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别奇葩证明

2024-04-14

如何告别奇葩证明(共10篇)

篇1:如何告别奇葩证明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到:“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笑声一片。“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李克强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人民日报报道: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却被要求出具陈先生和紧急联络人的母子关系证明。陈先生已落户北京,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上已经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有人告诉陈先生: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个证明。先不说派出所能不能顺利开出证明,光想到为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就恼火。最后,在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之后,解决了这一难题。

除了证明“我妈是我妈”,各种各样“无法自证的清白”让人们四处跑腿:应聘、考试要出具品行端正证明;去银行兑换残币要求社区开证明;引产要到社区开具“自愿”证明„„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到:“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笑声一片。“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李克强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总理讲到这儿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近两年来,改革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看到,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距离,许多“硬骨头”和多年疑难杂症仍需要进一步改革攻坚。

优化办事流程。简政放权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放管结合,把该放的全部放下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梳理清楚,明白公示。按照“一切方便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要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减少办事过程中存在的“繁文缛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征信制度。公选王遴选网认为证明“你妈是你妈”之类的奇葩要求之所以层出不穷,反映出社会征信制度建设滞后,办事机构对公民信用情况存疑,只得借助另外一些机构的“证明”作为凭证,其结果不仅让群众办事更加繁琐,也消解了机构自身的信用。必须坚持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诚信和社会诚信共同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征信管理制度,在全社会养成“诚实守信”的氛围。

推进信息共享。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要求政府机构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各部门在信息采集、信息分析、数据使用等方面各自为政,“碎片化”严重,形成“信息孤岛”。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节约行政成本,“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形成监督合力。“政策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两年来,中央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在推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出台了许多举措,但仍然存在“中梗阻”以及打不通“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公选王遴选网认为要通过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检查,充分发挥人民监督、舆论检查、行政监察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只听靴子响,不减人下来”,让人民群众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篇2:如何告别奇葩证明

“活生生的人在你们面前,还要派出所开具健在的证明,有必要吗?”“老百姓买房也要无犯罪前科证明,难道有犯罪前科的就不可以买房吗?”“一个小证件 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吧!”……近日,不少地方派出所的集中“吐槽”,让“奇葩证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传统“熟人社会”相比,现代社会里,流动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相对陌生。面对这样一个“风险社会”,一些证明,合理也必需。然 而,搬家要“证明家中物品不是偷来的”,教师资格认定需要开具“无犯罪证明的证明”,开商铺要办“不扰民证明”,这样的证明,或是“不仅不必要还没法 办”,或是“虽有一定必要性却不好办”。对于前者,群众还能通过“公章长征”的方式解决;对于后者,老百姓就只能“干瞪眼”了。也正因此,才会有人调侃,假如把这些“奇葩证明”故事搜集起来,就是一部现代版的《笑林广记》。

客观上讲,“奇葩证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手上的审批事项依然较多。比如,按照规定,开商铺办理营业执照,的确需要“不扰民证明”;进行教师资 格认定,也的确要有“无犯罪证明”。另一方面则在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信息互不共享,各部门就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之间只有通 过纸质的证明,才能验证事实的真实性。而在各地,这些部门又相对分散,于是,群众只能“来回跑”。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的一年,百姓办一个手续,有近13%的人跑了10趟以上,而3趟以下就办完的,不到1/3。

信息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让“奇葩证明”成为过去,除了要厘清哪些审批权力是政府该保留的,哪些该砍掉,更要在行政管理上“合并同类项”,用信息 化的手段连接“信息孤岛”。比如,为何不考虑合并办事窗口,实现“一站式办公”,让群众即使要盖章,也少跑几段路?是否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 共享,实现“一证行天下,一网查所有”?再比如,能否逐步建立起居民信用体系,强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为“奇葩证明”的减少奠定社会基础?

当然,即使“硬件”跟上了,“软件”跟不上,也不行。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中央一再要求简政放权,为啥还卡着一些审批事项不放? 简单就能判定的事实,为啥还要让群众“跑断腿”?无敬民之心,则无便民之行。说到底,“奇葩证明”的出现,根子还是在理念上。因此,让“奇葩证明”绝迹,根本还是要做到人性化的服务,尤其是,政府在设定审批事项、设计办事流程时,要从人性的常识出发,不是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管制思维行事。在权力 做“减法”之外,在服务意识上做“加法”,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才能真正减少令人哭笑不得的证明,让老百姓少一些“证无可证”的无奈。

篇3:如何告别奇葩证明

关键词:打破垄断,同城同价,理性告别福利用水用电

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10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节能法规定, 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 任何单位不得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这无疑意味着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内部职工的别样优惠将被打破。那么多年形成的一种优势心理, 使用的一种优惠政策将被取消, 势必在这些职工中形成一种心理振荡。平静之余, 该如何正确看待国家政策, 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笔者作为一个水电系统的职工, 对理性告别福利用水用电有几点体会。

第一, 取消福利水电、实行“同城同价”是体现水电产品内在价值的需要。我国水资源十分缺乏, 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0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排名在100名以后, 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资源分布不均, 水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防治成本趋高、重点取水工程投资巨大等因素, 使自来水的生产成本提高, 加之近年来社会物价总体上涨和各地水价比价等因素, 一直延续多年的低水价, 根本体现不出自来水的内在价值。电价更是如此。由于煤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超过60%, 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飙升带动了煤炭的市场价格, 从而导致煤电价格的走高;水电价格虽然相对较低, 但由于水电站建设投资巨大、运营管理成本较高, 也封杀了水电价格的下行空间, 加之火电价格对水电价格的牵引作用, 使得水电价格不断调高成为近几年来的主基调。在我国能源电力结构不合理, 不少地方电力紧缺、供求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 集团职工长期使用内部低廉电价, 不仅无法体现出电力商品的内在价值, 还势必形成不少的浪费。

第二, 取消福利水电、实行“同城同价”是节约水电资源、更好地发挥水电资源的效率和效益的需要, 也是缓解集团电力供求矛盾、保障集团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家都有这种体验, 如果能够长期以很低的价格买到高价值的商品, 那么商品价值再高也得不到应有的珍惜。由于长期实行过低的福利水电价格, 所以存在水电浪费现象也是必然的。随着集团近几年的经济发展, 各成员企业对电力需求日益增大, 倒送电的压力几乎每年都困绕着经营管理者, 因此, 取消福利电价有助于节约用电、缓解电力供求矛盾, 把更多的电能用于经济工作中去。

第三, 取消福利水电、实行“同城同价”是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要求。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北京、天津、浙江等地都已相继实行阶梯水价, 超限量用水都要加倍收费。电价方面, 早在2006年3月6日, 国家电网公司就下发《关于规范公司系统职工用电管理的紧急通知》, 要求:“各网省公司必须立即停止执行各种名目对系统内职工用电实行优惠的办法。”2007年10月2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又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有令则行, 有禁则止。另据笔者了解, 很多像集团公司这样的企业内部职工早已不再享受优惠特权。如, 安徽当涂供电公司主动打破垄断行业特权, 采取有效措施, 杜绝“关系电、人情电、权利电”。泉州市电业局早在2000年就取消了内部职工优惠电, 目前泉州电业局职工1000多人, 上至领导, 下至普通员工, 在装表、用电方面全部自理, 用电价格也与普通客户一样。今年8月, 江西省电力公司系统2.7万员工的生活用电也不再享受“免费午餐”, 而是全部实行社会化管理。由此可见, 打破垄断, 取消优惠, 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第四, 取消福利水电、实行“同城同价”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众所周知, 垄断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垄断或分食着国有资源, 具有着一定的垄断性, 而我国历来都有靠山吃山、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福利习俗”, 这些企业的职工对享受行业内的“垄断福利”亦习以为然, 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有了电力系统用电优惠、热力系统用暖优惠、自来水系统用水优惠、煤炭系统烧煤优惠、天燃气公司用气优惠……

从表面看来, 这种福利, 是垄断企业照顾职工的一种内部举措, 与外人无关, 其实不然, 因为其成本最终会被算到生产成本中去, 继而转嫁到公众头上, 由公众来承担, 这显然不公平。另外, 这种福利是在制造不平等, 掠夺公共资源的同时, 由于免费或价格低廉, 使得用量激增, 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同一个城市, 长期以来两种水、电价格并存, 集团职工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电价格要比城市居民水、电价便宜一半左右, 这明显有悖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取消福利水电、实行“同城同价”可以改善包括集团在内的水电企业社会形象, 倡导和促进节约水电资源的文明风尚。

毋庸讳言, 昔日享受了几十年的优惠水价电价被取消之后, 不仅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较大的激荡和阵痛, 而且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冲击。怨天尤人、抱残守缺都是于事无补的。形势逼人, 未雨绸缪方为明智之举。因此,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面对现实, 理性思考问题, 要增强节能降耗意识;加强家庭理财和投资知识学习, 不断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 理性告别福利优惠时代。

参考文献

[1]、国家新的《节约能源法》之规定

篇4:“奇葩证明”证明了什么

那些无法自证的清白

4月底,淮北一位女孩遇到一件烦心事,因自己办理教师资格证需要居委会认定无犯罪证明,居委会要求必须派出所先开具无犯罪证明他们才能盖章,派出所要求必须需要无犯罪证明的单位先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他们才能给开无犯罪证明,而当地教育局表示,不需要他们开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这让闫敏很是无奈。虽然最终闫敏得以拿到无犯罪证明,但是中间的这些曲折还是让她哭笑不得。

人民日报也曾报道过一件“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事件: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却被要求出具陈先生和紧急联络人的母子关系证明。陈先生早已落户北京,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上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

头疼之际,有人给陈先生指了一条道: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个证明。先不说派出所能不能顺利开出证明,光想到为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就恼火。最后这一难题的解决,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

除了证明“无犯罪”、“我妈是我妈”外,还有各种各样无法自证的清白让人无语凝噎:去银行兑换残币要求开证明;保险理赔要求社区开具“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户口本丢失要去社区开丢失证明……这样那样的证明,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东奔西跑。

社区公章成“万能章”

日常生活中,不仅百姓被各种奇葩证明搞得焦头烂额,社区居委会也是受害者之一。

在某社区居委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来盖各种各样的章。申请养老金认证、开小卖铺要出证明、外地户口想给自己的电动车上牌也需要证明……

该社区居委会负责盖章的工作人员说平均每天要出具20多个证明。眼花缭乱,盖章人自己都觉得盖着“悬”。看着居民着急,盖章的人有时候只能“铤而走险”帮居民办事。

可让工作人员感到无奈的是,很多不在社区能力范围内的事,也要社区来出具证明。“比如说,之前有一个人存折丢了,银行叫他来我们这里开证明,证明他存折丢了,这怎么证明?还有,有些人要贷款,要到居委会来开具证明,证明他有偿还能力,我们坚决不开这样的证明。”

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他们每天盖20多个章,有时候会有担忧。“比如居民要办土地证,就要社区办证明。但如果出错了,一级一级下来,是我们提供的,就追究我们的责任。”

“居民不了解这些证明的出处,认为我是本社区的居民就应该能证明许多问题,不给开是在故意刁难,拿架子,不作为。”北京某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是我们社区有近6000户业主,居委会不可能对每个业主的职业、家庭关系等信息都一一掌握,要求社区开那些信息是勉为其难了。遇到居民不理解,我们也别无他法,一是办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政策,二是必须耐心的解答。”

众多的证明成了社区的负担。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大到开具财产公证,小到居住证明,各个部门能推的就全推到社区来,让社区出具第一手证明,这并不合理。这位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对于一些需要证明的东西,应该简化,不应该一概推给社区。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尽量少让奇葩证明影响社区工作。”

打破信息壁垒

前文提到的陈先生为了证明“我妈是我妈”,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旅行社就为他搞定了一切。可见,有些所谓需要开具的证明不过是一道收费站。有些证明当事人开具不了,或者开具的成本很大,于是,便有了各种代办,随之有了代办费,更有了生财之道。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各种检测站旁边都有寄生的代办公司或者代办人员,各类需要过关斩将的办事部门周围都有这种“排忧解难”的小公司,这其中不少就是在吃“证明饭”:个人证明不了的东西,花钱就能代你证明。

《法制时报》刊文称,要求个人提供诸多证明才能获得某种服务,其目的往往是让服务部门免除了信息筛查成本和后续的责任承担风险,是以个人的“多劳”来换取行政部门的懒政惰政“永逸”。它未能站在服务对象的位置来思考行政作为,根本上是一种行政本位与权力本位意识。

屡屡出现“奇葩证明”的原因,无疑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迟迟不能打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共享,就只能靠着各种“证明”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证明”的内容是否准确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由此催生出各种看似“奇葩”的证明。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在相当程度上,“奇葩证明”是公民权利贫困的隐喻,是权利无力感的表征。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公民权利“贫困”和“弱势”的位置。

(编辑:梅可)

篇5:如何告别奇葩证明

2016年11月中旬举行的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该市首批取消调整74项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并明确提出政府部门“不准要”相关证明。并将以“证明清单”的形式,把清理证明的成果固化,约束相关部门,防止奇葩证明反弹。市编办主任刘云广表示,为固化清理奇葩证明的成果,本市将推出保留的基层开证明清单,防止奇葩证明“反弹”。(12-02来源:中国新闻网)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奇葩证明”辈出,历来被人们广为诟病。办房产证要求证明“结婚前未婚”、兑换残币要看孙女“撕钱”证明、办理退休手续要求老百姓到派出所办理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面对这些“奇葩证明”的存在,老百姓是叫苦不迭,就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都痛斥某些政府机构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称“证明‘你妈是你妈’是天大的笑话!”

解决“奇葩证明”,大力改进公共服务,是简政放权改革的重要内容,既能方便生产生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应有之义。为此,民政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接连下发通知,专门整治各领域滥开证明现象,明确规定了一些不再开具的证明。

然而近来,各类“奇葩证明”又屡屡出现。如最近发生的“宜昌市民徐义清为了把父母房产继承过户到自己名下,被要求为已离世近百年的祖父母开‘死亡证明’”事件,就让人相当无奈。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些地方不少机构对证明材料的需求并未减少。这样反而给群众带来了更大的不便,一些部门需要开某些证明材料,而民政、公安等却不再开具此类证明,让群众更是陷入无可适从,左右为难的境地。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要彻底解决滥开证明问题,不仅要落实“新规”,堵住出口的“塞子”,更要疏导好要证明的需求,也就是各部门必须“步调一致”,要明确办什么事需要哪些证明,不需要哪些证明,各部门必须统一清单,避免各说各话,各自为政。当然,各部门之间还应

充分利用“互联网+”,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设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减少开具证明的种类和环节。

篇6:奇葩证明背后是权力的嚣张

据《人民日报》报道: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他需要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据了解,这样的奇葩“证明”不在少数。很多人在办事过程中遇到过类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要证明你爸是你爸,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有要过孩子,要证明你没买过房……

其实这样的奇葩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如卖房在出示离婚证和结婚证之后还要出示单身证明,还有前几年曝光的某老太还活得好好的,由于社保机关自己的工作出了差错,将此老太的信息搞丢了,停了其社保,现在,她站在社保人员面前,可社保人员非要她出示她还活着的证明,另外,许多人员在就业时要你出示未犯罪证明……

如此太多的奇葩证明,确实让我们啼笑皆非,可面对现实,我们却往往笑不出来,无论你如何有理,无论你如何合乎法律,无论你认为这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可相关部门没有所谓的证明就是不给你办,他们的理由往往很简单,你说你就是你,谁证明?他证明你就是你?谁证明他的话是真的?你所有的证件虽然是根据各种法律和制度办理出来的,但谁能证明你的证件是真的?即使你的所有证件是真的,是符合法律程序办理出来的,但要在我这办事,你就必须要出示证明,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规定……所以,你必须天南海北的找相关部门去给你证明,即使这些部门根本不了解你的情况,所以,你要找关系,或明或暗的要花明规则或潜规则的钱才有可能得到这一纸证明。面对生活中要办理如此多奇葩证明,说明了什么呢?其背后又揭示了什么呢?丁丁认为,至少揭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揭示了中国诚信的缺失。我要证明我就是我,要证明我还活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你爸是爸,这恰恰就是中国人不相信一切的根本表现,也是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更说明了中国人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常识。所以,树立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诚信观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篇7:一周曝光28起奇葩证明

法制晚报讯 浙江诸暨一市民为了补办一张火化收据证明他母亲被火化,他在4年间跑了8趟殡仪馆仍未能成功。当地镇政府回应称,已简化程序,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对“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表示,“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其实,类似“奇葩证明”并不少见,据法制晚报统计,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一周来各地至少有28起“审批难”事件曝光,广泛涉及房管、社保、教育、公安、房产、计生、民政等15个政府部门。

专家认为,根本症结在于行政部门、办事机构搞官僚主义,是权利滥用的表现。

内容 多证明亲属关系

涉15单位

据公开报道整理,近期至少曝光28起“奇葩证明”事件,其中,证明亲属关系的有11起,所占比例超三成。除了“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我女儿是我女儿”、“我爸是我爸”也陆续被媒体报道。除证明亲属关系外,死亡证明也有6起,占21%。

在这28起事件中,涉及15个单位,包括:房产局、土地局、民政局、公安部门、社保部门、计生部门、气象局等。

据《人民日报》4月8日报道,落户北京的陈先生一家准备出境游,需要明确一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自己亲妈。问题来了:他需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可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了陈的信息。更奇葩的是,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块后,就不用再证明了。

“对公民来说,生活中是需要一些证件的,但不能把它弄得越来越繁琐。法律规定的一些重要证件是需要的,那么其他的就应该由公民自行决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教授说。

部门 买卖、继承房屋

占比超3成

其中,与房产相关的最多,有10起,占比近三成,这些事件中多数是涉及房屋买卖、继承、转让等。

年近七旬的沈阳市民何荔枝,因为房屋继承,需要一份23年前去世的公婆的死亡证明,走上了长达7个月的“办证之旅”。

“2013年下半年,我家房子动迁,当时房证上写的是老伴的名字。2014年1月老伴突然去世。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这种情况得去公证处改名才能办理回迁房的房证。”何荔枝说。

何荔枝来到沈阳市皇姑区公证处,工作人员说,房子过户的办理需要何荔枝提供老伴的死亡证明、老伴父母的死亡证明、单位职工登记表、结婚证原件、子女放弃继承房产等相关材料。其他的都还好办,就是开老伴母亲的死亡证明让何荔枝饱受折腾。

何荔枝的公婆是1992年去世的,时间已久。为此,她先后找到和平区西塔派出所、当地社区警务大队、殡仪馆、疾控中心等单位,一直没办下证明。

“为啥非得要一个去世了20多年老人的死亡证明?”何荔枝想不通。

此事经当地媒体曝光之后,西塔派出所决定“特事特办”,在何荔枝老人的侄女、孙女和一名老邻居的儿子在场做笔录的情况下,为何荔枝开具了公婆的死亡证明。

变更房产证确实需要死亡23年的公婆的死亡证明吗?这是不是工作人员故意刁难?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公证处出具的是继承公证用来证明继承人是谁,因此所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材料都不能少。而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何荔枝想要继承丈夫的房产,必须出具丈夫父母的死亡证明。

遭遇 6人在办证过程中多次碰壁

法制晚报记者统计发现,28起“证明”事件中,至少有6人在办证过程中多次碰壁,其中房产局、民政局均有2起,并且有些证明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西安的赵女士因卖房被告知需开无婚姻登记记录证证明,随后的一周内,在她跑了5个单位,开出的5份证明,并且写了份承诺书后才办理了房屋买卖手续。

咸阳一市民也遇到了让他啼笑皆非的奇葩证明,他的车辆在大风中被树木刮倒,理赔时被告知需开具“风力气象证明”。然而更让他想不通的是,办理证明气象局要求收取600元的费用,并且还能“讲价”,办证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觉得600元贵,咱们可以再商量。”

“广州有一个政协常委,就此做了调研,一个公民一生要办103个证件。从这里就看出,政府管的太宽了,有些东西就无需证明。”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接受法晚采访时说,有些办证难的问题,实际是人为制造的。“一部分公务员的作风不正,不管是否有用,都想耍下威风,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了显示这个衙门很深,树立威信。”

许耀桐表示,另一方面,办证即意味着“设门槛,多收费”。

探因

信息共享壁垒重重

据了解,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证明作为重要前置条件,是维护权益、主张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间久远、不可抗因素出现以及一些个人原因,有些证明获取存在很多现实障碍。再加上我国对证明类文件要求多、数量大、适用范围广,给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以“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为例,从2004年开始,该证明由民政部门开具。民政部门开出的“单身证明”最后都有一句话,即“本证明只表明当事人在本婚姻登记机关所辖范围内目前无婚姻登记记录”,据《华商报》采访,按民政工作人员的话说,这个证明根本无法证明当事人的婚姻状况,没有实际意义。

但近几年来,单身证明开出量却呈上升趋势,其中80%以上被用到了个人房屋买卖、继承过程中。

另外,据新华社报道,造成“证明难”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共享壁垒重重,为了办一个证明,需要办更多证明。据了解,目前不同部门间在信息等级系统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很难兼容,并且很多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共享信息,导致公民信息多头管理,信息难畅通。

专家建议

依法追责拆办证“迷宫”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此表示,国务院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权力清单问题,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必须向老百姓广而告之,明确哪些是政府该管的事,哪些是不该管的事。

竹立家还表示,现在各种奇葩证明越来越多,是一些公共机构对老百姓不信任的表现,公共机构是要服务于老百姓的,但现状却是有些机构在为难百姓,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

天津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建议,对于公民重要档案的保存,应该延长保存期限或者直接设定为永久保存档案,并逐步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引入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次登记随时可查,及时更新,避免零碎证明给百姓带来消耗。同时,对一些重要证明,个人也应该更为妥善保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建议,应该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优化证明流程,采取更科学更多元的证明方式,避免老百姓为各种证明四处跑腿。

北京市委讲师团顾问刘景山表示,对于个别部门不愿割舍利益不想承担责任的,要依法追责,这样才能拆掉让百姓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办证“迷宫”。

篇8:单位证明的证据效力应如何认定

一、单位证明的本质属性

对于单位证明的本质属性,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7种证据形式中没有单位证明这一形式, 故应将单位证明排除在证据之外,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单位证明’不符合证据规则, 不具有证据的效力, 更不能认定为定案的依据, 属于不伦不类的案卷材料, 应坚决的摒弃在证据行列之外。”[1]

第二种观点认为, 单位证据本质上仍属于证人证言, “凡加盖公司印章就本应通过自然人感觉器官才能感知事实所作的陈述不具有证据效力, 应当由对其有亲生感知经历的自然人作为证人出庭作证”。[2]

二、单位证明渊源分析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略显片面或绝对, 没有考虑到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单位证明一般形成于诉讼过程中, 其形成目的是在诉讼过程中应一方当事人请求或者法庭、仲裁庭的要求, 为了证明某一待证事实, 以单位名义, 根据单位的文书、档案、工作记录等书证或者单位工作人员的介绍, 来证明某一案件事实。因此, 单位证明不是以案件事实本身或者案件曾经的印迹作为证明依托, 而是以单位对案件的了解、判断作为证明的依托。正是由于单位证明的形成过程中, 增加了单位 (通过单位证明实际经办人) 的理解和判断, 一方面导致单位出具的证明往往具有局限性, 不能或者不能完全反映案件事实形成的客观过程, 甚至为制作虚假的单位证明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 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来说, 也就有合理的理由怀疑单位证明的内容是否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案件事实形成的客观过程, 从而造成在司法实务中, 有的案件采信单位证明, 有的案件不采信单位证明, 给当事人造成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也给法官正确处理案件带来困难。

三、单位证明的证据效力认定

根据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单位证明在本质上即不是书证, 也不是证人证言。但是, 其又来源于案件事实实际发生时形成的书面材料、实物或者相关人员。也即, 单位证明与案件事实实际发生时形成的书面材料、实物或者相关人员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具体案件中, 单位证明到底能否作为证据予以采信, 应当根据其证明内容渊源, 区别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认定标准。

第一, 单位依据书证出具的证明。这类证明实际上是单位证明出具单位声称其所持书证记载了该证明所转述的内容。对于此类单位证明, 如果另一方出异议, 或者请求法庭或者仲裁庭调取、复核单位证明所依存的原始档案, 则法院应当指令出证单位提供其单位证明所依据的原始文档, 或者前往原始文档保存机构核实, 如果出证单位拒不提供或者经与原始档案核查不符的, 提出单位证明的一方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 单位依据具体事物经办人员的陈述出具的证明。证人证言属于感知证据, 而单位属于一个抽象主体, 不具自然人那样的感觉器官。[3]单位作为非自然人, 本身并没有作为证人应当具备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陈述能力;单位本身也不可能作为证人出庭, 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因此, 对于此类证据, 在当事人提出异议时, 对于其证据效力不予认定, 但提出单位证明的一方有权另行提供证人证言或者申请法庭通知单位员工出庭作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司法机关在诉讼程序中, 为使当事人正确举证, 便于法院查明事实、公正判案, 应当依照《民事证据规定》等法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严格审查、认定证据, 依法规范举证行为, 更新观念, 不迷信盖公章的“单位证明”。但同时, 考虑到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 并为确保案件质量, 确保司法公正, 法院应当针对单位证明不同的内容渊源进行具体处理。

摘要:在民事诉讼中, 常见一方当事人提交案外单位, 尤其是案外企事业单位出具的加盖单位公章的情况说明 (简称单位证明) 用以支持本方的主张或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在实践中对于单位出具的证明是否具有证据效力, 没有一个稳定的标准, 使当事人无所适从。本文从单位证明内容渊源出发, 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单位证明,证据效力,认定

参考文献

[1]李波, 李忠怀.对诉讼中“单位证明”效力的初探[J/OL].载于中国法院网, 2007-03-07.

[2]毕玉谦.民事证据案例实务问题解析 (第1版) [M].人民法院报出版社, 2009, 6:73.

篇9:监护关系证明并非“奇葩证明”

自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批“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证明乱象之后,媒体对各类“奇葩证明”的报道持续发酵,百姓对办事过程中所要求提供的证明也十分关注,各个部门也在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之下,力图终结“证明乱象”,消除各种“奇葩证明”,为百姓减负,这确实是件好事。但是,并不是所有证明都不该开,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证明是有必要的,像本案中要求开具的监护关系证明就并非“奇葩证明”,笔者将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监护人身份证明材料以及几种特殊情形的监护证明问题等角度对监护人代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超出其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需由其监护人代理。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有三种情况:(1)法定监护,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2)协商监护,在未成年人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有监护能力的(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3)指定监护,对协商监护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监护不服的通过诉讼,由法院裁决。

二、监护人身份证明材料

《房屋登记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监护人代为申请未成年人房屋登记的,应当提交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但并无法律法规对该类证明材料进行明确列举,“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除父母的身份证明外,还需有证明双方存在监护关系的证明,根据《民法通则》《公证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户口簿、法院文书、公证文书等可作为监护关系的证明。

但是,像本案中未成年人与父母的户籍关系不在一起的,出生证明能否作为监护关系证明呢?“出生医学证明”被普遍简称为“出生证明”,其出具依据是《母婴保健法》,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颁发,系一种医学证明,它证明了新生儿的出生状态、血亲关系,同时是新生儿日后申报国籍、取得户籍也即“上户口”的最重要的法定医学证明、“有效证件”之一。有人认为,出生证明能证明血亲关系,即能证明未成年人与父母的亲属关系,而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以,出生证明能证明监护关系。其实不然,虽然父母是未成年人当然的法定监护人,但是,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八条、《民通意见》第二十一条、《婚姻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监护人资格在法定条件下还存在被撤销或新法律关系导致监护关系消除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时的监护人情况未必会与出生时一致,所以,用出生证明以及类似的“DNA”证明等医学证明来代替法律关系的证明并不合适。

对于这种未成年人与父母户籍关系不在一起的情形,以前房屋登记机构要求其提供派出所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来证明监护关系。但是,日前公安部公布了18种不再开具的证明,其中包括亲属关系证明,那么,今后这种情形只能通过法院文书和公证文书来证明监护关系。

三、几种特殊情形的监护证明问题

1.对于有继父母的未成年人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父母是否可代理继子女申请房屋登记,取决于他们之间是否“有抚养教育”这一客观事实。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应由其亲生父母双方代为申请登记;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则产生与亲生父母子女关系一样的权利和义务,继父母获得了对继子女的法定监护权,继父母有权代为申请登记。

但是,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如何认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存在“抚养教育关系”等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对登记机构而言,亦无能力更无权力对此作出判断。而且,涉及到继父母、亲生父母及未成年人,关系复杂,易引发矛盾,所以,对于继父母代未成年人申请登记的,登记机构应慎重对待。(1)可依据能证明双方存在监护关系的法院文书代为申请;(2)户口在一个户口本上的继父母与继子女,还应让其提供能证明双方存在“抚养教育关系”从而产生监护关系的公证书为宜;(3)很多情况下亲生父母与继父母共同拥有监护权,因此,处分未成年人房产时,代为申请的主体应为未成年人的全体监护人更为稳妥。如一方监护人不予配合,另一方可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其履行监护义务,登记机关依据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等办理登记。另外,一方监护人可依据法院撤销另一方监护权的生效判决,单独代理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

2.对于有养父母的未成年人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而消除。据此,养父母获得了对养子女的法定监护资格,成为其第一顺位的法定监护人,养父母可代未成年人办理房屋登记,应要求其出具能证明其收养关系的户口簿或收养关系公证书,或能证明监护关系的法院文书。

3.对于非婚生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如有公证书或生效法院文书对未成年人与其父母双方亲权都进行了确认的,其父母提交该公证书或生效法院文书(单独的DNA检测报告不宜作为监护人证明)作为监护人身份证明代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登记机构可予以办理。父母中只有一方亲权确认的,由已确认的生父或生母单独行使监护权,该类单独行使监护权的父或母代为房屋登记申请的,父或母应向房屋登记机构提交相关的单亲监护证明材料。

4.对于亲属协商监护的未成年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协商的形式确定监护权,对于这种协商监护的情形,应要求其提供对该协商监护进行公证的公证书。

5.对于相关组织指定监护的未成年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三款之规定,未成年人父或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可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在这种指定监护的情况下,登记机构确认这些组织开具的监护证明难度较大,应要求其提供对该指定监护事项进行公证的公证书为宜。

在诸如转让、继承等房屋登记中,相关证明的最大用处在于保证登记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从而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也同时降低登记机构的自身风险。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证明”这个问题,该收的证明必须收,不必要的证明不多收;另一方面,可以以信息联网共享为突破口,逐步消灭烦琐证明的给公众带来的负累。

篇10:如何告别奇葩证明

2017天津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开证明清单 防奇葩证明“反

弹”

天津选调生:

【导语】中公选调生网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申论考试,特意准备了选调生申论备考指导之申论热点,赶紧学起来!助力考生顺利通过选调生考试。

背景链接

2016年11月中旬举行的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该市首批取消调整74项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并明确提出政府部门“不准要”相关证明。并将以“证明清单”的形式,把清理证明的成果固化,约束相关部门,防止奇葩证明反弹。市编办主任刘云广表示,为固化清理奇葩证明的成果,本市将推出保留的基层开证明清单,防止奇葩证明“反弹”。(12-02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分析

“奇葩证明”辈出,历来被人们广为诟病。办房产证要求证明“结婚前未婚”、兑换残币要看孙女“撕钱”证明、办理退休手续要求老百姓到派出所办理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面对这些“奇葩证明”的存在,老百姓是叫苦不迭,就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都痛斥某些政府机构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称“证明‘你妈是你妈’是天大的笑话!”

解决“奇葩证明”,大力改进公共服务,是简政放权改革的重要内容,既能方便生产生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应有之义。为此,民政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接连下发通知,专门整治各领域滥开证明现象,明确规定了一些不再开具的证明。

然而近来,各类“奇葩证明”又屡屡出现。如最近发生的“宜昌市民徐义清为了把父母房产继承过户到自己名下,被要求为已离世近百年的祖父母开‘死亡证明’”事件,就让人

天津中公教育·2017天津选调生考试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相当无奈。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些地方不少机构对证明材料的需求并未减少。这样反而给群众带来了更大的不便,一些部门需要开某些证明材料,而民政、公安等却不再开具此类证明,让群众更是陷入无可适从,左右为难的境地。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要彻底解决滥开证明问题,不仅要落实“新规”,堵住出口的“塞子”,更要疏导好要证明的需求,也就是各部门必须“步调一致”,要明确办什么事需要哪些证明,不需要哪些证明,各部门必须统一清单,避免各说各话,各自为政。当然,各部门之间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设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减少开具证明的种类和环节。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要真正落实简政放权,只有从源头上依法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懒政、怠政的做法,真正做到各部门统一口径,“步调一致”,才能切实方便群众办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何告别奇葩证明】相关文章:

告别讲话范文05-16

遗体告别范文04-18

告别烦躁随笔04-20

告别好句04-21

告别交通陋习范文05-26

告别自己随笔范文05-26

告别童年作文范文05-26

告别迷茫作文范文05-26

告别陋习免费范文05-26

告别网吧方案范文05-26

上一篇:游四川黄龙作文700字下一篇: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