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2024-05-15

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精选7篇)

篇1: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鸟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从鸟语中得到正面的人生启示。

3、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热爱鸟类、大自然的情感。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第一课里我们认识了给我们带来春天消息的小燕子,大家有没有仔细听过小燕子的叫声?其他鸟儿的叫声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用耳朵感受一下鸟儿的语言。播放音频

师:同学们听得懂鸟儿在说些什么吗?(听不懂)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鸟语》,老师相信,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不仅能听懂鸟儿的语言,还能和鸟儿成为好朋友。预习生字词

师:认真预习能帮我们更好的学习课文,大家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认读文章中的生字词。现在,谁能准确读出屏幕上的词语?(点读)

师:这位同学读地很好,我们请他来给我们领读,其他同学跟读,开始。(带读)

第一段(爱鸟1-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从小生活在哪里?最爱做什么?

(自由读)

师:好这位同学回答一下,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哪?最爱做什么呢? 生:农村,爱鸟

师:很好,生长在农村的作者,从小就爱鸟。你在哪一小节找到的? 生:第一节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在这一段中,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鸟儿浓浓的喜爱之情?

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师:很好,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生朗读)

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请坐。请同学们看到第二小节的第一句话,一起读一读。(齐读)

师:爷爷说鸟儿是会“说话”的,这里“说话”为什么用引号? 生:因为鸟儿不会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鸟儿的语言。(引号表特殊含义,强调)师:对,这里的说话指的是鸟儿的语言。“有人也真懂鸟语”,是谁啊?(公冶长~)谁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生:公冶长„„

师:很好,通晓鸟语的公冶长。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鸟语,而要用一个小节来写爷爷所讲的公冶长的传说呢?从下文那句话可以知道? 生:因为作者想通晓鸟语做公冶长。

PPT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注意感叹的语气。生齐读: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师:这里的“公冶长”的引号代表什么意思? 生:(表示特定称谓)

师:那我为什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呢?作者是怎么想的?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

师:从前三小节,可以看出,作者有一颗爱鸟之心,同时又有迫切的想听懂鸟语,和鸟儿交流的愿望。(板书:爱鸟,懂鸟(1-3))为了听懂鸟儿,我经常试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板书:接近、交谈)第二段(懂鸟,4-11)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和哪几种鸟儿进行了交谈? 生:布谷鸟、喜鹊。

描写我与布谷鸟交谈的是哪几个小节?(4-9)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第4-9小节,告诉我,把表现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布谷鸟的喜爱?

PPT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现在我们重点欣赏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师:布谷鸟和我交谈了些什么?同学们各自扮演一下作者和布谷鸟,读一读。(生分角色朗读)

PPT师:大家一起看看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我”与布谷鸟之间充满了感情。布谷鸟仿佛成厂“我”的好朋友.时时提醒“我”好好学习,不断催“我”奋进)师:很好!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我又从喜鹊那里体会到了什么呢?自由朗读第10小节。思考ppt上的这句话的意思。师: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

(因为能预报喜讯、报喜之鸟)喜鹊 “话”说的是什么?(喳喳喳喳,喜事到家)“不能应验”是指什么?

虽然喜鹊预报的喜讯常常不能应验,但每当人们听到它的“话”时,是什么心情?(心里很高兴,因为得到希望和安慰,生活乐趣)

师:再一起读一读喜鹊这一段,读出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从布谷鸟那里听懂了勤劳刻苦,从喜鹊那里听到了希望、安慰和乐趣。师:除了布谷鸟和喜鹊,作者还听到了哪些鸟儿的“语言”呀? 有„„“画眉、黄莺、百灵”等等、等等~ 师:一起读一读第11小节。在与鸟儿交谈的过程中,作者“我”不仅倾听,还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板书:倾听、猜想)第三段(学鸟12-13)

师:作者我以鸟儿的知音自居后,又是怎么做的呢?好大家一起看第12小节。这一小节由我来领读,同学们跟读。生:„„

师:这一小节中有一段文字形式非常整齐,我们再一起读读看。PPT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句式来仿写一下。PPT 师:作者因为爱鸟,愿意和鸟交谈,成为好朋友,才能懂鸟儿的语言,他又从和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启示,学会了许多道理。(教师随即板书:学鸟)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大家一起读出来!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对于鸟语又有怎样一番感受和体验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对鸟儿的喜爱、对鸟语的倾听和猜想,大声并富有感情的朗读起来。

篇2: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这是一篇介绍壁虎的文章,有名字中的“虎”字引出本文紧扣的主题“虎将”,再以此为中心介绍了壁虎的各种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四、自主交流,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二、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10飞檐走壁的虎将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壁虎的特点及生活习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好。

3. 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以题激趣,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完这个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3. 想知道这虎将是谁?它到底“虎”在哪儿?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蝇”、“蝎”、“纵”、“卒”的读音。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段介绍了壁虎哪方面的知识?结合课后第一题用一个词语概括。

4. 交流,板书。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

1. 齐读第一段,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一下它的样子(虎将)。想象着它的样子,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它的平凡样儿。一个“但”字,让事情发生转折,这个看似平凡的动物却有着撼人的虎劲。

2. 它的“虎”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自读课文,思考:运用学过的批注法在文中批注。

3. 请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并相机读那一段,品那一段。

(1)第二段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它的虎气?理解“出其不意”的意思,感受他的快与机灵。体会“吞食”“百发百中”,感受它捕虫的厉害。

(2)第三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它的“虎威”,读后注重评价,在评价中加深感受。

(3)第四段:这里作者用具体的数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胃口之大。

(4)它还有哪些本领呢?用引读的方式理解五、六段。相机完成课后第二题。

(5)壁虎也有静的时候,请学生自读后两段,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它的这两项特点。全班读这两段。

篇3: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学生的语言智能关系最为密切, 但是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和语言智能有关, 还牵涉到其它智能。如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或模拟的交际, 就要涉及交往—交流智能;用语言表达思想陈述理由, 就要涉及数理—逻辑智能。所以, 语文教学与其他智能同样联系紧密。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过程过分程序化而忽略思维和情感教学、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 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和有吸引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以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学生的智能是多样的, 我们应该更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包括其弱点和长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通过各项智能协作参与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迁移各项智能, 实现为语文教学所用,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践

小学的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活动, 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训练, 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笔者尝试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下面以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比尾巴》为例, 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并将此教案具体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多元智能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教学得到的实际效果, 从语言、内省、逻辑、空间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利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

(1) 听的能力。

在情境导入部分, 笔者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的形式, 让学生倾听并思考。通过直观、动态的图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人公, 在听配乐朗读之余, 舒缓上课前的焦虑情绪, 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内容中。同时, 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 使他们听的训练变得有目的性。

(2) 说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以及每个动物尾巴的特点, 设计了这样几个“说”的内容: (1) 请学生用“参加比尾巴比赛的小动物有, 有, 还有。”的句式说话,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同时, 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有背景、有提示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训练, 从而使学生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 小组合作: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 互相说一说。设计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活动的环境, 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认真倾听, 并积极参加讨论,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 语言训练, 说一说:动物们接着比了, 结果是, 这个设计使教师掌握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后的语言运用情况, 重视交际互动后的反馈, 并做好引导。 (4) 课外拓展环节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所理解和积累的语言能够自然运用而设计的, 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句式之后, 还要学会应用,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3) 读的能力。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 用问答的形式告诉学生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按要求个别朗读、换不同问答形式朗读、男女生互读、同桌合作朗读、分小组配合读、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读等形式,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儿歌带来的独特魅力, 并充分利用儿歌便于朗读的优势, 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 强化记忆, 提高语感的目的, 同时, 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4) 写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写”, 笔者对“写”的内容进行了设计:有书空、描红等。由于课堂上只有35分钟的时间, 写字时间不能占用太多, 因此, 在要求会写的四个字中选取了“比”和“巴”。

2. 在交流反馈中提高内省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内省智能, 要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能力。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语言训练环节, 并提出了若干问题。接着, 先让全体学生进行准备, 再请若干学生回答, 要求回答不够好的学生认真倾听其他说得好的同学的示范, 使他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然后让他们再说一次。对说话内容的自我修改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是一项自觉性的活动, 决定于学生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在必要时给予评估、示范, 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教学中, 通过反思, 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同时, 还有效地开启了他们的内省智能。

3. 在语言训练中锻炼逻辑—数理智能。

朗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训练, 让其寻找、筛选、加工语言信息, 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笔者请全班男女生对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 (问三句, 再答三句) , 然后, 媒体出示一问一答的形式, 请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 朗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这些朗读具有挑战性, 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4.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促进视觉—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指对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最直接的手段是利用真实空间, 借助教室或物体的位置进行直观教学。如给“长”字找好朋友, 如果学生说不出“长方形”这个词, 就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提示, 可指着学生的课桌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又如, 学习“伞”这个生字时, 指着“伞”字, 问学生:它像什么啊?并拿雨伞的实物举例说明哪部分是伞面、哪部分是伞架和伞柄, 教学生通过字形记住生字。此外, 还设计了突出动物尾巴特点的图片, 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小动物的贴图, 回答三个问句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注意事物的空间范围和事物本身的特点。在板书的设计上, 形象具体地将课文中所讲述的动物比尾巴的内容和特点层次分明、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看后对儿歌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鸟”这个生字时, 采用一字开花的形式, 通过这个发散图形, 找到“鸦、鹅、鸽、鹊”等几个同部首的字,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帮助其记住拓展的生字, 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这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如真实空间、实物、图片、板书、图解等形式的展示来强化教学内容,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视觉,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5. 在合作学习中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 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据此做出适当反映的能力。在教学中, 对小组的组成做预先的指导, 再让学生充分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营造了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 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 使学生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此外, 设计请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情况这一环节, 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学生就可以在互相评价中使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环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充分发挥了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的优势, 学生也在评价中使自己的交往智能得到提高。

6. 指导学生观察自然, 培养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是要创造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 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 摸索自然界的规律。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 由于受交通、安全等具体情况的限制, 不可能把教学场所设置在动物园。因此, 在总结全文时, 提倡让学生家长带他们到动物园里进行观察, 贴近自然环境, 从而尽可能地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观察, 收集自然观察的资料, 制作动物剪报。由此,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使之探索自然的无穷奥秘, 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和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7. 创设情境, 开发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物质媒介, 再现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它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小学生听觉敏锐, 善于模仿, 具有音乐潜能。因此, 把音乐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的形式, 利用音乐创设特殊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 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 去感受课文内容, 并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另外, 跟着老师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读课文这一环节的设计, 把音乐中的节奏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与背诵中, 为学生的记忆与积累提供支架, 使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因此, 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且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8. 设置各种活动, 培养身体—运动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 反义词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 即是利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在活动中, 让全体学生起立, 并让所有学生跟着笔者动起来:教师说长, 学生说短;教师说胖, 学生说瘦;教师说高, 学生说矮……在说反义词的同时, 要求全体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示这些词的意思, 他们用身体动作的表演是全方位投入的, 能够同时训练肢体语、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 实现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活动中,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被活跃的气氛所感染, 并十分积极地投入其中, 由此,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 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 学生在学习中, 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相当大的提高。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 笔者发现, 为了学生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应落实到语文教学上, 并注意:在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教案时, 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为主, 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此外,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 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使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信心, 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个性张扬。

总之,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且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继续探索多元智能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优势,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多元智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 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 (美) 加德纳.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 (美) 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4]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2) .

篇4: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1.认识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积累1句句子。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3.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春笋的词或句。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春笋的词或句。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老师给学生猜谜语:尖尖的,绿绿的,春天里出生,夏日里长成。

2、板书课题:春笋

出示图片,交流谈话:小朋友,你在哪里见到过春笋?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春笋是怎样的吗?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今天,我们将跟作者一起走进竹林,去领略竹林的后代——春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什么情感,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交流。出示句子: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3.指导朗读。师:作者为什么爱春笋呢?老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4.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思考:作者为什么爱春笋?划出有关句子。

三、交流反馈,学习课文,朗读理解。

1、提问:作者为什么那么爱春笋呢?请从第二节[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组织学习课文)

出示句子一:春日,春雨蒙蒙,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1)指名读。

(2)出示投影:再读句子,说说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3)指导朗读。

这一节中,作者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你能找出句子来吗?请用浪线划出。

(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2、文中还有这样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请你找出来,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一个个像尖尖的锥子,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欢笑,在春雨中沐浴。(前半句比喻、后半句拟人)

春雷一动就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抓住动词,体会拟人手法显示出竹笋顽强的精神)

迎着阳光,吸着雨露,一个劲儿地拔节,叭叭叭,一节,一节,一节„„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向上。(从朗读上节节高升)

山泉叮咚为它们伴奏,鸟雀欢鸣为它们歌唱,山花舒瓣为它们舞蹈,松柏婆娑为它们鼓掌:长吧,长吧!高高的天空多广阔,看谁早日成材。(初步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

3、学习生字:重点学习:弦(注意读音,并理解“琴弦”是什么?)拔(和“拨”比较)竞(和“竟”比较)材(和“才”组词比较)

4、朗读课文,选你喜欢的句子背诵。

四、课外拓展。

你知道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做的,选一种向同学介绍。分层作业:a:挑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b:查一查文中的好词。教学板书: 美若少女

2、春笋密密麻麻 生命顽强 教学反思:

篇5: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上的暴风掀翻了一条渔船。在紧急关头,船员们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村里的人们收到了警报,立刻组成了志愿救援队,出海营救。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的时候,村民也都聚集到海岸边,毫不懈怠地举起灯笼,照亮勇士们回家的路。

一小时后,救援船穿过云雾出现了,焦急等待着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着些精疲力竭的勇士们抵达沙滩后,救援队的队长气喘吁吁地宣布:“乡亲们,救援船无法载上所有的人,还有几个人被留在了那儿。”

在忙乱中,第二支志愿救援队组成了,16岁的汉斯也挺身而出。他的母亲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哀求道:“求求你不要去!你父亲十年前在海难中丧生,你哥哥三个星期前出海,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哇!”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永久。终于,救援船出现了,汉斯正站在船头上,他把手围成筒状,高声喊着:“妈妈,我们找到他们了,我哥也在!”

《海中救援》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援、警、营、搏、集、汉、唯、依、靠”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月黑风高、志愿、搏斗、聚集、毫不懈怠、焦急、筋疲力尽、抵达、气喘吁吁、哀求、、依靠”等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援、营、搏、依、靠”。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6小节,结合语境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救援队长、汉斯和汉斯母亲的不同语气。

3、联系上下文思考: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汉斯的母亲等待儿子归来时的表现。

4、通过阅读故事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或者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本课9个生字;理解和积累“月黑风高、志愿、搏斗、聚集、毫不懈怠、焦急、筋疲力尽、抵达、气喘吁吁、哀求、、依靠”等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援、营、搏、依、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救援队长、汉斯和汉斯母亲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思考: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2、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汉斯的母亲等待儿子归来时的表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看到过平静的海面,也看到过波涛汹涌的海水。海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你们看——(出示课文第1小节)

(1)指名读句子

(2)结合图片理解“月黑风高”

(3)指导朗读:你们看,强烈的暴风雨把一条渔船给掀翻了!小小的渔船在宽阔的海面上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力。这种情况多么危险!渔船上的人们随时都可能葬身海底。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现在就是——(生:紧急关头)谁能读好这一小节?(师范读,男女生赛读)

2、出示句子:村里的人们收到了警报,立刻组成了志愿救援队,出海营救。

(1)齐读句子

(2)师解释“志愿”:“志愿”就是自己情愿的意思,没有人去解救,但是自己乐意去做一件事情。

(3)学习生字:警 ①拼读音节,读准后鼻音 ②交流:好方法记字(加部首、形声字) ③组词

(4)学习生字:援①拼读音节 ②交流:好方法记字(换部首) ③组词

(5)学习生字:营 ①拼读音节,读准后鼻音 ②集体书空 ③“营救”其实就是——救援

3、揭示课题:情况是如此的紧急,难怪村里的人们立刻组成了志愿救援队,出海营救渔船上的人们。在营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 海中救援。

4、板书课题:7 海中救援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2)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纠错

(2)集体交流生字

①搏:A.拼读音节 B.集体书空 C.齐读词语

②集:A.拼读音节 B.交流:好方法记字(换部首) C.组词

③汉:A.拼读音节 B.分析字形结构 C.同音字辨析:汗、汉 D.组词

④唯:A.拼读音节 B.交流:好方法记字(换部首) C.查字典理解“”:只有一个、单单一个

⑤依:A.拼读音节 B.交流:好方法记字(加部首) C.组词 ⑥靠: A.拼读音节 B.分析字形结构 C.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指名交流,板书:救援队长 汉斯 汉斯的母亲

3、设置悬念:在营救的过程中,这三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复习生字

2、朗读全文

二、仔细研读,感悟体会

1、同桌合作朗读3-6小节,并和同桌交流:这4个小节中,哪一小节最令你感动,哪些句子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用“____”划出来。

2、同桌合作学习,师下台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第3小节中

(1)重点句子:当这些精疲力竭的勇士抵达沙滩后,救援队的队长气喘吁吁地宣布:“乡亲们,救援船无法载上所有的人,还有几个人被留在了那儿。”

(2)体会重点词语:精疲力竭(为什么他们会“精疲力竭”?) 气喘吁吁(救援队长“气喘吁吁”说明什么?)

(3)指导朗读,齐读

△第4小节中

(1)重点句子: 在忙乱中,第二支志愿救援队组成了,16岁的汉斯也挺身而出。 他的母亲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哀求道:“求求你不要去!你父亲十年前在海难中丧生,你哥哥三个星期前出海,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的依靠哇!”

(2)体会重点词语:挺身而出(理解词语,联系前面的“16岁”说明什么?) 哀求(近义词理解词语:恳求。作为母亲为什么要哀求自己的孩子?)

(3)母亲为什么恳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救援?(体会“音讯全无、、依靠”)

(4)指导朗读(尤其读好汉斯的母亲的话,读出绝望、哀求的语气)

△第5小节中

(1)重点句子:“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

(2)体会重点词语:必须(明明是“志愿救援队”,为什么汉斯要说“必须”去?)

(3)尝试体会汉斯的心情,补充句子: 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样就 。

(4)指导朗读:你们觉得汉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坚定)谁来扮演懂事的汉斯,读出他坚定的信念?(个别读、小组赛读)

△第6小节中

(1)重点句子:终于,救援船出现了!汉斯正站在船头上,他把手围成筒状,高声喊着:“妈妈,我们找到他们了,我哥也在!”

(2)体会重点词语:终于(感受救援过程的艰辛、不容易)

(3)你们知道为什么汉斯要把手围成筒状来喊吗?做做动作,你就能知道!(学生做动作朗读汉斯的话)原来,用手围成筒状,能够使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当时救援船距离村子比较远,汉斯想要让担心自己的母亲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音,所以把手围成了筒状。

(4)指导朗读:谁知道汉斯说的这句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读?(兴奋、激动)来扮演一下激动而兴奋的汉斯吧!(男女生赛读)

(5)出示句子:又过了一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永久。

①齐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和同桌讨论:为什么对汉斯的母亲来说,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③指名交流,师小结:是呀,这一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煎熬!她无时不刻地担心着能够依靠的儿子,真害怕他会遇难!

④想象说话:汉斯的母亲站在海边,焦急地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汉斯的母亲会做些什么,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⑤指名交流(鼓励学生加上动作、表情)

三、拓展训练,指导写字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6小节

2、听写句子:我必须去。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

3、指导写字

(1)出示在田字格中的“援、营、搏、依、靠”

(2)学生观察,结合字形说出写字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学生模仿书写

(4)师下台巡视,随机指导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了解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指名交流感受)

2、师:是呀,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应该学习课文中的汉斯,尽可能地伸出援手,帮助别人。

3、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第8课

《海中救援》教学反思

拿到了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他所说的内容,所叙述的事与我们同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可能不一定能马上体会出唯一儿子冒险出海救人时作为母亲的那种心理(如事先不作一定的铺垫),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讲述了一些有关海难、海啸的内容,让学生打破以往的大海很美的观念,先让学生感受海的可怕之处,另外我还抓住了母亲的话,想想母亲为什么不让汉斯去的原因,体会“唯一”一词的意思,并联系实际,“如果你一个在某个地方要你生活很长时间,你会怎样”让学生渐渐走近这位年迈的母亲,试着去了解她的内心,去揣摩母亲的心理活动。

因为作了种种铺垫,因此,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说以上种种答案,还是令人感到欣慰了,说明学生已经能了解母亲当时会想些什么?

篇6:小学语文沪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乌、鸦、爱、路、耍、年、纪、事、可、忘、记”11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认识笔画“竖折折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乌,马”两个字,并能区分异同。

2、能正确朗读儿歌,在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的基础上,练习不顿读,不唱读。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一、二句话说说“小乌鸦看见妈妈躺在家里飞不动了,会怎么想?”

4、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小乌鸦对于妈妈的爱,从中受到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习从小关心别人。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本课的“乌、鸦、爱、路、耍、年、纪、事、可、忘、记”11个生字。

2、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一、二句话说说“小乌鸦看见妈妈躺在家里飞不动了,会怎么想?” 教学准备:

一盘录有鸟声的磁带,课文录音,课文投影或多媒体,课文生字,《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磁带,游戏“乌鸦捉害虫”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感知课文

1、播放“百鸟鸣声”的录音带,板书:鸟

都说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让我们闭着眼睛仔细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板书“鸟”字——“头是撇,脑袋是横折钩,点是眼睛„„” 请你们猜猜今天老师会带你们认识它们中的哪一位?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选择性地板书几个带鸟字旁的鸟的名称)例:海鸥、鸽子、黄鹂、乌鸦„„

3、出示乌鸦模型,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学习生字“乌、鸦” 区别“乌”、“鸟”

4、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小乌鸦“呱呱”叫,急急忙忙往家飞。哎呀飞得那么急干什么呀?请大家仔细听课文录音,等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的。

5、学生自由回答(要求在座学生能仔细听取同伴发言)

6、小结揭题

(1)小结:看来小乌鸦非常爱它的妈妈 出示:小乌鸦爱妈妈

(2)认识“爱”字,用“爱”说话 出示:我爱。爱。

7、爱的含义很广泛,你们已经学会了用“爱”说话,那我们再来看看小乌鸦是怎么爱它的妈妈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读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跟录音轻声读课文,圈出剩余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3)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

3、检查自学成果

(1)抽读生字卡片,重在正音(2)指名分节读课文

(3)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 板书:懂事 可爱

4、学习第3节

(1)出示第3节,指名读

(2)自己读,读出你对小乌鸦的喜爱(3)指名读

5、学习1,2节

(1)从哪里看出小乌鸦懂事?同桌读课文1,2节,用“——”划出有关句子(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1,2节

(3)师生合作读(师读1,2节的前两句,生读1,2节的后两句)男女生对读

(4)说一说:当小乌鸦看见妈妈躺在家里飞不动了,会怎么想?

出示句式:小乌鸦看见妈妈躺在家里飞不动了,它想:。小组讨论 交流(5)读句子

出示: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师述:小乌鸦是怎么做的呢?

小乌鸦的嘴小,每次也只能喂妈妈一条小虫,妈妈一次吃一条小虫不会饱。所以小乌鸦只能„„ 指导朗读

6、小结,再读第3节

正因为小乌鸦喂妈妈很不容易,才更显出小乌鸦的(懂事)、(可爱)小乌鸦太不容易了,我们该不该夸它? 再读第3节

7、学习生字“路、耍、年、纪、事、可、忘、记”(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2)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比较 耍——要 年纪——忘记(3)巩固识字

游戏:“排字大擂台”、“乌鸦捉害虫” 读句子:

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如从前了。

出门前,妈妈再三对我说:“上课要遵守纪律,千万别忘记了。”

三、熟读成诵,感悟体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试背课文

小结引出:小乌鸦从小懂得关心长辈,所以它才显得特别可爱。你喜欢这只小乌鸦吗?能找你最好的同学或老师试着背了吗?可以加上动作。试背课文

2、配乐表演歌曲《小乌鸦爱妈妈》(1)跟录音哼唱(2)自我发挥表演

四、学习笔画,指导书写

1、学习笔画:“竖折折钩”(1)开小火车读笔画名称(2)书空

2、指导书写

(1)区分“乌,马”异同(2)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乌,马”

(3)生书空

(4)学生在田字格中描摹“乌,马”,师巡视指导

五、推荐读物,课后拓展

1、推荐读物《尊敬长辈的故事》《孔融让梨》(详见后附)

篇7:沪教版酸碱盐的教学尝试和反思

一、酸碱盐在教材中地位的认识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 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规律, 重点介绍了复分解反应和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的应用。本章是对前几章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知识的引证, 也是对学过的化学用语、基本计算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 可以获得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 弄清过去所学的一些有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 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但在中考试题中所占比重和难度系数已大大降低了。

二、酸碱盐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1、删繁就简, 教会识别酸碱盐的方法

沪教版化学教材中对物质的分类和命名不作要求, 教材也只是在上册第81页介绍了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在下册第205页的整理和归纳中要求对酸、碱、盐、氧化物进行分类, 但还是没有介绍物质的命名, 这种编排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笔者建议在酸碱盐教学前补充物质分类和命名的教学。

那是否应该像老教材一样严格给出酸碱盐的定义呢?笔者觉得不需要, 与其向学生讲解难懂的酸碱盐定义, 还不如教会学生识别酸碱盐的方法。笔者的做法是:从酸碱盐的化学式和名称的特点上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如下: (1) 酸:列举已经出现过的碳酸H2CO3、盐酸HCl、硫酸H2SO4、让学生概括出酸的化学式以“H”开始, 名称以“酸”字结束的特点, 常读作“某酸”; (2) 碱:列举出现过的氢氧化钙Ca (OH) 2, 告诉学生熟石灰是一种碱, 然后让学生概括出碱的化学式以“OH”结束, 名称以“氢氧化”三字开始, 常读作“氢氧化某” (氨水比较特殊, 学到时再做解释) ; (3) 盐:列举学过的食盐Na Cl、碳酸钙Ca CO3、让学生概括出盐的化学式前面是金属元素符号, 后面是酸根符号, 名称通常读作“某化某”或“某酸某”。 (碳酸氢钠Na HCO3、碳酸氢铵NH4HCO3、碱式碳酸铜Cu2 (OH) 2CO3这三种盐比较特殊, 如习题中碰到再作说明) 。实践表明, 相比以前酸碱盐抽象的定义, 现在从化学式的写法和名称的读法上去识别常见的酸碱盐,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当堂以课本第206页的第5题进行练习, 学生识别的准确率很高。

2、求真务实, 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化学教学的有力手段。无论是从实践与认识, 还是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来看, 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七章中安排8个“活动与探究”, 2个“观察与思考”, 除了浓硫酸的稀释考虑到安全问题应由教师演示外, 其它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完成。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实验,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去完成自主学习。

如在第三节中和反应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生实验, 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观察到红色溶液突然变成无色时, 有同学高呼:“刘谦!见证奇迹的时刻!”如果把化学课上的像变魔术一样精彩, 还怕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吗?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学生探究实验的全面开展, 很多都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甚至为了赶进度而不做实验。这样长此以往, 对提高学生化学的兴趣、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利的, 需要改进。

3、瞻前顾后, 分化酸碱盐教学中的难点

第七章教材与前面联系点有: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溶液的变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氨水和石灰水的变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碳酸盐的检验;常见金属与酸、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导电性等等。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 通过对同类实验现象的分析, 从经验中概括出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规律。

如在进行金属活动性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第五章学过的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铁、铝、铜和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的情况和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粒而不用金属镁和铁的原因, 再结合课本第196页的活动与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发生条件,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提纲挈领, 强化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历来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而复分解反应更是第七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多。本人的教学经验是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 或有气体放出, 或有水生成, 让学生先记住六个沉淀:Ag Cl、Ba SO4 (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Cu (OH) 2 (蓝色沉淀) 、Fe (OH) 3 (红褐色沉淀) 、Ca CO3、Ba CO3, (不溶于水, 但溶于酸产生CO2) 、两个气体:CO2、NH3, 一个水:H2O。结合flash动画演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实际上是酸、碱、盐溶液中离子间发生的互换反应, 若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够重新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沉淀或气体或水, 反应就向减少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也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如溶液中物质或离子的共存, 大部分酸碱盐的检验和鉴别、除杂等等问题。如记住CO2气体的形成原理, 可以理解CO32-和H+不能共存, 碳酸盐常用酸来检验, Na Cl中含少量Na2CO3可以用稀盐酸除杂等一系列问题。

三、酸碱盐教学中的困惑和反思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在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 如学生存在化合价记不住, 化学式常写错, 到复习阶段还是有不少学生把碳酸钠写成“Na CO3”;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记忆不清, 复分解反应中的沉淀一直忘记标注;金属活动性顺序记不住;常见物质的俗名和学名、化学式不对应;有色溶液的颜色识记不清等等, 是不是要实行“理科文教”——进行背诵和默写?笔者认为,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 能否强化化学知识的应用, 弱化化学知识的死记硬背。有的地方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如2009年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的第32题, 把题目中可能用到的部分物质的溶解性列表在题目旁边供考生使用, 真正体现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的困惑是:酸碱盐的知识是否需要拓展和延伸, 拓展和延伸到什么程度也很难把握。为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补充部分知识是必要的, 但究竟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却很难把握。如何切实加强酸碱盐教学, 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系统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吴运来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上一篇: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下一篇:高中中华传统文化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