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读”往

2024-04-14

独来“读”往(精选4篇)

篇1:独来“读”往

独来独往兴国行散文

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被单位节约了两天只剩6天了。长假对我来说,也没有特别的内容,天天窝在家里哄哄孙子陪陪孙子的奶奶,就此而已。又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少沾油腻、戒烟限酒”,节日里那丰富的食物和酒文化在我面前只有一个“忍”。无奈,开心也好,憋屈也罢,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如流水般匆匆地过的去了。

昨天,是长假的第4天,早饭后,用摩托车搭孙子的奶奶来石芫潭赴圩,来到乡政府院内,看到机关里冷冷清清地,一股苍凉感油然而生:离开了紧张的工作和同事们共在一起热闹的氛围还剩下什么呢?不就是空旷心胸中的那种寂寥了吗?日子不能这样过,要自己鞭策自己,最起码心态不能苍凉不能苍老吧!于是,我突发奇想:一个人去兴国吧!因为,多次去兴国都是坐车去的,自己骑摩托车去,沿途风景尽收眼底,也许会给自己增添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哦。虽然,自己的经济状况老是慢半拍,别人都崇尚自驾游,我来一个“自骑游”总可以吧!

深秋季节,早晚温差蛮大的。我穿上老二从广州邮寄回来的“自发热护膝”就上路了,看了看手机,时间是8:30分。骑行的线路选择从金盘到吉埠的白枧、樟溪,然后上江兴公路。经过改造的江兴公路都铺上了柏油路面,走起来很平稳的样子,速度自然而然就飙到了60码平均。很快,就到了赣县南塘都口与兴国龙口交界处,那里有个亭子,我便停下来,在亭子上小歇片刻,用自动档拍了几张照片。没有停留多久,就又出发了,大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兴国县城的将军园,看看了里程表,从石芫到兴国将军园刚刚好是55公里。我把相机放在一处花岗岩石墩上按下“10秒”自拍快门,赶紧跑到摩托车上,拍下了这张貌似摩托车在行进中的照片,虽然有的模糊,但我觉得很珍贵。

由于是假日,将军园里游客很多。我在水果摊里摆了一瓶水,这里虽然是旅游景区,但物价似乎并没有上涨,比如这瓶“润田”牌矿泉水就还是1块钱。我在摩托车旁边落座在草皮石阶上,边慢慢地喝着水,边漫不经心的观赏者身边的景观。我在我旁边看到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领着四个小孩(3女1男)在草皮树下玩耍。“超生游击队”的事情看得多了,这是见怪不怪的,但是,我观察了很久很久也没有看到孩子妈妈的出现,别无它解,我只是在心里想,孩子的妈妈一定为了生活仍然在工作着忙碌着,我在内心为这家人祝福。在兴国,我也有不少相识的友人:来自家乡的某中学副校长、交警队车管科的干部、“嫁”到工业园的同事等等,我不想去打扰他们,坐在将军园慢慢的喝完这瓶矿泉水,就“打道回府”了。

12点左右到了南塘圩,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选择这家“崇义正宗饺子馆”吃羊肉饺子。开这家饺子馆的是江口优新人,口味很地道,先要了半斤,吃完仍不尽兴,就再要了半斤,大大地超出了我平时“只吃八成饱”的养生要求。“出门在外,不要将自己亏待”嘛,哈哈。刚吃饱,孙子的奶奶就来电话了,要我回去碾米兑米粉,因为在县城工作的儿子回来了,她老人家要油炸薯包米@给儿子吃。我便打消了在南塘停留观景的念头,开足马力往回冲了。到了石芫,再看看手机,中午1:30。呵呵,自骑游兴国,正好五小时!

“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是一个开国元帅贴在床头的条幅。我深知,“独来独往”不能多使;偶尔用之,也很惬意!

篇2:独来“读”往

我在已安家好几年了,经常书写自己的经历,将自己的思想已暴露在大庭观众之下。可有谁能读懂我的心呢?

其实读懂人心的人是了不起的人,他们能走进你的世界,探讨你的奥妙,可谓不简单。然而我很想有人理解读懂我的心,尽管很难,可我想有一知己来陪伴,伴我在风雨路上一起旅行。

谁来读懂我的心?谁能走进我的`世界?谁又能陪我度过旅行?这一话题思索很久了,我想有懂我的人,我想有陪同者,我想有了解体贴我的人。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理解的,只有笔锋。写啊,写,不停地写,只见影子,不见声音。

有能读懂我的,说明想与我结交,至少也是有共同语言的人。能读懂我的人,说明你和我有一样的志向,一样的情怀,一样的人生观。我很想交这样的朋友,在蓝天白云下,我们一起度过难关,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奔向美好的时光。

谁来读懂我的心?一篇篇文章,一桩桩经历,没有知己,只有孤独。

每每上,书写自己的经历不禁潸然泪下;每每夜深人静,独坐屏前时,有种黯然涌向了心头。是自己不出众,还是别人没有见证我的经历。读懂人心怎这么难?我的心,只有你最懂。只有你,我才能走向胜利。

篇3:(国旗下讲话)让我们都来读诗吧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年的春节期间荧屏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个文化综艺节目火遍了全国,我想你们应该也看过吧?是什么?——诗词大会。是的。她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通过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之间的比赛对抗,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

诗是文学殿堂的王冠。我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中华古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唐诗宋词元曲新诗,仿佛一条远古流来的河流,生生不息,滋润着我们民族美好的心灵。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是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之上。”人的生活富有诗性,按孔子说法,就“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让人们活得更富文化,更有尊严,更感幸福。是故读诗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不学诗,无以言”,人们从小都会通过诗歌“吟咏性情”,提高修养。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我们必背诵80首古诗词。有时候你们是不是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品读古诗文呢?在我看来,学诗的重要不应该只成为我们年少时试卷上的分数。那是为了什么呢?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是为了“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外的小说还是戏剧,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则谈不真正的欣赏。培养读诗的趣味,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生活的历练与不断的思索,需要开阔的眼界与不懈的坚持。

你是否还记得从刚掌握语言开始,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读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启蒙诗词。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诵之诗的意味,只觉得朗朗上口。慢慢的,我们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暖炉,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赏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快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那些诗句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有了诗的趣味,一首首古老的诗歌就会像一杯杯陈年的老酒,让你迷醉;有了诗的趣味,《西厢记》长亭的送别、《牡丹亭》神秘的梦境就会成了一曲曲震撼心灵的歌曲,让你沉迷;有了诗的趣味,你就能走进诗意的大观园留连忘返,你就会因领略景阳冈上打虎的神韵而拍案叫绝„„读诗,会让你徜徉在艺术的沙滩上,寻到一枚枚的珍宝。

篇4:独来“读”往

即便如此,相当长时间,我对母亲好像一直怕多于亲。在我不多的童年记忆里很有一些竟是对母亲的怕。一次不知因为什么爬在地上跟姥姥耍赖,小脚的姥姥用拐杖顿着地,还是没能把我吓起来。“快起来吧,你妈回来了。”我以为仍是姥姥吓我,这时间妈不可能回来。然而,突然,我看见了熟悉的黄绿色裤角,立刻秒爬起来。母亲黃绿色的裤角就这样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小学三四年级时,有次我从几米高的树上掉下来摔晕了,醒来对身旁姐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别告诉咱妈。”不知是否我的记忆太过没良心,拥抱、牵手、像诸多母女那样促膝密语的光景也似乎不曾有过,倒是母亲那句“离心脏远着呢”至今仍是我们姐妹间开玩笑时常说的。小时,我们若有不适找母亲,她多半会温和地东问一句西问一句,然后不知是敷衍还是安慰地说一句那经典的话就又自顾忙碌去了。其实,印象中母亲并不曾打过我,也不记得受过什么处罚,或许是身为老二下意识里总希望不让好强的母亲失望吧。记忆中最温情的一幕应该是母亲推着一辆二八大自行车,小妹坐在前梁上,我坐在后座上,大姐则站在脚蹬上,车把上还挂着一包刚买的猪肚、猪肝、猪头肉之类的熟肉,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回家。无论多不容易,每月工资发下来,妈总会买些熟肉来给我们解馋。

小时的生活是清贫的。父母都是建筑行业的职工,收入有限,加在一起每月也不过五六十元,父亲与我们两地生活,还要接济姥姥、正在上学的小叔,每月都得一角一分地算计着花。但当时在那片宿舍区里,无论怎样,双职工的生活都还算是好的,其码好赖能吃饱。每到月底,母亲还能省出些粗粮和钱,借给不得已张口的邻里,有还的,也有还不了的,母亲不会去要,谁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呢。不过,她自己也常骑着高大的二八自行车跟着男同胞跑去很远的乡下买便宜粮,驮着200多斤的粮食,几百里地奔波,应该是怎样的辛苦呀!

母亲很少说苦,好像从不觉苦。工作、家庭,里里外外忙碌着。母亲是石家庄留守处的电工,有时吃着饭就被人叫走了,“他王姨,我家的灯不亮了。”母亲绝不会耽误,放下碗筷就走。工作对她是神圣的。她绵大衣外扎着绳子、脚穿带齿铁鞋三下五除二爬上电线杆检修,常会召来一帮孩子的围观。那凌空的身影让年幼的我颇感骄傲,深深印在脑子里。尽管只有高小的文化,但她抽空儿也看着电工、线路之类的书,后来居然修起半导体收音机,竟还自己组装过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呢。当然这是后话。

做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在母亲好像都是愉快的。母亲常说力气使了力气在。好不容易有的一天休息日,但凡有点空儿,她就会把宿舍区里打了召呼要理发的孩子召呼到家门口,排队理发。不多时,一式儿的锅盖儿头新鲜出炉。母亲一边儿理着一边儿说笑着。这时的母亲很是亲切,有时我甚至觉得,她对这些野小子好像比对我们好。到了遵义,工厂区里200多名职工95%为单身,看着不少男职工穿着撕破磨穿的乞丐服样的工服上班,母亲带领部分女职工成立起三八缝纫组,解决了困扰单身职工多年的缝缝补补问题。当时这个小组曾获评公司的学雷锋先进小组,母亲任副书记的党支部也因此被评为优秀党支部。2016年征集“三线”史料时,这个小组的图片和事迹还登在了建设报上。

母亲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要算是没能好好读书。农村自来不兴女孩儿读书,解放初期,因二舅也就是母亲的二哥做村长的缘故,要带头破旧立新,才将母亲和一个与母亲同龄的外甥女灵芝送去读书。母亲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读书很用功,成绩常居榜首。但到小学毕业时,灵芝去读了护校,母亲确死活没能获得继续读书的允许。后来母亲说,当时父亲到家里提亲时对母亲承诺的条件就是可以出来读书。当然,这承诺并没兑现,后来每每说起早已成为某军队医院妇产科专家的灵芝表姐,总是流露出无限的羡慕与遗憾。其实,母亲一直利用可能的机会学习。特别是1975年到北京后,母亲因缘时会结合进局领导班子。开始她很是抵触,自认文化水平低、能力有限,不肯接受,拖延了些时日,终因组织的死命令而不得不到任。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过程母亲没说过,但到后来她居然能自己写发言稿,在上百人的大会上讲话了。上世纪90年代,母亲在老干部处长的位置上退休。

坚韧刚强的母亲1975年出过一次不小的车祸。在石家庄读高中的姐姐和读初中的我被突然接到北京。看到手术后躺在床上的母亲,完全接受不了,那总是乐观向上充满活力的母亲竟然躺在床上,我们姐妹俩禁不住瞬间泪崩。母亲笑着说:没事了,没事了。一位经历了整个事件的母亲的同事告诉我们说,当时母亲大肠断裂,很危险。术前父亲曾问母亲要不要赶紧接在石家庄读书的我们过来,母亲断然拒绝说:现在接来她也看不到,还图劳让孩子们紧张害怕。如手术顺利,恢复平稳些再接不迟。这就是我的母亲。许多事她都习惯于自己扛着。1989年父亲患肝炎病重住院一年多,一直是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特别是病危的那段日子里,母亲衣不解带地日夜守护。每次我们想替换她,她都坚决不同意,说:这是传染病医院,你们都有孩子。直到1990年9月13日父亲病故,母亲没上人替换一天。后来婆婆病重临终的日子,我曾白天工作、晚上陪护了一个来月,深深明白了在医院陪护亲人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艰辛。体力上的付出和辛劳不值一提,看着至亲的人一天不如一天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你完全无能为力,甚至不能减轻一分他所承受的痛苦,那是怎样的一种心里的煎熬和精神上的折磨呀!我曾就此问过母亲,母亲还是轻描淡写地说:就这么过来了。然后总忘不了埋怨几句:你爸要注意点儿多好。这应该不是要命的病。现在的日子多好。

母爱伟大,但每位母亲对这爱的表达是不一样。我母亲的爱是需要有了一定人生经历后深品的。那像一部我可能穷尽一生也读不完的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独来“读”往】相关文章:

上一篇:泛读第四册课文翻译下一篇:假如没有了太阳小学五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