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2024-05-03

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今年11月,我镇统计站、农经贸办联合对井字镇的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全镇农业总人口3.4万人,现共有水田24898亩,99%是种植水稻,共有旱土8168亩,基本上是种植红薯和蔬菜。近3年,中稻一般为亩产500-600公斤,双季稻早稻为亩产400-450公斤,晚稻为亩产450-500公斤,全镇年粮食产量在2.5万吨左右。随着建房修路等建设增多,耕地总面积近5年有所减少,同时,每年均有少量抛荒现象。种植单季稻的有增多的趋势。

二、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粮食生产效益不高。目前粮价为1.9元/公斤,按一季平均亩产450公斤计算,产出为855元。而在粮食生产中,必须投入成本有购种、买农药化肥及翻耕请工(农户现在有耕牛和翻耕工具的很少)的支出,目前情况此项每亩为350余元。在工日方面,整秧田、育秧、犁耙、插秧、管水、治虫、收割、晒谷等共需13天以上,每个工日收入不足40元。而且这些工作不是连续性,必须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利于种田者对其他工日的利用。

2、工价上涨。目前,农民外出做零工,工价已达90元/天,比2005年上涨2倍。插一亩田包给他人需90元,比2005年的50元/亩上涨80%;收割需160元左右(如果请收割机收割,亩 1

需120元,农户自己要出工收稻谷),比2005年的100元/亩上涨60%;犁耙需120元,比2005年的50元/亩上涨140%。如果在粮食生产的这些环节均请工的话,难以负担。

3、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经调查,目前全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万以上,占全部劳动力(18-60周岁人员)的50%,很多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儿童。由于无力耕作,这些户或者将田转包他人,或者将原作两季改为一季,个别户甚至将田抛荒。

4、农资价格上涨。今年,尿素160元/50公斤,比2005年上涨60%,同时,种子和农药的价格也有上涨。而粮价比2005年上涨不足40%。农资价格较高,无疑也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5、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很少有单纯靠从事粮食生产的,粮食生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这也导致农民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从而出现一季稻增多的情况。

三、搞好粮食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1、引导群众多作两季稻。按单季稻亩产500公斤、双季稻亩产800公斤计算,同等面积,双季稻可多产粮食60%。这是影响粮食生产总量最关键的问题。因此,政府一方面要上户做群众工作,提倡作双季稻;另一方面,对作一季稻或双季稻的农户在粮补、直补方面要加大区别,以激励农户多种双季稻。

2、要严控田地抛荒。乡镇政府及村要将控制田地抛荒作为

考核任务。

3、对占用耕地建房的要进行清理或禁止,对修建公路的要科学设计,尽量少占用耕地。

4、政府加大投入,大力兴修水利设施,恢复原有水利灌溉功能,提高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

5、要培养种植大户。作田要形成规模,才能充分利用每个工日,取得较好的效益。

6、引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7、由政府加强对粮食和农资价格的宏观调控。

井字镇统计站

二○一二年十一月

篇2: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关于印发《井字镇深入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责任区、安委会成员单位、村、企业:

为了加强我镇安全生产管理,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推动安全生产跃上新台阶,现将《井字镇深入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井字镇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一月八日 为了加强我镇安全生产管理,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推动安全生产跃上新台阶,我镇今年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为此,特制定本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基层监管网络,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整治安全隐患,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切实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促进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创建目标

围绕落实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结合当前实际,创新工作,抓出特色,全方位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全面提高全镇人民的安全生产意识,预防为主,夯实各项安全生产基础,借我县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县之契机,将井字镇打造成湖南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

三、组织机构

成立井字镇镇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顾 问: 王 谦 组 长:曹 灿

副组长:彭诗怀 赵忠辉 周根盛 贺 威 邹 威

王向阳(常务)朱振国 禹广军 彭日元

成 员:赵孟春 罗 幸 朱秋云 戴宏图 龚纯超

彭立生 谢乐乐 王业球 朱南亚 曾立军 王成勇 彭书龙 谭忠卫 左志泽 廖永华 贺长红 王志勇 熊友宏 陈永国 毛定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安委会办公室,由王向阳同志兼用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四、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议事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每季度听取一次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汇报,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2、建立安委会议事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分析、布置、督促、检查全镇安全生产的工作,并就决定事项形成纪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3、建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镇政府与各村(居)委会、部门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镇政府与各生产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3 有令不行,发生事故的厂矿企业及村(居)委会、部门单位负责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及责任追究。

4、建立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摸清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底数,建立工作台帐。

5、建立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报告制度,各村(场)、居委会要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掌握和如实报告安全事故。

6、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确保辖区内企业、单位每年分别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4次以上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7、建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镇政府与各村(场)、居委会、部门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镇政府与各生产企业、渡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有令不行,发生事故的厂矿企业及村(场)、居委会、部门单位负责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及责任追究。

五、基础建设

1、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镇级经济发展规划,各村(场)、部门单位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单位经济发展规模,重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并落实和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经费。

2、镇行政区划图,安全生产机构设置图,重点监管单位分布图,安全监管联系图规范上墙。

3、建立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台帐,各村、部门单位实施安全生产工作台帐化管理,建立行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整治,安全生产检检查,安全生产会议及学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专项整治、事故及处理、文件管理、综合工作等各类基础工作台帐。

4、在全镇37个村(居)委会、企业成立安全联组,配齐安全生产监管员和治安巡逻队,镇成立综治联合工作队,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协助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投入资金极力改善镇安监站办公条件。

六、宣传教育

1、各村、部门单位召开会议,宣传贯彻示范乡镇创建要求,做到有宣传、有发动、有方案、有部署。

2、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一是以镇、村、组为单位,设置安全生产版报(墙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利用广播、横幅、标语、宣传车等方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在省道314线悬挂跨公路永久宣传横幅、并制作永久性铁制宣传牌。三是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入户率达到100%,努力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3、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做到有方案、有活动、有部署、有总结。

4、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工安全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5、加强“一主三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并建立档案。

6、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教育,中小学学校配置安全副校长,开设交通安全课程,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特色活动,并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校方和家庭责任。

七、监督检查

1、加强对各企业、非煤矿矿山、烟花爆竹零售网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学校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对以上重点领域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监控,落实整改措施。

2、重大节假日,镇安委会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形成联合执法合力,各村(居)委会、部门单位积极配合和向安委会及时报告反馈相关情况。每年不少于四次,做到有方案、总结和处理措施。

3、加强对辖区内的市场安全、建筑安全、电力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学校安全等监督管理。

4、加强日常检查和危险源的排查,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现象,杜绝非法生产窝点和网点。

八、隐患治理

1、严格市场准入。切实做好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工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取缔非法生产和经营。

2、深化专项整治,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共聚集场所、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电力和学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两次以上,每次有专项整治方案、措施、总结。

3、强化隐患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各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安全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隐患整改率达到99%以上;重大危险源监控有监控措施、监控手段、监控责任人。

九、活动实施方案:

(一)宣传发动:1月8日——5月30日

1、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各部门单位、村组干部大会,宣布实施方案,宣布班子成员职责,宣布义务安全员,安排宣传内容,提出创建要求、目标和任务。

2、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和资料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安全生产法规。

3、明确创建安全生产文明学校、示范单位、示范村、示范企业,引导他们开展安全生产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拟定井字供电所为安全文明示范创建单位,石球村为安全生产文明示范村,磊鑫花岗岩厂为安全生产示范企业,井字镇万里学校为安全文明学校。

(二)组织实施:6月1日——11月30日

1、各村(居)委会和各部门单位建立安全生产制度,落实职责,实行安全生产分工负责制。

2、落实道路交通义务安全员、街道居委会义务安全员。各村村主任为该村道路交通义务安全员。学校、企业各落实一名道路交通义务安全员和一名安全义务宣传员。

3、对镇辖区内的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客运车实行登记注册,建立违章和事故登记表,创建无安全事故驾驶员和安全遵章守纪车辆。

4、设立非煤矿山重点警示牌和标语。

5、安全生产责任人和义务安全员、车主和特种行业人员进行分批分期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6、坚持每月、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生产检查。

7、排查隐患,落实责任,坚决整改。

8、发现不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及时报告。

四、检查总结(12月1日——12月31日)

1、对安全生产文明示范村、安全文明学校、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安全生产示范单位进行检查。

2、按安全生产责任书对镇所辖单位和村进行年终考评。

3、召开此创建活动和安全生产年终总结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十、创建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实现安全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安全生产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是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对增强全民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监管网络,提升基础安全条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村(居)委会、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把创建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安排专门经费,明确专人负责,认真组织,务实求效,确保创建工作开展的顺利有效。

(二)突出重点,强化整治。整治事故隐患是创建工作的重点。要摸清情况,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隐患情况要重点排查、重点监控,对查出的隐患,要求立即整改,并督促整改到位。工作开展时要严格依法、依程序,并保留文字记录做依据。

(三)密切配合,综合治理。示范镇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同时,积极联系配合职能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实行标本兼治、综合管理。

(四)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建立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镇活动报告制度。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每月初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书面汇报,由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整理后定 期向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报告创建活动进展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创建成功,真正达到示范目的。

井字镇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 创建 安全示范乡镇 方案

发:各责任区 村 安委会成员单位 机关企业

篇3:天水市粮食生产现状调研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跨渭河、嘉陵江两大水系,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海拔最高为武山县天爷梁为3120.4米,最低处为麦积区东岔乡牛背里为755米。全市从地形地貌上可分为:渭北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河谷川区;渭南秦岭土石山区。主要河流有渭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清水河、榜沙河、大南河、散渡河、通关河、西汉水、东河等。

该市现辖秦州、麦积2区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共113乡镇。2013年全市总人口377.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7.76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1.4%。总耕地面积568.83万亩,人均耕地1.5亩,其中山旱地530.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2%;川地38.68万亩,占6.8%。有效灌溉面积53.33万亩,保灌面积38.63万亩。

㈠粮食生产现状

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6.57万亩,其中夏粮201.19万亩、占43.12%,秋粮265.38万亩、占56.88%。分作物看,小麦195.14万亩,玉米134.09万亩,马铃薯100.99万亩,其它粮食作物36.3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23.81万吨,其中夏粮36.28万吨、占29.3%,秋粮87.83万吨、占70.9%。粮食作物平均亩产265.36公斤,其中夏粮平均亩产180.32公斤,秋粮平均亩产330.95公斤。

推广地膜粮食139.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3.96万亩。回收废旧农膜1.1万吨,利用率达到75.8%。种植脱毒马铃薯100.99万亩,推广一级种薯35.31万亩,建立原种生产基地5100亩、一级种生产基地4.75万亩、二级种生产基地5.51万亩。推广主要粮油作物良种514万亩,良种覆盖率98.1%。防治农作物病虫鼠草害2158.7万亩次,平均防效86%,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40.03万亩次,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率29%。落实测土配方施肥524.84万亩。完成机耕340.5万亩、机播66.16万亩、机收56.1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9.2%,农机总动力160.99万千瓦,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收入7.63亿元。

㈡粮食生产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和农业工作会议对全年粮食生产工作作出专门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做好全年粮食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春耕、“三夏”等关键农时季节召开全市抗旱春耕生产暨顶凌覆膜工作专题会议、抗旱春耕生产工作视频会议等会议,并多次下发有关通知,安排部署各阶段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市农业部门组织行政和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县区、乡镇、村组,督促检查,落实措施,提供服务,督促粮食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各县区按照市上安排和农时节令,积极组织,扎实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分片包干、乡村干部包村包农户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责任细化到人,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是落实增产措施。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重点,大抓地膜覆盖增粮工程。在秋覆膜、顶凌覆膜等关键农时季节,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积极组织行政、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督促检查,狠抓落实,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以良种选育和推广为重点,大抓种子工程。围绕良种补贴和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建设项目,突出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品种选育和良种供应能力,创新品种推广机制,小麦良种、玉米杂交种使用率达100%。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重点,大抓沃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重点推广了诊断施肥、精确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全面推广“增、提、改、防”技术,通过增施农家肥、高茬收割、秸杆还田等措施,提高有机肥施用水平,促进耕地产出能力和农业环境持续好转。

以小麦条锈病防治为重点,大抓植保工程。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制定下发了《2014年天水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对病虫害的防治策略、防治任务以及防治目标等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确保了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注重示范带动,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把粮油高产创建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全市7县区建立各类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1个,为全年粮油大面积稳定增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㈢狠抓防灾减灾

干旱、冰雹、暴洪是天水市的主要自然灾害。重点抓了灾害预测预警、灾害信息的调查了解和及时上报、抗灾救灾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基本做到预测灾害、掌握灾情、上报灾情“三及时”,救灾措施、人员、扶持资金“三到位”,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

一是完善预报预警机制。始终把灾害的预报预警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来抓,健全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御。

二是及时发布和报告信息。坚持灾情现场调查、定期报告和重大灾情即发即报制度,确保灾情发布和报告及时、准确、有效。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人赶赴相关县区、乡镇、村组深入细致地查看灾情,掌握情况,及时就受灾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上报省农牧厅,为省、市各级决策抗灾救灾,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是全力保证救灾物资。为应对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和物资,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资金下达后,配合财政部门在充分掌握灾情的基础上,按照多灾多补、重灾重补和便民高效的原则,及时将资金下达到有关县区和单位,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统计工作。

四是大力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灾害发生后,在准确核实受灾情况的同时,及时安排农技、植保等单位的技术人员深入重点受灾乡镇、村组,有针对性地制定抗灾救灾措施,积极协调复种、改种所需的物资,指导和支持灾区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一是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天水市耕地基本现状是山多川少、旱多水少、人多地少。全市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3.2%,川地占6.8%。平均自产水资源15.46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29.6立方米,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区域分布极不适应,36.3%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而该区域人口仅占全市的7.4%,耕地仅占6.8%,人均水资源量2071.5立方米,每亩耕地水资源量980.4立方米,属于人口少、耕地少,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黄河流域的甘谷县、秦安县人口分别占全市的17.1%、17.3%,水资源量仅占全市的5%和5.1%。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且人均占有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全市水平梯田面积达416.7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2.2平方公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784项,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27万亩,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主要表现是可灌溉面积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缺少节水灌溉设备;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率较低,人畜力耕作等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农田防护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这些都影响着天水市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由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发。天水市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境内山脉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属大陆性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干旱、冻害、冰雹、暴洪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特别是干旱灾害因其发生频率高、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而成为制约全市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因素。据统计,全市113个乡镇中年降水量低于450 mm的常年易旱区域涉及88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78%。由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生产就能获得丰收,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就面临较大困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非常严重。

四是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天水市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全市乡村劳动力191.29万人,而文盲半文盲占13.3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9.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科技水平不高,传统种植观念影响较深,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运用难度较大。尤其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输转,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主要为妇女和老人,总体素质明显下降,接受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进一步加大,成为粮食生产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五是农技服务体系不尽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有力保障,也是农民获取新技术、新品种的最有效途径。市县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备,承担着全市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任务,为近年全市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乡村两级农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部分乡镇农技服务机构有名无实,没有能力担负起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责,村级农技服务体系更是无从谈起。农技服务体系在乡村两级出现断档,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三、稳定粮食生产的对策

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保障基础。采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切实加强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加大造地力度,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加大对耕地保护宣传和耕地培肥技术培训的力度,正确引导农户利用好耕地,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

二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以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路网、电力、防护林网建设等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田基础地力,逐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要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继续大力实施“地膜、种子、沃土、植保、农机”五大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运用率,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增产潜力。逐步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尤其发挥乡镇农技站的作用,使其真正担负起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的职责。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点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4: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关键词】东部山区粮食;生产安全;提高能力措施

1.东丰县粮食生产现状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黄金玉米带、土质肥沃、适合发展粮食生产。全县耕地统计上报面积178万亩,近三年粮食平均年产量16.5亿斤,商品粮食贡献率达到了78%,平均单产达到528公斤/亩。我县农业发展目标是: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努力提高商品粮贡献率,在现有土地面积上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17亿斤,商品粮贡献率要达到85%。

2.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因素

2.1耕地面积缩减、地力下降

土地承包以后,调动了农民极大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播种面积有所增大,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局地的水土流失、非农业用地(工矿、道路、建房)的增加等使耕地面积呈现缩减的趋势。粗放经营、只种不管、耕层变浅、地力下降。

2.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我县主要的农业基础设施都是60、70年代修建的,已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

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离开土地的人越来越多。一是无地可种、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80后出生的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地可种。二是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而留守的多是素质较差的劳动力。称为“389961”部队,指妇女、老人和儿童。

2.4粮食生产环境趋向恶化

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土壤沙化、盐碱化加快、病、虫、草害发生频繁。

2.5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缓慢

科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人员青黄不接,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破解,科技成果入户、入田率不高,成果推广转化慢。

2.6粮食单产较高,土地边际效益递减

目前全县粮食单产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亩产已达到千斤,土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的担子越来越重。

3.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措施

3.1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依法管理和使用耕地,加强对有利提高耕地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和农田环境保护。

3.2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向科技要产量

一是加强重点农业科研队伍建设。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二是完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示范和应用。三是完善农科研推的合作的协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3.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现有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民的教育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因此,更需要农业推广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农业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纽带,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统一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到田率、入户率、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上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一是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水土保持和抗御水涝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加强小流域治理、土地整治、改善耕地条件。四是以培肥地力为中心,改善土壤耕作层,提高地力。五是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扩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范围,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3.5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建立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把突发性自然灾害带给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加强农作物危害较大的病、虫、草、鼠害的预报预测和预防。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保护性栽培,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大力推广种植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植物保护工作,提高农作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4.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4.1培育高光效农作物品种

现在光能利用率只有0.4%,占太阳光能到达地球的三十分之一,如果能把太阳光能作用利用率提高到5%,则平均亩产可达到2500斤以上。

4.2增加绿叶面积系数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株数,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绿素功能,靠增加绿色来提高产量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

4.3延长光照时间

采取保护性栽培,立体栽培,提高复种指数,延长作物生育期等措施,尽量延长作物光照时间。

4.4提高光合效率

如补施二氧化碳肥料,人工补充光照;抑制光呼吸等,提高光合利用率。

4.5加强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肥、水、气、热,最大限度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外界环境的要求

5.提高粮食产量的综合措施

(1)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要从67.5%增加到85%以上,水稻播种面积要保证17%以上。

(2)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全县中、低产田面积93万亩,亩产分别比高产农田低100和200公斤,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

(3)提高低产农户的生产能力。全县8.2万农户中,有1.7万户单产水平低于全县平均值100公斤左右,这些农户承包土地25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成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技人员包保等措施,提高低产农户的单产。

(4)大力培育、筛选和推广高光效、抗性好、品质优良、丰产性强的主导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优势。

篇5:永兴县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作者:郭华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9-29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永兴县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农业生产概况

永兴县境东部山脉西部丘陵,中部丘陵和盆地相间,势如马鞍,形似桑蚕,溪河呈树枝状,县域总面积1979.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42个行政村,总人口66.2万人。2010年,全县农业户12.02万户,农业人口42.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28.05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2.38千公顷,旱地5.67千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0.98亩。永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年均气温18.6℃,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524mm,无霜期达300天。全县水域宽广,拥有便江、永乐江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9条,青山垅水库属大型水库,蓄水量达1.14亿立方米。

二、粮食生产的现状

(一)主要粮食作物平稳增长

由于中央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及永兴县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出,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6.22千公顷,预计产量245233吨,分别增长1.52%、1.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8千公顷,预计产量214425吨,同比分别增长0.78%、0.8%;玉米播种面积2.38千公顷,产量11298吨,分别增长7.2%、7.3%;豆类播种面积0.99千公顷,产量2102吨,分别增长8.8%、8.85%;薯类播种面积

3.42千公顷,产量15530吨,分别增长2.1%、2.15%。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由2008年35.8千公顷缓慢增长到2011年的38.8千公顷,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却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变化,2008年为4.57千公顷,2009年突增加到6.57千公顷,2010年降为3.47千公顷,2011年为3.59千公顷。

(二)土地流转助推种植大户蓬勃发展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务工,出现少量抛荒田。永兴县在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专业代耕代种、集体直接经营、集体转包、大户承包流转、合作制流转模式,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2011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促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4.1万亩。修订完善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科技示范户奖励评定办法》,通过大抓示范创建和土地流转,有力带动了一批种粮大户。目前,全县种粮合作社8 家,种粮大户发展到98户。同时,全县粮食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有614户、50亩以上的有123户、100亩以上的28户、200亩以上的10户,1000亩以上的1户。

(三)主要农资价格总体上涨

据调查,今年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价格呈上涨趋势。其中复合肥(45%含量)2800-3100元/吨,同比上涨400-650元/吨;尿素2140-2200元/吨,同比上涨190-250元/吨;过磷酸钙500-520元/吨,同比上涨40-100元/吨;钾肥3200-3300元/吨,同比上涨100-200元/吨;农膜13000-14000元/吨,较去年增长了1000元/吨。杂交稻种子28-35元/公斤,同比上涨2-5元/公斤;杂交玉米种子13-14元/公斤,同比上涨1元/公斤左右。

(四)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06至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2152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8510处,重点对石壁垅水库、工农利水库等45座上型号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对柏永干渠、青资西干渠、柏双干渠等重点渠段共32.6公里进行了硬化;共投入资金2872万元,完成黄泥乡、湘阴渡镇、油市镇等中低产田改造3.85万亩,扩建小型水库7座,修建拦河坝13座,衬砌渠道163.4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5万亩。永兴县确定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为“水利建设年”,全面改善和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和水利工程效益,总体目标是全县2011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突破2亿元,完成病

险水库除险加固、便江左干渠改建、青山垅水库永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

(五)惠民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永兴县按照 “治抛荒、调结构、创高产、树品牌”的粮食生产基本思路,印发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综合治理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与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在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乡镇设立县主要领导和县四大家分管、协管及联系农业工作的县级领导联系的6个示范样板点共6200亩,每个示范点都有农业局领导及农技人员参与,示范点乡镇都制定了实施方案。2011年上半年,全县已发放第一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575.8万元,第二批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88.4万元,早稻良种补贴资金382.8万元,油菜良种补贴资金160.96万元。对种植双季稻单季面积在50亩以上的实行100元/亩奖励,每年奖励资金近50万。2011年,永兴县财政统筹安排预算粮食生产资金600余万元,对乡镇粮食生产任务完成较好的实行重奖,设一等奖1名,奖金2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1万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5000元。

三、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

(二)农业劳动力短缺

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致使有知识,有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大中院校毕业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宁肯到城市打工,也很少愿意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思想传统、保守,技术水平偏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找。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稻谷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播种面积遭遇瓶颈。据统计,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农作物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土地利用率较高(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300%)。目前,永兴县耕地面积28.05千公顷,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0.5千公顷,复种指数达到286.99%。排除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用地及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方法举步维艰。

(五)土地流转总量不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规模化为基础,提高集约化水平。但对照全县农业发展要求,土地流转量还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业主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干部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疑虑,有的认为目前土地流转时机还未成熟,有的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不好怕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当前农民的恋土观念还是比较强,对土地流转还保持较犹豫的心态,乃至不愿流转。三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导致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四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怕土地流转后,影响政策享受。五是经营业主害怕承包经营风险大,不敢大规模经营和开发。

四、今后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坚持走规模种植道路,重点抓好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6个乡镇示范样板点,创建好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建制示范乡镇(鲤鱼塘镇)、晚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碧塘乡)。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

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永兴县政府一系列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提高粮食总产量,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从近年来永兴县粮食发展的实践来看,城市发展、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等,给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速度必须大于由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速度。为此,要在科学确定粮食生产总量和面积的基础上,注重把粮食生产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把粮食生产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大力推广高效优质稻等,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依靠已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优化服务。县、乡(镇)两级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负责本区域土地流转的日常服务工作,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及发布项目推介、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登记备案、权证变更登记等。村级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流转信息员继续负责宣传贯彻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建好土地流转台账,及时传递和反馈土地流转信息。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培育壮大他们带动土地流转。

(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抛秧等耕作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2.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全国水利普查和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篇6: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xx市粮食局

安全生产事关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扎实推进安全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本文就如何强化管理,切实抓好新时期粮食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粮食工作又

好又快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近年来,xx市粮食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注重宣传教育,搞好检查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达到了上级下达的事故控制指标要求。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支撑体系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二是部分粮站库房破旧漏现象比较严重,但由于维修资金不足,故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三是系统内粮站大部分出租,而承租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拼设备、拼厂房情况比较突出,给企业留下一定隐患。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本人认为,加强搞好新时期粮食系统的安全生产,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重视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任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安全生产事关大局,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一把手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切实负起具体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加强检查督促,从严管理,严格要求,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二、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每位职工安全生产的基本制度。大量的事故表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关键在领导,领导手握决策大权,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单位的安全与否。因此,作为领导首先在思想上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天”字号头等大事来认识,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对国家、对单位、对职工所负的安全责任。要认识到领导安全意识的淡薄,领导责任的不到位,才是单位最大的事故隐患。作为单位领导,必须按照有关制度要求,用“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带头严起来,带头抓落实,逐级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将安全生产与职工年终工资挂钩,与领导考核、任免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能够恪尽职守,严把关隘,使每一个职工坚决做到不违章、不冒险,遵章守纪,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三、要加大事故隐患的查治力度,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预防工作一定要经常化。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好安全事故的隐患排查工作,在发挥专门机构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职工帮助查找、发现事故隐患。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发现事故隐患、促进隐患整改和减少“三违”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积极有效地消除生产现场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超前预防、超前控制。安全检查要切忌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必须严肃认真,要把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在检查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新特点、新问题,抓薄弱环节、抓要害岗位、抓危险场所、抓事故多发地点,提高检查质量及效果;要提高隐患整改的质量和效率,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不迁就、不护短,认真整改、及时处理,使各项检查和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四、要搞好宣传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要从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不能只满足于会议传达、文件转发,也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必须以三级安全教育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局职工工牢固树立“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和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杜绝“三违”行为,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五、要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

要根据本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和需要,加大对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硬件设施,重视和充实安全生

产监管人员,确保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档、不空位;要正确认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舍得资金投入,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正常的经费,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法律要求,每年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添加安全设备和开展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及其他安全生产必要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机制,改善条件,确保安全生产预防工作的落实,使安全资

篇7: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为例

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徐书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公事管120

1指导老师:潘丽君

二0一四年二月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南昌商学院学院 公事管1201班 徐书林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2日

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走访调查

第一篇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寒假,响应学校的号召,我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小型村庄,主要耕种水稻与花生。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播种(即清明节前后),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收获夏季粮食。秋季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播种,十月中旬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也是一年两季,同样分为春夏季,春季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每年的八月份就可以收获。这一季的花生农民大多数是用来榨花生油的。秋季每年的九月份开始播种,十一月份收获,秋季花生一般是农民为了第二年留种子,才稍微种一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水稻产量每户有1000KG,花生产量有200KG。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1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1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

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有些人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其他农业大省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成为建筑,耕地变为住房,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本村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5、农技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知识退化,工作趋行政化。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现象突出。

6、种粮主体老龄化。新农民越来越少,接班越来越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缺乏,年轻人都基本外出打工。目前种粮大户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且后继乏人。

第三篇 个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承担起本地区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要根据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粮食安全责任制成为推动粮食工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考核严格,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搞好规划并落实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死守耕地红线。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二是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保证粮食生产功能的发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入及设施维护管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的有效监管,保证良田种粮。

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激励引导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进一步提升粮食调控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仓储能力建设。要继续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储备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稳定器”的作用。要加快现有粮食仓库的整合和升级改造,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

二是要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入开展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做到储备粮规模、仓储、费用三落实。要加强对粮储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实技术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藏粮于民”。

(四)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要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二是要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市场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强化配送功能。要谋划启动嵊新二地共建粮食市场,加快市区粮食市场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功能。

三是要切实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四是要加强产销协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理念,鼓励企业和种粮大户到省外直接承包(租赁)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农业、粮食、物价、工商、质监、食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规范的粮食市场秩序。

二是要加强索证索票,实行源头追溯。

第四篇 惠农政策

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9.46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23.14元,两项合计每亩32.6元。农民通过乡农村信用社采取存折形式直接兑付补贴资金。工作中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二:农机补贴

标准是对购机进行30%补贴,持村委会证明信,身份证,乡镇政府证明信报名,确定补贴对象后方可购机发放,还要对机手培训。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及标准:中央及地方财政(省、市、县)分别扶持参与者每人20元,共40元,参加者个人筹资10元,每人每年筹资总额为50元,合作医疗覆盖率75%以上。

3、正常分娩补助100元

4、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成员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利用医疗救助资金并按规定程序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五、教育工作涉及“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

1、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现在六周以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每学年只交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中学学生报名考试费,寄宿学生交住宿费,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全部入园。

六、民政局对弱势群体救济工作。

1、农村低保:人均补贴标准25元/月。

2、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上级审批。

3、对五保户、低保户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使弱势群体的治病难得到解决。

第五篇 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感想及个人感受

篇8:濉溪县粮食生产情况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农业生产劳动力情况

据调查, 110户农户共有人口476人, 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127人, 占总人口26.7%, 留守人口331人, 占总人口69.5%。60岁以上的98人, 18~60岁的152人, 18岁以下的81人, 分别占总人口20.6%、31.9%、17.0%, 外出上学的18人, 占总人口的3.8%。进一步调查表明, 当前留守农村的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 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

1.2 耕地及粮食产量调查

调查的110户农民耕地面积68.2 hm2, 人均耕地面积1 433.3 m2。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辅助种植大麦、红薯、豌豆、绿豆、红小豆、棉花、蔬菜等, 复种指数2.07。其中, 小麦、玉米、大豆、杂粮种植面积分别为64.6、32.5、29.4、2.1 hm2。2011年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产量分别为7 020、7 095、2 280 kg/hm2。从近5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看, 小麦种植面积与常年基本持平, 玉米种植面积呈上升、大豆及杂粮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1.3 种植意向及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态度

种植意向调查表明, 2012年农作物种植总趋势是小麦—玉米、小麦—大豆, 杂粮及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略减。

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是新品种、高产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其次是养殖、信息技术。据调查, 110户农民中需要新品种的有81户, 占73.6%, 需经常得到农业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的62户, 占56.4%, 需得到养牛养鸡等养殖技术的27户, 占24.5%。调查表明, 有24户农民对种粮持消极态度, 按传统的麦玉或麦豆模式种植。这些农户认为除非有强烈气候变化, 否则不需要特别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相对效益低, 致使他们虽参加农业科技培训, 但仍抱消极态度。

2 濉溪县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1 有利条件

2.1.1 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 濉溪县粮食单产、总产、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 国家惠农政策效果显著。

2.1.2 农民负担减轻, 种地热情高涨。国家加大对“三农”的

支持力度, 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 激发农民的种地热情。

2.2 不利因素

2.2.1 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近几年, 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农药、地膜、柴油价格一路走高,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2.2.2 农村劳动力外流, 农忙时节缺劳现象突出。

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4.4%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部分人举家外出几年才回来1次, 他们的承包地都由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劳力或非劳动力人员经营, 每到农忙时节, 这些农户常常成为困难户, 影响生产, 贻误农时。

2.2.3 新技术、新知识普及程度有限。

农业科技知识更新换代步伐快, 农村文化程度高、年轻有为者大部分外出务工, 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受到制约, 加上户为单元的经营模式, 农业科技知识难以大规模推广, 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提高。

2.2.4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制约农业生产。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但调查发现, 农田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甚至一些新修的水井, 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1,2]。

3 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旱涝保收田。旱涝一直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旱涝保收田。二是实行土地流转, 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营难题。适度实施土地有偿流转, 使土地相对集中在有能力经营的人手中, 减轻留守老弱劳力的负担,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能力, 极大地提高单位产量和效益。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面对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改变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农民群众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品种, 使农民能运用到农业生产上[3,4]。四是控制农资物价上涨, 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业生产受市场影响较大, 粮价上涨,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高, 粮价下跌, 积极性就受挫。因此, 要切实执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 要全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拾霞.关于定西市北部干旱区农民种植意向及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农业, 2006 (8) :126.

[2]中国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大庆市2005年农业生产情况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 2005 (3) :45-46.

[3]张社梅.浙江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与粮食科技进步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8) :128-132, 14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井字镇贯彻落实2012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情况汇报04-17

上一篇:李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下一篇:市内户口迁移申请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