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

2024-04-28

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共11篇)

篇1: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

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

【词语】 阿尼林

【全拼】: 【ā ní lín】

【释义】: 见〖苯胺〗。[英aniline]

篇2: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

【词语】 阿尼林

【全拼】: 【ā ní lín】

篇3:论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艺术魅力

“那些画自足、恬静, 充满着异样的温情, 他的到来为人类展示了一扇楚楚动人的窗棂——只要你望一眼这些画就会不忍心离去。”[1]莫迪里阿尼的作品让人掩卷沉思并回味无穷。

阿梅德奥·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的一个犹太家庭。在乔万尼·法托里教授的指导下, 解决了以先锋派风格来创作传统的人像主题。当时的巴黎, 野兽派方兴未艾, 毕加索、勃拉克正积极地酝酿着立体主义, 正是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1907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举行纪念塞尚的大型回顾展, 使他深受震动, 并于1909年先后创作了《乞丐》和《大提琴家》两幅作品, 前者被人称作“一幅塞尚画作的复制品”。莫迪里阿尼也接触到了黑人雕刻, 并被其深深吸引, 不久后又结识了现代雕塑大师布朗库西, 这些经历使其心底要做雕塑家的愿望被重新唤醒, 转而从事雕塑。他以诗人气质和独特的雕塑家眼光, 创造了一种深刻而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从而确立他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莫迪里阿尼虽然身处巴黎——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原始艺术、野兽派的旋涡中, 但是他不像毕加索、马蒂斯那样在视觉上成为绘画艺术革命的先锋和领军人物, 而是游离于所有的艺术流派之外, 但又与新艺术观念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关于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艺术,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共鸣。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莫迪里阿尼在放纵声色常常实施暴行的酒后会创作出如此优雅、宁静的人物形象?为什么他用暖色的调子画出了一种远离尘世的忧郁和冷漠?为什么他画的人物没有面部表情却能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灵魂?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艺术魅力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

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艺术特色:

1 优雅而独特的人物造型

莫迪里阿尼的绘画, 观者大都会被画家优雅而独特的人物造型所吸引。细细品位, 就会发现他的肖像画都像是一家人——如同面具似的面孔、倾斜着的头部、不画眼珠的杏眼、三角形的鼻子、小嘴巴, 细长的脖颈, 削肩膀。这种鲜明的绘画风格恐怕要归功与他成功的变形。他在塞尚、布朗库西以及原始的非洲雕刻那里找到了变形的灵感, 获得了高度造型意识, 坚定的形式和对韵律以及单纯化的倾向性无一例外地转移到其以后的绘画作品中, 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样式, 优雅而独特的人物造型是其最显著的标志。

莫迪里阿尼鲜明的人物造型与他艺术生涯中的几个重要模特有关, 阿赫玛托娃、让娜都有迷人的容貌, 优雅的气质, 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符合了莫迪里阿尼的美学理想, 或者说是她们影响了莫迪里阿尼的风格。莫迪里阿尼为阿赫玛托娃画了很多著名的线描, 而且把她优美的长长颈项的影子留在了他以后几乎所有的肖像画中, “有的艺术史学家对此评价很高, 认为他们的相遇为俄罗斯诗歌和巴黎艺术留下了一笔新的遗产。”[1]

在莫迪里阿尼的艺术作品中让娜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模特。让娜温柔、羞怯、安静, 还有一点压抑, 同时她的年轻、丰满和性感以及杏仁眼睛和阿赫玛托娃式的长脖子深深地吸引着莫迪里阿尼。莫迪里阿尼至少给她画了25幅油画肖像和大量的裸体速写和素描。《穿黄色毛衣的让娜》是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中最吸引人的一幅。“尽管毛衣和头发都是暖色的, 但是画面丝毫没有明快的气氛。让娜被描绘的不像一个人, 而是一个神秘、悠远的偶像。仿佛天鹅一样的长颈和被拉长的头部让人想起曾经是画家灵感源泉的非洲面具。”[2]莫迪里阿尼也为他的暧昧情人露尼娅作过多幅画像, 1919年创作的一系列肖像画《露尼娅》表达了他对露尼娅不同寻常的感情。画中的露尼娅分外优雅、感伤, 她双眼直视远方, 鹅蛋形的脸摇曳在长长的脖颈上, 有点像古代埃及艳后。

2 抽象的画面构成

所谓抽象化构成就是将点、线、面、色彩这些基本元素组合的表现力加以提炼和升华的一种手段。莫迪里阿尼在绘画创作中不断的进行着这种提炼和升华, 由于早期受塞尚的影响, 特别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他明确的造型设计感觉, 进一步地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持烟斗者》是莫迪里阿尼在法国南部的尼斯逗留期间的作品。画面的色面组合令人感到一种清新的美。在相同的色调上有明与暗的对照, 红色的脸与背景相互映衬。莫迪里阿尼基于纯粹的美学上的原因, 而在右边加上绿色直条色面, 来衬托橙色的背景使其更具美的效果, 而又与蓝色的衣服形成调和作用。白色的胡子与白色的高领子则产生了对照与同化的效果。这种色彩上的构成更加突显了这位拿着烟斗老人的朴实与祥和, 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肖像》画中的绅士稳重地坐在椅子上, 椅子的斜线与人物的倾斜姿势相对峙。这幅画在色彩构成方面是对峙的, 例如西装两边的不同形状的色彩对比使模特儿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 不过椅子、画面左下方的红色及那条显得突出的矩形窗把整个背景分成三部分, 这些几何图形的色块使画面有种抽象的图形化倾向, 提高了画面的可视度。

3 矛盾中的内省艺术

莫迪里阿尼充满矛盾的性格和艺术人生也影响了他作品风格的形成。他生活贫困却贪图享乐;他有着丰富的情感, 热爱生活却用酒精和大麻糟蹋自己;他倔强、粗鲁、桀骜不逊却又绅士而优雅。可是, 天生的高傲和某种纯洁又使他免于形成过分狂热和放肆的画风。犹太画家特有的焦虑、紧张和理智给他的作品染上幻想破灭的情调。他身上有着某种隐晦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复杂矛盾的东西, 通过这些肖像展现给了观众。莫迪利阿尼的抽象只是表面形式, 他的肖像画, 其实是他对人的理解, 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

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中也充斥着诸多的矛盾冲突——用暖色的调子来表达忧郁, 没有任何表情的面孔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质和灵魂。他的肖像画多数都不画背景, 最多也就是抽象化了的几何形家具而已。如此处理背景, 没有显示人物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 使人物本身得以突出。这表明画家对人尤其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他喜欢用暖色表现肖像和裸体。当冷色和暖色同时出现在画面时, 暖色就会抢先进入你的视线。莫迪利阿尼统一的造型模式——面具似的脸孔、不画眼珠的杏眼、三角形的鼻子、小嘴巴, 倾斜着的头部、细长的脖颈, 这些肖像就像是摇曳在风中的树叶, 脆弱、孤独而忧伤, 再配以暖暖的橙色与周围的深色或浅色背景形成对比, 更加突显了画面的人物气质。这种人物气质与画家的性格冲突和精神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致的。鲜明的暖色突显了优雅和略带感伤的人物造型, 这种矛盾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和谐在让观者内心产生自我冲突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迪里阿尼的肖像大多没有什么面部表情, 除了鹅蛋形的脸、拉长的鼻子和紧闭的嘴唇之外, 画中人物的眼睛是引人注目的地方。那些空洞疲倦的杏仁眼睛像躲避现实似的直视着远方, 卡罗·曼形容, 那些眼睛常常“一只明一只晦”, “一只向内审视自我, 另一只茫然向外”[3]。不仅如此, 他有时甚至连眼珠都不画出, 满眼眶只是空茫的蓝色, 一种刻骨的厌倦和绝望——好一份浓烈的现代忧伤!

结束语:除此之外, 莫迪里阿尼还创作了很多雕塑和裸体画, 可惜在酒精和大麻的摧残下他英年早逝, 仅仅三十六岁。在短暂的生命中, 这位伟大的天才型艺术家, 燃烧生命创造活力,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人物肖像和裸体画, 莫迪里阿尼的一生宛如一颗光芒四射的流星, 一闪即逝。随着时间的流逝, 莫迪里阿尼的名字没有被世人遗忘, 反而更加光彩夺目。因为, 在令人困惑的20世纪之初, 他的艺术成功地履行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 永远地诉说着存在于人类命运之中的灵魂的永恒哀愁。

摘要:莫迪里阿尼是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和肖像画大师, 他的肖像画艺术采用优美的拉长手法, 暖色温和的色调, 剪贴式的构图表现了诗一般的宁静和优雅。研究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艺术特色对于如何吸收其他艺术样式, 探索个人的油画语言都具有借鉴和启迪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莫迪里阿尼,绘画艺术,造型,画面构成

参考文献

[1]张于.画布上的情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5:3, 39.

[2]西洋美术家画廊.莫迪格利阿尼[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1:28.

篇4:莫迪里阿尼的缪斯

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海滨城市里窝那的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母亲的祖先都是颇有学问的知识分子,父亲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不幸1883年陷入破产。阿梅迪奥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时正值父亲的商业遭遇灾难性的崩溃。本来,破产会让他们一无所有。但是根据一项古老的犹太法律,债权人不得掠走孕妇或初生儿母亲床上的物件,家里才得以让有意藏匿在床头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保存了下来。

莫迪里阿尼和他母亲关系密切,直到十岁,他都是由母亲教育。从十一岁患胸膜炎之后,健康问题就始终困扰着他。几年之后,发作伤寒。十六岁,肺结核发作,病倒了。

莫迪里阿尼天性喜爱艺术,主要是绘画。他没有正规学画,但从小开始乱涂乱画的时候起,他便认定自己“已经是一个画家”了。对绘画的爱使他第二次胸膜炎复发、发高烧的时候,不断谵语,说他最想要看的是佛罗伦萨皮蒂宫和乌菲齐美术馆里的名画。于是,病一康复,母亲就带他外出旅游,去了南方的那不勒斯、卡普里和罗马,然后再去北方的佛罗伦萨、威尼斯,观摩那些地方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母亲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儿子的艺术才能,使他能将艺术作为他毕生追求的使命。因为在儿子十一岁那年,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孩子的性格特点尚未定型,我说不上,我认为他会怎么样。他显得像一个被溺爱的孩子,但他不乏才智。我们只好等着,瞧在这个蛹壳里面会是什么。或许是一个艺术家。”

于是,母亲就照着这个方向,希望造就他成为一个艺术家。十五岁那年,母亲开始让他正规学画,为他注册进了里窝那绘画大师古列尔莫·米歇尔的艺术学校。1902年在佛罗伦萨进一个或叫“免费裸体绘画学校”的“美术学院”,但不久就去威尼斯学习,一直留至1906年冬去巴黎。

莫迪利阿尼早期赏识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尤其是意大利锡耶纳城的几位画家的作品,这趣味一直持续他一生。到巴黎后,他开始对保罗·塞尚的后印象派画作感兴趣。他最初主要接触的是法国诗人安德烈·萨尔蒙和马克斯·雅各布,还有画家巴勃罗·毕加索。一年后,认识了保罗·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一位大夫,在巴黎购置了一座房子,他有很多先锋派艺术家的朋友,这些贫困的艺术家都常去他那儿。他是最早认识莫迪利阿尼画作的价值、最早购买他的作品的人。莫迪利阿尼的画也都放在他那里。也是他,在1908年说服莫迪利阿尼,让他的五或六幅画作在“独立沙龙”展出。1909年,莫迪利阿尼见到罗马尼亚的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布朗库西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雕刻家,他建议莫迪利阿尼学习非洲的雕刻作品,从中获取启示。莫迪利阿尼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在自己的雕刻作品中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他1912年在“秋季沙龙”上展出的八具石雕头像,形体的伸长和简化,反映出他受非洲雕刻的影响。大约1915年,他又回到绘画上,但是作为一个雕刻家的体验,对他的绘画的风格起到根本性作用。他雕刻的人物头像,修长的颈项和鼻子,简化的形体和长卵形的脸,成为他画作的特征。

莫迪利阿尼来巴黎后,在科兰古路租下一个工作室,从事素描、雕刻和肖像画创作。他不是职业艺术家,他一般只为朋友、艺术界人士画像,如毕加索、雅可布、让·科克托,或者为邻居、仆人和模特儿画,不取酬劳,所以生活一直贫困。他一般都是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坐下,从衣袋里取出画板和铅笔,不征求对方意见,花三分钟画出一幅肖像,签上自己的名字,郑重其事地递给主人:“送给你,请我喝一杯苦艾酒作为交换。”他每天都这样来解决吃喝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历山大和别的几个朋友都上前线去了。莫迪里阿尼也要求上前线,但当局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他的画没有人买了,只有在法国艺术经销商保罗·纪尧姆,尤其是波兰诗人利奥波德·兹波洛夫斯基的帮助下,才卖出几幅。贫困加重了他健康的恶化。就在他最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他的女友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离他而去。

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是英国作家和批评家艾米丽·爱丽丝·黑格(1879—1943)的笔名,她生于伦敦,在南非长大,战前移居巴黎,写过几本书。因为是马克斯·雅各布的朋友,便成为巴黎女艺术家中的一员。

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她洁白的皮肤,绿色的眼睛,时常穿一身黑色的连衣裙,热情而又富有文化知识。但这个人对感情非常轻率。她是双性恋者,曾和英国社会思想家、基特尔社会主义的刊物《新时代》唯一的编辑阿尔弗雷德·理查德·奥雷奇一起生活,以不同的化名在《新时代》上发表文章。她同时又是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英国女画家珀西·温德姆·刘易斯的同性恋人。

二十六岁的莫迪利阿尼是一个标准的意大利式美男子。他面色苍白,脸刮得光光的,眼睛温柔多情,态度文质彬彬,即使穿一身破衣服,也像一个王子,女人们总是盯着他瞧。可以说,没有一个女人见到他后会不喜欢他的。

1914至1916年间,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和莫迪里阿尼合住蒙帕纳斯的一个公寓套房,在莫迪里阿尼创作的时候,做他的模特儿,两人产生奇特的恋情。两年里,莫迪里阿尼虽然也从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的身上获得灵感,为他创作出多幅画像,但同时,他总是经常因与她的感情缠绕和纠葛而烦恼。两人交恶之后,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完全不顾应有的修养,竟公然谩骂莫迪利阿尼是“一个复合人物。一头猪猡和一颗珍珠。”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的这种态度,让真心对待莫迪里阿尼的阿赫玛托娃异常气愤。

nlc202309010046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作为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相对应,她被称为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缪斯原是希腊—罗马宗教和神话中的九位女神或是其中的某一位,她们有的司掌诗歌,有的司掌戏剧,有的司掌舞蹈,等等。如今称某女性为“缪斯”,是指她会激发某个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她本身未必有什么文学艺术的创造。如今,大概极少有像阿赫玛托娃那样的女子,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缪斯”。

阿赫玛托娃确实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奇特女子。她不是人们常见的普通女子,而完全像一位女神,读过她的传记后,甚至令人怀疑她是在十岁那年因病昏迷得几乎死去的那个星期里司掌情诗的埃拉托缪斯(Erato)投胎转世来的。

事实上她也有不少令人联想到缪斯的传奇性故事。

有人相信阿赫玛托娃有四分之一的希腊血统,认为只要从她笔挺且稍显隆起的鼻梁上就可以获得佐证。如果这多少带有一点猜测的成分,那么,阿赫马托娃自己也曾声称,根据她祖辈传下的说法,她母系祖母安娜·叶戈洛芙娜·莫托维洛娃(1817—1863)的母亲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鞑靼的阿赫玛托娃公主,则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她本人就以这个阿赫玛托娃作她的姓氏。

另外,阿赫玛托娃是如此的神异,从小就不但能“感觉到水”;对她来说,“‘风的声音’远比人类语言明白晓畅”。她还相信月亮对她产生过影响,甚至觉得发现自己具有看到他人的梦境和预言未来的特异能力……这种天生的,或者说是缪斯赋予她的敏感性,使她十一岁时已经写出很好的诗,且在她写下第一行诗时,“所有的人都确信她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诗人”。她自己还坚信,真的曾有缪斯拜访过她。在她写于1913年的一首诗中,她回忆有一位“身材苗条”的缪斯和她交谈:“她的话语∕如树梢低语,如细沙窸窣∕或如风笛银铃般的声音∕在远处歌唱分离的黄昏”;说是“她(缪斯)把美妙的话语放入∕我记忆的宝库。”

阿赫玛托娃原来姓戈连科。她身材高挑,通常穿一件紧身的黑色连衣裙,肩上搭一块披肩,佩一条黑色的玛瑙项链;她秀美的长相,特别是她那略显苍白的希腊式脸庞,有如古希腊艺术中的女神。认识阿赫玛托娃的俄国诗人和批评家格利戈里·阿达莫维奇说:“今天人们回忆起阿赫玛托娃时,都常说她很漂亮。她不是漂亮,她是比漂亮还要漂亮……”另一位和她同时代的诗人、评论家尼古拉·涅多布罗沃甚至认为:“不能用简单的漂亮二字来形容她,她的外表非同寻常……”

1910年,阿赫玛托娃刚与诗人、“白银时代”阿克梅派诗歌团体的主要创始人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结婚不久,在新婚的丈夫陪同下,去巴黎和意大利北部旅行度蜜月。巴黎人习惯于公开表达对美的钦慕,虽然大多是礼节性的。阿赫玛托娃苗条的身材、优雅的风度和希腊人的脸型,时时处处吸引着他们的目光,让他们称赞不已。古米廖夫爱他的妻子,尽管这爱有些彷徨不定,一般也理解他们的爱美之心。但是有一个人使他产生强烈的妒忌,甚至在与阿赫玛托娃感情破裂之后还与他发生过一次冲突。那人就是莫迪利阿尼。

莫迪利阿尼怎么认识阿赫玛托娃一直是研究者追寻的线索,多数人认为,也许他们是通过俄罗斯诗人、作家、艺术家中间的某一个两人都熟悉的朋友介绍才认得的。但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只知道当时他们都住在同一座楼房。二十一岁的阿赫玛托娃高挑的身材、长长的脖颈、白皙的皮肤和灰蓝色的眼睛,研究者认为,体现了莫迪里阿尼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追求,自然引起这个二十六岁男子的注意。半个世纪后,阿赫玛托娃在回忆录中也只说,她是在1910年春遇见阿梅迪奥·莫迪利阿尼,没有谈具体的细节。不过她提到,说在她回圣彼得堡之后,1910年冬和1911年春,都一直在给她写信,见面却很少。据研究,他们两人互相通信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信中不少句子,这么多年后她都还记得,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你让我着迷。二十六岁的莫迪利阿尼是一个标准的意大利式美男子。他面色苍白而微微有点粗野,脸刮得光光的,眼睛温柔多情,态度文质彬彬,女人们总是盯着他瞧。阿赫玛托娃特别提到,说他那像“安提诺乌斯(Antinous,古罗马哈德良皇帝的娈童)的脑袋和闪烁着金色火花的眼睛——与世人全无相似之处”。法国哲学家德尼·狄德罗认为,闪烁着火花的眼睛也放射着天才之光。尽管莫迪利阿尼当时终日在穷困和饥饿中度日,阿赫玛托娃“坚信这样一个人一定会熠熠发光”,所以无疑也会像她让他迷恋一样地使她对他迷恋。女诗人甚至认为,如她后来所回忆的,那时,他们两人之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已经发生”,虽然当时她还没有意识到;她把这看作是“一段我们一生的史前史”,即使时间“很短,在我则很长”,让她永世难忘。

爱情是阿赫玛托娃诗歌中一个主旋律。阿赫玛托娃的诗中,很大成分上都在表达她本人的情感经历。遗憾的是女诗人说,“莫迪利阿尼很抱歉他读不懂我的诗”,不懂她用俄语写的抒情诗中,有哪些表现了她让他着迷,又有哪些表现了他让她着迷。

爱情在默默中滋长。1911年5月,阿赫玛托娃再次来巴黎旅游,虽然古米廖夫去非洲已经回来,她还是撇开了他,有意单独一人来巴黎。她去见了莫迪利阿尼。当时莫迪利阿尼只一心沉浸在他的石雕中,对埃及入了迷。他领阿赫玛托娃去参观卢浮宫中的古埃及藏品,他说服女诗人,别的都算不了什么,致使阿赫玛托娃感到,“在庄严宏伟的埃及艺术面前,他似乎有敬畏之感”。只有他心中的美学追求在现实的艺术作品中获得了实现,才会产生这样的敬畏之感。

在这次的巴黎之行中,阿赫玛托娃和莫迪利阿尼有两个星期在一起。他们在卢森堡公园吃中饭;下雨了,因为穷,他们不坐需要付费的椅子,只好坐凳子,在黑色的伞子下躲雨。莫迪利阿尼小时得到母亲的祖父伊索科·加尔松的教育,接触过一些哲理性的文学作品;后来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中阅读了尼采、波德莱尔、魏尔兰、拉法格、马拉美、波得莱尔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尔杜齐、法国诗人洛特雷亚蒙伯爵等人的作品。这几位诗人、作家,还有邓南遮以及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他所熟悉的,不少诗篇他还都能背诵。现在,对诗和文学的共同热情,让他和女诗人兴致勃勃地一起谈论和背诵起他们的诗篇。莫迪利阿尼自己也在写诗,虽然没有和阿赫玛托娃说起。两人也喜欢月明之夜在巴黎的老区游荡,有时则他一个人。“莫迪利阿尼喜欢在夜的巴黎游荡”,阿赫玛托娃说:“常常,每当我听到他在梦一般宁静的街道上的脚步声时,我便走向窗台,透过软百叶追随他的身影在我的窗下缓行。”

nlc202309010046

莫迪里阿尼和阿赫玛托娃两人间的最高热情,是阿赫玛托娃作为她的缪斯,她激发他的灵感,让他为她画出16幅铅笔素描像。

有些艺术史家将创作这裸体画的日期定为1911年春,但是受到置疑,说是尽管阿赫玛托娃愿意向他敞开裸体,但这段时间,要让她与爱她的丈夫分离、投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她会怀有负罪之感,似乎不大可信。但《黄昏》(1912年)中的这几行诗,一方面表现了她这种不安情绪,同时不也可以看作是对莫迪利阿尼的爱的回报吗:

你我都欢快又沉醉

你的故事没有意义。

早秋已将面面黄旗

在榆树的梢头悬垂。

我俩已入欺骗之境,

咀嚼那苦涩的忏悔,

又为何要强装欢笑,

笑容是如此的怪异?

我们要穿透这苦痛,

来代替幸福的安谧……

我是不会背弃你的,

狂放又温柔的伴侣。

阿赫玛托娃还曾带一束红玫瑰去看望莫迪利阿尼。只因他不在,且门又锁着,等了一会儿后,她便从开着的窗隙把花抛进室内。她定然是怀着深情,十分细心地投进去的,使画家难以置信地认为她曾进入室内,然后一支一支地摆放,才得以“将花束摆得如此的美”。她对他的深情甚至使她嫉恨那些粗暴对待他的人。古米廖夫说他“酒鬼”已经是对他的极大误解了,贝阿特丽丝·哈斯丁斯的诬陷,作为情敌,是她绝对无法容忍的。阿赫玛托娃愤怒地抨击说:“我在一篇美国人的文章中读到,说有一个叫贝阿特丽丝·X的,曾对莫迪利阿尼产生很深的影响……我可以并认为有必要说明,他(莫迪利阿尼)在遇到贝阿特丽丝之前很久,就已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我怀疑,一个把这位伟大画家说成是猪猡的女人,能对别人会有什么启迪。”阿赫玛托娃没有为亲者讳。对于莫迪利阿尼的文化教养,博学的苏俄作家伊利亚·爱伦堡作证说:“他读书之多总是令我惊异不止。我似乎还没有见到过第二个像他这样喜爱诗歌的画家。无论但丁、维永、莱奥帕尔迪、波德莱尔还是兰波,他都要背诵。他的油画不是偶然的幻想——这是为画家所洞悉的一个由天真和智慧的特殊结合所构成的世界。”

阿赫玛托娃的《最后的相见》一诗显然也是献给这位伟大的意大利画家的:

无援中胸膛冰冷,

我脚步却很轻巧;

我竟给我的右手

戴上左手的手套。

无疑跨过多级阶梯,

但记得却只有三级!

枫树丛中秋日私语

请求:“与我一起去死!

我受命运的欺骗,

悲惨、无常、可恶的命运。”

我回答:“亲爱的,亲爱的!

我也是。要与你一起去死……”

我看那黑暗的楼房,

只有卧室里的烛火

闪烁着淡淡的黄光。

莫迪利阿尼的画像,不像别的画家那样写生,而用一种纤细的笔触勾画出那人的特点。他就在自己家里画阿赫玛托娃的裸体像:“在画我的头部时”,阿赫玛托娃说,“也总要饰上埃及女皇和舞女的珠宝首饰”。谁也不会可笑地认为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莫迪利阿尼没有接受过解剖学的训练,因而连人的颈椎骨有多少都不知道,因而错将模特儿的脖颈和身段画得过长。爱伦堡特别解释,说他曾评论莫迪利阿尼“天真”,可并不意味着在说他“幼稚”或是“天生的平庸”:“我把天真理解为一种新颖的感受能力,一种直感,一种内在的纯洁。莫迪利阿尼所作的肖像画全都和模特儿惟妙惟肖,如……莫迪的妻子让娜。”

是喜爱身材高挑、脖颈修长的美学理想,让莫迪利阿尼爱上了身材高挑、脖颈修长的阿赫玛托娃和古埃及的类似形象的女性,正如他的资助人、保罗·亚历山大大夫在他收藏的莫迪里阿尼作品于1993年以《不为人知的莫迪里阿尼》为题出版时,编者诺埃尔·亚历山大所说的:“莫迪里阿尼为阿赫玛托娃的异乎寻常的美、她的高贵气质和优雅的仪态所迷恋,这也是他在古埃及女性的身上所看到的。于是在赋予她诗意的、神秘的天性的时候,他或许把她想象是一位埃及女皇。”

阿赫玛托娃非常珍惜莫迪利阿尼为她作的这些铅笔裸体素描,当然,这是出于对莫迪利阿尼的感情的珍惜。她一直把这些画带在身边,有几幅还把它复印在几只她常用的书包袋子上。可惜原作大多都在苏联的国内战争中被毁,在《不为人知的莫迪里阿尼》一书中曾复制了三幅,只有最广为人知的一幅,甚至在古米廖夫被处决、儿子遭监禁、官方批评家宣布她的诗是“资产阶级的和贵族的”、称她为“半是修女,半是妓女”,作品也被禁止出版,生活困难得连想找一份打杂工都不可得的日子里,在女诗人狭小的、未加装饰的空荡荡的的房间里,仅仅在一面墙上挂着这一帧莫迪利阿尼为她画的铅笔素描像,时刻陪伴她孤独的心灵。

阿赫玛托娃回国后,由于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港口封锁,她就再也无法去巴黎和莫迪利阿尼相见了。两人只有在异地相互思念。

1917年,命运让一位纯美的法国少女来到他的跟前。

珍妮·埃比特尔生于巴黎的一个严格的罗马天主教家庭,父亲在巴黎著名的“精品百货”商店上班。珍妮的哥哥安德烈是一个稍有作为的艺术家,他将美丽的妹妹带进充满生机的蒙帕纳斯艺术圈。在这里,这位“温柔、羞怯、文静而又纤弱”的女子遇到几个当时还穷得挨饿的艺术家,并给在巴黎的日本画家藤田嗣治等艺术家做模特儿。但是,珍妮不满足于这种生活,怀着一腔绘画的天赋,她投身艺术生涯,便选择进意大利雕刻家菲利普·科拉罗西创办的“科拉罗西艺术学校”学习。在这里,经常来这里找模特儿的乌克兰的女雕刻家查娜·奥尔洛娃,把珍妮介绍和莫迪利阿尼认识。她立刻与这位有超凡魅力的艺术家深深相爱。但是莫迪利阿尼可是一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而且酗酒、吸食大麻,生活狂野,甚至有点颓废;而且又是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犹太人。年轻的珍妮怎么办呢?或者屈服于家庭的意愿甚至压力,放弃这个她所爱的男人,或者反抗她的家庭,与莫迪利阿尼一起。珍妮选择了后者:与家庭决裂,完全真诚地与莫迪利阿尼相爱。他们住在一起,但没有举行婚礼,1918年还生了一个女儿,也取名叫让娜。

这两位非正式的夫妻互相从对方获得灵感,让娜为莫迪利阿尼摆姿势、作模特儿,让莫迪利阿尼创作出了二十多幅画像,画中的让娜每幅都脖颈细长、身材瘦长,虽然生活中的让娜是一个个子矮小、体格健美的女子。但让娜仍然抽出时间投身于艺术,创作出几幅画作。

但是度过几年快乐幸福的生活之后,由于莫迪利阿尼吸食大麻,特别是饮酒过度,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甚至出现“黑蒙”,即眼睛发黑、看不清事物的地步,一次过巴黎的街道时,倒在地上被警察带走。他的精神也深受影响,常爆发怪脾气。这结果使得他在蒙帕纳斯的多数朋友都离他而去,抛弃了他,把他看成是一个不思悔改的毫无希望的人。只有珍妮·埃比特尔一个人,依然始终忠实于他。1920年1月24日晚,住在莫迪利阿尼楼下的邻居多日都没有看到过这对夫妻了,也没有听到上面有什么声音,便敲门进去。见莫迪利阿尼躺在床上,发热说着胡话,全身颤抖,几乎已经没有意识。让娜在他身边,不顾一切地尽力拥抱住他。莫迪利阿尼是因为肺结核炎症,正处濒临死亡。让娜惊恐万分,心烦意乱,但没有去叫医生。不多久,莫迪利阿尼终于解脱痛苦,离开了人世。

莫迪利阿尼去世后,让娜的家庭将让娜带走,没有带莫迪利阿尼和她的女儿让娜。但是在让娜看来,莫迪利阿尼不在了,她自己未来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无法忍受的。一天后,让娜从五楼的窗子跳下,为她的爱殉情,腹内还怀有一个九个月孩子。

篇5:阿尼帕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母亲:抚养了6个弟妹,生育了9个儿女,收养了10个孤儿。漫漫人生路,她用博大的母爱把这些孩子拉扯成人,成家立业。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超越亲情、跨越民族的大爱,滋润着儿女们的心田,谱写出一支爱的金曲,在中华大地上传唱。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名叫阿尼帕。

阿尼帕出生在蒙古国,这个名字是父亲取的,意为把人们引到正路上的带头人,而她的一生正如父亲所期盼的那样。

阿尼帕一家身在他乡,心中装的始终是祖国。几经思考,阿尼帕的父母毅然作出了回国的决定。1956年冬,阿尼帕的父母拖儿带女经过长达1个月的艰辛跋涉,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来到了青河县。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但看到他们一家挨饿受冻,周围乡邻你腾一间房,我省一口粮,他给一车柴,帮他们一家先安顿下来。阿尼帕的父母也坚信只要回到了祖国,再大的困难也不怕,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今后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阿尼帕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了阿尼帕和尚未成年的六个弟妹。当时阿尼帕只有19岁,最小的弟弟还不满1岁,阿尼帕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就在这时,勤劳善良的阿比包敞开了爱的胸怀,阿尼帕带着六个弟妹与他组建了家庭。弟妹们要吃、要穿、要上学,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阿比包每月45元的工资。三顿变两顿,稠的变稀的,天天如此。那些年,一家人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

为了让弟妹们吃上饱饭,阿尼帕春天挖野菜,秋天拾麦粒,冬天捡骨头,有时一碗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一顿饭。因为饥饿,阿尼帕得了浮肿,即使是这样,她仍在心里念叨着,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弟妹们吃什么?她强打起精神外出给弟妹们找吃的,有一次晕倒在雪地里,幸亏遇上一位好心人,才幸免葬身于雪野。

为了生计,阿比包起早贪黑,白天在修造厂上班,夜晚精疲力尽地回到家中,顾不上休息,挣扎着到附近的砖窑厂打土块,每一块报酬是1分2厘,每天晚上能打90块,可以挣到1块多钱。

眼看着妻子因为过度操劳,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多挣点钱,阿比包又找了份打铁的工作,每天饿着肚子抡大锤,记不清有多少次,手中的大锤砸伤了自己的脚……

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繁重的劳动让两个大人累得快散架了,可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夫妻俩又鼓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转眼间,几个弟妹相继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穷,一双鞋年龄相近的几个兄妹轮着穿,妹妹玛丽亚因为鞋子太破,害怕被同学耻笑,总是不愿去上学。每天早上,玛丽亚趴在窗口边,眼巴巴地看着路上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们。阿比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他听说有个赶牲畜到乌鲁木齐销售的活,因为太辛苦没有人愿意去,但是能多挣点钱,他毫不犹豫地揽了下来。临走时,阿比包悄悄地对玛丽亚说,姐夫回来时给你买双新鞋。一路上,阿比包风餐露宿,但想着能给妹妹买双新鞋,想着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心里也不觉得苦。但不幸的事发生了,他们遇上了暴风雪,几头迷失方向的牛掉进了冰冷的河里,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河水里救牛,然而汹涌的河水还是无情地将一头牛冲走了,阿比包还险些丢掉了性命。

当阿比包满身疲惫地回到家中,向家人讲述他一路上的惊险遭遇时,玛丽亚流着泪说,姐夫,我不要新鞋子了,我会好好学习,你再也不要离开我们了!

两个大人要抚养六个弟妹,加上自己的孩子,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太累。阿尼帕因过度劳累病倒了,这时她的第一个孩子加帕尔才1岁。看到阿比包家的难处,一对哈萨克族夫妇想收养加帕尔。

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谁愿意骨肉分离?但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也能让加帕尔找个好人家活下去,他们反复掂量后,决定把加帕尔送人。

当这对哈萨克族夫妇抱起加帕尔准备出门时,弟妹们全都哭了,冲上前去抱住这对哈萨克族夫妇的腿,哭喊着加帕尔的名字,不让他们走。大妹妹哭着对阿尼帕说,姐姐,我们放学后会早早回家,不再贪玩,帮家里干活,我们每个人少吃一口饭匀给加帕尔。

加帕尔留了下来。也许全家人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但是此刻每个人都笑了,这就是浓浓亲情带来的力量和勇气。后来,阿比包和阿尼帕从有限的生活费里面挤出学费让这六个弟妹全部踏进了校门,有的读完初中,有的读完高中,有的上了中专,有的还上了大学,都有不错的归宿。

篇6:阿尼帕养育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

今天我们发了《奋发向上崇德向上》的书,这本书令我感动至深,受益匪浅。

新疆奇台县的阿尼帕夫妇养育了19个孩子,其中10个孩子都是他们收养的孤儿。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维,哈,汉,回四个民族。至此:阿尼帕一共收养了10个孤儿,再加上自已的9个孩子,家里达到21口人。这时是阿尼帕家最困难的时期,全家住在4间土平房里,孩子们睡在垫在麦草,铺着旧毡子的大炕上。衣服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三接着穿,亲生的小女儿上了初中还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阿尼帕夫妇想尽一切方法去弄吃的。丈夫阿比包去帮人宰牛宰羊,得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去挖野菜,捡麦子,拾土豆,换些面粉,玉米给孩子们吃。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感动的一句话是;“这就是我的家,维吾尔族妈妈爸爸对我恩重如山,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确是:一个心里怀有大爱的人,正如给阿尼帕的颁奖词中所说:”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老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

篇7: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

赫拉克勒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作出了许多英雄业绩后,又来到埃陀利来和卡吕冬,找到国王俄纽斯。俄纽斯的女儿得伊阿尼拉,长得非常美丽,迷人,引得求婚者找上门来,她因此被一个讨厌的求婚者缠住了。在她来卡吕冬之前,她住在珀洛宇宏,那是她父亲王国里的另一座城市。河神阿刻罗俄斯倾慕得伊阿尼拉的美貌,前来求婚。可是他长得丑陋无比,叫人害怕。他起初变作一头公牛,后来又变作一头有闪光龙尾的巨龙,最后,他虽然变作牛头人形,蓬乱的下巴底下流出一股清泉。得伊阿尼拉见到这个奇形怪状的求婚者十分害怕,绝望地向神衹祈祷,请求一死。但河神却逼得越来越紧,她的父亲也并非不愿意将女儿嫁给阿刻罗俄斯,因为这位河神是神衹的子孙。正在这时,赫拉克勒斯慕名前来求婚。他早在地府时就已经听朋友墨勒阿革洛斯讲起妹妹的天姿国色。他知道,不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是得不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女郎的。头上长角的河神看到赫拉克勒斯前来争夺他的意中人,气得青筋暴突,企图用牛角顶撞赫拉克勒斯。国王俄纽斯看到这两个求婚者激烈争夺,并不想阻拦他们,他宣布谁取得了胜利,他就把女儿许配给谁。

在国王、王后和他们的女儿得伊阿尼拉的面前,两个求婚者勇猛地拼斗起来。赫拉克勒斯左冲右突,很久都不能奏效,河神巨大的牛头,总是一再避开了对手的打击,寻找机会准备用牛角将他顶翻在地。最后,他们扭在一起肉搏起来,手臂绞着手臂,脚绊着脚,额头和身体上汗如雨注,两人累得气喘吁吁。最后,宙斯的儿子占了上风。他把河神猛地一摔,按倒在地。河神却突然变作一条长蛇,赫拉克勒斯抢上一步,一把捏住蛇头。要不是长蛇又变作一头公牛,那真的会给赫拉克勒斯拤死了。赫拉克勒斯不让他溜走,他抓住一只牛角,尽力把牛一扔,可怜一只牛角早已断成两截,河神阿刻罗俄斯只得告饶,赫拉克勒斯成了胜利的求婚者。后来,海中女仙阿玛尔亚用各种水果汁,如石榴、葡萄等浇在阿刻罗俄斯的断角里,才治好了他的创伤,让他又长出了新的牛角。

赫拉克勒斯跟得伊阿尼拉举行了婚礼,可是结婚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他一如既往,总是到处漫游冒险。有一次,他又回到了妻子身旁。可是,在无意之中他失手打死了一个侍童,因此,他不得不再度逃亡。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侍童叫奥宇诺摩斯。他在国王俄纽斯设宴招待贵宾时,因一时疏忽,没有弄请客人的要求。赫拉克勒斯想给他一个小小的教训,于是轻轻地拍打了他一下,可是英雄手劲大,不料竟把侍童当场打死了。国王尽管饶恕了他,但他不得不流亡,他的年轻的妻子和他的小儿子许罗斯也伴随他一起流亡。

篇8:美丽世界——谈莫迪利阿尼的意境

黑格尔说:“真实的东西从它的时间环境中,从这有限事物行列中浪游的迷途中解脱出来。”时间的历炼愈发使莫迪利阿尼光彩耀人, 有人说他是堪比梵高的悲剧性天才,其塑造的令人怦然心动的优美女子至今灿然生辉。在世人的嘈杂声中,其保持了独立自信的态度,凭借对自己清醒深刻的认识,选择该选择的,摈弃该摈弃的,早早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留下的肖像和人体作品中有明显的特征:造型简洁,形式单纯,韵律流畅,躯干柔和丰满,刻意拉长的脖子,空旷的眼睛里的一抹湖蓝,这些特殊的夸张表现手法传递出对象各自不同的神情,对比模特的相片,你能发现作品与对象的神似,如同中国画中的逸品。但这些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却又是如此的不同,在似与非似之间, 莫迪利阿尼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传递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莫迪利阿尼对造型结构和色块主观的简约化的处理,精确地再现出物象形态的神韵,使其画面语言更强烈和更具表现力。画布上的人物优雅和哀婉,随着线条的起伏,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娓娓诉说着。细节的微观描绘体现作者对人物的面貌与性格特质的深入理解,物象如同一面镜子,在观看时照见自己的内心,是人丰富的内心缔造了自己的感知世界,艺术家描绘真实存在或想象的世界。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 “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描写的景物或所营造的意境带有自我的情感色彩,而“无我之境”指的是作者将自己融入客体所构架出来的意境,莫迪利阿尼的作品境界是“有我之境”,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感情色彩。那些趋于平面化的空间建立在形体和色彩的有序性上, 夸张变形的躯干,有空间层次的色块布局倾向于装饰化,造就了画面的秩序化和情绪化,细致有弹性的线条表达出作者敏锐的感受力:稍稍上扬的眉尾,紧闭嘴角的轮廓,左右眼的不对称性,正是这种奇妙的面部组合体现了莫迪利阿尼与众不同的造型观,在画家情境中,我们从另一个陌生的角度真切地体会到其模特精神气质的美感。此时形式的表现力凸显,简约不仅是形式上的处理,更是对形态的体会,线条忽明忽暗、忽重忽轻,随着形体的起伏变化此起彼伏。 形式上的省略与概括呈现出伤痕美感,这种夸张的形式在人物的神情中流露出忧郁的遐想。 简练的几个色块构成,背景色块使主体更鲜明突出,停留在主体轮廓线上的有节奏的书写吸引着观者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寻找无限的空间。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这是一个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视觉图形的思维过程,他对繁复的自然形体进行理性的分类、规整,提炼出物象内在形式美的要素,纯化了色彩语言的形式感,画中的女人体充满了生命力,形体的转折点简洁明了,气韵连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组合,他放弃了人体外部特征的精确结构描绘,注意力转向躯干几个大块面的有意味组合,描绘的形体以主观意愿为切入点 ,强调的是作者的心境和情境而非物质的形体,他在1917年创作的作品《坐着的裸妇》的人物形象圆润和饱满,手臂和双腿概括成柱形,乳房呈半圆形,重色勾勒出对象的形体结构,这种非生理解剖的结构线重新构架了人体的节奏美感,虚实不一的线条产生出一种类似书法的魅力,人体画中链接了作者从自身到心理与视觉的纯净凝视,模特的生命灵魂得以不朽。

夸张变形是依据物象的视觉印象,由物体的形态以及物体的运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将视觉印象结合想象力,经由作者的主观意识将客观物象加以幻化处理,而形成一种“虚幻的真实”,藉以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莫迪利阿尼大胆取舍,打破现实中人物的比例关系,重新缔造了新的画面秩序:《 持扇女人卢尼娅·捷霍夫斯卡的肖像 》中的形象被夸张成一个纺锤形,倾斜的头部和端坐的躯干形成节奏上起伏,这是一个孤傲的持扇者,是艺术家眼中的真实理想世界,背景的紫红色对比着人物中黄色服饰,表达出一种令人愉悦的美感,微微开启唇中细细的牙,小拇指上的紫色戒指,这些细节的描绘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主观感受。无细节,无艺术,读莫迪利阿尼的画体会到其对细节的处理的用心,画家用线诉求内心的追求,尽管现实中并无线的存在。无论是何种处理方式,都是作者对客观物象的视觉感知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而激发出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表达欲望,此种表达是通过图表的形态以及图形的组合关系,从而形成富有表现意味的图形组织形式,以此表情达意,创造新的意境,以期通过作者精神内涵的解读建立起与自我情感对话的可能。

莫迪利阿尼的作品给观者美好的视觉享受,面对《维克多尼亚》,年轻女郎的眼神没有和观者的目光对视,画家凝固了对象偶然的一瞥, 统一色调的场景有着微妙的变化,依然是修长的脖子,依然是优雅的神态,作者主观构架的简洁背景分割线与人物弧形衣襟线遥相呼应,模特双眼贯穿了画面,透露出深邃的无限的思绪。莫迪利阿尼的作品提供了另一种观看的方式,他利用独特的视觉模式阐述了形象向空间无限延伸的概念,对人物细节的描绘深刻揭示出对象的心理特征,以至于经过时间的洗礼,画面上的模特依然栩栩如生。

琼·艾比特涅是莫迪利阿尼生命中重要的亲人,她陪伴画家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她给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灵感:高耸的发髻,修长的脖子,柔和的眼神温情脉脉,倾斜的形式美感透露出高贵与贞洁,完美的鹅蛋型让人抵达梦般的温柔,一切美得使人窒息。在画家的其他肖像画中,似乎都能找到琼·艾比特涅姿态的神韵, 由此可见她对画家的深远影响。莫迪利阿尼病逝的第二天,琼·艾比特涅带着未出生的婴儿从6楼纵身跃下……

篇9:阿尼帕的幸福生活

这是自2009年以来,阿尼帕老人连续第四年喜事盈门。

“阿尼帕妈妈是我们青河县6.3万群众的缩影,是我们青河县城市的精神名片,也是我们城市的象征。我们建设阿尼帕妈妈主题教育馆,就是为了彰显道德模范精神内核,体现道德模范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学习她的精神。”青河县文明办副主任樊琴说。

因收养19个孩子而出名的阿尼帕老人,在获得一个个荣誉之后,终于要等来告别困境的一天了。

10个孤儿一个妈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当时,阿尼帕的3个妹妹因父母先后去世,也投奔了姐姐。阿比包每月45元的工资,养活着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

这年冬天,和阿尼帕家一墙之隔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阿尼帕看他们十分可怜,就经常照顾他们。阿尼帕心肠软,她见3个孩子穿的鞋都破了,脚趾头露在外面,在风雪中冻得通红,心里很难受。她对丈夫阿比包说:“把3个孩子接回来吧,只要我们有饭吃,就有这3个娃娃的。”

就这样,这3个孩子成为阿尼帕家收养的第一批孤儿。

1974年,也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日,11岁的回族孤儿王淑珍兄妹4人在父亲去世后,便开始流浪街头。阿尼帕的妹妹在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王淑珍,便将她领回姐姐的家中。

王淑珍满脸污垢,身上的衣服又破又脏,头上没有头发,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发臭味的脓水。看到王淑珍这个样子,阿尼帕心疼地把她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可怜的孩子呀,为什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呀,要是妈妈看到这样,会心疼的。”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王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她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阿尼帕还给她取了个维族名字叫哈比扎,意思是“维护”。

从第二天开始,阿尼帕每天带王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王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恢复了她那张清秀的脸。于是,阿尼帕决定将她送回家。

让阿尼帕没有想到的是,她推开王淑珍家门的一刹那,竟然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两间破旧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几个孩子正蜷缩在地上的旧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王淑华和王淑英带回了家。

说起被阿尼帕妈妈领回家的情景,已是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王淑珍自从当年被阿尼帕妈妈治好了头上的癞疮,就留上了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的母爱。王淑珍现在开着一家餐厅,可她说,38年前妈妈给她做的那盘拌面,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香的一顿饭。

1989年2月,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去逝,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尼帕又义无反顾地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

至此,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共收养了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6个孩子和3个尚年幼的妹妹,全家已经有19孩子。不难猜想,阿尼帕和丈夫的经济压力该有多大。

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尽管一家人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却让孩子们都上了学,19个孩子没有一个辍学的。

直径1.2米的“团圆锅”

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些孩子。最让她发愁的是一家人一日三餐,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饼,孩子们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春天粮食不够吃,妈妈就去地里挖野菜。父亲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

后来,阿尼帕又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可以挣30多元钱。“那水多凉呀!可妈妈成天在里面洗羊杂碎,时间长了,就落下了风湿。”大女儿卡丽曼哽咽着说,“当时我们都还小,甚至不知道心疼妈妈,只知道围在妈妈跟前要吃的。”

为了让孩子们都吃饱饭,阿尼帕还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和一个特大号的盘子,这个锅被孩子们称作“团圆锅”。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当地的人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和睦、幸福、快乐。

回忆起童年生活,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阿尼帕妈妈家虽穷,但很温暖。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成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山打柴,我们这个家总比别人家的笑声多。”

最让几个孤儿感激的是,阿尼帕对他们跟对她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来都不会厚此薄彼。卡丽曼记得,“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金雪莲。我伤心得大哭。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阿尼帕的小妹妹哈丽卡姆说:“大姐阿尼帕和姐夫结婚后不久,我的父母相继去世,我们姐妹全在姐姐家住,当时姐姐22岁,最小的我才5岁。姐姐和姐夫实际上承担的就是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全部抚养成人。”

1994年,阿尼帕夫妇收养的孤儿中最小的女儿金雪莲出嫁了,阿尼帕为她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婚礼。金雪莲忘不了出嫁那一天:“妈妈把我搂在怀里亲了又亲,又把自己的戒指摘下来给我戴上,一遍遍地叮嘱我,真是比亲妈妈还要亲。”

感动中国的杰出母亲

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的爱的付出,让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姓氏的兄弟姐妹也早早懂得了相互珍惜,相互关爱,也更懂得了向社会付出自己的爱。

卡丽曼在青河县城建局工作。2007年的一天,她上中学的女儿说班里有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哈萨克族女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又有病,这个同学压力很大,想辍学。卡丽曼听说后,当即让女儿把这个女孩接到自己家中。卡丽曼说:“尽管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但我还是想尽力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孩子。”

从小吃阿尼帕的奶长大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教师。她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姑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

現在,阿尼帕一家最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孩子们全都成家立业,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虽然都不在老人身边,但每到过年过节,大家总会想方设法地赶回来跟老人住上几天,唠唠家常。

阿尼帕过70岁生日时,兄弟姐妹带着父母去拍了一张全家福,阿尼帕生育的孩子、几个妹妹及家人,再加上10个收养的孩子和他们的亲属,4个民族共180多人济济一堂。这个时刻,对辛苦了一辈子的阿尼帕来说,该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

如今已是子孙满堂、年过半百的托乎提提起近40年前的事仍然十分感动。他说:“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当时阿尼帕一家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要养育21口人。困难可想而知。她对我们一家人的恩情,我一生都会记在心上,阿尼帕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夫妇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这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病逝,他亲生的、收养的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孩子一个个从外面赶回,一下车就号啕大哭着向家里奔去……几个月后,阿比包被评为自治区第五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获得1万元奖金,但阿尼帕却没有收,而是把这笔钱捐给了失学儿童。

2009年,阿尼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被评为新疆十大杰出母亲;2010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国外展播。

2011年9月,阿尼帕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北京领了奖。

成为道德模范后,中央文明办了解到阿尼帕的生活还很贫困,决定对她给予生活补助,并拨付12万元给她修建住房。接着,青河县作出决定,在阿尼帕原有宅基地上建设一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河县文明办副主任樊琴告诉记者,这个基地是全疆首个以道德模范事迹为主题建设的展馆,楼下用于老人及家人居住,楼上设立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预计今年底,阿尼帕将搬进新居。

篇10:阿尼陀佛么么哒读书心得体会

我一时语塞,那一天是8月7日,大冰和他的朋友们民谣演唱会的前一天。

回到家后已是凌晨三点,翻来覆去睡不着,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看完了,合上书后没来由地,我想起了成哥的这句话。思量许久,我仿佛察觉到从前未曾明白的一些细枝末节。

大冰老师的这本书写了十二个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可能无法体会的生活,承接上一本《乖,摸摸头》,这本书依然写得酣畅淋漓,他总说自己是野生作家,写作手法随性洒脱,又带着不同于其他作者的肆意甚至是不羁,又有讲故事的技巧,所谓的野生,是不按照套路出来,但无形中,这样的风格,成为了属于他的套路。

他是不愿意让我称呼他为老师的,记得我在丽江拿着录音笔采访时,他说我如果再叫他老师,他就要掀桌了。那一个下午我们聊了很多,桌子上有烟有茶,还有几个大花卷和一片鱿鱼片,我们就着丽江的阳光边吃边聊,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他笑着说,看不到的就是假的,难道我们遇到的就不荒谬么。

大冰(就不叫老师了)书里的几篇故事我应该是第一个读者,他一直都在茶者茶社写作,有时写完就会叫我看,比如《一百万个祝福》和《凭什么》,他对写作这件事格外郑重,有时能够写十几个小时,也会将之前写过的几万字推翻重来,这是我亲眼所见。我在看时他也会小心翼翼坐在一旁,我提的意见他也会认真斟酌,如果有谁质疑这份写作的真诚,我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茶者里会经常出现大冰的读者,他们大多都是学生,看过书后辗转找到这里,坐下来喝杯茶,大冰有时写作,也会坐过来闲聊几句开开玩笑,有时我会目瞪口呆看着他们打闹,人走后我问你们之前认识?他摇头说不认识,我惊讶地说以为你会很客气呢。大冰说客气那是粉丝,我这是读者,算是陌生的朋友咯。

有些事情做得多了会被人不理解,有些话说得多了会被认为是装X。我在微博上经常能够看到有人质疑,比如去了丽江不给签名合影,比如在小屋说话多了会被请出去,比如总是冷眼相待说话不委婉等等等等,有时我甚至会想,一个人,一个写作的人,到底还要扮演多少种角色,做好多少事情,才能满足所有人对他的期待,到底是要对任何人恭恭敬敬,披上温和礼貌的外表讨别人欢心,还是只做自己虽然看似拽酷却无比真实地面对周遭的一切。

你要虚假的嘘寒问暖,还是要真实的个人本性,这是个问题。正如这本书(甚至之前的书)所遭受的争议,我都在读完后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

8月8日,大冰和他的朋友们开了民谣在路上演唱会,我坐在第一排看着大冰穿着西装一本正经地主持,他在演唱会开始时说,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场民谣演唱会上穿着西装的原因。

那几日他得了重感冒我是知道的,发烧到浑身疼痛,嗓子说不出话,见到朋友让他们离得远些以免被传染,我在台下看着他一额头的汗水,看着他引出一位位歌手,采访加调侃,介绍他们的歌曲和故事,我信了他说的那句话,我愿意做一个垫脚石,让这些歌手们被更多人所熟知。

那天在台上的许多人都被大冰写过,包括坐在台上一脸傻笑的成哥,还有老谢、宋昭、大军、赵雷、阿明、路平等等。有些我见过很多次,有些只有一两面之缘,我从不觉得他们虚假,反而他们格外真实,他们就如同大冰笔下的那些故事,有着格外洒脱的一面,同样也有不同于常人的平和。

大冰在书中的后记里写得好,文学作品,终归是与人性有关,发现人性、发掘人性、阐述人性……最终升华人性。我始终觉得,能够自在生活,自在写作,是文学作品中最能够直接体现得两个方面,无论从故事和构架而言,这本书虽然是之前的延续,但却保留这两方面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可贵的地方。

只是,我们都太自我了,每个人的认知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却总是试图用自己的局限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我们又太缓慢了,当世界变换地如此急速时,我们却依然不紧不慢地成长,我有时很焦急,想让自己成长地更快一些,好跟上别人的脚步,好跟上这个世界的脚步,无奈生而为人的局限和自我的狭隘,我一直都犹如井底之蛙,正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才对任何的文学作品或其他的艺术形式,抱有更多的宽容和近乎敬畏的尊重。

这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听当事人讲过,老谢跟我提过他在面对那些困境时不得已的面对和之后的善意,宋昭在小屋唱歌时用几个段子将国外卖场的经历讲得无比精彩,路平和小南京的恩爱在朋友圈被视为夫妻典范,靳松在接受采访时把游走过的许多地方都比做是家,一个个人都真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我们不自知,便认为他们是假的,是虚构的,是妄言的,你说,这是谁的错?

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使得这些人变得好像离我们生活太远,正如我们不理解什么是又朝九晚五又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以往的历练去评断我们不熟悉的生活,又带着几分自我的狭隘?我们用自己成长中的道理去衡量这个世界千万变化的周遭,又有着几分的公道和客观?我说不好,也没法说,因为我也同样如此,在面对这样不熟悉的生活时,我一开始也有各种的不理解。

因为这份不自知,我亲自去探寻我不熟悉的领地,而后我才明白,我们都是如此渺小,在我们看来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始终不得志是社会的功利,善意无法接受是人心的浮躁,故事看得假是作者编造,鸡汤不爱看是一无是处。我们用各种各样别人的问题来解释自己遇到的种种不甘和不顺意,何时又想过,其实是我们成长得不够好,或者成长得足够好了。

当那些道理和故事无法慰藉你的内心,不是道理和故事错了,而是你已经成长到不需要他们,道理不会变,故事也是真,他们没有问题,只是你成熟了长大了,又为什么反过来责怪他们的一无是处?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善良是一种天性,善良是一种选择。选择善意,即选择天性,选择光明。虽然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星辉闪光都只是刹那。

你从来不需要靠着别人的慰藉过日子,就像我们也从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获得满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你选择的你就去过,你没有选择的也别怀疑,大冰写下的只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他给予了另外一种可能,但可能不是必须,如果你非要觉得他在教唆什么,那么请你扪心自问,你是否直面过真实的自己。

真实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没有人会永远哄着你捧着你,正如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大冰喜欢旁人一样,任何人都有阳光阴暗的一面,但别总是拿着阴谋论去揣度别人。有句话曾经是这样说的,你是怎样的人,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事。

我倒觉得这句话应该这么说:你现在是如何的人,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事,你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过去的事也许都不是个事。

篇11:阿尼陀佛么么哒读书心得体会

------------------------------

一个孩子的心愿 -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善意是人性中永恒的向阳面。选择善意,即选择天性,即选择光明。或许也是选择一种永恒吧。。。虽然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星辉闪光都只是刹那。

一百万个祝福 -

真有心送君一程,东西南北都顺路。

真有心帮你一把,立时三刻当下今天。

又何必回头改天。

人情世故的阻路栅栏无外乎这两个词:回头,改天。

一回头就是渺无音信,一改天就没了下文。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任何一种长期单一模式的生活,都是在对自己的犯罪。

明知有多项选择的权利却不去主张,更是错上加错。

谁说你我没有权利过上那种的生活,即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生活岂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如果真牛逼的话,别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也别动不动就说放弃,敢不敢去理智地平衡好你的生活?平衡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任何情况下,认真工作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同时,一个认真工作的人自然会受到旁人的尊重!

人生是一场不断校正方向的旅行,有人找到的方向是事业,有人找到的是信仰,有人找到的是爱情。。。我们可以旅行,但不能没有方向。

世界很大,有故事的人很多。每个有故事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有生活。你打算在人生中的那一天,理直气壮的说出这句台词-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的王八蛋 -

人活一辈子,总会认识那么几个王八蛋,和你说话不耐烦,和你吃饭不买单,给你打电话部分时候,去你家做客不换鞋,打开冰箱胡乱翻。。。在别人面前有素质有品味,唯独在你面前没皮没脸。

但当你出事时,第一个冲上来维护你的,往往是这种王八蛋。

大家都是成年人,又不是没体验过常规的人生,心智又不是不健全。人嘛,只要不伤天害理,只要对得起自己,只要不是盲目的冲动,干什么不行?

经常听人说:我喜欢的是。。。唉,我觉得哈,你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这份喜欢。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去喜欢,是否有尽力去触碰,是否有定力去坚守,是否有魄力去取舍,是否有权力去选择。

喜欢就好好喜欢,别把执着当认真,放弃当放下,随意当随缘。

还有一句:娑婆世界,日日黄粱,若真的喜欢,就别抗拒遗憾。

玩儿鲨鱼的女人 -

小芸豆是个“五毒具全”的女人:独立的处事观价值观,独立的判断思辨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很爱读书!

凭什么 -

有人说,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可我总觉得,除了被尊重,人还需要自我尊重。真正的尊重,只属于那些不怕碰撞,不怕跌倒,勇于靠近理想的人。

梦想不等于理想:光幻想光做梦不行动,叫梦想。敢于奔跑起来的梦想,才是理想。

若饮下这碗江湖黄莲汤后,你依然自怨自艾。。。请一边大嘴巴抽自己,一边回答以下问题:

你惨,你有老谢惨吗?

你坎坷,你有老谢坎坷吗?

你起点低,你有老谢低吗?

你资源少,你有老谢少吗?

他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流浪十年都未曾放弃过理想,你凭什么轻言放弃!

你凭什么张嘴闭嘴就迷茫?

你凭什么受点儿挫折就厌世?

你拼什么指着理想说遥远?

你凭什么闭着眼睛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

那些对尊严,勇气,善意,理想的追求,凭什么他可以,你就不可以?

凭什么他可以有梦为马,随处可栖息,你我就不可以?

送你一只喵 -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孩子来说,自暴自弃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而挽救我们这种孩子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一点点温情就足够了,不是吗?

周三的情书 -

每个孩子都应该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照顾好自己,这才是最基本的孝道,不是吗?自己过的都不舒心,拿什么去孝顺父母?

铃铛 -

世上没有什么命中注定。所谓命中注定,都基于你过去和当下有意无意的选择。选择种善因,自得善果,果上又生因,因上又生果。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因果最大,但因果也是种选择。其实不论出世入世,行事处世,只要心是定的,每种选择都是命中注定的好因果。。。

也许是万事万物由心生由心造。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他所看到的就会是什么。

真实的人生本就琐碎,如何去桥接,过渡,贯穿,看你自己的咯。

国人喜欢俯视,仰视,漠视,鄙视,唯难平视。就算视线中偶有善意,也难免附带围观感,怜悯感。

小善缘 -

所谓朋友,不过是我在路上走着,遇到了你,大家点头微笑,结伴一程。缘深缘浅,缘聚缘散,该分手时分手,该重逢时重逢。惜缘即可,不必攀缘,同路人而已!能不远不近地彼此陪伴着,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后记 -

有人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为什么起这么个奇怪的书名?因为有妖气。戾气即妖气。这个时代的妖戾之甚,甚比PM2.5.懒得举例子,不想虐心,莫来辩我,他身己身戾气之乖张,你亦心知肚明。

有妖就除妖,除一点儿是一点儿,心不扫不净。那如何除,如何扫呢?光指望大人先生们的良心发现吗?哎呀我去,做梦去吧。。。庙堂有庙堂的令旗,江湖有江湖的道术。抛开令旗不提,窃以为,旮旯处尚需一张江湖镇妖符。每个道人的符不同,我的这张叫:阿弥陀佛么么哒!

何为阿弥陀佛?

从佛学角度讲,阿弥陀佛,是为无量佛。深广誓愿诸缘具足,成就西方极乐净土,是为极乐世界化身佛。诸经所赞,尽在弥陀。据说极乐世界与咱们的娑婆世界不同,没有怨憎嗔痴贪,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人们活的心安理得。

从世俗角度说,自唐代以来,就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世人称诵佛号,求生净土,是一种向善,亦是一种求仁,是自度,亦是自度度人。世间诸般教门皆有这种导善的法门,或许,这是一种人类精神诉求的刚需吧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句佛号的魅力所指,还涵指这样四个字:带业往生。不管你是不是好人,不管你曾经是什么人,不管你曾经是什么人,只要还肯相信美好,只要不混吃等死,破罐子破摔,都可以拥有一个平等的机会或出口。出口和机会多一点儿,戾气就少一点儿,不是吗?

何谓阿弥陀佛么么哒?

为何把如此严肃的佛号搞得这么不严肃呢?么么哒不是亲一口的意思吗?啊哈,我觉得哈,从去除宗教化的角度来说,阿弥陀佛么么哒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心态。不是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只是一份递到你面前的小慈悲。它是一份祈愿或祝福,一份赞叹或感慨。。。也是一声HELLO,或一声:你好吗?又或者是一句:你还好吗?

我非道德多么高大上的好人,不过是一个浪迹天涯的野孩子而已。但在我粗浅的价值观认知中,始终相信:善良是种天性,善意是种选择,选择善意,就是选择人性中的向阳面。虽善意如电,来即明,去则复冥。但再电光石火也要去选,不然你我习惯了黑暗,接受了黑暗,欣欣然于黑暗了怎么办?

--------------------------

这是“我眼里”的“文眼”(为什么强调“我眼里”的,因为每个人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行为的表达也不同,这就是佛说,“众生相”的原因)。我引用周濂的一篇文章的书名做一个陈述,-“站在高墙上看世界”

第一,善良,公正,正值,勇敢等所有正能量的词是构建我们三观的基石。也许,当下你会吃苦,因为你可能看上去“傻”,但是请相信上天是公平的,如果我们没有具体的信仰,至少相信“因果”!

第二,“自由”是我们的层次目标。首先是财务自由,然后是精神自由!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是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目标,是可以量化的。

第三,“技能”是安生立命的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够实现任何我们的目标,哪怕渺小若蚕虫,宏大如鲲鹏!没有技能,就别舔个脸说理想了。

第四,“知道”并不等于“做到”。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过,知与行是人生一体两面的事情,很多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其实并做不到。我个人也惭愧于此,这其实是我们最需要修炼的!

第五,基于此,所以曾国藩与家书说嘱,“精进” - 不在于一天做了多少功课,而是“恒”。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吧!生活,本来就是一杯清水!

最后,我个人最喜欢本书的:

第一,“凭什么”

第二,“后记”

让我,在引用后记一段话,作为我的读后感的结尾,与君共勉: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阿尼林的意思, 阿尼林的解释】相关文章:

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的演奏及音乐表现特征10-21

莫迪里阿尼雕塑艺术论文04-15

阿尼帕妈妈和她的180人大家族04-19

上一篇:我粗心的妈妈150字作文下一篇:长不大的爸爸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