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秋的诗句

2024-04-15

和中秋的诗句(共17篇)

篇1:和中秋的诗句

和中秋有关于的诗句

1、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6、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7、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陆龟蒙《中秋待月》

11、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2、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3、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5、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6、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7、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8、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9、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20、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1、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2、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3、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4、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篇2:和中秋的诗句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5、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6、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轼《阳关曲 》

7、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 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中秋月》

9、中秋谁与共孤光。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0、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1、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2、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 吴文x《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5、分明不受人间暑。 ——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何妨小驻听吾语。 ——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7、声直上,蟾蜍窟。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 ——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晏殊《中秋月》

20、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1、何处飞来大明镜。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2、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 吴文x《尾犯·甲辰中秋》

23、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4、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篇3:浅析王维诗句的文学之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在选景方面, 他似乎刻意又随意, 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 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 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 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 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 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 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 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 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

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 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 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 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 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 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 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 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 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 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 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 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 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 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

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 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 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 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 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 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 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 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 语淡而意远, 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

篇4:中秋节之—艺术中的月色和吃喝

对,没错,就是吃。就像春节要吃饺子、元宵节要吃汤圆一样、端午节和中秋节也要吃粽子和月饼,古今中外无论什么节日总是和吃吃喝喝脱不了关系,而多年以后无论你到了什么样的年纪,离家多少里,心里最怀念的应该还是那一口后来无论如何也没那么好吃的“美味”吧,那今年中秋,在欣赏月色的同时,小编也带大家感受一下古人笔下的月色和名画中的吃喝,一起回味那记忆中的味道和乡愁吧。

看到这幅《月下把杯图》的时候,是不是也和笔者一样有一种穿越到了南宋的感觉?马远画山水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画树“瘦硬如屈铁”,多折枝。远山则低,用淡墨勾染。看着苍茫外,露出的月亮是否也感受到了画家的思念之情?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画家郎世宁之手迹(什么?你不知道谁是郎世宁?那你一定没有看过《康熙王朝》),经历非凡沧桑的岁月,经过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真是一个奇迹,属中国无价之国宝。幻想一下倘若能在圆明园中与皇族一同饮酒赏月,那也是此生无憾了。

快看!有美女……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们一定为书中描绘的“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宝钗扑蝶”等古代富贵女子的媚态生活动容不已,而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则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如果好奇那还等什么,把除8月琼台赏月以外的其他十一幅一起翻来瞧瞧吧。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作为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一身崎岖坎坷却又宠辱不惊。先生的画都是平凡的生活琐事,但是寓意很深,但又非常平凡,在平淡中蕴藏真知。尽管置身于黑暗之中,也继续营造着那个澄澈晶莹的世界,一个背影,一弯玄月似已道出人生。

钱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亦称壶公,号居士,钱塘(今杭州)人。钱杜的绘画,以细笔和浅设色为主,运笔松秀缜密,所画山石、人物形象,能寓巧密于朴拙之中,古人真是文雅,中秋泛舟湖上,赏月饮酒,想想也是醉了。

和中秋密切相关的一个女人就是嫦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美国的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登月迈出“人类的一大步”的时候,我们就都知道,那个月亮上并没有住着嫦娥姐姐,可是比起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神话传说似乎更有诗意。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很有故事性,像胶卷一样将古人节日夜宴的奢靡场面生动描绘。

看完古画,我们再看看书法中关于中秋的经典作品:《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赏月吃月饼也好,赏桂花饮桂花酒也好,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那么此刻的你,在什么样的年纪,离家多少里?

小贴士:

篇5:中秋诗句和对联

下联:包子馒头吃个饱 。

上联:玉蟾清冷乡思起;

下联:多整几杯搞基去。

上联:今夜羁人独向隅;

下联:除去炒饭不盖浇。

上联:楼高百尺思摘月;

下联:我诱红杏出墙来。

上联:独立寒秋,望断天涯寻雁影;

下联:光景太慢,歇斯底里等包裹。

上联:榕江两岸无边风月催人醉;

下联:滨江路上好多交警抓酒驾。

上联:酒如钱,因斟乃见;

下联:饼似月,遇食则亏。

上联:美酒佳人伴身侧,春风自得意;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上联:中秋八月中,月月明,赏好月,赏月好;

下联:小屋活动时,日日欢,作美文,作文美。

上联:佳节美酒佳,酒酒香,把欢酒,把酒欢;

下联:天涯一片天,片片云,剪云片,剪片云。

上联:皓月一盘耳;

下联:红星二锅头。

上联:踏梯望月;

下联:坐井观天。

上联:时逢佳节玉盘转;

下联:人遇故知琼汁流。

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

下联:独家小酌待基友。

上联:一江一月一思念;

下联:两山两人两相知。

上联:无钱无粮中秋一到便可饮风吃月;

下联:有情有意年关一过就可娶妻纳妾。

上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篇6:描写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篇7:中秋节的诗句——《中秋》

《中秋》原文

素丸东溟来,飞上玻璃盆。

聊挥五轮手,拨去万里阴。

印透山河影,照开天地心。

人世有昏晓,我未尝古今。

《中秋》的作者简介

篇8:和中秋的诗句

大师之路

40年前,他带着太太与五个孩子,从繁华的东京市区辗转搬到了郊外的多摩,5年后又搬到了小镇益子町。那个时候岩村和朗刚满31岁,搬离生活条件便利的城市来到乡野,自然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而这样大规模的举家搬迁,起因是有一天,他在动物园看到那些久在樊笼中无精打采的动物时突然的感悟:“人和动物一样啊!不但要活着,还要有尊严,所以应该要回到大自然去生活才是。”在翠山环抱的益子町,他和家人设计理想的家,并请工人来完成。新居靠近森林,没有人工水源,他又带着孩子,一家人千辛万苦寻找并引来水源,这不就仿佛是他后来的《14只老鼠大搬家》中的情节吗?

14只老鼠一家一起劳动、一起收获……温馨又快乐的小故事,时间仿若在此留驻,没有长大,没有死亡,因此被一些评论称作“乌托邦”。他用老鼠做主角,是因为他的家,身处林野间,常常撞见好多老鼠跑来跑去:他喜欢孩子气地将视线放低,因为他想知道以老鼠的视线来看美丽的花草,那么世界将是什么样的。而他笔下的“14只老鼠”禀赋各异,是因为岩村和朗的教育观:“每个人独特的存在,都是应该受到最大尊重的。”而这应与他幼时的家教有关。他的父母都是教育家,非常注意辅导孩子性格的独立发展,因此一家兄弟姐妹各自的兴趣、行为都不相同。长大后选择的职业也有很大的差异:贸易、音乐、建筑、绘画……兄弟姐妹都能自由勇敢地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路。

岩村和朗谈《14只老鼠》

当我画《14只老鼠》、把脸贴在地面上画蒲公英时,可能会有蚂蚁爬到手上、肩上,被叶子遮住光的地方还会出现蜥蜴,如果你对这一切毫不在意继续作画,你会发现眼前的蒲公英上落着一只蝴蝶,他正在拼命地吸蜜汁。我晒着这充满春天气息的阳光,体会着从平常不熟悉的角度观察事物产生的新鲜感。

阅读经典《14只老鼠赏月》

今年的9月22日正是中秋佳节,我们和14只老鼠一起赏月吧!

从正午开始,14只老鼠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工程。树叶沙沙地响,他们砍下树枝,用绳子绑起来。红蜻蜒的天气预报说,今天晚上是一个大晴天。终于,“赏月台”搭好了。

太阳落山了。染红了森林,染红了远山,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大家。爷爷和奶奶,爸爸和妈妈,还有老十也爬了上来。天渐渐地黑了。供上饭团吧,供上栗子和橡子吧!

月来出来了!“月亮,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么多好吃的,谢谢你温柔的月光!”

妈妈读吧

宝宝:赖禹非,18个月

妈妈:耿晓红,公司员工

早就听坛子里看那些爱书的妈妈们聊这本书了,看得我是口水直流啊,一直犹豫着是不是要拼套台版呢?可是台版真的很贵,据说,都到了上千元一套,没想到内地这回也出版了。拿到书以后发现真的太漂亮了,很担心宝宝弄坏,于是自己又买了一套私藏。随书附有导读手册,建议妈妈们自己先看一遍书和导读手册,再和宝宝一起看一起找。

宝宝:王晨暄,3岁

妈妈:赵淑玲,美术编辑

14只老鼠每只都不一样哦!我和女儿读的时候,于是不免不断回看封面封底,寻找这是哪一只。不久,女儿就发表“高论”了:老大、老二最懂事了,总是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老六最糊涂,经常迟到,又贪吃;老九是个爱美的小姑娘,每次都带着她的老鼠小娃娃,吃饭也会让小娃娃坐在身边。

宝宝:优优,20个月

妈妈:小牛,美术编辑

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陪伴,所以这个老鼠大家庭的温馨故事,虽然都是很平实的生活场景,却常常会让我感动。我有时候甚至想,真希望这个老鼠大家庭就这样会永远这样一大家子生活下去。我的独生女优优恐怕也是心有感触吧,她看了以后常嘀咕:妈妈你怎么不再生一个我呢?

推荐理由

日本图画书奖、小学馆绘画奖

彭懿老师:这是一套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大”图画书。这套图画书的魅力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两句话,一是美丽的大自然。二是温暖的大家庭。找寻,是孩子们阅读这套图画书的最大乐趣。

已在国内出版作品

《14只老鼠大搬家》《14只老鼠吃早餐》《14只老鼠挖山药》《14只老鼠赏月》

《14只老鼠去春游》《14只老鼠的摇篮曲》(定价:13.80元/册)

即将出版

《14只老鼠洗衣服》《14只老鼠过冬天》

《14只老鼠的秋天进行曲》

《14只老鼠种南瓜》《14只老鼠的蜻蜒池塘》

《14只老鼠捣年糕》

提示

1.在书里宝宝们也可以观察到从正午,到日落,晚霞,到深夜,树林里色彩与光线变化。

篇9: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对月》

三十六旬盈复缺,

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

云放婵娟不久长。

《中秋月》翻译

三百六十天,月圆月缺,人生百年,可喜可悲。

别太吝惜,登楼观月吧,月光一会就会被云遮住了!

《中秋月》作者简介

篇10: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原文

云消尘敛半秋天,星斗分明月正圆。

白玉楼头谁品笛,水晶宫里我调弦。

莹浮海岳冰清尔,光浸乾坤冷湛然。

自古年年唯此夜,世间何处不迟眠。

《中秋赏月》的作者简介

篇11: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夜坐》

《中秋夜坐》原文

寂寞无如此夜坐,西窗剪烛读离骚。

可怜尘世多风雨,天柱峰头月正高。

《中秋夜坐》的作者简介

篇12:漂在江南的诗句

文中小小的乌篷船,承载的内容很丰富。乌篷船承载了江南优美的风情,江南人的日常生活围绕着乌篷船展开,作者选取与乌篷船有关的生活场景、片段,多角度展现乌篷船的神韵;乌篷船承载了作者深沉的乡情,作者通过写意乌篷船,抒发了对江南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乌篷船承载了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作者不仅呈现了乌篷船的诗情画意,还呈现了乌篷船负载的中国文化因素,表达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倾心挚爱。表现乌篷船负载的文化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题目是“乌篷船写意”,作者避实就虚,通过印象式的抒写,来表现乌篷船的神韵。文章有丰富的文化元素,也有丰富的诗意,阅读时需细心体会。

篇13: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

《中秋待月》原文

耸肩危坐觉寒侵,云罅玲珑看涌金。

所恨轻违经岁久,莫辞姑待到更深。

据床老子非无兴,造物小儿真有心。

凭仗何人讼风伯,为侬西北卷层阴。

《中秋待月》的作者简介

篇14:和中秋的诗句

《中秋登楼望月》原文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登楼望月》的诗意/《中秋登楼望月》的意思

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间的七宝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让那我们向着的圆圆的月破损。

《中秋登楼望月》赏析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中秋登楼望月》的作者简介

篇15:和中秋的诗句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赏析

这首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篇16:说说古代诗句活化的技巧

【摘要】古代诗句往往借淡化语法、拗置语序、巧构时空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笔者试图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意象 意境 技巧 古典诗词

古代诗词中的警言佳句,往往以“一目尽传精神”,尽显诗句的神采气韵。究其原因,古代诗人善摒弃逻辑解说,超脱语法规范,往往借语法的淡化、语序的拗置、时空的巧构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

一、淡化语法以活化诗句

李白《送友人》句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中“浮云游子意”究竟浮云“是”游子意呢,还是浮云“就像”游子意?由于没有明确的逻辑标示,这就留给了读者一个自由的审美想像空间。倘若插入“是”或“就像”之类的界说词,则语句显得呆板,美感效果也就会顿然削弱了。

再说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名词并列,无一形容词及连缀词,紧凑到人称为“实装句”。正是由于全无闲言助字,全用事物景象,这就全部保留了语言指意前活泼无碍的境界,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梅尧臣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以鼎足对写了九组叠加的实景,带有永恒的鲜活性和纯粹画面的审美效果。结尾添上“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语,整个诗句更显得灵奇而鲜活。

还有一种类似情况,由主谓、动宾之类词组并列叠加,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词组并列,没有逻辑说明,而任景象的画面自由呈现,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地自由发挥审美想象,真可谓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象连,淡化语法却能浓化诗境。

二、拗置语序以活化诗句

李贺《南园十三首》有句云:“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一个千古奇句奇就奇在拗置了语序。该句本意为这藩镇为祸的辽东用武之地,何处有文章的席位?即使有才如宋玉,能赋悲秋,亦何处用之?诗人将“悲秋”、“文章”拗置为“文章哭秋风”,“文章”又被人格化,似乎有一把辛酸泪欲向风洒去。经倒置紧缩而又人格化,句中意象的表达活化而又奇化。

杜甫《秋兴八首》有句云:“香稻琢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奇特的倒装句,原来的语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后打破了正常的句法关系,破坏了语言的连续节奏,通过别解与歧义,产生了奇化、活化效果。杜甫喜将颜色置于句首,给人以鲜明突出的视觉效果,然后再叙述动作。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绿”、“青惜峰峦过,黄如橘柚来”、“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重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等都是以颜色字活化诗句,融化诗境。

李洞有诗云“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赠曹郎中崇贤所居》),本意是睡梦中听捣药杵的声音,灯影里看茶铛煮茶。王维有句云“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本意当为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韩愈有诗云“舞镜鸾窥沼,行马天渡桥”(《春雪》),是说鸾鸟在池上看到自己的舞影,马过高桥仿佛在天上行走,这些拗置的诗句灵动而神奇,令人折服。

三、巧构时空以活化诗句

承继老子浑沌为一的时空交融互渗的宇宙观,宗白华指出:“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古代诗人往往善于用心灵的眼睛让时间渗透在空间中,空间融合在时间里,创构灵动而神奇的意境。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山别业》)这一佳联被多少小说家用于侠客游士的发隐探奇之中。说白了,不过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席地而坐,看到悠闲的白云飘动之时。为什么让人特别觉得深奥而神奇呢?就在于巧用了文字,前一句写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却被“处”字冲淡而空间化了,后一句写诗人与白云的空间关系又被一个“时”字而时间化了,时空相随互渗,应和着原始自然心态,流动着自然生命韵律。

古代诗人往往借时间飞流的乐声,化为空间上凝聚的美景,为诗句平添了无限鲜活的美感。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明明是时间中延续而飞动的乐声,却化作广阔的空间,凝固着静止的秋云与青山,造成余音不绝的美感,给人不尽的想象。又如:“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父》)。渔夫美美地橹一声,那时间飞逝的瞬间顿然化作了空间中山水之绿,展现出无尽清鲜的生机与灵美。

古代诗人中要数杜甫最喜欢让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相伴相随,互渗互和,诗句灵动而又深邃,仅录数例供读者赏读: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曰夜浮。

——《登岳阳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其他诗人凭借时空交融而创构佳境的也不乏其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春梦》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李贺《梦天》

四、“一”以美之而活化诗句

“一”字,在汉字中的确平常,它既无形象,也不能抒发情志,但是在诗人艺术审美的观照下,一旦与某一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就成了全息的美,蕴含着深厚的情,从而飞跃出鲜灵的意象,创构出全新的境界。

王安石在《咏石榴》中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是的,一曲清歌樱桃破,一声长笛皓月明,那一曲、一声、一笛往往抒写着不尽的情,表达出深深的意: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三绝》

高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

——欧阳修《下陵春》

试想,如用数曲、几声之类,则会兴味索然,情致顿失。类此还有一帆、一片之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另还有以动写静,倍增孤寂感之句,往往借一雁、一鸟、一声来抒写,如: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近延秋夜即事见赠》

岩空岸老松千尺,天静时闻鹤一声。

——张咏《舟中晚望桃源山》

值得一提的“一”还有一种按刘勰所说的“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从而表现无限情怀,创构出含蓄深远的意境。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有句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比起“姹紫嫣红满园春”,意境已够深远,有乘一总万之妙,读来更觉春色的繁盛炽烈,诗句更为奇活而耐人寻味。类似“一枝”、“一叶”以少总多的妙句,如:

无限春愁在一枝。

——高启《梅花诗》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杜牧《早秋》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

“一”还有一种反单一之意而为饱满、充实、无尽等意思,用其抒写特殊情怀,极富浓郁的感情色彩。其中佳句众多,略举数例以供赏析: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花溪亭》

好是夜阑人不寐,一帘疏影上梨花。

——吕信臣《春月》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纵观上列,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无不一以美之,一以活之。钱钟书有言,“诗自是文字之妙”,而其运用之妙,全在乎诗人艺术之匠心。

篇17:和中秋的诗句

朝代:宋代

作者:米芾

原文: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

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间的七宝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让那我们向着的圆圆的月破损。

作者介绍:

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上一篇:战士思想汇报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妈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