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2024-04-30

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精选6篇)

篇1: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劳山乡人民政府)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产业化为总揽,以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好“新农村建设”工程,把我镇建设成为拥有一定资源型工业的,优质农业、园艺和林业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瓦子街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之

一、瓦子街最适人居环境地之一的服务型乡镇。

二、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县同类镇前列,群众生活水平、质量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实现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万元(按当年常住人口测算),比2010年翻两番。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水平

总人数2100多口,其中城镇人口(指居住在本镇的集

镇人口)500多口,农民人数1600口(本镇现有人口0.21万)按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测算,到2020年人口为 1

3000口,转移到镇外城镇居住500多口),城镇化水平达40%(2010年城镇化率为15%)。

四、工作重点

(一)实现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8%,建成瓦子街第一“氧 吧”镇,重要水源保护地之一;

(二)建成一个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园;

(三)完善全镇道路网络、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体系、园地整治、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全镇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硬件”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全镇社会保障体系,建好农村五保家园;

五、保障措施

1.认真做好全镇统筹发展规划,并做到自始至终贯彻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黄龙县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全面、认真地制订好劳山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规划,要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集镇村落建设、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的一整套建设发展方案,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镇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使这个

规划所列举的工作内容,不因领导的变化而随意变化,始终如一的贯彻实施,确保目标的实现。

我镇抓住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机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1.6万亩,争取今后再实现退耕还林2万亩(种植玉米5212亩,),退耕还林地达2万亩,使镇森林覆盖率达98%。

2.认真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使之成为农业向集约

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突破口。我们要抓住我县成为黄龙县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的大好机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围绕农业发展的“四一”工程建设目标,制定好土地流转方案,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程序。用2—3年时间,流转土地3000—5000亩,引进、培育业主,建成10个规模玉米生产园(场),并以此来辐射带动全镇的玉米基地建设。现代农业设施、设备,采用现代科技,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率,提高产品优质率和经济效益。为加快我镇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瓦子街列

为县玉米发展重点建设区域,离高速最近,又远离工矿区,山青水秀,最适宜建设食品加工贸易基地。我镇将利用自身优势建设瓦子街玉米产业加工、地点选在新村,加工水源将采用无污染地下河。4.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产量的质量档次和效益。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以沼气项目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作燃料,沼液、沼渣作肥料,使广大

群众都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有机肥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和化肥农药污染,既美化、优化了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又能使农业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用5—8年时间使全镇80%以上农户使用沼气,推进“一池五改”。

(三)以改善全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建成以县、镇公路为骨架的农村道路交

通网络体系。实现村村社社通水泥(油)路,主要村落之间通水泥人行便道,规模农(园艺)场内通机耕道,镇村属公路实现三级路面标准,社级公路实现四级路面标准。人行便道宽度在2米以上,机耕道2.5米以上。2012—2012年完成所有的到社公路建设,完成100%的主要村落至公路的便道建设,20%的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便道建设。

2.人饮工程建设:投入100万元改建场镇自来水厂。

解决全镇人饮及企业发展用水。投入100万元在安全村新建自来水工厂,解决人饮问题。自来水改建在2012年前完成。

(五)以提高集镇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促进商贸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场镇建设。一是增加场镇建设用地20公顷,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区20万平方米,商贸区5万平方米,工业区(加工区)5万平方米。吸纳0.3—0.4万人进入场镇居住、务工、经商、置业。二是建成镇

文化中心、休息娱乐中心、健身体育中心、车站等公益服务场所,完善场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六)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好贫困人群的扶持工作。

(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抓好劳务经济工作,努力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实现外出务工人口1000人,转移至镇外城市居住人口500人。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本领;三是做好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帮扶工作,促进他们回乡发展农业、工业企业;四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转移工作,落实各项补偿政策,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八)以加快发展为目标,积极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争取外界的帮扶和投入。

(九)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发展。一是要把各项发展目标细化成具体任务。将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头上;二是要制定工作责任制,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三是要制定各种激励和惩罚措施,把对干部的提拔任用以及福利与工作的完成情况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四是

各级领导要加强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上,用在实实在在干事业上。

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篇2: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劳山乡201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

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

各村(居)、镇直各单位:

为确保“五一”期间安全稳定,切实做好全镇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市安全生产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镇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健全完善“五一”期间安全事故的预测、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预案,切实加强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要安排专人昼夜值班,领导同志要在岗带班,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确保信息通畅,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必须立即组织力量妥善处理并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

(二)、开展统一执法行动,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加大交通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集中公安、安监、农机等执法力量,统一开展道路安全执法行动,尤其要加强对客运行业的执法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类交通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对公路运营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监管,严把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驾驶员和押运员从业资格关,严禁“三无车”、农用车违法载人。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众聚集场所安全

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搞好各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公安机关要做好大型公众聚集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妥善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合理疏导群众,严防拥堵、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电器设备、线路是否完好和安全正常运转,消防设施摆放是否到位、是否在有效期内、能否正常使用,防火应急预案是否切实可行。对不具备安全条件、违章经营、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要坚决予以停业整顿或关闭。

(四)、狠抓矿山安全生产监管,遏制矿山安全事故

1.煤矿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防范措施,严禁“三超”和突击生产,及时更换陈旧失效的风机、继电器、自救器等影响安全的设备设施,确保质量良好。节后煤矿已经复工,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煤矿负责人井下带班作业制度,确保每个班次作业都有一名矿领导。

2.狠抓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管,引导和督促企业落实防范措施。非煤矿山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发生高处坠落、放炮伤人、矿山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五)、深入开展“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

1.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要求,由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分管领导牵头,对全镇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督查,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隐患单位要派驻现场督导组严防死守。

2.其他各行各业也要针对工作实际,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劳山乡人民政府

篇3: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2003年以来, 为了破解二元体制瓶颈, 成都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探索出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金色大道。成都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型的内陆城市, 城乡二元分割一直是困扰成都发展的瓶颈, 成都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大, 但成都农村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差距就很大。成都六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 一个根本原因在于, 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 成都就把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所说, 体制机制的建立比具体政策措施更管用, 更具有根本性。

一、统筹城乡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

成都市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龙头, 不断改革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着力完善“全域成都”规划, 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管理,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一开始, 成都就将“城市规划”变革为“城乡规划”, 即城乡一盘棋, 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范畴, 一张蓝图绘到底, 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规划实施管理模式, 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由于过去的规划管理模式将大量的管理精力投入在项目审批上, 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规划实施管理的转向, 即从单纯城市规划管理转向城乡规划管理;从单纯的项目管理转向区域空间管理, 加强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控制;从单纯管理转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审批、属地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 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规划实施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平台前置”的管理运行机制。

围绕城乡统筹工作, 按照城乡规划一盘棋的思路, 实现城乡统筹审批机制再造。第一, 在中心城范围实行了以提高审批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统一管理、分段办理、限时办结”审批程序。第二, 按照“抓两头放中间”、“重心下移”原则, 在中心城实行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属地管理程序。第三, 按照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统一受理和集中办理的要求, 优化审批流程, 加大属地管理后的审批统筹力度, 成立内设机构管理行政审批工作。第四, 推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改革制度, 加大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 通过并联审批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优化投资环境, 推进城乡统筹;攻克难点, 加强农村地区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管理的重点是规划许可证制度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落实。多年来, 成都市规划管理审批系统已基本建立了一套集中统一、较为规范有效的审批机制、审批标准和审批程序。随着城乡统筹建设的工作推进, 在城乡规划编制满覆盖完成后的实施管理中, 既有的审批体系和程序受到了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 按规划实施的许可管理“管什么”、“如何管”成为需要研究和破解的主要问题。结合贯彻《城乡规划法》, 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 明确了“规划既要管住, 又要依法行政”的工作思路。

二、统筹城乡产业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

在“全域成都”理念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初步建立起了城乡三次产业互补互动的发展机制,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例如安德镇三化联动, 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除此之外, 成都始终坚持“三个集中”的发展原则, 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 是城镇化发展必然要求, 是解决成都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的根本策略。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实验区———大面镇龙华社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龙华实践的做法是把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居住, 置换出的土地向规模集中, 有利于土地流转, 而集中居住的农民形成了新型社区。工业向园区的集中, 有利于城乡产业的集中发展, 保证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是成都市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本条件。“三个集中”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验, 其灵魂实质在于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更有利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共享,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坚持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 调整城乡产业布局,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使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相统一, 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

建立异地招商补偿机制, 全面实施全市工业布局规划, 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项目承载能力。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 吸引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 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坚持以聚为主, 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 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 促进农民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成都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 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想,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 成都正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统筹城乡市场体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 既要发挥政府的力量, 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在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对农民建立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的基础上, 成都2008年开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 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和颁证, 并在市、县、镇都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建立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四川大学教授蒋永穆说, 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 从本质上说, 就是创新土地制度, 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强化产业基础,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农民身份、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的一项系统工程。

2008年1月1日, 成都市委出台“第一号文件”。这份名为《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 (试行) 》的文件, 把改革的重点锁定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推动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开展农村房屋产权使用权流转试点等目标, 这份旨在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创造条件的文件, 把农村市场化改革推入“深水区”, 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的本质是资产可交易, 核心是可流转。关键和难点是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 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 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流转试点;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成都建立了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的机制, 实施了网络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 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村 (社区) 垃圾集中处置、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100%。始终坚持落实“四性”要求, 努力塑造新型乡村形态。5.12地震后, 成都市在灾后重建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又好又快地推进灾后重建, 并提出农村安置点的规划要结合长远发展, 统筹规划生产生活设施, 突出产业支撑, 充分体现发展性;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民风民俗, 在建筑形态、环境、材质、色彩等方面塑造各自特色, 务求多样性;坚持“显山亮水”, 保护自然生态、地形和林盘等, 注重与环境的相融性;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实现共享性。全市按照“四性”工作原则, 扎实快速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 完成了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取得了2009年的辉煌业绩。

五、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改革目标。成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 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 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8年开始的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 是把公共服务延伸到村, 真正还权于民的又一举措。市县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已经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这在全国属首例。以农民生产生活及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对从农村转移入城的新居民和失地农民, 妥善解决居住、就业、社保等方面的问题, 加快身份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实现安居乐业。对仍居住在农村的农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社保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 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六、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

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是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解决“三农”顽症、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关键问题。

过去, 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立和政策制定没有放在城乡统筹的层面上, 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城乡分割, 导致城乡二元格局更加分化, 城乡差距加大, 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拉大, 形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

2004年8月, 成都开始将过去城乡“分而治之”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整合。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 先后对30多个部门进行了职能整合和归并, 建立起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 使这场改革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推动, 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为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篇4: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然而,在新一轮的客源市场竞争中,随着惠东、龙门、博罗等周边兄弟县区的异军突起,惠城旅游业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都遭遇了瓶颈,要重新赢回客源市场的认同尚需付出加倍的努力。为此,惠城有必要为自己制定新的旅游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冲破现存的旅游发展困境,还能通过打造新产品、推出新形象、争取新客源,一举抓住机遇,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重树惠城旅游威望。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呈现了相应的变化。

困境“突围”的战略思路

基于以上背景,惠城区旅游局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担了《惠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的制定。项目于2011年2月启动,于2011年12月19日顺利通过终期评审。

在这份规划中,根据惠城区旅游发展现状,针对如何走出困境,我们排查出了几个关键节点: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与挤压情境下,正确认识惠城区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困难,寻找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何发挥中心城区的增长极作用,整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等高质量旅游资源,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进而带动惠城区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如何深入挖掘和整合惠城区北部旅游资源,将其打造成为新贵产品,并通过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惠城区旅游竞争力。

如何适应区域旅游市场由观光型向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旅游方式转变,将惠城区建设成为目的地型旅游地,防止旅游过境化。

如何调整旅游业的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增加政府财政与企业收入的同时,通过社会经济调控措施,提高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分享旅游福利。

从这几个方面突破,应是破解惠城区旅游发展困局的重中之重。

从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需求趋势判断,惠城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尤其是城市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具有比较优势,而大众观光旅游的特点和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有关部门将惠城区的战略思路确定为:中心城区整体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令其个性鲜明且具浓郁小资情调;北部片区重点烘托原始生态氛围,尽量减少过度的人工痕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及户外运动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惠城区旅游的主攻方向,应当着力在区域市场中构建惠城休闲度假旅游的目的地形象。由于珠三角的城市面貌目前大多过于现代化,历史遗存不多,并且只能在城市中占据一个小角落(如广州、深圳等),纵使独具特色,也难以形成整体氛围。反观惠城,城市中心区尺度不大,西湖、东江、西枝江、红花湖、高榜山、商业街等结合得很紧凑,城市景观并不像有些传统城市那样流于陈旧,而是活力十足,城市特色易于打造与表达。

生态休闲及户外运动可依托北部片区的横沥镇和芦洲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近中期内惠城区北部应以具有凸显优势的“康体+休闲度假”的产品形式启动乡村旅游市场,在珠三角区域中形成亮点。树立惠城区的生态休闲及户外运动的旅游形象,以其后发优势,带动整个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生态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型。

中心城区:打造城市旅游

结合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凸显其“东江明珠、闲适惠城”的旅游形象,意在营造山水交融的休闲城市,最终形成“一心六点,一链三带三组团”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其中,“一心”的规划要点包括:

重点打造以旅游休闲体验为主的“十字型”骨架,突出“闲生活”主题 五四路、国庆路和中山西路、中山东路构成的“十字形”架构是惠城老城区发展比较成熟的商业街,但目前除了五四路和国庆路专门开辟为步行街外,其他路段都是人车混行,环境欠佳。可将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与五四路、国庆路连通作为步行街,并经过东新桥与水东路合并成一个连续的景观序列。该步行区域要突出休闲活动的多样性,除了现有单一的购物之外,还应该加入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等以“闲生活”为特色的活动。

复原金带街周边传统街巷风貌,形成“鱼骨型”肌理,突出“慢生活”主题 金带街周边街巷是惠城区传统老街巷的代表,街巷的空间格局和肌理都保存较好。建议以金带街为骨干,复原其周边的街巷格局,包括叮咚巷、文兴街、金带六巷、高营房等灰墙深巷的传统风貌。把保存较好的黄氏书室、杨起元故居、余道元故居等传统建筑作为街巷的重要节点和民居样板房,其他民居则按照明清时期的风貌进行修缮。与“十字形”骨架的“闲生活”不同,该街巷区域重点突出“慢生活”的氛围,可以选择部分民居开发为文化书店、书画展室、家庭旅馆和咖啡茶室,形成集文物保护、民俗风情展示和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具有惠城传统街巷肌理的历史街区,处处体现出市井休闲文化的随意和舒适。

整治丽日广场周边环境,突出“新生活”主题 丽日广场位于环城西路,与步行街相邻,是以零售品牌服饰、电器百货等为主的现代化综合型购物中心,是惠城区市民最重要的购物场所之一。该购物区应突出“新生活”主题,在建筑立面和周边环境设计上突出现代感,对目前杂乱的广告牌进行统一规划,对被停车空间严重挤压的入口空间进行重点规划,通过花坛、绿地、小品等进行界定,突出现代、简洁、时尚的“新生活”特征。

水东街延伸“十字型”骨架,突出“水生活”主题 桥东区是惠州市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而水东街则是整个桥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精髓。以“十字型”为骨架的商业步行街应通过东新桥一直延伸至水东街,这里的规划以“桥东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依据,以老街、码头和东江文化为核心,结合合江楼广场,对沿街的古骑楼、竹筒楼、老院落等建筑进行修缮。西段主要布置餐饮、休闲、客栈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东段则是复原之后的民居建筑,以商住混合为主,是惠城市井生活的重现,可以给游客提供老城传统生活的观光体验。

nlc202309031922

北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如果说游客在中心城区享受的是精致优雅的都市格调,那么在北部地区感受到的,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景观。

其中,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是重点打造的旅游产品之一。以户外运动休闲为开发思路,重点打造一个以休闲漂流为产品支撑、以赛事节庆为营销渠道和以绿道系统为基础服务配套的户外运动休闲产品体系,满足当地居民及户外运动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

此外,乡村民宿体验旅游产品也是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其规划思路为:以惠城区北部片区,尤其是东江、下岚河、秋香江三大河段两岸完整良好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特色民居为基础,整合周边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发展民宿旅游。将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游客有机会接触当地人,体验农林牧渔生产、生活、生态活动,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乡村民宿旅游的运作,提倡利用G+V+I+F的运作模式,即包括政府G(government)、村集体V(village)、投资商I(investors)、农户F(farmers)的运作模式。其中,政府应该对交通道路、上下水管网、水利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贴,对村落规划、技术辅导予以支持,对市场启动、宣传推广、前期消费带动给予直接的扶持。村集体经济是系统科学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的关键,应该选择集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村落进行乡村民宿试点建设,这样才能较好地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型的旅游项目,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结构。投资商是民宿旅游建设的外来动力,应尽量吸引外来投资人,建设独立的旅游项目,比如生态餐厅、景区项目、山水酒吧、水乡歌舞或地方戏剧展演等,成为带动民宿旅游体验的重点。农户是乡村民宿旅游的主体,既是受益人,也是投资人。农户投资新民居建设(家庭旅馆)、投资餐饮(农家乐)、投资经济作物(花卉、果林等)等,是打造民宿旅游体验最为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城乡统筹发展是惠城区旅游产业最为适宜的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对惠城区北部片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集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土地价值、吸引目标市场、推动衍生产业发展、多元文化互动,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正是惠城区旅游困境突出重围的制胜关键。

(保继刚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罗秋菊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副教授、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

篇5: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情 况 汇 报

县人大:

根据县人大统一安排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予以专项调查工作,现就我乡人大组织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1、乡立成了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由乡政府主要负责人为主任,城建、土管、房产等为组成单位,常集中办公。

2、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延伸至村、组、户。村(社区)由村主任(社区主任)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协管员。组(社区党小组)由管水员(党小组长)担任信息员,户以重点帮扶对象为典型,实行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1、有规划

我乡于2008至2009年间,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市、县有关规划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冤魂成了《公安县章田寺乡总体规划(2009-2020)》、《公安县章田寺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乡16个村的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全面实施。

2、有规章

我乡早在2009年就以政府名义签发了章政办发[2009]57号《章田寺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章田寺乡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又于2011年签发章办发[2011]32号《中共章田寺乡委员会办公室 章田寺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章田寺乡创建文明卫生集镇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3、有规定

自2010年来,我乡连续3年与16个村及二个居委会签定了《章田寺乡村庄规划凤管理责任书》和《章田寺乡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责任书》。协管员有《协管员手册》,信息员有每周汇报制度。

(三)建立健全了以点带面,全面开燕尾服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乡早在2007年就以双仁村为试点,创建双星小区,集文、体、卫、商、住为一债权,去年再次以集中居住为模式,建立多层居住小区,现已形成规模。

在双仁村的带动下,有条件的村如杉木桥、联台、达仁、金红、公兴以有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还有长春、南阳、接丰、罗家等村正在规划和筹建中。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规划不完整。

我乡三个规划(乡总规、村总规、土地利用总规)都只有总规,而缺乏详规,操作起来无目标,建议迅速组织编制三个详规以及控制性详规。

(二)规划不协调。

镇与村总规,镇、村总规与土地利用总规不一致,不协调,操作起来互相矛盾。建议镇、村、土地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达到协调统一,具有可操作性。

(三)规划难实施

规划难实施集中表现在农村。关键在土地,村庄总规和土地总规都有了,而就是没有土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出发点是集中居住、节约土地。而集约土地是全乡各村的最大难点,无计可施,而造成原址建房现象,建议政府应当出台切实可性政府,让各村在集约土地方面有法可依。

(四)资源未共享

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流失上。国有土地未盘活,集体土地形成村、组、户对手交易,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管理失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建议严格加强土地和规划管理,坚持打击对手交易和非法买卖的行为,严肃查处责任人。

(五)设施难配套

有好的规划,没有雄厚资金,也就难以把基础设施配套上来,我乡包括两个集镇在内是一个共性问题,向上要、向外讨、向内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办法。建议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盘活国有和集体土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集体和私有经济,改善人居环境。

公安县章田寺乡人大联络处

篇6: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和丰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苏州、杭州、宁波、上海5市在统筹城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外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作氛围浓。7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上上下下形成了思统筹、谋统筹、抓统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为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市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规划起点高。各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设计先行,把市域内的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

三是运作方式活。在切实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各地通过财政资金捆绑使用,土地收益返还,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经验集中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用活土地政策,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三个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大。各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金额22.9亿元。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9月18日正式揭牌,首日即推出140宗挂牌项目,交易金额达3.5亿元。各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加快了农村要素资源的价值显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杭州、苏州、宁波、上海等市把集体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量化到人,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苏州到底已累计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农业专业等三大合作组织2512个,持股农户达到80%,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平均达到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各地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三、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相关文章:

劳山道士 教案教学设计04-26

《劳山道士》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4-20

乡城县然乌乡中心校教师工作周转房建设工程建议书04-17

上一篇:小班感统训练教案下一篇:表达心情豁达的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