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2024-04-24

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精选8篇)

篇1: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

张宝顺

(2010年6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徽商故里,隆重举行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徽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主办的综合性经贸盛会,意在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安徽风貌,促进交流合作,共绘创业蓝图。自2005年创办以来,知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影响最广的对外开放标志性平台。本次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以“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旨在适应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新趋势,探讨后发地区深化开放合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径。相信通过这次研讨,我们一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共识,扩大合作,实现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新突破,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与大家商榷。

一、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建设皖江示范区恰逢其时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本质是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流动,是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优化配置。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地区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转型升级;后发地区可以获得资金、技术和市场,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从小到大的倍增、从低到高的跨越,其结果是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受资源禀赋、要素成本、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呈现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规模层次日益提升,为中西部地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重要机遇。

面对方兴未艾的产业转移浪潮,安徽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提出把承接转移作为加速崛起的重要抓手。特别是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要求,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积极谋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在今年初获批实施。这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发展规划,也是全国唯一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建设皖江示范区,顺应了产业转移的大潮,符合中部崛起的大势,对于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

不易的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务实高效、开放创新的举措,做好承接转移这篇大文章,做靓示范区这个大品牌。

二、奋力崛起的安徽具天时地利人和,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

产业转移从根本上讲是市场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源禀赋、要素成本、产业基础、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形成的比较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安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已经进入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

一是有互利合作的良好基础。面对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我们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对接项目,竭力加强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看好安徽、落户安徽,在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发展壮大。“十一五”以来,我省到位省外资金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2009年达4640亿元,四年累计引资11292.6亿元,年均增长54.5%。这些年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秉承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开创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有综合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

优势就是竞争力。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要冲,长江黄金水道横贯而过,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便捷,物流成本低廉。安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13个亿吨煤炭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38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资源支撑能力较强。安徽人力资源丰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200多万,产业工人众多,劳动力供给充裕。多种有利条件叠加,使我省的商务成本优势非常突出,必然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地。

三是有集聚产业的承载能力。当前,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汽车、家电、建材、工程机械等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较强的配套能力。安徽科教实力雄厚,人才荟萃,拥有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158个,各类高校100所,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可以为各类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安徽土地资源丰富,承载空间广阔,自然生态优良,环境容量较大。应该说,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较好的配套集成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一定能为各类企业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

三、坚持创新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 创新是推进产业升级、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根本出路,也是高水平承接转移的必然要求。安徽作为国家技术创

新工程试点省,将以创新为动力,大力弘扬安徽人民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的优良传统,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科学承接之路。

一是坚持以观念对接为先导,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承接转移不仅是具体产业的简单承载,更是思想理念、体制机制的全面对接。我们将始终把理念对接作为重要前提,积极学习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先进理念,大力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做到与发达地区和国际惯例无缝对接,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承接转移绝不是产业的简单迁移,而是产业的优化升级。不仅有利于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转型发展,也为企业依靠自主创新进行 “二次创业”,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创新推动作用,围绕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大规模高水平承接转移,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安徽集聚,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安徽转化。我们将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新要素支撑,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搞好服务,真正使创新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三是坚持以良好生态为依托,着力实现绿色发展。安徽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这是科学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靠。这就决定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着眼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择优承接。我们将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绝不要牺牲环境的发展,绝不要浪费资源的增长。我们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着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谋求长远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优势与生态优势相得益彰。

四、坚持服务至上,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培育创业热土 承接产业转移,比的是环境,靠的是服务。只有发展环境更优,服务水平更高,才能抢占先机、赢得发展。作为徽商故里,我们将秉承以人为本、以诚为上、以和为贵的徽商精神,创造安商环境,打造富商平台,努力使安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优选区。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环境。我们将奉行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的理念,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以“放”为取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活”为核心壮大各类市场主体,管好政府有形的手,用好市场无形的手,真正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发展环境的维护者。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减免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努力以阳光公正、高效快捷的优质服务,为投资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营造贴近企业、服务企业、支持企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先行先试,优化政策环境。政策创新是产业转移的催化剂,只有在政策上消除壁垒、强化保障,才能为产业转移打开方便之门、建立绿色通道。国家明确赋予我们先行先试权,允许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转移,这既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也是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将用好用足先行先试权,立足承接转移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特别是围绕财税扶持、金融创新、开发模式、要素支持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支持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承接产业转移增添动力和活力。

三是营造亲商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承接转移不可能一劳永逸,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我们将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我们将积极推进信用安徽建设,从政府部门自身做起,坚决兑现各项承诺和政策措施,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我们将秉持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我们将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进一步优化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总之,我们将本着亲商、安商、富商、和商的宗旨,充分调动一切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广大客商投资放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真正让安徽成为投资创业的宝地、安居乐业的福地。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产业转移的大潮风起云涌,加速崛起的安徽商机无限。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把握机遇,捷足先登,在徽商故里大展宏图、成就大业,携手开创承接转移的美好前景,共同谱写创新共赢的壮丽篇章!最后,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事业顺达!谢谢大家!

篇2: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是徽商大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论坛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主线,拟邀请国家部委领导莅临指导、商界精英发表演讲、专家学者把脉支招,研讨当前如何抢抓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开发开放,并争取签署一批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奋力开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时间、地点

时 间:2010年6月21日09:15-11:30 地 点: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多功能厅

二、论坛主题 承接转移 创新共赢

三、主办、支持、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中央宣传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

承办单位:安徽省商务厅

四、出席领导及参会人员 论坛规模约800人。

1、省委、省政府领导;

2、国家部委、办、局领导;

3、各省市区领导;

4、境外政要;

5、外国驻华使节代表;

6、知名经济学专家、学者;

7、境内外知名企业代表;

8、皖江城市带各市及相关市代表;

9、省直相关部门代表;

10、其他境内外重要客商;

11、境内外媒体代表。

五、会议议程

1、省委书记致辞;

2、商务部、发改委等国家相关部委领导(3-4名)讲话;

3、知名经济学专家、学者(2名)演讲;

4、境内外知名企业代表(3名)发言,拟邀请三安光电、京东方、桂四海。

有关说明:会议采取中文、英文同声传译;主持人拟邀请央 2 视二套主持人芮成钢、欧阳夏丹、陈伟鸿(各主持人简历附后,根据档期确定1名)。

六、媒体宣传

1、根据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宣传方案,争取央视转播,安徽省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同时邀请香港凤凰卫视等其他主要电视台参与报道;

2、省内电台直播;

3、中安在线网站在线直播,同时开通网上论坛。

七、费用预算

费用在“徽商大会”总体预算中解决。

八、工作分工

1、高峰论坛的总体牵头和组织筹备工作由综合组负责;

2、国家部委办局领导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邀请出席,需要发 表演讲的领导演讲稿、电子照片、简历由对口省直部门负责落实;

3、参会贵宾名单由邀商组负责提供;

4、部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收集、汇总整理工作由项目组负责;

5、参会新闻媒体记者的邀请、论坛直播、转播等工作由宣传组负责;

6、论坛的安全保卫工作,包括安检、现场及周边治安等工作由安全保障组负责。

九、工作进度 1、4月制定工作方案,分解任务,落实到人; 2、5月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确定拟邀请的发表讲话和演讲人 员名单,开始相关邀请工作; 3、5月中旬做好领导致辞起草工作及论坛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印刷工作(含背景材料、演讲稿汇编、请柬等);确定会场布置方案和工作实施方案; 4、6月上旬检查落实会场布置方案、会议资料准备、会议组 织实施准备等工作; 5、6月21日举办高峰论坛; 6、6月底总结汇报。

附件:

1、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实施方案(草案)

2、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筹备工作人员

3、高峰论坛筹备组人员通讯录

篇3: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今天全国各地的物流精英,相聚在江城武汉,美丽的东湖之滨举行“中国当代仓储物流高峰论坛”,大家一起共同谋划现代物流的发展。这不仅是事关物流行业的本身,也是武汉物流发展的大喜事, 能有机会参加会议,特别是在会上能见到全国物流界的精英,感到特别高兴。作为本次论坛支持单位和东道主之一,我代表武汉市几大家单位领导也代表即将成立的武汉物流协会,向今天出席论坛的全体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武汉市委、市政府,对现代物流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正确的领导下,我市抢抓“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建设,物流发展规模和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一批企业内部物流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转变。传统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外资、外地物流企业也纷纷入驻武汉。目前,武汉物流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超过1500家,一批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国家的3A、4A、5A物流企业评审。阳逻、东西湖等五大物流园区,丹水池、汉西等七大物流中心,以及分布全市的工业品、农产品、服务业等九大类配送中心的建设初具规模。2007年,我市物流总额达到7955.6亿元,增幅达25.9%;实现物流增加值348.71亿元,占全市GDP的11.1%。配合城市发展,我市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物流基础建设,铁路(三个车站)、水路(长江内河航运中心、阳逻港)、公路(8条通往城市圈的出城高速)、空运(天河机场二、三期)等建设日新月异。武汉现代物流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武汉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各界、各地的支持。中央各部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非常重视武汉物流的建设,今天崔忠付会长又亲临武汉到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一直配合地方政府,致力于发展规划等理论研究和行业引导;兄弟省市的同行,也给予了长期的支持与合作;湖北省委、省政府及省物流协会等部门,将武汉物流发展列入重点工作;武汉地区众多的与物流相关的部门和企业,也为现代物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论坛组织方之一的商品储运与养护杂志社,顺应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引导现代物流新方向,为物流行业建设,提供了研究、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服务。今天的论坛,对我们武汉现代物流发展,将又一次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一直热情关心和支持武汉物流发展的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近,我受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委托,牵头筹建武汉物流协会。在武汉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期,武汉物流协会即将挂牌成立。今天借此机会,邀请在座各位朋友,并希望得到你们的热情支持、关心和指导!

篇4: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此次论坛共由三个分论坛组成,大气污染防治与混合动力车分论坛权威解读、深度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政策与发展趋势,并重点就PM2.5防治最新进展、全混动力与传统汽车的比较、金融业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气污染防治及排污权交易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空气净化与能源清洁利用国家战略与世界经验分论坛上,相关专家重点围绕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世界无碳技术及清洁能源成本未来趋势、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清洁利用的国家战略思考、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做法、特高压及智能电网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城市建筑绿色能源集成创新示范展示工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智慧(生态)城市分论坛中,住建部中国城科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万碧玉、北京赛迪信息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裁柳絮分别发表了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情况、智慧城市研究与思考的演讲。

同时,《经济》杂志社还正式出版了大会会刊——《经济·绿色中国》2013年第三季刊。

篇5: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武汉市国资系统最大的从事物流产业的集团, 是一个地道的本土物流企业, 公司资产总额40亿元。近年来, 武汉商贸控股集团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产业发展为目标, 全面完成了国企改制和国有资本结构调整任务, 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年, 控股集团全年实现物流主营业务收入7.07亿元, 同比增长43.21%;实现利润1.16亿元, 同比增长218.73%;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64%, 同比增长72.31%。近几年, 我们集聚和整合了一批物流资产及企业, 如控股集团现有专业物流企业8家, 主要分布在冷链加工物流、铁路集装箱物流、建材配送物流、商贸配送物流、钢材加工物流、食用油加工物流等领域。

集团自有仓库面积30.16万平方米, 租用社会仓库面积7.7万平方米, 合计仓库面积37.86万平方米, 其中按现代物流要求建设的彩板库10.7万平方米, 约占仓库总面积的26.4%。此外, 拥有高低温冷库容量8.16万吨, 占全市低温冷储总量的70%, 食用油存储容量5.5万吨, 占全市食用油存储规模的60%。

集团拥有铁路专用线12条, 其中武汉诚通经铁道部批准具备办理20、40英尺集装箱业务的资格, 正达物流与汉西车站已联合开通武汉至厦门、福州的两条班列;物流企业自有运输车辆共33台, 火车槽车10台, 通过契约管理有效整合社会车辆500多台及3艘1000吨级船舶, 一次性运力投送总量可达4700吨以上。

2007年, 8家物流企业仓储吞吐量443.6万吨, 货物运输总量达192.28万吨, 其中铁路运输总量84万吨, 钢材加工量25.78万吨。实现综合物流收入76984万元, 利润5849.49万元。

今年1~4月, 控股集团实现物流主营业务收入3.46亿元, 同比增长114.54%;实现利润1520万元, 同比增长18.76%。预计全年综合物流收入将突破10亿元, 利润突破7000万元, 我们正努力进入国内物流企业50强、中部地区前三名。我们深刻认识到:物流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从宏观层面看,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中观层面看, 物流业是流通业的基础;从微观层面看, 物流业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建设以及“1+8”城市圈的划定, 都为武汉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武汉市政府已经确立了当前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其中首选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 将武汉建成圈内乃至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人才中心, 从而为圈内9市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个高效平台。

物流业是与生产性产业联系最为密切, 也是圈内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业之一。武汉占据承东启西、北货南运、南货北调的独特区位优势, 在现代物流业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当前, 尤其应加强物流园区和配送系统建设, 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 着力培育大型骨干物流企业, 推动汽车、钢铁、石化、水泥等优势产业的专业物流加快发展。逐步成长为华中六省物流中心, 并不断扩大江海直达及武汉航空港的国际性物流服务。

现代物流业在国际上已成为与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产业。行业的迅速增值使物流成为争相进入的战略性领域, 物流业已成为外资与民间资本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都利用先进的物流网络渗透中国市场, 除特批独资的以外, 纷纷成立中外合资物流企业, 迅速在大城市抢滩布点, 并日益构成对内资物流企业的强力挤压。传统国有运输企业与仓储企业也加大了自身改革力度, 在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加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 如中远、中外远、中海、中铁、中邮、中储等等。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这些大型物流企业都已经注意到武汉在全国发展的优势地位, 纷纷准备或已经在武汉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 大力发展在武汉的物流业务。

目前武汉物流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还比较原始单一, 大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 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 大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运作方面还相当欠缺。

在这种内外夹攻的竞争形势下, 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以现有实力与大型企业直接抗衡, 无异于以卵击石, 必须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以己之长搏人之短, 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做精做细, 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谋求发展。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控股集团构建了六大特色物流板块——冷链板块、建材板块、铁路集装箱板块、食用油加工配送板块、钢材加工板块、商贸配送板块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产业格局,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资源、依托市场所拥有的一大批成熟稳定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各个特色物流领域潜心发展, 并随时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 伺机进行突破扩张。为此, 近年来我们集团在物流理念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借此机会抛砖引玉。

第一, 以拓展增值服务和实现流程管理现代化为突破口, 确立供应链管理的营运理念。突破传统仓储运输经营模式, 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基础平台, 发展物流加工、服务等高层次的增值业务, 激活基于增值服务的业态转型和全过程控制的流程再造, 建立与现代物流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盈利模式, 成为高端客户供应链管理的优质服务商。这些所带来的深度开发价值远在单一的仓储运输之上。

第二, 进行跨组织、跨产权的资源整合, 实现共赢。在一定程度上, 物流是一种网络经济, 网络不完善或不健全, 业务开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需要通过物流企业间的横向整合来实现物流的网络化和规模化, 达到规模扩张。因此资源整合成为物流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商贸控股通过并购扩张、上市融资等方式, 已经初步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格局。如武汉肉联万吨通过参股重庆大正, 实施了在西南地区的扩张布局;正达物流与上海红星美凯龙集团进行合作, 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长江沙鸥与湖北天鑫集团已达成重组意向。形成中部地区供应链较为齐备的物流企业集团。

第三, 以“专业市场+品牌代理+现代物流”为营运组合, 确立依托市场、示范经营、发展物流的营运理念。充分发挥已经形成交易规模的正达建材、万吨冷冻食品等两大专业市场的优势, 通过示范性经营若干知名品牌, 提升市场形象, 拓展交易规模, 以扩大商流激活物流需求, 形成市场交易与现代物流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第四, 以全面导入金融服务功能为助推, 确立商流、物流、资金流战略性融合的营运理念。深度挖掘金融服务与物流服务相对接的可行途径, 建立基于金融服务支撑的无形市场, 采取“动产质押、厂单质押”等新型业务运作模式, 实现经销商、物流商、金融企业三方共赢。

第五, 以第四方物流为支撑平台, 确立物流整合商的营运理念。实现行业协会、权属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类主体相关资源的全面融合, 逐步转型为第四方物流运作实体, 实现对权属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资源的深度整合。

篇6: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杨部长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和大方向。同时,杨部长强调:要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深刻认识产业发展形势的新常态;要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新技术、新领域的成长,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曲维枝在会上指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一轮发展高潮正在酝酿,我国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的机会已经来临。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引领我国经济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电子信息产业迎来技术和产业化能力快速提升的时期。在政策的引领下,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光伏等基础领域将健康快速增长,信息消费、TD-LTE、物联网等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企业要抓住产业转型的机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篇7: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一、本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

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是2006年4月1日召开的。在大会上我曾以“努力提高高教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出新贡献”为题做了一个发言。在发言中我曾强调:“如果说, 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宗旨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 那么, 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宗旨应是大力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本届理事会工作期间, 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 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从各个方面来促进我国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应该说, 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归纳起来有3个主要方面。

首先,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 以持续举办国际论坛的形式, 引领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学会作为群众性社团, 它的生命力在于以形式多样的、有效的学术活动, 为高教研究工作者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交流平台及成果展示平台, 同时以学术活动凝聚教育科学研究队伍, 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新生力量。从2001年起, 学会每年以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方式召开学术年会, 目前, 已成功举办了11届。本届理事会期间共举办了6届。

6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2006年,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2007年, 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 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 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 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每届国际论坛, 学会都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精心设计研讨主题, 听取大家的意见。应该说, 历届国际论坛的主题都以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 集中民智、群策群力、深入探讨;每届国际论坛的主题, 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也有较高的学术性、理论性, 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这是11年来论坛久盛不衰、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

6年来, 国际论坛累计参加人员超过2700人, 吸引了近百位来自美国、德国、日本、OECD等国家 (地区) 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6届国际论坛累计收到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约1300篇, 其中每年精选一部分论文集结出版, 共出版了11册 (本届理事会出版了6册) ;论坛的举办对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峰会。

在做好每年一届的国际论坛的同时, 本届理事会紧紧围绕推进教育理论创新、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这一核心任务, 积极探索、丰富学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分支机构等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如2009年与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大学校长学术研讨会”, 2012年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等联合召开“区域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中英学术研讨会等。

第二, 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 以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课题研究为重心, 全面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彰显理论、思想的引领作用, 推动教育理论创新。6年来, 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会集中全国高教界的研究力量开展重大攻关课题研究。2007年, 学会倡议、酝酿开展“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 2008年和2009年该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陈至立同志任顾问, 课题分13项子课题在全国立项研究。目前, 课题研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吸引了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近2000余人参与研究;各子课题组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开展了信息采集和处理、建立数据库、专家访谈、国际比较等扎实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目前, 该课题正陆续结题。截至去年底课题组已出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集》2部, 第3部即将出版;召开学术研讨会70余场;学会连续3届召开了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学会举全力筹划研究经费600万元, 带动配套资金投入至少翻倍。

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调动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及社会各界开展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的积极性。同时, 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被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和吸收。目前,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写入《教育规划纲要》, 由民间的学术研讨上升为政府意志和国家战略。

这项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学会在整个战线上是较早提出系统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问题的, 由于我们抓住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高等教育如何从“改革·做大”到“改革·做强”这个关键问题, 因而我们的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先导作用得到了发挥。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所汇集的研究人员之众多、研究成果之丰富, 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之大, 所形成的社会反响和学术影响之广泛是学会历史上不多见的。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教授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当前,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做强, 用什么思想、理论来指导强国建设的问题。为此, 学会于2011年酝酿启动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可以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简称“理论要点”) 到2007年启动的“高教强国”研究, 再到2011年开始的“思想体系”的研究, 学会参与或是主抓的重大课题都顺应了潮流, 适应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脉络, 对跨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起了一定的先导作用。

为推动、提升省级高教科研的实力与水平, 2009年, 学会筹措100万研究经费重点支持10个省市, 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边疆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等专题立项,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本届理事会在全国层面抓重大战略课题研究、支持资助省级学会自主研究的同时, 鼓励全体会员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会组织评审了“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各年度的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 重点引导群众性科学研究更加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 强调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通过全国学会、省级学会、高校高教研究机构三级组织架构, 以课题立项为抓手, 我们整合了学术资源、凝聚了研究力量, 点面结合, 繁荣、引领了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 提升了教育科学研究质量, 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培养了一批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

第三, 加强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 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本届理事会期间, 学会与高教研究机构协作组在重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精神上采取了一些有成效的措施, 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意见》文件是上届理事会期间以教育部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的。这一文件发布后, 在全国高教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北京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重庆市高教学会等等将文件转发到所辖的每一所高校。学会和协作组以表彰优秀高教研究机构 (共表彰了116家) 为手段, 宣传、推广优秀高教研究机构的好经验, 以点带面, 推动各地方、各校高教研究机构科学定位、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形成特色,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散孤立研究所带来的信息闭塞、低水平重复、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2006年, 学会启动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 拍摄了老一辈教育家风采的电视片, 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文集》2卷;2010年, 学会开展了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学者的表彰活动, 授予王承绪、潘懋元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 授予汪永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奖, 以此, 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氛围。

此外, 为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 学会在上届理事会的工作任务中把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纳入学会工作的任务, 提出“硕士抓教材、博士抓论文”的工作目标。自2004年启动《高等教育学硕士教学参考用书》工作, 现已陆续出版8本, 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学》等。同一年学会还开展了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 截至2012年, 已连续举办8届, 共评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8篇。由于自始至终贯彻同行评议、学术卓越的原则与标准, 保证了论文评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学界赢得了良好声誉。目前, 我们评选的优博论文, 已有2篇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

学会自2003年起, 在每年一届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增设博士生论坛, 为博士生提供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 为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和高水平访学拓展新途径, 成为青年学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平台。

此外,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的办刊水平不断提升, 现已成为高端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的重要平台。多年来, 刊物围绕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刊发了一系列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的高水平的学术文章, 搭建了学术成果的宣传交流平台, 扩大了学会的学术影响力。

应该说, 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的学术委员会、高教研究机构协作组通过抓高教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 通过提升高等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在整个战线上基本形成了“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些大家、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都是我们学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这是推动、繁荣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保障, 也是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本届理事会的工作体会

6年多来, 在高等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 本届理事会在推动教育理论创新、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一些经验, 概括起来有以下3点体会。

第一, 要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既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同时又要体现前瞻性、引领性。我们曾把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概括为“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个阶段。在“大改革”阶段, 我们提出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我们曾强调4句话, “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 都在反复强调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学会组织的重大课题研究、连续11年举办的国际论坛实际上都是在突出一个声音———“重视教育思想理念的先导作用”。

从上世纪的“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的研究, 既适应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同时, 更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前沿问题的思考, 是展望未来的前瞻性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发挥了先导的作用, 在实践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我们举办的国际论坛推动了整个战线更加理性、更加自觉地思考、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所形成的理论成果, 又有效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

第二, 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必然要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 甚至被推到了中心的位置。经济全球化必然要使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首先是要有国际的视野, 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 面向世界来观察、研究我们的教育发展, 制定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规划,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一切, 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要重视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 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要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 学习、借鉴、引进世界优秀的文化, 并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起来, 成为一种和谐的文化, 这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 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更离不开教育的传统、文化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所以,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发展教育的道路, 教育既是国际化的, 又是中国化的, 既要有国际视野, 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研究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这就是“国际视野, 中国道路”。

第三, 凝聚了一支“三结合”的教育研究队伍。本届理事会期间, 我们通过重大课题研究, 举办国际论坛、博士生论坛, 表彰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优秀博士论文等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扶持、凝聚了理论、实践及管理“三结合”的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是学会工作的重要研究力量,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最大的研究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所研究的问题来自实践,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众人智慧、贴近现状、反映现实、符合国情、指导实践。如“高教强国”课题研究, 不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985工程”高校的领导、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都参与研究, 更有2000多中青年学者参与研究, 11届国际论坛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同时, 我们也调动了整个战线对教育研究的关注和参与热情。群众性是我们学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 繁荣、推动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我们的使命。

三、对学会未来工作的几点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 以及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学会发展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机遇与挑战。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 仍然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本届理事会的工作即将结束, 总结过去经验,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是要更加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是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 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 为推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实践服务, 为促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及学科建设服务, 为政府职能转变服务;要把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取向、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微观举措的研究;要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理念、转化为方案举措、转化为方法手段, 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是要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上世纪末,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 组织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系统研究;2008年学会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研究;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 学会启动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目前, “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 希望下届理事会积极推进, 逐步形成若干重要的理论贡献。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质量与水平。学会2000年11月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那届理事会明确提出学会工作的宗旨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 第五届理事会提出的工作宗旨是大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应该说, 这两届理事会的工作宗旨基本实现了。现在,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必须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希望下届理事会把提升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质量与水平作为一个核心任务, 进一步发挥学会专家荟萃、学者云集的优势, 积极开展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会或学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从我国国情出发, 追踪了解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理念, 以国际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现实问题, 努力形成本土化的指导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形成若干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四是要加快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 这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自身发展的使命。十年前, 我们呼吁要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今天, 我们呼吁要加快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 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为此, 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贡献力量!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时光飞逝, 一晃我在学会岗位上工作了近12年, 由于本人能力、视野有限, 学会的工作还有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 学会的工作距离教育部党组的重托、距离广大会员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天, 将要选举产生学会新一届会长、副会长, 相信, 在新一届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 学会的工作会有更大的进步。

在此, 我深深地感谢本届理事会的各位理事、各位专家学者、各位秘书长, 是你们辛勤的工作、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是你们的学识才智、是你们的鼎力支持, 才有学会的今天, 才有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同时, 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学会的工作, 让我们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篇8: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何健博士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安娟娟处长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了《中国体外诊断新法规实施以来的焦点问题解析与探讨》的主题演讲。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博士作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及趋势》的主题演讲,来自国内外体外诊断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企业家代表100多人到会,分别就“中国IVD产业政策与国内外市场”、“IVD产业与检验医学实验室的共同发展”两个专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

主要报告题目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代涛所长讲述《卫生改革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与思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主任从临床角度谈《中国检验医学的技术发展趋势综述》。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前所长、国家药监局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章兆园介绍了《IVD产品标准化对中国IVD产业的影响》。McEvoy&Farmer公司的创始人Carl McEvoy纵观全局地介绍了《全球IVD市场总览——IVD发展的影响与中国市场》。Nathaniel whitney威尼研究董事长介绍了《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和国外商家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和今后的机遇》。由卫生部检验中心副主任陈文祥和听众分享了《国际临床检验朔源活动及其对我国IVD产业将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卫生部检验中心血液室彭明婷主任讲述了《实验室认可与IVD产业的关系》。此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徐国宾从临床检验应用的角度为大家分析思考了中国体外诊断制造业的发展。

西门子公司近年在IVD领域频频出手收购,开始向IVD产业大规模进军,天津德普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Dean whiting邓伟霆便向大家介绍了西门子在IVD产业的全球并购与整合之道。美国著名Diazyme公司总经理袁崇生则从建立国产原材料生产能力是中国临床诊断试剂制造的一个当务之急角度进行了阐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张宝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相关文章:

张宝顺 五级书记大走访04-19

张宝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04-30

冯宝顺电影观后感05-01

上一篇:项目委托管理合作合同下一篇:关于第一次的作文400字:第一次做米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