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的伪语文教学语文论文

2024-04-25

冠冕堂皇的伪语文教学语文论文(共6篇)

篇1:冠冕堂皇的伪语文教学语文论文

关于冠冕堂皇的伪语文教学语文论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最近我在学生中调查了一下,68个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读过这么多的书。这个比例是 百分之二!《标准》还规定,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而据我所知,学生绝大部分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过。

前几天,我上课总结试卷,《核舟记》上的一句话,“其船背稍夷”中的“夷”字,很多人都解释不上,说未读过,我问:夷为平地化险为夷学过吧,不少人面面相觑。

这些残酷的现实,使我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所有学科中最受外界非议的 ,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最多,这个马拉松式的过程,造就了一大批写论文的高手和名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一线上的语文老师更是无所适从。我一直喜欢看语文教学杂志,但看着看着,就感到非常困惑,觉得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于是静下心来,认真读读《语文课程标准》。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宪法”吧,于是就看到了这个要求,虽然不是茅塞顿开,却也有很大的收获。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初中生,语文的课外阅读量微乎其微。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做练习,应付无休无止的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模式下来。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就应该清楚,为什么讨论了这么久。改革了这么久,而学生仍然收效甚微,争论改革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是那些理论家和语文老师,而我们的学生从争论中,从改革中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也许,课堂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气氛热烈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高兴了。但这就是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吗?很多选入课本中的文章,用得着这么启发讨论吗?一学期五六个月,学一本语文教材(大部分学校《课外自渎课本》学生根本不读),这本身就是荒唐!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么长时间就让学生读一本书,这本书学生读得再透彻,考试考得再好,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出路的,是非法的,是伪语文教学。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 语感?

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的。如果不在一个“读”字上 下功夫,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没有大的突破。

我想,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一个月就可以教完了,然后在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读《自读课本》。接下来就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教师自己先要做个爱书如命的书痴。可以给学生开一大串书目,让学生争先恐后去读。边读边讨论,谈感受,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甚至提一些浅显的课题,让学生去做一些较简单的研究。鼓励他们做未来的“研究生”。

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读书,而整天研究什么教法,什么参考用书,什么考试大全,都是舍本逐末之举。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儒雅的有书卷味的语文老师,你的身上有诱人的书香,学生会从心底里接纳你,喜欢你。更会因你的影响而爱上读书。那么,你就是天底下最称职最伟大最幸福的语文老师,在教与不教之间,你已经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

篇2:冠冕堂皇的伪语文教学语文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的学科。它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重要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些创新,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在语文创新教学如火如荼展开的今天,我们也应当警惕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用心良苦的“伪创新”。

一、课型单一,语文创新教学无章法

时下流行这样一种观点:“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创新教学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据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提问法来取代练习本,于是顺理成章,语文课变成了单一的问题讨论课、哲学思辨课。学生所提的问题,只要与语文有关均可提出。问题提了一大堆,课堂上也做了些许解决。学生动口的能力增强了,动手的能力却没有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失去了琅琅书声,创新教学教出了一大批口若悬河的鼓吹家,未来却少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实干家。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许多老师都成了语文创新教学的失败者。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只重视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章法,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层次性,这样做也不符合学生尚不成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型有多种,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型也应当有多种。语文教学既可引导学生“诵读”,也可引导学生“研读”,还可由教者“讲读”。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靠他们自己的读写实践。语文创新教学也不例外。

二、信马由缰,语文创新教学无规范

诚然,创新教学要求我们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但这有时会很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极端:一切思维、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创新教学无规范。甚至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打破固有的学科理论体系。

某些学生胆子大,发言积极,不管能不能答对,先举了手再说,这是不争的事实。老师因鼓励这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宠坏了他们,对于他们的一些轻率随意、自以为是,甚至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推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三、能力第一,语文创新教学无基础

人们都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支离破碎的语法课,也反对简单肢解课文。我们更反对把学生当成填鸭的教学模式,于是许多教师便踏入了只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误区。由于对创新能力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讲解,不重视语言积累,只重视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实,语文创新教学也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验而展开。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之上。没有这个积累,没有这个基础,学生视野狭窄,必然影响语文创新教学的效果。就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而言,基础知识为创新能力提供原料,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转化与整合。所以我们要花精力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绝不可顾此失彼。

四、急于结论,语文创新教学无悬念

某些教师的创新教学往往喜欢通过煞费苦心的“巧妙”设计,按部就班,让学生在提问、讨论等活动中得出“预定结论”。创新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而不在于问题的“预定结论”。这样做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符合创新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没有必要在每一个讨论之后都来个“预定结论”,其实我们在一堂课结束以后留下些悬念又何尝不好呢?人生苦短,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钥匙都交给学生。我们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究的兴趣,何不让他们有一次真正的机会,自由自在地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呢。

语文创新教学要求我们既要抛弃那种千篇一律,忽视态度、情感淡漠的传统教学模式,又要克服这种急于结论,毫无悬念的“伪创新”。

五、花里胡哨,语文创新教学无实质。

创新教学往往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当代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技术。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但语文创新教学不能花里胡哨,炫耀技巧,为演示而演示。有的老师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学生套入预设的“伏击圈”。提问后,学生答不上来,不是从思维方法上去诱导,而是将幻灯逐一演示,用形象的画面将有关答案展示给学生,于是学生如有所悟,将书翻到课文相应章节依葫芦画瓢。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段,其实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丝毫实质性的好处,自然也助长了“伪创新”的泛滥。

篇3: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

一、课堂伪活动概览

1.费时的课堂活动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方法时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勾画小说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面貌、心理等方面的句子;其次,细读所勾画的句子,立足文本,利用评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再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最后,总结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将各自所概括的形象特点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归纳整合组内答案,以求对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三环节,成果展示:要求每组推选一人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在班内公开展示,并让其他组的同学点评和补充。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教师整合学生学习成果,完成教学任务。可惜的是,当一组学生在展示完王熙凤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时所用的艺术手法而另一组学生刚要展示林黛玉的形象时,下课铃却响了,这位教师在没有完成课堂既定目标,没有来得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加以点拨、归纳、反馈的情况下,只能匆匆结束课堂教学。一般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定时、定量的,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45分钟)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然而费时的学生课堂活动却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学生的知、情、意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就这样在“高投入”和“低产出”不协调的尴尬夹缝中生存。

2.毫无意义的课堂活动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建构表面上“动”的语文课堂,故意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学生活动,使得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变得毫无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齐唱《好汉歌》,有的教师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让学生上台模仿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穿着打扮,还有的教师在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竟让两个学生上台饰扮天保、傩送给翠翠在山上唱情歌……这样一来,学生动了,课堂活了,可我们的语文教学毁了。这种将语文课变成音乐课、时装展示课、情歌对唱课的哗众取宠式的学生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不要也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根本无需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有些教师却组织学生进行不必要的合作探究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分组探讨《史记》的编纂体例及各自内容,这属于常识性知识,可采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查阅资料获得,没必要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活动一番。

3.混乱无序而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师想了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商讨。可当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时,许多学生却不是积极思考,而是或翻阅相关学辅资料找答案,或假装思索以等待其他同学的答案,更有甚者打着探究的幌子“交流”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题,课堂看似活了却混乱不堪,学生貌似动了却放任自流,这就是课堂上流于形式的伪活动。

二、课堂伪活动探因

以上问题发人深省,我们不禁要问:导致课堂伪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近几年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踪、观察,从参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客体出发,我们发现导致课堂伪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前的不作为

教师课前的不作为是导致学生课堂伪活动的首要原因。教师课前的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某些教师只教教辅而不教教材。在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某些教师不在文本上下功夫,自己不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去悉心洞察教材编者意图,不去探究文本教学重难点,而唯相关教辅是从,以教辅对文本的解读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情形下所设计的课堂主问题就不能直指文本主旨及教学重难点,而是与文本貌合神离,在这种无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课堂活动自然变得毫无意义。第二,教师只备文本不备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可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忽略或把握不准,所设计的课堂主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使得学生的课堂活动收效不大。第三,教师课前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预习文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对知识的习得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由于学生没能提前研习文本,当教师就某一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时,他们便会盲目无从,不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导致课堂活动费时、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2.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作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作为是导致学生课堂伪活动的根本原因。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出,相反,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学习。因而,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激励、引导、组织、调控等作用。一些教师由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解不准确,以为就是无限制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他们在将课堂主问题抛给学生后,就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无所事事地穿梭于各学习小组之间。如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可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了。由于缺乏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课堂活动便处于无序、低效乃至无效状态。

3.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会作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会作为是导致学生课堂伪活动的主要原因。一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水平不高,课堂驾驭能力欠缺,在学生不能很好参与课堂活动时,不能创设恰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不能巧生课堂智慧吸引学生,而是放任自流,使得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在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所提问题时,不能很好点拨,而是将自己预设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得学生课堂活动无果而终;在学生解决了教师所提问题后,不能抓住课堂生成,促使学生课堂活动向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导致学生课堂活动浮于表面。

三、建构课堂真活动

建构课堂真活动责任在教师,关键在学生。

课前,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深入体察文本的内在意蕴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精选教学内容,定准教学重难点,潜心设计教学流程,制定出引导学生化解课堂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明白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这样就会避免那些毫无意义的、混乱不堪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吃透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扎实的课前预习是构建学生课堂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目标,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让学生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在相关方法的帮助下,课前自学相关内容,并记录下自己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再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难点,深入了解学情,在吃透学情的情况下设计课堂主问题。有了这些铺垫,教师的课堂引导才不会盲目,学生的课堂活动才不会盲从,相反,学生的课堂活动会水到渠成地朝着课堂既定目标有序推进。

篇4: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现在被许多高校列为文科类最高的学术期刊。凡是能在其上发表一篇文章者,各高校的奖励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人民币不等(我所在的学校是二千元)。我校凡是在这个头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教师,没有一个不牛的。评职称时,只要在自己的学术成果上写上有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文章,评委们没有不高看的,往往一路绿灯,全票通过。有了这种礼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文章,对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简直就是高山仰止,日思夜想着自己猴年马月也能在这个期刊上弄上一篇文章。所以,《中国社会科学》新的一期一到,我总是急不可待地仔细拜讀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文章,虽然也想看其他专业的文章,只是太深,专业又不对口,只好作罢。我拜读的主要目的是要看看人家《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们是怎样做研究的,从中汲取“营养”,以便日后自己也能在那里发上一篇。所以,我对所读文章上列的参考文章和著作都不敢漏过,目的是能够按图索骥,让那些曾经滋润过《中国社会科学》撰稿者们的论著再来滋润滋润我,使自己丰富起来。老实说,绝大多数本专业的文章,我读后都受益匪浅。

然而,看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所刊的第一篇文章——《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我颇有点失望。让我失望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注释。因为作者鲁品越先生是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对于文章内容的好坏,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人物不便评价,但作者在该文中的第一条注释(第4页)的确让人感到是“伪注”。

鲁晶越教授的这一条注释是这样写的:Samuel P.Huntington,The C1ash of Civolizs-tlon?,Diplomacy,New York,Summer,1993(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4页注1)。正是这一条看似规范的注释让人看到作者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

不错,亨廷顿确实是在美国大名鼎鼎的《外交》双月刊(以前是季刊)1993年夏季号(第72卷第3期,第56-73页)上发表过轰动一时的《文明的冲突》一文。然而,中文所说《外交》是约定俗成的译法,它的英文名称是Forexgn Affairs(外交事务或对外事务等)。这样,中文的此“外交”就不是英文的此“外交”(Diplomacy),而是英文的“对外事务”(Foreign Affmrs)。这个刊物非同小可,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晴雨表,美国新的外交政策的出台,一般首先在它所刊登的文章中体现出来。如当年美国遏制政策出台前,乔治·凯南就以X化名写过“苏联行为的根源”;尼克松主义正式出台前,尼克松在这刊物上写过“越南后的亚洲”,等等。严格地说,这一刊物不完全是纯学术性,它是表达美国政界、商界和学界各种人物重要外交思想(现在也涉及经济)的喉舌。这样一本极其重要的刊物,如果是真的读过的话,应该是不会把名称写错的。

本人这里暂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加以猜测,鲁品越教授很可能是把中文的名称翻译回去的,并没有看过原期刊。但是,将中文“翻回”英文往往是要“失真”的。记得两年前也是南京大学的一位历史教授的《西方史学史》被人说成剽窃,揭露者也举类似的例子:那位历史教授从中文“回”英文,但真正的英文书名与作者所翻译的英文名完全不同。当然,这位哲学教授没有犯题名错误,因为中文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上就有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只是期刊英文的名称写错了。这种不可能也不应该写错的地方却偏偏写错了,让人不可思议。笔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其中的原委,恐怕只有文章的作者自己知道。

现在学术论文中的伪注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作注”喜欢外文,否则似乎不够档次,不能表现出其学贯中西的气象。但是,引用外文书刊的条件是自己必须亲自读过或者至少是认真核对过。我觉得,在学术论文中作“伪注”也是一种学风问题。因为文科文章中的注释,如同科学论文中的数据一样,是不能作假的。

篇5:冠冕堂皇的潜规则

两个小经销商的原生态生存

经销商从厂家进了货,转身就得卖出去,不光要争取卖得多,还要争取卖得快。

此时,经销商除了给区县分销商、路边店、便利店发货,他们面临的最大诱惑是——进商超——进商超意味着大销量,才能满足厂家的销量要求。只要有可能,厂家必定要求经销商进商超,不进就取消经销权。

商超不得不进,但商超等零售卖场却太过强势,具有不可动摇的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他们张着血盆大口,等着经销商去钻……

山西太原代理船牌透明皂等日化产品的王丽,1996年开始给超市供货,当时超市业态在太原刚刚兴起,求着王丽供货,没有一分钱的费用,而王丽有25%的毛利!于是到2000年,王丽停掉批发市场的生意,全心全意为超市供货。但这时,超市开始收2%的进场费,不久又开始收节庆费、店庆费、耗材费等,各种名目达到二三十种,到2002年最后收费达到13%!在做大的过程中,王丽的管理、人员、运输、税收等也在增加费用。商超60天账期,而且结账只结一半,另一半下个月结,这导致王丽很不好算账,最后终于算清楚,不但没赚钱,反而亏了!

就这样,王丽给20多家商超供货,其间有倒闭的超市赔不出钱来,便拿物品抵货款,一个进价5元的水桶,抵给王丽竟然算25元,一条零售价32元的毛巾,竟然算成100多元!爱要不要!弱势的王丽觉得再不公平,再有气,却无处去说,只好接受。

一直做到2004年,越来越感觉大事不妙,王丽终于和丈夫一起下了决心,撤出商超!“今年在×××卖场已交了12万元的费用,撤了可就亏了!”王丽还在犹豫。丈夫说,“咱不要这钱了,早点撤,不然还要赔得更多!”最后货也不要了,强行撤出来,一算,之前做生意赚到的200多万元全赔光了,还欠了60多万元的债!

王丽这才叫欲哭无泪。

王丽亏损,还有一个已危及到每一个经销商的重要原因。最近几年来,经销商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周转的钱越做越少。比如过去某产品进价0.4元,卖出去一元。现在由于原材料涨价,厂家出厂价涨到0.7~0.8元了,经销商的发价,仍然只能卖一元,否则没有竞争力。

就这样,王丽和许多经销商一样,手里的资金越做越少,一亏再亏。

王丽的遭遇,是国内千千万万经销商(供货商)惨痛经历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山东酒水经销商王开国告诉记者,商超对小品牌的做法太不规范,收费太多。他代理的五粮液、剑南春等大品牌,商超求着你进,五粮液还不收进场费。

即使这样,王开国得交的上架费、海报费、节庆费等加起来,也占了他供货价的3%~6%(不同的品牌收费不同),“这是商超的非赢利收入,只要进了场,他不卖也要收这个费。”然后,商超加价15%~20%销售,账期到了结账时,商超还得从王开国10%~15%的毛利中,扣除3%~6%。最后商超获得毛利20%~25%,而王开国的毛利仅7%~8%,除去管理费,员工工资、配送费、损耗等,王开国最后只有5%的净利润。

“这还算好的,这是大品牌!小品牌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小副食,商场一搞活动,就得‘倒挂’。”为什么小副食亏着钱还要进商超?那是因为,厂家要求必须达到铺市率,有名气的商超必须进,否则取消代理权!

小副食们只好进商超,亏一点不要紧,但是可以冲量完成任务。小副食们还可以加价3%~5%窜到别的地方去,还可以批发给路边店、夫妻店、便利店等其他一切可能的零售终端,这些店现款现货,赚了钱,间高扯矮,就能补上商超亏损的窟窿……

冠冕堂皇的潜规则

记者采访了山西代理商联合会秘书长孙国强。他的一席话,让记者心情沉重。

现在,厂家给代理商划分的代理区域越来越小,划到了县一级,任务量却越来越大。于是窜货、杀价接踵而至,甚至与进价持平就出货了,只要不把市场做乱做死,大量的窜货、杀价其实是厂家非常乐意看到的。

现在,商超账期越来越长,两个月、三个月、半年才给代理商结账,导致代理商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不在少数。于是商务部出台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于2006年11月开始施行,规定商超等零售商收到货之后60天内必须把款打给代理商。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觉点的卖场60天结账,结的却是60天内卖出来的那部分;另一些卖场说,我就90天结账,无数代理商他愿意,这是市场行为。

商务部出台的这个管理办法还规定,种种费用都不准收了,事实上,没有谁做得到。

2008年初,商务部召开全国各大零售商和行业协会参加的会议,想了解一下办法施行一年多来,大家的意见和落实情况。会上,号称全球最大卖场之一的×××的代表说,“我们在全国已经不收费了,只是要求代理商的首批货免费铺到我的终端。这不是我收费,是代理商赠送我的……”

又有某大卖场代表说,“其实我们也有苦衷。不是我们想收费,是代理商他自己愿意交啊。假如货物上架的位置不收费,那么谁都会去抢好位置,那不好的位置又给谁呢?那不乱了吗?那么我们就排个秩序,一二三四等,最差的收100元,然后谁给的钱多,就把谁安排在好位置。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不管他交一千,还是一万,他们愿意交啊。他们要交,不是我要收,我是不收费的,但是代理商硬要交。这是收费吗?”

这就是零售商、大卖场,他们太强势,太牛了。没有谁能撼动他们。他们想收的费,到现在依然照收不误。

这样的潜规则,冠冕堂皇地摆上桌面。

被零售商明目张胆地给“黑”了

现在,国家开始给中小企业贷款了。孙国强这两年做了不少工作,帮中小经销商贷款1个多亿。

按理说,代理商贷款由商超担保是最合适的,因为商超手里有代理商几百万、上千万的货款。如果代理商拿着款跑了,货还在零售商手里。

2008年开始推行这个办法。代理商一听,高兴坏了。如果零售卖场还有200万元货款未结给代理商,那么他就担保貸200万元。款贷出来了,代理商高高兴兴拿走了。第二个月,代理商按惯例过来结那200万元的货款了,零售商却说:“我上个月不是给你担保贷了200万吗,这个月不用结了。”最后是一直结不了。

这一来,代理商承担贷款所有的利息、责任,款却被零售商拿去用了!代理商就这样被零售商明目张胆地给“黑”了。

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之后,银行不干了,贷出来的款,事实上代理商都拿不到,全到了零售商手里,这太乱了。一家200万,100家就是两个亿,银行风险太大了。

这个最后夭折了……

这就是零售商、大卖场,他们的彪悍和强势,不需要理由。

难道这就是经销商的宿命?不但在厂家面前,在商超面前也是这样弱势,忍气吞声,等待着被压榨?

(特别鸣谢:感谢太原王忠慧先生对本刊采访的全程支持)

编 辑 赵代波

篇6:“冠冕堂皇”背后的上古农耕痕迹

今天的人一说起黄土,似乎就用它代表了贫穷、落后甚至愚昧,这是个严重的错觉。

按科学家的说法,中国的农耕文化起始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中心区,也就是我国北方的黄土区。今天的人一说起黄土,似乎就用它代表了贫穷、落后甚至愚昧,这是个严重的错觉。事实上,黄土的深厚和质密是其他土壤所不能比的,它那几乎永不枯竭的自肥能力(它几乎不用施肥)给人类带来受之不尽的益处,虽然黄土区雨量稀少,但由于上述的优点,这里孕育了辉煌悠久的文明文化。

可以说,黄土为中国古代文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条件。因此,渭河两岸布满了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痕迹,尤其是炎帝、黄帝以及后来周人的足迹。地理学家认为,渭北高原及关中一代的黄土是由西北大漠风吹而来,而这里珍贵的雨水又是由东南季风携带送来,作为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汇的中心,黄土区孕育出人类的文明成果和各种神奇故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古人还认为,黄帝的精神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典范,是自然本性的表露,换做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他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正因为如此,他作的制度便永世长存(见班固:《白虎通义》)。

“大哉吾祖,德惠永长!植五谷,艺蚕桑,创物质文明,开万世太平之基;兴礼乐,倡教化,导精神文明,启千秋礼仪之邦。造舟车,辑睦九州;具指南,经营殊方……”这一段21世纪初中华民族献给轩辕黄帝的祭文,道出了后人对黄帝功绩的基本认识。有些也可能是传说,但是,五千多年来,这种传说一直代代相传。

据说黄帝时代就发明了蚕桑事业。

以前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苎麻编的很粗糙的布,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经常用的编辑的“编”字,为什么是“纟”旁?按说,古人造字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编稿子这一说,说以造个“编”字和今天的编辑业务根本没有关联。古时候,人们穿的衣物,就是将植物的丝状纤维用手工交错编制在一起,根据这意思造出了“编”字。黄帝和他的原配妻子嫘祖发现了种桑养蚕的技术(嫘祖,顾名思义,就是养蚕的祖奶奶),继而,他们发明了丝织技术,于是,他们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倡导大家穿用丝织的布,将人民生活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就是中华民族历代领导人在黄帝陵的祭文中经常提到的“垂衣而治”的由来。据说黄帝还发明了帽子。看看古代人物造像图,神农炎帝最常见的还是树叶遮体,或者裹一块兽皮,而黄帝造像全部是“冠冕堂皇”——衣帽整齐而且帽子上垂着冕旒,为什么?我们不禁要问:轩辕黄帝和炎帝神农在历史上应该是前后脚,两人的画像怎么能差别这么大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黄帝在炎帝神农发明创造的基础上进行了独有的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和创造。《孔氏正义》讲:“若黄帝已上,衣鸟兽之皮。其后人多兽少,事或穷乏,故以丝麻布帛而制衣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冠冕堂皇的伪语文教学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冠冕堂皇的意思04-12

富丽堂皇的近义词05-01

上一篇:业 务 自 传下一篇:收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