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名言

2024-04-08

佛洛依德名言(通用5篇)

篇1:佛洛依德名言

佛洛依德名言

1、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2、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3、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4、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5、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

6、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7、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8、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9、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0、人体就是命运。(解剖即命运)

11、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12、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13、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4、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15、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16、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17、梦是愿望的满足。

18、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19、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0、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21、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22、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23、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24、生物性即命运。

25、人类世界就是一个悲剧。

26、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27、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28、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29、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30、我坚信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

篇2:佛洛依德名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名言

1、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7、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13、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生物性即命运。

1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范文网 )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8、梦是愿望的满足。

19、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人体就是命运。(解剖即命运)

21、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2、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23、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4、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25、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

26、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27、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28、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9、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30、人类世界就是一个悲剧。

篇3:佛洛依德名言

2009年“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技能竞赛——应用系统开发”要求学生根据地图设计一个能够计算任意两个院校间最短路距的查询器。问题就在于如何运用佛洛依德算法计算两个院校之间的最短路径, 并且还要找出该最短路径下所经过的结点。

从交通地图可以看出, 几所院间除去直达院校外, 其它院校间要实现“高效”交通必须借助中间结点。结合兰州实际地图笔者选中的三个中间结点分别为:银滩大桥、宝石花路口和科教城十字, 见图1所示。

地图中农业大学和师范大学都有不止一个校门。为了便于说明, 笔者将地图中的九个地点分别抽象为不同的九个结点, 忽略从不同校门进入学校的路程差异。实际情况也应如此, 如果一个院校有多个校门, 按下文介绍方法计算, 不同的起始点到达同一所院校的路径就应该不同, 而不同的路径到达学校, 所以对于有多个校门的学校这种抽象方法并不失准确性。抽象地图见图2所示。

2 数据的存储结构设计

问题中采用Floyed算法将图采用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存储。

(1) 邻接矩阵D:为了便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笔者用九个点分别表示地图中的不同地点, 用二维数组D记录结点间的关联关系。那么邻接矩阵D描述的即为不同结点间的距离 (max表示两结点间无直达路线) , 矩阵D中0、1、2、3、4、5、6、7、8分别代表地图中的知行学院、政法学院、西北师大、兰州交大、科教城十字、宝石花路口、银滩大桥、城市学院、农业大学。

(2) 路径矩阵P:路径矩阵P描述的是各结点间的中转路径, 所以将P从i (i=0、1、2、……、8) 行开始初始化为P[i][j]=i。

3 算法说明及实现

计算结点i (i=0、1、2、……、8) 到结点j (j=0、1、2、……、8) 的最短距离。当i=1从矩阵D中读出结点1到结点j的直达距离分别为0.7、0.0、0.4、0.4、0.7、max、max、max、max。显然结点1无法直接到达结点5、6、7、8, 现在让结点1经过中转结点k (k=0、1、2、……、8) 再走到结点j, 试比较结点1到j的距离能否变小或者找到一条可达路线。这里取k=2加以说明, 可以明显看出当j=5时结点1到j的距离变为1.6所以D[1][5]的值修改为1.6即从结点1到中转结点2再到结点5要比直接从结点1到5的距离短。所以P[1][5]的值修改为2, 说明走1到5的最短路径应该是1——>——>5。同理当k和i取不同的值即可得到i点到其他个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和最短路径。算法实现如下:

该算法执行后便得到最终的邻接矩阵D和路径矩阵P如下:

经过void Distance () 计算后的D和P矩阵存储的就是结点i到j的最短距离和中转点。为了更好的描述最短路径引入记录中转结点的数组Path[N] (N=9, 初始化为N个max) 和中间变量POS。取i=4、j=8加以说明, 要找结点4到8的最短距离和最短路径, 先在P矩阵中找到P[4][8]=5, 令POS=5如果POS的值不等于矩阵P的行值4, 那么就先让path[0]=POS (Path记住两结点间的第一个中转点) , 下一步在P矩阵中找POS=P[4][POS]=4, POS等于矩阵P的行值, 算法结束。那么从结点4到8的最短路径就应该是4———>5———8最短距离是2.8 (D矩阵中直接读出) 。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矩阵P[i][j]中i是起始点j是终止点P[i][j]的值是中转点当i=4、j=8、P[i][j]=5时说明要从结点4到8应先到达结点5, 下一步的问题是找从结点4到5怎么走, 结果发现P[4][5]=4那就说明要从结点4到5应该先经过中转点4后, 再由结点4到达5 (当然这只是数据给出的答案) , 也就是说结点4到5是直达的。诸如此类就能找到地图中所有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和路径。

程序如下: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利用弗洛伊德算法计算两结点间最短距离和最短路径。可以根据P[i][j]中的值, 借助Path[N]数组从目的地结点回溯到起始结点。Path数组中记录起始结点到目的结点的中转路线, 从而不仅计算出最短路径, 而且还能找出该最短路径下所经过的各个结点, 从而为应用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现技术。

摘要:利用弗洛伊德算法通过邻接矩阵D和路径矩阵P, 文中不仅计算出了最短路径, 还找出了该最短路径下所经过的结点, 从而为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现技术。

关键词:最短路径,佛洛依德算法,邻接矩阵,路径矩阵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 (第二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耿国华.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博俊伟.基于背离路径的Kth最短路径实用搜索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2.

[5]乐阳.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一种高效率实现[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9.3.

[6]王晓东, 吴英杰.带权区间图的最短路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 24 (9) :1655~1657.

篇4:佛洛依德名言

Jimplebb

佛洛依德是心理学的祖师爷,大家都调侃叫他“老佛爷”.他的名气太大了,进这一行的人不管是不是精神分析取向,都得在思想间拜见他。我很羞愧,才刚第二次读完《佛洛依德的自传》。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学术成就,必须探究他所在时代背景和他生活经历,我个人认为最好还可以多结合着一些老师的个人见解和指导,这样会更有收获和高效。

这不,看这本书的前后我分别听了丛中老师和王浩威老师关于精神分析的课,他们都给了我不一样的作用和思想精华。不可否认,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不可避免的有来自他们的思想,或者说他们的讲解为我去了解认识和学习佛洛依德思想和精神分析观点这件事情上,减少了很多阻力。写读后感,一来是巩固和定格我对知识的阶段性理解,“只有说明白了才真的明白”;二来这是我在读书中最真切的感受,有投向自身现实生活的,有投向学术理解的,我愿意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佛大概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成为后人敬仰的精神分析创立者,但读着读着好像他又是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所发现,他是一步步靠近,有时这一步很长,有时这一步很短,有时这一步有点绕,有时这一步无比坚定,有时这一步了无声息,有时这一步掷地有声。最初在生理实验室研究医学神经系统,后来因为经济压力成为医生开始接触现实案例(竭斯底里),成立家庭后又开始“创业”独立行医,期间研究过催眠术,发现了自由联想,发表梦的解析,在后期陆续发表了他的学术观点,在质疑声中完成了精神分析的核心架构和确立了他在精神分析的鼻祖地位。

即使你的思想追随者也会人聚人散人来人往,这跟你的思想是不是真理没关系,保持一份坦然就好。佛的学术思想光芒照耀了很多人,但也招来很多刺耳的声音,有冲破传统禁锢时被打压的声音,有现实面前被人质疑对错的声音,有学术发展路上被人挑战权威的声音,还有很多人在跟随中半路离他而去另辟天地。我们后人站的是上帝视角去评价对错,但对错不重要,我看到的是他对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和独立的思想,这是我要体会和收获的。“等我认清了我所碰到的这种抗性不可避免时,我在这方面的敏感性就大大降低了,而且这时我的孤立状态也慢慢地结束。”

泛性论是老佛爷的专利,我们应该还原他对性本能的理解。“我对性观念的引申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都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性从中分离出来,而视为是一个包罗更广的生理机能,它以快乐为其终极目标,而生殖只不过是它次要的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够得上用那个最笼统的字眼”爱“来形容的念头,哪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

老佛爷有句话我觉得它很好概括了,他对精神分析那种边走边摸索边发展的推动过程的评价。“又如动物学与植物学,也不是从动植物的适切定义着手;()时至今日,生物学还是不能给‘生命’这个观念下一个肯定的定义。至于物理学,假如它也必须等到它的物质/力/重力等观念达到理想的清晰正确的程度的话,物理学绝不会有任何的进展。任何一种科学的领域里,其基本的概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起始的时候总是置于未定之天,而借助于引出此一观念的现象来解释一切,只有等到把观察所得的材料逐次分析之后他们才能把一切弄清楚,而找出恒定不变的意义来。”

“经由一个不可抗拒的发展过程,‘精神分析学’一词已经演变成具有两种意义的词汇,它的原意是一种特殊治疗法的名称,而今则成为一门专论下意识心智过程的科学名词。这门科学的本身很少能独立担负起处理某一问题的全责,但它似乎注定要对许多的智识领域提供最有价值的援助。”上世纪一二十年代,那时他就有如此精准的评价和预测,我觉得神乎其神。

篇5:佛洛依德名言

百度查了下自我管理的定义: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是指利用个人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普遍运用在减少不良行为与增加好的行为的出现。自我管理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透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教师家长)

我们市面儿上也有很多针对成人的关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书,这说明这个能力不仅是我们的孩子缺失,而是大家普遍偏弱的一种能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人有多少能控制自己半天不看手机?

为什么自我管理了这儿难,我想从一个比较偏的角度切进去帮助大家进行分析。

我要切入的点是佛洛依德在心理动力论中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有的家长可能听过,也有的家长没听过,我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下。

本我,自我,超我是佛洛依德认为的精神三大组成部分。

本我代表了欲望,最原始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比如小婴儿,他才不管你是不是累,是不是辛苦,半夜饿了就嗷嗷嗷的哭。想拉就拉想尿就尿,根本不管别人死活也不管别人看法的。所以人生而自私是没错的,这不是对于人性的蔑视,而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小婴儿时期孩子只发展出了本我,所以只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而不懂的克制。本我是受意识遏制的,本我本身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是自我和超我。但是本我的发展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小婴儿时期,如果没有满足婴儿的最基本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对于孩子的自我和超我发展是不利的。

自我,如果把本我比喻成一匹马的话,自我就是一位骑手。

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上的论证很复杂,但是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关于自我意识也是需要我们在自我管理当中重点讨论的,现在先暂且不提一会儿再说。

其实大家也可以把自我比喻成一个劝架的管家,劝谁的架?劝本我和超我的,本我和超我永远是对立的,所以必须要靠自我在其中调节,然后最终走向要靠这个骑手来决定。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很多时候经常发生不太理想的情况。这个可怜的骑手常被迫的带着马去马想去的地方。(本我:马 自我:骑手 超我:行进的实际方向)

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当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佛洛依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文化规范比如我们社会当中的伦理道德,社会规则等。

本我是享乐原则,而超我是完美原则,所以本我和超我永远是对立的。超我不光和本我是对立的,而且会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这就像俩人打架,打架的人对于拉架的结果不满意一个道理。

超我的形成一般在恋母情节/恋父情结的瓦解期,这个不多说了,有想了解的自己可以去查查。

我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跟大家说这个观点的意义在哪里呢?我目的很简单,我要让大家从根儿来了解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并且明白我们的孩子自我管理难在哪儿。还要让大家明白,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是什么?只有大家明白了这些,才不会盲目的做项目,而不考虑孩子的真实能力。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才明白为什么叫自我管理,而不叫本我管理和超我管理。了解了三者的关系,各位在为孩子自我管理发愁的家长是不是就有些思路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曹老师来帮大家理一理。

一、本我的发展

说到本我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再次引入一个观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那么这个人通常对于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

马斯洛认为只有某一层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像更高层发展,这就是我要把这个拿出来放在本我发展当中的意义。

一般来说,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上的需求都是低级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如果不满足的话,我们人类便不会发展更高级的需求。

因为本我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忽视本我的良性发展。对于婴儿早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要尽可能满足,给予孩子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里那些动辄打骂孩子的自己要想一想咯。

二、自我的发展

说到自我就不得不说自我意识的发展,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自我管理能力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落后的原因,想下小婴儿,不管你死活的哭啊闹的。那是因为婴儿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只发展了本我,本我的原则就是享乐原则。

所以自我管理的基础是看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如何,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将自己和外界相区别,那么他不可能认识外界事物。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也就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因此自我意识又叫做自我调节系统。

NT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主体和客体: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八个月前的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婴儿能把自己当做活动主体。表现就是主动的引起身体的动作和镜像动作匹配。

其二: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对自我镜像和自己动作之间的联系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大概在两周岁前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第一次飞跃,表现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客体我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孩子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比如可以从客体(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

其二:能运用“你我他”称呼自己或他人,比如用“我”来称呼自己。

婴儿期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关爱,早期自我能够健康的发展取决于亲自交往的质量。

在幼儿时期,也就是3-6岁左右,这个期间属于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主要表现在幼儿要求活动行为自主和实现自我意识,从而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表现。主要年龄为3-4岁,主要反抗对象为照顾者。

孩子的自我控制也有发展阶段,学者罗滕伯格通过“延时满足”研究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实验很简单,罗滕伯格给儿童准备两种奖品:一种是当时即可拿到的小奖品,另一种是第二天才可以可以得到的丰厚奖品。

实验结果发现:

6-8岁孩子中有1/3愿意等待。

9-11岁孩子中有1/2愿意等待。

12/15岁的孩子几乎全部愿意等待。

这表明童年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再给大家一一说明,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下儿童心理学。

我跟大家说这些的初衷主要在于,要想准确的把握我们孩子的能力,敏感的捕捉我们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首先要掌握的是NT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轨迹。

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陷入为了训练而训练的泥潭当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佛洛依德名言】相关文章:

上一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生物教案下一篇:☆电气设施安装检修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