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0

2024-05-25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0(共14篇)

篇1: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0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董存瑞》观后感

盘溪中心小学五(1)班陆i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讲的是:16岁的董存瑞不想当见习八路了,想要参军。王政委和连长都说他年龄小了点,不可以参军,董存瑞一点也不死心,就跟他们蘑菇。后来,王政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长最后没办法了,终于答应让他参军了。

当八路军准备攻打隆化,解放热河。国民党军队又造了许多碉堡,来做掩护。想打这场仗,爆破队长很重要。到底给谁呢?领导们思考了半天,决定给董存瑞。由火力队来掩护爆破队,让爆破队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这是一座小桥,也是最难炸的一个。眼看上去了几批人都没有成功,董存瑞说:“我来”。他左闪右躲来到桥底下,怎么也没找到能放炸药包的地方,炸药架又用完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一批一批的倒下,总攻时间就要到了。这时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体做支架,举起了炸药包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难炸的碉堡终于炸掉了,战役最后胜利了,而董存瑞却永远地离开我们!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被董存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了新中国而放弃自已生命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同时我也非常生气。我弄不懂蒋介石为什么要打内战,难道你不是中国人吗?难道有了国民党就不能有共产党吗?难道国共两党不能和平相处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以后,也要回报祖国!

《刘胡兰》观后感

盘溪中心小学五(1)班杜雨婷

我看了《刘胡兰》这本电影后,被刘胡兰深深感动了。刘胡兰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3岁参加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班,15岁被破格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光是这些,就让我赞叹不已。

1947年1月12日上午,敌军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全村男女老少都赶到观音庙前,还抓了几个人在庙里拷打。刘胡兰预感情况不妙,摘下奶奶留给她的戒指,又从衣兜里掏出一块手帕(一位八路军烈士的遗物)和一盒清凉油(她的入党介绍人送给她的纪念品),把这三件小东西交给继母胡文秀。这点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却是刘胡兰的心爱之物。接着敌人的屠杀开始了,有六个不向敌人低头的乡亲,被凶残的敌人用铡刀铡下了头。这时候,大胡子狞笑着刘胡兰,刘胡兰二话没说,从容地向铡刀走去。年仅15岁的刘胡兰,就这样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大字,对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中国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负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崇高的革命精神。

多么伟大的刘胡兰啊!那一次,我正好在拣菜,好多好多的菜要我拣。我边看边拣,快要累死了。正好电影放完了,我就想了:刘胡兰连死都不怕,我才干这么一点点活,不就是拣拣菜嘛,有什么不行的?我一想到这个伟大的革命小英雄,想到她十五岁就牺牲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怕苦啦!去年暑假,我还去奶奶家帮她种田播种翻土呢!刘胡兰真是我们大家的榜样!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盘溪中心小学五(1)班周思敏

看完《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仿佛身临其境。这里面的人物,我都十分敬佩,因为他们有着英勇的精神。

潘冬子的爸爸是红军战士,在打仗时,冬子爸受了重伤,需要动手术。但是冬子爸为了给其他伤员省下一支麻醉药,竟然不用打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疼得浑身是汗,但是他咬紧牙关没呻吟一下。啊!冬子爸的意志多么坚强!冬子的妈妈为了保护老百姓转移,自己和胡汉三斗话。最后,冬子妈被该死的胡汉三活活的烧死了。看到这边,我热泪盈眶,恨不得冲上去把胡汉三给打死!!

潘冬子从小就生活在革命家庭里,所以像他的父母那样,有志气,有胆量。他烧死了胡汉三,为妈妈和老百姓们报仇雪恨。我看着看着,猛地跳起来说:“干得好,干得妙,干得呱呱叫!”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有感触:在我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我们跑400米,我跑到250米的时候就不想跑了。当我正想放弃的时候,看见比我瘦小得多的同学都在坚持跑,顿时,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好不是滋味!于是,我追上了那个同学,一口气跑到了终点。电影中,冬子爸就是一个榜样。让我明白了做事都要有恒心、要勇敢。

这部影片永远是我的导路线,是我战斗的号角,时刻提醒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篇2: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0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也为了自己,他们挥洒鲜血。

相对于我这样的平民百姓,我不讲为她出生入死,我不说为她作多大贡献,因为至少现在,这一切都是大白话。

我的职责就是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尊老爱幼,彼此宽容。

祖国,一片全宇宙最美丽的土地,是我的生命,如果我没有了她,就像没有家的流浪者,无论我有多么的强大。

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祖国的救星,更是祖国的支柱。

所以,我爱战士,我爱胜利,我更爱祖国!

因为这是战士的鲜血,是战士的身躯,是战士死后的寄托。

篇3: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0

潇湘影视集团的成立是适应时代、市场所需。它的前身是诞生于1958的湖南电影制片厂。1980年7月25日, 湖南电影制片厂又更名为潇湘电影制片厂。直到2002年, 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组建成为潇湘电影集团 (广发影字〔2002〕489号) 。2003年6月9日正是成立潇湘电影集团, 开启了湖南电影制作的新纪元——由之前的单一制片向多样性产业化发展, 为潇湘影视集团发展成为全国七大影视集团之一奠定了基础。

影视形象是影片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一部优秀的影视剧可能会因个别形象的成功塑造而成名, 或者一个优秀的影视形象会造就新一代影视明星, 一炮而红。所以说影视形象就好比一部影视的眼睛, 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总能抓住观众的心。一个成功的电影形象就必须做到与影片背景环境、地域文化、情节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中以环境背景最为重要。法国美学家丹纳就阐述过环境对艺术的重要影响作用, 他认为, 伟大的艺术与环境是同时的, 不是偶然的结合, 也不是一群伟大的人物意外的集体结合, 或者某种无法预料的个体独创力的偶然迸发。环境本身在促成、发展、成熟、腐化、瓦解艺术的过程的同时。环境的苏醒带来或带走艺术。影视作品中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性张扬却不失柔情的女性形象

湖南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培育出了具有火辣气质的湘女。湖南与辣椒结缘只不过300多年, 但湖南人却与辣椒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以至于发展到今天, 辣椒已经成为湖南人的代表了。吃辣椒是湖南人的特色, 辣椒俨然已经成为湖南的文化特色之一。正如蒋祖烜先生所说:“湖湘文化为辣椒根系提供丰沃而深厚的土壤, 辣椒文化则为湖湘增添新的内涵。如果能把辣椒视为重要的文化因子, 并予以深厚的发掘和研究, 相信一定能够为湖湘文化增添新的光彩。”[2]辣椒不仅是湖南人饮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且辣椒中火辣辣的味道是湖南人性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活中湖南人似乎“无辣不欢”, 辣必不可少, 对于湖南人来说吃辣不但是种饮食习惯, 也是祛湿健体的必备品。在辣文化熏陶下的湘女更是具有辣椒的特性。正如宋祖英的《辣妹子》中唱到的:“辣妹子辣, 辣妹子从小不怕辣……”这种“辣”即湘妹子性格中的那种敢爱敢恨、个性火辣张扬但不失女性的柔情。

(1)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被多次搬上银幕。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爱就体现出典型的湘女情怀, 她的爱大胆直接, 像辣椒一样火辣, 但也有女性的温柔。特别是在影片《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中, 将这位湘女辣妹子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关心爱护丈夫, 但不全服从丈夫, 她有她的个性脾气, 并不会因为爱而忍着。当看到毛泽东带病跳入河中洗澡, 杨开慧气呼呼地想阻止他, 回家端出一碗药, 生气地丢在桌上:“治病治病, 有你这样治病的吗?”既是对毛泽东的关心, 也是她真实个性的流露。当回到韶山见到乡人给毛堂普家的狗送葬时, 杨开慧更是气愤不已, 那股辣劲上来, 直言不讳地批评乡人的麻木不仁。爱憎分明, 敢想敢说, 这正是辣妹子的火辣性格。跟着男儿走天下闹革命, 对人对事不含糊, 热情奔放, 这就是电影《毛泽东在安源》中塑造的杨开慧形象。热情奔放之余也有她女性柔情的一面, 特别是在影片中特写杨开慧与毛泽东母亲相处时的对话, 她亲热地抱着毛母的脖子说:“妈, 我这一辈子就是为您而生的, 还有另外一个人。”当毛母在屋内责骂毛泽东时, 杨开慧又赶紧冲进屋内说道:“妈, 您就别再责罚润之了。”这些生活场景正是体现杨开慧辣妹子对丈夫、对婆婆温柔的一面。

(2) 影片《秋收起义》中那位在大是大非面前能理性做决定的阎灵芝身上展现出的是湘女敢爱敢恨的性格。当她选择了一种信仰, 她会义无反顾地去捍卫它。当面对敌人, 哪怕是她的亲生父亲时, 也不能阻止她大义灭亲。当她的爱转为恨时, 这恨会比辣椒更呛人。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正是她对父亲的情感。但是在关键时刻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 她可以大义灭亲, 将父亲阎仲甫杀掉。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 是难以下决心的。可她阎灵芝做到了, 并不是因为她无情、忘恩;相反, 正是因为她的有情有义。她的情她的义不是自私地偏向家人, 而是大公无私地偏向党和人民。在湘女的内心既有火辣辣的爱, 也有火辣辣的恨, 这种爱憎分明促使湘女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壮志凌云的革命青年

湖南女子性格风风火火像辣椒, 那么湖南的男子就不是辣妹子般的性格。湖南汉子性格形成受到湖南地理环境的影响。湖南三面环山, 南有南岭, 东有罗霄, 西有武陵, 北面又阻于长江洞庭, 所以古代与外区域交通颇为困难, 呈现出一种半隔绝、半封闭的状态。而大凡交通不便、对外接触较少的山区居民, 性格都较为率直强悍。湖南全省五分之四为山区, 这种性格特征自然就更加突出。从湖湘文化的三个源头来看, ①湖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湖湘文化激越冲突的个性;②移民文化锻造了湖南人吃苦耐劳和拼搏奋发的精神;③四百年道家思想统治奠定了湖湘文化讲究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 [4]也说明性格与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地理环境造就了湖南汉子那种面对恶劣环境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性格。敢为人先, 敢于拼搏, 志向远大。特别是在近代苦难史中, 湖南涌现出的革命青年, 他们满怀豪情壮志, 敢为人先, 将近代革命之火点燃, 足以燎原。这些热血革命青年满怀热情投身到探索中国出路的革命洪流之中, 他们不再麻木, 不再逆来顺受, 不再忍气吞声了。

(1) 潇影集团拍摄的多部红色影片中就有展现壮志凌云的湖南汉子——桑植县的贺龙军长。虽然是来自偏远落后的湘西, 但他却有一颗壮志凌云的雄心。他从湘西带领出来的部队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 而是为解救像他一样的劳苦大众。影片中, 当贺龙得知队伍中个别战士因为军饷而动摇哗变时, 他十分气愤。他气愤地训斥战士道:“老百姓把我们叫作钢军, 可你们对得起这个称号吗!讲出个子午卯酉, 我和你们一块玩!”他心中一直很清晰地知道, 他以及他的队伍不是只为收拾一个奉系军阀、打一次胜杖, 就可以坐收赞誉和享受, 他的目标是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汪精卫为了拉拢讨好他封他为师长, 之后还唆使盐商用重金收买他。但当贺龙看清了汪精卫亲日的真面目后, 他毅然决定跟着中国共产党东征讨蒋。影片非常巧妙地安排了贺龙老家侄子在贺龙起航东征之时讲述贺龙一家老小在老家桑植被迫害的情况, 他气愤不已, 他想立刻救出家人。在贺龙身上体现出来的湘西土匪的“蛮”就不只是土匪式的蛮, 还有执着的乡土情怀。正如学者罗敏中所说:“蛮的文化特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的情怀。”[5]此时贺龙军长面对的既有家事, 也有国事, 是拉着部队跟随侄子回桑植替家人报仇, 还是从全国革命形势出发继续东征讨蒋呢?当时贺龙气愤而又心疼地抱着侄子安慰道:“我们贺家的人, 从来都是刀架在脖子上不流眼泪的。”

电影《贺龙军长》虽然拍摄时间早, 影片中没有特技或战争场面穿插, 但选取纪实的手法, 真实记录了贺龙军长的个性为人、他的胆识气魄、他的壮志凌云。使得这位手拿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湘西“土匪”军长形象深入人心;在他身上既看到了湘人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 也见识了湘人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情怀。

(2) 电影《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群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 通过自己对救国道路多方探索奋斗的故事。影片以四个红色大字作为开场, 激昂的背景音乐, 极力渲染出当时有志青年那种热情和时代大气象。影片主要是以毛泽东那一代年轻人为中心人物,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他们这群年轻人以弄潮儿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影片中这群以毛泽东为首的有志青年就好比那滔滔北去的湘江之水, 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 汇入浩瀚的历史潮流中。影片中将青年时期毛泽东等人的革命热情以及民族责任感表现得恰到好处。面对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他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坦然处之。影片中他们七八个人为了学习, 拥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内, 吃着湖南辣椒, 拉着人力车挣钱, 都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怕吃苦的精神。

三、忧国忧民的革命领袖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影视业发展迎来了春天, 全国各省都出现规模不等的制片厂, 其中通过改制存留到现在规模较大只有五大影视集团。这五大影视集团都创造出大量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从众多的影视集团拍摄的红色影视来看, 他们选取的拍摄侧重点有所不同:北京影视集团红色影视主要是展现历史的庄重感、宏大气势;八一电影厂主要是拍摄战争片为主;长春电影厂主要是以表现广大群众的“人民电影”为主;潇影集团作为中部小型影视集团, 在拍摄红色影片选材方面倾向于对领袖人物的独特内心世界的刻画, 通过记录领袖们的日常生活, 演绎他们的喜怒哀乐, 将领袖们在特殊时期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来。

(1) 电影《刘少奇的四十四天》拍摄的就是1961年在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 中央领导通过地方汇报的材料看不到群众真实生活状况的情况下, 毛泽东决定将1961年搞成个调查年。在毛泽东的安排下, 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一同从广州来到阔别四十年的湖南老家宁乡, 在宁乡开展调研活动。特别是对全省著名“一面红旗”——兴中七队开展调研。这一年花明楼的春天阴雨连绵, 刘少奇主席所要面对的情况就如同这天气一般让人压抑。当他徒步走在田埂, 走进乡亲的家中时, 他的内心异常沉重。在调研过程中, 刘少奇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在深入了解父老乡亲的生活现状后, 由集体大锅饭的生产模式引开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当他走到路边破烂陈旧的万头猪场, 看到屋内的陈设破旧不堪, 再配上伤感低沉的背景音乐, 眼前极其的艰苦条件使刘少奇触景生情。走进集体食堂, 看到乡亲父老吃饭时的表情, 他深知这是饥汉得饱饭的狼吞虎咽;走到田野遇到挖野菜的孩子;看到因饥饿难耐被吃掉的树皮时;见到“饿了肚皮吃树皮, 大家去找刘少奇”的纸条时, 他深深地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感到抱歉、自责:作为人民的主席, 却让自己的人民填不饱肚子;作为国家的领导, 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方针。自始至终他都是表情凝重, 难开笑颜, 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对群众的担忧。

影片选取的背景和色彩都是暗沉、灰蒙蒙的, 这也符合当时刘少奇主席的心情和人民群众的现状。影片通过记录刘少奇主席在宁乡四十四天的调研活动, 展现了革命领导深沉的忧民爱民亲民思想。

(2) 类似体现国家领导忧民的影片还有张今标导演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他们虽然是国家的领导人, 但也有普通人的情怀, 也是待人平易近人。影片中的毛主席得知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去世的消息, 内心极其悲痛, 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 只要是为人父母, 在痛失爱子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不伤心悲痛!他梦到死去的毛岸英时, 却被卫兵不小心吵醒了, 悲痛之余的他忍不住对卫兵大发脾气。看到卫兵因委屈而流泪, 走出去时, 他赶紧追出去, 递给卫兵手帕, 还亲自为他擦眼泪。卫兵感动说:“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在影片中类似这样的情节有很多, 这些情节就表现了毛主席对人平易近人、对普通百姓和蔼可亲的亲民形象, 也使观众更了解毛主席。最能体现毛主席关心百姓、心系百姓的是当毛主席了解到眼前这位老人家的儿子也是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时, 他极其沉痛地带领大家向这位老者儿子的遗像深深鞠躬, 在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儿子时, 却要强忍这悲痛去安慰老人家。虽然是普通百姓, 但毛主席也十分敬重他。从这里看得出身为人民的主席, 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痛苦, 将百姓摆在第一位, 关心爱护百姓。

潇影集团拍摄的众多红色影视中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大无畏、敢于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 都可以用来激励现代社会的青年人。所以说, 红色影视不仅是对峥嵘历史岁月的回忆, 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而且是将革命精神代代传承下来, 激励每一代青年人勇往直前, 担负社会责任, 努力拼搏。从众多潇影集团拍摄的影片来看, 潇影集团选取的拍摄角度都是注重细节, 强调人物感情刻画, 凸显革命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与其他电影制片厂的宏大叙事是不同的, 这也是潇影集团不断结合自身优势, 利用湖湘本土资源, 借鉴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走出的具有潇影特色的影视主体类型。

参考文献

[1]蒋祖烜.辣椒湖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16.

篇4:钟情“红色文物”20年

1982年,严帆在圩场上为单位采购水果,偶然得知苏区也曾实行过供销合作股份制,而且有个赣县老人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印有马列头像的股票凭证。严帆一听,不由得眼睛一亮,心想若能把此等票证、实物收藏到手,岂不是等于收藏了一段“有形”的历史?他当即搭车匆匆前往赣县,颇费一番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后来几经考证,证实这张由联合消费合作总社发行的、面值两角的彩色版苏区股票,果然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当时尚属首次发现。后来因为频繁的工作调动,他接触了更多的珍贵史料和文物,大大开阔了他的收藏视野。

文物收藏是一门耗资伤财的营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作支撑,依靠个人微薄的工资显然无济于事。早在1989年,严帆曾见过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瑞金县官府大印,当时因财力不济,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块稀世珍宝被文物贩子买走。他别无生财之道,只有把稿酬用于文物收藏。有时候,他也会拿出一些多余的藏品跟同行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想方设法增加“红色文物”的收藏种类。他曾用一张清代的雕花床,换取了一枚会昌县苏维埃政府的印章;用抗战时的路条交换古钱币,又用古钱币交换苏区时期的手雷、土炮、布证、银票……有不少人见他醉心于文物收藏,主动向他提供有价值的文物或信息。他收藏的一块重达150公斤的明代石雕,就是一群农民工自告奋勇义务用板车运送到他家里的。

20多年来,严帆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方式,收藏了十几个门类、约一万多件文物,另有藏书6000余册,其中大多为精品、孤品,光是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就有200多件。

篇5:红色经典电影《红岩》观后感

《红岩》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讲述了众多革命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从不畏惧的江姐;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的刘思扬;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的成瑶……

通过《红岩》,我从一个侧面感受到革命时期,先烈们的艰苦,感受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革命烈士的一种精神。

《红岩》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江姐。在我心中,江姐是完美的,从内里到外表,没有一丝污秽。她对亲人、战友爱得很深,她有如水的柔情。可柔情不是软弱,在敌人面前,她绝不低头,绝不屈膝,毅然用自己柔弱的女儿之身承担起敌人疯狂的摧残。那些残暴的刽子手在她面前,实际都比一粒灰尘还要渺小。江姐美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九岁,可是她的精神永远不会老,更不会死去,当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的那一刻,她就已获得了永生。

《红岩》里,还有一个最可爱的人,就是小萝卜头。尽管他生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光明、未来的美好向往。他那乐观的精神感染着监狱里所有的人,同时也感染了我。激励我以后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精神,勇于进取。

我要学习江姐和小萝卜头誓死保卫国家的甘愿奉献的精神;学习渣滓洞里的革命先烈的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她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学习,铭记党的教诲,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篇6:红色经典电影《红岩》观后感

是的,共产主义者的意志是钢铁的。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监狱中用双手艰难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江姐看到丈夫彭松涛政策的头颅挂在城楼上时,把刻骨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满腔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成岗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催眠术,测谎器,美国新药诚实注射剂…。。然而依然无法动摇其革命信念,他居然还在敌人审讯室里大声朗诵“我的自白书”,不禁令敌人惊慌失措。

那些逝去的共产党员们,为了人们的国泰民安,为了改革开放的胜利,失去了很多很多,有的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有的身体倍受折磨,有的甚至断送的生命。可他们无怨无悔,前赴后继的为党、为人民做着惊天动地的牺牲,为的就是换来以后人们的安宁、幸福。

篇7: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精选

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对河北西柏坡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二小的奶奶在扫荡中,被日军残忍地用火烧死。日军在扫荡期间实行了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二小的故乡龙沟村顿时成了日本鬼子的屠杀场。最后,由于八路军赶到,将这小股日军击退了。看到这,我不禁愤慨,要是八路军早一点或晚一点来,这一切就不会变成这样了。可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二小十分痛恨杀害他奶奶的日本鬼子。一次反扫荡行动中,他受张营长的命令,向西柏坡传送鬼子来扫荡的情报,与鬼子撞上了车。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带领鬼子在山里转悠,专挑难走的路,为老乡们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他把鬼子带进埋伏圈,鬼子小队长发现中计了,抽出刺刀向二小刺去。虽然八路军全歼了敌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可二小他却永远无法站起来了……

二小的故事就像一面明镜,照亮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正义和伟大;也照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和丑陋。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无法战胜的。八年的艰苦抗战是值得的,打磨了我们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精神。

篇8:红色电影观后感

在这激情四射的高中,我们逐渐走入了更加残酷的高三时期,我们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和压力,对,在这个时期,我们更需要去努力去奋斗,今天看了一步叫《建国大业》的红色电影,颇有启发,下面是我的感悟。

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毛主席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扎实教育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 观后感

冲破封建腐朽,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带领中华民族走出摸爬滚打的黑暗,迎来了千年来自由平等的第一缕曙光。近代中国历史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对中华民族的侵略都重创着中华人民的尊严,挑战者人民的底线,也激发着人们对祖国救国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的渴望,这个年代发生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故事。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而时一大批有识之士奋起反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在面对清政府无能屈就哀叹时,幸而看到的还有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年,他们青春年少却胸怀大志,何为大势所趋,何为民族所益,这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除了满腔热情与革命救国的意志外,仅有一封封绝笔家书。一场广州起义,一批烈士英魂,革命的路是曲折艰辛的,一次失败却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不断涌起的反清热潮正如林觉民不向清朝政府屈服,死前所言:当今世界列强,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才得以强盛的,中国岂能不思革命。孙文先生说过,中国积弱,在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皇室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个个都苟且偷生,蒙昧无知,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即便满腹才华,也绝不苟且与封建帝国,豪言犹当在耳: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逝者已矣,而志长存。

在硝烟与战场中,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用血肉之躯攻克的是一寸又一寸的封建枷锁。黄兴在国内领导起义,率领黄兴军与清政府抗衡;孙文在海外激起华侨同胞共同的决心,募捐款项,为国内的战事提供支持,同时远赴欧洲洽谈借款之事。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都传达了革命党人以及百姓向往自由平等的决心,用决心打破了欧洲银行利益的幻念。多方的支持,得到了国际友人的相助,这场革命终将胜利。无论最后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是否将这场革命的胜利扭曲,社会的大思潮正在蔓延,五千年的帝王专制覆灭,所抛开的一步仅仅是长辫或是一家专政,而是名族的觉醒。

在闭塞的深渊边苦苦挣扎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一场浩浩荡荡革命的洗礼之后,褪去了沉重的枷锁,辛亥革命带去的解放是没有一场变革可以比拟的,那些牺牲的志士不会被任何人所遗忘,他们的英魂长存。如孙文所言,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

《地道战》观后感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记忆最深刻的一页,这也是我国人民最后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我国人民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中也发生了许多触人心弦的战役。

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地道战》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部影片在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电影事业的繁荣,可以说是不无裨益。

要细究《地道战》青春永葆,魅力永驻的原因,我看主要还在其传统的“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取向。

首先,从它的“乐”,也就是营造其娱乐功能的因素来看,不外乎三点:一是有一个波澜迭起,引人入胜的故事。《地道战》主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英勇游击战争,这个大题材并不容易驾驭;而作为一部“教学片”,它主要的任务又是介绍地道战的方法、特点,弄不好就极易流入解说、诠释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窥全豹”的方法,从高家庄群众与黑风口据点敌人斗争的视点切入,运用传统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就为沉闷的教学找到了一个鲜活的载体,并由此而生发出动人的故事。交错其间的老村长报警,敌人乔装武工队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的安排,即我们传统戏剧中“戏眼”的运用,便使影片产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导观众思维的投入和参与,从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从村落地道到地道网络,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个提出,让观众和剧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决,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获得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大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诸如三田队长、汤司令的一些台词,鬼子进庄的音乐,影片的主题歌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熟悉和传唱。

其次是《地道战》的“教”。孔子有“诗、观、群、怨”说,中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地道战》的教育作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让观众全面学习和具体了解当年地道战的作战方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中,地道是否仍有当年的地位和作用显然值得研究);二是使今天的人们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威力,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我们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呼唤人们时时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组织群众来观看这部影片,就有其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发展也决定了某些一成不变的传统审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种“左”的思维定势的制约,像《地道战》这样严肃的战争题材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处理,淡化战争的残酷,淡化我方的惨烈牺牲和代价,对人物高大全的脸谱、程式化的表现,影响了人物的立体塑造,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些遗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老百姓有其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当今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困惑、迷惘的中国电影,如果能从自己幼稚年代产生的《地道战》等一批受到起观众钟爱的作品中,冷静地反思得失成败,认真地总结、扬弃,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

开天辟地观后感

在中国“开天辟地”象征着伟大的首创精神。他是打破一个旧的黑暗和浑沌的世界,开辟一个晴朗而纯净的天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是黑暗而又混沌的世界。在以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革命的先驱们用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开辟出一片暂新的天地。

1919年5月,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和“巴黎和会”的侮辱,在北京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中国最早觉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决心创建无产阶级的政党,虽然经历了种种艰难坎坷,终于在1921年7月的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影片真实地描绘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王尽美、邓恩铭等“一大”代表在建党历程中的革命实践,也刻画了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刘仁静等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态。虽然我们只是看了影片的上部,仍感触很深。

当时很多热血青年,纷纷上台演讲,游说各地各阶层人民,鼓励大家团结一起反抗军阀、反抗卖国的政府。这在当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带头青年的结局往往是牢狱之灾,乱棍之刑,可是影片中的北大学子各个站在抵抗政府的第一线,丝毫没有顾及自身的安危。他们奋勇崛起,抵制日货,反抗政府,鼓舞群众,虽然是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仍是满腔热血,为了中华的黎明而努力着……

毛泽东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典范,为了革命,他把自己家的房子让给别人住,自己家的田地给他人家种,自己家欠别人的钱一次性还清,别人欠他们的钱,却要一笔勾销。把自己的一家亲人都献给了革命……

喜欢这部电影源于对历史的热情,特别是1840年后的中国近代史;也是源于对1919年那一场运动之后,思潮云涌、激情澎湃的革命年代的向往;也是源于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拜。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印象中没有什么热闹非凡的庆祝场景,看了一本《“五四”九十周年祭》的书,这一年也就这么过去了。今年却不同,红歌唱遍大江南北,凡是能被动员的,只要具备基本的说唱能力,都被动员起来,包括3岁的幼儿园孩子。

其实,我倒认为“五四”的历史意义更为深远,没有“五四”的铺垫也不会有1921年的开天辟地,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五四”运动的延续和结果。不理解“五四”,也就难于理解1921。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使先进青年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着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可以说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启蒙性和开创性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中,五四运动不仅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了解了很多很多,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学的课本上、存在于老一辈的心里,它以真实的画面再现了那些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感人肺腑时而又痛心疾首的画面。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一次次的失败又重来。无数的党员倒下了,无数的党员又加入了。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奋斗着,这一种信念已然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根深蒂固。

电影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震撼却是无限的,我们深深地知道: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如今,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怎能不为之自豪?回想着那五四运动激情澎湃的一幕幕,怎能不为之骄傲?听着那似乎仍在耳边缭绕的口号声,又怎能不为之激动?

我们作为21世纪世纪的先进青年,21世纪期待我们创造新的青春辉煌。青年昭示着未来,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只要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就能乘风破浪、与时俱进!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朋友们,让我们向《开天辟地》中的革命先辈们学习、致敬吧,让我们在新的世纪,用自己的行动,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

《雷锋》观后感

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并不断的为人民服务。第七周我们观看了《雷锋》的电影,让我倍受感动,他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比如:他牺牲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去工地帮忙;捐款给灾区人民等等。他那种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值得我们歌颂。

其中有一个场景最令我感慨:在篮球比赛的时候,一场篮球比赛下来,战士们都热得汗流浃背,许多人都去买汽水来解渴,他的同事说:“雷锋,喝汽水吧,才一毛五分钱一瓶。”而雷峰却说:“喝白开水也一样解渴。”这时,想想我们自己,真是羞愧万分,我们想的就是怎样吃好、玩好,怎样让自己过得开心。不懂得勤俭节约。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学习雷锋精神。

雷锋最后因公殉职,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时时刻刻都在为别人着想,时刻为人民服务,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雷锋正好是这种精神的化身。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作为学生,在学校里,我们要认真读书,遵纪守法,这样才是对自己的负责;作为儿女,我们应该以孝为先,尊敬长辈,爱护幼小;作为同学,我们更应该团结互助,互相友爱,共创美好人生。雷锋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用平凡的小事铸就了不平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我们耳边再熟悉不过的雷锋格言了。雷锋说了这句话,并做到了,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了:在建筑工地义务劳动,给素不相识的人买车票,帮助老大娘找亲人,……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会帮助大家,却从未告诉别人他的名字。

当时雷锋一个月只有6元钱的部队补贴费,他一点一点的积攒,好不容易攒到100元钱了,他全部捐给灾区。他自己的鞋破了,舍不得买新的,在旧鞋上打补丁,补丁一个摞一个。战友问他:“你为什么不买双新鞋穿呢?这一个摞一个的补丁不咯脚吗?”他认真的回答:“鞋还能穿就行,省的钱可以去帮助别人。”

扳着指头算算,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五十年了,可雷锋精神却一直活在我们心中。现在生活中,也有像雷锋一样的大好人,无时无刻的帮助着我们。————————

篇9:红色电影观后感

“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插曲。《英雄儿女》是一部极为经典的红色电影。它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流传也甚是广泛。

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它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意外地遇到了老朋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从而获悉与自己失散了18年的女儿王芳的消息。王成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正在医院养伤时听说部队要打大仗,伤未痊愈便跑回连队请战。战斗打响了,为了坚守无名高地,部队伤亡惨重,增援部队一时又无法赶到,没过多长时间,阵地上只剩下王成一个人。王成一人坚守阵地,消灭了无数进攻的敌人,为了消灭更多的敌人,他对着报话机向首长喊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最后,在弹药用尽,敌人再次进攻时,王成抱着爆破筒跳进敌阵,壮烈牺牲。王芳知道后,十分悲痛。后来在一次演出中,王芳为了掩护一名炊事员,不幸身负重伤,被送回国内治疗。不久,王芳返回朝鲜,知道了王文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王文清鼓励王芳要做工人阶级的好女儿,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王成叔叔负伤请战,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放过一丝机会。好一个“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叔叔英勇地倒下了,为了任务,为了使命,更是为了和

平。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王芳也是好样的,她为了他人而身负重伤,回国内治疗痊愈后仍然不忘抗美援朝。他们愿意牺牲自己,换取胜利。这种无私的精神,这种无畏的精神,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王成和王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部电影中不仅体现了这一种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骨肉亲情的感人。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不应该忘记那艰苦的岁月。我们今天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团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由于片中的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的营造,影片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片中昂然一曲《英雄赞歌》,通过在故事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从而流传甚广。

电影《英雄儿女》讲述的是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要想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就一定要确定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观念,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每一秒,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同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时刻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有多忙,当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时,我们都必须停下脚步,一边注视着国旗行队礼,一边响亮地唱起国歌,虽然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但却充分地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只有爱我们的母亲祖国,为祖国献出一份力,才会茁壮成长。

篇10:红色电影观后感

——观电影《八月一日》有感

从军徽到军旗,八一这个数字成为了每一名军人心中神圣的日子。在七十余年前的八月一日,中国的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队,面对强横的敌人,革命者们终于可以抓牢枪杆子,用子弹而不是同志的尸体来面对敌人的子弹。“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构想终于有了成功实践。

在电影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以贺龙为代表的众多非共产党军官的转变。旧军队本就鱼龙混杂,并没有什么信仰上的凝聚力,大多以对最高领导的崇拜或者老乡情谊来组织军队。面对这样的情况,手里当时并没有军队的共产党人,利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加以出色的政治工作,充分发动了官兵的革命热情,使得共产党人最终获得了军队的控制权,士兵们也都有了为了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战的信念,这样的军队,与旧军队不可同日而语。从战斗力到士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另外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共产党的军官和国民党军官的不同。影片中的贺龙虽未成为共产党员,却也可以看作是革命军官的优秀代表。他可以亲自端枪上阵,可以为了手下的错误背着枪自罚跑步,可以因为士兵的转变而不计前嫌。反观国民党的军长师长们,穿着整齐地喝茶聊天,即使到了起义爆发前夜还在搓麻将,不知是该说共产党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到位还是国民党军的情报工作和警惕性实在太差。如此军队,岂有胜利之理?

篇11:红色电影观后感

100300107 高璠 10财务管理2班

两万五千里,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两万五千里,讲述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两万五千里,留给我们的是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的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为什么,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是他们心中的信念。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

观看红色电影《我的长征》,使我对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红军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特有的战争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的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电影讲述了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但他却记得父亲的一句话:跟着走。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反动头人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立刻出发解救。突发的事件把王瑞惊呆了——姐姐竹妹子就是野战医院的护士。竹妹子牺牲了。王瑞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仍毅然决然地跟着大部队行军,不怕苦不怕累。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悬崖羊肠小道,大雨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军,连长为救遇险情的王瑞落崖牺牲了。王瑞失去了敬爱的兄长。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我相信这时候的王瑞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的牺牲,这也激发了王瑞。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见到了毛泽东。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看完这部电影,这几个画面给我的感触尤为突出,而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王瑞参加红军,通过战争中的事锻炼出钢铁般精神。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王瑞一次次的失去亲人,又一次次的从伤痛中站起来,一步步的踏着前方行军道路的脚印前进。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漫漫长征路上,有多少红军倒下就有多少红军站起来,两万五千里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汗水,两万五千里的信念,直到今日,红军长征精神还是代代流传。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现在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安逸。现在学习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比不上红军的长征。我们要克服学习以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像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他们为我们创下了这样的和平年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来回报社会呢?所以,我们要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长征的伟大并不仅仅只是战略上的胜利,他们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红军从8.6万多人降到3万多人,有多少人想要坚持,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坚持。流血流汗不流泪,长征中战士们留下的眼泪也更是化作他们前行的动力。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前进,前进。一步步的向前。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努力的走下去。我们现在的困难算什么,学习生活上的不如意和红军长征比起来便是九牛一毛。年仅十五岁的小战士王瑞在长征中的突出表现使我为之震撼。想想自己已是一个二十岁的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还经常和爸爸妈妈撒娇,为了一些小事而不顺心,遇到困难有时候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认为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要面对的已经不是生活上的困难,那是生与死的搏斗,他提起的是祖国生死存亡的重任。而我现在还在为了一些小小的不顺心而愤愤不平。长大了心智应该是更加成熟,应该独立面对生活带给我的难题,一一攻破。现在的生活是这么美好,我想王瑞也一定想过着安逸的生活,他那样的岁数,应该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知识,回家吃上父母做的饭菜。而他经历的是骨肉分离,经历的是一次次的磨难。这让我肃然起敬。

正是这些肩负着伟大使命的中华儿女,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长的道路。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没有长征就没有中国后来的历史。长征中穿插着情意,当一个战士牺牲了,总要响起十送红军的曲子来,正所谓喇叭声咽,残阳如血,别有一翻忧伤的滋味。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红军之所以经历了磨难走完这两万五千里,正是因为他们有决心,有凝聚力,有信念。这也告诉我们,在班级中,大家的力气要往一起使,要把我们的班级看做我们的家,就像红军一样,把每一个战友看成自己的亲人,这样我们的班级才能更出色。红军给我们的启示太多太多,我们也要学习红军的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保证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篇12:红色电影观后感

看完《1942》,我仍沉浸在电影的灰色的基调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记得影片中的一位教父质问道:“为什们上帝总是让邪恶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上帝?”当灾难已经让教父失去信仰,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那样的年代,连平时娇生惯养的财主家的小姐最后都宁愿被卖去妓院吃顿饱饭。影片中的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深有感触。

镜头一:撤退的兵队强掳逃难的人民的财物

当我和同伴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概:“这些士兵怎么可以这样?难民们都够可怜了,怎么还强他们仅有的财物?”这个镜头不免预示了为什么蒋介石在1949败退台湾。与其说1942年是一场天灾,不如说这场天灾也离不开人祸。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民国贪污腐败泛滥,官僚主义严重。河南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重庆仍旧歌舞升平。灾难与官员没有关系,他们依然有饭吃。“省长,要是你不当省长,现在指不定在哪里挨饿呢?”剧中省长秘书对省长说道。甚至当时还有官员,趁着灾难发大财呢!我相信如果没有那位外国记者实地考察,刊登了河南大灾的实际情况,可能连后来的政府补助都没有。这些种种都暴露了当时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

篇13:红色经典观后感

暑假,闲来无趣,把《亮剑》《潜伏》又瞄了一遍。

记不清哪位哲人说过,文学的境界最终拼的是作家的思想境界,同理,红色经典的高下其实也是按思想境界来区分的。我认为,既然用“红色”来形容,那就应该将宣传党的方针路线作为主旨,即使不能成为主题,至少也应该是内容之一,最低限度也应该用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这类作品。

首先,《亮剑》收视率极高,情节非常吸引人,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是我要说《亮剑》貌似红色,其实是披着红衣藏黑心的,而且黑就黑在明明宣扬的都是反红色的货色,却偏偏让主人公有个红色的身份。比如,李云龙“有本事的吃肉,没本事就喝汤”的论调,就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人生哲学,即“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李云龙为了女人擅自出战,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又契合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而自由”的个人主义理想;李云龙抢夺友军物资装备还沾沾自喜振振有词,是封建社会“强权即真理”的翻版;李云龙随意侮辱女护士、教师、同僚,与党的“官兵平等”原则完全背道而驰。穿着共产党外衣的李云龙,所作所为却是共产党最反对的。这就是《亮剑》类红色经典的险恶之处——用红色来装潢,贩卖的全是黑货,真好比夺命的罂粟花,鲜艳的外表下是罪恶的毒草。

然而收视率却不低。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作品技巧最强。打着红旗反红旗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否则观众很容易识破。这类作品故事情节也最虚假,最不经推敲,但是它非常聪明地采取满足观众情感的办法,让观众忽略它的做作和虚假。比如兵临城下和鬼子用女人来谈判,两军对阵忽然展开起辩论赛来,比如让俘虏和鬼子决斗,结果居然是一个俘虏就把一群鬼子赶杀了。这些情节当然很虚假,但是它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要,让观众忽略了它的浮浅。

这一类作品还有一些,他们的套路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让主人公披上共产党的外衣,干共产党反对或不齿的事情。然而这类作品在技巧上下足了功夫,让观众观看时象在吸食鸦片,过瘾,舒畅,亦真亦幻,欲罢不能。

再说《潜伏》,这类作品属于红皮红心的红色经典范畴,技巧性强,收视率高,为大多数观众所欢迎。作品注重以情动人,但立意达不到真正的经典高度。就象小资手中袅袅升腾的苦咖啡,让人饮泣,却不能给人以营养和希望。

《潜伏》固然宣扬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牺牲精神,但一般观众很难区分信仰上和品格上“余则成”与“谭嗣同”有何区别,虽然一个是共产党人,一个是资产阶级先驱。因为这类作品不能表达出主人公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或者是阐述得不充分。这一点,从观众同情李崖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余则成和李崖是同一类人,只是成者为王败者寇——这就是这类作品的失败之处,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主人公品质的高贵,却看不到其背后支撑的具体理想信念,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红色经典之所谓红色,乃是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以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为宗旨,以自我牺牲精神为亮点,以植根大众为特点的作品,而不是夏瑜式的自我奋斗和个人英雄。固然《潜伏》类作品让人荡气回肠,却于现实无可作为,人们只是被主人公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不是他所追求的信仰和理想。

篇14:红色电影观后感

30日,导演陈力也带着主创团队来到奥斯卡国际影城,和观众分享《血战湘江》台前幕后的故事。真实,是记者看完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电影大部分镜头是战争场面,还原了战争的残酷,让人产生较强的代入感。陈力说,这部电影没有抠像、没有绿幕、没有电脑特效,惨烈的战争场景,全部都是真实拍摄的。

在拍摄的112天里,剧组用掉了两吨TNT炸药、80多吨汽油,所有的演员都置身在真实的炮火之中。“你们在电影里看到演员们灰头土脸的,满脸都是泥土。这不是化妆出来的,而是现场‘炸’出来的,天天像泥猴一样。他们每天拍完戏回家,都要洗上一个小时澡。我们的监视器其实离拍摄场景有挺远的距离,但就是这样,每次一拍战争的场面,我们顶上的`棚都会被掀掉。”陈力说。

和国外拍大片爱用特效不同的是,《血战湘江》里没有复制粘贴出来的士兵,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有着不一样的表情。《血战湘江》里出现的3万多人,大部分是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前辈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

陈力之前导演过《海棠依旧》《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都是不错的主旋律影视剧。这一次,是她第一次接触战争题材的电影。其实,湘江战役虽然关乎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但湘江战役的史料实在不多。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陈力为《血战湘江》做了一些艺术渲染,深挖里面的每一个伟人、小人物。她说:“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不一样了,我们要接近年轻人,就要展现那些鲜活的小人物。我们写了伟人,也写了林家父子这样的小人物,力图在枯燥的题材里,展现人性的光辉。”

主演王霙可以说是“毛主席专业户”,他已经好几次饰演毛主席。但同样是演绎一个伟人,《血战湘江》里的毛主席很不一样。“《血战湘江》里的毛主席,没有挥手、叉腰、指点江山,在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有的只是和红军共存亡。看完电影,观众会对毛主席更加崇敬、爱戴。”

30日,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湘江战役的惨烈,触摸到了真实的战争。很多人之前只在历史课本上看过湘江战役,如今终于身临其境地了解它,了解了现在的和平,有多么来之不易。

上一篇:青年马克思培训班心得下一篇:简爱二年级读书心得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