥, 风雨中, 飞雪里, 梅花默默地悄然开放。那份静气正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的觉悟回归。

四是梅花的“正气”。梅花勇敢迎霜斗雪, 那铮铮傲骨, 历来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写照。作为教师, 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 教育的兴衰就是民族的兴衰, 就是国运的兴衰。如果教师不能效梅花之“正气”, 其心不正, 其身不正, 又岂能担当“为人师”之重任?所以“树一身正气, 挟两袖清风, 稳三尺讲台”就成为我校教师人文修养的重中之重。

五是梅花的“香气”。梅花争春是为了最早把第一缕清香送给这个美好的世界, 从此梅花赢得世人的盛赞。人们画梅咏梅, 留下无数画作和诗篇。由此让我们教师懂得, 我们也只有专注于这份崇高的事业, 教好书多出成果, 育好人桃李天下, 散发应有的书香气、墨香气、桃李芳芳之香气, 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赞誉。

【感悟】不难发现, 梅花的这五种气之特质和国家规定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有的品格修养是何等的相似!梅是自然的精灵, 更是我们邓尉山的精灵。从梅品到人品涵养, 从梅格到人格转化, 这是我们教师在提升自身人文修养的过程中, 伴随着研究梅文化所反应出来的一种师法于梅花, 得道于自然的心灵自觉。这种心灵自觉可以直接唤醒教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行为内驱力, 从而形成一种持久的自内而外的文化自觉性。

二、浸润“梅文化”的管理愿望

思考之一:以梅为载体, 结合地方文化的多种元素, 打造显性人文环境, 发挥“润物无声”的环境教育和管理力量。

在精品景点的创设上, 学校建设了“傲骨情怀———香雪海”和“福地文化———邓尉林”两处文化长廊。在香雪海里, 我们不仅介绍了香雪海名字的来历, 还展示了历代名人来光福所留下诗篇和画作, 同时对梅花的审美意趣和家乡梅花的栽培都一一作了布置说明。邓尉山是著名的探梅胜地, 清康熙、乾隆两帝曾“六下江南邓尉探梅”并留下宝贵的诗文古迹。由此在邓尉林里, 我们展示了历代文人墨客咏梅的大量诗篇, 我们努力使每一个漫步长廊的人都能受到这种梅文化的浸润, 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环境育人效果。

思考之二:以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 在活动中汲取梅花精神, 练就隐性的精神文化环境, 发挥“润物无声”的环境教育和管理力量。

“人人争当小梅农”和“我是邓尉小导游”的活动开展, 时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通过对梅树种植、梅子采摘等一系列的劳动, 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并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和沟通能力, 学校和当地的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开展。学生自主报名, 然后由旅游公司专业导游对学生进行导游知识和谈话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 学校组织他们在每年的“太湖之春”梅花节上正式担负起当地导游的责任, 为四方游客讲解家乡风光。一位位“香雪海景区小导游”深受外地游客的喜爱。

三、打造“梅品牌”的发展归宿

实践之一:编写梅文化校本教材。作为一种承载校本课程的有形载体, 校本教材在指导师生课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以“香雪海梅文化”为主题, 围绕“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自我”三个纬度编写了《香雪海梅文化———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全书分成“人文篇、生长篇、经济篇”三个篇章, 内容涉及了家乡的地理风貌、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和丰富特产。在编写体例上, 突出了实践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主题菜单式, 每个主题设有“背景资料、助学提示、活动建议、安全警示和网际导游”等活动化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纳入课表推行以来, 深受师生欢迎并产生了一定的区域影响。

实践之二:建立专题网站和实践基地。我们依托校园网络优势, 采用“网页+博客”的形式, 构建了“香雪海梅文化———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网”, 设计了“研究指南、研究团队、活动掠影”栏目, 汇集了大量“梅文化”图文信息, 使学生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年级地选择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 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校本化学习资源, 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利于师生的参与互动;响应新课程的倡导,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努力开辟和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将“香雪海”旅游景区拓展为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还利用校内闲置空地开辟了“梅花种植基地”, 每年植树节开展“献出一份爱心, 撑起一片绿荫”种植梅花活动;创办了“邓尉草堂”专用教室基地, 开展以梅花为创作题材的书画艺术教育等。

实践之三:突出梅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性学习。

【感悟1】构建梅文化的办学特色, 把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提到未来办学方向和发展的高度, 以此来打造学校“内涵﹢特色”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需要不停思考、实践甚至是斗争的过程。因为现实情况之一是教师“题海教考”, 学生“埋头应试”的局面依旧顽固地存在着。走进学校, 不论是早上还是中午, 你能看到的就是教师围绕着他教的学科, 正在认真地毫不松懈地向学生灌输着知识。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 就是教师天经地义地以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抵制着特色化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以至于有时校本课程根本无法实施。学校中的这种看似认真的现象, 其实和新课程的精神是不相符的。

篇3:弘扬 梅文化 锤炼梅品格

一、“梅文化”解读:此花不与群花比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有人说,梅花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那么,梅花具有哪些品格呢?经过一场大讨论,学校以梅花绽五瓣之形,认为梅花具有以下“五德”:疏影清雅,幽香宜人,具高雅品格;雪压霜欺,凛然开放,具坚韧品格;花不朝天,俏不争春,具谦和品格;凌寒独开,映雪报春,具诚信品格;合木人母,摽梅赠春,具仁爱品格。

雅、韧、谦、信、爱是学校德育的普适内容。为了凸显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把着力点放在了“涵养学生的雅性,锤炼学生的韧性”上。

什么是雅?“雅”内涵很丰富,比如合乎规范的、标准的、优美的等等,总之,“雅”是规范行为的标尺。儒雅历来为圣贤大家所推崇备至。而当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风气,正是许多人缺失了做人的基本操守、待人的基本礼仪所致,体现在儿童身上,就是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和人文素养的浅薄。因此,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雅谈吐、优雅举止、典雅气质的人,既是“梅文化”本身所蘊含的道德价值,也是小学德育的核心内涵。

鲁迅先生曾说过,“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可以从精卫填海、卧薪尝胆等许多经典传统故事中领略“韧”的精神,也可以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众多诗句中感悟“韧”的执着。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更是成功者的性格潜质。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容不得批评,受不起委屈,经不住挫折,缺乏韧性。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和坚持的心志刻不容缓。

所以,涵养学生的雅性,锤炼学生的韧性,既契合“梅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梅文化”的建设:散作乾坤万里春

如果把学校文化看作是一个圆,那么圆心即是它的内涵,半径所及便是它的外延。“梅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宽广。从德育的视角出发,学校主要在儒雅教育和磨砺教育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儒雅教育,奠基有雅韵的人生

小学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因此,“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成为学校开展儒雅教育的核心内容。

(1)“三正修炼”。行起于正方能达于雅。儒雅的基础是雅言、雅行。学校本着“小细节,大德育”的理念,从言谈举止的细微处对学生进行养正教育:

正容(容貌之正)——面容净,衣得体,体面大方,精神焕发。

正言(言语之正)——言语雅,不喧闹,言辞条理,待人礼貌。

正行(举止之正)——规范行,守秩序,讲整洁,爱公物,宜和宜庄,举止儒雅。

为了培养学生的雅言、雅行,学校开展了“梅花少年”评比活动,举办了“梅花讲坛”,让学生走上讲坛,讲述自己正容、正言、正行的心得体会。

(2)“五名工程”。儒雅,是一种气质与风度。儒雅之人,不仅从外表上看起来要温文尔雅,更要有渊博的学识。只有学识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为此,学校启动了以“读名著、诵名诗、赏名言、唱名歌、听名曲”为主要内容的“五名工程”,通过梅文化节、梅诗文经典诵读等活动,努力让名曲、名歌充实学生的双耳,让名著、名诗、名言徜徉学生的心田。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陶笛社,全面普及了陶笛教学。

2.磨砺教育,铸造有强度的人生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果说儒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才气和雅气的话,那么磨砺教育则是“给玻璃加点钢”,锻造学生的元气和志气。

(1)身体磨砺。我国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突出地表现在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心理脆弱这两个方面。为此,学校通过身体素质测试、冬季长跑、远足拉练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磨砺学生的意志。

(2)心理磨砺。在班级管理中,学校教师设置各种不同的岗位,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磨砺的机会,历练人生。在学习上,注重培养学生“压不垮、不畏难、败不馁、胜不骄、勇可攀登”的学习意志。同时,通过心理讲座、情景讨论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耐受挫折、自主调适的能力。

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成立了“小青梅”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编写《咏梅》,以此感悟梅花的品格;组织“休闲进化一日游”“家乡名人知多少”等活动,以此萌生为家乡而自豪的美丽情感;开展徒步溯源进化溪、攀登大岩山等活动,以此锤炼坚韧的毅力……“小青梅”社团的运行,为“梅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在实施儒雅教育和磨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灼灼梅之韵,悠悠梅之情。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怀抱着这样的理念:让校园有看不尽的梅态梅姿,吟不完的梅诗梅词,绘不完的梅骨梅品,歌不尽的梅韵梅魂,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为其人生健康成长打下厚实的底蕴。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第二小学

浙江杭州311253)

篇4:“漂亮男孩”梅威瑟自己做主

但千万不要将这场比赛的性质弄混。莫斯利是WBA“超级”世界次中量级拳王,但这次比赛,他不是任何拳击组织的拳王称号拥有者,因为,所有拳击组织对比赛的性质并不认同,他们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如果你需要更高的出场费,对不起,请自己创立另一个拳王金腰带头衔。”如果梅威瑟想要夺得莫斯利的WBA拳王金腰带,那么他需要向WBA缴纳3%的比赛收入。也就是说,假如梅威瑟能够从同莫斯利的比赛中拿到2250万美金的收入,那么就意味着WBA可以获得67万5千美金的纯收入,简直是空手套白狼。这对于WBA来说,绝对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但WBA没有想到的是,梅威瑟并没有乖乖就范,这次梅威瑟选择了拒绝。结果,这场拳击史上最重大的对决竟然没得到任何一家拳击组织的批准,也不涉及任何一个组织的拳王头衔,这在最近几年的拳击比赛中实为罕见。而140万付费观众收视纪录表明:这场比赛与之前的那些重头拳王争霸赛并无二致。喜欢也好,憎恨也罢,梅威瑟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也清楚拳迷观看拳击比赛往往是冲着比赛双方拳手的名气,而不是因为那些毫无意义的拳王头衔。梅威瑟是当今拳坛为数不多的让拳迷心甘情愿掏腰包的拳手之一,他对此事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向WB A交钱?为什么要向任何拳击组织献上自己辛苦打拼赚来的收入?”他并没有错。

由于各大拳击组织的贪欲,拳击级别已经从原来的8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7个,而每个级别之间的体重差异仅为区区几磅。并且,现在的拳击组织五花八门,如果你能了解清楚所有这些拳击组织,那么你简直可以称作是《拳击大百科全书》了。即使只考虑WBC、WBA、IBF、WBO和IBO这几大拳击组织,那么,将每个级别的拳王金腰带加起来也足足有85条。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还有其它更多的拳击组织都在各个级别拥有自己的拳王头衔。所以,多年以来被人戏称作“字母游戏”的各个拳王称号争夺战已经失去了任何噱头,这些金腰带也如同鸡肋一般形同摆设。

这种状况早在多年前拳击进入网络电视转播领域时,就已经开始显露端倪,各家比赛转播网络主管都希望自己转播的赛事能够师出有名,也就是有拳击组织能够冠名比赛的拳王头衔,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转播中以此为由进行炒作。自从1962年NBA更名为WBA后,WBC和IBF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先后成立,刚开始这些拳王金腰带的含金量还是非常之高,拳坛对这些拳王金腰带也是顶礼膜拜。而如果能够将这几家拳击组织的拳王金腰带集中据为己有,不啻于统一天下,而那样的赛事简直可以说是名垂青史。

但是,贪欲和腐败逐渐侵蚀了拳击运动,因为,大多数电视转播公司主管并不真正了解拳击运动,让这些外行来运作管理拳击运动很容易起到助推作用,这些电视转播商业就成了拳击运动走向下坡路的爪牙。整个过程由于拳击推广人纷纷推出自己的排名而显得混乱不堪,而更多的拳击组织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所有人都想在这块美味大蛋糕上咬上一口。更有一些推广人为了推广自己的赛事能够拿到更多的门票销售收入而纷纷设立自己的拳王头衔,这就造成五花八门的拳王称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电视网络与拳击运动的联姻已经终止,现在的拳击比赛绝大部分都是由收费频道来进行转播。其中三家最著名的转播商当属HBO、Showtime和ESPN。而他们当中没有一家推广赛事是为了取悦某一个专门的拳击组织。即使有时候不得不提到某个拳击组织,通常也是带着一种不屑的态度。而拳手们则担心如果自己反抗可能会招致无缘任何重大比赛,所以他们多年来也只能是忍气吞声。

但是,作为当今拳坛最顶尖的拳手之一,梅威瑟决定向各个拳击组织说NO。而他的挑战很可能会给已经麻烦不断的各个拳击组织制造更大的麻烦。现在,梅威瑟拒绝为与莫斯利的比赛向WBA付费的做法不仅向各个拳击组织传递了强烈的信号,更是对那些现在还不得不忍痛割爱向拳击组织交钱的拳手发起了号召。梅威瑟和莫斯利证明了:如果两个拳手的比赛真正能够吸引拳迷,那么他们就可以创造7700万美金的门票收入,而不需要任何拳击组织的帮助。数字不会撒谎,让我们面对现实,7700万美金,这个数字绝非小数。

看到发生的一切,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那些之前还忍气吞声任人宰割的拳手今后是否还会心甘情愿白白将自己的收入交给那些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帮助的拳击组织。如果他们能够像梅威瑟一样认识到现在的拳击比赛体系如此孱弱,所有的拳王金腰带都毫无意义,那么他们今后或许就会效仿梅威瑟。棒球比赛只有一个世界系列奖杯;橄榄球比赛只有一个超级碗杯;冰球比赛有斯坦利杯,足球比赛有世界杯,各种体育运动都是如此。各个项目的队伍整个赛季就是为了这一个象征最高荣誉的奖杯而战。因为只有一个,所以荣誉更加重要,含金量更足。

你笑到最后,那么你就是这项运动最棒的。就是如此简单。当一支队伍在赛季末举起象征着最高荣誉的奖杯的时候,没有人会向他们的实力提出质疑,他们就是最棒的。但是拳击运动里各个拳击组织各自为战,分崩离析,支离破碎。那就意味着一个拳手可以争夺上百个拳王金腰带,而这使得一切比赛都毫无意义。拳击需要寻找出路,让其拳王头衔再次获得拳坛的真正重视,而无数拳击组织设立的无数拳王金腰带显然不是出路。

也许这次Showtime推出的梅威瑟和莫斯利之间的超中量级比赛就是一个良好开端。如果ESPN和HBO都能够加入进来,我们就有望在各个拳击级别欣赏到真正富有竞争力的比赛,那么我们就会将拳迷对拳击运动的尊重重新带回拳坛。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最优秀的拳手对决,最强者笑到最后。

篇5:海棠糕.梅花糕

海棠糕、梅花糕其实它不是糕,它是苏州民间食摊上有名的面食甜点,现做,现卖,现品,用料、制作都相当考究,风味别饶。

海棠糕、梅花糕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从它的制作工具来看,其历史相当悠久,直至现在做海棠糕、梅花糕的小贩们仍讲究使用这些古老的工具呢!海棠糕、梅花糕的皮料是用面粉所制。制作时,小贩们将面粉放进特制的若盔帽似的紫铜容器中,加适量的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倒进一把短柄的紫铜有嘴粉壶里待用。它们的馅料为豆沙或枣泥,也是放在特制的紫铜器皿中。往糕心里放馅时是用一把一头若针簪状,一头若刮浆刀似的专用铜器具。制作海棠糕或梅花糕还有许多相当考究的辅料,它们分别是雪白的糖渍猪板油小块、象牙色的西瓜子仁、淡赭色的胡桃肉、色彩艳丽的糖渍红绿丝和晶莹的白糖等,一一有序地摆放在像一块调色板似的高耸的圆形小托盘上,很像食客们的眼球。做海棠糕、梅花糕有专用的铁模具,这种铁模具底座为数个梅花形或数个海棠形组成的糕坯模,上层为圆形的铁盖,底座和面盖都镶着牢固的木柄,此种模具起码有几十克重,一般女同志要用双手才能擎起它。

介绍完它的制作工具,该说说它的制作过程和风味了。商贩们在制作海棠糕和梅花糕时,先将铁模具放在炉子上烧热,用一把毛刷蘸素油将模具的内膛统统刷上油,然后将粉壶里的稀糊状面粉依次放一半进模具里,用一把一头若针簪状,一头若刮浆刀似的铜器具将豆沙或枣泥的馅料放入模具中,另加糖渍猪板油一小块,继而用粉壶使稀糊状面粉将模具灌满,加盖烘烤片刻,然后卸盖,在糕面上撒上西瓜子仁、胡桃肉、糖渍红绿丝和白糖,再加盖烤一会便成。

篇6:美人梅嫁接繁育技术研究

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 Lam]为蔷薇目蔷薇科杏属植物。适应性强, 喜光, 根系发达, 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在深厚的黄土或冲积土上生长良好, 在低温和盐渍化土壤上生长不良。

近年来, 全区园林绿化工程中对美人梅使用较多, 苗木来源于调运, 少量苗木来自当地嫁接培育苗, 美人梅生产中常用嫁接繁育, 其成活率高, 砧木多选择山桃、山杏。对一至二年生实生砧木 (地径为0.5~2.0 cm) 多采用枝接法、芽接法。枝接后1~2年, 即可出圃定植, 现就今年以山桃、山杏为砧木嫁接美人梅的枝接技术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沈家湖苗圃及马鞍山苗圃地, 土势平坦、土壤肥沃, 质地为灰钙土、黏土。

1.2 试验材料

砧木选择沈家湖苗圃及马鞍山苗圃地的山桃、山杏;接穗选择在灵武市枣博园及周边苗圃生长健壮的一年生美人梅, 要求生长充实、木质化程度好、接芽饱满、无病虫害。

1.3 试验方法

1.3.1 砧木选择。

(1) 选择二年生地径1.5 cm、高度2 m的山桃、山杏做砧木亲和力对比试验; (2) 选择一年生地径0.8cm、高度1 m的山桃及二年生地径1.5 cm、高度2 m的山桃、山杏作对比。

1.3.2 接穗的采集、贮藏。

一般在当年3月上中旬选择无病虫害、树体健壮的优良壮树, 剪取生长充实、木质化程度好、接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进行沙藏, 采集的接穗要贮藏在果窑中, 将接穗全部压入湿沙中, 沙子以不干不湿为宜。嫁接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或9月下旬。

1.3.3 嫁接方法。

(1) 劈接枝接方式。根据树木的粗细程度截干, 在砧木距地面50~80 cm处平剪, 剪口要求平滑, 做到随截随接, 抹除苗干上的侧枝及萌动芽, 后劈开5 cm深的劈口。其次削取接穗, 要求接穗保留1~2个芽后, 剪成8~10 cm的穗条。削接穗时其下两侧各切成3~4 cm长的平滑伤口, 并使伤面一侧略厚, 另一侧稍薄, 最后将接穗厚的一面向外, 薄的一面向内, 慢慢地沿砧木一边插入劈口, 并留白。插入接穗时, 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应互相对齐。用宽1.0~1.5cm、长约30 cm的塑料条自下而上捆紧包严即可[3,4]。 (2) 皮下枝接方式。留取一年生枝条短截后嫁接;接穗保留1~2个芽后, 剪成5~8 cm的穗条。削接穗时其一侧稍带木质削成3~4cm长的平滑伤口, 另一侧削成1~2 cm的削面后, 将砧木枝条稍带木质切1刀, 后将接穗长削面靠里插入砧木枝条中, 用嫁接膜自下而上捆紧包严即可。 (3) 嵌芽接方式。树体侧枝留10 cm长, 靠主干基部光滑部位由上而下斜切1刀, 深入木质部。再在切口上方2 cm处, 由上而下地连同木质部往下削, 一直到下部刀口处, 取下一块砧木。接穗切削和砧木相同, 先在芽下部向下斜切1刀, 再在芽上部由上而下连同木质部削到刀口处, 两刀相遇取下接穗。将接穗的芽片嵌入砧木切口中, 下边要插紧, 最好使双方接口上下左右的形成层对齐。用宽1.0~1.5 cm、长约30 cm的塑料条自下而上捆紧包严, 露芽捆绑[5,6]。

1.3.4 嫁接后管理。

(1) 灌水。嫁接后立即灌水, 20 d后待地皮稍干, 苗木发芽后再灌1次水, 其后根据田块的干湿程度及时补水。 (2) 清除萌蘖和抹芽。嫁接后砧木上的潜伏芽萌发产生了萌蘖, 为了集中养分和水分供给嫁接成活后的新枝迅速生长的需要, 防止萌蘖对养分和水分的无益消耗, 嫁接后要随时清除萌蘖。嫁接成活后, 将接穗上多余的芽抹掉, 保留1个芽, 以促其加速生长[7,8]。 (3) 解除绑扎物。在地面以上进行枝接和芽接, 均用塑料条作绑扎物, 嫁接成活后待新枝条长到50 cm左右高时解除绑扎物, 否则会在接合处勒出缢痕, 影响生长, 甚至被风折断。解除塑料绑扎物时, 用快刀将一侧割开即可。 (4) 修剪。嫁接后的幼树生长旺盛, 结合部位的愈伤组织又很脆弱, 易被风吹折和人畜碰断, 因此要在嫁接后新枝长到30~50 cm高时进行修剪, 以防风劈。 (5) 加强抚育管理。嫁接后的接口愈合, 新枝的旺盛生长都要消耗养分和水分, 因此嫁接后要及时松土锄草, 施肥灌水, 促进新枝迅速生长。 (6) 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嫁接苗生长旺盛期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及时防治金龟子、卷叶虫、蚜虫等害虫和细菌性穿孔病等苗期病害, 确保壮苗。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规格不同品种的砧木生长情况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嫁接保存率与砧木有关。同一规格的山桃、山杏采取一年生枝条皮下枝接美人梅, 当年生长量及成活率均较高, 但越冬后山桃嫁接美人梅比山杏嫁接美人梅抽干较少, 第2年9月选择山桃作砧木的的保存率要高于选择山杏作砧木保存率。

2.2 同一地径砧木、不同嫁接方式成活率、生长量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 苗木嫁接成活率与嫁接方式有关, 同一规格的砧木 (山桃d≥1.5 cm) 、同一时间嫁接, 选择不同的嫁接方式, 生长量没有明显变化, 但皮下枝接方式成活率高于明显其他2种方式。

2.3 不同规格、不同生长年限的砧木成活率、生长量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 嫁接成活率与嫁接砧木年限无关, 与嫁接枝条有关。一年生枝条嫁接成活率明显高于多年生枝条, 即一年生苗木在主枝上嫁接即可, 多年生苗木选择一年生枝条嫁接成活率高。

2.4 同一规格砧木、同一嫁接方式、不同嫁接时间成活率、生长量对比

从表4可以看出, 一年生苗木春季带木质嵌芽接成活率要高于秋季带木质嵌芽接方式。

2.5 管理方式对生长情况的影响

对同一规格砧木、同一嫁接方式、同一嫁接时间、嫁接的部位相同 (一年生枝条) 不同管理方式的成活率、生长量进行对比, 从表5可以看出, 嫁接成活率与嫁接后第1次灌水有关, 嫁接后20 d后灌水成活率明显高于嫁接后立即灌水的苗木。

2.6 不同规格砧木、不同嫁接芽数的成活率、生长量及出圃时间对比

从表6可以看出, 出圃年限与砧木规格及嫁接芽数有关, 砧木规格越大、嫁接芽数越多, 成本越高, 但出圃年限越短。

2.7 不同嫁接措施、不同管理方式成活率、生长量对比

从表7可以看出, 嫁接成活率与嫁接后采取的措施及管理方式有关;嫁接时套袋产生的蒸馏水滴到伤口上致使湿度太大, 造成接穗与砧木分离的现象, 不利于伤口愈合, 成活率降低。嫁接后立即灌水, 苗木枝杆水分足, 树液流动过快, 造成树体流胶, 嫁接伤口不易愈合, 成活率降低。而嫁接后不灌水的只靠自身树体水分, 有利于伤口愈合, 嫁接成活率较高。

3 结论

(1) 试验结果表明:选择生长健壮、芽体饱满、无病虫的一年生种条作接穗, 选择大规格山桃作砧木, 在开春树木萌动前至萌芽时均能嫁接 (过早或过晚进行嫁接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嫁接效果) , 嫁接3~4芽, 树木成形快;嫁接方式采用皮下枝接, 嫁接后20 d芽体愈合后进行灌水, 其后根据土壤情况进行灌水 (见干见湿) ;嫁接后及时除萌, 待枝条生长至30 cm后及时进行修剪, 以防风吹拆;待嫁接愈合完全后, 新枝条长到50 cm左右时要解除绑扎物。嫁接后要及时进行松土锄草、灌水、施肥及病虫害防治, 以促进新枝迅速生长。

(2) 嫁接注意事项。一是技术要熟练。嫁接动作要迅速, 刀要锋利, 削面要平滑, 尽量缩短削面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嫁接时要先处理砧木, 因砧木有根系, 可源源不断供应水分, 后削接穗, 严防接穗失水而影响嫁接成活。二是嫁接部位要靠低。无论采取哪种嫁接办法, 大树在侧枝上嫁接时嫁接部位越靠主干越好。因为越靠近主干, 输送水分距离近, 含水率越高, 嫁接较易成活。小树嫁接时越近于根部, 树木的发育年龄越小, 嫁接后新枝条生长越旺盛, 寿命越长。嫁接部位低, 萌蘖抽生得少, 可减少除萌用工。三是及时进行补接。春季嫁接要准备一部分多余的接穗, 留做补接用。嫁接后7~10 d检查成活情况, 对未接活的立即补接。成活后及时松绑、抹芽。当接芽长至10~15 cm时摘心, 嫁接后灌1次透水, 以后适时灌水、及时除草, 合理追肥, 防治蚜虫危害。

参考文献

[1]马彩霞, 张椿.山杏嫁接美人梅育苗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 2005 (2) :58.

[2]吴伟.抗寒红叶梅花美人梅[J].北京农业, 2003 (2) :11.

[3]任仲军, 崔维卷, 王如社, 等.珍贵绿化树种:美人梅[J].农业科技, 2002 (2) :18.

[4]陈建明.介绍两个彩叶树种新秀[J].农家之友, 2003 (21) :15.

[5]王兆存.美人梅嫩枝扦插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 2005 (5) :43.

[6]陈静, 吕娟, 陈学君, 等.美人梅及其嫁接管理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 2006 (5) :54-55.

[7]马永红.彩叶树种:美人梅[J].河北林业, 2007 (2) :44.

篇7:梅雨天的云

早晨,我看着南京第一高楼的顶端。上面的云一会儿把大楼的腰系住,一会儿把大楼的头蒙住。真有趣!云非常厚,好似能采下一把,做成软绵绵的棉花糖;又好像能拉上几个女孩子,跳上云端跳舞呢!

最近,天一直在下雨。嘿!云可能做了好几天的遮阳工作,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这时,云出的汗从天空中高高地落下,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让大地生机勃勃。

云的脾气有时好,有时坏。今天的云,好像一个小捣蛋,它先“吞食”天空、太阳,让天地一片白茫茫;接着“吞食”了树林、楼房,又想来“吃掉”我们;可它不敢,就施放了大雾,让我们一时弄不清方向。

云喜欢流动,有时快得让你看不清楚它的形状。你盯着一片云,不一会儿,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瞪大眼睛看了又看,自言自语道:“那朵云怎么突然不见了呢?”

云变化多端。眼前的云刚刚还是芝麻大小,霎时间,又变成了泰山一样的巨山;明明是一只快乐的小羊羔,转眼间,就变成了白衣仙女的缎带。有时团成一团,有时弥漫开来,罩住日月星辰……但不管怎样,它永远嬉戏在那辽阔的天空里。

梅雨天的云迷人、壮观,让天空生机勃勃!

篇8:梅绍武先生的翻译生涯

一、深受父亲影响, 走上翻译之路

梅绍武年轻的时候受到其父梅兰芳的深刻影响, 对外语学习十分感兴趣, 所以很早就开始进行英美文学翻译工作[1]42。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远赴俄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的梅兰芳深感与外国人交流的不便, 回国后专门聘请了英语老师教授自己英文, 此时的梅兰芳已经年过40, 但他依然如青少年一般虚心求教。他购买了大量英美戏剧、文学、美术等方面的书籍放在家中细细品读, 其中包括莫里哀、萧伯纳、毛姆、莎士比亚等世界文学名家的作品。在诸多外国文学作品的渲染中, 梅绍武对学习外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新中国成立前两年, 梅绍武考入燕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后进入北京图书馆的国际交换处工作。从此, 他对外语的兴趣和专业学习转化成为正式的外国文学翻译事业。

在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张铁弦的悉心指导下, 青年才俊梅绍武在外国文学翻译技巧上获得了除书本理论之外的不少实践经验。此外, 北京图书馆的著名学者张申府、顾子风在国际书刊和外文书籍的选购方面也给予了梅绍武有益的指导。在此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的梅绍武为他的文学翻译工作夯实了重要基础。也正是在北京图书馆的近30年工作, 让梅绍武度过了他外国文学翻译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

梅绍武最初从事的是法语翻译任务, 主要翻译的是非洲和阿尔巴尼亚文学。特别是他刚参加工作后就翻译了阿尔巴尼亚国歌, 并被《人民日报》刊载, 为他日后在外国文学翻译道路上越走越远提供了强大动力。1956年, 梅绍武的第一部译著《一个匈牙利富豪》获得出版, 梅兰芳因此对梅绍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与赞赏, 而此前, 由于梅兰芳对子女管教严格, 梅绍武极少从父亲那里获得这样的认可, 因此他也颇为感触[2]65。1959年10月1日, 即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 梅兰芳与梅绍武因其在各自领域所获得的成就突出, 同时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先进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沐浴中国大地, 国家文化部门组织话剧演员, 为中国观众上演了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名作《萨拉姆的女巫》, 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这是米勒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公演。而梅绍武正是这部剧作的译者。早在1960年, 梅绍武就对米勒的剧作兴趣浓厚, 他也撰写了不少有关米勒的评介文章, 这也使他成为中国最早对米勒进行研究的学者。在这些文章中, 梅绍武也不时提出了他对外国文学翻译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他指出, 翻译外国文学要与研究外国文学相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深入研究一部外国作品的前提是亲身翻译它的文本, 并在此过程中准确领悟它的风格和特点。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是否优秀,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系统研究过它, 只有系统地进行过研究, 才能让译文具有深刻的韵味。

二、翻译生涯熠熠生辉, 译著填写注脚

具有丰富的外国文学翻译实践, 又对外国文学翻译的思想理论有着独到见解, 梅绍武的翻译生涯因而熠熠生辉, 他的数部著名译作也成为他光辉翻译生涯的注脚。

《重返呼啸山庄》是梅绍武及其夫人屠珍合译的一部代表作。《重返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勃朗特19世纪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的续集。文学名著的续集通常情况下都是为了满足读者对原作品中主人公各阶段生活经历的认知渴望而作的。续集也是文学通俗性的一大表现[3]231。《重返呼啸山庄》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英文系教授萨金特所写。她早年攻读博士学位时, 受到其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探讨《呼啸山庄》”的启发, 继而在前期相关学术研究基础上, 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重返呼啸山庄》。在这部续集中, 萨金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英国文学造诣填补了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在《呼啸山庄》中出走的那三年空白, 创造性地将《呼啸山庄》与《简爱》的情节糅合起来, 文中典故众多, 文字艰深, 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国文学造诣, 一般人还很难读懂这部续集。他与夫人屠珍专门花时间研读了勃朗特三姐妹的其他著作。屠珍首先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初译, 梅绍武又花了3个多月时间进行校订。本来梅绍武要亲自翻译这部著作, 但由于工作繁忙, 特别是要完成记录其父梅兰芳一生的15集电视连续剧的剧本, 所以一直对没能亲自翻译而感到遗憾, 只能对夫人的初译稿进行精心校对。梅绍武认为, 《重返呼啸山庄》不同于一般通俗的文学作品, 其创作手法和品位都非常高, 完全可以与19、20世纪英美文学的经典之作相提并论。

尤金·奥尼尔是梅绍武重点译介的对象之一。尤金是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梅绍武与夫人屠珍一起为三联书店建立美国文库进行准备工作, 因此接触并翻译了尤金的作品集。在他的作品集中, 有一部长达25万字的戏剧剧本, 名为《更庄严的大厦》, 是尤金11部戏剧剧本中文本最长的一部。它描写了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精神空虚的现状。很多从事翻译的人认为剧本是比较容易翻译的, 因为文本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对话。然而, 梅绍武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说:“要把人物对话翻译好, 不仅要顾及每一个参与对话的人的身份、素质、口吻等因素, 还要绞尽脑汁地去揣摩说话者的意图。”在翻译《更庄严的大厦》时, 梅绍武还挑出了原书中的印刷错误, 所以他还提醒后辈翻译者, 一定不能迷信外国人的印刷、出版质量, 如果碰到一个用手头所有词典工具书都查不到的单词, 就很可能是印刷出的问题, 不用枉费心机地去翻译。

弗迪米尔·纳博科夫是梅绍武颇为欣赏的一位作家, 这位作家生于俄罗斯, 后来移居欧美。他的喜剧小说《普宁》成功塑造了俄国流亡教授普宁才情横溢而又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物形象。梅绍武在翻译完《普宁》之后, 曾赴美进修一年, 专门对纳博科夫的作品进行研究, 还成为美国纳博科夫研究会的国际会员。期间, 他接触到了纳博科夫的一部构思新颖奇特的实验型小说作品《微暗的火》。这部作品以一位诗人创作的999行诗句为框架, 撰有前言、注脚以及一个索引。其中索引的部分描写了一个俄国流亡国王将诗句中的内容穿凿附会地往自己身上扯的言行举止。读者在欣赏这部奇特的小说时, 只有上下前后对照索引、脚注才能看得懂那999行诗句中蕴含的深奥的哲理。而正是在对照阅读中, 读者心中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小说。梅绍武第一次见到这部作品, 便深深感觉到, 中国的作家和读者非常有必要了解该作品的独特创作形式, 所以节选译介了该作品。很多中国读者看完节选译介的内容后大呼不过瘾。但梅绍武说:“该著作原作实在是太难了, 非常深奥, 对它的翻译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否则的话就对不起这部作品和它的作者了。”足见梅绍武对翻译工作严肃认真和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

三、翻译见解独到, 谆谆教导后辈

梅绍武一直对英国19世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非常看重。特罗洛普一生写了40多部著作, 其中有80%以上是小说。20世纪30年代, 英美文坛对特罗洛普及其作品的肯定逐渐增多。80年代中期, 梅绍武将半个世纪以前的特罗洛普之风带到国内, 撰写了数篇长文, 第一个向国内读者介绍了特罗洛普, 但很可惜没能引起当时中国文坛的注意。有一次梅绍武在英美等国游学期间, 偶然碰到了国外的几个同行, 当他们得知梅绍武在研究和翻译特罗洛普的作品时, 都惊异地说道:“原来特罗洛普的名声都传到了中国, 我们非常喜欢这个作家。”[4]129数年后, 名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人物传记获得了多项世界级的图书大奖。梅绍武对自己翻译这位在中国人心目中还十分陌生的优秀作家的作品感到十分欣慰。他翻译过特罗洛普的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当今世风》。梅绍武曾说, 等到他退休后, 会一门心思翻译特罗洛普的作品, 要尽快为中国翻译界和中国读者译介更多不为中国人所知的名人名著。

梅绍武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后辈翻译者都强调, 翻译的文学作品不能像论文, 也不能像社科文章。他在翻译时经常会将原作的句子结构打乱, 以适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由此看来, 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比创作更难, 需要的知识面也要更广。在创作时, 作家可以在不懂的地方绕开, 但译者却难以回避。所以, 梅绍武曾说:“翻译真的是太难了, 已经搞了40多年翻译的我今天还在琢磨、还在学。”2005年9月28日, 梅绍武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 但他孜孜不倦的严谨精神和翻译人生的确值得后辈翻译者铭记。

参考文献

[1]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2]王宏志.翻译史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3]杨全红.翻译史另写[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梅海岭】相关文章:

上一篇:美术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施工现场防火、生活卫生规章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