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论全文翻译

2024-04-26

朋党论全文翻译(精选5篇)

篇1:朋党论全文翻译

朋党论全文翻译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篇2:朋党论全文翻译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作品原文朋党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1]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2]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3]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4],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5]。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7]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8],君子八元、八恺[9]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10]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1],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12]曰:“纣有臣亿万,惟[13]亿万心;周[14]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15]以兴。后汉献帝时[16],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17],目[18]为党人。及黄巾贼起[19],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20]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21],及昭宗时[22],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23]。”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24]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5]。嗟呼!夫兴亡治乱之迹[26],为人君者可以鉴矣[27]!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 惟:只。幸:希望。[2] 大凡:大体上。道: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3] 党引:勾结。[4] 贼害:残害。[5]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6] 之:指代上文的“道义”、“忠信”、“名节”。修身: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修养。济:取得成功。[7]退:排除,排斥。[8] 共(gōng)工驩兜(huándōu)等四人:指共工、兜、鲧(gǔn)、三苗,即后文被舜放逐的“四凶”。[9] 八元:传说中上古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八恺:传说中上古高阳氏的八个才子。[10] 皋(gāo)、夔(kuí)、稷(jì)、契(xiè):传说他们都是舜时的贤臣,皋掌管刑法,掌管音乐,稷掌管农业,契掌管教育。《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曰:‘嗟!(汝)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11] 更(gēng)相:互相。[12] 书:《尚书》,也称《书经》。[13] 惟:语气词,这里表判断语气。[14] 周:指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15] 用:因此。[16] 后汉献帝: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逮捕,囚禁“党人”应是桓帝、灵帝时的宦官所为。[17] 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一些名士如李膺等二百多人反对宦官被加上“诽讪朝廷”的罪名,逮捕囚禁。到灵帝时,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杀,六、七百人受到株连,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18] 目:作动词用,看作。[19] 黄巾贼:此指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贼”是对农民起义的诬称。[20]解:解除,赦免。[21] 朋党之论: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年),统治集团内形成的牛僧孺为首的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朋党之间互相争斗,历时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22] 昭宗:唐朝将要灭亡时的一个皇帝。杀名士投之黄河本发生于唐哀帝天佑二年,哀帝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23] “此辈清流”两句:这是权臣朱温的谋士李振向朱温提出的建议。朱温在白马驿(今河南洛阳附近)杀大臣裴枢等七人,并将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清流:指品行高洁的人。浊流:指品格卑污的人。[24] 诮(qiào):责备。[25] 厌:通“餍”,满足。[26] 迹:事迹。[27]鉴:动词,照,引申为借鉴。白话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创作背景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1038年(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庆历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论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苦读而中进士,后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朝廷要职,因弹劾政敌夏竦、吕夷简等人,曾遭遇政敌的朋友圈子的恶意攻击,被政敌指责为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因而也曾屡次被罢职贬官,可谓仕途多舛。欧阳修故而愤笔写就这篇雄文,算是对政敌的一种理论清算,也算是一吐胸中块垒。作品鉴赏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作者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直接提出观点,认为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第二段:先说有两种“朋党”,即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说明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再说君子,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如一。接着,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强调这些作为与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退”是斥退,罢黜,“用”是进用。这几句说: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这段运用了对比。作者在分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时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结,同利则暂时为朋,见利则相互争竞,力尽则自然疏远或互相残害,从实质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二者对比鲜明,水到渠成的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带起下面的一段文字。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文中正反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加强对比,阐明小人无朋,君子有朋,有关国家兴亡。再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第四段:作者带有总结性地论述: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成朋党,没有人像汉献帝那样;能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的朋党,没有什么时候像唐昭宗统治时那样。这些国君都把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文章末尾,作者又强调了一下:“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这是说上述的兴亡治乱的史迹,做国君的可以借鉴。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作者作辩解,而从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争取了主动,使作者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篇3:全文翻译各取所需

原文进去,译文出来

小丽遇到最多的就是英文文档,对这类文档的翻译,软件“文档翻译器”(下载地址:http://www.mt30.com/Soft/safe/fonts/201207/35648.html)是不错的选择,它能将ppt、word、excel文档快速翻译成一篇新的文档,而且,每句翻译结果呈现在原文下方,便于对照原文阅读。

软件运行后,单击“Open”按钮,打开源文档,然后选择“英文转中文”,并指定“联想外网”(如图1),最后单击“翻译”、“确定”,将在原文件的文件夹下得到一个名为“-new”的新文件,打开该文件,就能看到翻译结果了(如图2)。

经测试,该软件对ppt、doc(x)、excel支持效果非常不错,但对于txt格式的文档支持不佳,而且只支持中、英文之间的互译。

支持语言最多的翻译

小丽有时会收到不知来自哪个国家、自己也不能看出的外文文档,对这种情况,谷歌在线翻译就做得比较好。谷歌在线翻译现在也可实现对整篇文档的翻译,重要的是,支持的语种众多,如果对源语言不清楚,还可在线检测语种。

打开http://translate.google.cn/页面,设置好源语言、目标语言,如果对源语言不清楚,可以复制一部分语句至输入框中,然后单击“源语言”右侧的下拉按钮,单击“检测语言”即可。对整篇文档翻译时,单击“上传文档”,通过“浏览”按钮指定需要翻译的文档上传,上传成功后单击“翻译”,即可得到翻译页面,在翻译页面中,鼠标指向翻译句子,可显示对应的原文(如图3)。

离线翻译也能行

小丽以前非常担心网络出问题,一旦网络出问题,上述方法就行不通了,因为大多全文翻译软件都必须在联网条件下才能进行,一些词典软件在离线情况下只能对单个词语进行翻译,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金山快译这款软件来实现全文翻译。

软件运行后,单击“打开”按钮,导入需要翻译的文档,文档类型包括doc、docx、wps、txt四种,导入后,从工具栏中根据需要,单击英中、中英或日中翻译按钮,即可得到翻译结果(如图4),最后单击“保存”按钮,可以选择只保存译文,或者原文与译文对照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快译支持批量翻译,依次单击“翻译/批量翻译”,就可以同时将多篇文档翻译成所需要的语言。

篇4: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之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之重要著作。下面是大学全文翻译,请参考。

《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译文

《大学》之宗旨,在于弘扬高尚之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之善。知道要达到“至善”之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它们之先后次序,就与《大学》之宗旨相差不远。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之德行弘扬于天下之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之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之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之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之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之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之人,则先要端正自己之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之人,则先要使自己之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之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之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之根本败坏,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之。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之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根本,这就是认知之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之气味,喜爱好看之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之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之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之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之心里是什么样之,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之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之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之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之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之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之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之威严;“那文质彬彬之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之品德完美,达到最高境界之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之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之《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之《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之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之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之《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之。”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之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之黄莺,栖息在多树之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之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之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之能力与他人之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之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却什么也看不到;听,却什么也听不到;吃,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之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之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之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之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之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之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之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之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之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之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之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之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之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之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之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之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之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之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之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之,与他自己所喜爱之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之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之事情。因此,国家之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之人民。《诗经》上说:“他之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之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之国家。因为居上位之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之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之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之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在我之后之人,厌恶在我之后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在我之前之人,厌恶在我右边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方法与我左侧之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方法与我右侧之人交往。这就是所说之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之父母。”百姓喜爱之他就喜爱,百姓厌恶之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之百姓之父母。《诗经》上说:“高高之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之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之人不能不谨慎,出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之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之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之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之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民众才会有国土,有国土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之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之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之方法获取之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之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之。”德行好之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之,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之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之,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之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之人,他不能保护我之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之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之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之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之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之人却不能摈弃,摈弃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之,厌恶人所喜欢之,这是违背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之身上。因此,君子所有之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篇5:童趣全文翻译

我回想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很好,能清楚的看到最细微的事物,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夜晚,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为这样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眼前的景象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为这个景象,而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般高;定下神来仔细观看,把丛草当作森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作丘陵,低陷部分当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安适、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兽,掀倒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回过神来,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被选入:鲁教版 六年级下册12课文《伤仲永》;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册(初一上学期)第一单元“成长纪事”第4课;苏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5课。编辑本段注释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译: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从扬州回来。

二、字词解释 实词

1.伤:对……感到悲伤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隶属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书,书写(名词作动词)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异:对……(这里指仲永向他索要书写工具)感到诧异(惊奇)

16.焉:他,代指仲永

17.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8.与:给

19.即:立即,立刻

20.书:书写,写

21.并:并且

22.自:自己

23.为:题写

24.名:名字

25.其:这

26.以:把

27.养:奉养,赡养

28.收:团结

29.为:当做,作为

30.意:意思

31.传:传送

32.一:全

33.观:观看

34.自:从

35.是:此

36.指:指定

37.作:写作

38.立:立刻

39.就:完成 42.其:它,代诗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

51.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2.稍稍:渐渐

53.宾客:用宾客的礼仪款待他(方仲永)的父亲,宾,名词做状语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索要

58.之:它,代诗

59.利:以……为有利的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通“攀”,拉,此指强拉

64.环:四处,到处(全,遍)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符合,相当

77.时:时候

78.之:的 79.闻:传闻

80.还:返回

81.自:从

82.复:又,再

83.问:询问

84.泯:完全

85.然:……的样子 虚词

86.矣:了

87.之:的 88.通:通达

89.悟:聪慧

90.受:承受

91.之:它,代通悟

92.天:先天

93.之:它,代天资

94.贤:胜过;超过

95.于:比

96.材:同“才”,才能

97.远:差距大

98.卒:最终

99.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100.为:成为

101.则:就是

102.其:他,代仲永

103.于:被

104.者:不译

105.至:达到

106.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复合词)

107.如:像

108.此:这样

109.其:不译

110.贤:贤明

111.之:它,代后天教育

112.且:尚且

113.今:现在 114.夫:不译(那些)

115.固:本来

116.得:能够

117.已:停止

118.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19.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120.先人: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121.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122.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123.宾客其父: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通悟(幼年)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

③泯然众人矣。(青年,今)编辑本段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注释: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指刚开放的花。6.尽:尽头。7.才:仅。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11.悉:尽,全。

12.黄发:指老人。垂髫

(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3.要:通“邀”。

14.咸:都。讯:消息。

15.邑人:老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6.间隔:隔离。17.乃:竟然。18.无论:不要说。19.延:邀请。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22.寻向所志,志:标记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24.诣:拜访。25.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成为事实。28.寻:不久。

29.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桃源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朋党论全文翻译】相关文章: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04-27

欧阳修的朋党论原文05-30

上一篇:李长春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上讲话下一篇:放炮的乐趣作文5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