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寺

2024-04-08

林阳寺(精选5篇)

篇1:林阳寺

又称林阳禅寺,在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1875-1908)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村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目录简介景点描述历史记载朱熹讲学收缩展开简介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有一座唐代古刹--林阳寺,为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九三一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九三六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八九一l一九六九年),福州人,出家后拜安国弘王舀为师,后开创林阳寺,任住持。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又予以修复。 现存寺庙是清光绪年间古月、圆朗等募资重建。古月禅师弟子净缘、悟正等,又到南洋及北京募缘,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内建塔,古月大安奉师灵骨。 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 1981年,林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1至1985年,僧人对整个寺院都进行了重修。现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禅堂、僧房等建筑。 林阳寺周围有朱熹讲学处等许多古迹,另有九峰、芙蓉、寿山诸景胜。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是人们游览观胜的理想场所。

景点描述

林阳寺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上林木葱郁,尚有 数株千年古树;湖边绿草茵茵,碧水映着蓝天。 整座寺庙建筑仿效涌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报恩堂、西归堂、地藏王殿、禅堂、念佛堂、古月院、大悲楼等20多个殿堂,占地面积1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704平方米。 天王殿大门的横匾上写着“林阳禅寺”四个大字,是赵朴初先生于1981年巡视林阳寺时所书。 天王殿西侧的地藏殿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琉璃瓦面,木天花板,三向回廊,红柱绿廊,兼有中西建筑风格,可供游客留宿。殿内供奉的地藏王铜像重650公斤。 天王殿东侧为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玉佛堂,内供有自印尼空运而回的玉质卧佛。玉佛神态安详、端庄,雕刻精美,堪称寺内一宝。 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尊大佛,殿前横匾上“大雄宝殿”字样为清末陈宝琛题写。殿内还有弘一法师书写的“证无上法”横匾,并保存着一口清康熙五年铸造的大铁钟。 法堂位于寺的最高处,堂内藏有清雍正年间刻印的六大橱数千册佛经。钟楼内悬挂一口要两人合抱的大铜钟,重600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年间。 林阳寺的东侧还建有古月塔院,内有古月法师藏骨塔,而且陈列着法师的生平事迹及纪念物。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建造的一座石构单层圆形藏骨塔,塔身镌刻着“隐山永定辛巳四月小师行津等立”十四字楷书。此塔的发现,可将该地建寺的历史溯至公元560年。寺内共有佛塔三座,分别是“隐山塔”、“和尚塔”、“报恩塔”,塔内供奉佛舍利若干粒。

历史记载

明《闽都记》载,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重建佛堂。现存的林阳寺系一九一二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资重建。整座建筑仿效涌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报恩堂、西归堂、地藏王殿、禅堂、念佛堂、齐堂、香积厨、库房、寮房、方丈室、古月院、大悲楼等二十多个殿堂,占地面积一万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七百多平方米,规模雄伟,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五六○年)建造的一座石构单层圆形藏骨塔,塔身镌刻「隐山永定辛已四月小师行津等立」十四字楷书。寺内现在共有佛塔三座,分别是「隐山塔」、「和尚塔」、「报恩塔」,其中塔内供奉佛舍利若干颗,另有碑刻三块,一块为兴寺刘王泉功德碑,二块为玄碑,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朱熹讲学

林阳寺周围有朱熹讲学处等许多古迹,另有九峰、芙蓉、寿山诸景胜。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是人们游览观胜的理想场所。现任方丈为释修达法师。

篇2:林阳寺

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

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

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

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

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

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予以修复。

现存寺庙是清光绪年间古月、圆朗等募资重建。古月禅师弟子净缘、悟正等,又到南洋及北京募缘,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内建塔,安奉古月大师灵骨。 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

篇3: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 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 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 “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 “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 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 , 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 “哦, , 我知道了。 剪春罗里面有个 ‘ 罗 ’ 字, ‘ 罗 ’, 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 , 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 ; 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 “我说也是。”

他们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 “你莫叫人家老是吃。 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 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 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 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篇4:林阳 左书法 右出版

经过一番争取,记者终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见到了已经忙碌了一天的第七、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从他疲惫而又透出兴奋的话语里,记者感到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正向着国际一流出版集团的目标扎实前进。

书法——笔墨写心

林阳出生在诗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后,凭着一手好字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父亲林锴,是黄宾虹、潘天寿的学生,诗、书、画、印全能,他的书法功力深厚,自成一体,曾引领过80年代的潮流。

林阳与书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在幼儿园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不是父亲,而是爷爷。老人家教孙子写毛笔字,写好一篇奖一分钱。到上小学的时候,林阳已经积攒了不少硬币。

上小学,恰逢文革早期,林阳每天放学后都被要求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的《愚公移山》。写完时,天已黑,听着外面小朋友的嬉闹,他常常心里像长草,字也写不成样子,为此还被疼爱他的奶奶用戒尺打手掌心。上中学后,父亲开始指导林阳写字。父亲的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是他的草书,宿墨新墨相间,楷隶行草穿插,变化万千,纵横捭阖。林阳虽然佩服父亲,但不喜欢他的字。他认为爷爷的字最好看,比红模子都漂亮。直到有一次看到父亲写在怀素《自叙帖》上的小楷,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欧柳颜的小楷,他觉得非常好看,才开始折服于父亲的书法艺术。

“我写字真正开悟是在上大学期间。”林阳说,“适逢刚改革开放,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许多新鲜的发现或新出土的文献,我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也许是受父亲影响,林阳更喜爱汉魏碑帖,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张猛龙碑》,同乡前辈黄道周的《孝经》,近代书法家他喜欢于右任、林散之。父亲将自己放大、双钩的一本,装订好送给他,还挑了一部分老字帖让他选。他一眼就看中了黄道周的《孝经》,一遍又一遍地临习,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奥妙。

当时的书法环境,还是欧、柳、颜、魏碑的天下,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黄道周,因此,写黄道周是艺术探索。1981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林阳的作品未被学院送去参赛。这让当时的他倍感失落。然而30年后,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五十周年社庆作品展时,林阳拿出大学期间写的小楷《长恨歌》参展,很多书家都对这幅作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在草书上,林阳一方面取法家学,从父亲的草书里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又在临习古帖的基础上,向当代名师学习。林阳与沈鹏先生既是世交,又是同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前去讨教。请沈先生指出自己的不足。林阳说:“常得高人亲点,使我受益很多。”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书家不同于一般书家,他们的书法中多以画入字,有更多的画意清代周星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林阳正是以画入书的践行者。他说:“书画同源。未来几十年的中国书法,以画入书一定能够起到开拓和引领书法的作用。”林阳在美术出版岗位上的阅历和成就,在与美术图形朝夕相处中对绘画的谙熟和鉴赏,无不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潜移默化的体现。

读书——其乐无穷

林阳有首七绝《把卷》,描绘他读书时的喜悦:“秋山雨霁净无尘,日出云开把卷温,读到忘情欢喜处,要当小雀弃鹏鲲。”除了书法,读书是林阳的另一爱好。儿时的林阳因酷爱读书而由于文革的原因无书可读,竟然萌生出长大了做收废品工的理想。想不到几十年后,他主持年出版超千种图书规模的出版社编辑管理工作。

当记者问到读书对书法有何帮助时,林阳说:“书法不能只在技巧上用功,书法艺术要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的支撑读书是书法艺术本质中重要元素之一,也是除了技法以外的必修课,即所谓‘字外工夫’的主因。你若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要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成就书法。首先,读书是学习并获得书法理论的源泉,而书法艺术的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其次,读书能够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增添和丰富书法的内涵,促进书法的优化和良性发展,好的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于读书。再次,读书是增长书家知识、丰富书家学养的食粮,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品、妙品、逸品,书法的书卷气、金石气,也都源自于读书。此外,读书还能增强书法的气质和胆魄。”

“古人讲,‘书本诗余’,他们将书法视作诗之后的余事,他们更关注诗。诗歌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书法是书写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我们强调书法家应当更多地关注学问和修养。在完成书法技巧的同时,更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能多一些人读书,如果能多读一点书的话,书法就会少一些恶俗和丑怪,也会相应地减少一些无知和轻浮的现象。”

那么究竟要读什么样的书呢?林阳认为,书家利用一定的时间,静静地阅读诸如哲学、美学、文史类、艺术类的书籍但怎样去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人的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也很短暂,读书不必都要读但一定要有精读的地方,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要读一本就忘记一本,要做到读有所得。时间久了,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积累了一定的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工作需要,林阳经常出差,足迹几乎遍天下。他又喜欢旅游,喜欢摄影,每逢节假日,便呼朋唤友,访古迹,采民风。他创作了大量游记,书写自我行走的感受。这种种阅历和体验,使得林阳无论为人与书法,都有一种气韵天成的大气,从容平和,波澜不惊。

写诗——吟诗言志

上大学的时候,林阳酷爱新诗。

他借阅了学院图书馆的大部分中外诗集,他坚持去北大听袁行霈先生的古诗词欣赏,谢冕先生的新诗论。那时候,有很多书尚未解禁,他就去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对外开放的旧书库,在架子上爬上爬下找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集。大学期间,他写满了几个本子,近千首新诗。

人过中年,林阳开始迷恋格律诗。

篇5: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 号无本。枯寂的禅房生活, 养成他内向孤僻的性格, 惟酷爱吟诗, 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 “虽行坐寝食, 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孟棨《本事诗·怨愤》说:“岛《题兴化寺园亭》以刺裴度。”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 大肆建造兴化寺亭园。此诗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起首二句均运用对比手法, 揭举出围绕兴化寺园亭的种种反常现象。其一是首句将“千家”与“一池”作比, 破却千家, 仅为一池, 表明权贵之家穷奢极侈的生活皆取自民之脂膏。且小小一池还仅是亭园的一个局部, 就要荡尽千家之产, 那么可想而知, 整个亭园会又令多少百姓倾家荡产, 就自不待言了, 推而想之, 天下又有多少像兴化寺亭园这样的园林呢?这一点连想一想都令人害怕。由此使唐朝中叶以后贫富分化日渐加剧的社会现实得以凸显。次句反映了贫富的心理殊异:桃李可观可食, 蔷薇无补于用, 富人弃桃李而取蔷薇, 这一反常举动正隐括一个“奢”字, 同时也为表现诗的题旨张本。《韩诗外传》卷七:“春种桃李者, 夏得阴其下, 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 夏不可采其叶, 秋得其刺焉。”应是该句所本。行笔至此, 又顺势带出三四两句, 暗示聚敛者的可悲下场, 讽喻之意, 溢于言外。本诗值得注意处有二:一是作者虽然素来耽幽爱奇, 淡于荣利, 喜怒鲜形于色, 世事颇少萦怀, 但该诗却分明告诉读者:诗人并未忘情于世, 貌似超脱的外表下依然涌动着一颗热情敏感的心。二是诗人向以“苦吟”著称, 所谓“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但本诗的语言却全然无斧凿痕迹, 纯是以家常语, 从眼前物中提炼出讥诮聚敛、讽嘲权贵的题旨, 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

潘阆, 北宋词人, 号逍遥子, 行为放旷, 负才孤傲而不自检束, 该词是作者晚年回顾昔日泛舟西湖、冶游垂钓之作。上片首句“长忆西湖”为全词总起, 一则见出西湖风光之盛适足令人魂牵梦萦;二则经“忆”字提示, 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 自然转入回忆。以下登楼揽胜, 凭栏眺远, 可称是观赏西湖风物的最佳视角和不二选择。“尽日”隐括湖山美景观之不厌的主观感受, 又反过来印证前文“长忆”二字所言不虚。湖山佳景悉入眼目:清秋时节, 山岛耸峙, 舟浮于水, 闲趣无极, 令人情思悠然有出尘之想。宋扬《古今词话》:“潘逍遥狂逸不羁, 往往有出尘之语。”于此等处可见一斑。过片二句承上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 只是笔触由视觉转入视听并写, “依约”即“隐约”, 悠扬的笛声掠过湖面, 惊起水边的宿鸟, 真有“寒塘渡鹤影”之境。“别来”二字使思路闪回现实。“闲整钓鱼竿”二句状写出作者盼望荡舟湖上, 烟波垂钓的急切之情, 寥阔苍茫的背景, 也非常符合作者的出尘思想;全词首尾道眼前事, 中间忆昔日景, 结构整饬自不待言。就手法而言, 全词皆以远视入笔。营造出沓沓飘渺、悠远清闲的意境。描写动静结合, 造语空灵平淡。综上观之, 黄静之在《酒泉子》词跋中所云:“潘阆, 谪仙人也, 放怀湖山, 随意吟咏。词翰飘洒, 非俗子可仰望。”此论确非虚誉。《古今词话》说潘阆《酒泉子》成之后:“一时盛传。东坡爱之, 书于玉堂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也有钱希白爱此词, 自写于玉堂后壁的记载, 足见其为人们所重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林阳寺】相关文章:

上一篇:的护理专业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陪你一起老的情感散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