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2024-05-01

不过户的买车协议(精选8篇)

篇1: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车辆转让协议

甲方(转让方): 身份证号: 乙方(受让方):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共同遵照执行:

1、甲方将自有车辆 牌 型号 车(车号: 发动机号:

车架号:)一辆(包括其他物件有:)转让给乙方,该转让自 年 月 日起生效。

2、因转让车辆为旧机动车车辆,故双方签定协议时均对车身及发动机工作状况表示认同,乙方对该车外观及内在质量状况已充分了解。

3、双方商定该车暂不办理过户手续,当条件成熟时,需办理过户手续时,甲方应尽配合义务,过户费用由乙方承担。双方是否过户不影响本协议效力。

4、自转让生效之日前因该车引起的一切交通事故、违章罚款、养路费等行政规费等均由甲方承担;自转让生效之日后,该车的所有权及一切权益、风险等均归乙方承受,因该车引起的一切交通事故、交通违章罚款、养路费等行政规费、保险费、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等均由乙方单独承担,与甲方无任何关系。

5、车辆转让后,乙方必须按时交纳养路费、交通违章罚款等费用,如因未按时交纳而致使甲方垫付上述费用及承担罚款和诉讼费等,乙方应立即偿还甲方垫付费用及罚款、诉讼费。

6、如在该车转让后,乙方转卖该车,此后发生的一切纠纷、赔偿等事宜,均与甲方无关。

7、如双方发生争议,可起诉,按就近原则处理。

8、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

方:

签约日期:

****年**月**日

方:

签约日期:

****年**月**日

篇2: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甲方(售车方):身份证号: 乙方(购车方):身份证号:

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将自有车辆(车牌号:发动机号:车架

号)一辆卖给乙方,乙方支付给甲方价款元(大写人民

币:),车辆与价款均于本协议签定之日交付;具体协议如下,甲乙双方共同遵照执行。

1、因双方交易车辆为旧机动车车辆,故双方签定协议时均对车身及发动机工作状况表示认同,乙方对该车外观及内在质量状况已充分了解。

2、双方商定该车不办理过户手续,但该车所有权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完全归乙方。

3、本协议签定之日起,因该车引起的交通事故、交通违章、债权债务、经济纠纷等一切费用及相关损失,人员伤亡均由乙方单独承担责任;与甲方无任何关系。

4、如在该车交付乙方后,乙方转卖该车给任何人,因该车所发生的一切纠纷、赔偿等事宜,均与甲方无关。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按手印后生效。

篇3: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某县地处边境70公里处,县城定居常住人口约14000余人。因保障房、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体育设施、城市道路建设等需要,从2011年3月开始至2012年底,全县共征收拆迁800余户,涉及人口约占全县常住人口近20%。县征收办公室委托某房地产估价所(有限公司)某分所,全程参与该县房屋征收评估工作,共计完成800余户房屋测量和初步评估工作。由于征收时限较紧、面积较大、区域分散、涉及人数较多、经验不足,该县距离房地产估价所(有限公司)所在地远达数百公里,近8个小时的汽车行程,评估分支机构受到被征收人签约积极性的感染,评估报告由工作人员代替评估师签名(后经评估师追认),由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在此基础上,征收办公室与被征收人通过协议拆迁的方式,在公开公平、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前提下,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双方均履行了义务。事后,少数被征收人对评估报告的瑕疵提出质疑,甚至试图推翻补偿安置协议。因此,评估报告瑕疵对补偿安置协议效力是否产生影响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评析意见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了征收的许多环节和程序,是科学制度的总结,征收工作人员在执行时普遍感觉征收程序繁琐、周期较长。于是,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协议拆迁模式,例如成都尝试模拟拆迁、山东推行协议拆迁,都是和谐拆迁的具体表现。众所周知,协议拆迁比征收程序简化、矛盾减少、效率提高、效果显著,但是,常有人试图用征收程序衡量协议拆迁的程序,试图用协议拆迁程序的灵活性和不规范性达到推翻补偿安置协议效力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本案的分析,得出补偿安置协议效力不轻易被否定的结论。本案核心问题是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及代替评估师签字等不规范的评估报告并不影响已经签订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效力,提示征收部门,遵循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签订的补偿安置协议是难以推翻的合法有效的协议。

一、评估报告属于证据系列中的鉴定结论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征收评估报告是证明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证据材料,属于证据系列中的鉴定结论,有效的评估报告属于效力较高的优势证据,具有公信力、证明力,在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可以直接采信评估报告。不规范的评估报告属于补强证据,需要其他证据对该证据进行补充强化方可作为证据使用,在征收补偿决定作出时不宜直接采信不规范的评估报告。但是在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缔结合同的直接原因是双方当事人形成合意,评估报告是否规范以及是否具有评估报告,并不影响合同的签订。现实中的协议拆迁甚至没有评估报告,直接在补偿安置方案中规定安置标准或者货币补偿标准,这种规定一般使被征收人获得的补偿价值超出评估价值,协议拆迁才有魅力。咨询性评估、预评估或者其他不规范的评估报告也可以作为协议主体签约时的参考甚至依据。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及代评估师签字的行为虽违反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但该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并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情形,所以,并不因此影响所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法律效力。在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或者司法机关进行司法审查时,评估报告是属于优势证据还是属于补强证据,应当从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不规范的评估报告违反了规范性文件规定,属于广义的违法,合法性不饱满,并不属于实质性否定。

二、评估报告瑕疵并不影响合同效力

根据《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之间设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该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09]5号)第14条规定,《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该县征收办公室与被征收人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并未违反上述合同无效规定的任一情形,属于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

《合同法》第54条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或者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如果政府征收补偿能够使被征收房产保值升值,就不存在合同可撤销的问题。经过评估公司重新评估,补偿安置没有减少被征收人的财产价值,通过政府奖励使得被征收人的财产平均增值20%,因此,不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问题。

遵守契约是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契约的核心价值是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由于当事人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国家多层次法律位阶体系未必被当事人熟练掌握,所订立的合同难免会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情形。如果任意违法就导致合同无效,那么,交易安全就难以保障,人们为了规避风险,在交易的时候就会慎之又慎,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鉴于此,立法机关在制订《合同法》时,就考虑了限制合同无效情形即规定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才会导致合同无效。显然,不因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或者违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而影响合同的效力。

三、瑕疵可以采取补救措施

目前,理论界对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性质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民事合同;二是行政合同。评估报告瑕疵并不影响民事合同效力的理由前述已经阐述,显示了契约的稳定性,表达了维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性,最高人民法院将国有土地出让合同认定为民事合同之后,对于极其相似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也只能类推为民事协议。退一步讲,即使将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定性为行政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第58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该司法解释表达了“法安原则”的精神,即违法的行政行为如果撤销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违法尚且如此,瑕疵更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即由有资质的房地产估价所(有限公司)进行评估并由评估师亲自签名。是否影响合同的效力,关键看对价的公允性,即是否属于多赢共享、诚实信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本案通过协议拆迁完成一个城市近20%的居民的房屋拆迁,实属大动作,如果因为评估报告的瑕疵,就动摇所签订的补偿安置协议,必将产生诸多社会稳定问题。

四、追求实质法治

该县地处边境,发展与稳定息息相关。由于征收时限较紧、面积较大、区域分散、涉及人数较多、经验缺乏,该房地产估价所(有限公司)离该县数百公里,近八个小时的汽车行程,前往公司盖章需要几天的时间,评估公司分支机构受到被征收人签约积极性的感染,为了顺应民意及时签约,冒着违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的风险,尝试咨询性评估即预评估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不规范的操作虽取得了较好得社会效果,却隐藏着一定风险,对评估公司系统敲响警钟。但如果以评估报告存在瑕疵为由否定合同效力,不利于边境城市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边境安全。法律追求利益衡量,追求内在逻辑、追求实质法治,不宜用形式缺陷否定法律的实质内涵。本案中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和谐拆迁、社会稳定是法律追求的实质内涵,信访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应当维护这种实质内涵。

五、评估公司分支机构出具评估报告有待上位法评价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没有禁止评估公司分支机构出具评估报告,没有规定评估公司分支机构出具评估报告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对于民事主体根据“法不禁止皆可为”的原则,按照《公司法》第13条规定,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因征收办公室与委托的评估公司系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合同约定,征收办公室对评估公司没有行政管理权。评估公司分支机构出具不规范的评估报告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应由房地产估价所(有限公司)承担。作为企业法人的评估公司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实属难能可贵,应当得到适度宽容,不能对瑕疵吹毛求疵、小题大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作为边境小县大胆尝试协议拆迁,并在1年多时间拆迁800余户、涉及20%的城市常驻人口,实属难能可贵。房地产评估立法不应当停留在规范性文件的层面上,应当提高立法层级,制订《评估法》势在必行。

篇4: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甲方(转让方): 身份证号:

乙方(受让方):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共同遵照执行:

1、甲方将自有车辆上海大众桑塔纳牌黑色小轿车(车号: 发动机号: 车架号:)一辆(包括其他物件有:登记证、行驶证、车辆购置税证明、交强险保单)以人民币: 仟 佰元整(¥ 00.00元)转让给乙方(车辆过户费用由乙方承担),该转让协议自 年 月 日签订起生效。

2、因转让车辆为旧机动车车辆,故双方签定协议时均对车身及发动机工作状况表示认同,乙方对该车外观及内在质量状况已充分了解。

3、双方商定该车暂不办理过户手续,如今后任意一方要求办理过户手续,对方应尽配合义务,过户费用由乙方承担。双方是否过户不影响本协议效力。

4、自转让生效之日前因该车引起的一切交通事故、违章罚款等行政规费等均由甲方承担;自转让生效之日后,该车的所有权及一切权益、风险等均归乙方承受,因该车引起的一切交通事故、交通违章罚款等行政规费、保险费、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等均由乙方单独承担,与甲方无任何关系。

5、车辆转让后,乙方必须按时交纳交通违章罚款等费用,如因未按时交纳而致使甲方垫付上述费用及承担罚款和诉讼费等,乙方应立即偿还甲方垫付费用及罚款、诉讼费。

6、如在该车转让后,乙方转卖该车,此后发生的一切纠纷、赔偿等事宜,均与甲方无关。

7、如双方发生争议,可起诉,按就近原则处理。

8、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日生效。

方:

方: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签约日期: 年

篇5: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旭锋

【案情回放】

2006年,邱先生与李某结婚;2007年,邱先生与李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购买了越秀区某小区房屋一套;2009年,该房屋办妥房产证,权属人登记为李某;2010年4月16日,邱先生与李某签署《离婚协议书》,并办理了离婚登记。双方约定:邱先生与李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购买的越秀区某小区房屋一套归邱先生所有。然而,经邱先生多次催促,李某一直拒绝将房屋过户给邱先生。邱先生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按照《离婚协议书》的约定,将房产过户到邱先生名下。李某辩称,当时是在激愤的情形下在离婚协议上签的字,离婚后她进行了冷静的反思,认为离婚协议对她显失公平,要求邱先生给自己20万元的折价款再办理过户手续。【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签订的《离婚协议书》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在签订协议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离婚协议书》合法有效,双方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判决被告协助原告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篇6: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2011年3月起至2012年底,新疆某县的征收拆迁工作全部通过协议拆迁完成,共拆迁了800多户, 没有针对一户作出补偿决定,政府对征收拆迁腾出的土地没有一宗用于房地产开发,全部进行了保障房建设、安置房建设、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共涉及全县常驻人口的20% 左右,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但是,细心的被征收人苏某发现评估报告存在代替评估师签名问题,便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笔迹鉴定。鉴定机构于2013年10月16日做出鉴定结论:评估报告签字属于代替评估师签字,便因此认为评估结论错误,于2014年1月24日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撤销于2011年4月3日签订并履行的补偿安置协议。本文通过对个案分析,旨在研究总结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变更或撤销的诉讼时效以及条件,以供实务部门参考,以期对地方征收拆迁工作有所裨益。

案件评析

征收拆迁通常包含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签订协议即协议拆迁;二是通过做出补偿决定依法征收。协议拆迁只要具备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即可,无须严格的程序和条件,这也是现实中地方政府热衷于协议拆迁的原因。做出补偿决定需要严格的前置条件,比如:依法做出征收决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齐全的评估报告等。本案争议产生于协议拆迁,产生于不规范的评估报告。显然,本案的核心问题一是补偿安置协议的变更、撤销权是否丧失?二是不规范的评估报告是否必将导致协议变更或者撤销?

一、变更、撤销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1.原告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2011年4月3日,原告与被告签订了《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原告起诉时间是2014年1月24日,也就是说,原告在两年零9个月后提起了变更撤销诉讼。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系民事行为,变更撤销权自合同成立时起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原告欲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内容,必须在一年内行使请求权,否则,变更或者撤销请求权丧失。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已经远远超过一年, 因此,原告已经丧失了对《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变更或者撤销请求权。

2.原告一年的变更或者撤销请求权除斥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或延长情形。除斥期间是传统民法上的一项制度, 除斥期间规定权利存续的固定时间属于不变期间,除法律有特殊规定者外,不能中止、中断和延长。也就是说,除斥期间届满后,权利人不仅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其实体权利也归于消灭。这种时间上限制制度的价值在于,尽快消除因形成权带给当事人法律利益的不确定状态,稳定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因此,即使有原告在信访时提出过合同效力的问题甚至申请司法鉴定,也不会导致一年除斥期间的中止、中断或延长问题。

3.变更权属于撤销权的一种形式。有人认为《合同法》第54条不包含变更合同,根据《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73条规定,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据此, 《合同法》第54条的变更属于撤销的范畴,即属于部分撤销,所以,撤销权因一年不行使而消灭的规定,自应适用于合同的变更权。况且, 变更权的实现必须以部分撤销权的行使为基础。

4.撤销合同诉讼时效的法律冲突及理解。原告依据《合同法》第75条规定进行抗辩,主张鉴定机构于2013年10月16做出鉴定结论知道评估报告代签字后,才知道撤销事由。的确,《合同法》第75条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笔者认为, 该条是指合同义务尚未履行且被告未就撤销权提出抗辩的情形。事实上,本案中合同早已履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合同法》第55条关于一年除斥期间的规定。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评估报告的瑕疵并不导致《征收补偿安置 协议》变更或者撤销

1.评估报告仅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参考。征收评估报告是证明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证据材料,属于证据系列中的鉴定结论,有效的评估报告属于效力较高的优势证据,具有公信力、证明力,在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 可以直接采信评估报告。不规范的评估报告属于补强证据,需要其他证据对该证据进行补充强化方可作为证据使用,在征收补偿决定作出时不宜直接采信不规范的评估报告。但是在意思自治的前提下, 缔结合同的直接原因是双方当事人形成合意,评估报告是否规范以及是否具有评估报告,并不影响合同的签订。现实中的协议拆迁甚至没有评估报告, 直接在补偿安置方案规定安置标准或者货币补偿标准,这种规定一般使被征收人获得的补偿价值超出评估价值,协议拆迁才有魅力。咨询性评估、预评估或者其他不规范的评估报告也可以作为协议主体签约时的参考。本案中,被征收人签约积极性很高,而评估公司总公司距离评估现场长达8个小时的汽车行程,为了满足被征收人签约的要求,经政府同意, 便采取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及代评估师签字,后经总公司和评估师追认。的确,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及代评估师签字的行为虽违反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但该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并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情形,所以,并不因此影响所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法律效力。在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或者司法机关进行司法审查时,评估报告是属于优势证据还是属于补强证据,应当从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即“三性”进行审查。不规范的评估报告违反了规范性文件规定,属于广义的违法, 合法性不饱满,并不属于实质性否定。

2.遵守契约是市场主体的优秀品格。《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不久,政府运用该条例并不娴熟,评估报告不规范,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如果合同稍有瑕疵就导致合同无效、变更或者撤销,那么,交易安全就难以保障,人们为了规避风险,在交易的时候就会慎之又慎,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违背了立法者制定《合同法》的初衷。2011年4月3日,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已经生效并早已履行完毕,随意撤销、变更合同背离契约精神。

3.不存在重大误解。在本案中,原告对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性质、被征收人的身份、征收拆迁房屋和安置房屋不存在错误认识,只是对评估结论的签名和土地补偿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 代签名的瑕疵不属于重大误解,代签名之后经过评估师追认有效。原告提出土地使用权未单独进行评估也不构成撤销合同的理由,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实行房地一体化制度。因此,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包含原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和土地使用权一并被收回。同时,因为安置房也不是空中楼阁,都建立在国有土地上,所以,被征收房屋与安置房也实行房地一体化安置,可以理解为等价值打包安置。事实上,原告没有因为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造成任何损失,相反,因为征收补偿安置改善了居住环境,增加了财产价值。因此,不存在重大误解。

4. 《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不存在显失公平。原告的安置房与被征收拆迁房地产相比,不但保值而且增值。由于原告非常清楚被征收拆迁房屋的价值很低且成交机会也很少,通过征收补偿,其所得到的安置房价值比被征收拆迁房地产价值并未减少,反而升值许多,因此,不能认定为显失公平。所以,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合法有效, 不容变更。

5.被告没有采取欺诈和胁迫手段,使原告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协议。被告与原告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是在征收补偿决定做出之前签订 的,业界称之为协议拆迁,其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考虑到广大被征收群众签约积极性很高,并没有来得及做出规范的评估报告, 即评估公司所做的评估结论是预评估,也叫咨询性评估,原告将其写入《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中,只是将评估结论作为原告、被告签约的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所以,不管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结论是否存在瑕疵,甚至存在明显错误,都不影响原告被告之间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法律效力。

三、法律适用问题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办公厅2010年6月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新疆意见》)部分条款的效力。《新疆意见》第3条第(七)项规定“拆迁人应当按照最高、最佳使用原则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估价, 参照同区位、同用途、同类型新建商品房市场价格确定货币补偿金额。”从法律适用角度分析,《新疆意见》存在三个悖论:一是其上位法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该条例已经于2011年1月21日随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颁布实施而废止;二是《立法法》第8条第(六)项规定,征收制度属于法律保留事项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立法或者其授权国务院立法,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19条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三是《新疆意见》提高标准表明对被征收人有利,但是却脱离实际,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完全没有问题,建设成本相对房价而言所占比例不高,而对于一个没有商品房开发的地区来讲,建设成本占市场价90%,怎么能够滚动发展、良性拆迁!所涉案件司法审查时不予采纳该意见。

2.新疆住建厅《关于贯彻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疆住建厅意见》)部分条款的效力。《新疆住建厅意见》第3条第(六)项规定,建房超过两年的,应当认定财产权利并给予补偿。众所周知,征收拆迁区域经常遇到违法建筑处理问题,如果简单地以超过两年作为合法判断的界限,必将与《城乡规划法》相悖。违法建筑建成超过两年的,属于违法状态存续期间, 并不能转化为合法建筑,仍然应按违法建筑予以处理。不过,在征收拆迁实践中,为了和谐拆迁,可以规定在协议拆迁期限内,对违法建筑给予适当的自行拆除补助,以减轻拆违的压力。

3.原告就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代替评估师签名等违规行为,向新疆住建厅投诉,其行政执法受理通知对合同效力不产生影响。评估公司分支机构盖章及代评估师签字的行为违反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也许受到公法制裁即行政处罚,但由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并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既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规定情形,也不属于第54条规定情形。所以,并不因此影响所签订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法律效力。

4.重新评估缺乏法律依据。原告主张法院委托评估公司重新评估,由于本案起诉超过诉讼时效,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4条第(三)项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这样难以进入实体审查, 法院委托评估机构重新评估没有可能。此外,鉴于合同已经生效并得到实际履行,重新鉴定对合同也不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和稳定性。

篇7:不过户的买车协议

赵某和张某系夫妇, 共育有二女一子。赵某和丈夫张某与其子女共同居住在武汉市武昌区某小区一套100平米的住房里, 1997年张某因病去世后, 1998年年初, 赵某就将该房产以14.4万元价格出售给楼下邻居曾某。双方签订了购房协议, 曾某按协议约定交付了全部房款后, 搬进所购房屋居住, 赵某也依约将房屋权属证件交予曾某。此后, 双方一直未有异议。后赵某搬离居住地后, 曾某一直未能找到其下落, 另想到自己买的房屋二证都在自己手上, 房屋过不过户问题都不大, 于是过户的事情就一直搁置。

15年后的今天该小区被定为拆迁范围, 曾某才想起自己房屋过户的事情, 于是他千辛万苦找到赵某, 要求其配合过户, 但赵某却以其子女未同意售房为

焦点结论

本案的焦点在于涉案的房屋作为遗产没有进行分割, 该房屋究竟归谁所有?赵某与其子女作为房屋共有人, 擅自处理子女的房屋所有权利是否有法律效力?房屋购置期满15年要求过户是否过了诉讼时效?由, 拒绝配合过户。2011年4月19日, 曾某委托吴娟律师代理此案, 并将赵某和其三个子女一并诉至法院, 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履行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 并配合过户。

法院一审审理后判决支持了曾某的诉讼请求。赵某及其子女不服提起上诉, 武汉市中院开庭审理了本案, 并维持一审判决。

律师点评

案件审理过程中, 原、被告双方的争议非常大, 案件本身虽然属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但同时涉及了继承、不动产善意取得等诸多法律问题。此外, 本案从赵某将房屋卖给曾某到原告起诉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

首先, 涉案房屋是未进行分割的遗产。赵某和她的子女对房屋的共有是“共同共有”。所谓“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基于共同关心, 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权。一般来讲, “共同共有”都是根据共同关系产生, 这种共同共有关系或者是由法律直接规定, 或者由合同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共同继承的财产属于共同共有的财产, 即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以前, 两个以上的继承人对之享有继承权的遗产。在对遗产进行分割时, 共同继承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确定各自的份额。共有人按照约定管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本案中, 因赵某和她的三个子女没有对张某的遗产进行分割, 故此赵某及三个子女对张某遗留的房产享有共同共有权。

在庭审过程中, 赵某子女辩称, 自己母亲在卖房时, 未经三个子女同意, 擅自将房屋出售给曾某, 明显侵犯了三个子女的法定继承权, 赵某即便要出售也只能出售其占有的份额, 而不能出售整个房屋, 故, 应驳回曾某的诉请。对此吴娟律师在庭审时提出自己的代理观点, 虽然赵某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处分三子女的财产份额, 但赵某的行为构成了表见代理, 且曾某善意取得了涉案房屋, 曾某完全可以取得房屋的所有权。

表见代理是《合同法》第49条规定, 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 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 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 该代理行为有效。”本案中赵某的三个子女虽然没有在房屋买卖协议中签字认可, 但是在房屋买卖协议签定前, 三子女一直与赵某共同居住于诉争的房屋内, 且赵某将房屋交付曾某使用, 曾某从1998年2月入住该房屋15年之久, 三子女均未提出任何异议或主张权利, 且张某去世后诉争的房屋出售时权利登记在出售人赵某一人名下, 基于不动产的公示、公信原则, 买受人曾某有理由相信出卖人系房屋的完全权利人, 其与出卖人之间签订的买卖合同, 应认定为有效。买售人曾某已经尽到自己基本的审查义务, 而赵某的行为也构成了表见代理, 其行为是合法有效的, 虽然赵某的行为侵犯了三子女财产的合法权益, 但三子女可另行向赵某主张。

在我国物权法生效后, 善意取得制度既可以适用于动产, 又可以适用于不动产。这是我国对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一个重大修订。也就是说本案中涉案的房屋虽然是属于不动产, 但依然使用善意取得。所谓善意取得是指无处分权的占有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让与第三人时, 受让人因善意而依法取得该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制度。

一般来讲, 善意取得应具备下列要件:一是标的物为依法可流通的不动产或动产;二是让与人对所让与的不动产或动产无处分权。善意取得, 以让与人无权让与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为前提条件;三是受让人以合理价格受让。我国物权法规定, 善意取得的受让不但要求是有偿的, 还要求是以合理价格受让;四是受让人在受让时必须是善意的;五是财产已完成登记或交付。

本案中曾某受让房屋是基于善意的。本案中, 涉案房屋在原告赵某之夫张某去世后虽未进行分割继承, 但作为张某的妻子赵某与原告曾某就涉案房屋的买卖达成一致, 并已履行完毕, 并不违背当地风俗, 且在以后长达近15年的时间里, 原、被告双方一直未有异议。此外, 曾某当时购买房屋的价格为1200元每平米, 根据当时市场的行情标准是合理的。另一个理由主要是出于保护市场交易的安全。本案中, 因近年来很多地方旧城改造拆迁, 加之房价逐年攀升, 房屋单价翻了快十番, 于是买卖双方容易发生矛盾, 如果确认未过户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 显然不利于市场交易安全, 而且有悖于民法的最大诚信原则。基于上述两个理由, 法院依法支持了原告代理律师吴娟的观点。

篇8:车辆未过户费用谁承担

2008年3月份, 耿某与缪某签订了一份车辆买卖协议, 双方约定:缪某购买耿某的“时风牌”拖拉机1辆;商定车价款为5 000元;车辆交付后由缪某承担该车的运转费用。协议签定后, 耿某于2008年3月份将该车交给缪某占有使用, 缪某亦向耿某交付了5 000元车款, 但该车未过户, 其户仍为耿某。但自2007年9月份以来, 耿某一直没有向有关部门缴纳该车的养路费。2008年3月, 某某县交通局以该车的注册户主耿某为申请执行人, 对该车的养路费向某某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耿某为此交纳了该车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的养路费1 036元和执行费130元。为此, 耿某将缪某诉至某某县人民法院, 要求其承担上述费用。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 认为原被告双方应履行车辆的过户手续。因为, 车辆交付是买卖双方履行买卖合同的行为, 占有车辆一方未交纳有关车辆规费, 不是引发买卖合同无效或撤销的理由, 更不是引发返还合同标的物的理由, 双方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车辆未过户仅是欠缺合同履行后的行政法规上的形式要件, 需合同双方继续补充即可。

我国物权变动的一般原则是, 不动产以登记为移转, 动产以交付为移转, 对于需经登记过户的车辆、航空器等特殊动产, 物权变动采取登记对抗主义, 没有登记过户, 不能对抗已登记取得车辆产权的第三人, 但合同在当事人之间是有效的。本案原被告双方签定的车辆买卖协议不违反有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且系双方自愿, 故应认定为合法有效。车辆交付后, 如不存在第三人主张权利问题, 笔者认为是发生了所有权转移。在审判实践中, 机动车行驶证上的登记车主, 一般是作为参照机动车所有权人的依据, 但并不能以此否认行驶证上的登记车主就是真正所有权人。笔者认为, 农机部门办理的机动车登记, 是准予或不准予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登记, 它与不动产 (如房屋或土地) 登记的性质是不同的, 现行的机动车登记仅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在机动车登记车主与实际出资人不一致时, 应如何认定机动车所有权人呢?笔者认为应以实际出资人作为确定机动车所有权的依据, 而不应以农机部门的机动车登记作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志, 其依据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25日《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和2000年11月21日《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本案中, 原告向被告交付车辆, 被告向原告交付车款的行为, 系双方履行该车辆买卖协议的行为, 该车辆交付后, 虽未办理过户手续, 但该过户手续是我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形式要件, 对该要件的欠缺有待于双方当事人在今后进一步补足, 并不影响该买卖合同的履行, 也不影响该买卖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八条“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标的物。约定交付期间的, 出卖人可以在该交付期间内的任何时间交付。”的规定, 可见合同履行与合同无效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该车辆交付给被告占有使用后, 该车的风险也随之转移与被告, 该车也完全在被告的管理控制下, 除非买卖双方另有约定, 此时该车的相关规费应由买车方交纳。而本案买卖协议约定由被告承担该车的有关规费, 所以被告应该按照买卖协议的约定履行车辆交付后相关规费的交纳问题。被告未交纳有关规费, 是其未履行合同的约定, 是一种违约行为, 所以原告对被告的违约行为应提起违约之诉, 同时也是符合民法理论中关于合同的相对稳定性原理的, 除非是合同双方对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在保留等问题上作出特别约定。

上一篇:教师实习单位的意见评语下一篇:曲寨社会实践报告总结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