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说课稿

2024-04-23

王月 说课稿(精选8篇)

篇1:王月 说课稿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说课人:王 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叫王月,是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政治教师。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程是《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处理、目标确定、教学设计与实施、资源整合以及教学反思七大板块展开讲解。

第一点,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的第一章第一课,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后面所有章节的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个人发展、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作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说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职学生大部分自信心不足,自主性学习较差,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厌恶理论知识,空洞说教。而且基本功不扎实,来学校学习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性的学习,而是掌握实践知识。因此我们引入情景设置以及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本上的知识。

第三点,说教材处理

本课的教材处理原则是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图片以降低难度;对于知识要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强化理解,弱化读背;积极引导学生

主动学习,避免厌学。

第四点,说目标确立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结合高职学生的认识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二,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其三,情感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情况,我归纳了以下重点难点。

首先,是教学重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此概念是理解本节基本观点的基础,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前提。二,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要让学生理解这道理是一个逐步上升,升华的结果。

其次,是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学生们很难把从实际出发落实到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这点困难是极大的。这就要求我门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重新思考和审视问题。

第五点,说教法学法,即教学设计

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同时要把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我将使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然后,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实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的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法。要以“探究—发现—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看法,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第五点,说教学过程

首先,情景导入

假如你现在是高职汽修专业毕业,面对开服装连锁店和汽车维修店两个机会,你应该如何选择?这时,老师发问,哪一个最有可能成功?同学们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答案,这时,老师联系到本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由此,引入本课教学。看似如此简单的问题,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二,教授新课(31分钟)

刚才,我门讲到,本课的重点是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所以接下来教学第一点就是理解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首先,摆明课本中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我门所说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情况等等,我门所想、所做,都要以客观存在的这些事物作为根据。然后举出一个张仲景的例子,说明凡事要以客观的实际的现状作为依据去做决定。

接下来第二点,要解决重点“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这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支撑此观点的世界观依据,这一点是我需要补充讲解的内容(唯物主义相关理论),书上并未直接提及,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运用,即教材对此进行的三个方面的解释,值得一提的是三层内容是逐次递进、升华的过程。好,先讲第一部分,支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二部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就第一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引入2011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事迹,(刘伟故事略)设问讨论,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什么例子吗?然后根据学生讨论出的结果进行归纳。

就第二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此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我以帕瓦罗蒂的事例(故事略)说明人的一生有很多种选择,有无数的未知的可能性。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就第三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运用,我会引导同学对前面所学进行总结,在此举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事例得出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的结论。使本课在此有一个升华,上升到联系学生实际上面,并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分组讨论自己有怎样的人生选择。第三,教学点评

教学点评首先由学生自我点评,然后是各个小组相互点评,最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上接受能力、分组讨论情况以及总结能力做出最终点评。这种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了单一以成绩论高低,同时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第四,归纳总结

首先是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的总结总是会有不足的地方,这时老师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全面总结。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体验课堂效果、培养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第五,板书设计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3、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六,课后拓展

针对的是书上的体验与探究,其中两道是案例分析题,最后一道是实践讨论题。

第六点,资源整合本课体现了三大特性,即人文性,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老师针对问题进行点拨以引导为主;实用性,本课中引入五大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最后一个是媒体性,本课加入大量图片,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增加一点生气,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第七点,教学反思

总结课堂教学情况分析优势: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 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其中的不足:

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无法面面俱到,学习过程中

班级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 实际运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2:王月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本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我与地坛》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品位作者沉静、细密、抒情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散文的整体感知和借鉴吸收。

(三)德育目标: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生与死的感悟和对母爱的感悟。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着哲理和感情的散文,它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情义浓厚,文辞优美。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本堂课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课前自学和课堂品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播放朗读录音,充满感情的讲述和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形式的品读来使学生揣摩文意,感悟哲理;通过分组讨论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感悟母爱,拓展延伸,并通过作业写读后感《地坛给我的启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导入:

平常,我们常常抱怨命运对我们的不公平,为什么不给我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又抱怨为何没有更聪明的头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等等,我们总是没有学会感恩,没有学会感谢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谢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感谢周围存在的许多东西„„如果有一天,就在你们如此青春欢畅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会恐惧害怕吗?

学生发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铁生他在生命最灿烂,最狂妄的年龄——21岁,忽然瘫痪时,面对生与死,他又有怎样的感悟?又是什么给了他生命的真谛呢?

设计依据: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健康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残疾人抱有歧视鄙夷的态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课文的导入是为了拉近作者与读者(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个的初步的体会。

(二)进入课文

⑴首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朗读录音,一边跟着默读课文。

设计依据:学生初读课文可能不能够十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所以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让学生跟着默读课文,可以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⑵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去古园?(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可以想象,作者不仅在身体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痛苦也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特别是在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作者自然会想到死。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活,在由“死”到“活”的过程中,是地坛给了他启示和感悟。)

②回答古园的特点,这样的古园给了他什么启示呢?

荒芜(读第三段)——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但并不衰败(充满着生机)(品读第五段并请同学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

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明确:地坛和地坛里的小生物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它们仍按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这些小生物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

(分析: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古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一起朗读文本,在朗读中寻找、思考答案。如果学生非常准确地回答了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者感情的体味,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

③这些古园的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结果怎样?

A、想关于死的事:(学生朗读,然后齐读,并试着背诵)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明确:对于死的思考使作者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为现实痛苦、迷惘。

B、想关于怎样活的事:(请学生朗读第七段)

六个譬如: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草木和泥土的味道、秋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小结: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令作者感动的是地坛看似沉寂、荒凉、萧瑟,但其中却蕴涵着醇厚、深厚的超然博大、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正是这些难以言说的包含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④课文第二部分转入写对母爱的感悟,那么,他在什么时候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的?

明确: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之后

不理解——理解、痛悔:“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不在了,就像当初反复思考生与死一样,“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这时,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着透彻,而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毅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更加鲜明深刻”,从而他对无私的 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⑤母爱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幕或者哪一细节呢?(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依据: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力和情感的表达力,通过前面对语言文字的多次品读,学生也大致感受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就会擦出思维的火花。同时,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体会,从来产生深层次的感情。当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后,他们的思绪就会非常活跃,此时,即使是平常非常调皮的学生,在讲述自己母亲的时候,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因为他们流露的是内心最真实最原始的感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总结

⑶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英国诗人玛格利特·魏德玛的《妈妈的牵挂》

(三)、布置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与地坛

史铁生一、二、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3:王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王月鹏散文选

王月鹏散文选

“西沙旺”已经名不副实了.“西沙旺地儿荒,零零星星几个庄,黄沙从秋刮到春,提来咸水洗衣裳……”这支童谣,依然记得这个城市曾经有着怎样的过往.二十多年了,一些事物匆匆而去,一些事物留了下来.这个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曾经的西沙旺,也是如今的`工业新城区.高楼林立,外商群聚,原本荒弃的土地开始身价攀升,零零星星的那几个庄,也都渐渐没了踪影,到处贴满“外向型”、“现代化”的标签.我走在街头,常有落寞的感觉袭上心来.从西沙旺到这个城市之间,仅仅是一段从荒凉到繁盛的距离么?这些年来同样被改变了的,一定还有一些别的东西.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新世纪文学选刊 英文刊名:XINSHIJI WENXUE XUAN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王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过程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九、说课小结

篇6:王月 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田径:耐久跑——弯道跑。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手段,同时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性练习中感受快乐。

二、教材分析

下面,我向大家阐述一下本次课教学内容:耐久跑,它是田径类中长跑项目之一,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田径运动会的传统项目,中长跑符合体育学习和竞赛的要求。耐久跑分为起跑、起跑至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环节。耐久跑对速度耐力要求比较高,对于发展和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身体灵敏性,增强体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单元内容我预计5次课来完成:第一次课,起跑与起跑加速练习;第二次课,途中跑——弯道跑练习;第三次课,途中跑练习(呼吸);第四次课,定时耐久跑练习;第五次课,教学评价。

这样安排既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紧张繁琐的学习后身心充分的放松,即符合运动三大规律。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水平五高一(1)、(5)男生,一共28人。该年龄段的男生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田径模块练习内容,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这为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提供了保证。而且,该班学生非常热情,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教学中,他们自身不仅积极努力,而且还会主动帮助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第二次课,因为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区分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发展学生肌肉耐力、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根据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我将本次课教学内容重点定位于弯道跑技术,难点定位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过程和组织教法

为了掌握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安排了以下4个部分的内容:开始部分(2分钟),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5分钟)和结束部分(3 分钟)。

首先是准备活动。“开口螺旋型跑”,此内容预计耗时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法、指导法教学。我设计此内容的目的有二:

1、学生能学会开口螺型跑的动作技术;

2、这将为弯道跑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引导领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对弯道跑技术建立初步的本体感受,为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基本部分中,我安排了以下7个内容: 1、60%速度20米直道跑。教师提问,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距离为20米的直道上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分组进行练习,预计耗时2分钟。教师在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立4个障碍物,以作为20米距离的标志物。练习前,教师运用提问法,问题:“今天安排了直道跑和弯道跑,练习后,同学们需要回答直道跑与弯道跑有何区别?”学生们带着疑问进行练习。因为耐久跑对于耐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限制了跑的速度。2、60%速度圆圈跑。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原先画好的两个圆圈内组织学生进行弯道跑,要求学生体会弯道跑的本体感受。练习后,学生进行答疑,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而达成认知目标。

3、原地弯道跑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分别直径为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4分钟。跑动时,学生要做到身体内倾明显、内臂摆幅小、摆臂摆幅大、内侧脚底外侧着地、外侧脚底内侧着地。学生在明白基本动作要领后,通过结合练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从而初步达成技能目标。

4、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期间进行巡回指导纠错,预计耗时4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圆圈中心进行指导纠正。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弯道跑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弯道跑中动作不协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个别指导,让学生了解动作放松的重要性,上下肢协调配合,摆臂、摆腿、落地等动作都要轻松、自然;

2、跑的节奏性差:通过讲解、示范以及慢跑的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5、直道进入弯道跑、弯道进入直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场地中练习(该场地为两条20米的直道,间距8米,并在两直道间画直径8米的圆),预计耗时7分钟。在跑道中,教师组织学生在20米起点处进行直道进入弯道跑练习,走回起点。两组练习后,在弯道起点处进行弯道进直道跑的练习,后走动至起跑处。之所以安排这一练习内容,是让在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6、60%速度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一边弯道处进行循环练习,预计耗时8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在进入弯道20米处进行60米弯道跑练习,要求发挥60%的速度,学生按小组依次进行练习,随后走动回到起点处。期间,教师进行纠正指导、优秀学生示范等内容。单独让学生体会弯道跑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弯道跑技术中身体内倾、摆臂和脚的着地点三个要点的认识。教师鼓励动作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不仅使学生起到标兵的学习引导作用,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鼓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分层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跑道上进行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距离进行5分钟耐久跑,同时,教师强调弯道跑技术,耗时7分钟。此练习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充分得到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毅力、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因本次课练习密度较大,学生身心会较疲惫,所以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肌肉伸放松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组织,点拨学生进行练习。此练习内容主要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进行静立性拉伸和学生之间拉伸放松为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最后,教师邀请学生谈本次课感受,充分达到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场地器材的安排及特点

本次课所需的场地器材有:田径场弯道一块、石灰粉若干、尺子一把、4个障碍物、CD机一台。

七、说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教学,我认为本次课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计本次课密度将达到35-40%,心率达到130-135次/分。

篇7:《台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 是小说, 但也是叙事类作品, 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 而且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简介及重点、难点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单元特点, 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把握父亲形象及意蕴。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 安排详略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 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父亲形象及作品思想。难点:父亲形象及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 情节朴素感人,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 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 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初读, 再细读,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4)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 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 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 激情导入:以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震撼学生, 理解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引出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创设情境如下: (1) 一直喜欢一首歌曲《愚公移山》, 今天我想介绍给大家, 一同欣赏。播放影碟《愚公移山》。 (2)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 …… (3) 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让我们震撼, 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钦佩, 让我们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去体会困顿前行中的父辈在现实生活中演绎《愚公移山》。

(2)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 简述故事情节。 (2) 浏览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 你有什么认识和发现, 还有什么不解, 请说一说。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 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默读课文, 探究投影上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品味赏析。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 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形象、更直观。)

(5) 拓展迁移。和小说相比, 我们的父辈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今天, 似乎没有了小说中父亲的凄楚和辛酸, 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累积家庭大厦的基石。在交谈与观察中, 你知道父亲 (母亲) 的追求吗?你看到父亲 (或母亲) 是如何奋斗的吗?想一想, 说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 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 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有人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师生小结。2分钟。首先学生自发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篇8:王月 说课稿

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新疆之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新疆之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音乐欣赏曲目,第三课时。初中音乐第七册属于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一般音乐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春之声》,则重点是了解、感受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春天美好时光。中华民族音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生活气息,是劳动人民的指挥结

晶。学生通过学习,将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曲作者是马耀先、李中汉。乐曲采用维吾尔族音乐素材,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幸福生活、欢欣鼓舞的生活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二、说学情: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课音乐欣赏要降低困难系数,利用学生已有的音乐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规律表明: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这一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形象思维,而音乐欣赏恰恰就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聆听音乐,找到切入口,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

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①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②聆听、感受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并体验小提琴齐奏的艺术特征。③能演唱、背唱《青春舞曲》 ④能创造性地为歌曲、乐曲配伴奏

根据教材编排的目的和教材本身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关于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定为:重点:感受、体验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难点:为乐曲编配伴奏。①感受新疆民族音乐风格,体验小提琴演奏的艺术特征。

②能用身边乐器(手势、自制乐器)为乐曲配伴奏,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四、说教法:

根据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课音乐基础知识,欣赏不必要精讲细唱。只需从整体上把握,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知力,开阔音乐视野,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鉴于这点认识,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愉快教学法;②复习引入教学法;③提问教学法;④试唱教学法;⑤点拨教学法。其中以①愉快教学发法;②复习教学法;③试唱教学法;④点拨教学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说学法:

1、自学法: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懂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本课中,着重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习惯,达到自觉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

动。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大屏幕播放歌曲《青春舞曲》,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之乡--新疆[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情境交融,以情诱兴,为学好新课做铺垫]

2、复习导入:列举常见的新疆民族-复习歌曲《青春舞曲》:起伏流畅的旋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密集而富有动感的节奏,展现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有风采。师生随着乐曲边唱边做运动,自发表演,充分展示自我。

3、整体感知:1)感性欣赏《新疆之春》:让学生看着画面,聆听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

[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整体把握乐曲的情绪。整体感受是音乐自身规律的体现,也是艺术熏陶饿一个方面的要求,是真正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符合从整体局部的认识规律。体现了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练习,能够引起音乐教育理念。]

⑵设置疑问:A、乐曲的音乐风格怎么样(音调、节奏)B、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C、是采用哪种演奏形式? 根据设置的疑问进行讨论,教师整理归纳:这是一首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演奏乐器是小提琴,伴奏乐器是钢琴。

(3)作品简介:教师简介乐曲有关的背景知识:《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曲家马耀先、李中汉,采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素材,1956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曲调优美、流畅、朗

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4)视唱练习(音乐主题):引导学生击拍、视唱练习。(要求:旋律顺畅、节奏准确)精讲多练,以唱代讲,以唱入境,以唱悟情,最后熟唱乐曲主题。[通过让学生视唱主题音乐,以唱为主,在唱中感受,在唱中理解,这种注重唱的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音乐欣赏的课”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学习目的]

4、理性欣赏,突出重点:复听音乐,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理解,达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引导、启发: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音乐一起飞翔。[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音乐自由飞翔,构建自己心中美丽的新疆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会踊跃说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我认为:这种将音乐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音画展现,画中领悟,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拓展思维空间。既落实了本课音乐欣赏课的重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艺术创作,突破难点: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乐队,利用身边乐器(身势、唱歌、跳舞)或自制乐器,为乐曲《新疆之春》编配伴奏,教师指导,适时点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将音乐欣赏的感受运用于艺术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再现音乐的能力,达到能力拓展升华学习目的。

6、创作表演:学生分组表演、个人表演,然后进行评比。如:分组练、演、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选出”优秀乐队”、”最佳表演者”。[音乐艺

术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后,就要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 自信心,获取成功的自豪感。这也是知识、技能反馈检测的重要手段。]

7、教师总结:《新疆之春》带领我们领略了天山风光,了解了新疆的民族音乐风格,体验了祖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新疆之春》音乐中结束课。]

六、说板书设计:谱例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容易掌握并准确熟唱乐曲主题。

七、说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月 说课稿】相关文章:

王月——师德心得体会04-19

上一篇:中国信息大学:安全教育不可小视下一篇:保纯自查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