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

2024-04-07

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精选14篇)

篇1: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决议(决定)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决定)事项如下: 1.同意公司解散;

2.一致同意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简易注销。

篇2: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

会议时间:2013年5月 15日

会议地点:本公司办公室

会议性质:股东会议

参加会议人员:股东:XXX,XXX。

会议议题:协商表决本公司增资注册事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本次股东会:经协商,一致通过如下决议:

1、股东 XXX,认缴注册资本 XX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XX %;实缴注册资本 XX万元人民币。

2、股东 XXX,认缴注册资本XX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XX %;实缴注册资本XX万元人民币。

3、公司法人由XXX担任。

同意就上述变更事项修改公司章程相关条款。

股东签字: XXX,XX

XX XX XX有限公司

篇3: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

股东会由公司股东组成, 是公司的权力机关。作为法理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公司也是法律所拟制的法人, 公司的意思、决定需对外表达时, 就需要借助自然人所组成的集合体得以实现, 其形成或表现形式为公司决议。股东大会一经做出决议, 即形成了公司的决议, 代表了公司的意志, 对全体股东、公司法人或经营者、管理者具有同等的法律约束力。所以, 无论是股东大会所作决议的内容还是决议产生的程序, 都有其严格的法律规定, 一旦违反或违背这些法律规定, 股东大会的决议即产生了瑕疵。

从内容和程序是否违规上来看, 股东大会的决议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股东大会决议的狭义瑕疵是指形成决议的程序和通过的内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而广义瑕疵是指决议形成的程序和通过的内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自定的规章制度。

从以上的定义不难看出, 股东大会决议的狭义瑕疵和广义瑕疵的区别集中在是否违反公司自定的规章制度上, 也就是公司章程。作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 公司章程无论对全体股东来说, 还是对公司运营来说, 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是公司和股东大会维持下去的基本保障。因此, 股东大会的任何决议都不能违反这一章程。从这一点来讲, 股东大会的广义瑕疵理论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公司法》即采纳了这一概念解释, 并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凡决议通过的内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法规的, 无论董事会决议还是股东大会决议, 一律无效。而会议表决的程序、召集方式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同时其决议通过的内容也违反了公司自定的章程, 无论是董事会的决议还是股东大会的决议, 股东都有权向法院提出撤销的请求, 只要不超过决议执行之日起的六十日即可。

二、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的方式

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瑕疵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救济, 根据其使用的方式可分为诉讼与非诉讼两种。诉讼救济方式, 顾名思义, 就是采用诉讼的形式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决议或确认其无效性。而非诉讼救济则是通过撤回、追认或治愈等形式解除股东大会的决议。

(一)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非诉讼救济

1.程序瑕疵因全体股东同意而得以治愈

一些国家早期的公司法中认为, 股东大会的决议因形成的程序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并予以撤销的, 该撤销事由可在不经由全体股东同意的前提下治愈。许多学者主张全体股东出席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应视为有效。其理由是:公司股东大会召开程序的宗旨是保障每位股东的利益, 充分表达每位股东的意思、意志, 当全体股东出席股东大会并在持股占多数的股东同意的情况下产生了决议, 也就说明该决议表达了股东的真实意志, 未受侵害, 尽管该决议存在程序上有瑕疵也应予以治愈。

2.可撤销的股东会决议因被追认而得以治愈

股东大会的决议因遵照法律法规执行, 属法律行为, 那么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同样可执行民法中追认的相关法规, 即由公司采取主动追认可撤销的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合法化的新决议终结针对之前不合法决议在效力上的分歧, 将之前因实施有瑕疵之决议而导致公司在法律法规等关系上出现的波动或损失降到最低。公司依法律程序对股东大会之决议进行追认, 既展示了股东高度自治的原则, 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股票的交易安全和公司运营效率。

(二)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诉讼救济

在股东大会瑕疵决议的两种救济方式中, 占主要地位的是诉讼救济。这种方式是在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内容或实施程序上出现瑕疵的时候, 利害关系人对该决议的法律效力存在异议, 故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请求, 或是请求法院宣告其法律效力无效。这种救济方式对保护股东权益非常有效, 尤其对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起着关键性作用。

当前, 我国适用于诉讼救济方式的相关法律中, 使用效率最高的当数《公司法》, 相关规定的诉讼救济方式有四种:

1.单一法

单一法是指对股东会决议瑕疵的效力所形成的后果在程度上不予区分轻重, 无论是实施程序还是通过的内容, 只要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 都属于存在瑕疵的决议, 最终结果都是宣判其决议属于无效。这种方式虽然定性是较容易, 但对于瑕疵决议的后果无论程度轻重一以论之, 统统宣告决议无效, 这种方式会影响交易关系的稳定。荷兰采用“单一法”。

2.二分法

考虑到单一法的弊端, 一部分国家地区在相关学说或立法上已经做出区分, 主张按瑕疵决议形成的不同效力后果, 在程度和内容两方面做以区分。程序瑕疵即股东大会的决议实施的程序中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构成了撤销决议的原因;内容瑕疵是指股东大会的决议因通过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构成了无效决议的原因。这种方式即“二分法”这种方式构成的逻辑是在严格区分程序和内容两种决议瑕疵所形成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中程序瑕疵是撤销决议的成因, 而内容瑕疵构成决议无效的原因。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二分法”。

3.三分法

三分法因提出了决议不成立的观点, 是对二分法的完善和补充, 即对股东大会存在瑕疵的决议所形成的法律效力采取三种区分方式:无效决议、可撤销决议、不成立决议。从表面上看, 这种方式是对二分法的进一步细分, 决议不成立是对二分法中瑕疵决议的补充, 但若将其从二分法中剥离开来, 本质上是对股东大会决议的全新认识和理解。这种方式构成逻辑的前提是视股东大会的决议行为看作法律行为, 这样决议就存在成立和生效两种不同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决议成立才具有研究价值。日本采用“三分法”。

4.四分法

四分法因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更决议的新类型, 是对三分法的完善和补充。变更决议与可撤销决议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下, 权利人有两种选择:其一, 通过提起撤销诉讼的方式, 请求法院对存在瑕疵的决议予以撤销;其二, 通过提起变更诉讼的方式, 请求法院对存在瑕疵的决议内容做出变更。很显然, 第二种方式更大限度地保护了权利人的权益。采用四分法方式, 是对变更决议的推动和发展, 不仅丰富了股东大会的决议性质, 使其更具法律行为, 也推论出了决议不成立的理论学说。但“四分法”规定了“变更决议”, 这会造成法院干预公司经营事务的状况, 不利于公司发展和民主自治。目前, 韩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

三、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诉因

完美股东大会瑕疵决议进行诉讼之因, 就是要细化撤销诉讼和诉讼无效两种情况的诉因。我国相关法律《公司法》22条指出, 凡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 其撤销决议或宣告无效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需基于其强制性执行的法律原则。

(二) 明确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主体资格

对于无效决议的诉讼属于确认的诉讼范畴, 根据其性质, 提起诉讼的原告须与诉讼判决中所涉及的法律确认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无效的瑕疵诉讼其主体资格并不仅仅局限在董事、股东或监事的范围, 任何与判决存在法律利益关系的利害关系主体皆可。另外, 因撤销决议、无效决议而利益受到损害或至严重影响的第三人, 亦可成为瑕疵决议诉讼的原告。撤销诉讼的原告确认其主体资格的方式可以参照无效决议诉讼的主体资格的确认。

(三) 完善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担保制度

股东大会瑕疵决议之诉讼的担保制度, 是特殊的民事诉讼形式, 是监控和防止原告股东们随意滥用诉讼权而设立的。诉讼前担保制度的典型即防止原告股东恶意滥用提起诉讼的权力。我国现行的瑕疵决议诉讼担保制度即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存在内容上或实施程序上的瑕疵时, 由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根据该公司的合理请求, 依法要求原告股东向法院提供相关担保的制度。

(四) 确立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

股东大会不成立之决议出现的情况是由于该决议缺少成立所需的要件。尽管股东大会决议成立与否是事实问题, 但其事实的确立要以相关要件作为判断, 而要件是否成立取决于立法者对决议成立要件的设计标准。在现实诉讼中, 任何与诉讼有利益关系者都可以随时要求公司的某项决议不成立, 只要方法适当即可。甚至必要时, 诉讼利益关系者可通过法律方式向公司所在的当地法院提起决议不成立的诉讼请求。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性质是确认之诉。

摘要:股东大会决议遵照持股占多数的股东同意为最终决议的原则。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如存在与法律法规不符的, 与公司章程相违背的, 或决议实施的程序与相关法律规定不符的情况, 都属于决议瑕疵。由于股东大会的决议对全体股东、所属公司和利害关系人存在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形成瑕疵的股东会决议进行完善, 对于维护公司利益、保护股东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诉讼

参考文献

[1]王林清, 顾东伟.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2]钱玉林.股东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篇4:家化瑕疵股东会决议无效?

现场有小股东要求在投票之前,应该由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有投资者呼吁,如果独立董事不发表意见,股东拒绝投票,但会议最终还是没有让独立董事发布意见。

小股东其实是比较熟稔法律法规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六条明确规定,对“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等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独立董事应当发表独立意见。另外,《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十六条规定,“拟讨论的事项需要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发出股东大会通知或补充通知时应当同时披露独立董事的意见及理由”。但上海家化公告显示,公司为股东准备的会议资料中,没有独立董事发表的意见;股东大会会议现场也没有让独立董事发表意见。这可能违反了《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和《股东大会规则》。

程序瑕疵又称形式瑕疵,是指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和决议方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公正的程序是实现正义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格遵守。正如英国穆斯蒂莱大法官所言:“关于技术问题,我认为坚持规范的程序并不是律师们鸡蛋里挑骨头的发明创造,而是基于那些与会议有关的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所得出来的认识,即如果不遵守程序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混乱、怨恨和争议。”现实中,上海家化股东大会的程序瑕疵也确实引发了中小股东的不满。

事实上,对“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等重大事项,要求公司在发出股东大会通知的同时披露独立董事的意见及理由,这并非多此一举。很多股东难有代言人进入董监高行列,不了解董事、高管的作为或业绩,怎么去评判?因此,唯有指望通过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即独立董事的意见,来了解相关董事或高管,如此才能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没有这个意见,中小股东投票就可能无所适从,或者只会听从实际控制人的一面之词。

在成熟市场,有瑕疵的股东大会决议在未生效前可以撤回,而要撤回决议,同样要有相应程序。一般来说撤回也应采取股东大会决议的形式,而且如果瑕疵决议是通过普通决议的方式,撤回也应采取普通决议的方式,如果瑕疵决议是通过特别决议的方式撤回也应采取特别决议的方式。这是因为,通过普通决议所要求的赞成票比例一般要低于通过特别决议所要求的赞成票比例,如果允许以普通决议撤回特别决议,那么部分股东可以借助撤回手段规避立法上对特别决议法定数的要求,造成不公正结果。另外,如果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强行实施有瑕疵的股东大会决议,对此司法就必须介入;在成熟市场,法院对此可作出撤销决议、决议无效或不成立的判决。

目前我国对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规定,主要是在《公司法》第二十二条有所涉及,“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銷”。

如果股东决议程序等有瑕疵,就不能认为是正当的团体意思,应对其效力做否定性评价。上海家化中小股东或可依据《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决议。当然,由于目前董事免职采取多数决原则,加上上海家化第一大股东持股26%,即使瑕疵决议被撤销,今后此类决议或可再次通过;但假若中小股东普遍参与,加上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或许也会有逆转发生,程序正义还是有其内在价值的。

篇5:股东会决议范本

X年X月X日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公司临时办公室(XXXXX)召开股东会,会议由XX主持,全体股东一致作出如下决议: 一、一致同意制定并通过XX有限公司章程; 二、一致同意公司注册资金为X万元,由股东XX以货币方式认缴出资X万元,出资时间:X年X月X日;由股东XX以货币方式认缴出资X万元,出资时间:X年X月X日;由………… 三、一致同意选举XX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兼任经理)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任期三年(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 选举XX为公司的监事,任期三年(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 全体股东签字:

X年X月X日

XX有限公司

经理聘任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的规定,现聘任XX为公司经理,任期三年(X年X月X日至X年1月X日)。

执行董事签字:

X年X月X日

提示:以上为参考文本,请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作修改。

篇6:股东会决议范本

[ ]有限公司第[ ]届第[ ]次股东会决议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市[ ]

参会股东人员:

议程:经股东会一致同意,形成股东会决议范本如下:

1、(变更名称):同意======(企业名称)变更名称为======有限公司。

2、(变更住所):

3、(变更经营范围):

4、(变更法定代表人):

5、(变更董事):

6、(变更监事):

7、(转让出资):同意股东***在====(企业名称)的货币(或实物、非专利技术等)出资++万元转让给***(股东名称)。

8、(增加股东):同意增加新股东***、***。

9、(增减注册资本)同意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万元、由股东***增加(或减少)出资+++万元、新股东出资+++万元。(减少注册资本要求股东按出资比例同比例减少)

10、(变更经营期限):

11、(变更出资方式):同意股东***在===(企业名称)设立时实物出资+++万元变更为货币出资+++万元。

12、(财产转移):同意股东***在===(企业名称)设立时实物出资+++万元转移到公司财产内计入公司会计科目。

13、(设立分公司):同意设立分公司名称为======。

14、(公司注销):依据《公司法》规定,经公司股东会讨论通过,决定注销本公司,并自即日起由***、***组成清算组,同时指定***为清算组负责人,待清算后报股东会确认。(清算组成员须是股东会成员)

15、(注销确认报告):根据《公司法》规定,本公司清算组成员***、***对公司财产、物品、债权、债务等情况进行逐一清理之后,现已将清算报告上报股东会成员研究,经全体股东会成员研究一致予以确认。

16、(修改章程):同意修改=======(企业名称)章程。

全体股东签字:

(法人股东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字,自然人股东亲笔签字)

本公司盖章:

年 月 日

股东会决议范本注:

1、本范本仅供参考,不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2、有限责任公司涉及变更股东、资本、章程、注销的,原则上应有变更前后的两份股东会决议。另外,各地工商局要求的格式不太一样,在由新老股东签字以前,最好同时到注册地工商局领一套工商局要求的“范本”,以防止各股东签字后,工商局不给办理变更手续的情况发生。

篇7:贷款股东会决议范本

地点:公司会议室

会议内容:关于申请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的事宜

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XX公司股东会于 20xx年 8 月 20 日在本公司会议室召开会议。本次股东会应到 人,实到 人,出席本次股东会实到股东人数超过全部股东人数的三分之二,符合本公司股东会特别决议形成的有关规定,所作出决议经出席会议的股东一致通过,本决议符合《公司法》及本公司公司章程的规定。决议如下:

同意向XXX银行银行申请贷款100万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并郑重承诺:如过贷款到期出现拖欠贷款现象,本公司愿意接受贵行所有的合法催收措施并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出席股东会成员签名:

XXX公司

篇8: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

我们通行采用按区分效力性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来认定合同效力的思路和做法。新《公司法》这一强制性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还是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司法实践中大家莫衷一是。有的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 认为新《公司法》这款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担保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债权人对担保是否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负有审查义务, 债权人在未经审查的情况下对担保无效存在过错, 按《担保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 公司只承担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的赔偿责任。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公司法》是特别法, 具有普遍约束力, 可以作为判决合同效力法律依据,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公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条件, 任何人不得以不知悉此条款为由进行辩解, 债权人在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之前, 有义务审查提供担保公司的章程及股东会决议, 对造成担保合同无效亦负有过错。[3]

《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规定到底为效力性强制规定还是管理性强制规范, 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当中应该得到统一认识和理解。否则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造成适用上的混乱, 司法裁决得不到统一, 有损我国司法的严肃性。

笔者认为, 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规定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范畴, 该规定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关于强制性规范的分类王利明教授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标准来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范和管理性强制性规范:第一,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该规定属于效力规范;第二,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但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也应当认为该规范属于效力规范;第三, 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该规范就不应属于效力规范, 而是管理规范。[4]《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无效。该项规定的立法原意是清晰的, 即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一律是无效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 “合同法实施后, 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 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明确了第 (5) 项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把“强制性规定”的用语进一步明确其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更加完善了合同无效制度。

我国《公司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特别法, 该法中有关强制性规定虽然符合《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及《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 表象上理解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 但新《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行为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且公司违反该规定以后合同继续履行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当然国有独资公司除外, 但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而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 , 损害的是当事人的利益。例如《合同法》第214条关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 超过部分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范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屋, 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等, 上述规定即属于法律或司法解释明文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即为无效这种情形。

新《公司法》关于担保的条款在内容上强调的是对公司在提供担保前进行内部决策时的权力配置和审议程序, 是典型的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权力行使的规范, 属于对担保人单方的公司内部关系的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从条文解释上得不出该些规范旨在直接约束公司与交易相对人签订的担保合同效力的结论。从管理性强制性规范角度认定担保合同有效, 损害的也是提供担保的公司的利益, 调整的是私主体之间的民事利益关系。根据《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在合同效力方面, 司法解释严格适用合同无效的法定条件, 坚持从宽认定有效的态度, 对能够导致合同无效的强制性规范作出缩小解释。在审判实践中, 人民法院在合同效力问题上同样是采取从宽认定态度, 一般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最大程度上实现当事人的意示自治, 积极促成合同有效, 支持合同的履行, 缓解交易链条的断裂, 促进经济的活跃。特别是在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背景下, 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无处不在, 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随处可见, 一概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认定合同无效, 难免与社会生活实际发生价值上的冲突, 不利于维护市场条件下的交易安全, 乃至违背基本的公平正义理念。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奚晓明等人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书中较早提到“管理性质”规范的概念。他们在该书中当时的观点是:司法实践中不能僵化对待法律及行政法规中的“必须”、“应当”规定, 因为不排除法律法规表述的上述用语字样实际是管理性质的, 而非禁止性质的。

综上, 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规范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效力性强制性规范的范畴。审判实践中我们不要轻易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认定公司对外担保未经股东或股东大会决议来否定公司担保行为的效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东.新旧公司法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社, 2005.

[2]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88.

[3]公司未经股东会议为股东提供担保无效[EB/OL].中国法院网, 2013.

[4]王利明.合同法研究 (第一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刘贵祥.合同效力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篇9:股东会决议违反法定程序应予撤销

作者系上海和华利盛律师事务所律师

2006年10月,自然人A和B共同出资设立C公司,其中A、B分别持有C公司48%、52%的股权。C公司章程约定: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并主持,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召集和主持。C公司成立时,选举A为执行董事,B为监事,聘任A为经理。以上职务任期均为3年。

2009年3月23日,B通过速递方式向A邮寄临时股东会通知。通知内容为:C公司定于2009年3月25日召开临时股东会,议题为“关于保障公司股东合法权益及公司资产管理办法”。A签收该通知后,提议将会议召开时间推迟到3月29日并得到B的同意。

2009年3月29日,C公司召开临时股东会,B和A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签到表上签字。会议由C公司出纳D负责记录,由B主持,讨论了“关于保障公司股东合法权益及公司资产管理办法”的议题,并临时增加了人事任免的议题。会议记录上记载的临时股东会决议为:“从即日起免去A执行董事及经理职务,暂由B管理公司一切业务”。B在会议记录上签字,A没有在会议记录上签字。

请问,C公司的这份股东会决议是否合法有效?A应当怎么办?

关于C公司的股东会决议是否合法有效,取决于其决议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就是说要考查这份股东会决议是否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指国务院颁布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的强制性规定。C公司这份股东会决议仅对公司的人事任免事项作出决议,属于公司自治范畴,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它是有效的。

但是,公司作出的股东会决议不仅应当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且应当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同时,股东会决议还必须符合程序性要求,如果股东会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因此,A作为C公司股东可以考虑申请撤销这份股东会决议,申请撤销可以从程序违法入手。

一、关于B召集并主持临时股东会会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就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根据该规定,股东会的召集和主持顺序依次为执行董事、监事、股东。监事召集并主持股东会会议的前提是执行董事不能或者不履行召集、主持股东会会议的职责。如果执行董事履行了该项职责,就排除了监事的相应权利。

此外,公司法第四十条规定了监事具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权利,即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应召开临时股东会。由上述规定可知,监事可以向执行董事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如果执行董事予以拒绝、不能履行或不履行召集和主持会议的职责,监事才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在本案中,B如果要求召开临时股东会,其权利为就此问题向A提议,并由A召集和主持临时股东会。只有在A未响应B的提议,不能履行或不履行召集和主持会议的职责的前提下,B才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会议。而实际情况是,B在未向A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且无证据表明A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作为C公司执行董事前述职责的情形下,擅自自行召集了临时股东会并担任了该次临时股东会的主持人。B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公司法关于股东会召集和主持程序的强制性规定,因而,该次临时股东会所作出的决议是可撤销的。A作为C公司股东可以据此申请撤销这份股东会决议。

二、关于临时股东会召开过程中临时增加议题。

C公司临时股东会通知中会议议题为“关于保障公司股东合法权益及公司资产管理办法”。但会议除讨论上述议题外,还临时增加了人事任免议题。

公司法仅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会议议题为必须通知的事项,股东大会不得对会议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项作出决议。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召开过程中是否可以临时增加议题,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要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必须通知会议审议的事项。可见,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并不禁止会议期间临时增加议题和对增加的议题进行表决。

篇10:股东会决议范本1

股东会决议

鞍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二OO×年×月×日在鞍山市

兴海区×路×号召开首次股东会会议。本次股东会由出资最多的自然人股东林××召集和主持。出席本次股东会会议的有林××(自然人股东)、厦门兴×贸易有限公司(法人股东)股东代表×××:。股东会会议决议如下:

一、本公司名称为鞍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住所为海

城市兴海区×路×号;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其中林××出资以货币方式出资300万元,占出资额的60%,鞍山兴×贸易有限公司以货币方式出资200万元,占出资总资的40%;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

二、选举林××、王××、谢××为公司董事会成员。任期三

三、选举陈××、陆××为公司监事会成员,另一名监事由

职工代表选举产生。任期三年。

四、制定公司章程

以上决议经全体股东表决,持赞同意见股东所代表的股份数,占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股份总数的90%,持反对意见的占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股份总数的4%,持弃权意见的占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股份总数的6%,持反对意见和弃权意见的股东所代表的股份数,占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股份总数的10%。

股东:林××(签字)

股东:鞍山兴×贸易有限公司(盖章)二OO×年×月×日

备注:

1、该参考文本为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股东会决议;

篇11:公司解散股东会决议范本

股东会决议主持人: ×××

出席会议股东:××× ××× ××× ××。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有限公司于年月日以(书面等)形式通知了公司全体股东在 年 月 日(地点)召开股东会,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共 人,代表公司股东%的表决权;未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共人,代表公司股东%的表决权。所作出决议经公司股东表决权的%通过,弃权或反对的占股东表决权的%,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决议事项如下:

1.同意公司注销。

2.同意成立清算组,清算组成员为: ××× ×××

×××……,×××为清算组组长。

3.同意将上述决定登报公告公司注销情况及告知公司债权债务人。

股东:(签名或盖章)

(签名或章章)

篇12:股东会决议书范本

一、会议基本情况:

会议时间:20X年X月X日

地点:本公司会议室

会议性质:第2次股东会议 会议内容:股权转让

二、会议通知情况及到会股东情况:

2016年4月25日召开股东会会议,于会议召开15日前通知了全体股东,全体股东准时参加会议。无弃权情况。

三、会议主持情况:杨州召集主持会议。

四、参加人:全体股东

五、经全体股东一致通过,决议如下:

1、股东会决定原股东耿杰退出安徽富兴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2、股东会决定将原股东耿杰所持有公司49%的股份(认缴贰仟肆佰伍拾万元人民币)转让给杨州,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

3、受让人杨州接受转让后,持有公司100%股权。

3、股东会决定推选杨州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

4、公司类型变更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5、公司住所不变更。

6、经营范围不变更。

7、公司注册资本不变更。

六、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公司章程修正案。

七、会议决定立即生效,并委托耿杰办理公司变更手续。

原自然人股东亲笔签字: 新自然人股东亲笔签字:

篇13:企业股东会决议范本

关键词: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商事立法,商事活动

股东 (大) 会是公司股东组成的意思机关, 其运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司及其每个股东的切身利益。作为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法》对其决议的形成及其效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实践中对于公司股东 (大) 会决议的瑕疵处理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案例一:甲乙丙丁等10人合作成立A公司, 每人10%股份, 章程约定对于某个事项需2/3表决权同意方为通过, 后甲乙丙丁四人伪造其他6人签名, 作出同意某个事项的决议, 其他6人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决议无效,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决议违法《民法通则》第55条, 认为该决议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 认定其无效。

案例二:ABCDE等10人合作成立甲公司, 每人10%股份, 章程约定对于某个事项需1/2表决权同意方为通过, 后ABCDE五人伪造其他5人签名, 作出同意某个事项的决议, 其他5人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决议无效,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决议不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案例一的判决是符合人们的传统预期的, 认为类似的决议是无效的或者是未成立的。而案例二中的判决一作出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认为该判决存在明显的问题。笔者粗看之下也觉得案例二中的判决缺乏依据, 但经过仔细分析后笔者却认为第二个判决恰恰才是正确的,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一、股东 (大) 会的性质

公司作为民、商事法律法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体,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民商分立还是在民商合一的法律体系中都认可其地位。而对于公司的主体特殊性, 即使是在民商合一的法律体系下也对其相较于一般的民事主体所存在的差异予以认可。这就为《公司法》区别于其他的民事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司作为法人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而其股东 (大) 会则是作为公司的意思机关和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民法体系还是商法体系中股东 (大) 会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其只相当于人的大脑。弗卢梅认为:“法律行为是指个体基于法律秩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通过其创造性地形成法律关系的一类行为。法律关系基于实施法律行为的一人或者多人共同制定的因获得法律秩序的认可而生效的规则所形成。” (1) 梅迪库斯亦认为:“法律行为本质在于法律制度以该意思方式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 (2) 这说明法律行为虽然旨在达到一定的私法效果, 但也有其前提, 即法律行为本身必须依存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 即“人”上, 如果某个事物本身非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则该事物所形成的意思并不能单独成为一个法律行为。据此股东 (大) 会的决议本身就不是一个法律行为。

再从法律行为的分类上来看, 如果将股东 (大) 会决议视作为法律行为的话, 则此种法律行为势必会被划为共同意思表示所成立的法律行为。然而事实上, 股东 (大) 会决议与共同意思表示所成立的法律行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前者不仅对同意的股东生效而且还对持反对意见的股东生效, 而后者则仅对表示同意的成员生效。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股东 (大) 会的决议并不是法律行为。

综上所述, 股东 (大) 会的决议并非是一个法律行为, 也就不能以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来看待股东 (大) 会决议, 而应将其区别对待。既然股东 (大) 会的性质不是法律行为, 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 它仅是个意思的集成, 股东会的决议是一种集体决策, (3) 而不必将其强行与一些民事概念所对应。法律行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就等同于意思表示, 但此处显然是个例外, 即股东 (大) 会决议虽然可以视为法人的“意思表示”, 但决不可以是作为一个法律行为。

二、对于原有学说和判例的批判

对于公司股东 (大) 会因伪造签章而造成的效力瑕疵, 原有的学说和判例倾向于认定其无效, 不同的是, 有以因其违法《民法通则》第二款:“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二) 意思表示真实”, 从而认为违法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而无效, 也有以因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而主张法律行为未成立的 (其实两者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已经明确了股东 (大) 会的决议实际上并非为一个法律行为, 则无论是根据《民法通则》还是根据法律行为构成都无法因其瑕疵而主张其无效或不成立, 即不受一般民法的调整。这样的瑕疵决议实际上仅受到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的制约, 事实上《公司法》第22条已经很好的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做出了规定, 无论是从可行性还是从必要性上都无须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将整个问题复杂化。《公司法》对于公司决议无效的情形的规定还是比较窄的, 仅当内容违法时方可确认其无效, 且必须是违法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这与《公司法》作为商法的重要内容, 区别于一般的民事法有关。商事活动要求的效率性、外观性、技术性都为民事主体参与商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事法律对于“商人”和“商”事活动的判断都是基于理性人 (4) 的角度出发作出的, 对于一般民法所强调的公平原则则选择性地忽视, 而以效率、外观代之。

而如果以《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来对公司的相关活动进行规制的话显然是不恰当的, 传统民法对于公平、真实的要求远高于商法, 使得商法的特性无法表现出来,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牺牲商法的效率性等特性来弥补本可以用更小代价取得的“公平”。与此相反, 如以商法方式进行规制, 该决议的效力得到了肯定, 被伪造签章的股东的合法权益亦可通过其它诉讼方式直接追究伪造人的责任;如果该决议造成公司损害的, 公司同样可以追求伪造的人责任, 这样无论是商事秩序的稳定还是公司、股东的权益都能得到保证, 何乐而不为呢?

三、案例分析

笔者以本文的观点对之前的案例进行解析:

案例一中, 章程规定相关的决议须经2/3表决权同意方可通过, 甲乙丙丁四人伪造其他6人签章, 使得该决议出现瑕疵, 那么根据《公司法》第22条第二款的规定, 该决议为可撤销, 在法院作出撤销判决之前, 该决议有效, 即该有瑕疵的决议并非当然无效, 在撤销该决议之前被伪造签章的6人应受该决议的约束。

案例二中, 章程规定相关决议仅须1/2表决权同意即可通过, ABC-DE五人伪造另外5人的签章, 使得该决议出现瑕疵, 同于案例一中的分析, 该决议为可撤销的。

然而问题在于此案中, 由于章程规定该决议只须1/2同意即可通过, 假设ABCDE五人未伪造其他五人的签章, 该决议也将通过, 那么如何处理此问题就不无争议了。《公司法》对于此种情形未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 宜从商法原则上进行解释。商法追求效率、外观, 那么在明知此决议必将通过的情形下, 还要求将此决议撤销, 重新作出一个新的决议则不符合效率的要求, 除非新的决议有可能被否决。

四、总结

现实生活中公司股东 (大) 会决议的瑕疵而引起的纠纷十分常见, 《公司法》作为最直接的规定公司相关制度的法律应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运用, 而不是撇下其而从民事的角度进行探究。股东 (大) 会本身非为行为的主体, 其作出的决议也非为法律行为, 该决议本身不存在着成立、生效的区别, 只要该决议不是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则应生效。法律对于其的判断规制也仅是从整体层面加以评判, 而不是从构成决议的单个意思表示的实质来审查, 这也符合商法的价值特性。

商法与民法的争议由来已久, 笔者也不想在此多做赘述, 但两者的区别是所有学说都公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亦应作出区分。商法特有的价值追求不能被抹杀, 在这个全民皆商但商事又高度技术化的时代里, 商法作为重要的部门法还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传统民法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里。

注释

11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M].迟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28.

22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43.

33 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312.

篇14:股东(大)会瑕疵决议效力之完善

关键词 股东大会决议 决议瑕疵 效力 完善

一、决议瑕疵效力的立法发展

我国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的法律瑕疵虽然做出了原则规定,但存在着“遥看草色近却无”的缺憾。该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小股东似乎可据此形式诉权以纠正资本多数决之滥用,实则不然。众所周知,股东会决议瑕疵包含程序瑕疵以及内容瑕疵,但该条未就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的瑕疵予以分类,亦未明确不同瑕疵的不同救济途径,且该条仅规定了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股东仅有“停止侵害请求权”而其遭受的损失如何获得救济等问题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对于这些决议瑕疵的效力法律也并未作出任何的评价。

相比而言,修改后的公司法在决议瑕疵类别以及不同类型瑕疵的不同法律效力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新《公司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该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对于不同的决议瑕疵,公司法从三个层次作出了规范:(一)对于内容违法的决议,公司法对其评价结果为自始、当然无效;(二)就决议内容违反章程的规定而言,法律的评价结果为可撤销;(三)而对于召集程序、表决方式等程序性瑕疵时,公司法将其认定为可撤销之事由,“股东可以自该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笔者认为,现存公司法相对于旧公司法在决议瑕疵救济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决议瑕疵的具体类型以及瑕疵的效力评价上,新公司法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不同的效力评价对公司和股东的行为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规范,也有利于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诚然,修改后的公司法有其进步之处,这样的规定不仅为股东的起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也为法院判决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依据。然而,审视一番后,我们又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1、当公司的发展若以损害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为代价,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法律自不必对其保护,但若该决议只是违反法律的任意性及一般性规定呢?从超越经营范围的绝对无效到并不必然无效,已然体现了立法者对于维持已经发生的商事活动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商事活动者的风险的谨慎思考,那么为何不在充分尊重公司自治的前提下能否对决议效力的评价再宽容些呢?2、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规定以及出现程序性瑕疵时,法律为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而不是无效呢? 赋予当事人就该决议效力的选择权立法者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3、若股东(大)会的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法律应当如何评价呢?直接进行法律评价而忽视事实性的成立与否的问题,是否有欠考虑呢?

二、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理论对瑕疵决议评价的借鉴

对于民商分立与民商分立的争论在近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民法与商法无论在理论还是从实务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这样的发展历程使得二者在许多适用原则上具有相通之处,往往形成借鉴的效果。笔者认为,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可以分为成立与不成立。对于成立之后的民事法律行为又可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可变更。对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笔者认为其非民事行为法律效力的基本分类。由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在成立时(除附条件外)就已经取得与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样的效力,但是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其生效的持续存在瑕疵,因此对于符合生效持续要件的法律行为,法律将其评价为有效,持续要件无法满足或存在瑕疵的,则由法律评价为无效或是可撤销。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且已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撤销权人如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为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撤销权的规定,究其法理,实则赋予当事人一个选择权。在本文的情境下,即赋予股东对于瑕疵决议效力的选择权。因而,当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或是决议的召集方式、表决方式存在瑕疵时,股东有权选择该决议是否继续有效。但是,既然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是该行为已经成立且已生效,那么既然决议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或是决议程序存在瑕疵,我们又如何认定该决议已经成立并且生效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进一步说明。

笔者认为,现行《公司法》第22条对于决议效力的评价仍是不完整的。当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如何进行可撤销与无效的评价呢?决议不成立与决议可撤销应当进行严格的区分,前者,股东(大)会根本不具备决议能力、资格或未达到表决书而欠缺成立要件;后者,股东(大)会决议满足成立要件,只是因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而影响决议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只有引入决议不成立的法律评价才是对决议力的完整评价,通过这一形式的评价,对于决议程序瑕疵时,应当认定该决议不成立。

三、决议瑕疵评价之完善——囊括瑕疵决议不成立的效力评价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股东大会决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成立和生效也应与法律行为的理论相吻合。那么何谓决议的不成立呢?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的原因是该决议欠缺成立要件,那么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要件是什么呢?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该成立要件。但是从其具体条文的规定中,笔者认为决议不成立的原因要件应当属于程序性要件。如会议的召集和主持的主体不适格,会议及其决议事项通知的方式不合法,会议出席人数不符合法定人数要求等,这些要件都将导致决议的不成立。由于受到股东(大)会决议时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如果股东大会对决议事项的表决同意数未达最低表决权数,则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而其不成立的理由正是由于这些程序性要件的不满足,使得股东(大)会在决议时,无法形成意思决定机关,因而在欠缺这些条件时,我们认为该意思决定机关不存在,因而其违法作出的决议也是不存在的。

而当股东(大)会决议成立的事实已经存在时,法律才能在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无效或是可撤销的效力评价,这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评价方法也才符合法律的逻辑。那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时,法律对其效力的评价为无效,笔者认为是适合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法律对于公司管理及运行做出了不同层次的规定,有些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这些法定条件若不被满足,其最终结果将是自始、当然的无效。这些规定也是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安全以及公司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符合实际需求,也有利于对公司治理形成外部的监督。有些内容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还允许各个公司在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约定,这样的规定既发挥了法律的监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公司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还有些内容是法律规定可以由公司在各自的章程中完全自由的约定。对这些内容,公司法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这样分层次的规定是十分合理以及科学的。因而,在这样完整的规范体系下,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决议内容无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公司法赋予股东撤销权。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充分尊重了公司自治的原则。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约束着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因此,当股东(大)会决议违反公司章程时,股东享有保持其效力或使其归于无效的选择权。

而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以及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公司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当将其部分认定为可撤销,部分认定为不成立。具体如何区分呢?笔者认为,关于能够促成股东(大)会会议召开的程序性事项,都应当属于成立事项。只有在形成了决议机关之后,才可能形成决议。而可撤销中的程序性事项应当是在决议过程中与行使表决权相关的程序性事项。在这里笔者同意钱玉林教授的观点“事实上,决议不成立与撤销的界限在理论上应当能被划清,即决议不成立时,是因欠缺股东(大)会或决议成立的要件;而决议存在撤销原因时,股东(大)会及其决议都满足了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只是因股东(大)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影响了决议的公正性或正当性,使该决议处于可撤销的状态。”但遗憾的是,钱教授对于可撤销的程序违法与不成立的程序违法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更明确的区分。

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若要建立完善的决议瑕疵评价体系,应当参照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严格区分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与生效。对于股东(大)会不具备决议能力或资格以及欠缺成立要件的决议时,因其未形成决议机关,因而其作出的决议也是不成立的。然在满足了决议资格以及决议成立要件的前提下,法律应当进一步进行效力的评价。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无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应当充分尊重股东的自主选择权,符合公司自治原则的要求,赋予股东对瑕疵决议的撤销权。对于决议成立后,若存在影响其持续有效的程序性违法事由时,法律也应当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2.

[2]张景霞.论股东会决议瑕疵撤销之诉[J],法制与社会,2008(7).

[3]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4.

[4]梁慧星.民法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10.

[5]高富平.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3.

[6]安辉、张金星.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诉讼若干疑难问题探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4.

上一篇:中国铁矿管理下一篇:演讲大赛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